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漆涂料漆膜弊病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18
常见漆膜弊病产生的原因弊病种类:1. 漆面开裂:开裂原因:(1)单次涂刷涂层过厚,表层干而内层没有干透;(2)两遍漆之间涂刷间隔时间太短,前一层漆膜没有完全干透,新漆膜湿度大,两层漆膜之间存在较大的伸缩应力差;(3)被涂物表面有异物存在,使得漆膜不平整,存在局部间隙,附着力差;(4)金属基材表面有浮锈、油性物质,涂刷油漆后,涂层和基材的附着力太差;(5)漆膜性能太差。
2. 漆膜粉化:颜料没有很好地被润湿,使颜料粒子从漆膜表面析出,成为疏松的细粉。
粉化原因:(1)漆料搅拌不均匀,局部颜料聚集过多,颜料颗粒未能及时被树脂包裹;(2)使用双组份的漆时,固化剂添加含量不足,漆膜固化慢,树脂不能完全交联,使得涂层不够致密;(3)涂料质量太差,固体分含量低,耐候性差。
3. 漆面有大量气坑:油漆在施工时混入空气或溶剂挥发气体在涂层干燥过程中排出不及时。
口径大,深度浅。
产生原因:(1)涂层太厚,大部分涂层中的溶剂没有挥发,在涂层表面慢干时内部溶剂挥发到表面产生气坑;(2)涂刷基材多孔,涂刷前没有使用封闭涂料封孔,基材气孔太多,其中残留的空气在漆膜表面干燥后排出形成气坑;(3)漆膜所处环境潮湿,溶剂挥发缓慢,在外表面缓慢固化时继续挥发形成气坑。
(4)油性物质渗入涂层,或是基材表面有油性物质。
4. 漆面有大量针孔:类似于用针扎出来的细孔,破坏了涂层表面的完整性。
孔径小,深度大。
产生原因:(1)涂装方面和产生气坑的原因类似,涂料在搅拌和施工时混入空气或是涂层中溶剂挥发不及时,同时涂层干燥过快,产生气孔时底部涂层已经固化无法及时填补;(2)双组份涂料在使用时,固化剂添加过多,树脂交联过快,粘度大,表面张力过高,流平性较差;(3)涂料储存时间较长,涂料中溶剂挥发,总体粘度增大,涂料中的物料颗粒析出。
5. 漏底:面层没有充分遮盖下面的涂层,从而露出下层的颜色产生原因:(1)涂料未搅拌均匀,存储过程中物料会产生一定的沉降,尤其是双组份涂料,主剂未搅拌均匀,直接取上层溶剂和固化剂混合后涂层遮盖力和附着力大大降低;(2)涂料固含量较低,底层颜色较重,色差大无法完全遮盖;(3)涂料附着力太差,涂层过薄。
12种常见的漆膜弊病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案漆膜弊病是指在漆膜制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例如气泡、起皮、开裂等。
这些问题可能由于制造过程中的原因或施工不当而引起。
本文将介绍12种常见的漆膜弊病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案。
1.气泡:气泡是指在漆膜表面形成的小气囊。
原因可能是涂装时存在空气或溶剂挥发不完整。
解决方法包括将涂料过滤,使用合适的喷嘴大小,喷涂时按照规定的喷涂速度和压力进行操作。
2.起皮:起皮是指漆膜与底层材料之间的剥离现象。
原因可能是涂装前表面没有充分清洁,涂料与底层材料不相容或不良的底材处理。
解决方法包括清洁和研磨底材,使用正确的底材处理剂,确保涂层与底材的相容性。
3.开裂:开裂是指漆膜表面出现裂纹。
原因可能是涂层过厚,干燥过快,温度变化引起的收缩等。
解决方法包括涂刷均匀的漆膜,避免过快的干燥速度,保持稳定的温度。
