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重心和宋代社会
- 格式:doc
- 大小:228.00 KB
- 文档页数:4
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多种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北方政治中心的迁移。
自唐朝以来,北方一直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地区兴起了许多势力,其中以南唐最为强大。
随着北汉、北宋政权的建立,政治中心逐渐向南移。
2.南方地理位置优越。
南方河网纵横,交通便利,使得南方地区成为商品流通的重要中转站,也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此外,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农业生产丰富,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对外贸易的开放。
宋代实行海禁政策,但同时也开放了少量的对外贸易。
南方地区靠近海岸,与东南亚、南亚等地有频繁的贸易往来,这也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4.手工业的发展。
宋代手工业比较发达,南方地区的手工业制造技术更为先进,特别是丝绸、纺织、陶瓷等传统产业,促进了南方城市的繁荣。
总之,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治、地理、贸易和手工业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南方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社会经济1、农业的发展(1)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进步。
3、商业(1)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3)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4)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4、城市兴盛(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儒学的复兴 1、儒学复兴运动(1)背景: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
(2))概况: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2、理学概况(1)概念: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2)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
(3)内容 (4)儒学教育: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作为先于“五经 ”的儒学基础读物。
(5)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文学艺术三、科技1、辽夏金文字(1)特点: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2)内容①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还进行文学创作。
②金也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题。
③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法律、字典,以及从汉文翻译过来的经史著作。
2、蒙古文字(1)畏兀体蒙古文:成吉思汗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
高考历史知识清查(中国古代史)一、原始社会(一)旧石器时代:以、、山顶洞人等为代表。
社会生产力低下,从事渔猎和经济,以群居生活为主,“火”的使用,延长了人类寿命。
(二)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前):以文化、大汶口文化、文化、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等为代表,文化遗存分布广泛,奠定了的发展基础。
使用打磨石器,陶器大量使用,原始农业出现,饲养家畜。
村落的修建,人类生活逐渐趋于稳定。
同时,生产力发展,产生,贫富分化严重,出现阶级分化。
部落战争不断,形成部落联盟,历史发展向国家过渡。
二、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0年)1.经济:是经济基础,奴隶制经济繁荣;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种类繁多,以兵器为礼器为主,是中国古代史上的“”。
2.政治:夏王朝建立,确立制,“公天下”向“家天下”转变。
商代的制,扩大了商王朝的政治影响力。
西周推行制,等级森严,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但埋下了国家分裂的隐患;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以制为核心,加强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分封制与宗法制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延续了周王朝的统治时间。
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维护等级秩序。
紧密结合、以为纽带、最高执政集团尚未是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3.思想文化:殷人尊神事鬼、崇尚巫术,周人则、明德慎罚、崇尚礼乐教化。
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逐渐形成。
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
干支纪日法延用至今,影响深远。
三、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经济: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出现,确立,井田制遭到破坏,形成,以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以家庭生产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等为特点。
推行,成为此次历代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
农业进步推动工商业繁荣,“”制度遭到破坏。
2.政治:是由分裂走向统一、奴隶制崩溃到建立的大变革时代。
遭到破坏,周天子权威下降,礼崩乐坏,等级秩序混乱。
战争频繁,由争霸战争向兼并战争转变,统一趋势出现。
第六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北宋的政治1、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赵匡胤就是宋太祖2、加强中央集权(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2)行政方面: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并且三年一换,设通判分权(3)财政方面: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3、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表现:(1)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进士地位(3)影响:(1)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
(2)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4、王安石变法(1)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目的是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2)内容:募役法:缴纳役钱,免服役或雇人服役——限制特权,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征税——使官僚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促进农业发展保甲法:农户编户出丁,平时种田练兵——加强人民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军力(3)结果:取得一些成效财政收入增加,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司马光任宰相时新法几乎全部废除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1、辽:民族:契丹族;建国:10世纪,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立辽,都上京临潢府,发展生产创制文字;辽与北宋和战:宋真宗,澶渊之盟,辽宋议和给岁币,和平很长时间2、西夏:民族:党项族;建国:11世纪前期,元昊称大夏皇帝,都兴庆府,史称西夏,效仿唐制,设官军法制,垦荒发展农牧,创制西夏文字;西夏与北宋和战:西夏与宋订立合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岁币,促进边境贸易兴旺3、金:民族:女真族;建国:11世纪末,完颜阿骨打统一各部,力量增强;1115年阿骨打(金太祖)建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给当今社会的启示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给当今社会的启示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历史时期的转折点,它对当今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宋代,经济重心南移是由于南方的水稻种植和盐业兴盛,使得南方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这一历史事件给当今社会带来了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重要。
