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式加温毯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42.30 KB
- 文档页数:3
手术室论述题1.电子气压止血仪广泛用于四肢手术,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手术创面的出血。
但使用不当,可发生皮肤软组织、神经、血管的损伤等,甚至造成病人伤残。
请分析电子气压止血仪在使用结束后放气过快的危害:答:①放气过快,对已有血容量不足的患者,导致血压下降易发生危险。
②放气过快,大量血流一下涌至先前被捆绑的肢体,致使全身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出现止血带休克。
③年老体弱者:放气时预防静脉回流突然增加导致心衰。
2.颈椎疾病属于骨科临床的常见病,经前路颈椎手术能够改变颈椎病患者的神经症状并恢复颈椎功能。
请简述颈椎手术中的配合要点?⑴手术全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⑵颈椎植骨融合常选用自体髂骨块,手术野铺巾应一次完成,注意清点物品,避免取骨处遗留异物。
⑶术中用药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原则及用药时间,如术前30分钟用抗生素,椎体减压前用甲强龙静滴。
⑷妥善保存切取的髂骨,防止遗失掉落和污染,避免造成患者不可弥补的损失和痛苦。
⑸术后病人佩戴颈托制动,搬动时动作轻柔,保持头、颈、躯干一致,避免引起意外伤害。
3.骨水泥是一种用于骨科手术的医用材料,主要用于人工关节置换手术,骨髓腔内操作时易发生哪些意外?术中该如何预防?答:(1)全髋置换中,当向髓腔内填塞骨水泥和插入股骨柄时,髓腔内压力迅速增高,导致空气、脂肪和骨髓组织等进入血液循环,形成栓塞,引起一系列并发症.(2)预防:①器械护士认真观察手术进程,调配骨水泥要和术者商量,待术者处理好骨面,无渗血、无骨渣、充分干燥后,此时和术者约定开始调配。
②术中应及时评估手术的出血量,准确记录尿量,注意吸引器,防止堵塞。
特别是在刚注入骨水泥,骨水泥完全发热时可出现一过性的血压波动。
所以在植入骨水泥前,应通知麻醉师,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
4.手术体位摆放是手术室护士的专科技能,所以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手术体位摆放的方法、要点。
简述俯卧位摆放的护理要点?①头部置于有槽啫喱头垫上双眼不受压;②双手臂置于垫有软垫的可调节拖手架上,肩肘呈90°,远端关节低于近端关节;③胸腹部俯卧位垫支撑上端平患者锁骨,下端在患者髂前上棘处;④双髋双膝关节屈曲20°,膝关节及小腿下垫软垫;⑤踝部背曲,足趾悬空5.关节镜外科的形成和发展是微创手术走向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
麻醉恢复室护士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防护知信行现状调查1.您的性别是? [单选题] *○A.女○B.男2.您的年龄是? [单选题] *○A.20岁以下○B.21-30岁○C.31-40○D.41-50○E.51以上3.您所在医院的级别? [单选题] *○A.部级三甲医院○B.省级三甲医院○C.市级三甲医院○D.其他4.您从事PACU护理工作年限? [单选题] *○A.5年以下○B.6-10年○C.11-20年5.您护理专业的最高学历? [单选题] *○A.中专及以下○B.大专○C.本科○D.硕士及以上6.您的专业技术职称? [单选题] *○A.护士○B.护师○C.主管护师○D.副主任护师及以上7.您的职务是? [单选题] *○A.护士○B.护士长8.您的聘用形式? [单选题] *○A.正式在编○B.合同○C.临时○D.其他9.您的收入情况? [单选题] *○B.2001~4999○C.5000~7999○D.8000以上10.您是否参加过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及保温相关知识的培训? [单选题] *○A.是○B.否○C.不确定11.贵院PACU床位数_________张。
[单选题] *○A.<5○B.5~10○C.11~20○D.21~30○E.>3012.贵院PACU护士人数_________人。
[单选题] *○A.<5○B.5~10○C.11~20○D.21~30○E.>3013.贵院PACU是否具有围术期体温保护流程? [单选题] *○A.有并严格执行○B.有,但执行情况需进一步改善○C.没有14.贵院PACU有哪些加温设施/设备? [多选题] *□A.充气加温毯□B.输液加温仪□C.热水袋□D.循环水毯□E.棉被□F.毛毯□G.其他15.贵院PACU常用的体温监测手段有? [多选题] *□A.水银体温计□B.电子体温计(鼻咽温)□C.红外线体温计(鼓膜温/额温)16.您了解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吗? [单选题] *○A.非常了解○B.了解○C.听说过,但不是很了解○D.不了解 (请跳至第18题)17.若PACU护士不能科学管理术后低体温,您认为可能的的因素有? [多选题] *□A.觉得没意义□B.低体温临床表现不明显□C.没有规范流程□D.护士配置不合理□E.工作太忙□F.保温设备不足□G.其他18.您当前最希望学习的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的相关知识是? [多选题] *□A.围术期低体温的相关概念□B.低体温的监测手段□C.低体温的危险因素□D.低体温的不良结局□E.低体温的干预措施□F.其他第一部分:PACU护士围术期低体温防护知识部分1.人体核心温度<36℃被称为低体温。
1M3S管理模式在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预防中的应用研究刘卫红1,2,孔珊珊3,刘㊀雁2,4,申海艳1,2∗㊀㊀ʌ摘要ɔ目的㊀探讨1M3S管理模式在预防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应用效果㊂方法㊀运用1M3S管理模式即从规范管理㊁提高技能㊁改善服务㊁保障安全4个方面预防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评价其应用效果㊂结果㊀运用1M3S体系管理后,观察组患者在术中不同时间点的体温㊁低体温发生率及寒战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㊀运用1M3S管理模式能降低患者手术中低体温及寒战的发生率,能够改善手术患者的预后,促进患者康复㊂ʌ关键词ɔ1M3S管理模式;低体温;质量控制中图分类号:R472.3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DOI:10.3969/j.issn.1671-315x.2020.07.002Applicationof1M3Smanagementsysteminpreventionofhypothermiaduringoperation/LIUWeihong1,2,KONGShanshan3,LIUYan2,4,SHENHaiyan1,2∗//JournalofNursingAdministration,-2020,20(7):462.1.DepartmentofOperation,XiangyaSecondHospital,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11,China;2.FacultyofClinicalNursing,XiangyaSecondHospital,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11,China;3.SchoolofNursing,XiangyaMedicalCol⁃lege,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11,China;4.DepartmentofAnesthesiology,XiangyaSecondHospital,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11,ChinaʌAbstractɔObjective㊀Toexploretheapplicationandeffectof1M3Smanagementsysteminpreventinghypothermiaduringoperationofthepatients.Methods㊀1M3Smanagementsystemwasperformed,thatwastopreventhypothermiaduringoperationintermsofstandardizingmanagement,enhancingskills,improvingserviceandensuringsafety,andevaluateitseffects.Results㊀Afterusingthe1M3Smanagementsys⁃tem,thetemperatureandtheincidenceofhypothermiaandshivering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differentfromthe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㊀Applicationof1M3Smanagementcanreducetheincidenceofhypothermiaandshivering,improvethesurgicalpatients'prognosisandrecovery.