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再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7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优秀教案及反思《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优秀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友情,培养学生积极昂扬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巧妙的构思技巧。
教学难点: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知识介绍1、导入:我们初中曾经学习过《我的叔叔于勒》,其作者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的莫泊桑(此处先让学生思考回答)。
另外两位短篇小说大师分别是美国的欧·亨利、俄国的契诃夫。
(介绍三位短篇小说大师的代表作)法——莫泊桑——《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俄——契诃夫——《套中人》、《变色龙》、《哀伤》美——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2、介绍作家作品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
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医生家里。
欧·亨利一生穷困潦倒,十余年中创作了三百多篇小说。
主要表现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同情小市民,憎恨压迫者。
他的小说完全以情节取胜,巧妙的构思,复杂的情节和意外的结局,加强了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剧效果。
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
“欧·亨利式的结尾”——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作些铺垫,埋下伏笔,结尾时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出现始料未及的结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构思的巧妙令人赞叹。
二、体验分析文本1、学生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体验小说“欧·亨利式的结尾”。
琼珊因生肺炎而对失去活下去的信心,等待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落去然后随它而去,好友苏艾给与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
邻居画家老贝尔曼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为琼珊在墙上画了一棵常春藤,而琼珊因此恢复了生活的信心。
老贝尔曼却染上肺炎死去。
2、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为什么?是小说的结局部分。
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迷: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终生追求的杰作,也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生的信念。
一、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欧·亨利及其作品《的常春藤叶》的创作背景。
分析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塑造和写作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难点: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道德和人文关怀。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案、PPT和相关参考资料。
学生预习《的常春藤叶》并准备相关问题。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简要介绍欧·亨利及其作品特点。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分析。
1.5.2 作品分析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塑造和写作技巧。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道德和人文关怀。
1.5.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
1.5.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
二、优秀教案特征2.1 教学目标明确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2.2 教学内容充实充分展示《的常春藤叶》的作品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3 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4 教学过程有序教学过程按部就班,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2.5 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三、教学反思3.1 教学内容是否充分展示了《的常春藤叶》的作品特点?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3.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3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否有序?学生是否系统地掌握了知识?3.4 学生反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如何?3.5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4.2 教师评价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过程是否有序?4.3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的常春藤叶》的优秀教案及反思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和情节。
2. 学生能够掌握小说的文学技巧和语言特点。
3.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1. 小说《的常春藤叶》的背景介绍。
2. 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
3. 小说的情节分析和主题探讨。
4. 文学技巧和语言特点的讲解和分析。
5. 学生讨论和反思。
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的常春藤叶》的背景和作者欧·亨利。
2.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琼珊、贝尔曼和苏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对情节的影响。
3. 情节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特别是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过程,探讨其对琼珊的影响和象征意义。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如生命的价值、艺术的力量等,并通过小组讨论进行交流。
