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1)
- 格式:doc
- 大小:98.04 KB
- 文档页数:13
【《盘古开天地》课文内容】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
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脚踩着地,随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感谢您的阅读!。
盘古开天地原文: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译文:世界开辟以前,天和地浑浑沌沌地成一团,象个鸡蛋一样,盘古就生在这当中。
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开了,轻而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为地。
盘古在天地中间,一天中有多次变化,比天、地都要神圣。
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大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
天升得非常高,地沉得非常深,盘古额长得非常高大。
天地开辟了以后,才出现了世间的天皇、地皇、人皇。
数字开始于一,建立于三,成就于五,壮盛于七,终止于九,因此天距离地有九万里。
作者简介袁珂,本名袁圣时,作家,生于1916年,逝于2001年,享年85岁。
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神话故事新编》等。
体裁简介神话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自然力量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的虚构故事,属于民间文学,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
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进行创作的不朽源泉,对后世影响深远。
课文主题这篇课文写的是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盘古拿起斧头劈开了天地,并用自己的身躯支撑在天地之间。
等到天地成形之后,盘古倒下了,身体的器官变成了世间万物。
赞美了盘古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盘古开天地中国民间故事
很久以前,天地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个混沌的宇宙之中,他睡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了。
只听一声巨响,一片黑暗的东西渐渐分散开了,缓缓上升的东西变成了天;慢慢下降的东西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便头顶着天,脚蹬着地。
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天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下来了。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盘古开天地》课文笔记一、文章主旨。
二、生字词。
1. 会认的字。
- 劈(pī):例如“劈开”,这个字左边是“刀”,表示用刀斧等破开。
- 浊(zhuó):与“清”相对,如“浑浊”,表示水不清。
- 丈(zhàng):长度单位,一丈等于十尺。
- 隆(lóng):“隆重”“兴隆”,形容盛大、兴盛等。
- 肢(zhī):“四肢”,指人的胳膊和腿。
- 躯(qū):“身躯”,指身体。
- 液(yè):“血液”“液体”,有流动性的物质。
2. 会写的字。
- 翻(fān):书写时要注意笔画顺序,左边的“番”字结构复杂,右边是“羽”。
“翻”有翻动、翻转的意思,如“翻身”“翻书”。
- 劈(pī):上半部分是“辟”,下半部分是“刀”,表示用刀斧等砍或由纵面破开。
- 缓(huǎn):左右结构,左边是“纟”,右边是“爰”。
有缓慢、缓和的意思,如“缓缓”“缓行”。
- 浊(zhuó):左形右声,左边是“氵”,表示与水有关,右边是“虫”。
- 丈(zhàng):独体字,注意笔画的长短和布局。
- 撑(chēng):左边是“扌”,右边是“掌”的一部分,有支撑、撑起的意思。
- 竭(jié):“竭尽”“竭力”,表示用尽。
- 累(lèi):多音字,在“劳累”中读lèi,表示疲倦。
- 血(xuè):“血液”,在口语中也可读xiě,如“流血”。
三、重点句子分析。
1.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
”-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混沌的宇宙比作大鸡蛋,形象地写出了天地未开时宇宙的样子,既神秘又能让读者容易理解。
2. “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 这也是比喻句,把盘古比作柱子,突出了盘古的高大、强壮,以及他在开天辟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用自己的力量支撑着天地,防止天地重新合拢。
四、段落结构。
第一课盘古开天地
笔记要点
一、重要字词:
(原文一)
1.混沌:hùn dùn,我国民间传说中指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天地模糊一团、清浊不分的状态。
2.一日九变:九,是虚指,指多次。
3.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高、厚,都做动词,指升高、增厚。
长,zhǎng,增长。
4.天数极高:数,数字、数目。
天数,指天的高度。
5.盘古极长:长,cháng,高大。
6.数起于一:起,开始。
7.处于九:处,chǔ,终止。
8.故天去地九万里:去,距离。
(原文二)
1.垂死:临死。
垂,临近、接近。
2.四极五岳:极,边际。
四极,指大地四方的边际。
3.髭:zī,嘴上边的胡子。
(嘴下边的胡子是须)
4.精髓:髓,suǐ。
5.身之诸虫:之,的。
6.化为黎甿:黎甿(méng),这里泛指老百姓。
黎,众多。
甿,原指农民。
二、成语:
一日三秋:
三秋,指三个季度。
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
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
形容思念殷切。
语出《诗经》:“彼釆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
三、文化常识:
秋分:第16个节气,在公历9月22-24日间。
秋分时,昼夜时间相等。
秋分后,北方气候转凉,白昼越来越短。
盘古开天地文言文在遥远的上古时期,乾坤混沌,万物浑浊,一片混沌中突然生出了一颗通明的珠子。
太虚空灵,无极无限,这颗珠子被称作盘古。
盘古气息渐浓,渐渐成形,奇异的变化在混沌中进行着。
时过七十二万劫,盘古悟出众生百态。
他手持一把巨斧,自劈而出,咔嚓之声震荡天地。
那一刻,天地间的混沌总算被裂开。
在他的巨力之下,天空高远,大地方圆。
他一步,四季变迁;他一泡,八荒盛开。
盘古一分为二,形成了天地,一对眼睛、鼻子、嘴巴、耳朵也分别在苍穹深渊间成了两个巨大的存在。
左眼成为太阴,右眼成为太阳。
太阳光照天地万物,为世界带来光明和生机;而太阴则隐藏在阴暗中,带来阴霾和寒冷。
天地开始形成,万物生长。
盘古惊叹万物之美,他用手摘下双耳,化为风,吹响千山万水的旋律。
他用身体为模,创造了草木、山川、江河、湖泊,使大地充满活力。
盘古没有满足,他继续着创造。
他拿着斧子横扫四方,将大地上的乱石、坚土削平,化为平坦的地面。
同时,他将剩下的巨大石块挥斧而碎,化为各种大小山峰。
盘古须发飞扬,释放出无穷的生命力。
悠久的时间中,木、石、土生出无数生命,盘古和万物一起成长。
他觉悟到自己已经将天地划分得太过分明,天地交界之处变得不再平衡。