ʌKeywordsɔ1M3Smanagementsystem;hypothermia;qualitycontrol基金项目:湖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项目(B2017025);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C2019157);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20JJ5829)工作单位:1.410011,长沙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手术部;2.410011,长沙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临床护理学教研室;3.410011,长沙市,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护理学院;4.410011,长沙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麻醉科作者简介:刘卫红(1969-),女,湖南益阳人,护士长,副主任护师,本科,主要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㊂∗通信作者:申海艳,E-mail:158495467@qq.com㊀㊀当患者的核心体温ɤ36ħ即为低体温[1],其发生率达7% 90%[2],2017年全国调查数据显示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率为44.5%[3]㊂Gurunathan等[4]发现患者从进入手术间到复苏室时体温下降0.7ħ,在等候厅下降0.2ħ,1/3患者到达复苏室时出现低体温㊂低体温会增加切口感染和心血管意外的风险㊁降低细胞免疫力和凝血功能㊁延迟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等后果,患者因低体温相关并发症增加医疗费用高达2412 6839美元[5]㊂现有指南及研究已证实低体温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并发症,并指出术中采取主动或被动保暖能有效预防低体温,其中充气式加温毯效果最好,但目前低体温的发生仍非常普遍㊂2016年我院护理部在医院建立了1M3S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即M:Management管理;S:Skills技能;S:Service服务;S:Safety安全,就是规范并加强管理,提高操作者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强化工作人员服务和安全意识㊁改善服务措施,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服务对象安全的一套管理模式[6]㊂2016年我院开始运用1M3S管理模式对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进行改进和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㊂现报道如下㊂1㊀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7至2017年12月某三级甲等医院240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㊂纳入标准:①择期手术患者;②胸腔㊁腹腔㊁盆腔手术患者;③入院时体温正常;④无因外伤或感染等原因引起的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受损;⑤同意参与本研究者,婴幼儿需取得家长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㊂排除标准:①急诊手术;②局部麻醉手术;③交流障碍者㊂将2016年7至12月120例择期手术患者设为对照组:男性62例,占51.67%;女性58例,占48.33%㊂年龄0.5 92(57.14ʃ6.95)岁㊂胸腔手术36例,占30.00%;腹(盆)腔手术84例,占70.00%㊂全身麻醉气管插管90例,占75.00%;椎管内神经阻滞麻醉30例,占25.00%㊂将2017年7至12月120例择期手术患者设为观察组:男性68例,占56.67%;女性52例,占43.33%㊂年龄0.5 98(56.65ʃ7.62)岁㊂胸腔手术42例,占35.00%;腹(盆)腔手术78例,占65.00%㊂全身麻醉气管插管95例,占79.17%;椎管内神经阻滞麻醉25例,占20.83%㊂两组患者在年龄㊁性别㊁麻醉方式㊁手术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㊂2㊀方法对照组术中进行常规体温管理,室温维持在22 25ħ,输血时使用输液加温仪加温,冲洗液使用37ħ温水,使用布单或小被子遮盖暴露肢体等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手术中应用1M3S管理模式进行体温管理㊂2.1㊀规范管理2.1.1㊀成立手术中体温管理小组㊀由麻醉科主任㊁手术室护士长及手术室兼职质量控制护士组成管理小组㊂负责规范手术患者低体温预防操作流程㊁进行理论和操作培训㊁质量督查及制订改进措施㊂2.1.2㊀设计手术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单及特殊患者体温交接单㊀巡回护士使用术中低体温风险评估表对手术患者进行快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术中体温异常的患者填写体温交接单,用于术后接收科室对患者体温进行连续观察和管理㊂2.1.3㊀建立长期有效的督导管理机制㊀①每日督查:由兼职质量控制护士每天随时督查低体温预防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每月抽查10台手术患者低体温预防情况并记录,并在质量控制会上反馈;②不定期巡查:护士长不定期巡查术中低体温预防情况,对未采取低体温预防措施或措施不当的护士进行现场培训和教育,并再次参加低体温理论和操作培训,培训结束后,持续追踪该护士对术中低体温的管理情况,直到合格为止;③持续质量改进:每月在科室质量控制会上对手术患者保温情况进行反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㊂2.2㊀提高技能2.2.1㊀理论培训㊀对手术室护士集中进行预防术中低体温的相关知识培训,包括低体温概念㊁发生机制㊁并发症㊁保温措施㊁体温监测㊁低体温防治相关指南等,共4学时,培训后进行理论考核,合格者进入操作培训,不合格者再次进行理论培训,直至考核合格㊂2.2.2㊀操作培训㊀对手术室护士进行操作培训及考核,包括术中低体温风险评估表的使用㊁输液加温仪及充气式体表加温毯的正确使用及体腔冲洗液的温度测试等,共2个学时,培训后进行操作考核,不合格者再次进行培训,直至考核合格㊂2.3㊀确保安全术中采用红外线耳温仪监测患者鼓膜温度,根据患者体温调整保温措施,当患者鼓膜温度高于37.3ħ时,暂停使用充气式加温仪;通过触摸患者体表皮肤,感知体表局部温度变化,特别是骶尾部㊁肩胛部等压疮好发部位使用了减压贴的患者,根据患者体温及局部情况,间断使用充气式加温仪,防止发生体温过高或局部热损伤;随时巡视加温设备使用情况,尤其是充气式加温仪,严格按照厂家说明书使用㊂2.4㊀改善服务2.4.1㊀完善保温设备的配置㊀根据不同手术暴露部位定制覆盖肩膀㊁上肢㊁下肢的小棉被㊂根据手术间数及保温需求,配备足量的输液加温仪㊁充气式加温仪㊁恒温箱等设备,每季度对输液加温仪㊁充气式加温仪主机进行检测,发生故障及时维修㊂2.4.2㊀改善后勤服务㊀每天7:00由护工提前30min开启充气式加温仪;每天10:00及16:00由专人补充恒温箱内的冲洗液和皮肤消毒液㊂2.5㊀观察指标2.5.1㊀手术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点体温变化㊀采用红外线耳温仪监测患者鼓膜温度,术中体温的降低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分为下降期㊁快速下降期㊁平台期㊁上升期4个阶段,下降期发生在麻醉开始1h内,麻醉导致的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快速下降期发生在麻醉开始后1.5 2.5h;平台期发生在麻醉开始后2.5 4h,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新的平衡;上升期发生在逐层关闭体腔至手术结束时[7]㊂因此本研究在患者进入手术间时(T0)㊁麻醉后5min(T1)㊁手术开始30min(T2)㊁手术开始1h(T3)㊁手术开始2h(T4)及手术结束时(T5)监测患者的体温,任一时间点当患者体温低于36ħ时,即认为患者发生术中低体温[7]㊂2.5.2㊀手术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点寒战的发生率㊀采用Wrench等[8]的寒战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寒战;1级:外周青紫或外周血管收缩或竖毛,但无肌肉震颤;2级:仅1组肌群出现震颤;3级:1组以上肌群震颤,但未波及全身;4级:全身肌肉震颤㊂从患者进入手术间到手术结束时,观察患者有无寒战表现,任一时间点只要患者出现寒战症状即认为患者发生寒战㊂2.6㊀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㊁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 