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科版六年级语文教科上册从杂货店走出来的数学家【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2
从杂货店走出来的数学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罗庚刻苦、勤奋、顽强的学习精神,激励学生从小刻苦学习,执著追求。
3.认识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体会华罗庚刻苦、勤奋、顽强的学习精神。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从杂货店走出的数学家是谁?他是怎样从杂货店里走出来的呢?2.初步课文,指导学生划分课文段落。
全文共18个自然段,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华罗庚是靠自学成才的数学家。
第二部分(第2~18自然段),写华罗庚的成长历程。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华罗庚出生。
第二层(第3~8自然段),写华罗庚中学时代就成功解决了《孙子算经》上的难题,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
第三层(第9~14自然段),写华罗庚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遇到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第四层(第15~18自然段),写华罗庚从杂货店里走了出来,成为卓越的数学家。
3.师生一起阅读课文、体会文意。
(1)学生读课文介绍华罗庚的部分,教师提问:读了这部分你们都知道了什么?学会回答,教师总结: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他是从杂货店里走出来的自学成才的数学家。
(2)学生读华罗庚喜爱算术、顽强学习的部分,教师提问:这部分写了华罗庚的几件事?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罗列文中描写华罗庚的事件。
(3)让学生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教学指导:要重点体会华罗庚失学回家,在杂货店咬紧牙关、顽强学习的部分。
(4)教师提问:华罗庚从早年杂货店的“小掌柜”到举世闻名的大数学家的经历,使你认识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给予鼓励并不限定答案。
4.积累内化。
(1)文中词语解析诧异:得十分奇怪。
养家糊口:供给家庭成员生活所需。
声色俱厉:说话时的脸色和声音都很严厉。
发誓:庄严地说出表示决心的话或对某事提出保证。
趾高气扬:高高举步,神气十足。
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不屑:形容轻视。
杂货店:经营各种日用品的小店铺。
费解:不好懂。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导学目标:1.通过对邮票问题探讨的过程,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数学思想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了解邮票的作用,理解、掌握邮政资费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导学重点:体会和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具体内容及应用。
导学准备:收集不同面值的邮票,调查邮政资费情况,投影仪。
导学过程:预习学案:1.调查邮票和邮政资费的信息。
2.收集一些常用的邮票。
导学案:(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根据检查情况,导入新课1.投影仪显示各种面值的邮票。
2.介绍邮票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三)用知识解决问题1.分析邮资费用。
(学生小组内完成,指多名学生说说)2.解决问题(教科书中的3个问题,指名读问题,)学生分组完成,教师巡视辅导)3.根据讨论结果,完成第119页的表格。
4.指名口答,师板书:问题一:1.2×3=3.6元全用80分:3.6元=4×80分全用1.2元:3.6元=3×1.2元混合使用:3.6元=3×80分+1.2元5.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1.小明有面值5角、8角的邮票各两枚,他用这些邮票能付多少种不同的邮资?课外拓展:邮政部门规定,本地信件首重100克内,每重20克(不足20克按20克计算)需付邮资0.80元。
明明的信重30克,需付邮资多少钱?板书设计:邮票中的数学问题1.23=3.6元全用80分:3.6元=480分全用1.2元:3.6元=31.2元混合使用:3.6元=380分+1.2元导学反思:。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6篇】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课件等高中各年级同步课程辅导。
壶知道为您带来了6篇《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台湾和郑成功的有关资料,感受郑成功的丰功伟绩。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播放民族英雄的画像,定格。
导入:同学们看到的画像是谁?能简单的评价一下吗?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已初步了解到郑成功是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民族英雄。
今天你想研究些什么呢?2、学生提出问题。
3、发新帖。
请大家把所要研究的`问题发到“自由论坛”里,供大家浏览。
二、自主探究今天我们就主要围绕这些问题来研究,请大家浏览网站上的内容,两人合作一起解决问题。
对感兴趣的知识也可以去研究一番,看哪些同学解决的问题多,学到的知识多。
1、研究学习(1)查找小组围绕主题,分工合作,自主学习。
(2)上传根据研究主题把小组研究的结果上传到“自由论坛”里。
(3)教师巡视指导2、反馈学习成果(1)研究主题是什么?研究结果怎样?(2)关于这方面内容,有没有补充?(3)你觉得郑成功具有什么精神?我们应该怎么做?3、朗读课文知道了这么多,我们来读读课文,再感受一下郑成功的丰功伟绩。
(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三、尝试练习学到这儿,我们对《郑成功》这篇课文了解得更深了。
老师设计了一些作业,在“考考你”栏目里,请点击,看看自己会做哪些题。
学生点击任选题目,进行练习并递交。
四、拓展延伸今天我们通过网络学习知道了有关郑成功的许多知识,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
我国的民族英雄还有许许多多,他们都为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你们想不想更深地了解他们?课后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整理成一个故事,为我们的英雄故事会作准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二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篇精读课文,它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一方面希望学生能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的寓意,同时希望能为以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六年级上册地址教案《数学奇才陈景润》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地址教案《数学奇才陈景润》教学设计数学奇才陈景润教学目标:一、了解数学奇才陈景润生平及奉献。
