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蛋白质第2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21
高中生物蛋白质的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蛋白质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和合成过程。
3.了解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1.蛋白质的定义和特点。
2.蛋白质的结构和合成过程。
3.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和重要性。
教学难点:1.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2.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教学内容:一、蛋白质的概念和作用1.蛋白质的概念: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生物大分子,是生物体内最主要的组成成分之一。
2.蛋白质的作用:蛋白质在生物体内起着结构、酶、激素、抗体等多种功能。
二、蛋白质的结构和合成过程1.蛋白质的结构:蛋白质的结构包括初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
2.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蛋白质的合成主要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三、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和重要性1.蛋白质在结构上的功能:蛋白质可以形成细胞器和细胞器官,维持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2.蛋白质在酶上的功能:蛋白质可以作为酶参与生物体内的代谢和生理活动。
3.蛋白质在激素上的功能:蛋白质可以作为激素在生物体内传递信号,调节生理活动。
4.蛋白质在抗体上的功能:蛋白质可以作为抗体参与生物体内的免疫反应,保护生物体免受外界环境的侵害。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出蛋白质的概念和作用。
二、讲解:介绍蛋白质的定义、结构和合成过程。
三、示范:通过实验或观察,展示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结构和功能。
四、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课态度、思维能力和互动情况。
2.收集学生完成的作业,检查学生对蛋白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蛋白质的概念、结构和作用,加深对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性和功能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
高中化学选修蛋白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蛋白质的定义和结构特点;2. 掌握蛋白质的分类和生物功能;3. 了解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生物现象。
二、教学内容1. 蛋白质的定义和结构特点;2. 蛋白质的分类和生物功能;3. 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蛋白质的结构特点;2. 蛋白质的分类和生物功能;四、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的方式;2. 实例分析、讨论。
五、教学过程1. 蛋白质的定义和结构特点(15分钟)1.1 蛋白质的定义蛋白质是生物体内含氮有机化合物,由氨基酸经缩合作用形成的一个重要类生物高分子。
它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功能分子。
1.2 蛋白质的结构特点(1)氨基酸残基:蛋白质由多个氨基酸残基经缩合而成,氨基酸残基之间通过肽键相连;(2)多肽链:多个氨基酸残基缩合而成的片段;(3)螺旋结构和折叠结构:由于氨基酸残基之间的作用力,蛋白质会形成螺旋结构或折叠结构;(4)构象:蛋白质的构象是其功能的基础。
2. 蛋白质的分类和生物功能(20分钟)2.1 蛋白质的分类(1)按形态分类:纤维蛋白质和球蛋白质;(2)按结构分类:原生质、变性蛋白、构象变性蛋白、复合蛋白等;(3)按功能分类:结构蛋白、酶、激素、抗体等。
2.2 蛋白质的生物功能(1)结构蛋白:维护细胞结构,如胶原蛋白、角蛋白等;(2)酶:在生物体内起催化作用,加速生物化学反应的进行;(3)激素:调节生物体的生理功能;(4)抗体:参与免疫反应等。
3. 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重要作用(15分钟)3.1 蛋白质在细胞生物化学中的作用;3.2 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营养作用;3.3 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功能作用。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蛋白质的定义、结构特点和生物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中,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化学打下坚实基础。