5. 文学技巧分析:讲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对比手法等文学技巧,并引导学生进行实例分析。
6. 语言特点分析:分析小说中的语言特点,如细腻的描写、生动的形象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解读。
7. 学生讨论和反思: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并进行自我反思。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和写作:评估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写作进行评估。
3. 学生自我反思: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
二、教学资源1. 小说《的常春藤叶》文本。
2. 作者欧·亨利的简介。
3. 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4. 参考教材或教辅资料。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和深层主题。
2. 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技巧和语言特点。
3.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
四、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材料。
2. 熟悉小说的内容和情节。
3. 准备课堂讨论和提问的问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多元主题解读借用“多重聚焦叙事方式”的一次小说教学尝试内容摘要:对小说文本作多元主题解读是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受叙事学的“多重聚焦叙事方式”的启发,视学生为不同的聚焦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体会来复述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从而由“这是谁的故事?”分析出小说可能存在的多元主题:这是“琼珊”的故事——信念这一精神支柱对生命的重要性;这是“贝尔曼”的故事——平凡的英雄,关心他人,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是“琼珊和贝尔曼”共同的故事——艺术与人生的对接转化。
在教师控制的课堂结构下,本文借助一种新视角对该小说主题有一定程度的新挖掘,也避免了对小说作过度的意义衍生。
关键词:小说阅读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多元主题;多重聚焦《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①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新课标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和学生观。
其实,对小说文本的多元主题解读是改进我们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强有力的途径之一。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模块的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收录了此篇小说,并将它置放在“精神之柱”这一板块下。
苏教版此模块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以主题内容组元方式来编写教材。
在这里我们很容易得出该小说的一个鲜明的主题便是“信念作为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它对生命有着重要意义”,而这一主题主要是由人物琼珊来传达的。
同时,在教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小说的主题是“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②,而这一主题是由人物贝尔曼来完成。
在对该小说的诸多研究资料的查阅中,笔者发现基本上是围绕上述两个主题来论说的。
《的常春藤叶》的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并感悟作品所传达的关爱、执着、奉献等人文精神。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品主题。
2.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亨利及其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题目,激发学生对“的常春藤叶”的好奇心。
2.自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3.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主人公琼珊,了解其性格特点、成长变化及原因。
(2)分析贝曼,了解其人物形象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4.感悟作品主题(1)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传达的关爱、执着、奉献等人文精神。
(2)学生举例说明作品中所体现的这些精神,进行交流分享。
5.课堂讨论(1)讨论作品中所表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何体现在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中。
(2)讨论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如何引导人们面对困境,实现人生价值。
6.拓展延伸(1)学生自主查找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分享。
(2)教师补充介绍欧·亨利其他作品,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2)学生谈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2.选择一部欧·亨利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析其主题及人物形象。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品主题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展现了较高的思维品质。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但在拓展延伸环节,部分学生对于欧·亨利其他作品的了解不足,需要加强课外阅读。
5.作业布置旨在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需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12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与探究,由分析讨论学生的质疑问题作为切入点赏析结尾特点及妙处,分析理解文章主题:一是普通人之间无私的关爱,二是精神支柱对人生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间真情,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懂得关爱他人,坚定人生信念,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分析“欧·亨利式结局”的特点和妙处,理解文章主旨教学难点: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反思: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的确立依据有三:一是课程标准对小说阅读的要求;二是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情节曲折,构思巧妙,往往用一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三是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对本文的理解把握。