二、了解侯德榜有关事迹。
3、让学生充分领略福建名人为世界科学做出的奉献,学习他们的高贵精神。
课前预备:搜集“陈景润”的资料。
教学进程:师讲述陈景润小故事导入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自己是个姑娘呢。
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伙儿挨着顺序理发。
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
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
时刻是何等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
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址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
他背了一会,突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址没看懂。
不懂的东西,必然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
他看了看腕表,才十二点半。
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
谁明白,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
理发员叔叔高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一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过了好些时刻,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快乐兴地往理发店走去。
可是他途经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
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
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
可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那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二、阅读资料,感受陈景润。
一、阅念书本资料“数学奇才陈景润”。
二、文中介绍了陈景润,你能向大伙儿介绍一下吗?3、视频播出:“陈景润先生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陈景润,更直观感受其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
4、完成课后的说一说三、了解侯德榜,分享体验。
一、阅念书本中的“相关链接”,了解“侯氏制碱法”。
二、福建历史上还有很多的科学家,你明白他们的相关资料么?四、总结课题,课后延伸。
六年级上册地方教案(数学奇才陈景润)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地方教案(数学奇才陈景润)教学设计数学奇才陈景润教学目标:1、了解数学奇才陈景润生平及奉献。
2、了解侯德榜有关事迹。
3、让学生充分领会福建名人为世界科学做出的奉献,学习他们的崇高精神。
课前打算:搜集“陈景润〞的资料。
教学过程:师讲述陈景润小故事导入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自己是个姑娘呢。
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
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
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
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
时间是多么珍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
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
他背了一会,突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
不懂的东西,肯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
他看了看手表,才十二点半。
他想:先到图书馆去查一查,再回来理发还来得及,站起来就走了。
谁了解,他走了不多久,就轮到他理发了。
理发员叔叔大声地叫:“三十八号!谁是三十八号?快来理发!〞你想想,陈景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他能听见理发员叔叔喊三十八号吗?过了好些时间,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这才高快乐兴地往理发店走去。
可是他路过外文阅览室,有各式各样的新书,可好看啦。
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看到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
他一摸口袋,那张三十八号的小牌子还好好地躺着哩。
但是他来到理发店还有啥用呢,这个号码早已过时了。
二、阅读资料,感受陈景润。
1、阅读书本资料“数学奇才陈景润〞。
2、文中介绍了陈景润,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3、视频播出:“陈景润先生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陈景润,更直观感受其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
4、完成课后的说一说三、了解侯德榜,分享体验。
1、阅读书本中的“相关链接〞,了解“侯氏制碱法〞。
2、福建历史上还有很多的科学家,你了解他们的相关资料么?四、总结课题,课后延伸。
《一算惊世界》全新导航与训练相关链接通讯:对国内外最近出现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或典型经验所作的真实、具体、形象、详尽、及时的报道。
课文是一篇人物通讯,是一种以记写人物为主的通讯。
它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报道人物的先进事迹、创造精神和高风亮节,反映时代精神。
数学王国的骄子:1. π之父祖冲之2. 几何学的创始人欧几里德3. 高产天才阿基米德4. 数学才子高斯5. 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尔6. 数学神童哈代7. 盲人数学家欧拉8. 慧眼识英才的数学家熊庆来9. 只有初中文凭的数学家华罗庚10. 数学巨星陈景润什么是史丰收速算法由速算大师史丰收经过10年钻研发明的快速计算法,是直接凭大脑进行运算的方法,又称为快速心算、快速脑算。
这套方法打破人类几千年从低位算起的传统方法,运用进位规律,总结26句口诀,由高位算起,再配合指算,加快计算速度,能瞬间运算出正确结果,协助人类开发脑力,加强思维、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代应用数学的一大创举。
