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教材理解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材详细解读(八个单元)第一单元课文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草原》、《花钟》、《秋天的雨》、《卖火柴的小女孩》四篇文章。
通过这些文章,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季节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变化,同时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1.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第二单元课文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大自然的声音》四篇文章。
通过这些文章,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1.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第三单元课文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牛肚子里旅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不会叫的狗》四篇文章。
通过这些文章,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1.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第四单元课文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不会叫的狗》四篇文章。
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课文原文及赏析《灰雀》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列宁和一个小男孩关于一只失踪的灰雀的故事。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吧。
课文原文: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
他每天到公园散步。
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
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它还活着。
”列宁问:“会飞回来?”“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
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
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赏析:这篇课文以“灰雀”为线索,通过描述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和行动,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诚实。
文章开头通过描写灰雀的活泼可爱,表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接着描述了灰雀失踪后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通过小男孩的吞吞吐吐和后来的肯定回答,暗示了灰雀的失踪与小男孩有关。
最后通过描写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的关心,以及小男孩的诚实表现,强调了诚实做人的重要性。
整篇文章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是一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灰雀说课稿【教材分析】《灰雀》是一篇充满童趣又颇耐人寻味的文章,记叙了一个小男孩在列宁爱鸟言行的影响下,把捉回家的鸟又放回树林的故事。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朗读、感悟、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读懂句子的方法,能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情感目标: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城实的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一种城市的表现,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句子,领会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
【教法】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
针对以上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
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学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
向学生传授“学法”,是让学生“会学”,这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
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会学”的智慧。
学习名言:1、学习必须与实干相结合。
——泰戈尔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4、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加菲劳5、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的宝贵。
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高士其6、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张潮。
抓对话读懂言外之心———三年级上册《灰雀》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宁、胸”等10个生字,会写“雀、郊”等13个生字,会写“郊外、养病”等12个词语。
用“或者”“诚实”两个词语练习造句。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读出对话的语气。
3.在默读中质疑,并能带着问题,边默读边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体会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男孩的诚实与天真。
4. 能找出体现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的语句。
【教学流程】板块一:图文结合,认识灰雀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
(出示图片)瞧!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鸟?预设:可爱的、漂亮的、美丽的、毛茸茸的……点评揭题:这就是灰雀。
(板书课题,教学“雀”字)齐读课题。
填空小结:这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多么漂亮啊!它扑打着翅膀,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真(惹人喜爱)。
2.这篇课文围绕灰雀,写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设计意图:图片导入,既是与课题有关,又很好地引领接下来教学环节的创设与展开。
】板块二: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围绕灰雀写了哪些人,他们对灰雀做了什么事。
默读小贴士:默读时,没读懂的地方可以标记出来,交流时注意倾听。
2.了解课文大意。
提示:公园的白桦树上有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列宁每天给它们喂食。
一天列宁发现深红色胸脯的灰雀不见了,去找灰雀,并与小男孩对话,小男孩说灰雀一定会回来的,第二天果然飞回来了,列宁知道了男孩是诚实的。
3.板书并质疑。
(1)板书引导:从列宁看灰雀、喂灰雀、找灰雀,你能看出什么?(列宁喜爱灰雀)追问: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知道的呢?(每次都要停下来仰望经常带来)点评提升:你们都读出课文里面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了,真会读书!(2)学生默读质疑。
预设一:我不知道小男孩对灰雀做了什么事。
预设二:小男孩怎么知道灰雀一定会飞回来?预设三:灰雀到底去哪儿了?它是怎么飞回来的?【设计意图:以本单元“带着问题默读”语文要素为教学手段,初次默读课文,思考:围绕“灰雀写了哪些人?他们对灰雀做了什么事?”有目的地阅读,帮助了解课文大意。
灰雀三年级课文讲解
