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最后的常春藤叶》赏析欧亨利小说的主人公常常是社会的下层人物,诸如受人支使的店员、穷困潦倒的画匠、经济拮据的办事员、一筹莫展的医生、走投无路的小偷等等。
脍炙人口的《最后一片叶子》则是描写了几个穷画家之间患难与共的感情故事,塑造了贝尔曼这个舍己为人的老画家的动人形象。
如果说贝尔曼是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那么乔安西就像那依附在上面的藤枝;如果说贝尔曼是那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那么乔安西就是那藤上的一片叶子。
乔安西年轻的生命在风吹雨打的漫漫长夜中一点点被剥蚀,生命的火光在一点点微弱下去。
哀莫大于心死,对这凄风苦雨的世界已不再抱希望的乔安西,把这最后一片藤叶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
她甚至等得心焦,想“像一片没有了生命力的败叶一样,往下飘”,飘向那未知的虚无,永久的黑暗。
贝尔曼是整篇小说的灵魂,但他在本来就篇幅颇短的小说中出场的次数极少。
关于他的语言与行动有寥寥数笔,从几句对白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脾气暴躁、性格直率的老人,“一双红眼睛正不停地流眼泪”。
然而,就是他,成了乔安西与休易的保护神,他用生命换来的杰作,实现了他一生的夙愿。
那“锯齿形边缘已经枯黄”的最后一片藤叶却“顽强地挂在离地面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
这不只是一片藤叶,它是老贝尔曼不死的生命的结晶,是乔安西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是这苦难的世界上穷人之间的一丝温情。
慰藉了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凉的一个“即将踏上黄泉路的人的心灵”,它经受了怒号的北风,倾泻的雨水。
“乔安西躺在床上久久看着”,她没有理由再逃避,没有理由让自己本应年轻而旺盛的生命衰颓下去,“不知是怎么鬼使神差的,那片叶老掉不下来,可见我原来心绪不好。
想死是罪过。
”那么,贝尔曼并没有死,他的灵魂,他的希望,他整个的生命之光全集结在这片叶子上了。
这最后的一片叶子,这凄风苦雨中的叶子,也是贝尔曼颠沛流离坎坷一生的最后一个亮点。
小说的结尾突如其来却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并未正面描述贝尔曼用生命画出那片藤叶的场景,只是在结尾以休易之口转述。
最后的常春藤叶问题解析1.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2.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试分析这一人物形象?贝尔曼先生。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
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
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3.“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对琼珊和贝尔曼各有什么含义?(1)对琼珊而言:表层义:叶子的飘落;隐喻义:生命的飘逝——玄想,“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要去了”是精神支点,生存寄托。
(2)对贝尔曼而言:“绝笔”。
表层义: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隐喻义: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4.“那个玄想”具体指的什么?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不想活下去的想法。
5.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依旧在墙上,给了琼珊活下去的勇气。
作者是怎样描述她的变化的?琼珊请苏艾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拿一小面镜子给自己,让苏珊用枕头给自己垫高,要坐起来看苏艾煮东西。
还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6.最后一片叶子是谁的杰作?画它的人应该具有怎样的性格?是贝尔曼先生的杰作。
《最后的常春藤叶》写景赏析摘要:欧·亨利小说结尾固然受人称道,但其写景艺术也令人赞赏。
《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通过写景歌颂生命信念,赞美人间真情,推动故事情节,显示了世界一流文学大师非凡的艺术功力。
关键词:欧·亨利小说写景艺术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186-02作为享誉世界的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欧亨利在小说艺术处理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这种鲜明的创作风格,被人们誉为“欧亨利式的结尾”。
但是,这种典型的艺术风格,并没有掩盖了欧亨利小说写景艺术上的夺目光芒。