在宋代,南方的水稻种植和盐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和地理条件,促进经济的多元发展。
其次,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在宋代,南方的盐业兴盛得益于当时的盐矾烧制技术和运输技术的进步。
当今社会也需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的发展。
再次,文化交流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宋代南移经济中心的背后,也离不开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当今社会,文化交流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经济发展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在宋代,南方的经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从而迅速壮大。
在当今社会,政府也需要出台相关政策,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总之,《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给当今社会带来了许多启示,我们需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希望我们能够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历史知识点】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
北方大批百姓南移,人口减少,城镇衰落,经济发展缓慢。
北方人口的南移,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技术,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比较重视经济发展。
而且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1、开始南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在此之前,经济重心在北方。
尽管其间经济重心也有所变动,但始终是在黄河中下游一线东西移动。
自此后,因蜀汉和东吴的开发,南方经济开始发展。
2、经济重心迅速南移:隋唐五代时期。
经济重心快速南移,经济发展从南北基本趋于平衡到南方开始超过北方。
西晋末年和十六国时期,南朝所在的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南方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北方快一些。
3、南移最终完成:北宋到南宋时期。
北宋时期,南方经济继续持续发展,到北宋末年,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南宋开始,标志着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南地区,中国已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1)宋代人口数量突破了一亿,劳动力大量增加。
(2)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得到很大的改进,出现插秧时节使用的工具——秧马;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
(3)占城稻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手工业
(1)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2)铁、铜等金冶炼不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铁产量大致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
(3)陶瓷制造业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瓷器制作精美,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
商业
(1)各地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出现了大量集市,逐渐形成大大小小的城镇,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
(2)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2、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④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
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⑥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易错点05 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交融经济重心:指经济、技术最发达,为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
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最主要的标准是看人口和粮食产量是不是在全国名列前茅。
1.经济重心南移:时间从唐中后期(安史之乱后)开始,至南宋完成方向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原因(1)社会环境: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比较少,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2)经济因素: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3)政治因素:南宋政治中心南移,加上政府的倡导与重视,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4)自然因素:宋代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环境保护较好过程(1)魏晋南北朝以来,江南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但总体上还是落后于北方,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
(2)唐代中期以来,南方经济的发展步伐加快(3)北宋后期,南方经济呈现出全面超越北方的势头(4)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主要表现(1)北宋时期,南方人口户数已经是北方的两倍(2)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和商业贸易繁荣(3)宋朝中央政府的财赋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影响南方尤其是东南一带,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2、人口南迁: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北民开始南迁;少数民族内迁,从北方迁往中原地区;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规模迁徙浪潮。
3、民族交融: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战争,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第二次,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为民族进一步交融创造了条件,加速北方封建化;第三次,宋元时期,政权并立;民族间的交流,频繁的战争,元朝时民族融合达到高潮,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民族交融的方式:民族迁徙,经济文化交流,战争,改革。
01经济重心南移1.(2020·山东东营·中考真题)《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中国封建社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摘要]中国封建社会自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历经二千三、四百年之久。
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结构,对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直到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依然受残留的封建制度及社会风气影响着。
[关键词] 君主专制;小农经济;儒家思想;发展;变化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多种因素造成了中国封建主义社会,其中的情况是复杂,又是互有影响与因果关系。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历时长。
中国封建社会并非所谓的直线式的长期缓慢发展,亦非所谓的没有实质性变动的长期停滞不前,认为其长期性即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循环性,不断曲折和反复跳跃的周期性循环式发展的规律拖长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程。
在这一历程中,社会发展并不是如死水一潭,而是既有高潮,也有低潮,表现出波涛起伏、大起大落的独特发展形态。
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历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封建社会政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国体即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是地主阶级专政,政体即政权形式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始于战国,成于秦汉,一直延续到清,历时两千多年,大体上与中国封建社会相终始,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它在古代封建社会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内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