《灰雀》是一篇三年级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公园里,列宁经常来这里看三只欢快的灰雀。
一天,列宁发现其中一只灰雀不见了,他怀疑是某个孩子捉走了这只鸟。
他遇到一个男孩,男孩起初说没看见灰雀,后来被列宁的真诚打动,承认了灰雀在自己手中。
男孩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把灰雀放回了树林。
课文通过列宁和男孩的对话,体现了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呵护,也赞美了男孩诚实的品质。
同时,课文也展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关心,以及他内心的惋惜和无奈。
在教学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形式,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人物情感,同时也可以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诚信、尊重、善良等品质的价值和意义。
《灰雀》说课讲稿亲爱的小伙伴们,下面由我来代表我们小组进行三年级上册灰雀一课的说课展示。
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展示:第一、文本解读。
《灰雀》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好品质。
《灰雀》一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内涵丰富,讲述了列宁在与男孩的对话中循循善诱,让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在学习活动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
人物形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二、学情分析从学习动机上来说,三年级的学生面对这样一篇略带扑朔迷。
隐晦爱鸟护鸟道理的文章时,对理解列宁的循循善诱有一定的难度。
但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转换身份,化身侦探,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文本,从而感受到列宁的机智与幽默。
从学习能力上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自读自悟,能够了解课文的梗概。
根据课标的中段目标,3-4年级学生要“初步学会默读”。
但是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是初次接触,学习实践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习习惯上来说,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表达习惯。
他们是凭借着直觉思维去表达,没有进行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
因而,我们确定了以下的核心教学内容:聚焦两个问题,默读课文,发现真相,感受人物的品质;在对话中猜测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三、学习目标根据我们的学情分析、教材解读以及对学段课标中对中段的要求,我们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在语境中随文识字,认识“胸、脯、惹”等字,借助课堂作业本,巩固识字,指导写字“诚”“或”字。
2.借助“争当小侦探,破密失踪案”情境学习之下,带着问题默读。
抓住“标点符号”“关键词语”猜测人物心理;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初步感受男孩知错就改的美好品质。
其中我们的第一点和第二点是我们的教学重点,第三点是我们的教学的难点。
四、学习过程接下来我来说一说我们的学习过程。
三年级上册第26课《灰雀》笔记一、新字词1.灰雀:灰色的雀鸟,常在树枝上跳跃、唱歌。
2.硬邦邦:形容物体坚硬。
3.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4.果然:确实如此,表示肯定。
二、成语欢蹦乱跳:形容非常活跃、快乐的样子。
三、语法1.“在”的用法:表示位置或状态,如“在郊外”、“在树上”。
2.“欢蹦乱跳”的用法:这是一个形容词短语,可以用来描述人或动物非常活跃、快乐的状态。
四、重点句子分析1.“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这句话描述了灰雀的数量和颜色,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
2.“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这句话暗示了男孩捉走了灰雀,但列宁并没有直接责备他,而是用温和的语气表达了对灰雀的喜爱和惋惜。
3.“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
它还活着。
’”这句话反映了男孩内心的矛盾和愧疚,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但又不想承认错误。
五、主题与思想本课主要讲述了列宁、男孩和灰雀之间的故事,通过列宁的爱鸟行为和男孩的悔过表现,传达了爱护动物、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同时,也教育孩子们要勇于承认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六、人物形象描写与情节1.列宁:一位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的领袖,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让他们学会爱护动物、尊重生命。
2.男孩:一开始捉走了灰雀,但在列宁的教育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决心改正。
3.灰雀:美丽可爱,象征着自由和生命。
七、写作手法与技巧本课采用了生动的描写和对话形式,通过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展现了他们内心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斗争。
同时,也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八、个人感悟与启示通过学习本课,我深刻体会到了爱护动物、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向列宁学习,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珍惜生命、关爱动物,为大自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学三年级语文《灰雀》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导语】《灰雀》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惜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恳的孩子。
以下是 [无忧考 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灰雀》教案、说课稿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指望帮忙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灰雀》教案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质疑。
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几只灰雀?灰雀什么样?环绕“灰雀”为什么用“灰雀”作课题?)二、初读课文。
发生了什么事?1.轻声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特殊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状况。
(1)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特殊留意以下读音。
白桦胸脯面包渣惹人宠爱(2)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
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惹:上中下构造。
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者:左下方口的下面是“一”。
右边一撇不要丢掉。
(3)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可惜。
诚恳:言行跟内心思想全都。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安康、活泼。
默读课文,思索课后的问题。
其次课时一、情景引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人宠爱。
你看它们得意吗?3.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并填空。
的灰雀来理解。