4.粗糙和不均匀:粗糙和不均匀的漆膜可能是因为施工不当,喷涂速度过快,喷嘴堵塞等原因造成的。
解决方法包括使用合适的喷嘴大小,调整喷涂速度和压力,确保喷涂均匀。
5.翘曲:翘曲是指漆膜在干燥或固化过程中出现变形。
原因可能是干燥速度过快或不均匀,温度不稳定等。
解决方法包括使用适当的干燥时间和温度,确保涂膜均匀干燥。
6.变色:漆膜的颜色可能会发生变化,可能是由于光照、氧化、化学反应等原因引起的。
解决方法包括使用耐光、耐氧化的涂料,定期维护和修补涂层。
7.涂层剥落:涂层可能会出现剥落的现象,可能是由于粘度不当、涂层与底材不相容等原因引起的。
解决方法包括使用适当粘度的涂料,选用适合的底材处理剂。
8.漆面不光滑:漆膜表面可能会出现不光滑的现象,可能是由于涂装时存在杂质、喷嘴堵塞等原因引起的。
解决方法包括过滤涂料,定期检查和清洁喷嘴。
9.颜色不均匀:漆膜的颜色可能会出现不均匀的问题,可能是由于涂装不均匀、颜料分散不均等原因引起的。
解决方法包括均匀涂装,使用颜料搅拌机均匀搅拌颜料。
10.贝壳纹:贝壳纹是指漆膜表面出现类似贝壳的纹理。
12种常见的漆膜弊病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案⑴、流挂现象:涂料施涂于垂直面上时,由于其抗流挂性差或施涂不当,漆膜过厚等原因而使湿漆膜向下移动,形成各种形状下边缘厚的不均匀涂层。
原因:1、溶剂挥发缓慢。
2、涂得过厚。
3、喷涂距离过近,喷涂角度不当。
4、涂料粘度过低。
5、气温过低。
6、几乎不换气,周围空气中溶剂蒸汽含量高。
7、涂料中含有比重大的颜料(如硫酸钡),在漆基中分散不良的色漆。
8、在旧漆膜上(特别是在有光的漆膜上)涂布新漆时也易产生流痕。
预防措施:1、溶剂选配适当2、对常规涂料一次涂布的厚度控制在20〜2511m为宜。
为要获得较厚的涂层,对于热固性涂料可采用“湿碰湿”工艺,或选用高固体分涂料。
3、提高喷涂操作的熟练程度,控制喷涂距离为喷涂大工件25〜30cm,喷涂小件15〜20cm, 并与物面平行移动。
4、严格控制涂料的施工粘度,如硝基漆的喷涂粘度为18〜26秒,烘漆20〜30秒。
5、适当换气,气温保持在10℃以上。
6、添加阻垂剂来防止流痕缺陷,有较好的效果。
7、在旧涂层上涂新漆前先打磨一下。
⑵、起皱现象:漆膜呈现多少有规律的小波幅波纹形式的皱纹,它可深及部分或全部膜厚。
原因:1、大量使用稠油制得的涂料易发生起皱现象。
2、涂料中催干剂使用上比例失调,钻催干剂过多。
3、骤然高温加热烘烤干燥,自干漆烘烤温度太高。
4、漆膜过厚,超出常规。
5、浸漆后施工物体,常常发生“肥厚的边缘”也易产生起皱。
6、易挥发的有机溶剂比挥发较慢的有机溶剂涂层更易起皱。
1、制造含有桐油的漆时,适当地控制桐油的使用量。
2、调整催干剂的比例,补加其余催干剂。
3、涂料的组分中增加树脂的含量。
4、严格控制涂层厚薄。
5、烘干型漆放20〜30分钟进烘箱,或补加锌催干剂,也可采用加防止起皱剂。
⑶、桔皮现象:漆膜呈现桔皮状外观的表面病态。
原因:1、溶剂挥发过快。
2、涂料本身的流平性差,涂料的粘度大。
3、喷涂的压力不足,雾化不良。
4、喷涂距离不适当,如太远,喷枪运行速度快。
常见漆膜弊病与防治流挂为喷涂在垂直或斜曲表面上,涂料向下垂流现象。
主要起因:气压过低,或粘度过低,或喷涂中雾化不良。
喷枪太靠近工件表面。
使用不正确的稀释剂,如稀释剂沸点太高,易导致流挂。
喷涂不均匀每道施工之间间隔时间性太短预防措施:调整好气压及粘度,改善雾化。