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理解的最大难点在于琼珊这个人物形象,而不是“感悟人间真情,认识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
预习:1、初读文章,读准字音,试一试能否复述故事情节。
(用200字左右概括)2、再读文章,�3、形成书面形式将无形的学习任务变为有形,对学生是一种督促,对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好处。
教学过程:导入: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
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当胜利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试图看个究竟。
骤然间,他惊呆了。
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大家觉得结局会怎样?是的,最后他的意志垮了。
儿子死在了战场。
这样的结局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与其说是一支断箭,不如说是一个人的意志,既成就了一个人,也毁灭了一个人,今天我们也试图通过一片小小的藤叶,来反观人的脆弱与坚韧,人间的无奈与温情。
反思:小故事作为导语可以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用这个故事和文章中的主人公形成对比,引起学生对“信念”重要性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主题解读文本:概述故事情节要求你用两句话概括,并且两句话里都要包括课文的题目“最后的常春藤叶”。
《的常春藤叶》优秀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能够领会作者奥尔科特的写作技巧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小说所传达的社会价值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的人物情感,体会作品的人文关怀。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的常春藤叶》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领会作者奥尔科特的写作技巧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2. 教学难点:(1)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小说所传达的社会价值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奥尔科特及其作品《的常春藤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关注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探讨象征意义和寓意。
4. 课堂讲解:5. 联系现实:让学生思考小说所传达的社会价值观念,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小说《的常春藤叶》,谈谈你对奥尔科特写作技巧的理解。
2. 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说明小说所传达的社会价值观念对你产生的影响。
3. 选取一个你认为最具象征意义的人物或事物,分析其寓意。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学生是否达到预期学习效果。
2.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流畅,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
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思考。
4. 反思作业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5.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一、教案基本信息《的常春藤叶》的优秀教案及反思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欧·亨利及短篇小说的背景知识。
2. 分析《的常春藤叶》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学习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小说主题及象征意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形象和语言特色。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段落,解读象征手法。
4. 反思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作者简介、小说背景、主题思想解析2. 第二课时:人物形象分析、象征手法解读、语言特色鉴赏、教学反思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欧·亨利及短篇小说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小说主题思想分析小说通过描写叶子和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表现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真谛。
3. 分析小说结构简要介绍小说的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4. 案例分析挑选具有象征意义的段落进行详细解读,如叶子与主人公命运的关联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学生第二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
3. 象征手法解读讲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常春藤叶子的象征意义等。
4. 语言特色鉴赏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讽刺等,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魅力。
5. 教学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收获和不足。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作者欧·亨利及其其他作品,分析其写作风格。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最后的常春藤叶概括最后的常春藤叶赏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高中时期的一篇课文,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篇课文内容概括及赏析的所有内容,希望能够更好的帮助大家了解这篇课文。
最后的常春藤叶概括
《最后的常春藤叶》主要内容:
贫穷的画家苏和复西的邻居贝尔门是一个画了一辈子画却还没名气的画家。
不久,复西得了严重的肺炎,而且病情越来越重。
她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最后一片藤叶上,以为藤叶落下之时,就是她生命结束之时。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尽管屋外的风刮得那样厉害,而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经枯萎发黄,但它仍然长在高高的藤枝上。