包括皇帝制、官僚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
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其承担着两方面的国家职能:一方面压迫、剥削、镇压人民,另一方面也起着组织公共事务的职能。
两宋时代特征政治:1.国家统一,民族交融交融2.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完善:官僚制度的发展,文官制度的发展经济:1.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2.对外贸易的发展3.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4.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与巩固思想:1.理学的形成,儒学变得思变化哲理化文化:世俗化,平民化,科技成就遥遥领先★文化下移文官政治(宋代)原因:政治:重文抑武的政策经济:人身关系逐渐减落、松弛,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选官:科举制不断完善教育:官学,私学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的整体水平,也为文官制度奠定了基础理论:宋明理学让士大夫们的社会责任感空前提高,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的精神历史意义:积极性:1.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放自如,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2.书院兴起,推动了文学科学的发展,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甚为发达,培育了独树一帜的政治文化(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局限性: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杂多,财政拮据;容易造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官僚制度北宋:重文抑武的政策中央集权(对地方)1.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成虚衔2.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护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3.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4.设四监司,共同与知州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君主专制(皇权)二府三司制:由枢密院(调兵)掌管军政,与三衙(统兵)分权;三司专管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兵将分离、重文抑武。
台谏合一北宋时期官僚制度发展的因素文官政治: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士阶层地位提高;门阀政治影响变小(商品经济冲击庄园经济的结果)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制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重文轻武,实行文人治国。
②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影响①积极性: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制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宋代经济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嘿,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聊聊宋代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这对“好兄弟”之间的关系。
这可是一段既有趣又重要的历史呢!首先啊,宋代经济那可真是相当繁荣,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农业方面,粮食产量大增,各种农作物都长得“壮壮的”,就像一个个小力士。
手工业也不甘示弱,制瓷、纺织等行业那叫一个精湛,产出的东西简直可以和艺术品媲美。
商业更是活跃得不行,集市上热闹非凡,就像一个大派对,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而经济重心南移呢,就像是一场大迁徙。
原本在北方“住惯了”的经济,慢慢地往南方“搬家”了。
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北方战乱频繁,让经济有点“受委屈”了;另一方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就像一个舒适的大别墅,吸引着经济“住进来”。
你看,就像人往高处走一样,经济也往更有利的地方发展呀。
南方的河流湖泊众多,交通便利,这让商品的流通更加顺畅,就像血液在身体里欢快地流淌。
而且,南方的人口也逐渐增加,劳动力充足,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就像一群充满活力的小伙伴一起努力奋斗。
在这个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儿呢。
比如说,南方的一些城市迅速崛起,成为了经济的“明星”。
像杭州、苏州,那可真是繁华得让人惊叹,简直就是当时的“国际大都市”。
人们在这些城市里忙碌地工作、生活,创造着财富,就像一群勤劳的小蚂蚁在建造自己的家园。
宋代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呀。
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就像给经济这辆“汽车”加了油,让它跑得更快更远。
比如印刷术的改进,让书籍得以大量生产,知识得以广泛传播,就像给人们的头脑里注入了智慧的能量。
同时,经济重心南移也带来了一些文化上的变化。
南方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艺术、文学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就像花园里开出了各种绚丽的花朵,让人赏心悦目。
总的来说,宋代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它们就像一对好搭档,共同推动了宋代的繁荣和进步。
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从北宋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之所以继续南移并能够最终完成的原因是:
1、自然因素
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
同时,由于北方经济开发较早,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
而南方经过三国时期以来的经济开发,为经济发展打下一定基础,自然环境保持较好,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2、政治因素
这表现为:
一是两宋统治疆域大部分地区在南方,其中南宋时政治中心还移到南方,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
二是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是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四是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3、经济因素
北方仍然战乱较多,而南方社会秩序相对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使南方自然资源继续得以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秩序发展,从而最终超过北方,全国经济重心已移到了南方。
七下历史LS-07-10
《经济重心南移》导学案
中学年级编写人:审核:文综组课型:新授课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重点难点】
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法指导】
学习南方农业的发展要了解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状况,学习南方手工业发展需要比较宋代和前代比有哪些发展,学习南方商业的繁荣要知道南方商业发展的条件,已经宋代商业的繁荣与唐代相比表现在哪些方面?
【知识链接】
右图是一幅冰裂纹瓷器图片,它给人一种别致的美感,这件作品是
宋代哥窑的代表作,哥窑是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
宋代也是中国瓷器史
上的辉煌时代。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北宋把艺
术美、自然美、和谐而形象地融为一体,开创了制瓷美学的新境界,成
为后世长期追仿的榜样,至今都为人们所倾倒。
你知道我国哪个地方的
瓷器最著名?它兴起于哪个朝代?冰裂纹瓷器的制作过程如何?
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
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
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机构管理贸易。
高宗末年,市舶收入岁达二百万贯,超过北宋治平年间岁入的两倍多。
《宋史》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
A级(1)材料中那句话反映了开封城的发达?