2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㊁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㊂3㊀结果㊀3.1㊀不同时间点患者低体温发生率比较(见表1 2)3.2㊀患者寒战发生率下降(见表3)4㊀讨论4.1㊀1M3S管理模式能降低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本研究显示,实施1M3S管理模式能降低手术患者术中不同时间点低体温的发生率,与相关研究结果[9-12]一致㊂原因可能是由于1M3S管理模式从规范管理㊁提高技能㊁改善服务㊁确保安全等方面入手,成立管理小组,建立长期㊁有效的督导管理机制并进行持表1㊀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体温比较(ħ, xʃs)项目例数(n)T0T1T2T3T4T5观察组12036.72ʃ0.2036.70ʃ0.2236.65ʃ0.2736.58ʃ0.2736.39ʃ0.3336.31ʃ0.35对照组12036.68ʃ0.1936.64ʃ0.2536.55ʃ0.2636.43ʃ0.2836.22ʃ0.3536.02ʃ0.39t值-1.589-1.974-2.922-4.224-3.871-6.062P值0.1140.0500.0040.0000.0000.000表2㊀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低体温发生率比较[n(%)]项目例数(n)T0T1T2T3T4T5观察组120000(0.00)2(1.67)3(2.50)4(3.33)对照组120004(3.33)8(6.67)14(11.67)28(23.33)Z值-4.068-3.757-7.660-20.769P值0.0440.0530.0060.000表3㊀两组患者寒战发生率比较[n(%)]项目例数(n)发生寒战未发生寒战观察组1207(5.83)113(94.17)对照组12032(26.67)88(73.33) 2值19.135P值0.000续质量改进,提高手术室护士预防低体温的依从性,提高预防措施的执行率;对手术人员进行低体温相关知识和操作培训,提高手术人员对低体温的认识,增强其主动预防意识;通过完善保温设备的配置㊁定期检修保温设施㊁专人补充保温物品等保证保温设备充足,方便巡回护士及时实施各种保温措施;通过使用术中低体温风险快速评估表㊁特殊患者术后体温交接单,帮助巡回护士快速有效评估风险㊁根据风险级别制订并实施个体化的低体温预防措施,对术中体温异常患者进行详细的交接,有助于术后继续观察和管理患者体温,从而有效降低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㊂4.2㊀1M3S管理模式能降低手术患者术中寒战的发生率本研究显示,实施1M3S管理模式能明显降低手术患者术中寒战的发生率㊂有研究表明,完善的术前评估㊁增强医护人员围手术期的保温意识㊁实施合理的保温措施是预防寒战的良好途径[13-14]㊂系统性保温措施能够营造温暖舒适环境,有助于维持体温稳定,减少寒战等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㊁无创的护理干预方法[15]㊂在1M3S管理中,对手术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术前评估㊁术中保温㊁术后交接等,提高了手术人员预防低体温的意识和操作技能;使用手术患者低体温风险评估表对患者进行整体评估,确定保温方案,并结合低体温预防流程图在合适的时间对患者实施主动或被动保温措施,同时使用特殊患者体温交接单,对特殊体温患者体温情况进行纸质记录及口头交接,使体温管理具有延续性,并达到最佳的体温管理效果㊂以上措施的实施,规范了手术人员预防低体温的工作流程,减少资源浪费,避免低体温防护不足或过度保温等情况的发生,降低患者手术中寒战的发生率㊂5㊀小结㊀围手术期低体温是一个常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随着手术人员对术中低体温发生机制及潜在危害的认识逐渐提高,防治意识也在逐渐增强㊂本研究运用1M3S管理模式对胸㊁腹㊁盆腔手术患者从规范管理㊁提高技能㊁改善服务㊁保障安全4个方面入手,积极采取各项防治措施,以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改善手术患者的预后,在以后的研究中可将该管理模式应用到其他手术患者中,并追踪患者术后体温情况及预后㊂参考文献:[1]㊀SESSLERDI.Mildperiopaerativehypothermia[J].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1997,336(24):1730-1737.DOI:10.1054/cacc.2001.0326.[2]㊀SCHMIEDH,KURZA,SESSLERDI,etal.Mildhypother⁃miaincreasesbloodlossandtransfusionrequirementsduringtotalhiparthroplasty[J].TheLancet,1996,347(8997):289-292.DOI:10.1016/S0140-6736(96)90466-3.[3]㊀YIJ,LEIY,XUS,etal.Intraoperativehypothermiaanditsclinicaloutcomesinpatientsundergoinggeneralanesthesia:nationalstudyinChina[J].PlosOne,2017,12(6):1-13.DOI:10.1371/journal.pone.0177221.[4]㊀GURUNATHANU,STONELLC,FULBROOKP.Periopera⁃tivehypothermiaduringhipfracturesurgery:anobservation⁃alstudy[J].JournalofEvaluationinClinicalPractice,2017,23(4):762-766.DOI:10.1111/jep.12712.[5]㊀MAHONEYCB,ODOMJ.Maintainingintraoperativenor⁃mothermia:ameta-analysisofoutcomeswithcosts[J].Ar⁃throscopyAssociationofNorthAmericaJournal,1999,67(2):155-163.[6]㊀谢霞,李乐之,李九红,等.1M3S护理管理模式在心血管外科ICU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7,32(24):61-63.DOI:10.3870/j.issn.1001-4152.2017.24.061.[7]㊀谭永琼,陈忠兰,廖安鹊.手术患者术中体温变化规律的临床研究[J].华西医学,2015,30(8):1544-1546.[8]㊀WRENCHIJ,SINGHP,DENNISAR,etal.Theminimumeffectivedosesofpethidineanddoxapraminthetreatmentofpostanaestheticshivering[J].Anaesthesia,2015,52(1):32-36.DOI:10.1111/j.1365-2044.1997.006-az006.x.[9]㊀刘欣娜.术中综合保温护理对老年结肠癌患者围术期低体温及术后术区感染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18,19(9):1290-1292.DOI:10.16440/j.cnki.1674-8166.2018.09.049.[10]㊀郭水华.复合保温护理措施预防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控制效果观察[J].蛇志,2018,30(3):514-515.DOI:10.3969/j.issn.1001-5639.2018.03.053.[11]㊀黄蕊.术中保温护理对全子宫切除患者术中低体温及术后恢复的影响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6):127-128.DOI:10.16282/j.cnki.cn11-9336/r.2018.16.093.[12]㊀代永静,王建荣,张明学,等.温热液体对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术中低体温及术后免疫应激反应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2):845-847.[13]㊀文建,胡啸玲.麻醉后寒战防治研究进展[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4,42(6):626-629.DOI:10.15972/j.cnki.43-1509/r.2014.06.025.[14]㊀董妞,商临萍,付秀荣,等.手术室护士围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防护知信行调查及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10):1414-1418.DOI:10.3969/j.issn.1672-1756.2017.10.028.