这一套计算法,1990年由国家正式命名为“史丰收速算法”,现已编入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现代小学数学》课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之为教育科学史上的奇迹,应向全世界推广。
史丰收速算法的主要特点如下:☉从高位算起,由左至右☉不用计算工具☉不列计算程序☉看见算式直接报出正确答案☉可以运用在多位数据的加减乘除以及乘方、开方、三角函数、对数等数学运算上。
阅读提示仔细读课文,想一想:“一算”指什么?为什么一算会震惊全世界?拓展阅读华罗庚的故事1979年11月9日,在法国南锡大学礼堂里,举行了隆重的授奖仪式。
在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中国数学家华罗庚光荣地接受了“荣誉博士”证书,这是法国授予世界数学家的最高学位。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从小喜欢数学,而且非常聪明。
一天,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老师的话音未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老师,是23!”老师惊奇地问他:“你用什么方法算的?”他回答:“一个数3除余2,7除也余2,那必定是21加2,21加2等于23,不刚好是5除余3吗?”“嗯!”老师满意地连连点头称赞,“你居然现在就能够解开名扬中外的剩余定理,好好学,以后定有发展!”可惜,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一边工作,一边自学。
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能总结和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基本方法。
2.学习给文章拟题的方法。
3.能从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4.欣赏书法作品,了解柳公权的书法特点。
5.积累与鲁迅有关的名言警句。
教学重难点重点:1.能总结和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习给文章拟题的方法。
3.能从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4.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玄秘塔碑》,了解其楷书的特点。
5.积累鲁迅的名言,感受其精神品质。
难点:品读学习过的题目,提高拟题的能力;能从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课前准备《新解新教材》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目标1.能总结和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积累与鲁迅有关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板块一交流平台1.从交流平台的材料中提取信息,梳理归纳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要点:列提纲、明题意、抓关键句、合并段落。
2.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已经学习过哪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少年闰土 》:串联法。
(结合课后题第二题,将记忆中的闰土 、初次相识时的闰土 、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 、离别时的闰土几个部分串起来。
)《好的故事》:抓关键句。
(结合课文中的关键句“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段意归并法。
(将文中所写六件事的段意归并起来。
)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关注题目。
(题目即是诗歌的主要内容,赞颂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这是一首纪念他的诗歌。
)3.小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有很多,需要灵活运用。
板块二 日积月累1.初读名言。
(1)导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鲁迅,“日积月累”中还有四句鲁迅先生的名言,我们一起读一读。
(2)学生朗读鲁迅的名言。
2.理解含义。
(1)学生交流这些名言的含义。
(2)相机帮助学生理解。
民魂:指中华民族的精神,如爱国主义、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等。
中国脊梁:“脊梁”在这里是引申义。
指为了推动中国历史不断前进发展的优秀人物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的仁人志士。
华罗庚简介他是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蜚声中外的数学家;他写的课外读物曾是中学生们打开数学殿堂的神奇钥匙;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到处都留有他推广优选法与统筹法的艰辛足迹……华罗庚,这位“人民的数学家”,为他钟爱的数学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与汗水。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
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
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
此后,他顽强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20岁时,华罗庚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
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
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
1936年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
在英国的两年之中,他攻克了许多数学难题。
他的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给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昆明的一个吊脚楼上,他写出了《堆垒数论》。
1946年9月,华罗庚应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投身我国数学科学研究事业。
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
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
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
回国后短短的几年中,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他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1963年他和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
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语文园地八共安排了4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旨在引导学生梳理、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知道在阅读的时候如何着手理解内容。