调整好喷枪与工件的距离,一般为20cm。
使用配套的稀释剂,注意环境温度不同时,稀释剂改换。
4.每道施工后约过5-10分钟再下一道施工。
桔皮湿膜未能充分流平而形成的似桔皮状的痕迹,这种病态称为桔皮主要起因:施工粘度较高,喷枪口径大小不适,导致雾化程度不足。
喷枪离工件过远,涂层过薄或过厚。
稀释剂沸点偏低,挥发太快。
预防措施:调整施工粘度,选用口径合适的喷枪,以改善雾化。
调整好喷枪与工件的距离,一般为20cm 。
选用配套的稀释剂。
加入适当的流平助剂。
泛白施涂后溶剂急速挥发造成漆膜表面温度下降,这时空气里的水份就在油漆表面凝结而混入漆膜,从而形成一种不透明的白色膜的情况,称为泛白。
预防措施:1、选用配套的稀释剂。
2、使用油水分离器,以清除压缩空气中水份。
3、避免在高湿度时喷涂,必要时可以在油漆中加入适量的化白水。
(防潮剂)调整好喷枪与工件的距离,一般为20cm 。
选用配套的稀释剂。
加入适当的流平助剂。
针孔喷涂完毕后,漆面产生针尖小泡的现象,称为针孔。
主要起因:溶剂挥发太快。
夏天用香焦水为稀释剂多数要出现针孔喷完后立刻进烘箱,也容易出现针孔涂层过厚。
预防措施:1、采用较高沸点溶剂。
2、降低施工粘度,注意涂层厚度。
3、在涂层表干后,再加温烘烤。
金属闪光色泽不匀含有铝粉或珠光颜料的涂料,在施涂后出现流垂或湿膜厚薄不匀使铝粉或珠光颜料不能形成均匀的定向排列,导致涂膜金属闪光不匀。
主要起因:1、施工粘度过高,一次喷涂过厚。
2、喷涂时雾化不良,喷涂厚薄不均。
3、涂膜干燥过慢。
预防措施:1、降低施工粘度,注意施工厚度。
2、掌握好喷涂技巧。
3、选用合适的稀释剂,加快涂膜干燥。
27种常见涂料弊病及解决方案在涂料施工中有许多不知道的可能发生的弊病,这些弊病都有其独特的诱发因素,下面将为大家介绍27种弊病的原因、预防措施及解决方案。
1、发花--含有多种不同颜料混合物的色漆在贮存或干燥过程中,一种或多种颜料离析或浮出并在色漆或漆膜表面集中呈现颜色不均的条纹或斑点等现象。
原因分析:①颜料分散不良,导致颜料分离;②漆料干燥过快;③表面助剂使用不当。
预防措施:①确保颜料分散良好;②使用慢干溶剂,并确保使用正确稀释剂;③使用防蜡剂或防油剂;④一道施工不可太厚。
2、金属漆发花--特指金属漆在施工时发生金属粉分布或排列不均而导致颜色不均匀现象。
原因分析:①施工走枪不均匀;②喷涂过湿;③使用不良稀释剂;④喷涂气压不对;⑤漆料本身施工性不好。
预防措施:①使用正确的走枪方式和气压;(一般气压稍大、喷幅稍大、走枪快不易发花);②稍微干喷;③使用正确稀释剂。
3、起气泡--涂料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空气或溶剂蒸汽等气体或两者兼有的泡,这种泡在漆膜干燥过程中可以消失,也可以永久存在。
原因分析:①不正确的刷涂方法,或不适于刷涂施工的漆料以刷涂施工;②漆料对底材湿润能力不够,或底材处理不净;③溶剂挥发过快(使用过快稀料或加温过快);④单层施工过厚或(和)每道间隔时间过短;⑤聚氨酯油漆中含有水分;⑥漆在5℃以下施工并干燥也易出现。
预防措施:①严格按说明操作;②底材处理干净;③使用合适的表面助剂;④喷涂湿膜有足够的闪蒸时间,对厚湿膜应有更长的闪蒸时间才能烘烤;⑤烤漆避免在较低温度下施工或(和)干燥。
*附注:起"痱子","痱子"形状与起气泡很相似,但一般要小,起因也存些类似又稍有不同,痱子的起因主要有:①漆料对底材湿润能力不够,或底材处理不净;②溶剂挥发过'快(使用过快稀料或加温过快);③单层施工过厚或(和)每道间隔时间过短;④聚氨酯油漆中含有水分或在潮湿环境中干燥;⑤烤漆在5℃以下施工并干燥也易出现;⑥漆膜未完全干燥即暴露于潮湿环境中(完全干燥也可能会出现)。