[15]㊀刘辉,李韶玲,海燕,等.系统性保温干预对小儿微创取石术围手术期体温影响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1):51-52.(收稿日期:2020-01-04;修回日期:2020-02-09)(本文编辑:刘晓联,车㊀媛)刘卫红,孔珊珊,刘雁,等.1M3S管理模式在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预防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20,20(7):462-465.DOI:10.3969/j.issn.1671-315x.2020.07.002.㊃经验探索㊃一种清创手术手臂支撑器的设计与应用邓㊀静专利项目: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201720313307.6)工作单位:400042,重庆市,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手术室作者简介:邓静(1987-),女,重庆人,主管护师,硕士,主要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㊂㊀㊀清创术是临床治疗开放性创伤的常用方法,伤口清洗作为清创术的重要步骤,必须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手臂清创则需要将手臂移动至搁手板上清创处理,但目前使用的搁手板器具在清创过程中易使冲洗液多次返流回创面,还对地面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㊂鉴于此,笔者设计制作了一种清创手术手臂支撑器,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㊂1㊀清创手术手臂支撑器的制作清创手术手臂支撑器由不锈钢材质制成,包括搁手板㊁收集盒㊁立柱㊁夹持件㊂立柱连接在搁手板下方,搁手板内有放置手臂的凹槽,下方有装冲洗液的收集盒㊂夹持件位于立柱上可固定于任意手术床床板,包括套体㊁滑柱和弹簧,套体连接立柱和床板,套体的上支腿直接连接于床板上方,螺栓通过螺纹固定下支腿立于床板下方㊂套体内有径向盲孔和轴向盲孔,径向盲孔内与其孔壁沿径向滑动配合有滑块,轴向盲孔内与孔壁沿轴向滑动配合有滑柱,滑柱下部设有弹簧,便于清创手臂支撑器的前后移动或从手术床拆卸㊂自然状态下,弹簧处于压缩状态而使滑块压在立柱上;滑柱向上移动时,可驱动套体向上移动,从而可以一只手完成夹持件与立柱之间的放松和向上移动夹持件㊂见图1㊂2㊀清创手术手臂支撑器的应用首先将手臂支撑器的夹持件连接搁手板固定在手术床床板,然后根据手术医生需要调整搁手板角度,再将手臂放置在㊀注:1.搁手板;2.收集盒;3.立柱;4.套体;5.上支腿;6.床板;7.螺栓;8.下支腿;9.滑柱;10.弹簧图1㊀清创手术手臂支撑器搁手板凹槽内,清洗伤口的液体会流至凹槽并通过盲孔流入收集盒,当收集盒内的水收集到一定量时,将收集盒旋拧下并清空后再安装回搁手板下方㊂3㊀讨论本清创手术手臂支撑器结构简单㊁移动便捷,可夹持在任意一张手术床或其他固定物上,不仅解决了临床工作中冲洗液返流以及因大量冲洗水外流造成地面污染等问题,还显著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及工作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㊂(收稿日期:2020-01-17;修回日期:2020-03-03)(本文编辑:芮子容)。
充气式加温毯的使用流程1. 准备工作在使用充气式加温毯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确保正常使用并保证安全。
•确认工作环境:使用充气式加温毯的场所需要保持干燥、整洁,并远离易燃物品。
•检查设备完整性:仔细检查充气式加温毯是否完整,没有任何损坏或漏气的情况。
•插电测试:将电源线插入充气式加温毯的电源插座,并确认设备的正常工作。
2. 充气加温充气式加温毯的主要特点是可以通过充气来加温,因此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充气操作。
1.打开充气孔:找到充气孔,打开充气孔盖(通常位于充气式加温毯的侧面或底部)。
2.连接电源:将充气式加温毯的电源插头插入电源插座,并打开电源开关,确保设备供电。
3.充气操作:根据充气式加温毯的说明书,使用充气泵或其他适当设备将空气注入充气孔。
通常情况下,充气过程需要维持一段时间,直至充气式加温毯完全膨胀。
4.关闭充气孔:当充气式加温毯充气完成后,及时关闭充气孔,并确保充气孔盖牢固。
3. 设置温度和时间充气式加温毯通常配备温度和时间控制功能,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设置。
1.打开电源开关:确认充气式加温毯已充气完毕,并打开电源开关。
2.设置温度:根据个人需求和舒适度,使用操作面板或遥控器设置所需的加温温度。
3.设置时间:根据使用需求,使用操作面板或遥控器设置所需的加温时间。
充气式加温毯通常配有定时功能,可以在预设时间结束后自动关闭加温。
•注意事项:–设置温度和时间时,请根据个人体验和医生的建议进行合理的选择。
–避免将温度设置得过高,以免引起过热或其他不适情况。
–如果需要,可以在启动加温之前,将加温毯上方覆盖一件薄被以增加舒适度。
4. 使用过程在加温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确保安全并获得最佳的使用效果。
1.正确姿势:使用者应采取舒适的姿势,将身体完全放在充气式加温毯内,以确保对整个身体的加温效果。
2.加温时间:根据设置的时间,确保在设定的时间内享受加温效果。
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进行时间调整。
充气式加温毯在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应用目的探讨充气式加温毯在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我院行TURP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实验组麻醉完成后采用充气式加温毯覆盖上半身,调节充气温度36~40℃;对照组不做干预,对比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手术开始30min、手术开始90min及手术结束时体温、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
结果在进入手术室和手术开始30min时,对照组患者体温与实验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开始90min和手术结束时对照组患者体温低于实验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30min、手术开始90min及手术结束时,对照组患者MAP、HR高于实验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应用充气式加温毯,临床疗效显著,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充气式加温毯;前列腺电切术中;体温调节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大多为老年患者,其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术中应用大量冲洗液冲洗创面,带走较多热量;同时受到麻醉方式及手术室内温度影响,患者低体温发生率高[1-3]。
低体温又可引起寒战,机体耗氧量增加,对患者不利[4]。
我科室购进充气式加温毯应对此情况,取得满意保温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3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TURP的患者80例,ASA分级Ⅰ-Ⅲ级。
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40),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手术持续时长、术中输液量及冲洗液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排除标准: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变更麻醉方法患者。
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并以多参数监护仪不间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心电图、体温(鼻咽温)。
术中手术室温度维持在22~24℃,湿度维持在40~60%。
