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药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换药术及评分标准【适应证】1.术后无菌伤口,如无特殊反应,3~5天后第一次换药。
2.感染伤口,分泌物较多,每天换药1次。
3.新鲜肉芽创面,隔1~2天换药1次。
4.严重感染或置引流的伤口及粪瘘等,应根据引流量的多少决定换药的次数。
5.烟卷引流伤口,每日换药1~2次,并在术后12~24小时转动烟卷,并适时拔除引流;橡皮膜引流,常在术后48小时拔除。
6.橡皮管引流伤口2~3天换药,引流3~7天更换或拔除。
【准备工作】1.换药前半小时内不要扫地,避免室内尘土飞扬;了解病人的伤口情况;穿工作服,戴好帽子、口罩,洗手。
2.物品准备:无菌治疗碗两个,盛无菌敷料;弯盘1个(放污染敷料),【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镊子2把,剪刀1把,备酒精棉球、干棉球、纱布、引流条、盐水、碘伏棉球、胶布等。
3.让病人采取舒适的卧位或坐位,利于暴露创口,冬天应注意保暖。
【操作步骤】1.用手取外层敷料(勿用镊子),再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及外引流物;与伤口粘着的最里层敷料,应先用盐水湿润后再揭去,以免损伤肉芽组织或引起创面出血。
2.用两把镊子清洁伤口,一把镊子接触伤口,另一把镊子接触敷料作为传递。
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的皮肤。
用盐水棉球清洗创面,轻沾吸去分泌物或脓液,由内向外,注意移除创口内异物、线头、死骨及腐肉等。
棉球一面用后,可翻过来用另一面,然后弃去。
不得用擦洗过创面周围皮肤的棉球沾洗创面。
严格防止将纱布、棉球遗留在伤口内。
在换药过程中,假如需用两把镊子(或钳子)协同把沾有过多盐水或药液的棉球拧干一些时,必须使相对干净侧(左手)镊子位置向上,而使接触伤口侧(右手)镊子位置在下,以免污染。
3.分沁物较多且创面较深时,宜用生理盐水冲洗,如坏死组织较多可用消毒溶液(如优锁)冲洗。
如需放置引流,应先用探针或镊子探测创腔方向、深浅和范围,然后再用探针或镊子送入油纱布或引流条,或浸过雷夫努尔药液的纱布引流条,但不能塞得太紧。
4.高出皮肤或不健康的肉芽组织,可用剪刀剪平,或先用硝酸银棒烧灼,再用生理盐水中和;或先用纯石炭酸腐蚀,再用75%的酒精中和;肉芽组织有较明显水肿时,可用高渗盐水湿敷。
伤口换药考核评分标准评估和观察要点(20分):在评估患者时,要考虑病情、年龄、意识、自理能力和合作程度等因素。
此外,还需要了解伤口形成的原因、持续时间以及患者曾经接受的治疗护理情况。
观察伤口的部位、大小、组织形态、渗出液、颜色、感染情况以及伤口周围皮肤或组织状况。
准备(10分):环境评估与准备方面,需要保持清洁、安静、光线充足,并符合输液要求。
操作者自身评估需要考虑自己对患者病情是否熟悉,以及对所用液体和药物的基本作用是否熟悉。
用物准备后需要再次检查是否完备,消毒是否在有效期限内。
操作要点(50分):在操作前,需要将用物带至患者换药地点,并核对和解释。
根据伤口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暴露伤口,伤口下置治疗巾并注意保暖。
揭除污染敷料时,需要检查伤口敷料外观情况,手取下外层敷料,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
如果内层敷料与创面拈贴,应用生理盐水浸湿后轻柔除去。
消毒皮肤时,消毒范围稍大于敷料范围,用70%的酒精棉球擦拭2-3遍,避免拭入伤口内。
清理伤口时,需要观察伤口,沾拭创面,拭净分泌物、脓液、纤维素膜等,用器械剪除坏死组织、痂皮等。
创面用药时,需要根据细菌培养药敏实验结果酌情使用抗生素,或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
根据伤口创面情况置引流物。
最后,包扎伤口,安置好患者,并按规定处理污物。
洗手后记录换药情况,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健康教育。
注意事项(10分):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护患沟通、污染次数、消毒隔离观念、无菌观念、动作规范、手法过重等问题。
如果存在这些问题,可以酌情扣分。
另外,如果未指导患者,也需要酌情予以扣分。
染或消毒不合格扣3分;排气不成功扣2分;操作不熟练扣2分;患者不满意扣1分。
建议:为了保证患者伤口的恢复,护士应该给患者及家属提供清洁伤口和周围皮肤的方法,并指导患者在沐浴、翻身、咳嗽和活动时如何保护伤口。
同时,应定期观察、测量和记录伤口的情况,并根据伤口渗出情况确定换药频率。
在清洗伤口时,应选用生理盐水或对人体组织没有毒性的消毒液。
换药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性别姓名科室得分外科换药操作流程一、目的1.观察伤口愈合情况,以便酌情给予相应的治疗和处理。