教材首先提示学生阅读文章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分三段总结梳理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生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把握不同类型文章的主要内容。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
第一题以四组课文题目为例,引导学生发现文章拟题的不同方法。
第一组以文章主要人物为题,第二组以文章记叙的事件为题,第三组以贯穿全文的重要事物为题,第四组题目很有意思,要么选取了匪夷所思的事件,要么营造出强烈的对比,通过文题很难准确猜出文章内容,更能吸引读者。
第二题呈现了两组结构上具有相似性的词语,让学生选择一个展开想象,并写一段话。
一类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事物,一类是感官捕捉到的事物最具特点的地方,还有一类是精神世界的最深处。
旨在通过想象写话,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词语,并准确运用。
“书写提示”展示了柳公权《玄秘塔碑》两张局部图片,并配以对应的现代通用规范汉字。
图片上方,介绍了柳公权及“柳体”的特点。
意在让学生通过图文对比,了解柳公权楷书的特点,提高学生对书法作品的欣赏能力。
“日积月累”编排了一组出自鲁迅作品的名句,与单元主题密切关联。
四句话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鲁迅的精神世界,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鲁迅。
二、学情分析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方法和经验。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选取较为典型,且运用了不同把握主要内容方法的课文。
如可以运用“将各部分内容连起来”这一方法把握主要内容的课文《盼》,可以运用“关注文章题目”这一方法把握主要内容的课文《开国大典》,可以运用“抓关键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这一方法把握主要内容的课文《宇宙生命之谜》。
引导学生发现由于文章的类型不同,因而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也会不同,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灵活运用。
《华罗庚》语文教学设计范文1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数学家华罗庚,知道他因为从小就善于思考、敢于求真、勤学好问,长大后才成为一名的数学家。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1.出示华罗庚的照片,请同学们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一下华罗庚是什么人?2.师:华罗庚在数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他的童年。
(出示课题)前安排学生查阅资料,课上给学生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同时对本文的背景有所了解,以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同学,老师,或者是字典。
2.小组间检查识字情况,把课文读通顺。
3.教师出示要求认的字词,谁有勇气给大家读一读?4.我们来做识字游戏,谁来试试?5.师:你有什么办法记住他们,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对于一个班级来说,老师不可能对每个同学的每个字都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检查,这时候就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互相帮助,通力合作。
给学生更多的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
第二课时(三)细读课文,朗读感悟。
中心问题:华罗庚是一个怎样的人,阐述观点,并在书中找到理由。
(1)自由读书准备(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其他学生可以对他的观点补充或反驳,教师加以指点,如:华罗庚爱学数学,从课文中那里看出来的?(3)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
对人物性格的剖析,也是学生回到课文中,深入理解课文,归纳总结的过程。
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对中的的词语或句子的理解,如:、看了又看,算了又算注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感1.请学生讲一讲华罗庚爷爷的故事。
2.全班交流听完故事后的感受。
开阔学生的视野,实现资源共享。
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五)小组合作,识记生字1.圈划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2.自主选择注音、分析字形、找出形近字、组词或者说个句子3.说说怎样把字写好看。
数学课程教案年级:六主备者:蒋天锋备课时间:2010-10-14
数学课程教案年级:六主备者:蒋天锋备课时间:2010-10-14
数学课程教案年级:六主备者:蒋天锋备课时间:2010-10-14
数学课程教案年级:六主备者:蒋天锋备课时间:2010-10-14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六主备者:蒋天锋备课时间:2010-10-14
数学课程教案年级:六主备者:蒋天锋备课时间:2010-10-14
数学课程教案年级:六主备者:蒋天锋备课时间:2010-10-14
数学课程教案年级:六主备者:蒋天锋备课时间:2010-10-14
数学课程教案年级:六主备者:蒋天锋备课时间:2010-10-14
数学课程教案年级:六主备者:蒋天锋备课时间:2010-10-14。
《从杂货店走出来的数学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2个生字,主动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容
情感目标:
激励学生从小刻苦学习,执着追求。
重点难点:
体会华罗庚刻苦、勤奋、顽强的学习精神。
教法:
读中感悟
教学用具:
收集的华罗庚资料。
教学流程:
一、读题质疑,导入新课,汇报资料。
二、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三、自主阅读,体会。
1.读课文介绍华罗庚的部分,读了这部分你知道了什么?
2.读喜爱算数,顽强学习的部分,写了华罗庚的几件事?默读,并画出感受最深的地方。
3.华罗庚的人生经历,使你认识到了什么?
四、积累内化。
1.根据华罗庚的故事写一篇读后感。
2.自读课文中的相关文章。
五、迁移练习。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六、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科学家的成长故事,谈谈感受。
板书设计:
中学时代“孙子定理”
华罗庚在上海被夜校老师训斥
自学成材
失学回家,坚持自学成为数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