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灰雀》
- 格式:pptx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31
25.灰雀·生字详解郊jiāo【部首】阝【结构】左右【文字源流】形声字。
邑(阝)表意,篆书形体像区域和人,表示邑是人聚居的地方,而郊是国都周围的地区;交(jiao)表声,兼表郊是都城与城外交合之处。
本义是国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区。
后泛指城外、野外。
【常用词组】郊外、郊游、郊议【课文原句】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
养yǎng【部首】丷【结构】上下【文字源流】甲骨文和金文“养”字都是一只手持鞍牧羊的样子。
本义是“牧养牲畜”。
后来引申为“生育”、“繁殖”、“供养”、“疗养”等义。
【常用词组】养病、养人、养产【课文原句】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
粉fěn【部首】米【结构】左右【文字源流】会意字。
从米、从分,分(fen)兼表声,表示米碾碎分散成粉。
本义是米磨成的粉末。
泛指粉末。
【常用词组】粉末、粉尘、粉丝【课文原句】两只胸脯是粉红的。
【部首】谷【结构】独体字【文字源流】“谷”字上部的几条斜线表示水流,下面的“口”表示山口。
本义是“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或流水道”,“谷”、“教”原为两个不同的字,现合并为“谷”。
【常用词组】谷子、谷产、谷仙【课文原句】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粒lì【部首】米【结构】左右【文字源流】形声字。
米表意,其形像稻梗和米粒;立(li)表声,立的初文像一个站着的人,有单个的意思,而米粒也是单个存在的。
本义是米粒。
后泛指一般的颗粒。
【常用词组】粒子、粒间、粒选【课文原句】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部首】田【结构】独体字【文字源流】字由“田”、“力”两部分构成。
“力”就是古农具“未”(音Iéi,参见“力”字条)。
在田里耕作是古代男人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田”、“力”来表示“男人”。
【常见词组】男人、男友、男伴【课文原句】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
或huò【部首】戈【结构】独体字【文字源流】会意字。
从口(城),从一(疆界),从戈,表示以戈守卫城池。
或和国是古今字。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灰雀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灰雀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灰雀》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叙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
课文以生动具体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
二、说教学目标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目标是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1、知识与能力目标:A、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B、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C、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小男孩城实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悟人物的对话,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人交往,要注意尊重他人人格,爱护他人的自尊心,给别人改正错误的机会,人类应该保护动物。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四、说教学方法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
主要选用“合作探究”和“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
五、说学情三年级学生处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
民族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力有限,主要还是要帮助学生慢慢理解好词句的意思。
六、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见过灰雀吗。
1、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所谓有关灰雀的资料。
22、老师介绍灰雀。
(二)走进文本,感受灰雀的可爱及列宁对它的喜爱。
1.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在这里,我是抓住了“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类文阅读:26灰雀(含答案)类文阅读-26 灰雀黑鱼母亲一位垂钓新手去郊外钓鱼时,由于没有经验,竟然忙了大半天,一条小鱼都没有钓到手。
正在他感到十分沮丧的时候,突然看到不远处有人正在用渔叉抓鱼。
出于好奇,他丢下渔竿,连忙跑过去看热闹。
这条小河中,长着许多水草,而河中间没有水草的地方,正好有一团青乎乎的小黑鱼苗在游动,两个农民正在黑鱼苗旁边忙碌着。
其中一位农民举着一把渔叉,随时准备叉鱼,另一个农民则用竹竿吊着一只小青蛙,在黑鱼苗的旁边晃动着,吊起的青蛙不时地吞食着小鱼苗。
正在这时,突然从水草中蹿出一条大黑鱼,只见它一口咬住了青蛙。
与此同时,举渔叉的那位农民迅速将渔叉刺向大黑鱼,渔叉不偏不倚地刺中了黑鱼的肚子,黑鱼在拼命地挣扎着,渔叉在河里晃动着。
此时,黑鱼的鲜血已将渔叉染红。
原来,黑鱼妈妈平时总是躲在鱼苗不远的水草中,暗中保护着它的孩子们,以防止青蛙来偷吃。
农民知道有黑鱼苗的地方,附近就一定会有大黑鱼,于是用一只青蛙来作诱饵,以引诱黑鱼出来。
黑鱼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一定会挺身而出吃青蛙的。
(选自《让孩子深受感动的动物故事》中原农民出版社)1.文中“新手”一词的意思是()A.新参加工作的人。
B.第一次或者刚开始做某件事的人。
C.没有技术或没有经验的工人。
2.“不偏不倚”的意思是。
像这样“不X不X”式的词语还有、等。
3.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4.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写一写吧。
【参考答案】1.B2.不偏不歪,正中目标示例:不慌不忙不知不觉3.本文主要讲了一位垂钓新手看到农民用青蛙作诱饵,而黑鱼妈妈舍身保护幼鱼的事。
4.示例:我想到了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
我们要敬爱自己的母亲,也要对动物的母亲致以敬意。
勇敢的“胆小鬼”玲玲是班上有名的胆小鬼,什么都怕。
她最怕爸爸生气。
她爸爸发起火来,还打孩子呢。
一天,我上玲玲家去玩,一进门就看见有只小鸟儿被拴在木棍上,正在扑腾着乱飞……我问:“哪儿来的小鸟?”那是只()的小鸟,()的羽毛闪耀着()的色彩。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灰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灰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读课文,了解灰雀失而复回的故事,学习小男孩用送回灰雀的实际行动改正错误的诚实品质,感受列宁对孩子、对鸟类的爱。
2、能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教学重点】理解“列宁为什么认为那个男孩是诚实的?”【教学难点】小男孩第一天离开列宁后是怎样想的?【课前准备】电脑课件,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一边演示课件一边讲:同学们,你们看正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老人就是列宁,他不但善良,和蔼可亲,而且他还非常喜爱小动物,今天我们就学习《灰雀》(板书课题)。