) 4.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多媒体演示“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习课文其次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究竟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小男孩的语言。
(1)男孩说:“没观察,我没观察。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肯定会飞回来!”男孩确定地说。
肯定会飞回来的。
2.指导学生读小男孩的话,再说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味小男孩的熟悉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确定地说。
)3.课中质疑,让学生体味列宁育人过程。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灰雀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灰雀教案与反思第【1】篇〗[课前分析]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
列宁发现公园里灰雀的消失与男孩有关,但他没有直接批评,而是通过说话让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把鸟放回公园。
这节课的重点是带着问题,一边默读一边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体会列宁对男孩子的尊重和关怀,体会男孩子的诚实和纯真。
重在对话:要重在对话,研究文本,通过阅读人物的对话,尝试理解人物不同的心境,多感受列宁对鸟类和儿童的爱。
如果我们知道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诚实,同时,我们应该有保护鸟类和其他动物的环境意识。
注意朗读:这篇课文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很有特色。
两个角色的心理活动不同,在对话中要表达的内涵和语气也不同。
教学时,要多种形式练习朗读。
在体验了人物的内心想法后,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来朗读课文,读出合适的语气。
总之,阅读是基础,是阅读中的领悟和积累。
注重积累和运用:文章主要用人物的语言和方式来刻画人物。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词并阅读,从而感受到列宁和小男孩们对灰雀的热爱。
[教学目标]1.认识“宁、胸”等10个新词,写“阙、郊”等13个词,写“郊、疗养”等12个词。
2.分角色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3.带着问题,一边默读一边试图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
我能体会到列宁对这个男孩的尊重和关心,这个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4.找出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喜欢灰雀的句子。
【教学要点】2.带着问题,一边默读一边试图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
我能体会到列宁对这个男孩的尊重和关心,这个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教学难点】带着问题,一边默读一边试图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
我能体会到列宁对这个男孩的尊重和关心,这个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教学策略]1.理解上下文中的单词。
2.扩大练习,加强单词理解。
3.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4.独立思考,沟通理解,提高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节课1.认识“宁、胸”等10个新词,写出“焦、阳”等5个新词。
儿童语文学为中心——三年级上册《灰雀》说课稿今天我们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的课文《灰雀》。
我们本着“儿童语文学为中心”的学习理念进行了教学设计,下面我们将从学的内容、学的目标、学的过程、学的特色等角度进行说课。
一、教材解读(学的内容)从教材的编排来看,《灰雀》是三上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孩子们已经学习了一篇文言文《司马光》,学生对带着问题默读这种学习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篇课文学习中我们要再次落实这一语文要素。
从教材的内容来看,本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
文本最大的特点是点到即止又面面俱到,点到即止指的是在内容上,作者从始至终都没有明确指出那只灰雀到底去了哪儿,每次在答案呼之欲出时却又点到即止,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但在细节描写上却又面面俱到,比如对那只灰雀的外形描写,以及列宁和小男孩对话时的细节描写,处处透露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对小男孩的爱护。
针对文本这样的特点,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借助文本的留白设置悬念,进行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做个小侦探,带着问题去默读,理解课文意思,通过研读文章的细节描写,来侦破灰雀到底去哪儿了。
在教材的结构上,教材在课后还设置了三道习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文本,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也刚好呼应了文章大量留白这一特点,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以这些学习任务为支架,搭建学生学习的平台。
二、学情分析从内容理解来说,本文语言比较浅显,大部分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能了解课文的梗概,凭借直觉思维能迅速明白灰雀是被小男孩抓走的。
但想要学生依据文本内容,有理有据、合情合理地分析还存在一定难度。
同时,在课前调查中发现,还是有少部分学生不知道这灰雀是被小男孩抓走的。
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圈画关键线索,有理有据地说明理由。
从默读能力来说,本套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安排默读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尝试不出声不指读。
《灰雀》说课稿《灰雀》说课稿1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灰雀-(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及学情、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小故事大道理为主题展开。
《灰雀》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描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
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回了树林。
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以善意的语言既教育了男孩还保护了男孩的自尊心。
也体现了男孩的善良品质。
课文虽然情节简单,却层次清晰,着重描写人物语言给人很深的启迪。
根据新课标的第二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能够认读本课生字、词。
2、能力目标:学习读懂句子的方法,能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问,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3、情感目标:能够理解课文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城实的孩子的情感,培养学生诚实的品德。
本课的重点、难点为:重点: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问,读懂重点句子,领会__主题。
难点: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二、说教法、学法及学情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中列宁对灰雀的爱和列宁对男孩的爱却含而不露的感情,情绪不稳定,个性差别大,自我控制能力差。
