广州坐拥海陆空保税物流体系直面深港竞争
- 格式:docx
- 大小:36.52 KB
- 文档页数:42
中国五大港口群之物流体系特点——C09物流2班竹伊楠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形成了五大港口群,自北向南依次是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西南沿海地区。
港口群在发挥装卸集装箱船货物的运输功能外,还将参与组织各个物流环节业务活动及彼此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逐步成为全球国际贸易和运输体系中的物流基地。
一、环渤海地区港口群环渤海地区港口群主要由辽宁、津冀和山东沿海港口群组成,服务于中国北方沿海和内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其中辽宁沿海港口群以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营口港为主,津冀沿海港口群以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秦皇岛港为主,山东沿海港口群以青岛、烟台、日照港为主。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其腹地煤炭、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同时,东北、华北也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
环渤海地区港口群的物流系统复杂,腹地范围广,集疏运体系各具特点。
天津港集装箱运输主要依靠公路完成;大连港和青岛港主要靠水路和铁路进行集疏运。
除了集装箱运输外,该区域还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港口群,分布着秦皇岛、曹妃甸港和日照港等大型煤炭枢纽港口,业务模式广泛,功能齐全。
但由于该区域大多数港口历史性强,发展缓慢,在信息建设和管理模式上仍存在很大问题,需要突破行政束缚,积极进行区域性合作,提高整个港口群物流系统的竞争实力。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以上海、宁波、连云港港为主,服务于长江三角洲以及长江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长江三角洲港口是中国港口生产最繁忙、运输发展最快的港口群。
该地区14个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从1997年的35199万吨提升到2004年的104760万吨,增长了2.98倍。
2004年中国大陆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总计6180万TEU。
其中,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完成了2039.95万TEU,占33%,比上年又增长了31.69%。
这一港口群物流系统在大力建设物流系统在大力建设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园区、保税区、配送中心等)同时,不断完善其集疏运体系,而且已经基本实现了由“利益为核心”向“服务为核心”的功能转变,尤其在港口群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海关保税物流特殊监管区域之间关系分析报告海关保税物流特殊监管区域是指由海关设立、具有特殊监管措施和制度的区域,用于实施对特定商品的税收、监管和管理。
在全球贸易中,海关保税物流特殊监管区域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便利与保障。
本报告将分析海关保税物流特殊监管区域之间的关系,以期提供有关该领域的参考与洞察。
一、地理关系海关保税物流特殊监管区域的地理关系对区域间的合作和交流至关重要。
通常,位于相近地缘位置的区域往往会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便于货物的运输和互通。
例如,位于东南亚的深圳、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的海关保税物流特殊监管区域之间,由于距离近且交通便利,形成了相对紧密的合作与交流,方便贸易伙伴之间的合作。
而位于全球各地的海关保税物流特殊监管区域之间的地理距离较远,因此合作关系相对较弱。
二、贸易合作关系海关保税物流特殊监管区域之间的贸易合作关系是贸易往来的核心。
这种合作关系是基于区域之间的互利互惠原则建立的。
各个区域之间通过建立合作协议、产业链合作、贸易往来和信息共享等方式,实现贸易便利和资源优化配置。
例如,中国的深圳与香港之间建立了深港贸易合作区,通过在深圳和香港之间共享资源、共同开展各种经贸活动,促进贸易和物流的便利,并提高了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三、政策合作关系海关保税物流特殊监管区域之间的政策合作关系对于推动贸易便利化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各个区域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会相互学习、借鉴和协作,以提高管理效率和贸易便利度。
例如,中国的浦东新区和新加坡的圣淘沙特区等海关保税物流特殊监管区域,分别借鉴了对方的相关政策和管理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的政策体系,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
四、信息共享与技术合作关系在全球化时代,信息化和科技化已成为推动各个海关保税物流特殊监管区域合作的重要因素。
各个区域之间通过信息平台、数据共享和技术合作等方式,实现贸易、物流和监管信息的共享和协同。
例如,中国的上海自贸区和荷兰的鹿特丹港等海关保税物流特殊监管区域,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和共享数据,实现信息的互通,提高贸易的便利性和监管的精确度。
中国的主要港口与物流中心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海岸线的国家,地处亚洲东部,拥有众多重要港口和物流中心。
这些港口和物流中心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国内外贸易、运输和物流提供了关键的支持。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主要港口和物流中心,探讨其在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一、上海港上海港是中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它位于长江口,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和贸易港口。
