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硬膜外麻醉应用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处理作者:王永亮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34期【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措施和效果。
方法选取3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研究麻醉的过程和效果。
结果 30例患者经过连续硬膜外麻醉之后,有5例患者出现心率加快的症状,有8例出现血压降低的症状,经过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麻醉效果很满意。
结论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之后,无躁动不安情况出现,麻醉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麻醉措施;连续硬膜外麻醉;效果显著老年人因为外伤致使骨颈骨折或者髋关节疾患,需要通过全髋关节置换术来解决站立行走的问题,目前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也越来越多,但是该手术出血量比较多,创伤性也比较大,对于免疫力低、年龄大的老年患者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老年患者多合并心脑血管或者肺部等疾病,这更增大了手术麻醉的难度系数。
由此可见,在手术中选择合适的麻醉措施是重中之重,直接影响着手术成功与否。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的是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而且见效快、安全,同时作用时间也长,术后并发症较少[1]。
本文主要是对本院收治的3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麻醉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62~80岁,体重49~75 kg。
有糖尿病合并症的患者为3例,但是血糖控制情况良好;合并有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有12例;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有13例;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有2例。
1. 2 麻醉方法对本院的30例患者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之前30 min,肌内注射0.1 g鲁米那钠,当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建立患者的静脉通道进行连续输液,输入液体为血定安和乳酸钠林格液,对患者的心电、血压、B超、脉搏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测[2]。
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处理分析目的:探讨老年人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方法及效果。
方法: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78例,按照麻醉方案分为全麻组(38例)和硬膜外麻醉组(40例),比较两组麻醉效果与术中意外发生情况。
结果:硬膜外麻醉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85.0%(34/40)与全麻组89.47%(34/38)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术中意外发生率12.5%(5/40)明显低于全麻组36.84%(14/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中行硬膜外麻醉可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且安全性高于全身麻醉,对于老年患者较为适宜。
标签:老年;髋关节置换术;麻醉髋关节置换术是常见的骨科手术,患者多为老年群体,患者本身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手术风险大,且使用麻醉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血压升高、心律不齐的症状,对患者威胁较大[1]。
因此对老年患者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时,要谨慎使用麻醉药物的方法。
为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较为适宜的麻醉方案,特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患者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78例,男性45例,女性33例,年龄均≥60岁,所有患者均于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间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年龄60~84岁,平均(67.3±2.4)岁,合并高血压52例,合并冠心病14例,合并糖尿病8例,合并慢阻肺7例。
按照麻醉方案分为全麻组(38例)和硬膜外麻醉组(40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全麻组::术前半小时给患者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100 mg或阿托品0.5 mg;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2~0.3 mg/kg、咪唑安定0.1~0.2 mg/kg、维库溴铵6~8 mg/次、芬太尼2~3 μg/kg;并对患者插管供氧;通过芬太尼、咪唑安定等药物持续麻醉患者,采用维库溴铵维持肌松。
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不同麻醉方法麻醉效果的研究进展摘要: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髋关节外伤、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坏死等严重髋部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这类手术患者年龄一般偏大,多合并各种并发症,且手术本身创面大、暴露广泛、出血多,这都增加了麻醉管理难度及手术风险。