2、开门见山:今天我们学《灰雀》,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教学意图:导入激趣。
老师们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看看用哪种方法更好。
二、预习课文1、出示学习方法:⑴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边读边看哪些词不会。
⑵带着问题读,想一想公园里丢失的一只灰雀又回来了,这是怎么回事?教学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学生按照学习方法自学课文:⑴自己学。
⑵分小组学。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检查学习情况:⑴同学们,你想找几个人来读这篇课文呀?为什么?学生如果答出三个人分角色朗读就达到学生明白这篇课文的人物是列宁和小男孩。
教学意图: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⑵通过读课文,你有那些词不会可以提出来,同学之间相互解答。
自言自语可惜坚定果然诚实欢蹦乱跳仰望微笑如果有一些词答不出来,教师可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或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
⑶公园里丢失的一只灰雀又飞回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回答:①小男孩特别喜欢这只灰雀,所以把它抓走了,想自己养着。
当他看到列宁是那么喜爱关心这只灰雀,为再也看不到它伤感时,小男孩被感动了,所以又悄悄地把灰雀拿回来了。
②小男孩被列宁说的话深深打动了,他为自己想独自养灰雀的事感到不安,于是没跟列宁说出事情真相,但他已经觉得自己这样做太自私了,于是第二天他又把灰雀放回来了。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灰雀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灰雀说课稿第1篇】一、“纵横联系”说教材《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第二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本组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四篇课文,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
《灰雀》讲的是苏联伟大革命领袖列宁与男孩、灰雀之间一个富有童趣的故事。
故事从两条线索展开。
明线是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又见灰雀,文中对灰雀的语言描写形象、生动。
暗线是列宁寻找灰雀遇男孩,巧妙教育男孩知错就改。
暗线才是文章的主旨,主要通过对话展开和推进。
一个是寻鸟的伟人,一个是藏鸟的孩子,听了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列宁已经推知孩子在撒谎。
面对天真的孩子,列宁没有批评、没有指责、没有说教,有的只是耐心、得体而又巧妙的感染、启发,使男孩内心受到震动,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列宁的做法既到达了教育男孩的目的,又不伤害男孩的自尊心,体现了伟人对儿童的尊重和呵护。
《灰雀》放在名人故事一组的第一篇,教学以“感受名人”为主线。
在教学资源上,可链接回顾二年级下学期课文中的名人,认识单元导语插图中的名人,引发阅读期待;学文后延伸阅读列宁和其他名人的故事,为后几篇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有机整合”说目标三年级上学期是第二学段的起始学期,前两组课文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成学段衔接过渡。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并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此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积累语言的习惯。
综合学段特点、单元目标和教材文本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用自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胸、脯”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呵护。
3.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词句;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了解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知识点我会写雀què(灰雀、麻雀、鸦雀无声)郊jiāo(郊外、城郊、荒郊野外)养yǎng(养病、培养、娇生惯养)粉fěn(粉红、粉色、粉身碎骨)粒lì(谷粒、饭粒、一粒米)男nán(男孩、男人、男女老少)或huò(或许、或者、不可或缺)者zhě(或者、作者、来者不善)冻dòng(冻死、防冻、天寒地冻)惜xī(可惜、惜别、怜香惜玉)肯kěn(肯定、不肯、宁肯)诚chéng(真诚、诚实、诚心诚意)我会认宁níng(宁静、安宁、鸡犬不宁)胸xiōng(胸脯、胸口、胸有成竹)脯pú(胸脯、胃脯、拍胸脯)惹rě(惹人喜爱、惹祸、惹火烧身)仰yǎng(仰望、仰视、久仰大名)渣zhā(面包渣、渣子、药渣)多音字散sàn(散步)sǎn(散漫)的de (我的)dí(的确)近义词经常一一常常婉转一一动听喜爱一一喜欢果然一一果真仰望一一张望可惜一一惋惜或者一一或许诚实一一老实反义词高大一一矮小喜爱一一讨厌仰望一一俯视肯定一一否定诚实一一虚假严寒一一酷热理解词语婉转:(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仰望:抬着头向上看。
严寒:(气候)极冷。
可惜:令人惋惜。
自言自语:“言”和“语”都是说的意思,“自言自语”是自己对着自己小声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生命力旺盛。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指好的思想行为)不虚假。
句子解析1.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
天气严寒,它怕冷。
”这句话写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关心,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引导男孩认识错误。
2.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自言自语”看似是列宁自己和自己说话,其实是说给小男孩听的。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列宁的喜出望外进一步感染了男孩,令男孩坚定改正错误的决心。
可以看出小男孩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灰雀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灰雀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灰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
列宁喜爱公园里三只美丽的灰雀,更爱知错改错的诚实的孩子。
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对小男孩的爱护之心,深深地感动了小男孩,从而促使小男孩放鸟归园。
全文共有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为(1),第二部分为(2-10),第三部分为(11-13)。
教学时间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引导学生自学生字。