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班理论考核试卷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35分)1.持针器夹针方法正确的是用持针器开口处的前1/3夹住缝针的后1/4。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2.体位用品材料宜耐用、防潮、阻燃、透气性好,便于清洁、消毒。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3.铺无菌器械台的目的是建立无菌屏障,降低手术部位感染。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俯卧位摆放体位后,应逐一检查各受压部位及各重要器官,尽量集中各部分承受的压力,并妥善固定。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5.肿瘤切除进行体腔冲洗后,需用纱布垫擦拭,以免肿瘤细胞种植。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6.随时清洁/消毒指对手术患者的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造成的环境表面的污染所开展的及时清洁/消毒的过程。
[判断题] *错7.头高脚低仰卧位为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手术床头高脚低不宜超过45°。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8.核心体温可在人体的肺动脉、鼓膜、食管远端鼻咽部、膀胱、直肠等部位测得。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9.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微生物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10.灭菌效果可靠、无毒无害、材料兼容性是理想的低温灭菌应具备的特征。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11.气压止血带上肢的时间一般标准设定值为90分钟。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12.超声刀使用后,手柄线应用水冲洗,并盘绕存放。
[判断题] *对13.经过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后的金属及玻璃材质的物品不需解析可直接使用。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14.气压止血带放气时,双侧肢体使用止血带时,可同时放气。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15.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肺炎患者布类尽量使用一次性布类、如为复用布类,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分层,鹅颈式封扎,外贴“新冠”标识,密闭转运,单独处置。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16.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肺炎患者没负压手术间时紧急情况下手术安排在空气净化设备独立运转的正压手术间。
中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7)之阿布丰王创作2017-12-13 06:41 来源:未知编纂:点击: 203王天龙(共同负责人)王东信王秀丽严敏冯泽国李民李军肖玮张兰陈绍辉欧阳文袁红斌徐懋郭向阳(共同负责人)梅伟(执笔人)髋部骨折是老年患者罕见的外伤性疾病.该类患者常伴发多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麻醉及围术期管理不妥,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显著增加.本指导意见根据相关文献、专家共识和指南制定,提出改善患者转归的若干建议,包括手术时机选择、术前评估和准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麻醉和镇痛方案选择、术中呼吸循环管理以及术后康复计划等方面,以加强该类患者的围术期管理.一、发病率和预后髋部骨折罕见于老年女性患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为957.3/10万和414.4/10万,髋部骨折中年龄年夜于70岁的老年患者占75%.由于对骨质疏松和颠仆的有效预防,自1995年到2005年十年间,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率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下降了24.5%和19.2%.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全身性疾病.最罕见的并存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35%)、呼吸系统疾病(14%)、脑血管疾病(13%)、糖尿病(9%)、恶性肿瘤(8%)和肾脏疾病(3%).约70%患者为ASA Ⅲ~Ⅳ级,35%患者至少并存一种疾病,17%并存两种疾病,7%并存三种以上疾病.由于并存疾病的存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死亡风险比同龄人群高3倍.调查显示该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2.3%~13.9%,术后6个月死亡率增至12%~23%,男性患者死亡率高于女性,约3/4老年患者的死因与其并存疾病有关.转归不良的主要相关因素依次为高龄(>90岁)、器官储藏功能下降、并存疾病和合并症多.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比择期髋关节置换术高6~15倍.近年来由于临床诊疗技术和流程的改进,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后活动能力恢复困难,能完全恢复术前活动能力的仅占1/3,50%患者术后需要长期借助辅助装置生活,25%患者需要长期家庭护理.二、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98%老年髋部骨折需要采纳外科治疗,手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采纳非手术治疗者30d住院死亡率是采纳手术治疗者的2倍,因此应积极缔造条件及时手术治疗.早期手术治疗(如入院48h内实施手术)除可减轻患者疼痛外,还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改善术后自理能力.与入院48h内手术相比,48h后手术者术后30d全因死亡率增加41%,一年全因死亡率增加32%;患者手术拖延时间越长,住院死亡率越高;而在48h内手术可降低术后死亡风险(OR=0.74,95%CI 0.67-0.81).另外,错过最佳手术时机也会招致肺部感染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招致手术延迟的因素通常源于管理和医疗因素.需要尽量防止因管理因素招致的手术延迟.对老年髋部骨折,目前英国指南推荐36h内手术,部份欧美国家推荐24h内手术.因此,基于国外资料和我国国情,建议应积极缔造条件及早手术,条件具备时强烈建议在髋部骨折后24~48h内实施手术.三、术前评估和准备1. 急诊室处置急诊室接诊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后,建议在1h内完成低级评估,4h内将其收入专科病房.评估内容包括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疼痛、精神状态、内科并存疾病和治疗状况、伤前活动度和功能、压疮风险、营养状况、水和电解质平衡等,并进行影像学检查(X线、CT或MRI扫描).评估同时,详细追问病史,较长时间颠仆不起可引起高温、肌肉溶解和消化道溃疡,需要时应给予针对性处置.建议积极开展对症治疗,包括镇痛和容量治疗.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多陪伴重度疼痛,入院后立即进行疼痛评估,建议尽早(入院30min内)开始镇痛治疗,术前骨牵引对缓解疼痛效果有限,尽早手术为最佳方案.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阻滞镇痛把持简单有效,容易掌握,建议在急诊室内早期开展.约40%患者并存分歧水平肾功能损害(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1.73m-2);未明确肾功能状态时,应慎用NSAIDs 类药物.注意控制阿片类药物剂量,重视阿片类药物对呼吸和意识的影响.由于老年患者心肺功能差,肾脏代偿能力有限,容量治疗须谨慎,建议在严密监测下进行.低体温者要积极复温.2. 术前评估术前评估建议参考《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指导意见(2014)》系统全面进行.重点评估重要脏器系统功能如心功能及心脏疾病、肺功能及呼吸系统疾病、脑功能及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肝脏与肾脏功能、凝血功能与血小板计数以及是否使用抗凝或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对骨骼肌肉疾病(骨关节和脊柱)、皮肤状况、牙齿和听力检查,了解手术麻醉史及服药史等情况.