本文就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对欧亨利小说的写景艺术作一个简单的探讨。
在这篇小说中,写景的地方并不多,但对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几处描写,却十分精简传神,表达出作者对顽强生命信念和人间真情的讴歌,更是对舍己救人的高尚品格的高度赞美。
文中写景的部分主要有如下几个段落:第18段:“苏艾关切地向窗外望去。
有什么可数的呢?外面见到的只是一个空荡荡、阴沉沉的院子,和二十英尺外的一幢砖砌房屋的墙壁。
一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只剩下几根几乎是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
”第40段:“可是,看那!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
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了。
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第44段:“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
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
随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
”第46段:“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上面这四段文字,虽然都是写最后的常春藤叶,但是却明显分为两类:第18段写的是自然之叶;第40、第44、第46是人为之叶,即贝尔曼用自己宝贵的生命画出来的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住着不少画家,他们寻求朝北的窗户以及低廉的房租。
苏艾和琼珊也在此合租了一个房间。
年底,肺炎在不断蔓延,琼珊也被感染了。
她病得很严重,躺在一张铁床上,一动也不动,凝望着窗对面的空墙。
一天早晨,医生对苏艾说:“要治好,可能只有一成希望,这全在她自己要不要活,她是满肚子以为自己活不成了。
人不想活,任何药都无效。
”医生走后,苏艾伤心地痛哭一场。
屋子里,琼珊一动不动地躺着,被子底下的身体纹丝不动。
苏艾走进来的时候以为她睡着了。
忽然,传来一个低微的声音。
重复着,苏艾快步走到床边,琼珊的眼睛睁得很大,望着窗外,数着:“九、八、七……”苏艾看着窗外,满是疑惑:有什么可数的呢?一个空荡荡的大院子,一堵空墙,一棵老极的常春藤,藤上的叶子几乎都被吹掉了,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条缠绕在剥落的砖块上。
“六片。
”琼珊几乎已是耳语。
“越落越快了,三天前还有一百多片。
又掉了!只剩五片了。
”“五片?什么?”“叶子,等最后一片掉下来,我也就要去了。
难道医生没有告诉你?”“哟,那条破叶子跟你的病有什么相干?不要说傻话了,医生今天早晨还说你就快好了,喝点汤吧!”琼珊直盯着窗外说:“不,我不想喝。
又落了,只剩四片了!等最后一片掉下,我也就去了。
”“琼珊。
答应我不要瞧窗外行吗?”琼珊闭了眼睛,脸色苍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就像是座横倒在地上的雕像。
_“你睡会儿,我去把贝尔曼叫来,给我当那幅‘老矿工’的模特儿。
”贝尔曼是个画家。
他年过六十,画画四十年,总说就要画他的那幅杰作了,可到现在也没有动笔。
他除了偶尔画点广告外,什么也没画。
他喝酒毫无节制,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十分瞧不起别人的温情。
苏艾走进楼下他那间光线黯淡的小屋,他满嘴的酒气,两只发红的眼睛迎风流着泪。
苏艾把琼珊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他嗤笑道:“世上竟有人蠢到因为那些该死的常春藤叶子落掉就想死?哎,可怜!”他喊道。
他们一起上楼,琼珊睡着了。
语言因幽默而深邃——《最后的常春藤叶》语言赏析郁红剑【摘要】@@ "幽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指一种令人发笑而有余味的情操.它有别于滑稽、逗趣,只是惹人发笑.具有这种情操的文学家往往在他们的语言中自如地加以运用.他们幽默的文学语言常常让你笑了之后,想出许多道理来.这种道理时常会触动人们的情感.在笑完之后.人们能找到笑不出的地方.正如"幽默大师"林语堂所说:"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理会."也就是说,真正的幽默需要人们咀嚼才能品出滋味.【期刊名称】《语文教学之友》【年(卷),期】2010(000)006【总页数】3页(P27-29)【作者】郁红剑【作者单位】海州高级中学【正文语种】中文“幽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指一种令人发笑而有余味的情操。
它有别于滑稽、逗趣,只是惹人发笑。
具有这种情操的文学家往往在他们的语言中自如地加以运用。
他们幽默的文学语言常常让你笑了之后,想出许多道理来。
这种道理时常会触动人们的情感。
在笑完之后,人们能找到笑不出的地方。
正如“幽默大师”林语堂所说:“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理会。
”也就是说,真正的幽默需要人们咀嚼才能品出滋味。