B级(2)“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
说的是什么现象?
C级(3)宋朝海外贸易空前活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C 级(4)《宋史》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说明了什么?
探究二
A 级1、阅读教材“南方商业的繁荣”,请回答:①你知道宋代的商业都市有哪些吗?②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又有哪些?③政府又是如何管理对外贸易的?
B 级2、下列货币出现的时期中,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是( )
A B C D
【归纳小结】(知识小结、学习规律、方法小结)
【当堂检测】
1、中国历史严正声明以农为本,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下列关于农业方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B.隋唐时期流行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C.水稻在宋朝时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D.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2、宋朝时期,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农作物是
A.水稻
B.小麦
C.粟
D.玉米
3、中国被称为“瓷之国”,到宋代陶瓷制造业发展到新阶段,下列对宋代瓷器制造业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B.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C.浙江哥窑烧制的青花瓷,给人以美感
D.景德镇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4、下列历史现象的出现与商品经济无关的是
A.夜市和早市的出现
B.宋金南北对峙的形成
C.交子的出现
D.海外贸易的兴盛
5、南宋后期,江南人们的生活主要可能发生的新变化是 A.开始以大米为食 B.丝绸衣服开始出现
C.纸币成为唯一流通的货币
D.已经穿上了棉布衣服 6、如果你是宋朝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你所乘坐的中国商船可以到达①朝鲜、日本 ②拉丁美洲 ③南海各国 ④阿拉伯半岛 ⑤非洲东海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⑤
D.②④⑤
【课后反思】
七下历史LS-07-11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导学案
中学年级编写人:审核:组课型:新授课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了解掌握当时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宋朝服饰特点以及受到少数民族影响的表现,“瓦子”的概念的起源和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宋朝的服饰和“瓦子”
难点:宋朝的服饰变化反映了当时民族融合的历史现象,“瓦子”是当时商业繁荣的产物。
【学法指导】
假如你生活在宋代,有朋友来访,你打算怎样宴请他们?带他们去哪里游玩?
假如你是宋代的一位建筑师,要为某贵族官僚设计住宅,你的设计方案是什么?你能画出设计草图吗?
【学习过程】
探究一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美妙的故事,瑰丽的传说,风趣的逸闻,久而久之,有些相沿成俗,最后演变成节日。
接下来,请大家从教材中找一找现在的传统节日中,哪些在宋代就有了?
(1)我们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2)宋代人称春节为什么?你知道他们是怎么过节的吗?
(3)你能说一下现代的春节和宋代的有和相同与不同?今天的春节沿袭了宋代的哪些风俗?
探究二:假如你生活在两宋时代,你可能会碰上哪些见闻,请结合你所学到的宋代社会风貌的知识,写一篇《两宋社会风貌》的见闻,内容要分“衣、食、住、行、乐”五个方面写。
【归纳小结】(知识小结、学习规律、方法小结)
【当堂检测】
1.《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这一材料反映了宋代( )。
A.社会分工完成 B.市民生活丰富C.民间艺术精湛 D.边境贸易繁荣
2.所谓“薄罗衫子薄罗裙”指的是( )。
A.宋代女子大多穿轻而薄的衫和裙B.宋代女子大多因贫困穿着单薄衣服
C.宋代女子大多穿着薄如蝉翼的衣服D.宋代达官贵人穿着轻而薄的衫和裙
3.崇尚节俭,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的习俗在什么时候出现?( )
A.北宋初年 B.北宋中期 C.北宋晚期 D.南宋初年
4.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在宋代的是( )。
A.在南方能吃到当地产的占城稻米饭 B.在四川经商时携带纸币
C.一边喝茶一边看吴承恩的《西游记》 D.驾驶配备指南针的船去海上捕鱼
5.瓦子在宋代城市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6.关于宋代衣食住行中的“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宋代交通发达,邸店很多 B.宋代人们多骑马
C.宋代人们多用牛车、驴车 D.达官贵人乘轿普遍
7.一位法国学者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经济和日常生活方面,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下列名词能反应当时经济和生活“现代化”水平的有( )。
①交子②瓦舍③岁币④互市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关于宋代的节日习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宋代称春节为元旦 B.宋代有贴春联的习俗
C.宋代有“守岁”的习俗 D.今天的春节和宋代的元旦完全一样
9.关于宋代的衣食住行中的“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北宋东京夜市小吃丰富,夏季还有冷饮B.宋代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C.肉食中两宋都以猪肉为主D.南北方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10.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的节日欢乐气氛,反映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