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写作指导
- 格式:ppt
- 大小:334.50 KB
- 文档页数:12
一、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欧·亨利及其作品《的常春藤叶》的创作背景。
分析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塑造和写作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难点: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道德和人文关怀。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案、PPT和相关参考资料。
学生预习《的常春藤叶》并准备相关问题。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简要介绍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分析。
1.5.2 作品分析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塑造和写作技巧。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道德和人文关怀。
1.5.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
1.5.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
二、优秀教案特征2.1 教学目标明确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2.2 教学内容充实充分展示《的常春藤叶》的作品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3 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4 教学过程有序教学过程按部就班,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2.5 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三、教学反思3.1 教学内容是否充分展示了《的常春藤叶》的作品特点?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3.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3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否有序?学生是否系统地掌握了知识?3.4 学生反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如何?3.5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4.2 教师评价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过程是否有序?4.3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材: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短篇小说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 理解并分析故事中的主要情节、人物、主题和象征意义;3.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故事中的主要情节、人物、主题和象征意义;2.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准备:1. 网络或教辅材料,用以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学分析的方法;2. 复印故事原文,用以分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对短篇小说的了解。
提问:什么是短篇小说?其特点是什么?2. 提醒学生注意故事中的象征意义,为后续讨论打下基础。
阅读与分析(15分钟)1. 分发《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故事原文给学生,并提醒他们仔细阅读。
2. 学生独立阅读故事,并通过标注、便签等方式记录下来对故事中的情节、人物以及他们的观察与感受。
3. 分组讨论,学生彼此交流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并互相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想法。
主题与象征意义分析(2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主题是什么,以及常春藤叶在故事中所象征的意义。
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帮助他们分析和理解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文学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分析方法,分析故事的结构、角色发展和情节的转折点等。
2. 指导学生从文学角度去解读故事中的冲突、人物心理、主题等。
扩展讨论(15分钟)1. 提问学生他们对故事的评价,以及他们对作者使用象征意义的看法。
2. 引导学生扩展讨论,探讨故事中的主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启示。
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读后感,并进一步讨论故事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文学分析方法,提供详细且有理论支持的分析与观点。
3. 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并准备好下一堂课的扩展讨论。
高一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与探究,由分析讨论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切入点赏析结尾特点及妙处,分析理解文章主题:一是普通人之间无私的关爱,二是精神支柱对人生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间真情,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懂得关爱他人,坚定人生信念,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理解文章主旨教学难点: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反思: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有三:一是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要求;二是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情节曲折,构思巧妙,往往用一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三是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对本文的理解把握。
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理解的最大难点在于琼珊这个人物形象,而不是“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
预习:1、初读文章,读准字音,试一试能否复述故事情节。
(用200字左右概括)2、再读文章,�3、形成书面形式将无形的学习任务变为有形,对学生是一种督促,对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好处。
教学过程:导入: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
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当胜利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试图看个究竟。
骤然间,他惊呆了。
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大家觉得结局会怎样?是的,最后他的意志垮了。
儿子死在了战场。
这样的结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与其说是一支断箭,不如说是一个人的意志,既成就了一个人,也毁灭了一个人,今天我们也试图通过一片小小的藤叶,来反观人的脆弱与坚韧,人间的无奈与温情。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能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自己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对生命、友情、艺术等主题的思考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短语的理解。
(2)对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谈论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认识。
(2)提问:你们对生命、友情、艺术等主题有什么思考和认识?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常春藤叶》,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短语的意思。
(3)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人物分析:(1)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创作这些人物的意图和寓意。
4. 语言欣赏:(1)让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2)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欣赏心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合作学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表达和交流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评估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五、课后作业:1. 复述课文《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写一篇短文。