上海港拥有深水航道,可以容纳大型船舶靠泊,同时还拥有现代化的码头设施和高效的物流系统,能够处理大量的货物和集装箱。
上海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上海市的经济繁荣,也对全国乃至世界的贸易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深圳港深圳港位于中国南部的广东省,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大的港口。
深圳港拥有良好的港口设施和先进的物流网络,是中国大陆与香港之间最重要的海上物流通道之一。
深圳港还是中国最早实行现代化管理的港口之一,确保了物流的高效运作和服务质量。
三、天津港天津港位于中国的北部,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之一。
它位于渤海湾,不仅与北京和邻近的河北省有紧密的经济联系,也是中国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和贸易港口。
天津港为中国北方地区提供了重要的海上运输和物流服务,推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外贸贸易。
四、青岛港青岛港位于中国东部的山东省,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
它地处黄海之滨,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是中国重要的海洋经济中心和航运枢纽。
青岛港具备了现代化的港口设施和高效的物流系统,能够处理大量的货物和集装箱,对中国外贸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五、广州港广州港位于中国南部的广东省,是中国重要的沿海港口之一。
它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连接华南地区和世界的重要通道之一。
广州港拥有现代化的码头和物流设施,能够满足大规模贸易和物流需求。
广州港的发展对推动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和航运业具有重要意义。
六、香港港口与物流中心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拥有独立的港口和物流体系。
广州市外贸发展特点与发展展望广州市作为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和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支撑点,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广州市外贸发展特点与发展展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将从广州市外贸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广州市外贸发展特点1. 地理位置优势广州市位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毗邻香港和澳门,距离东南亚国家较近,交通便利。
这一地理位置优势使得广州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重要贸易枢纽,也有利于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和合作。
2. 多元化的贸易伙伴广州市与世界各地的贸易伙伴关系广泛,包括欧洲、北美、东南亚、中东等地区。
这种多元化的贸易伙伴关系有助于广州市外贸的稳定发展,减少了对特定地区的依赖,降低了风险。
3. 丰富的外贸资源广州市拥有丰富的外贸资源,包括优质的制造业、发达的物流体系、完善的贸易服务等。
这些资源为广州市外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竞争力。
4. 开放的贸易环境广州市一直致力于打造开放的贸易环境,积极推动贸易便利化。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简化贸易手续、优化通关流程、提高进出口便利化水平等。
这些举措吸引了更多的外商来广州投资和开展贸易活动。
二、广州市外贸发展展望1. 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一带一路”倡议为广州市外贸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广州市将进一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加强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拓宽市场空间,提升竞争力。
2.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广州市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通过加强科技研发、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等举措,提升广州市外贸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3. 加强贸易便利化建设广州市将进一步加强贸易便利化建设,提升通关效率,降低贸易成本。
通过推动“单一窗口”建设、优化物流配送体系、提升海关监管水平等措施,提高广州市外贸的便利程度。
4. 拓展新兴市场广州市将积极拓展新兴市场,特别是在亚洲和非洲地区。
通过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开展贸易和投资,广州市外贸将有更多的增长点和潜力。
我国五大沿海港口群物流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近年来,我国五大沿海港口群在物流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五大港口群分别是:珠江三角洲港口群、长江三角洲港口群、黄渤海港口群、东北港口群和海南港口群。
本文将通过比较分析这五大港口群的物流发展水平,以期为做好我国物流发展提出参考意见。
一、港口群规模珠江三角洲港口群包括了深圳、广州、江门、湛江、茂名、珠海等港口,港口数量较多,港口面积较大。
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包括了上海、宁波、杭州湾等港口,港口数量适中。
黄渤海港口群包括了天津、青岛、大连等地,港口数量较少,但面积和储运设施齐全。
东北港口群包括了大连、丹东、营口等港口,港口规模适中。
海南港口群包括了海口、三亚、文昌等地,港口数量较少。