建筑涂料常见的涂层弊端及防止措施在涂装过程中或涂装后使用期间,所产生的涂层弊端一般与被涂物的状态、涂装工艺、涂料品种、涂装方法及操作、涂装环境等因素有关。
常见的涂层弊病如下:一、流挂、流淌产生原因:1、涂层的密度大,在涂料中含有密度大的颜料、填料。
2、涂层过厚,流挂与流淌的难易与涂料厚度的3次方成正比例。
3、涂层黏度过低或搅拌不均匀。
4、施工环境温度过低,湿度很大,涂料干燥迟缓。
预防措施:1、适当调整配方,密度大的颜料、填料要慎用。
2、严格控制施工涂层的厚度,根据不同涂料的施工要求进行,不可过厚。
3、控制好涂料的施工黏度,不同类别的涂料应按其要求的黏度施工。
4、施涂环境温度一般应保持在10℃以上,相对湿度要小于85%。
二、露底、遮盖力差产生原因:1、涂料中颜料的含量过低、填料的含量过高。
2、涂料搅拌不均匀。
3、涂料黏度低、涂刷过薄。
4、基材与涂料的颜色相差过大。
预防措施:1、适当地增大颜料用量,调整颜料、填料的用量比例。
2、在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充分搅拌涂料使其均匀。
3、适当增加增稠剂用量,达到产品黏度,施工时应精心操作,力求厚薄均匀。
4、当基材颜色过深、涂料颜色过浅时,可适当增加涂刷涂料工序或增大涂料中颜料的用量。
三、刷痕、辊筒痕产生原因:1、涂料本身的流平性差。
2、刷子、辊筒过硬3、涂料的颜料/基料比例不合适,颜料、填料含量过高。
4、基材过于干燥,施工环境温度过高。
预防措施:1、使用流平性好的有机增稠流变剂来改善流平性。
2、根据所用涂料选用合适的刷子及辊筒3、调整涂料的颜料/基料比例,增加基料用量。
4、对基材施涂封底液,避免在温度过高条件下施工。
四、裂纹、裂缝产生原因:1、基层未处理好,有粉尘、油污等。
2、涂料所用基料过少或成膜助剂用量不够。
3、施工温度过低,涂层过厚。
4、底涂层未干即涂面涂层。
预防措施:1、按施工规范处理好基层。
2、增加基料或成膜助剂用量,确保所用基料在施工温度下能成膜。
3、施工温度最好在10℃以上,按工艺要求严格控制涂层厚度。
油漆涂料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一、引言油漆涂料在建筑、装饰和工业领域中广泛使用,然而,质量问题可能影响涂层的外观和性能。
本文将概述油漆涂料常见的质量通病,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常见质量通病1.涂料开裂涂料开裂可能由于不当的施工技术或涂料配方问题引起。
例如,施工时涂料过厚或过薄、涂层干燥时间过短或过长、气温和湿度不适宜等都可能导致涂层开裂。
2.粘结力不强涂层的粘结力不强可能导致出现脱落或剥落的问题。
这可能是由于底材表面处理不当、涂料与底材不相容、涂料过于稀释等原因造成的。
3.色泽不均匀涂层表面色泽不均匀可能是由于涂料颜料分散不均匀或施工工艺不当引起的。
涂料颜料的分散度和涂层的施工均匀性都对色泽均匀性有着重要影响。
4.耐候性差涂料的耐候性是其能否经受长期暴露于外界环境而不褪色、龟裂或剥落的能力。
耐候性差可能是由于配方中添加的稳定剂不足或施工时应用过薄引起的。
三、防治措施1.合理施工选择适宜的施工技术和工艺,严格控制涂层的厚度和干燥时间,根据气候条件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避免涂料开裂的产生。