虽然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以及区域神经阻滞麻醉均能够完成髋关节置换术,但不同的麻醉方案会直接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及患者的康复预后。
本篇文章旨在研究不同麻醉方案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应。
关键词: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单侧腰麻;腰硬联合麻醉;联合神经阻滞;血流动力;应激;并发症;康复预后.随着当前社会老年人口的增多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外科手术治疗中老年患者的人数也在不断上涨。
老年人由于其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不同程度的下降以及骨质疏松的原因,在日常活动与锻炼中轻微的磕碰摔倒都较容易引起骨折,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髋关节外伤以及老年退行性病变引起的髋部畸形的有效手段。
但由于老年人机体的各种生理和器官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衰退,而且多合并各种内科疾病,其中常见的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脑血管病史等使得老年患者对于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性下降,而且髋关节置换术本身具有创伤大、出血量多的特点以及术中骨水泥的植入,这些都给老年患者围术期安全过渡带来极大的风险与挑战,并且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麻醉已从单纯注重麻醉安全、满足手术的需要发展至减少麻醉并发症、舒适麻醉的新理念。
麻醉师不仅要保障手术安全过渡,还要将创伤、麻醉药物对患者的影响降到最低[1]。
本篇文章就髋关节置换术现有的普遍麻醉方案应用于老年患者在血流动力学、并发症和预后方面的利弊以及近年来兴起的联合神经阻滞技术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一、不同麻醉方法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老年患者的心血管功能状态尤其是储备功能受衰老进程的影响以及各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硬化等的影响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现在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下降引起的心输出量的下降,心率变异性降低导致应激时调节最大心率的能力下降,外周阻力因血管硬化而升高致使平均收缩压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老年人群中维持稳定循环重要的减压反射因压力感受器的反射敏感性降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调节障碍[2]。
高龄患者全髋置换术的麻醉体会标签:全髋置换术;高龄患者;麻醉全髋置换术是老年患者的常见手术,由于老年患者本身多系统器官的退行性改变以及手术创伤大、出血多、刺激大等特点,使围术期风险性增大。
笔者总结了近年56例高龄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全髋置换术的麻醉体会,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组56例,男20例,女36例;年龄70~86岁,ASAⅡ~Ⅲ级。
合并原发性高血压Ⅱ~Ⅲ期17例;心电图:ST-T不同程度改变21例,9例显示完全右束支或左束支传导阻滞,其中偶发室性早搏4例;合并糖尿病11例。
术前心肌酶系检查及血钾等生化检查均在正常范围。
1.2 麻醉方法全部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穿刺点选择L1~L3椎间隙,穿刺时体位取患侧在上侧卧位,头向置管3cm,固定导管后改平卧位,注入2%利多卡因3ml,观察无腰麻体征,继之注入0.894%甲磺酸罗哌卡因5~10ml,阻滞平面控制在T8~T10。
手术开始后给予咪唑安定1~2mg ,芬太尼0.025~0.5mg,同时鼻塞吸氧3L/min。
术中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合并糖尿病患者间隔45min监测血糖1次。
术后行硬膜外腔镇痛。
2结果硬膜外阻滞麻平面出现后,所有患者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32例下降≥20 %,经扩容及应用麻黄碱5~15mg后维持稳定。
血氧饱和度在吸氧状态下均≥95%,11例合并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糖>13.9mmol/L,给予5%葡萄糖500ml+正规胰岛素14U+1g氯化钾静脉滴注。
有3例心肌明显缺血的患者用硝酸甘油0.5μg·kg-1·min-1和多巴胺1~3 μg·kg-1·min-1治疗后改善。
本组患者出血量200~500ml,均未输血,56例患者麻醉效果满意,顺利完成手术。
3讨论全髋置换术多为老年患者,随年龄增大机体组织、形态和脏器功能不断发生退行性变化,常合并内科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肺疾患、糖尿病等,导致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较差,麻醉和手术风险较大[1]。
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目的研究分析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2 年12 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8例,其中对照组给予硬膜外麻醉,观察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局麻药物用量、感觉阻滞时间、阻滞完全时间和肌松效果。
结果观察组麻醉用量少,感觉阻滞起效快,阻滞完善时间快,下肢Bromage评分更好,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效果更好,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标签:腰-硬联合麻醉;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效果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达到解除髋部疼痛,保持关节稳定,关节活动较好,以及调整双下肢长度等目的,手术近期效果往往为其他手术所不及。
但手术需要切除部分骨质,手术后并发症较多,有一定使用年限。