欧·亨利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之一,他的语言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情趣,所以又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欧·亨利一生经历坎坷,这使得他的幽默风格与众不同。
下面,我们就以欧·亨利的代表作《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来具体赏析其语言独特的幽默风格。
有一次,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贵之处:如果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在这条街上转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上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赏析:欧·亨利为了表现小说人物居住环境错综复杂的特点,充分发挥了他的幽默才能。
《最后一片叶子》鉴赏作品鉴赏主题思想《最后一片叶子》的主题思想:人性的真、善、美。
在《最后一片长春藤叶》文本中,身处艰难困苦环境中的小人物,在生活的重压下,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友爱,做出难能可贵的牺牲。
作品描写一个穷女画家琼西得了肺炎,生命危在旦夕,她把生存的希望寄托于窗外一棵常春藤树的最后一片叶子——“只剩下四片了。
‘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
那时候‘我’也该去了。
”为了帮助琼西战胜病魔,打消她因长春藤叶的凋落而想死的“胡思乱想”,老画家贝尔门,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了一辈子的贫困潦倒、落魄失意的小人物,为了挽救琼西的生命,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爬到砖墙高处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长春藤叶,给了琼西“生”的意志,新的生命。
而贝尔门老人却因着凉而染上严重的染肺炎去世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创作了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
小说末尾,作家感叹“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已经不是普通的叶子了,它更像是一面镜子,从中映照出贝尔门老人的善良灵魂,及其伟大的精神光芒。
《最后一片叶子》就是一篇充满人性之美的文章,琼西和苏的友谊、贝尔曼的牺牲精神以及最后一片叶子所蕴涵的深远意义无一不在提醒人们尽管生活如此艰辛,却有一种力量在支持着人们不断向前,去改变现状并追求美好的明天,那就是人性的真、善、美。
文本中对琼西和苏的友谊并未很多笔墨,但从作者在细节上生动、细腻的刻画不难看出两位姑娘之间的真挚友谊。
首先她们志趣相投,对艺术、生活共同的追求使她们走到一起,她们“发现彼此对艺术、食品和时装的爱好非常一致,便合租了那间画室”;更为重要的是,当琼西患上肺炎时,苏对她的关心和照顾。
当医生告诉苏,琼西的生存几率只有十分之一后,她“把一条餐巾哭得一团湿”,而后却装作精神抖擞的样子走进琼西的屋子,告诉琼西“医生说你迅速痊愈的几率是,让我想想他是怎么说的——他说有九成几率。
心中永远的常春藤叶《最后的常春藤叶》除了要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体味欧·亨利式结尾外,最重要的就是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这篇小说中出现的叶子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然界中的叶子,一种是画出的叶子。
画出的叶子,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内涵。
第一,对琼珊来说,这片叶子是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点;自然中的叶子随风飘落,由此,琼珊联系到“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我也就要死了。
”从这个角度说,自然中的叶子是琼珊生命的寄托与信念。
最后一片叶子仍在墙上,琼珊继续的活下去,从48段和50段看出。
第二,对贝尔曼来说,是爱心的体现,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的信念,是绝笔和杰作。
第三,从整片叶子中,我们能看到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看到了贝尔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从这片叶子中,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的真情真爱,人性之美的光辉。
从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是精神的信念,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片常春藤叶”,即使叶落,冬天过后还有春天。