第二课时主要是学习课文,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护和小男孩的诚实。
下面我主要说第二课时。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三年级学生开始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语句。
因此,我确定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句子。
2、教育学生做诚实的孩子,知错就改,并注意保护鸟类。
教学重点是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重点词句。
难点是感悟列宁是如何用爱心启发、感染男孩放鸟归园的。
二、说学情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训练。
《灰雀》一文语言朴实、叙述含蓄,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十分真挚,十分感人。
如果不在“朗读”上下功夫,学生很难悟出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因此,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实实在在读书,真真切切悟情。
三、说教学方法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毕竟学习能力有限,教法以教师引导为主。
在学法上,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遵循“主体*”原则,采用自学、讨论法,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求新知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1、设疑导入。
伟大领袖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他每天都要到公园散步,都要去看树上的三只灰雀,可有一天,灰雀突然少了一只,这到底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5课——灰雀板书(灰雀)。
2、简单了解列宁和灰雀。
《灰雀》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灰雀》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灰雀》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美好品质”,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灰雀》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
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
这篇课文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和对儿童的尊重、爱护,也表现了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婉转、仰望、自言自语、肯定”等词语的意思。
- 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对话,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
-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以及他对男孩的尊重、爱护。
- 学习男孩诚实、知错能改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对话,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
-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以及他对男孩的尊重、爱护,学习男孩诚实、知错能改的美好品质。
-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教学难点- 从列宁和男孩的对话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尤其是男孩的心理转变过程。
- 理解列宁为什么不直接批评男孩,而是通过与男孩的对话让男孩主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灰雀的叫声、展示灰雀的图片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述的场景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在导入新课时,可以播放一段灰雀的叫声,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鸟的叫声吗?”从而引出课文的主题——灰雀。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灰雀》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散文课文。
该课文以一个小灰雀的视角,以生动、细腻的描写方式,讲述了小灰雀在大自然中的奋斗和成长过程。
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小生命的可贵和生命力的顽强,培养对自然的珍惜和对努力奋斗的态度。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阅读《灰雀》,学生能够理解散文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和魅力;•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中描述的小灰雀的形象,并理解它所经历的成长过程;•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常用的描写性词语,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朗读课文,并给出正确的语音、语调;•学生能够通过描写剖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情节;•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运用到所学的描写性词语。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灰雀》,感受到小生命的可贵和顽强;•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的珍惜和对坚持努力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文中描述的小灰雀形象;•学生能够通过描写剖析文中的事件情节。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描写性词语进行写作。
四、教学准备•《灰雀》散文课文;•教学课件;•黑板和粉笔。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教学课件,呈现《灰雀》一课的标题和导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灰雀是什么吗?”、“你们有没有看到过灰雀?”、“你们觉得这篇课文会讲述什么呢?”•让几位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阅读理解(15分钟)•让学生跟读课文,引导他们注意课文中的一些描写性词语,并进行解释;•分组讨论课文中小灰雀的形象和他所经历的成长过程,每组派代表发表意见;•收集学生的意见,引导他们理解小灰雀的形象和成长过程。
3.语音韵律训练(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讲解正确的语音和语调;•引导学生模仿教师朗读,加强他们的语音韵律训练。
4.写作练习(2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描写性词语,写一段关于春天、小动物、小植物或自然景色的短文;•每位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并进行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