注意是否存在深静脉血栓风险,如果条件具备,建议术前惯例行深静脉血栓筛查.高龄危重患者,建议按老年人综合评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原则,由多学科团队根据表1进行全面系统评估.约25%患者存在分歧水平认知功能损害,需重视相关术前评估.建议对所有患者进行营养状态评估,营养不良(BMI<18.5kg/m2)可显著增加术后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合理的营养治疗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建议借助相关量表预测围术期风险.Nottingham 髋部骨折评分(表2)可预测术后30d死亡率(表3).疾病累积评分(Cumulative Illness Rating Scale)与患者远期死亡率密切相关.表1 术前评估的内容表2 Nottingham 髋部骨折评分表3 根据Nottingham 髋部骨折评分预测30d死亡率3. 术前检查应重视惯例体格检查与实验室检查,重点关注反映心肺功能的检查项目.血小板计数≤80×109/L或INR≥1.4时禁忌实施椎管内麻醉;血小板计数<50×109/L时建议术前输注血小板后手术.高钾血症提示可能存在横纹肌溶解.如患者倒地时间长,建议检查肌酸激酶(CK)了解有无肌溶解,并注意观察有无肌红卵白尿.血肌酸激酶超越正常值5倍提示横纹肌溶解,可招致肾脏衰竭和预后不良,建议该类患者术前监测血肌酸激酶和尿肌红卵白水平12h~36h,严重升高者建议行肾脏替代治疗.约17%患者入院时并存低钠血症,可能由感染或利尿药所致.建议行动脉血气检查,可提供有关氧合和内环境的重要信息.建议术前惯例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和胸部X线检查.一般的冠心病患者无需惯例行冠脉造影,除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下列情况建议行心脏超声检查:活动后气促需评估左心室功能者;心脏听诊杂音;有劳力性心绞痛、不明原因或近期晕厥史者;脉搏波形升支平缓;第二心音缺失;无高血压史而ECG提示左室肥厚;怀疑主动脉瓣狭窄者;慢性房颤者.无需对所有患者行心脏黑色B超检查,更要防止因等候惯例心脏超声延误手术时机.对明显心力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应立即请相关科室会诊并控制症状.4. 术前并存疾病的处置术前并存疾病和并发症多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应尽早明确诊断.呈现如下情况可酌情推迟手术时间,建议内科治疗改善后应积极手术:①Hb<80g/L;②血钠浓度<120mmol/L,或>150mmol/L;③血钾浓度<2.8mmol/L,或>6.0mmol/L;④可纠治的出凝血异常;⑤可纠治的心律失常,心室率>120次/min.对新发房颤患者需排查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容量缺乏、感染、疼痛和高温等,并及时针对病因治疗;如复律失败或存在复律禁忌,可药物将心室率控制至<100次/分后尽早手术.由于骨折出血、容量治疗引起血液稀释、营养状况不良和慢性疾病,术前40%患者存在贫血.如未及时纠正,严重贫血可招致心、脑等重要器官氧供缺乏,并可严重影响预后.建议术前Hb<80~90g/L时应考虑输血,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术前Hb<100g/L可考虑输血.对复杂的髋部翻修手术要备好自体血回收设备.氧疗可明显降低围术期谵妄发生率.建议所有患者均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而且无论老年髋部骨折后状态如何,建议伤后12 h内均应吸氧,12 h后根据血氧状态决定是否继续吸氧,目标是维持SpO2水平在92%~98%.对并存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或II型呼吸衰竭患者,维持SpO2在88%~92%即可.术前肺部感染需要积极使用抗生素、氧疗和物理治疗,但在区域阻滞麻醉下尽快手术是根治并发肺部感染的有力办法,并鼓励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加强镇痛治疗与术后理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易发生压疮,建议使用防压疮垫并进行规范的防压疮护理.糖尿病患者多见,建议根据相关指南管理.除非有酮症酸中毒或脱水,纯真高血糖无须延期手术.但有效的糖尿病治疗可降低术后死亡率.慢性肾脏衰竭患者肾性骨病或肾性贫血罕见.建议调整透析计划,尽早手术治疗.5. 深静脉血栓形成/栓塞预防建议术前对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和肺栓塞风险进行评估,有技术条件单元建议术前惯例行下肢加压超声DVT筛查.骨科年夜手术近50%患者存在DVT,其中20%呈现有症状的肺栓塞.积极预防可明显降低DVT和肺栓塞发生率.参照《围术期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2014)》,评估DVT风险.诊断流程为:①根据病史及危险因素分析评估,进行DVT形成危险分级和Wells评分(表4);②Wells 评分<2分的患者,检测D-二聚体,如正常,可排除DVT;如异常,进行加压超声探查及各项相关检查;③Wells评分≥2分的患者,直接进行加压超声探查及各项相关检查.老年髋部骨折患者Wells 评分多年夜于2分,需要积极筛查和预防DVT.表4 Wells评分表建议采纳DVT基本预防办法,包括抬高患肢、适度补液、防止脱水、控制血糖及血脂等.物理预防方法包括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梯度压力弹力袜等,患者入院后尽早在整个围术期穿着弹力袜.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不建议惯例使用弹力袜预防血栓后综合征.术前药物预防主要包括采纳低分子量肝素和普通肝素皮下注射,其使用方便,较平安,可根据体重调整剂量,严重出血并发症较少,一般无须惯例监测凝血功能变动.给药分为治疗剂量(如皮下注射依诺肝素1 mg/kg,bid或1.5 mg/kg,qd,皮下注射达肝素100 IU/kg,bid或200 IU/kg,qd,皮下注射亭扎肝素175 IU/kg,qd,静脉注射普通肝素至aPTT延长1.5~2倍)和预防剂量(如皮下注射依诺肝素30 mg,bid或40 mg,qd,皮下注射达肝素5 000 IU,qd,静脉注射普通肝素 5 000~7 500 IU,bid).建议治疗剂量用于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病史或动脉血栓病史患者的预防,预防剂量用于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建议预防剂量低分子量肝素使用至术前12h停用;术前24h需停用治疗剂量低分子肝素,术前4~6h停用静脉输注的治疗剂量普通肝素.在进行椎管内置管把持(如手术、穿刺等)前、后的短时间内,防止使用抗血栓药物,并注意抗血栓药物停药及拔管时间(拜会相关专家共识).早期手术、早期下床活动、使用区域阻滞麻醉、保暖和预防脱水,也有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严重肾损害患者不建议使用低分子量肝素.6. 术前药物的管理60岁以上患者多有长期服药史,70岁以上患者中20%长期服用5种以上药物.建议入院后立即明确患者日经常使用药,并做出适当调整计划.抗高血压药、抗心律失常药、他汀类、苯二氮卓类药物多无需停药,敌手术无影响.长期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者突然停药易招致术后谵妄,要注意积极预防.对术前长期使用华法林抗凝的患者,一般需停用5d(5个清除半衰期)以上凝血功能才华恢复,血栓栓塞高危者停药期间建议肝素桥接抗凝.为确保24~48h内及时手术,建议主动纠正由于华法林抗凝招致的凝血功能异常.对国际标准化比值年夜于 1.5的患者,纯真使用维生素K(1~3mg)难以迅速矫正凝血时间延长,建议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20 IU/kg)迅速纠正国际标准化比值至<1.5,之后实施手术比力平安.不建议首选新鲜冰冻血浆拮抗华法林作用.约1/3患者术前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栓塞性事件高危患者如冠状动脉支架、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或近期脑卒中患者,建议不中断阿司匹林;长期服用氯吡格雷患者的手术时机目前尚有争议,对需尽早手术者,建议弥补适量血小板,并在血小板功能监测指导下尽早手术,以防止血小板功能异常致术中失血过多.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和Xa因子抑制剂(阿哌沙班、利伐沙班),由于其抗凝作用较强,且尚无有效拮抗剂,建议对长期口服上述药物的患者需延迟手术,具体停药时间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个体化出血与血栓栓塞风险,建议出血风险高时术前停药时间4~6个半衰期,血栓栓塞风险高时术前停药时间2~3个半衰期.