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第2课时)课题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第2课时章8学科生物年级七年级学习目标知识和技能1.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说明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初步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2.能分工合作制作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
2.能根据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举例说明养成良好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原因重点 1.概述食物中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2.解释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特点难点 1.描述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内的主要变化2.描述小肠结构特点,解释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餐桌上的美味要经过怎样的变化才能被我们利用呢?视频: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观看与思考引入新课,总体了解消化与吸收讲授新课二、食物在消化管中逐渐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4.食物的消化从口腔开始食物入口,首先要经牙齿切断、撕裂、磨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图文介绍食物在口腔中的消碎,同时舌把食物与唾液搅拌混合,形成食团而容易下咽。
唾液淀粉酶可促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经过充分咀嚼后,入口的馒头和米饭变甜,就是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的结果。
在口腔内形成的食团经过咽进入食管。
食管呈管状,长约25cm,通过食管的蠕动,食团被输送到胃。
咽和食管仅是食物输送的通道,不具备消化功能5.胃贮存食物并消化一部分食物(1)胃的结构胃呈囊状,能容纳1~2L升食物。
胃的上口叫贲门,与食管相连;下口叫幽门,与小肠相连。
胃壁自内向外由4层结构组成,即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
肌肉是平滑肌,比较发达,伸展性较大,所以饭前和饭后胃的体积相差较大胃壁内有许多胃腺,胃腺是黏膜上皮向内凹陷形成的。
胃腺能分泌大量的胃液,胃液呈强酸性,胃液中含有的胃蛋白酶只能对蛋白质起初步的消化作用,可将蛋白质消化成多肽,但不能将其分解成氨基酸。
生物必修一高中蛋白质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分类。
2. 理解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重要作用。
3. 能够描述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合成过程。
难点:蛋白质的分类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教学实验材料(如氨基酸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你知道什么是蛋白质吗?它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二、讲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
1. 蛋白质的组成:氨基酸。
2. 蛋白质的结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
3. 蛋白质的功能:酶、激素、抗体等。
三、讲解蛋白质的分类(10分钟)
根据结构和功能的不同,蛋白质可以分为结构蛋白、酶类蛋白、激素蛋白等。
四、讲解蛋白质的合成(15分钟)
1. 蛋白质的合成是通过蛋白质合成系统完成的。
2. 发生在细胞核内的转录和发生在细胞质中的转译。
五、实验演示(10分钟)
老师为学生展示氨基酸模型,让学生观察氨基酸的结构,并理解氨基酸是蛋白质的构建单元。
六、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总结蛋白质的重要性,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和合成过程,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释生物体内的一些生理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参与讨论和实验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参考答案第1单元走近细胞1.B2.A3.B4.B5.D6.D7.C8.B9.(1)丙没有细胞结构活细胞(2)有无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分子等统一性10.C 11.D12.(1)细胞(2)细胞需要具有完整结构,才能正常地完成生命活动(3)器官细胞系统第2单元组成细胞的分子第1课时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1.D2.D3.A4.A5.C6.C7.D8.A9.(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3)①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是水,占85%~90%②构成细胞的有机物都含有C、H、O三种元素10.D 11.D12.