奇迹出现了,复西没有死。
原来是一直默默无闻的老画家贝尔门,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为了画上最后一片藤叶,身体本来就差的贝尔门着了凉,染上了肺炎。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完成了他已等待二十五年的杰作。
作者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又译奥·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其。
(1)主题归纳《最后的常青藤叶》的主题是“反映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那些生活在底层落魄的“小人物”虽然自己挣扎在艰难的求生环境里,却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并做出难能可贵的牺牲。
(2)如何理解贝尔曼的形象?贝尔曼在看似粗鲁的外表下有一颗温柔的心,他一直关心着苏艾和琼珊,最后为了拯救琼珊,他不顾风雨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并留下了人生的杰作.贝尔曼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3)琼珊的遭遇可以给人怎样的启示?因为贝尔曼拼着性命画在墙上的那片叶子,琼珊战胜了病魔,勇敢的活了下去。
当然,琼珊的康复仅有贝尔曼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琼珊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
在琼珊患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为什么不判她“死刑”,又不肯定她可以治愈,而说一切看他自己呢?就是因为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做出努力,才能胜利。
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关键是看你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有没有勇气战胜它。
琼珊也曾陷入失望之中,但她在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4)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贝尔曼。
平凡的甚至有点让人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别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他身上,小说的主题得以体现: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解释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5)本文的语言特色?正"幽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指一种令人发笑而有余味的情操。
它有别于滑稽、逗趣,只是惹人发笑。
具有这种情操的文学家往往在他们的语言中自如地加以运用。
他们幽默的文学语言常常让你笑了之后,想出许多道理来。
这种道理时常会触动人们的情感。
在笑完之后,人们能找到笑不。
(6)本文的结尾有何特点?.《最后的常春藤叶》小说结局体现了“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点。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一、教案基本信息《的常春藤叶》的优秀教案及反思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年级学科:高中英语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的常春藤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 学生能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关系的分析。
2.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探讨。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作者欧·亨利以及他的作品风格。
2. 故事情节理解(10分钟)学生自读《的常春藤叶》故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如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关系等。
3. 人物关系分析(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角色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之间的互动和情感变化。
4. 象征意义探讨(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5. 主题思想反思(5分钟)学生思考故事传达的主题思想,如生命、艺术、友谊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三、教学评价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课后作业评价标准: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 学生能够提出有深度的批判性思考和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的常春藤叶》,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疑问,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也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欧·亨利的作品,如《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并写下阅读感悟。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续)6. 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探究《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思想教案设计】主题思想:探究《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母题思想教学目标:1.了解《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者Mark van Doren以及作品的背景和意义。
2.探究《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思想。
3.练习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技巧。
教学内容:第一节:导入1.老师简单介绍《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背景和作者Mark van Doren。
2.学生根据老师的介绍尝试猜测故事的主题思想。
第二节:文本阅读1.学生阅读《最后的常春藤叶》。
2.学生针对文本中出现的人物、地点、事件、情节等要素,逐一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三节:主题思想探究1.老师讲解常见的文学主题思想,如爱情、友情、家庭、人生、成长等。
2.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尝试推测《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思想。