总体而言,珠江三角洲港口群和长江三角洲港口群数量较多,港口规模较大,黄渤海港口群和东北港口群数量较少但配备齐全,海南港口群数量较少。
二、航线网络珠江三角洲港口群的航线网络十分发达,连接了东南亚、南亚、斯里兰卡、欧洲、非洲等地。
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的航线网络也较为完善,连接了亚洲、欧洲、南美洲、非洲等地。
黄渤海港口群虽然航线相对较少,但也连接了欧洲、亚洲、北美洲、非洲等地。
东北港口群的航线网络也较为发达,连接了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等地。
海南港口群的航线网络相对较少,较为局限。
综上所述,珠江三角洲港口群和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的航线网络比较发达,黄渤海港口群和东北港口群均有很好的航线网络覆盖,海南港口群发展较为局限。
三、物流基础设施五大港口群之中,珠江三角洲港口群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先进,包括有良好的公路、铁路、机场、码头等基础设施。
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的基础设施也发达,但相比珠江三角洲略逊一筹。
黄渤海港口群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拥有铁路、公路、机场和码头等基础设施。
东北港口群的物流基础设施较为先进,铁路、公路、机场等设施完备。
海南港口群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够完善。
四、政策与环境珠江三角洲港口群和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均拥有充足资源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优惠政策鼓励外贸企业投资;黄渤海港口群也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相比略显不足。
广州港发展现状广州港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之一,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州港的发展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势头。
目前,广州港在货物吞吐量、码头设施以及综合服务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在货物吞吐量方面,广州港的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广州港年货物吞吐量已突破6000万吨,位居全球港口之首。
这主要得益于广州港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良好的陆海联运条件。
广州港紧邻珠江口,交通便利,可以直接连接到世界主要航线。
此外,广州港还通过不断改进服务,提高效率,吸引了众多境内外航运公司和货主的选择。
其次,广州港的码头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和升级。
作为一个现代化综合性港口,广州港的码头设施已具备了先进的装卸设备和完备的物流系统。
目前,广州港拥有多个国际级、省级和市级码头,包括南沙港区、黄埔港区、新窖港区等。
这些港区拥有多个各具特色的综合性现代化码头和集装箱堆场,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和规模的货物需求。
最后,广州港的综合服务水平也有所提升。
广州港积极推动港口经济、物流产业和航运服务的协同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现在,广州港已建立了一系列综合服务平台,包括港口信息平台、物流服务平台等。
这些平台提供了货物跟踪、信息查询、在线订舱等一系列便捷的服务,大大提高了港口的运转效率和用户的体验。
总的来说,广州港的发展现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广州港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之一,不仅在货物吞吐量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还在码头设施和综合服务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相信广州港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广州百年港口广州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之一,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
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城市,广州的港口一直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在过去的百年里,广州港口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一、港口的历史与发展广州港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贸易时期。
作为一个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广州港口扮演着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然而,到了近代,广州港口的发展经历了起伏。
在19世纪晚期,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时期,广州港口曾受到严重破坏。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广州港口开始逐渐复兴。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政府大力投资于现代化港口设施的建设,广州港口也受益于这一政策。
港口设施的现代化和水运系统的改进为广州港口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广州港口的地理位置优势广州港口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南方。
这个位置使得广州港口成为中国外贸的重要门户。
港口周边的水深适中,不仅适合大型货轮的停靠,也满足了各种类型的船只需求。
广州港作为珠江经济带的核心港口,享有深水航道、宽阔的海域以及与中国内陆地区优势的铁路和公路连接。
