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优质课完美版)
- 格式:ppt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34
《最后的常春藤叶》课件一、导入:生命是短暂的,但生命的意义却可以是永恒的。
这节课我们要探讨的这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将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二、板书: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三、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及文体特点。
2、复述故事情节。
3、把握人物形象。
四、研读课文:1、思考: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2、讨论: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3、小说结尾处描写了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这一行为,既是前文情节的自然发展,又出乎读者的意料之外。
请从“情理之中”与“意料之外”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4、体会语言特色:小说的语言幽默、深沉,有强烈的感染力。
请选择最精彩的句子品味。
5、质疑探究:小说的结局是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而死,显然不符合情理,假如贝尔曼不死,请对小说的结尾稍作改动。
6、体验与反思:学习本文后,你对生命和艺术有什么新的认识?7、拓展延伸:请以“我心中的贝尔曼”为题写一个片段。
8、布置作业:阅读欧亨利的另外两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和《警察与赞美诗》,体会它们与《最后的常春藤叶》在思想内容、人物塑造、情节结构、语言风格上有何异同。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设计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最后的常春藤叶》,对于欧亨利,大家已经不陌生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他的哪些小说?这些小说都让你产生了哪些感悟?明确:《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感悟:欧亨利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对人们心灵的腐蚀以及小人物在贫困交迫中的无奈和辛酸。
二、整体感知:1、让我们先来看看小说大概的情节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明确:一位老画家为挽救年轻画家的生命而绘制了一片永不凋落的“最后的常春藤叶”。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全文哪些段落写的是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片叶子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明确:全文28至34节描写了最后的常春藤叶,前面的段落是为它所做的铺垫,后面的则是它引起的效果。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生命的赞歌”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⑴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设计依据: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利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预习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设计依据: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⑴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设计依据:培养学生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把握主题。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四、教法学法(一)教法1.学案导学法。
先让学生动起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而教。
2.启发诱导法。
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3.直观演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二)学法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良好合作、勤于动手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1.课前预习,课后拓展。
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根据预习明白课堂流程,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拓展,迁移延伸,从而使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2.课堂深入研读课文,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提高自身思辨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
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12篇教学目标:篇一(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2、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4、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5、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6、通过主人公身上的亮点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面临逆境永不放弃的精神,使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感触和认识。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二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内涵,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
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
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
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
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
《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传达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特色。
(2)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感悟其中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情感线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作品《的常春藤叶》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艺术特色及主题思想。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作品的感悟能力。
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滋养。
在课后,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的常春藤叶》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情境创设: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的关爱、友谊、勇敢与牺牲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的常春藤叶》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教学目标:1.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3.反复阅读重点段落,掌握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4.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一、导入史铁生有篇小说叫《命若琴弦》,写的是一个瞎子乐师,他的师傅在临死前告诉他:你只有弹断一千根琴弦以后才可以打开琴槽里的药方,然后可以看见世界。
当一千根琴弦弹断时,他已经老了,他打开琴槽,别人却告诉他,那纸上什么都没写。
他的师傅骗了他。
后来,他又去骗他的瞎子徒弟:我记错了,师傅跟我说是1200根,我已经不行了,你还年轻,你只要弹断1200根琴弦,你就可以用这药方去买药,然后就可以看见这个世界。
命若琴弦,善意的谎言播种希望,希望支撑生命。
那么当一个人命若藤叶时又将怎样呢?一起来学习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概括故事情节,落实小说三要素大家都预习过小说了,下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表达中要提及主要人物以及小说的标题“最后的常春藤叶”。
请一二生简述,师生共同点评。
明确:女画家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垂危,她把生命维系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上,老画家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画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给了琼珊的生命的希望,最后琼珊在好友苏艾的照顾下活了下来,而贝尔曼却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三、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文本内涵1、故事的开头写道,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垂危,那么琼珊能活下来吗?(1)医生是怎么说的? (希望只有一成)(2)她自己觉得呢?(自己快要死了)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琼珊的这种感受?找出来,读一读。
①“叶子。
常春藤上的叶子。
等最后一片掉下来,我也得去了。
”②“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
那时候我也该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