人工关节的这些优缺点在选择病例时应考虑到。
对于髋关节病变,应结合病人全身健康状况、病人要求及其他手术方法的优缺点综合考虑。
选取2012 年12 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进行手术麻醉治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12 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18例,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在62~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0.25±3.26)岁。
观察组18例,其中男9例,女9例,年龄在63~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87±3.17)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其中对照组给予硬膜外麻醉,在穿刺成功后,首先在硬膜外腔给予局麻药物后,再置入硬膜外导管,使用罗哌卡因作为麻醉药物,麻醉平面为T10以下。
观察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在麻醉穿刺成功后,将腰麻针注入,在脑脊液回流通畅后给予布比卡因,随后退出腰麻针,并置入硬膜外导管,调节麻醉平面为T10以下。
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使用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使用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体会。
方法选择施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36例行腰-硬联合麻醉,对手术麻醉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术中血液动力学平稳,无呼吸抑制发生,安全度过围术期。
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腰-硬联合麻醉(CSEA)由于起效快、阻滞完全已广泛用于临床。
我院自2008年1月开始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采用CSEA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行髋关节置换手术老年患者36例,其中全髋置换术15例,股骨头置换术21例。
男20例,女16例,年龄65~89岁,体重49~76 kg,ASAⅡ-Ⅲ级,合并高血压12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3例,均经内科治疗达到了手术允许范围,择期手术。
1.2 方法术前30 min常规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0.1 mg,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200~300 ml。
75岁以上患者行右颈内行静脉穿刺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桡动脉穿刺监测动态血压,记录血压、心率、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各参数作为麻醉前基础值。
取侧卧位于L2-3椎间隙行腰-硬联合麻醉穿刺,25 g腰穿针针内针法向患侧蛛网膜下腔缓慢注入局麻药(0.75%布比卡因1.5 ml+10%GS1 ml混合液)1.8~2.2 ml,20 s 左右注完,硬膜外隙向头置管3 cm,固定导管后轻搬患者平卧,控制平面在T10以下。
给予面罩吸氧,收缩压低于基础值的15%时,适当加快输液,必要时给于麻黄碱5~10 mg静注,心率低于55次/min时给予阿托品0.5 mg静注,使血压、心率维持在正常水平。
1.3 监测指标观察麻醉效果是否满意,记录麻醉前和麻醉后5、15、30、60 min的SpO2、SBP、DBP、HR值。
《中外医学研究》第18卷 第36期(总第476期)2020年12月 经验体会 Jingyantihui- 119 -上海医药,2019,40(13):20-22.[8]刘根英.中药熏洗联合中医护理在霉菌性阴道炎患者中的效果[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6):129-131.[9]李伟,高莉军.氟康唑胶囊联合中药熏洗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研究[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7,32(11):83-84.[10]王荣华.常规西药联合中药熏洗治疗复发性霉菌性阴道炎效果分析[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55):10825.[11]韩爱芹.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替硝唑栓治疗阴道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23):192-194.[12]郭兰娇,王孟丽,兰芳.龙胆泻肝汤联合外洗方治疗难治性阴痒湿热下注证90例[J].河南中医,2016,36(8):1394-1396.(收稿日期:2020-09-14) (本文编辑:张亮亮)①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福建 厦门 361004通信作者:聂玉琼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 赵冰洁① 聂玉琼① 【摘要】 目的:探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100例老年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
记录两组麻醉操作时间、麻药起效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两组术前和术后12、24 h 的精神智力状态。
结果:联合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长于全麻组,麻药起效时间短于全麻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全麻组,手术时间短于全麻组(P <0.05)。
两组术前MMSE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组术后12、24 h 的MMSE 评分高于全麻组(P <0.05)。