为了弥补这个错误,他融汇天地之气,吸取星辰与河海之力,以巨大的身躯支撑起天穹。
他双手形成的河山与双足变为大地,天地人的联系重新建立。
盘古之后,天地变得稳定,万物繁衍生息。
山水相依,日月相随,盘古与大地相失,在深深的沉睡中进入了长眠。
然而,他的精神之力继续流传,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永恒的记忆。
盘古开天地,他用巨斧分割了混沌,创造了天地万物。
他将天地与人类联系在一起,使人类与大地共生共荣。
盘古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告诉我们,天地间的和谐需要人类的保护与承担。
我们应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土地,勤劳耕种,守护大地的清洁与祥和,将盘古的智慧传承下去,让天地永恒。
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像个大鸡蛋。
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混沌之中睡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醒来了,睁眼一看,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他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
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
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盘古倒下以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照耀大地,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二、学习目标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四、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六、课前准备搜集神话故事,尤其是中外有关创世纪的神话故事。
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
1、简介中国的神话故事。
2、“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
交流课前部分资料: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课后题答案1.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心目中的盘古是什么样的。
参考答案1:我心目中的盘古是开天辟地的大英雄。
他身上具有不受束缚、勇于创新、甘于奉献、追求光明的伟大精神。
参考答案2:盘古无私奉献、勇于献身,他劈开了天和地,用自己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2.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
课文中神奇的地方有:(1)盘古在混沌之中睡了一万八千年。
(2)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3)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4)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风、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雷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他的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四肢和躯干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雨露……盘古开天地的过程:盘古在混沌之中睡醒后,先用斧头劈开“大鸡蛋”,天开始上升,地开始下降。
然后他用头顶着天,脚踏着地,直到天和地形成。
最后盘古累倒了,他用自己的身体为世界变化出了风、云、雷声、太阳、月亮、大地的四极、五方的名山、江河、花草树木、雨露等。
就这样,盘古创造出了美丽的世界。
3.选做:课后收集中国的神话故事读一读,然后讲给同学听。
后羿射日传说古时候,天空有十个太阳。
十个太阳每天一换,天地万物一片和谐,人们生活得非常幸福。
可是后来,这十个太阳觉得无聊,他们想要一起周游天空。
这一下,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球,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死了许多人和动物。
有个叫后羿的年轻人,他是个神箭手。
他不忍看到人们这样痛苦地生活,便暗下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
于是,后羿射掉了九个太阳,留下一个太阳。
从此,这个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温暖着人间,人们安居乐业。
《盘古开天地》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教材第五章第一节《盘古开天地》。
内容详细叙述了盘古在宇宙混沌未开之时,挥斧破天辟地,创造世界的故事。
其中包括盘古诞生、斧劈天地、身体化为万物等核心情节。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故事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勇于奉献、无私无畏的精神品质。
2. 通过对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神话的兴趣,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故事中所体现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精神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盘古开天辟地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为学生讲述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引导他们关注故事中的重要情节。
3. 例题讲解:分析故事中盘古诞生、斧劈天地、身体化为万物等核心情节,深入剖析盘古的精神品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复述故事,并谈谈自己对盘古精神的理解。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探讨盘古开天辟地神话故事的意义和价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盘古开天地》2. 板书内容:a. 故事梗概:盘古诞生、斧劈天地、身体化为万物b. 精神品质:勇于奉献、无私无畏、拼搏进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发挥想象,创作一篇关于盘古的短文。
2. 答案示例:盘古挥斧劈开天地,为世界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他的无私奉献、拼搏进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到了盘古精神的伟大。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将德育融入课堂。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自身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