结合(三)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根据三年级处于一个过渡阶段,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年级上册课文灰雀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2)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 课件展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唱的情景。
2. 揭示课题:灰雀。
3. 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4.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5.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棒!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灰雀》这篇课文,看看列宁和灰雀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和语调。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的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4. 教师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列宁和灰雀之间发生的故事。
列宁非常喜欢灰雀,有一天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就询问小男孩是否见过它。
小男孩开始不敢承认自己见过它,但在列宁的感召下,他最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以后不再捉灰雀了。
列宁也原谅了他,并承诺以后不再捉灰雀了。
灰雀最终回到了树林中。
(三)深入阅读,体会情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男孩开始不敢承认自己见过灰雀?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2. 教师小结:小男孩开始不敢承认自己见过灰雀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捉了灰雀,这是不对的。
他害怕列宁会批评他,也害怕其他小朋友会嘲笑他。
但是,在列宁的感召下,他最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以后不再捉灰雀了。
这说明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列宁喜欢灰雀?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
《灰雀》教材理解一、教材说明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
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
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
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二是要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同时,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三、教学建议1.阅读、了解有关列宁的故事。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8个,读音难点主要有“渣”(翘舌音)、“诚”(后鼻音)。
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前几册教材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灰雀》教材解析一、教材说明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
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
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
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二是要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同时,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三、教学建议1.阅读、了解有关列宁的故事。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5个,读音难点主要有“渣”(翘舌音)、“胸”(后鼻音)。
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前几册教材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灰雀》课标分析《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
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灰雀》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处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
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在朗读课文方面,学生普遍能做到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但在语言文字理解方面,有部分学生不能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的心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够深入。
这需教师在课堂上的多加引导。
《灰雀》课堂评测练习课文讲述的是()、()和()之间的故事。
拓展延伸这个小故事写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小男孩,使小男孩主动地送还灰雀,告诉我们有了错误承认了、改正了,你仍然是个好孩子。
说说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
如果你在生活中也遇到和男孩同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作业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灰雀》观评课稿《灰雀》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主要讲了伟大的列宁对灰雀的爱,对小男孩的爱,使小男孩受到感动,主动送回灰雀,做诚实孩子的故事。
《灰雀》教材理解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
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
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
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二是要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同时,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学习本文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三、教学建议
1.阅读、了解有关列宁的故事。
2.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8个,读音难点主要有“渣”(翘舌音)、“诚”(后鼻音)。
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前几册教材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如,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生字,通过加减或者替换偏旁的办法学习生字“惜、诚”。
可以把要求会写的生字集中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如:“粒、冻、冷、惜、诚”都属于“左窄右宽”的左右结构,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
有个别字的笔画需要特别说明:指导“渣、者、惜”时,要注意三者之间的联系,它们都有“日”,但其具体形状不尽一致。
在学习结构特征不是非常典型的“或”“者”时,要注意具体笔画、笔形的特点,落实到位。
3.本文通过列宁、孩子与一只灰雀的故事,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对孩子的尊重、爱护之情,教师可以围绕列宁的这两种情感展开教学。
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婉转地歌唱”,这是灰雀让人喜爱之处。
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
他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