这些优势使得广州港口能够满足近海和远洋贸易的需求,同时也方便了中国内陆地区的货物运输。
三、广州港口的经济贡献广州港口作为中国外贸的重要枢纽,对广东省以及整个中国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统计,在2019年,广州港口吞吐量超过6亿吨,是全球第八大快速发展港口。
广州港口不仅服务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也成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以及其他世界各地进行贸易的重要窗口。
广州港口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广州港口的未来发展广州港口作为中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中国政府将继续投资于港口设施的改善和现代化,以提高港口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同时,广州港口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大港口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
珠三角区域经济下的港口格局及发展分析近几年来,珠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和创新中心。
其地理位置优越,毗邻香港及澳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其港口相比中国其他地区也更具优势,成为物流、加工制造和贸易的重要枢纽。
本文将重点探讨珠三角区域经济下的港口格局及发展,包括当前港口格局分析、港口发展策略和发展趋势预测。
一、当前港口格局分析1. 珠江口港珠江口港是珠三角地区最大的港口群之一,由广州、深圳、珠海、江门等多家港口组成。
介于珠江三角洲水域,它是全球最重要的港口之一,每年吞吐量超过5亿吨,为中国重要的航运枢纽。
广州港是珠江口港中最大的港口,也是全球最大的散杂货港口之一。
它图谋利用珠江三角洲的地缘优势,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一流的港口。
深圳港则是我国外贸中最重要的港口之一,拥有先进的设施和物流管理,每年吞吐量逐年攀升,崛起为全球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江门港则是广东省重要的港口,主要服务国内和国际航运母船及中转集装箱船。
2. 珠海、湛江机场港珠海港可直接连接葡萄牙、马来西亚、台湾、韩国等世界纵向贸易航线,在国际贸易上表现优异。
湛江机场港则成了海上“丝路”的第一个重要节点,服务已开通的3000公里海上航线,为海南、广西等地地区提供重要的港口服务。
3. 珠三角其他港口除了上述港口,珠三角地区还有许多港口。
贵港港是广西最大的港口之一,近年来繁忙的西南加工制造行业和中新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了贵港港的发展。
汕头港则是广东省规模和设施较为齐全的淡水口岸,已成为珠三角地区最主要的港口之一。
湛江港则是粤西地区最大的港口之一,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港口发展策略珠三角地区港口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人力资源都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港口是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采取适当的发展策略能带来更多的增长。
以下是几种可行的发展策略。
1. 加强合作在全球化竞争中,盲目单独竞争不是最好的策略。
珠三角的港口可以采取合作策略,共同发挥他们的优势,形成强大的联盟。
香港物流业的优势与挑战进入新世纪以来,深圳、上海、广州、重庆等地方政府相继将物流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的支柱产业。
物流业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这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因为物流是联系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桥梁,也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为外向型经济必须通过物流环节来实现与外部经济的对接。
香港物流业发展早,已成为香港经济的支柱产业,物流与贸易的从业人数达60万人,其产值占本地生产总产值的20%。
再加上香港多年积累的经验使其管理运作相对比较成熟,代表着当今国际物流业的先进水平,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香港物流业发展现状香港地处亚太区中心,既占中国南大门的地利,又有兼通中西的人和,是中国对外的重要门户。
香港拥有优良的深水港和全世界最繁忙的集装箱码头。
在海运方面,香港是世界第三大货柜港,其港口与全球500多个港口和城市有着密切联系,超过80家国际集装箱航运公司每星期提供400条航线,能到达全球500多个目的地。
在空运方面,近90家国际航空公司来往于香港与全球150多个目的地。
最具吸引力的是,香港是一个自由港,凭着完善的国际网络、优越的物流基础配套、丰富的货运经验、先进的资讯科技等优势,提供高效、快捷和完善的服务赢得世界称誉。
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香港最大的进出口和转口伙伴。
来自内地的商品分别占香港进出口的46.6%和38.3%。
内地不仅是香港进口商品的最大供应商,也是香港转口和出口的最大市场。
香港70%的转口货品来自内地,其中70%来自珠江三角洲。
香港也是内地(尤其是广东省)的主要服务中心,为内地提供港口、机场等配套基础设施,以及银行、保险等商业服务。
多年来,香港一直是大陆的主要转运港。
口港。
随着内地物流企业开始崛起,香港已感受到了来自内地物流业的竞争压力:虽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香港作为内地进出口货物的中转地位得到加强,但由于香港货运收费高,且港口场地规模有限,加上内地进出口限制的取消,内地港口都会参与竞争;随着跨国物流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必然与香港物流企业形成一种竞争格局;香港的优势在于港口物流,但在工业企业物流及农产品物流方面则相对较弱;内地物流业近年急起直追,努力确立自己的地位,积极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埸的竞争,这对香港物流企业而言,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新形势。