服用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和利伐沙班抗凝,肌酐清除率>50 ml/min患者,建议术前停用3d;肌酐清除率30~50 ml/min患者,术前停用4~5d.四、术中管理1. 手术室管理由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并存疾病和合并症较多,麻醉风险年夜且管理复杂,建议安插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或建立专门的临床小组,特别是能很好掌握区域阻滞技术的医师实施.建议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0℃~23℃之间,湿度控制在50%~60%.联合充气温毯和液体加温办法积极保温,既能符合感染控制要求,也有利于减少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2. 麻醉方法选择在高龄患者,由于预期寿命有限,仅以死亡率判断手术转归存在局限性,应根据对术后并发症、机体功能状态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综合影响判断并选择合理麻醉管理方式.麻醉方案选择上,建议根据患者情况及麻醉科主治医师经验和术者要求,选择个体化麻醉方案,要防止因强求某种类型麻醉方式而延期手术.临床资料显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选择全身麻醉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一些研究标明区域阻滞麻醉优于全麻,采纳区域阻滞麻醉患者住院死亡率(OR=0.71,95%CI 0.541-0.932)和肺部并发症风险(OR=0.752,95%CI 0.637-0.887)更低,术后30d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无论是合并症多的危重患者还是一般患者,蛛网膜下腔麻醉者术后30d并发症少于全麻.但也有年夜样本观察性研究显示,全麻和区域阻滞麻醉患者住院死亡率相似.目前认为与全身麻醉比力,区域阻滞麻醉后心肺并发症、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谵妄和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缩短;但区域阻滞麻醉对术后死亡率影响尚无定论.建议无禁忌时优先考虑椎管内麻醉,并在患者摆体位前,实施患侧局麻药髂筋膜阻滞(解剖定位,或超声引导均可).推荐首选轻比重单侧腰麻(患侧向上),建议使用0.2%小剂量轻比重布比卡因液(≤5~7.5mg),推注30~40s,患侧向上体位坚持10~15min,然后进行其它把持.其次可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和镇痛,硬膜外麻醉局麻药液试验剂量应不超越3ml,并在测定麻醉平面后决定追加剂量,以防止麻醉平面过广,为防止硬膜外麻醉相关低血压发生,可在局麻药液中加入麻黄素(1mg/ml),并准备相应a1受体激动剂.存在椎管内麻醉禁忌或椎管内麻醉困难时,可选择外周神经阻滞技术,经常使用腰丛阻滞、骶丛阻滞和髂筋膜阻滞技术等.外周神经阻滞更多是作为一种镇痛手段,或全身麻醉的辅助手段.外周神经阻滞要到达手术麻醉效果,需熟练掌握多种神经阻滞联合技术,阻滞T12-S2脊神经发出的神经(12肋下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坐骨神经和臀上、下神经),如T12L1椎旁+腰丛+骶丛阻滞,但把持难度年夜,要注意控制局麻药总量,防止中毒反应.实施椎管内麻醉或者外周神经阻滞时,如果需辅助镇静时可以给予继续输注低剂量右美托咪定(0.1~0.3mg·kg-1·h-1).由于很多患者在使用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替卡格雷或噻氯匹定等),禁忌实施椎管内麻醉或腰骶丛神经阻滞,该类患者建议选择喉罩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无喉罩禁忌者可优先考虑使用喉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可作为最后选择.全麻期间注意实施呵护性肺通气战略,尽量防止使用年夜剂量肌松剂,可考虑给与非肝肾代谢的肌松药,有条件单元可考虑肌松监测.3. 术中监测惯例监测包括ECG、无创血压、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和体温监测.对合并严重心脑肺并存疾病或一般情况差的患者,建议惯例监测有创动脉血压.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和血容量优化办法在年夜手术患者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在老年髋部骨折术中推广.建议利用新型微创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监测心排出量,根据目标导向容量管理原则精确管理,维持理想血流动力学状态;老年患者脏器的血流灌注对血压有显著依赖性,建议预防性或治疗性给予a1受体激动剂维持血压.血流动力学优化应涵盖术前、术中及术后三个时期.建议有条件单元术中镇静或全麻惯例监测麻醉深度,保证个体化用药和控制理想的麻醉深度.懦弱脑功能患者建议行无创脑氧饱和度监测(rSO2),维持rSO2绝对值不低于50%,或者不低于入室后基线数值的20%;术中如果呈现rSO2低于正常值,可考虑提升血压或检测是否血红卵白下降.全麻患者监测血气并调整通气参数维持PaCO2在35~45mmHg,维持Hb不低于90g/L.4. 骨科治疗患者髋部骨折分为囊内和囊外两种类型.囊内骨折包括头下型、头颈型和经颈型,骨折后出血少.移位不明显的囊内骨折可考虑守旧治疗,但再脱位率高达30%~50%.无移位的囊内型骨折可考虑内固定或滑动髋螺钉.手术方式可选半髋关节置换,但囊内骨折远期易发关节炎,因此对非高龄患者可考虑全髋置换.囊外型骨折包括转子间和转子下骨折,碎裂水平越重出血越多,可高达1L.由于骨膜撕裂水平重,其疼痛水平也较囊内骨折严重.外科手术治疗是囊外骨折的主要治疗办法.使用内固定患者一年内再手术率为23%,满意度较低,而选择关节置换后一年内再手术率仅为3%.切皮前0.5~1h惯例静脉预防性输注抗生素.术毕不放置引流或尽早(术后24h)革除引流,切口缝合使用皮下可吸收线,其并发症少于皮钉.建议术后及时革除留置导尿管.尽早(48h内)下床活动可加速功能恢复.骨水泥植入综合征:由于骨水泥的植入使患者呈现一过性或明显的低血压和PaO2的降低,并使约0.6%~1%患者呈现心搏骤停,此类特殊症状称为骨水泥植入综合征.在骨水泥和假体植入过程中,呈现低氧、低血压、意识丧失者应怀疑骨水泥反应.改良手术技巧(如髓腔清洗、骨水泥植入前充沛止血、使用骨水泥枪逆行灌入骨水泥、髓腔引流、短柄假体、轻柔植入假体)可降低骨水泥反应风险.使用植物型骨水泥可减少化学骨水泥招致的相关并发症.植入骨水泥时,要提高吸入氧浓度、防止容量缺乏、加强监护.呈现骨水泥反应时,吸入纯氧、弥补液体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小剂量肾上腺素(5~50mg,可屡次重复)维持循环稳定.四、术后管理1. 一般处置术后建议转监护条件好的麻醉恢复室观察,重症患者建议直接转ICU继续监测与治疗.术后建议氧疗至少24h,有低氧血症者继续吸氧.建议术后尽早恢复口服补液,维持容量平衡.虽然25%患者可发生围术期尿潴留,要防止长期留置导尿管,争取尽早拔出导尿管,否则会增加尿路感染风险.老年患者易发生吞咽困难而招致吸入性肺炎,应加强护理.便秘较为罕见,可招致不适,延迟康复,诱发并发症,建议及时处置.髋部骨折患者中60%存在分歧水平营养不良,建议所有患者均应进行营养状态评估,需要时给予能量弥补,以增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术后贫血发生率约为50%,贫血增加输血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术后感染发生率及长期死亡率,输血指征与术前相同.2. 术后镇痛首选神经阻滞镇痛技术,效果较好的方法包括髂筋膜阻滞、股神经阻滞、腰丛阻滞以及以上技术的联合.目前认为闭孔神经联合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是术后镇痛最有效的阻滞方案.次选硬膜外镇痛,可明显缓解髋部手术后静息和运动痛评分,但术后活动能力并没有明显改善.外周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接近硬膜外镇痛.切口局部浸润用于髋部手术后镇痛效果欠安.由于NSAIDs药物在老年人副作用增加,包括消化道出血和肾脏毒性,建议谨慎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相对平安,建议作为预防性镇痛和多模式镇痛的选择.建议谨慎应用阿片类药物;如果使用,应加强术后呼吸功能监测以防止呼吸抑制招致严重并发症.3. 术后抗凝髋部骨折手术后患者应惯例抗凝,以防治DVT和肺栓塞.经常使用方法包括:(1)低分子量肝素低分子量肝素为术后防治DVT和肺栓塞的首选药物.预防剂量于术后12 h后(对延迟革除硬膜外腔导管的患者,应在拔管2~4 h后)恢复使用;治疗剂量于术后24h恢复使用,出血风险高者术后48~72h再恢复使用.