结论: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能有效缩短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麻药起效时间和手术时间,减少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探究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麻醉效果摘要:目的:就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麻醉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研究围绕我院收治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0例)展开,择取时间始于2021年7月止于2022年7月,基于不同麻醉方式的前提下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组(25例),分别予以全麻、硬膜外联合全麻处理。
结果:经有效麻醉后,无麻醉失败情况的发生,相较于对照组,采取硬膜外联合全麻的观察组情况更优,麻醉起效时间等指标呈良好趋势,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组间呈现的差异较大(P<0.05)。
结论: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麻醉是关节环节,受方法不同的影响,麻醉效果也呈现了差异化,硬膜外联合全麻凭借有效、安全等特点则可作为首选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全麻;硬膜外麻醉;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效果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anesthetic effect of different anesthesia methods in elderly patients undergoing hip replacement. Method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50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replacement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21 to July 2022. Based on different anesthesia methods, they were pided into control group (25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25 cases), who were treated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and epidural combined general anesthesia, respectively. Results: After effective anesthesia, no anesthesia failure occurr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epidural combined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had a better situation, the onset time of anesthesia and other indicators showed a good trend,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lower,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 large (P < 0.05). Conclusion:Anesthesia is a joint link in elderly hip arthroplasty.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methods, the effect of anesthesia is also different.Epidural combined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can be used as the first choice because of its effective and safe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Key words: General anesthesia; Epidural anesthesia; Hipreplacement in the elderly; The effect引言在关节畸形矫正等治疗中,髋关节置换术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其作用主要体现于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等。
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一种安全可靠,简单有效,适用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手术的麻醉方法。
方法:将68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CSEA),对麻醉后SBP、DBP、HR和SPO2的变化进行观察。
结果:CSEA 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生命体征平稳,与基础值相比(P<0.05)。
结论:其麻醉起效快、安全、维持时间长和术后镇痛效果好,以及并发症低等优点。
关键词0.75%布比卡因腰麻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在临床上以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储备的退行性改变为特征。
髋关节疾病的患者大多以老年患者为主,需要手术的老年患者通常伴有心肺疾病,心血管调节功能差,其麻醉方法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手术的顺利进行与预后、偶而髋关节手术要求麻醉起效快、安全、维持时间长及术后镇痛效果好。
现将0.75%布比卡因腰麻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擇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8例,男43例、女25例,年龄60~78岁,体质量47~70kg,Ⅱ~Ⅲ级,其中合并冠心病7例,高血压18例,脑梗死后遗症2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糖尿病6例,心电图;st-t不同程度改变15例,完全性右束支或左束支传导阻滞6例,频发房早2例,房颤3例。
所有患者术前完善检查及稳定控制病情。
麻醉方法:术前30分钟肌注咪唑安定2mg,东莨菪碱0.3mg。