粤港澳大湾区下珠三角对外贸易前景及对策粤港澳大湾区是指广东、香港、澳门及周边地区组成的一个经济区域。
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对外贸易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本文将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对外贸易前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枢纽。
大湾区位于南中国海沿岸,与东盟国家距离相对较近,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便利的海上交通条件。
湾区内拥有众多的港口和机场,可以提供高效便捷的货物流通服务。
这种地理位置优势为湾区的对外贸易提供了独特的竞争力。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先进的制造业和发达的服务业。
湾区内集聚了大量的制造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如华为、腾讯等知名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带动了湾区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
湾区内的服务业也十分发达,如金融、物流、旅游等行业,为湾区的对外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内贸易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湾区与中国内地其他地区间的贸易密切,湾区对内地其他地区的产品需求量大,对内地产品的出口量也十分可观。
湾区与内地其他地区的互补性贸易关系为湾区的对外贸易提供了支撑。
湾区还通过与内地其他地区的合作建立了一系列特色合作区和自贸区,为湾区的对外贸易提供了便利。
粤港澳大湾区在对外贸易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湾区的外贸竞争力相对较弱。
与东南沿海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相比,湾区的制造业水平和产品质量还有一定的差距。
湾区的对外贸易主要依赖于外资企业,对外贸易的主体地位相对较低。
为了提高粤港澳大湾区的对外贸易竞争力,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要加快湾区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制造业的水平和产品质量。
还要鼓励湾区的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要积极推动湾区的产业协同发展,加强湾区内各城市之间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湾区还可以通过与内地其他地区的合作进一步提高地位。
要加强湾区的对外贸易政策支持,进一步提供便利和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来湾区投资和贸易。
广州港发展现状
广州港发展现状:近年来,广州港在中国的海港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中国南部最大的港口之一,广州港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和物流中心。
以下是广州港发展的一些主要现状:
1. 货物吞吐量显著增长:广州港的货物吞吐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21年,广州港的货物吞吐量达到了数百万吨,包括散货、集装箱和液体货物等。
这些数据表明,广州港正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货运能力和效率。
2. 容器码头的扩建: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货物贸易需求,广州港不断扩大和改进其集装箱码头。
在过去的几年里,广州港陆续投资建设新的码头和升级现有的设施,以提高货物吞吐能力和服务质量。
这些扩建工程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船舶和贸易商选择广州港作为他们的交易港口。
3. 搭建全球物流网络:广州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搭建起全球物流网络。
通过与世界各地的港口和物流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广州港加强了与其他地区的贸易联系,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这为广州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市场,也为当地经济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4.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广州港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引入更多的环保设施和技术,改进废物处理和排放控制等。
广州港还致力于推动绿
色货物运输和能源利用,以减少碳排放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以上是广州港发展的一些主要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广州港有望进一步扩大在全球物流网络中的地位,并继续为当地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广州坐拥海陆空保税物流体系直面深港竞争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广州坐拥海陆空保税物流体系直面深港竞争“发展保税物流将是广州打造亚洲物流中心的重要举措。
”8月26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唐航浩在“2010广州(南沙)保税物流业务介绍会”上表示。
随着今年7月份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获批成为全国第十个综合保税区,广州一跃成为国内首个具备空港、海港和陆路三方面保税形态的省会城市,广州打造“国际性物流中心”目标再进一步。
“海陆空”保税物流体系早在2003年出台的《广州物流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便提出,以打造亚洲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推进保税物流特殊监管区域和物流建设。