第二步:2 mL葡萄糖液 2 mL待检尿液第四步:(1)不出现砖红色沉淀(2)出现砖红色沉淀(3)不出现砖红色沉淀出现砖红色沉淀该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第2课时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1.A2.D3.C4.A5.A6.C7.C8.B9.(1)182 2 180 —CO—NH—(2)2 2 (3)3240(4)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次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10.B 11.B12.(1)催化作用(2)糖类(3)蛋白酶(4)它们虽然都是蛋白质,但分子结构不同第3课时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1.B2.B3.D4.A5.D6.C7.B8.B9.(1)4 2、3、4(或5、6、7) (2)含氮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 (3)两10.B 11.B12.(1)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用活鸡胚作实验材料比用其他活的鸟类成体或胚胎更方便、更经济(2)①等量的相同浓度的DNA水解酶、RNA水解酶(3)②核酸提取液+DNA水解酶DNA ③核酸提取液+RNA水解酶RNA第4课时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1.C2.C3.A4.A5.B6.B7.C8.B9.(1)葡萄糖糖原淀粉(2)脂肪磷脂固醇(3)氨基酸(4)核苷酸DNA RNA10.A 11.A12.(2)①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50~65 ℃的水浴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②淀粉遇碘变蓝色(4)Ⅰ.②斐林试剂2 mL 水浴加热Ⅱ.②1~2滴碘液(5)②步骤Ⅰ无砖红色沉淀,步骤Ⅱ有蓝色出现③步骤Ⅰ有砖红色沉淀,步骤Ⅱ有蓝色出现第5课时细胞中的无机物1.D2.B3.B4.C5.C6.A7.A8.B9.(1)不同多(2)不同代谢旺盛的组织、器官含水量较多(3)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差异与水的存在形式相关10.A 11.A12.(1)缺镁(2)将30株长势相同的葡萄幼苗均分为3组,分别栽培在上述3个培养缸中(3)观察葡萄幼苗的生长发育状况(4)②葡萄小叶病是由缺锌引起的③C缸内葡萄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B缸中的没有④B、C两缸内葡萄幼苗都表现出小叶病⑤B、C两缸内葡萄幼苗都不表现出小叶病第3单元细胞的基本结构第1课时细胞膜——系统的边界1.D2.D3.D4.A5.A6.D7.D8.C9.(1)都有脂质和蛋白质细胞膜都含有糖类,而细胞器膜不含糖类(2)信息交流(3)发出信号靶(4)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靶受体蛋白质(通常为糖蛋白或脂蛋白)10.A 11.D12.(1)等量将等量的相同大小的切片放在不同温度的蒸馏水中处理1 min后取出;再分别放在等量的清水中浸泡1 h而获得不同的切片浸出液(2)受50 ℃以上的温度处理后细胞膜的通透性大大增加(3)实验步骤:①不作处理,作为对照③测量两组溶液的花青素吸光度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①如果两组溶液的吸光度相同或相近②如果实验组的吸光度大于对照组第2课时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1.C2.C3.D4.B5.A6.D7.B8.B9.(1)3→1→4 [6]细胞膜[1]内质网(2)[c]核糖体[h]细胞膜流动性(3)[f]高尔基体动物没有细胞壁,且能合成分泌蛋白10.C 11.D12.(1)P1(2)S1、P2(3)S1、S2、P3(4)S1(5)S1、S2、S3、P4第3课时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1.D2.C3.B4.B5.B6.B7.D8.D9.(1)[①]核膜双[④]核孔(2)[②]染色质DNA (3)核仁与某种RNA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4)原核细胞的拟核没有核膜,拟核内没有染色质和核仁10.A 11.C12.(1)同位素标记法(2)真核(3)核孔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4)尾(5)①验证细胞核核膜中含有蛋白质成分⑤向乙试管中滴加2 mL 蒸馏水第4单元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1课时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1.A2.A3.A4.B5.C6.D7.B8.D9.(1)有半透膜③膜两侧有浓度差(2)①<②(3)原生质层④(4)质壁分离质壁分离复原(5)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萎蔫10.B 11.C12,(1)S1>S2(2)原生质层原生质层能主动转运有关物质而半透膜不能(3)①X②标号蒸馏水③质壁分离(4)KNO3溶液中的细胞质壁分离后会自动复原第2课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C2.C3.C4.C5.B6.D7.A8.D9.(1)蛋白质一定的流动性(2)特异(3)温度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10.C 11.A12.