(2)Xa因子抑制剂Xa因子抑制剂可用于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其治疗剂量较稳定,无须惯例监测.与低分子量肝素相比,Xa因子抑制剂能显著减少静脉血栓发生,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主要用于术后抗凝.间接Xa因子抑制剂(磺达肝癸钠)平安性与依诺肝素相似,术后6~24 h后(对延迟革除硬膜外腔导管的患者,应在拔管2~4 h后)应用;直接Xa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可以口服,与药物及食物相互作用少,应用方便;术后6~10 h后(对延迟革除硬膜外腔导管的患者,应在拔管6~10 h后)应用.(3)维生素K拮抗剂维生素K拮抗剂价格昂贵,可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长期预防.其主要缺点为治疗剂量个体不同年夜,易受药物及食物影响.术后12~24h恢复华法令抗凝,术后使用时应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目标INR为2.5,范围控制在2.0~3.0.建议术后抗凝维治疗持时间为10~14 d,最好维持至35d.除药物预防外,住院期间建议加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对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建议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当出血风险降低后,建议应用药物替代机械性血栓预防办法,或与机械性血栓预防办法联合应用.对拒绝注射的患者,建议使用利伐沙班,利伐沙班给药前无需胃肠外抗凝.对药物和器械抗血栓预防均有禁忌证的患者,不建议使用下腔静脉过滤器作为低级预防.高危患者(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肺栓塞),建议延长抗凝至术后3个月或更久,其间不要轻易更换抗凝药物,并要注意随访;非肿瘤患者长期抗凝效果依次为利伐沙班>维生素K拮抗剂>低分子量肝素;肿瘤患者长期抗凝效果低分子量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和利伐沙班.对下肢远端多条静脉血栓、近端深静脉血栓无法进行抗凝溶栓治疗,且近期确实需要接受手术的患者,建议术前使用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过滤网),以减少并发症发生,但应尽早取出,以减少术后DVT风险.严重肾损害患者不适合使用低分子量肝素和磺达肝癸钠.4. 术后并发症术后罕见的并发症依次为肺部感染(9%)、心力衰竭(5%)、尿路感染(4%)、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2%)、脑卒中(1%)、深部感染(1%)、心肌梗死(1%)、消化道出血。
髋关节置换材料
髋关节置换是一种手术,用来治疗严重的髋关节疾病。
在手术中,医生会取出患者的病变髋关节,然后使用各种材料来替代髋关节。
常用的材料有以下几种:
1. 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最常见的髋关节置换材料之一。
这种材料通常是钛合金或不锈钢。
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机械强度,能够承受人体体重的压力,并提供稳定的支持。
但是,金属材料可能会导致金属离子渗漏和对周围组织的过敏反应。
2. 塑料材料:塑料材料也是常见的髋关节置换材料之一。
常用的塑料材料有聚乙烯和聚乙烯醇。
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润滑性和耐磨性,能够减少髋关节摩擦和磨损。
然而,塑料材料可能会因为长期使用而磨损,导致颗粒或碎片脱落,增加髋关节置换的风险。
3. 陶瓷材料:陶瓷材料也是髋关节置换的选择之一。
常用的陶瓷材料有氧化铝和氧化锆。
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生物相容性,能够减少髋关节的磨损和摩擦。
此外,陶瓷材料还可以防止金属离子渗漏和过敏反应。
然而,陶瓷材料可能会比金属材料更脆弱,容易发生折断。
髋关节置换材料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决定。
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活动水平、骨质疏松程度、过敏史等因素,并选择最合适的材料来进行手术。
总的来说,髋关节置换材料的选择是一个权衡不同因素的过程,旨在为患者提供稳定、耐久且生物相容的关节置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材料和技术不断涌现,为髋关节置换手术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
第七届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班(期末考试)答题时间:40分钟题型:单选题题量:100道1.为避免发生术中高频电刀起火,操作注意事项不包括() [单选题] *A.使用含酒精的消毒液消毒皮肤时,应避免消毒液集聚于手术床B.使用含酒精的消毒液消毒皮肤后,应待酒精挥发后再启用单极电刀C.气道内手术禁用电刀(正确答案)D.肠道手术禁忌使用甘露醇灌肠E.肠梗阻的病人慎用电刀2.免冲洗消毒剂是指() [单选题] *A. 即速干手消毒剂B.代替皂液,可不用水冲洗C.仅用于卫生手消毒D.主要用于外科手消毒,消毒后不用水冲洗(正确答案)E.不具备持久活性3.安置截石位的注意事项,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 [单选题] *A.腿架应托住小腿及膝部B.必要时胭窝处可垫体位垫C.术中应注意防止胭窝血管、神经受压D.手术中防止重力压迫膝部E.手术结束复位时,双下肢应立刻同时放下(正确答案)4.三角形角针适用于() [单选题] *A.坚韧难穿透的组织,如皮肤、筋膜及软骨(正确答案)B.深部组织C.柔软易穿透的组织,如腹膜、胃肠道及心脏组织D. 脂肪组织E. 血管吻合5.密封包装的密封条宽度为() [单选题] *A. ≥1.5mmB. ≥2.5mmC.≤2.5cmD. ≥6mm(正确答案)E. ≤6cm6.超声清洗器清洗器械的时间最长不超过() [单选题] *A.30分钟B.25分钟C.20分钟D.15分钟E.10分钟(正确答案)7.无干燥设备的可使用进行干燥处理() [单选题] *A.电扇B.消毒的低纤维絮擦布(正确答案)C.清洁的纱布D.吸水性好的棉垫E.通风处晾干8.无菌物品存放架或柜应距离墙() [单选题] *A.5~10cm(正确答案)B.10~20cmC.20~25cmD.30~50cmE.50cm9.整形外科局麻手术采用局麻药加加强麻醉效果() [单选题] *A.地塞米松B.阿托品C.麻黄碱D. 盐酸肾上腺素(正确答案)10.体外循环手术复温时,血温要求达() [单选题] *A.30℃B.32℃左右C. 35℃D.36~37℃(正确答案)E.38℃11.直肠手术在消毒皮肤前应冲洗会阴。
围术期体温监测围手术期应用温度监测仪进行体温监测,根据监测探头放置位置不同可监测不同部位的体温,临床应用方便、无创。
体温监测可使用:1.电子温度计,在体温监测中较为常见,常用的类型是热敏电阻温度计和温差电偶温度计。
2.红外线体温计,应用于体温监测是监测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主要用于鼓膜温度测定。
反应速度快、与中心温度有较好的相关性,不足之处在于它是一次性使用,并且只能间断测定不能连续观察。
一般来讲,大型手术、体腔手术,全身麻醉期间、手术时间超过30min,老年患者和小儿等都容易发生围手术期低体温,需进行体温监测。
围手术期体温监测部位和手术类型密切相关。
例如在心血管手术心肺转流开始时,常需将患者体温降低以减少氧耗,从而减少重要器官的缺氧性损害;而在手术结束时,又需将患者的体温恢复至正常。
然而在降温和复温的过程中,全身各部位的温度并不均匀一致,最先降温和复温的是心脏,随后是全身各脏器,血液循环灌注全身后直肠温度随之降低或升高,最后达到平衡。
因此术中对血温、水温、肛温及鼻咽温等中心体温和外周体温进行连续、多路的监测非常重要。
经静脉系统置管至肺动脉,监测肺动脉压力、心排血量、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时,可通过肺动脉导管上的传感器测得血液温度,该方法是有创的,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因此该测量方法不作为常规使用。
全身麻醉期间可通过食道、鼻咽、鼓膜、直肠、膀胱、腋窝和皮肤等部位进行体温监测。
食道温和鼻咽温与核心温度和脑温很接近,广泛应用于全麻手术。
膀胱和直肠温度由于患者能很好地耐受,是椎管内麻醉时可行的监测方法。
围手术期影响体温变化的因素有:1.低温环境:健康清醒人在28℃环境温度下,基础产热率与散热率维持平衡。
手术患者由于大面积暴露、体腔冲洗、皮肤消毒等造成大量热量散失。
手术医师常常穿着手术袍甚至铅衣等,常常要求有较低的室温,由于医患对室温要求的差异,室温调节不当或不及时,会使手术室内温度相对较低而影响患者体温。
2.输血输液:手术中输注大量温度较低的液体,特别是输入大量库血,可明显降低患者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