“计划到2010年,物流成本占广州GDP的比重下降到13%左右,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重达到23%左右,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广州市主要基础产业和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纲要》提出。
截至2008年底,国家前后批准设立南沙保税港区和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并赋予南沙和白云空港出口监管仓享受“入仓退税”政策。
2008年12月26日,广州保税物流园区正式封关试运行。
到了200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2008-2020)》更明确指出,支持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现代物流是其中发展的重点之一。
“从1996年的15个,到2010年的近百个,保税港区、保税区建设迎来了高峰。
”唐航浩表示,目前广州市保税物流体系已基本成型,“北部的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南部的南沙保税港区和东部的广州开发区保税物流园。
海陆空三区对接,互为补充的格局为广州保税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和软件基础。
”广东合捷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耀新认为,货物可以在保税港和保税物流园区作保税库存,然后再出口,加上区内交易免税,这些都对企业减低仓储成本和交易成本有很关键的帮助。
该公司去年在博禄南沙塑料粒子物流配送中心项目中中标,负责将产品进行再包装和配送。
今年初,广州市国际投资促进中心与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合作调研,深入研究广州保税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潜力,并形成了《广州保税物流产业调研报告》(下称“报告”)。
该报告负责人杨文成对记者表示,对比了上海、苏州、深圳以及香港等城市后发现,除了个别地区有暂免营业税和少量临时性财政补贴以外,广州与其他地区并无太大区别,但在国际运输网络方面,广州的潜力还有待开发。
据统计,2008年,广州市共完成货物运输总量亿吨,同比增长%。
其中,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达万人次,同比增长%,居内地机场第二位;货邮吞吐量完成万吨,占内地机场第三位;广州港货物吞吐量亿吨和集装箱万标箱,分别增长%和%,国内排名分居第三和第五。
在上海交通大学国际航运系副教授赵一飞看来,与天津、上海相比起来,广州的保税物流建设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对保税政策的理解和操作是发展保税物流的关键。
竞合港深事实上,邻近广州的深圳、香港在空港物流上也给广州带来不少压力。
近年来,盐田港的吞吐量每年增长100余万箱,2009年集装箱吞吐量已达万标箱,占深圳全港一半以上份额,但广州港(包括内河、黄埔、南沙、新沙四港)2009年的集装箱吞吐量仅1120万标准箱。
“预计到2020年,盐田港区将建成集装箱泊位约29个,总吞吐量将达2000万标箱,为华南地区国际集装箱远洋干线运输枢纽港。
”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忠孝称。
“此外,与香港的自由港对比起来,广州还是存在不少劣势,”赵一飞认为,广州经过多年的发展,航线基本覆盖全球重要地区,但在航线密度等方面,广州远不及香港。
而香港物流前任会长黄辅华认为,虽然近年来中国内地物流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以国际的产业标准来衡量,仍存在不少问题。
“总体上,内地物流业仍处于’小、散、差’的局面,企业规模不够,服务成本偏高,效益、效率及客户满意度低,服务功能比较单一等。
”黄辅华认为,广州物流目前最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人才缺乏,而香港物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正遇到土地、仓库、工人、厂房等成本较高的难题,未来可借助香港等国际物流企业的优势,多方联手把蛋糕做大。
“广州及周围的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制造业要完成转型升级,更多需要的是现代物流业支持而不仅仅只是仓储和运输。
这些制造企业需要借助现代物流中的全球觅源和采购,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找到原材料,以及生产产品后科学的库存管理和全球配送。
”黄辅华说。
据广州港集团孙邦成介绍,目前相比起盐田港,南沙港可为企业节省1000元陆路成本,“随着东部制造业逐渐往粤西转移,南沙港将有望华为珠江西岸货源的一大集散地。
”“南沙土地的地价较便宜,可以减低建造仓库的成本。
”李耀新认为,相比起深圳等地,南沙的土地成本具有较大的优势。
但在赵一飞看来,保税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个环节,帮助企业实现快速通关与运费、仓储费的节省相较起来,仅是“九牛一毛”。
“发展保税物流将是广州打造亚洲物流中心的重要举措。
”8月26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唐航浩在“2010广州(南沙)保税物流业务介绍会”上表示。
随着今年7月份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获批成为全国第十个综合保税区,广州一跃成为国内首个具备空港、海港和陆路三方面保税形态的省会城市,广州打造“国际性物流中心”目标再进一步。
“海陆空”保税物流体系早在2003年出台的《广州物流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便提出,以打造亚洲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推进保税物流特殊监管区域和物流建设。
“计划到2010年,物流成本占广州GDP的比重下降到13%左右,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重达到23%左右,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广州市主要基础产业和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纲要》提出。