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它们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
当灰雀消失之后,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这表明他对灰雀的着急和担心。
在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中,如“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
天气严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它怕冷”和“可惜”这两个词语,可以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关心。
学生在朗读相关的词句时,一定要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列宁和孩子的对话,耐心而又得体,表现了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
当列宁询问孩子是否见到灰雀时,孩子回答“没……我没看见”,从这种吞吞吐吐中,可以猜测到灰雀的消失与孩子有关。
但是列宁没有去批评、斥责孩子,而是通过表达对惹人喜爱的灰雀的担心,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感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列宁与孩子的对话和神态体现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结合具体的句子、段落,以及文中的提示,引导学生透过语
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1)列宁问孩子有没有见到灰雀时,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男孩说话时为什么要停顿一下呢?他心里会想到什么?孩子可能担心列宁知道是他捉走灰雀、想说又不敢说,还可以进一步提示学生“没……我没看见”应该如何读才能恰当地反映男孩的心理。
(2)列宁的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
天气严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进一步体现了列宁的担心和惋惜。
这种担心和惋惜使男孩受到了震动,于是说出了“一定会飞回来的。
它还活着”的话。
男孩说这句话时,他“看看”列宁,这个“看看”表明他下定决心鼓起勇气的心理变化过程。
列宁已经知道灰雀的消失与男孩有关,但是他没有一句批评的话,而是通过自己对灰雀的担心来感染男孩,引导他认识了错误。
(3)当列宁问“会飞回来?”表明了他喜出望外的心情,要引导学生读好。
列宁的喜出望外进一步感染了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说明男孩决心改正错误的心理。
(4)当列宁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时,他为什么不问男孩,而是去问一个不会说话也不懂得人话的鸟儿呢?列宁在想些什么呢?这一方面表明了列宁见到灰雀之后的惊喜,另一个方面则表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护。
教师不必局限于上述的几个方面,还可以就列宁与孩子的动作、神态,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
如:“列宁自言自语地说”“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这些神态动作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本课课后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这一基础上,可以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引导他们讨论:为什么说“男孩是诚实的”?为什么列宁不直接要求男孩将灰雀放回来?使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确下面几个问题:
(1)男孩听了列宁说的话,见到他着急、担心、惋惜的样子,内心受到了感染,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
(2)男孩肯定地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第二天,灰雀果然飞回来了。
表明男孩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是个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3)送回灰雀以后,“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表明他仍在为自己的
错误感到惭愧。
(4)从列宁和男孩的全部对话中可以看出,列宁没有一点责怪男孩的话语,这体现了他耐心、巧妙的教育方法和尊重、爱护男孩的崇高品质。
4.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要将词语的注释直接提供给学生。
如,对于“婉转”的了解,通过上下文,可以知道“婉转”指的是歌唱,又“惹人喜爱”,可见是用来形容好听的声音的,可以结合孩子听到的鸟叫,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引导。
再如“仰望”,可结合“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灰雀是在“高大”的白桦树上,所以应该抬头看,“仰望”的意思就清楚了。
5.在朗读指导过程中,要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课后的第二题,要求学生在领会课文内容基础上,谈谈自己的发现。
可以结合课文句段,可以通过语言、动作体会人物心理活动。
除此之外,课后还引导学生进行词句的积累。
教师对此不宜做固定的要求,允许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但要有检查,看看学生抄写情况。
课后还有两个学习伙伴的对话,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列宁和其他名人的故事。
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途径和方式,使这项扩展活动落实,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做好准备工作。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班上组织爱鸟周活动,活动结束时举办一次报告会,谈谈自己对爱鸟的认识,或者举办一期有关鸟类的资料展。
四、参考资料
灰雀:小型鸣禽,体形如雀,羽色多样,鸣声悦耳,可以笼养观赏。
群栖在河谷、溪流、树林中。
食物为桦树、榆树、柳树的嫩叶和种子。
本文中说的灰雀是红腹灰雀。
在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乌苏里江一带和辽宁、河北等部分地区都能见到。
列宁:(1870—1924)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和领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俄国共产党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主要创建人。
1887年,弗拉基米尔中学毕业后,进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
不久他就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除,遭到逮捕和流放。
流放结束后的1892年,他又开始筹建马克思主义小组。
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创立了彼得堡工人解放
协会。
这年年底,他再次被捕入狱,14个月的狱中生活后,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1900年2月,列宁在西伯利亚的流放结束,出国创办《火星报》。
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鲁塞尔召开代表大会,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意思是多数派。
1905年回到彼得堡直接领导革命斗争。
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列宁又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立即返回彼得堡组织和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
在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革命胜利后,列宁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他领导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三次武装进攻和国内的叛乱,使苏俄的经济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轨。
1924年1月21日,列宁因脑溢血去世,终年5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