3.学生围绕主题思想展开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四节:写作实践1.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写作,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文本,撰写一篇文章探究其主题思想。
2.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练习文学作品分析、解读和写作的技巧。
第五节:总结回顾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并互相评价。
2.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回顾,并再次强调文学作品分析和解读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技巧,能够自主探究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
2.通过写作实践,学生能够练习文学作品分析和解读技巧,并能够将自己的理解转化为文字。
3.通过讨论、分享和评价,学生能够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文章】《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文学家Mark van Doren所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时间和回忆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老人,他在回忆自己的青春年华时,发现在他所居住的大学里,常春藤叶已经消失了。
然而,这些消失的常春藤叶,在他的记忆中却从未消失,它们一直存在于他的心里,给他带来了无尽的温暖和回忆。
故事表现了时光流转和生命的无常,以及记忆和回忆的力量。
好一片永远常春的藤叶——《最后的常春藤叶》主旨解读综述与再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作者通过重访当年的往事,联结过去与现在,唤起了中国人的深
情久远,勾起浓浓的思乡情结。
文中呼唤着一份热情,希翼沉醉在共同的梦想之中;一份怀旧,左叩许久曾经,右拍苍凉即将到来;一份倒退,让文章充满淡淡的无奈气息。
从历史、文化等角度出发,拆开历史的怀抱,演绎国人的纷繁情绪,更加深刻地抚今追昔,注释历史的风云变幻,呈现出一抹永恒的爱国精神。
这篇文章的主旨在于,强调追求永恒的梦想,无论如何永不褪色。
文中也暗含着绝对的反抗之意,比如:当由官派历史学家刻意篡改历史大事时,宁可采取强硬的手段,也要坚守
自己真实而永不改变的爱国心,永不放弃追逐永恒梦想的道路。
“最后的常春藤叶”由此可见,作者希望从文中传递出一个温馨而又溫柔的讯息:只要有信念,即使常春藤叶凋零,爱国意志也不会凋谢;只要有梦想,即使万般衰老,武魂也永远
不会打折扣。
抱着一份热情,执着一份敬畏,走下沉碧的台阶,来到温暖的家园,在这里,我们会一直有梦,也会有一片永远常春的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再探究——兼向孙绍振先生请教浙江杭州高级中学钟峰华拜读了孙绍振先生发表于《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上的大作《<最后一片叶子>解读:词典语义与文本情景语义》。
作者从语义的角度来解读《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让人耳目一新。
孙先生通过解读“抱不抱活下去的决心”、“心事”、“最后一片叶子”、“杰作1”、“杰作2”、“一盏灯笼,还亮着”等关键词句,解读出《最后的常春藤叶》的重要主题:“精神超越死亡”、“信念决定生命”、“歌颂为了他人的生命作出最大的自我牺牲的一种精神”等。
这些解读,让我颇受启发。
最近,因为上公开课的缘故,我重新拿起《最后的常春藤叶》,反复研读,并参阅了很多的研究资料,我发现,对于《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值得重新解读。
本文试图在孙绍振先生解读的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思考,对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题进行再探究。
我认为,欧•亨利借《最后的常春藤叶》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精神”、“生命”、“自我牺牲”之类的东西,从更深层次而言,他要表达的核心主题应该是“艺术”,围绕艺术这一核心的是三个关键词,即:“批判”、“捍卫”和“救赎”。
换句话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揭示的是艺术的三重主题:对于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含泪批判、老艺术家对于艺术生命的誓死捍卫和艺术可以使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
一、对于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含泪批判我们都知道,欧•亨利的小说用笔简省到有时候惜墨如金。
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即便是本该重重渲染的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画藤叶的情节,也只是点到为止。
然而在小说开篇,作者却浓墨重彩、郑重其事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1、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贵之处,如果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2、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组成了一个“艺术区”。
3、在这错综复杂、苔藓遍地、狭窄的“巷子”里……4、“肺炎先生”并不是你们所谓的扶弱济困的老绅士。
一个弱小的女人,已经被加利福尼亚的西风吹得没有什么血色了,当然经不起那个有着红拳关、气吁吁的老家伙的赏识。
作者用繁笔极力渲染的是怎样的社会背景呢?是画家为躲避债务而成天尴尬地东躲西藏,是艺术家因为贫穷而不得不住进“贫民窟”式的“艺术区”,是画家因为生存重压而导致营养不良没有血色。
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组鲜明的对比:画家与商人、艺术区与贫民窟、肺炎先生与弱小女人。
作者一开篇就以这样的方式揭示了这样一个社会背景,这不能不让读者深思:作为良知和正义化身的、为人类创造丰富精神食粮的艺术家,原本应该过着无衣食之忧、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然而现在却连维持正常的工作、生计都很艰难,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啊?艺术家无安身立命之所、无立锥之地,艺术被弃置到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而一个将艺术边缘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让人失望甚至绝望的病态社会。
其实,揭示这样一个背景的不仅仅在小说开篇,在小说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的揭示:“她架好画板,开始替杂志画一幅短篇小说的钢笔画插图。
青年画家不得不以杂志小说的插图来铺平通向艺术的道路,而这些小说则是青年作家为了铺平文学道路而创作的。
”(贝尔曼)“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
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
”这里提到青年画家和青年作家为了铺平通往艺术的道路而不得不为谋生而做一些迎合大众趣味的事,而贝尔曼则可能恰是因为谋生而去画商业画、广告画或充当模特儿导致一生无所作为。
而贝尔曼的今天很可能就是那些青年艺术家的明天,所有艺术家都可能一辈子都要为谋生而耗尽心力,真正的艺术追求最终无法得以实现。
艺术被沦落到如此境地,堕落的不是艺术,而是社会,悲哀的不仅仅是艺术,更是社会。