2.表面处理在施工前,确保底材表面干燥、清洁、光滑,并做好除尘处理。
对于不同的底材,选择相应的底漆和涂料,以提供更好的粘结力。
3.配方选择选用有良好分散性和稳定性的涂料颜料,确保涂料中添加足够的稳定剂和防腐剂,提高涂料的耐候性。
4.质量监控制定严格的质量监控措施,对涂层施工过程进行全面检查和测试,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确保涂层的质量。
四、结论油漆涂料质量通病可能对涂层的外观和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采取合理的施工技术、优化配方选择和加强质量监控,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这些质量问题,提升涂层的质量和持久性。
参考文献:1. 张三,李四,王五。
油漆涂料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研究[J]. 涂装技术,2020(4): 20-25.。
油漆常见的漆膜缺陷及处理方法一、发白涂料在干燥过程中或干燥后漆膜呈现出乳白色、或木纹、底材、底色不清晰的现象。
产生原因:1、环境原因:施工湿度大,温度高2、底材原因:A、底材含水率过高,未作封闭。
B、被施工底材或容器含有水分。
3、施工原因:A、施工中空气压缩机或空所含有水分。
B、低温厚涂C、手汗粘污工件,水磨未干。
D、水性腻子未干。
E、打磨后放置时间过长,被涂物表面吸潮。
4、产品原因:A、稀释剂沸点太低,挥发过快,或混入水分。
B、稀释剂溶解力不够,使油漆的树脂析出变白。
C、涂料或稀料中含有水分。
D、深色底材使用了含粉量较高的底漆或腻子。
解决办法:1、环境原因:避免在高湿时施工,或适量使用慢干水。
发现发白现象立即停止施工。
2、底材原因:A、木材要干燥到一定的含水率(一般在8-15之间),对底材进行有效封闭。
B、被施工底材与油漆避免混入水分。
3、施工原因:A、加装油水分离器,并定时放水。
B、采用“薄涂多次”的施工方法。
C、避免水分进入涂层。
D、水性腻子必需干透。
E、避免打磨后放置时间过长。
4、产品原因:A、油漆稀释剂避免于露天存放会侵入湿气。
B、使用配套的稀释剂稀释油漆。
C、涂料和稀释剂避免露天存放,侵入湿气。
D、选用合适的产品。
二、开裂:在涂膜表面生成线状、多角状或不定状的裂缝。
产生原因:1、环境原因:施工环境温度太低。
2、底材原因:A、木材含水率过高,致使底材收缩。
B、因底材结构开裂,导致油漆开裂。
C、基材疏松。
3、施工原因:A、施工时一次过度的厚涂,涂层与涂层之间干燥不完全,就施工下一道。
B、在已有裂痕的旧漆膜上,再施工新的漆膜。
C、下层与上层使用不同种类的油漆。
D、使用了疏松的腻子。
E、底层腻子刮涂过厚未干透打净。
4、产品原因:A、固化剂添加过量,或使用错误的固化剂。
B、使用品质不良的稀释剂,或随意添加添加剂颜料。
C、涂料过期,颜料与树脂分层,搅拦不均。
解决办法:1、环境原因:在环境温度大于10。
常见的漆膜弊病1 咬底在干漆膜上施涂其同种或不同种涂料时,在涂层施涂或干燥期间使其下的干膜发生软化、隆起或从底原因:涂层未干透就涂下一道漆。
涂层配套性不好,面漆溶剂能溶胀底漆。
涂得过厚预防措施:底涂层应干透,再涂面漆,或溶剂挥发后即涂面漆。
正确选择涂料品种,特别注意底面漆的配套。