截至2008年底,国家前后批准设立南沙保税港区和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并赋予南沙和白云空港出口监管仓享受“入仓退税”政策。
2008年12月26日,广州保税物流园区正式封关试运行。
到了200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2008-2020)》更明确指出,支持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现代物流是其中发展的重点之一。
“从1996年的15个,到2010年的近百个,保税港区、保税区建设迎来了高峰。
”唐航浩表示,目前广州市保税物流体系已基本成型,“北部的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南部的南沙保税港区和东部的广州开发区保税物流园。
海陆空三区对接,互为补充的格局为广州保税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和软件基础。
”广东合捷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耀新认为,货物可以在保税港和保税物流园区作保税库存,然后再出口,加上区内交易免税,这些都对企业减低仓储成本和交易成本有很关键的帮助。
该公司去年在博禄南沙塑料粒子物流配送中心项目中中标,负责将产品进行再包装和配送。
今年初,广州市国际投资促进中心与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合作调研,深入研究广州保税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潜力,并形成了《广州保税物流产业调研报告》(下称“报告”)。
该报告负责人杨文成对记者表示,对比了上海、苏州、深圳以及香港等城市后发现,除了个别地区有暂免营业税和少量临时性财政补贴以外,广州与其他地区并无太大区别,但在国际运输网络方面,广州的潜力还有待开发。
据统计,2008年,广州市共完成货物运输总量亿吨,同比增长%。
其中,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达万人次,同比增长%,居内地机场第二位;货邮吞吐量完成万吨,占内地机场第三位;广州港货物吞吐量亿吨和集装箱万标箱,分别增长%和%,国内排名分居第三和第五。
在上海交通大学国际航运系副教授赵一飞看来,与天津、上海相比起来,广州的保税物流建设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对保税政策的理解和操作是发展保税物流的关键。
竞合港深事实上,邻近广州的深圳、香港在空港物流上也给广州带来不少压力。
近年来,盐田港的吞吐量每年增长100余万箱,2009年集装箱吞吐量已达万标箱,占深圳全港一半以上份额,但广州港(包括内河、黄埔、南沙、新沙四港)2009年的集装箱吞吐量仅1120万标准箱。
“预计到2020年,盐田港区将建成集装箱泊位约29个,总吞吐量将达2000万标箱,为华南地区国际集装箱远洋干线运输枢纽港。
”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叶忠孝称。
“此外,与香港的自由港对比起来,广州还是存在不少劣势,”赵一飞认为,广州经过多年的发展,航线基本覆盖全球重要地区,但在航线密度等方面,广州远不及香港。
而香港物流前任会长黄辅华认为,虽然近年来中国内地物流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以国际的产业标准来衡量,仍存在不少问题。
“总体上,内地物流业仍处于’小、散、差’的局面,企业规模不够,服务成本偏高,效益、效率及客户满意度低,服务功能比较单一等。
”黄辅华认为,广州物流目前最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人才缺乏,而香港物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正遇到土地、仓库、工人、厂房等成本较高的难题,未来可借助香港等国际物流企业的优势,多方联手把蛋糕做大。
“广州及周围的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制造业要完成转型升级,更多需要的是现代物流业支持而不仅仅只是仓储和运输。
这些制造企业需要借助现代物流中的全球觅源和采购,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找到原材料,以及生产产品后科学的库存管理和全球配送。
”黄辅华说。
据广州港集团孙邦成介绍,目前相比起盐田港,南沙港可为企业节省1000元陆路成本,“随着东部制造业逐渐往粤西转移,南沙港将有望华为珠江西岸货源的一大集散地。
”“南沙土地的地价较便宜,可以减低建造仓库的成本。
”李耀新认为,相比起深圳等地,南沙的土地成本具有较大的优势。
但在赵一飞看来,保税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个环节,帮助企业实现快速通关与运费、仓储费的节省相较起来,仅是“九牛一毛”。
“发展保税物流将是广州打造亚洲物流中心的重要举措。
”8月26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唐航浩在“2010广州(南沙)保税物流业务介绍会”上表示。
随着今年7月份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获批成为全国第十个综合保税区,广州一跃成为国内首个具备空港、海港和陆路三方面保税形态的省会城市,广州打造“国际性物流中心”目标再进一步。
“海陆空”保税物流体系早在2003年出台的《广州物流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便提出,以打造亚洲现代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快推进保税物流特殊监管区域和物流建设。
“计划到2010年,物流成本占广州GDP的比重下降到13%左右,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重达到23%左右,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广州市主要基础产业和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纲要》提出。
截至2008年底,国家前后批准设立南沙保税港区和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并赋予南沙和白云空港出口监管仓享受“入仓退税”政策。
2008年12月26日,广州保税物流园区正式封关试运行。
到了2009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2008-2020)》更明确指出,支持珠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合作,现代物流是其中发展的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