3. 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写一篇读后感。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25_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精品教案从容说课本文是本专题“精神支柱”部分的第二篇阅读材料,它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作品中表现出的朴素的人类情感是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
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在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这信念常常来源于深沉的博爱。
因此,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式阅读,以开放和多元的设计,促使其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全面深入体验人性,深刻理解人性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体会小说巧妙的构思,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教学难点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性格,深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似的结尾的妙处。
2.欣赏幽默的小说语言艺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体会小说构思的巧妙,提高学生小说鉴赏能力和作文构思水平。
2.理解主题,使学生感悟“希望”对于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积极对待苦难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
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
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
父亲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
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
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
一、教案基本信息《的常春藤叶》的优秀教案及反思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和情节。
2. 学生能够掌握小说的文学技巧和语言特点。
3.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小说《的常春藤叶》的背景介绍。
2. 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
3. 小说的情节分析和主题探讨。
4. 文学技巧和语言特点的讲解和分析。
5. 学生讨论和反思。
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的常春藤叶》的背景和作者欧·亨利。
2.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琼珊、贝尔曼和苏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对情节的影响。
3. 情节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特别是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过程,探讨其对琼珊的影响和象征意义。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如生命的价值、艺术的力量等,并通过小组讨论进行交流。
5. 文学技巧分析:讲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文学技巧,并引导学生进行实例分析。
6. 语言特点分析:分析小说中的语言特点,如细腻的描写、生动的形象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解读。
7. 学生讨论和反思: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并进行自我反思。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和写作:评估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写作进行评估。
3. 学生自我反思: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
二、教学资源1. 小说《的常春藤叶》文本。
2. 作者欧·亨利的简介。
3. 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4. 参考教材或教辅资料。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和深层主题。
2. 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技巧和语言特点。
3.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
四、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材料。
2. 熟悉小说的内容和情节。
3. 准备课堂讨论和提问的问题。
一、教案基本信息《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年级学科:高中英语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欧·亨利的作品风格和写作技巧。
2.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3. 学生能够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人物形象。
2. 理解小说主题思想及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2. 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风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的常春藤叶》,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如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以及人物形象的特点。
4. 主题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如生命、友谊、艺术等,分享讨论成果。
5. 写作技巧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写作技巧,如悬念、转折等,让学生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
三、作业布置2. 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写作技巧,创作一篇以“生命”为主题的小故事。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故事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课后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欧·亨利其他作品,如《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活动,如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续)6. 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小说的象征意义,如自然环境、人物关系、艺术作品等。
每组准备PPT,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强调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对于理解主题的重要性。
八、作业布置(续)3.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短文,探讨如何在生活中保持乐观态度和面对困难。
4. 让学生从网络上搜集关于《的常春藤叶》的不同评论,对比分析不同观点,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传达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2)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感悟其中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情感线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作品《的常春藤叶》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艺术特色及主题思想。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作品的感悟能力。
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滋养。
在课后,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的常春藤叶》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情境创设: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的常春藤叶》的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并感悟作品所传达的关爱、执着、奉献等人文精神。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品主题。
2.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题目,激发学生对“的常春藤叶”的好奇心。
2.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3.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主人公琼珊,了解其性格特点、成长变化及原因。
(2)分析贝曼,了解其人物形象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4.感悟作品主题(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传达的关爱、执着、奉献等人文精神。