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面罩吸氧3~5L/分,常规监测NIBP、HR、ECG及SPO2等生命体征作为麻醉前基础值。
选择L2~3或L3~4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根据患者身高、体质重量注腰麻药0.8~1.5ml(0.75%盐酸布比卡因),注药速度0.2~0.4ml/秒,硬膜外腔向头端留置导管3cm,平卧位后,针刺法测定腰麻阻滞范围,若腰麻效果欠佳,可于硬膜外腔及头端注入生理盐水5~10ml加压促进局麻药扩散或追加1.5%利多卡因3~8ml。
所有患者不给予镇静药,术后均采用PCA泵,0.15%罗比卡因+舒芬太尼0.1mg+生理盐水100ml。
腰—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实施效果分析目的:探讨腰-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实施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
对照组给予硬膜外麻醉,观察组给予腰-硬膜外联合麻醉,比较两组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麻醉效果,短暂低血压、头痛并发症发生情况,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以及感觉阻滞、阻滞完善和术后痛觉恢复时间。
结果:两组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000,P=1.000)。
两组短暂低血压、头痛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字2=0.413 5,P=0.419 9)。
麻醉前后两组MAP和H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感觉阻滞、阻滞完善及术后痛觉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腰-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实施效果确切,可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且不增加麻醉不良反应,但可加速起效和恢复,值得推广和应用。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为血压调节的重要系统。
围手术期可带来强烈应激,而该系统是手术刺激反应强度的间接指标。
对于多数老年手术患者来说,由于动脉硬化等因素,老年人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对血流动力学产生不利影响[1-2]。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下肢手术有明显的效果。
本研究分析了腰-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实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具备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指征;均无手术和麻醉禁忌;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
排除标准:(1)心血管功能异常;(2)存在血液传染性疾病;(3)存在麻醉药物过敏史;(4)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连续硬膜外麻醉应用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体会【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298-02
【摘要】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应用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麻醉效果。
方法我院30例老年人行髋关节置换术均选用硬膜外麻醉,选择l2~l3间隙穿刺,穿刺成功后推3ml1.5%盐酸利多卡因试验量,3~5分钟后根据阻滞范围及血压波动情况给追加量(0.5%布比卡因+0.7%盐酸利多卡因)4~7ml。
待麻醉平面平稳后即可消毒进行手术。
结论硬膜外麻醉对呼吸循环系统干扰轻,术后并发症少,可减轻手术应激反应,术后还可行硬膜外镇痛,有利于术后伤口恢复,很适宜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
【关键词】硬膜外;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院30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人,男女各10例,年龄60岁~82岁,体重45 kg~63 kg,asa为ii级~iii级,心功能ii~iii级。
这30例中慢性支气管炎8例,2型糖尿病2例,轻中度高血压13例,均行一段时间的抗炎、祛痰、降血压、控制血糖水平等治疗,使其达到手术容许范围内,择期行手术。
术中行颈内静脉穿刺监测中心静脉压15例。
麻醉操作均为有经验的麻醉医生,并且麻醉穿刺均顺利。
方法麻醉前常规禁食12小时,禁水6小时,高血压患者术晨继续服用降血压药物。
进入手术室后先建立1组静脉通道接复方氯
化钠,并在1小时内缓慢输入复方氯化钠或聚明胶肽500ml。
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及脉搏血氧饱和度。
患者取左侧卧位,选择l2~l3间隙用直入法或侧入法行硬膜外穿刺,确认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3.5cm。
穿刺成功后给予3ml1.5%盐酸利多卡因试验量,麻醉起效后追加药物(0.5%布比卡因+0.7%盐酸利多卡因)4~7ml/次,根据手术时间和情况分次追加局麻药。
平面控制在t10以下。
试出麻醉平面后,再行右颈内静脉穿刺进行中心静脉压(cvp)测量,对术中出血、输液进行评估,并可用于术中快速输液、输血。
待麻醉平面平稳后即可消毒进行手术。
常规给病人持续面罩吸氧1~2l/min。
患者术中可静脉缓慢给予咪达唑仑0.04mg/kg和芬太尼1ug/kg ,如血压降低(收缩压<12.0kpa),立即静脉注射麻黄素10~15 mg;如心动过缓(心率<50 次/分),给予阿托品0.3~0.5 mg处理。
糖尿病患者术中间断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水平给予胰岛素治疗。
术毕均常规使用患者自控镇痛泵进行术后镇痛。
结果
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呼吸困难发生,血压波动不大,血糖水平控制理想。
无一例发生肺栓塞,骨粘合剂反应及其他并发症。
术中需要用股水泥的患者在使用前常规静注地塞米松10mg,而且要在中心静脉压监测下补足血容量。