2.清洁伤口,去除异物、渗液或脓液,减少细菌的繁殖和分泌物对局部组织的刺激。
3.伤口局部外用药物,促使炎症局限,或加速伤口肉芽生长及上皮组织扩展,促进伤口尽早愈合。
4.包扎固定患部,使局部得到充分休息,减少病人痛苦。
5.保持局部温度适宜,促进局邵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环境,为伤口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二、适应证1.无菌手术及污染性手术术后3-4天检查刀口局部愈合情况,观察伤口有无感染。
2.估计手术后有刀口出血、渗血可能者,或外层敷料已被血液或渗液浸透者。
3.从位于肢体的伤口包扎后出现患肢浮肿、胀痛。
皮肤颜色青紫。
局部有受压情况者。
4.伤口内安放引流物需要松动、部分拔除或全部拔出者。
5.伤口已化脓感染,需要定时清除坏死组织、脓液和异物者。
6.伤口局部敷料松脱、移位、错位,或包扎、固定失去应有的作用者。
7.外科缝合伤口已愈合,需要拆除切口缝线者。
8.需要定时局部外用药物治疗者。
9.手术前创面准备,需要对其局部进行清洁、湿敷者。
10.各种瘘管漏出物过多者。
11.大、小便污染或鼻、眼、口分泌物污染、浸湿附近伤口敷料者。
三、准备工作1.病人的准备:了解病人的心情,向病人讲解换药的目的和意义,消除病人的心理恐惧。
病人应保持合适体位,既有利于病人舒适,也有利于医生换药。
2.自身准备:着装符合要求、修剪指甲、洗手。
3.环境准备:操作前半小时停止一切清扫工作。
4.用物准备:治疗盘内盛无菌治疗碗2个、无菌镊子个、酒精棉球树个、盐水棉球树个、分置于无菌治疗碗内,无菌纱布数快,置于无菌治疗碗内、弯盘、胶布或绷带,铺好橡胶单、治疗巾,根据伤口情况可备引流物、血管钳、探针、凡士林纱布或雷夫诺尔纱条等。
四、操作方法1.除去外层辅料:外层绷带和敷料用手取下,紧贴创口的一层敷料用镊子揭去,揭除敷料的方向与伤口纵细方向平行,以减少疼痛。
外科换药(一)目的: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伤口的愈合。
合理的换药方法、伤口用药、引流条放置、适当的敷料、恰当的换药间隔时间是保证创口愈合的重要条件;否则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反而延误伤口愈合,甚至导致感染,因此正确的换药是提高外科治疗的关键。
换药的适应症:1.拆线2.制止伤口出血3.解除压迫4.处理引流5.敷料污染严重6.敷料移位7.再次手术前8.观察和检查伤口。
换药的大致过程:1.熟悉病人,简述病情,换药目的2.换药者个人准备:衣帽、口罩、洗手3.查看患者伤口,注意人文关怀4.洗手、准备物品5.换药操作,注意人文关怀6.处理污物7.洗手,记录病程(二)换药的基本操作方法1.换药前准备( 1)病人的准备精神准备:体位:安全、舒适、便于操作,文明、暴露、保暖.(2)工作人员准备了解伤口的情况:时间安排:清晨,避开进食及家陪,前半小时勿清扫无菌准备:衣、帽、口罩、洗手、剪指甲等决定换药地点决定换药顺序:避免交叉感染。
原则:先无菌,后感染;先缝合,后开放;先感染轻,后感染重;先一般,后特异。
★换药操作中无菌原则的基本要求——“不接触” 原则2.换药的基本方法(1)揭开创面敷料;揭胶布由外向里,要轻柔;手取外层敷料,钳取内层敷料,揭取方向与伤口纵向一致。
有粘连时,应湿敷后再揭;观察伤口。
(2)清洁伤口:应用“双镊法”,一脏一净;伤口周围皮肤用消毒液由内向外擦拭二遍(污染伤口由外向内消毒);创面应用生理盐水棉球沾、吸分泌物或脓液冲洗时用弯盘接水,后吸干创面;放引流时,应探明情况后放置。
(3)固定敷料:应用无菌纱布,分泌物多时加棉垫,一般覆盖面积超出伤口四周 3-5cm;胶布粘贴法:适当的宽度、长度,方向与肢体或躯体的长轴垂直;绷带或胸腹带的应用:胶布过敏的处理。
3.换药的注意事项(1)态度和蔼、动作轻巧、迅速敏捷(2)严格无菌操作(3)勿让家属围观(4)高度污染的伤口(如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必须进行床旁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换药评分标准换药是医院中常见的护理操作之一,对于患者的康复和身体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换药操作的质量和效果,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分标准,以便对护士的换药操作进行评价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换药评分标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为医务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一、换药前的准备工作。