欧•亨利作为二十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对于现实的认识有着清醒的头脑,他以审视的方式远距离地观察,用批判的态度透析着社会现象背后的东西,他的作品能够为那些正陷于病态的社会贴上一帖清醒剂。
他用幽默、讽刺等看似轻松诙谐的方式达到对于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批判,这种批判是“含泪的微笑”式的。
二、老艺术家对于艺术生命的誓死捍卫很多读者从老贝尔曼身上读出了“无私的关怀与情谊”、“爱心”、“真诚”、“奉献”、“为了别人而勇于牺牲的精神”、“人性的光辉”等等主题。
尽管没有错,但我认为这样的读解未免失之于肤浅。
孙绍振先生则通过研究英文原文进而认为贝尔曼是一个“说话粗鲁”“有发音错误”的“下层百姓”。
而正是这样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底层小人物,却“画出一片叶子,给了女主人公以生命的信念”。
可见,这篇小说所歌颂的,是“为了他人的生命作出最大的自我牺牲的一种精神。
贝尔曼无疑是个英雄,但却平凡异常。
他一点没有英雄的自我意识,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会牺牲,这正是他的平凡之处,和女主人公一样平凡。
”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比较牵强,说老画家贝尔曼“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就等于说一个老作家没有文化一样,很可能有违背常识之嫌。
在我看来,说老贝尔曼发音的错误很可能是因为当时喝酒喝醉了而致使说话含糊。
说老贝尔曼的话有些粗鲁,我以为主要是因为他听到琼珊病重的消息后内心激愤而致。
小说中贝尔曼的身份定位其实并不是一个底层小人物,而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而活得穷困潦倒的老艺术家的身份。
所以小说并非在暗示“平凡的人物是不平凡的”。
在我看来,欧•亨利在老贝尔曼身上寄托的主要不是“爱心”、“奉献”、“牺牲精神”之类的东西,也不是歌颂平凡人的不平凡之举,而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意蕴。
为了将这意蕴挖掘出来,让我们再仔细品读小说中介绍老贝尔曼的那个段落:“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
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
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
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
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
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
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
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这是一段需要反复咀嚼的文字。
引起我注意和思考的是,为什么作者在介绍老贝尔曼时提到“摩西的胡子”、“希腊之神萨蒂尔”?为什么老贝尔曼说自己是看家恶狗?是欧•亨利随意为之,还是别有深意呢?我认为,掌握了这些问题,就好像掌握了解读文本的钥匙,它能帮助我们解开文本很多的谜团。
1、摩西雕像的胡子摩西是先知中最伟大的一个,是犹太人中最高的领袖,《圣经》上的记载和种种传说都把摩西当作是人类中最受神的恩宠的先知。
传说中,摩西受上帝旨意建立各种诫命,律例和典章,著名的有“摩西十诫”,一直为古以色列的绝对法权。
在摩西领导的以色列国,以“十诫”治国。
其中有一诫“不准崇拜金钱”,这是总结古埃及人腐败的教训。
一个国家、民族如果倡导崇拜金钱,必然腐败,必沦为亡国亡族的境地,传说摩西兄长亚伦提倡崇拜金钱,他积民间金器铸金牛让人民膜拜,使以色列人堕落忘本、贪图享乐。
摩西王闻此大怒,立即下令将崇拜金钱者杀死,兄长也在所不赦。
同时将手中十诫法板扔到西奈山下,愤怒宣称道:“你们都不按法律办事,还要这十诫有什么用处?!”米开朗琪罗选择并紧扣住这一典型瞬间情节和摩西的情态,有意夸张摩西的长胡须,他一手捋着长须,胡须转折动势显示出内心激愤的情绪。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能揣摩欧•亨利看似简单的一笔却意味深长。
他将贝尔曼赋予“摩西式的愤怒”,真是用心良苦。
摩西因一些人崇拜金钱、堕落忘本、贪图享乐、背叛训诫而愤怒,而贝尔曼的愤怒则由艺术遭遇边缘化的命运而来,他的脾气暴躁,他的酗酒皆缘于此。
贝尔曼那摩西式的胡子,表征的是一个老艺术家对于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无比愤怒。
2、希腊之神萨蒂尔萨蒂尔是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是长有公羊角、腿和尾巴的怪物。
他耽于淫欲,性喜欢乐,在古希腊神话中,半人半兽的牧神是创造力、音乐、诗歌与性爱的象征。
后被认为是帮助孤独的航行者驱逐恐怖的神。
这就预示着,欧•亨利所提到的萨蒂尔也不是漫不经心的一笔,和摩西一样,贝尔曼那“萨蒂尔似的脑袋”其实也表征着老贝尔曼是一个艺术之神的化身,是帮助像琼珊那样的青年艺术家驱逐恐惧,勇敢面对人生的领航者、保护神。
我们从贝尔曼那摩西式的愤怒、萨蒂尔似的神性以及“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可以看出作为老艺术家贝尔曼对于艺术遭遇被沦落命运的激愤以及对于艺术生命的誓死捍卫。
三、艺术可以使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救赎反复读这篇小说,有一个疑问始终萦绕不去:“一片叶子何以能够拯救一个人?”这可能不仅仅是我的一个困惑,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也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
对此,孙绍振先生是这样解释的:“首先,因为她是画家。
她对画面极为敏感。
其次,叶子很平凡,但是,在这里,作家赋予它以生命,一种在凄风苦雨中顽强生存的意味。
这就不完全是现实的描写,更多的是象征,诗意的象征。
作者赋予这片叶予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叶子本身。
”“最后一片叶子,成为生命的一种象征,不是一般的象征,而是美好的象征,诗意的象征,象征着生命的信念。
精神的力量可以战胜病魔。
”孙先生认为,最后一片叶子其实是一种“生命、信念、精神”的象征。
这样的解释尽管有一定道理,但我还是有疑问,如果说这片叶子是生命、信念或精神的象征,那为什么琼珊起初如此绝望以致想到了死呢?事实上,琼珊对于自己的生命本无什么留恋,否则她也不会因为染上并不算绝症的“肺炎”就有了轻生的念头。
不错,爱情对于她来说无足轻重,那么,在她的心里,到底是什么比爱情还重要呢?我认为不是肉身的生命存在,而是艺术的生命存在,这才是关键。
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们再回到小说中来:“她──她希望有一天能去画那不勒斯海湾。
”苏艾说。
一小时后,她说:“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当琼珊病重到只有一成希望的时候,她的心事不是“男人”而是“去画那不勒斯海湾”,当琼珊看见在两个风雨之夜后仍然未落的叶子,重新燃起了活下去的欲望,首先想到的还是“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将这两处结合起来看,我们不难理解:在琼珊的心中,艺术高于一切。
而先前叶子的飘零恰如艺术之花的凋落,艺术命运的沦落,这让琼珊悲观绝望、痛不欲生。
而当最后一片叶子在两夜的风雨摧残后仍“傲然”地挂在藤枝上,琼珊感到了“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
”在这里,琼珊忏悔的是,对艺术悲观绝望的念头是有罪的。
如果说这片叶子是一种信念的话,它应该是一种对于艺术生命的信念。
因而,最后一片未落的叶子救赎了琼珊对于艺术生命的信念。
那么,叶子何以成为艺术的象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这叶子并不是普通的叶子,而是常春藤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