大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但一般在20%以内只要加快输聚明胶肽或贺斯,必要时给予麻黄素10mg~15 mg即可。
对出血较多时可输入红细胞悬液或全血,以维持生命体征平稳。
手术都在3.5h内完成,硬膜
外给药量不大,病人能耐受。
术中硬膜外阻滞效果满意,肌肉松弛,术后还可行硬膜外自控镇痛。
术后随访均无恶心、呕吐及腰背疼痛等不良反应。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寿命也逐渐延长,近年来老年人麻醉也越来越受到临床麻醉医师的重视。
由于接受全髋置换术的病人多为老年人,术前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慢支等老年性疾病,重要脏器储备功能减退,机体代偿能力差,对于手术及麻醉的耐受性降低,麻醉风险很大。
我院采用硬膜外麻醉在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了30例,体会如下:
(一)术前准备术前充分了解病人的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有无电解质紊乱,是否合并其他内科疾病,以及治疗用药情况。
术前加强综合治疗,改善全身情况,提高对麻醉和手术的承受力。
适当减少麻醉前用药及麻醉药的剂量,防止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认真查看病人脊柱是否畸形,有无外伤,估计麻醉穿刺有无困难。
(二)麻醉方法选择一般有硬膜外麻醉、腰麻、硬腰联合、气管内插管全麻。
气管内插管全麻尤其对全身情况差、心肺功能爱损严重及椎管内麻醉穿刺困难的老年患者有一定的优点,既可有效地抑制手术的强烈刺激,又便于呼吸管理,保证供氧,增加手术的安全性,但它对老年患者循环呼吸系统干扰大。
由于老年人心血管对麻醉药物影响的承受能力降低,易发生心血管抑制和血压下降等
循环功能的改变,尤其在麻醉诱导插管时易引起循环系统剧烈波动,而且麻醉苏醒期时,因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术毕苏醒延迟或呼吸恢复不满意,术后呼吸抑制、肺不张、肺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多,因此在临床使用时有所顾及。
临床上遇到椎管内麻醉禁忌以及穿刺困难时,我们才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
腰麻对呼吸循环系统干扰大,麻醉起效快,短时间内即固定麻醉平面,一旦麻醉平面达不到要求只有追加静脉全麻药完成手术,增加管理难度并且有时间限制,如果手术时间过长即很难满足要求。
并且腰麻可能出现术后头痛,这是腰麻后患者最感痛苦的问题,使麻醉及手术医师对腰麻产生顾虑。
硬腰联合麻醉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也是很不错的选择,但临床上我们碰到腰穿成功后硬膜外置管困难的也有。
硬膜外麻醉是此类老年病人较好的选择,既可以保持病人清醒,又可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1。
其共同特点包括:1.阻滞用具简便、经济;2.镇痛确切,肌松可靠;3.对循环、呼吸影响相对较小2。
髋关节置换术选用硬膜外麻醉,既可以满足手术要求的阻滞范围,又因扩张下肢血管,阻断因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减少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3。
因老年人肺功能不全,术前常合并肺气肿、老慢支等,全麻术后长期卧床易发生呼吸系统及血栓等并发症,硬膜外麻醉列为首选4 。
硬膜外麻醉有对呼吸循环系统干扰少、生理影响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应用于老年人起效时间缩短,阻滞平面宽,所需局麻药减少,采用小剂量分次注入同时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是一种较安全的麻醉方法5。
它无传统腰麻术后
头痛的缺点,同时硬膜外麻醉不受时间限制和可行术后镇痛的优点,是一种最适宜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方法。
另外,术中可应用咪达唑仑和芬太尼复合使用时,有良好的协同作用6。
(三)术中注意事项(1)行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较大,失血较多,容易出现血压骤升或急降,我院在术晨给予补液
1000ml~1500ml,充分补充禁食所丢失的体液,避免麻醉后血管扩张导致的血压骤降。
术中根据失血量、血压及中心静脉压水平加强对血容量的监测与及时补充,术中应力求血压平稳。
(2)肺栓塞是髋关节置换术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生率高达35%,严密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气,术中持续面罩低流量吸氧,这样有利于及时发现呼吸功能的改变,提高麻醉手术的安全性。
(3)髋关节置换术中可能出现骨水泥反应。
对于采用骨水泥黏合假体时,由于单体入血可引起一过性外周血管扩张,低血压,心跳减慢等,应充分补充血容量。
使用骨水泥前常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20mg,术中准确把握混合后骨水泥温度,减少单体吸入,降低髓腔压力,并且加强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术后镇痛术后伤口疼痛,除了影响伤口愈合外,还可诱发心脑血管意外,所以术后镇痛非常必要。
我院采用0.2%的罗哌卡因+舒芬太尼50ug+昂丹司酮8mg,配至100ml,背景剂量2ml,负荷剂量2ml,镇痛36~48小时。
老年人的髋关节置换手术,不管你采用什么麻醉方式,都需要我们精心的术前准备,术中细心的观察与处理,术后减轻病人疼痛,
促进伤口愈合,让病人安全地度过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1] 秦榜勇,余志豪,司月萍等。
腰硬联合麻醉两点法在老年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贵州医药,2009,1(33):
25-26
[2] 刘先义临床麻醉实施程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5
[3] dirkes we. anaesthesia and blood loss in total hip
replacement [j]. aciu chir bely,2006,98(2):16-18
[4] 刘先义临床麻醉实施程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8
[5] 徐启明,李文硕。
临床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69
[6] 徐建国.静脉复合麻醉与吸入全麻的合理应用.中华麻醉学杂志,1999,19: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