(2)学生举例说明作品中所体现的这些精神,进行交流分享。
5.课堂讨论(1)讨论作品中所表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何体现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中。
(2)讨论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如何引导人们面对困境,实现人生价值。
6.拓展延伸(1)学生自主查找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分享。
(2)教师补充介绍欧·亨利其他作品,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2)学生谈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2.选择一部欧·亨利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析其主题及人物形象。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品主题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展现了较高的思维品质。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但在拓展延伸环节,部分学生对于欧·亨利其他作品的了解不足,需要加强课外阅读。
5.作业布置旨在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需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如下是作者编辑帮大家整理的7篇较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
较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重点、难点: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掌握刻画人物的手法学习方法:设计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品读文本。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生命显得何其重要,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
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爱他人的生命,乃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得以永恒。
今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有名短篇小说《较后的常春藤叶》,去解读这样一个人,让我们在感动中洗礼心灵,升华精神。
(二)简介作家及其创作情况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
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 其代表作为《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三)整体感知:1、学生速读课文,讲故事,按小说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要素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开端(第1至11节):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一、教案简介的常春藤叶详细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小说中的艺术特色;(3)运用联想想象法,感受小说中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同理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常春藤叶》情节结构的分析;(2)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的把握;(3)重要象征意义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2)艺术特色的比较分析;(3)意境美的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奥亨利及作品背景;(2)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激发阅读欲望。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把握人物形象;(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主题思想;(2)比较分析小说中的艺术特色;(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重点讲解:(1)讲解小说情节结构,帮助学生梳理思路;(2)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解读重要象征意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运用联想想象法,感受小说中的意境美;(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小说《的常春藤叶》,谈谈你对艺术特色的理解;2. 请以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为对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3. 请运用联想想象法,创作一篇关于《的常春藤叶》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解析小说结构与情节。
一、小说结构:1.时间结构故事中的时间结构非常特殊,它并不是根据一个良好的线性时间轴呈现的。
相反,小说中的设定看似美国的农村,实际上似乎脱离了时间的束缚,简单来说,时光在这片土地上似乎没有留下痕迹。
它完美地展现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农村生活,并为读者呈现了极其详细和精确的世界观。
在小说的时间线上,我们得知谋杀案的发生是在十二月份,案件的解决时间约为两个月。
因此,小说的时间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是不稳定的,它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我的确存在的现实世界,但它不会接受惯常的时间规律。
2.描述性结构小说的描述性结构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结构,它将其一个字符的行为和想法直接反映在读者的视野中。
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使得读者能够真正感受到这个角色的思想和行为。
此外,故事的描述性结构还充满了意外事件和标志性的名言,安排成一个似乎没有人能解释的展示。
例如,当主人公准备去买雪橇的时候,他会在阳台上看见一个女影子,这个女人最终变成了他最爱的人。
这是读者对主角内心变化的见证。
3.语言结构故事中的语言结构非常引人注目,作者奥斯汀·弗里曼采用了一种非常荒唐和独特的对话和语言方式。
它主要是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对话来呈现的。
因此,在阐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之前,这里先介绍了小说中的结构特点,这对读者在理解故事和情节方面非常有用。
二、情节设计: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情节设计非常精巧和复杂,它非常准确地展现了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动,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线。
1.人物行动情节小说的情节以谋杀案为主线,展现了各种人们的情感和行动。
此外,小说还通过人物内心的变化,呈现了大量丰富而错综复杂的情节。
例如,当主角发现其中一名嫌疑人和他先前的女友已经在一起后,他的心态完全改变了。
他感到非常沮丧和心痛,因此,他朝她发了狂轰滥炸的电报。
这个情节设计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主角的内心变化和他的个人风格。
语文《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和情节。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性格特点。
3. 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教学重点:1. 小说情节的把握。
2. 主要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小说情节概述、主要人物介绍、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等内容。
2. 学生准备教材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问题引发学生兴趣:“你们知道什么是常春藤吗?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2. 学生分享对常春藤的了解和看法。
二、小说情节概述(10分钟)1. 教师简述小说《的常春藤叶》的情节,包括主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回顾小说的情节。
三、主要人物介绍(10分钟)1. 教师介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包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2. 学生听讲并记录下主要人物的信息。
四、象征意义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如常春藤的象征意义。
2. 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讨论。
五、社会意义探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社会意义,如对人性的探讨和社会现实的反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学延伸:1. 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主要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对情节的影响。
教学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总结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和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六、深入分析主人公性格(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主人公贝尔曼的性格特点,包括他的善良、无私和勇敢等品质。