从施工而言,第一道涂薄,第二道涂厚。
2 干喷到达被涂物表面前液体涂料已经半干,但还有一定的湿度刚刚能够附着于表面成膜,却不能形成连续且有效的漆膜。
干喷粒子由于在喷到被涂物途中时部分溶剂就会损失了,那么就形成了半干漆尘,附着力极差,甚至没有任何附着力。
原因:喷漆距离太远;走枪为弧形或倾斜;环境温度太高或有大风;喷枪压力太高;溶剂挥发过快。
3 桔皮漆膜呈现桔皮状外观的表面病态。
原因:溶剂挥发过快。
涂料本身的流平性差,涂料的粘度大。
喷涂的压力不足,雾化不良。
喷涂距离不适当,如太远,喷枪运行速度快。
喷漆室内风速太大、气温太高,或过早进入烘烤箱烘干。
漆膜厚度不足。
被涂面不平滑,影响涂料的流平或对涂料的吸收。
预防措施:选用适当的溶剂,或添加部分挥发较慢的高沸点有机溶剂。
通过试验选用较低的施工粘度。
喷涂时应达到良好的雾化。
喷涂距离选择适当,减小喷漆室内风速。
被涂物喷涂后进入高温烘干炉之前,应设有晾干室。
喷涂一道厚度应达到规定。
被涂面应充分地湿打磨,使其平整光滑。
添加适当的流平剂。
4 流挂涂料施涂于垂直面上时,由于其抗流挂性差或施涂不当,漆膜过厚等原因而使湿漆膜向下移动,形成各种形状下边缘厚的不均匀涂层。
原因:溶剂挥发缓慢。
涂得过厚。
喷涂距离过近,喷涂角度不当。
涂料粘度过低。
气温过低。
几乎不换气,周围空气中溶剂蒸汽含量高。
涂料中含有比重大的颜料(如硫酸钡),在漆基中分散不良的色漆。
在旧漆膜上(特别是在有光的漆膜上)涂布新漆时也易产生流痕。
预防措施:溶剂选配适当对常规涂料一次涂布的厚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提高喷涂操作的熟练程度,控制喷涂距离为喷涂大工件25~30cm,喷涂小件15~20cm,并与物面平行移动。
涂料施工常见缺陷及对策
1 流坠(下垂或流涎)
现象:虽然施涂数道涂料,但却未能达到希望的色泽,仍然露出素材或底材的颜
7 粒面
现象:浪费涂料,使工程无法按原预定的量来估算与掌握,提高作业成本,降低企
10 刷痕
现象:刷涂时,涂膜不平,硬固后留有刷毛痕迹。
11 龟裂、裂纹
现象:裂纹常发生在上一层涂膜,并非单指上涂而言,龟裂则常发生达下层涂膜或基底。
两者现象均是在涂膜上生成线状、多角或不定状裂纹,通常龟裂与裂
12 回粘
13涂膜粗糙
现象:涂膜表面有细小颗粒.
17 针孔
18 浮色
现象:底层(下涂)涂膜成分被上层(上涂)涂料溶解,渗透于上涂涂膜,导致其变色,亦即—道涂膜之色泽局部或全部浮于第二道之上。
19 不干
26 咬底
27 反拨
29 黄变
30 杠影 现象:一般土建搭设脚手架离墙太近所造成涂料施工困难,导致墙面出现脚
31 疤痕
32 生锈 现象:涂覆在黑色金属底材表面,在涂装后不久,涂膜下会出现红丝或锈点,
33 金属闪光不匀
现象:一般含有铝粉及珠光颜料的涂料因流平性差,出现流坠或因湿膜喷涂
34 泛碱 现象:涂料涂于水泥或白灰墙面后,涂膜表面局部或大部分区域会出现火山
35 片状剥落 现象:涂料施涂在底材上后涂膜局部出现剥落现象,称为片状剥落,亦称为
36 发霉 现象:霉菌侵蚀干燥的涂膜,形成黑色的淤积,即带有黄、黑、绿等颜色的绒每繁状菌体斑点分布于涂膜表面,导致涂膜过早地破坏和失去附着力,严重地
37 微泡 现象:在施涂时,在湿膜表面上会再现一种微小的气泡称为“微泡”病态。
38 砂纸纹 现象:从涂层表面能见到底层打砂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