1. 患者信息核对,护士在进行换药操作之前,需要核对患者的姓名、年龄、床位号等信息,以确保操作的对象正确无误。
2. 洗手消毒,护士在进行换药操作之前,需要进行严格的洗手和消毒,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二、换药操作的规范性。
1. 换药操作流程,护士在进行换药操作时,需要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包括取药、准备药品、清洁伤口、更换敷料等步骤。
2. 换药操作技巧,护士在进行换药操作时,需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包括清洁伤口的方法、敷料的固定方式等。
三、换药效果的评价。
1. 伤口愈合情况,换药后,护士需要对患者的伤口进行观察和评价,包括伤口的愈合程度、有无渗液、有无红肿等情况。
2. 患者的舒适度,换药后,护士需要询问患者的感受,包括疼痛程度、不适感等情况。
四、换药操作的安全性。
1. 预防交叉感染,护士在进行换药操作时,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2. 防止意外伤害,护士在进行换药操作时,需要注意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
五、换药记录的完整性。
1. 换药记录的填写,护士在进行换药操作后,需要及时、准确地填写换药记录,包括换药时间、换药操作的详细过程、患者的反应等内容。
2. 换药记录的保存,护士需要将换药记录保存完整,以便日后的查阅和分析。
六、换药后的指导和建议。
1. 对患者的指导,护士在换药操作完成后,需要向患者进行相关的指导,包括换药后的注意事项、饮食调理等内容。
2. 对患者家属的建议,护士需要向患者家属进行相关的建议,包括如何协助患者进行换药护理、如何观察伤口情况等。
以上就是换药评分标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医务人员的换药操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换药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换药术是外科临床中最常用的基本技术之一,对于促进伤口愈合、预防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换药术的操作流程,提高医务人员的操作水平,特制定以下换药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一、准备工作(20 分)1、操作者准备(10 分)着装整洁,戴口罩、帽子,洗手并消毒(5 分)。
如有一处不符合要求,扣 1 分。
熟悉患者病情及伤口情况(5 分)。
未了解病情及伤口情况不得分。
2、物品准备(10 分)换药包(内有弯盘 2 个、镊子 2 把、剪刀 1 把)、无菌敷料、碘伏棉球、酒精棉球、生理盐水、胶布等(5 分)。
每缺一项扣 1 分。
检查物品的有效期及包装完整性(5 分)。
未检查不得分。
二、操作流程(60 分)1、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患者信息(5 分)。
未核对患者信息不得分。
2、向患者解释换药目的及过程,取得患者配合(5 分)。
未解释不得分。
3、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充分暴露伤口(5 分)。
体位不合适扣 3 分,伤口暴露不充分扣 2 分。
4、去除原有敷料(10 分)先用手取下外层敷料,再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5 分)。
操作顺序错误扣 3 分。
若敷料与伤口粘连,用生理盐水浸湿后再轻轻揭开(5 分)。
未浸湿强行揭开扣 3 分。
5、观察伤口情况(10 分)观察伤口的颜色、渗液、气味等(5 分)。
未观察不得分,观察不全面扣 2 分。
如有异常,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5 分)。
未记录或报告不得分。
6、消毒伤口(10 分)用碘伏棉球从伤口中心向外消毒,范围至少 5cm(5 分)。
消毒顺序错误或范围不够扣 3 分。
对于感染伤口,先用酒精棉球消毒周围皮肤(5 分)。
未消毒周围皮肤扣 3 分。
7、覆盖敷料(10 分)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5 分)。
选择不当扣 3 分。
敷料覆盖伤口,胶布固定(5 分)。
固定不牢固扣 2 分。
三、注意事项(20 分)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10 分)。
如有违反无菌原则的操作,一处扣 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