2.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出描写贝尔曼性格的具体细节,并进行讨论。
七、解读次要人物作用(10分钟)1. 教师介绍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包括他们的作用和对主人公的影响。
2. 学生分析次要人物在故事中的角色,以及他们对主人公的衬托作用。
八、探讨小说艺术特色(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艺术特色,如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和语言表达等。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最后的常春藤叶》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这个故事的主题和故事结构。
2. 学生能够运用故事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
3.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和合作,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教学流程:步骤1:导入(15分钟)- 师生对话:教师和学生进行简短的对话,激发学生对故事主题的思考。
比如,教师问“你们觉得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件事物的价值?”- 教师出示故事主题的图片,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及主题。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然后教师引导他们思考和解释他们的答案。
步骤2:阅读理解活动(15分钟)- 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故事阅读。
他们需要合作阅读,并回答由教师提供的问题。
问题可以包括“故事的主要角色是谁?”、“故事发生在哪里?”、“故事的结尾如何?”等。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和交流,最后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答案。
步骤3:理解主题和故事结构(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的主题和故事结构。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故事中常春藤叶的意义是什么?”、“故事中的结构如何帮助强化主题?”等。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和观点。
-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总结和归纳关于主题和故事结构的重要观点和论据。
步骤4:运用词汇和句型(15分钟)- 学生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些故事中的词汇和句型。
他们需要合作编写一个简短的对话或故事,使用所分配的词汇和句型。
学生可以借鉴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但要确保词汇和句型的正确使用。
- 每个小组可以选出最佳的作品,向全班展示,并进行语言交流和讨论。
步骤5:扩展活动(15分钟)- 学生们再次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些故事中的情节。
他们需要合作创作一篇短篇小说或改编的故事,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发展故事情节。
他们可以根据故事结构和主题的理解,加入扩展情节和细节,使故事更加丰富和有趣。
- 每个小组可以向全班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常春藤叶》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和书写短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和写作,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2)培养学生对艺术和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阅读小说《的常春藤叶》全文。
2. 第二课时: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
3. 第三课时: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4. 第四课时:进行角色扮演和口语练习。
三、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阅读小说《的常春藤叶》全文。
(1)让学生自由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2. 第二课时: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
(1)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探讨其合理性和艺术性。
3. 第三课时: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1)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常春藤、叶子等。
(2)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如生命、艺术、友谊等。
4. 第四课时:进行角色扮演和口语练习。
(1)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
(2)教师指导,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教师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学资源:1. 小说《的常春藤叶》原文。
2. 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论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课时七、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自主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批判性思维:通过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口语表达:通过角色扮演和口语练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好一片永远常春的藤叶——《最后的常春藤叶》主旨解读综述与再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作者通过重访当年的往事,联结过去与现在,唤起了中国人的深
情久远,勾起浓浓的思乡情结。
文中呼唤着一份热情,希翼沉醉在共同的梦想之中;一份怀旧,左叩许久曾经,右拍苍凉即将到来;一份倒退,让文章充满淡淡的无奈气息。
从历史、文化等角度出发,拆开历史的怀抱,演绎国人的纷繁情绪,更加深刻地抚今追昔,注释历史的风云变幻,呈现出一抹永恒的爱国精神。
这篇文章的主旨在于,强调追求永恒的梦想,无论如何永不褪色。
文中也暗含着绝对的反抗之意,比如:当由官派历史学家刻意篡改历史大事时,宁可采取强硬的手段,也要坚守
自己真实而永不改变的爱国心,永不放弃追逐永恒梦想的道路。
“最后的常春藤叶”由此可见,作者希望从文中传递出一个温馨而又溫柔的讯息:只要有信念,即使常春藤叶凋零,爱国意志也不会凋谢;只要有梦想,即使万般衰老,武魂也永远
不会打折扣。
抱着一份热情,执着一份敬畏,走下沉碧的台阶,来到温暖的家园,在这里,我们会一直有梦,也会有一片永远常春的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精选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1一、温故知新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最后的常春藤叶》。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作者、掌握了字词并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首先,检查一下大家的掌握情况。
谁来介绍一下作者?1、欧·亨利的情况简介。
语言艺术:诙谐幽默、带泪的微笑,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作品、国籍、称号2、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次要)、情节(4个部分,有时到“高潮”处戛然而止)、环境(自然、社会)。
二、分析人物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这一关键要素。
1、小说中的人物有哪些?2、这3个人物之中,谁是作者所要描绘的主要人物呢?请你结合小说三要素,围绕你所认为的主人公,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认为琼珊是主人公故事复述:住在格林尼治村的青年画家琼珊,有一天,患了肺炎,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便一直盯着窗外的常春藤叶,并且决定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掉落时就离开人世。
但经过一整晚风雨洗礼的常春藤叶仍没有落下,第二天早晨它仍在墙上,而恰恰是因为这片不掉的常春藤叶使琼珊又找到了生的希望,最后她在这个常春藤叶上找到了精神支撑而奇迹般活下来了。
出示“时间、病情”表。
的确,在故事发生的4天时间,琼珊一直贯穿文章始终。
可以说,琼珊是三个人物中作者着墨最多者。
简析琼珊文章写琼珊,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神态、动作)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什么特点?(脆弱、悲观、重拾信心)题目《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2)认为贝尔曼是主人公故事复述:住在格林尼治村的一位老画家贝尔曼,他穷困潦倒,在艺术上不得志,但他决心要画一幅杰作,有一天,租住在他楼上的青年画家琼珊患了肺炎,并得知她把自己的生命和窗外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的凋落联系在一起,于是,这个老画家为挽救她的生命,便在这天夜里顶着冷风凄雨画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