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有一片常春藤叶,白芳礼老人就是因为心中有一片叶子而整整感动了一个中国。
这位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
而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惊异地发现,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
90岁的那年冬天,老人蜷缩在车站附近一个自行车棚里,硬是给人家看了3个月的自行车,每天把所得的1角、2角、1元、2元的钱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饭盒里,等存满500元时,他揣上饭盒,蹬上车,在一个飘着雪花的冬日,来到了天津耀华中学。
人们看到,他的头发、胡子全白了,身上已经被雪浸湿。
他向学校的老师递上饭盒里的500元钱,说了一句:“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老师们全哭了,老人忘不了那一年他到南开大学给贫困学生捐款的一幕。
《最后的常春藤叶》赏析
欧亨利小说的主人公常常是社会的下层人物,诸如受人支使的店员、穷困潦倒的画匠、经济拮据的办事员、一筹莫展的医生、走投无路的小偷等等。
脍炙人口的《最后一片叶子》则是描写了几个穷画家之间患难与共的感情故事,塑造了贝尔曼这个舍己为人的老画家的动人形象。
如果说贝尔曼是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那么乔安西就像那依附在上面的藤枝;如果说贝尔曼是那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那么乔安西就是那藤上的一片叶子。
乔安西年轻的生命在风吹雨打的漫漫长夜中一点点被剥蚀,生命的火光在一点点微弱下去。
哀莫大于心死,对这凄风苦雨的世界已不再抱希望的乔安西,把这最后一片藤叶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
她甚至等得心焦,想“像一片没有了生命力的败叶一样,往下飘”,飘向那未知的虚无,永久的黑暗。
贝尔曼是整篇小说的灵魂,但他在本来就篇幅颇短的小说中出场的次数极少。
关于他的语言与行动有寥寥数笔,从几句对白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脾气暴躁、性格直率的老人,“一双红眼睛正不停地流眼泪”。
然而,就是他,成了乔安西与休易的保护神,他用生命换来的杰作,实现了他一生的夙愿。
那“锯齿形边缘已经枯黄”的最后一片藤叶却“顽强地挂在离地面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
这不只是一片藤叶,它是老贝尔曼不死的生命的结晶,是乔安西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是这苦难的世界上穷人之间的一丝温情。
慰藉了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凉的一个“即将踏上黄泉路的人的心灵”,它经受了怒号的北风,倾泻的雨水。
“乔安西躺在床上久久看着”,她没有理由再逃避,没有理由让自己本应年轻而旺盛的生命衰颓下去,“不知是怎么鬼使神差的,那片叶老掉不下来,可见我原来心绪不好。
想死是罪过。
”
那么,贝尔曼并没有死,他的灵魂,他的希望,他整个的生命之光全集结在这片叶子上了。
这最后的一片叶子,这凄风苦雨中的叶子,也是贝尔曼颠沛流离坎坷一生的最后一个亮点。
小说的结尾突如其来却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并未正面描述贝尔曼用生命画出那片藤叶的场景,只是在结尾以休
易之口转述。
谜底一揭开,小说达到了高潮,但高潮即结尾,小说至此戛然而止。
作者总是平平淡淡地娓娓而谈,如诉家常,既无跌宕起伏也无一波三折,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缓缓进行,不动声色地向读者叙述一个故事。
结尾时却重笔一戳,露出机关,使人恍然大悟,叹为观止。
因为在前文中我们丝毫看不出老画家画叶救人的任何端倪,结尾却揭示出一个人生奇迹,作品潜在的艺术光彩奇迹般地闪耀出来,于平静中掀起波澜,兜笔转势。
欧?亨利式的结尾的魅力恰在于此。
回味全篇,老贝尔曼才是小说的主角,全篇的精神。
《最后一片叶子》另一显著的特色在于对“情节空白”的运用,老贝尔曼“画叶”的行动本应是作品关键所在,作者却没有实写。
只有结尾处休易向读者简单透露了贝尔曼画藤叶而死的事实,但对他的具体行为却不着一笔,这样,在整篇小说的情节结构中留下了一大块空白,似乎缺少了对整篇小说因果链条的一个完整印象――作者没有讲述故事
的“中间部分”――恰恰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这样,从接受美学角度讲,情节的创造、补充则需要文本的阅读者的继续完成。
对于风雨之夜的情形,读者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想象,去再造。
这样,小说的表面情节逐渐淡化而退为内化,使表面的事件的前后衔接转而为心理感情的合理发展,对整部作品的合理解释不在于外部的单纯情节,而在于内部的情感情
节,读者心灵的意象化,情感的形象化,使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而理想化了。
出人意外而又慑人心魄的结局处理与对“情节空白”手法的运用,正是《最后一片叶子》的艺术匠心所在。
(选自《欧亨利名作欣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