(1)脂质体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C (3)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用蒸馏水使人成熟红细胞膜破裂,然后通过离心等方法提取出较纯的细胞膜,再用双缩脲试剂检验,发现溶液颜色由蓝色转为紫色第3课时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D2.D3.A4.B5.C6.B7.B8.A9.(1)a、b 载体的数量是有限的,参与呼吸作用的酶也是有限的(2)根细胞膜上矿质离子的载体(3)该毒素抑制了Ca2+载体的活性10.B 11.A12.(1)会影响(或不会影响) (2)②渗透(3)③1组:水浴锅加热至37 ℃2组:烧杯外加冰块降温④观察记录液面刻度变化(4)1组漏斗的液面高度比2组高(5)低温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使物质的跨膜运输速率减慢阶段复习(一)1.C2.B3.C4.D5.D6.D7.D8.C9.(1)细胞膜蛋白质不同(或膜蛋白质结构不同) (2)线粒体主动运输载体蛋白(膜蛋白A) (3)紧密连在一起(4)生物催化(5)A-a B-c C-b D-d10.D 11.D12.(1)①蒸馏水、KNO3溶液、蔗糖溶液②蔗糖(2)①加入蒸馏水2→3→1 ②2第5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课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酶的作用和本质1.B2.B3.D4.A5.C6.D7.A8.A9.(1)B (2)A (3)B10.B 11.C12.(1)酶具有高效性(2)2 (3)①实验2过氧化氢已经被完全分解②土豆浸出液中过氧化氢酶失效(4)将实验2的不再产生气泡的液体分成两等份,分别加入1、2两支试管中,分别向1、2试管加入等量的过氧化氢和土豆浸出液,如果1试管有气泡产生,2试管没有,则说明该现象是由原因①造成的,相反则是原因②造成的第2课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二酶的特性1.D2.D3.B4.A5.C6.C7.B8.A9.(1)蛋白淀粉(2)对照(3)温度10.D 11.C12. (1)受反应液中的酶浓度的抑制(2)最适温度(3)温度升高,酶活性下降(4)反应速率加快无催化反应(5)③第3课时细胞的能量“通货”——ATP1.D2.B3.B4.D5.C6.C7.B8.D9.(1)A—P~P~P (2)核糖高能磷酸键三个磷酸基团(3)B10.C 11.B12.(1)④③(2)①②③④(3)C (4)B第4课时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1.D2.A3.D4.C5.B6.A7.B8.B9.(1)丙酮酸细胞质基质(2)②①②④(3)①③①④(4)种子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了水(5)1:310.D 11.C12.(1)探究酵母菌所进行的细胞呼吸类型(5)①装置一中的液滴左移,装置二中的液滴不移动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②装置一中的液滴不移动,装置二中的液滴右移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第5课时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1.D2.A3.B4.D5.D6.A7.D8.B9.(1)无水乙醇溶解色素二氧化硅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2)单层尼龙布(3)防止色素带不整齐细、齐、直(4)层析液不要触及滤液细线防止层析液挥发叶绿素a 胡萝卜素10.C 11.A12.①不应用完整叶片而应剪碎②不应连续迅速重复画线,而应干后重复画线③不应摇晃以免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第6课时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1.D2.C3.C4.B5.C6.C7.D8.A9.(1)类囊体薄膜(2)[H] ATP (3)C3的还原(CH2O)(4)叶绿体基质CO2减少(5)水(6)CO2+H2O(CH2O)+O210.B 11.C12.(1)左侧(2)a、b、c、d (3)200 (4)新鲜叶片改为经消毒的死叶片(5)释放的CO2与吸收O2量的差值第6单元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课时细胞的增殖1.A2.C3.A4.C5.B6.C7.A8.A9.(1)前①染色单体②纺锤体核仁(2)A、D 染色单体(3)A 染色体的着丝点一分为二(4)C、D (5)相同10.D 11.C12.(2)②在A培养皿中加入10 mL 1.0 g/L的AlCl3溶液,B中加等量的蒸馏水,继续培养③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次序不能颠倒) (3)①促进③抑制(4)AlCl3浓度或作用时间对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影响第2课时细胞的分化1.A2.A3.D4.C5.A6.B7.C8.A9.(1)细胞的分化众多类型的细胞和组织(2)细胞的分裂有丝分裂(3)细胞的生长细胞相对表面积细胞核所能控制的范围(4)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组织(5)①、③、⑤10.D 11.D12.(1)有丝分裂胚状体(2)细胞全能性已经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3)细胞内含有保持物种遗传性所需的全套遗传物质第3课时细胞的衰老和凋亡1.B2.C3.C4.D5.B6.C7.C8.A9.(1)生物体的内环境因素能够影响细胞的衰老(2)生物体的衰老是由细胞衰老引起的(3)细胞的衰老过程受到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影响10.C 11.A12.(1)溶酶体(2)核仁染色体DNA和蛋白质(3)①生理盐水②蒸馏水(4)①这个人体细胞是活的②这个人体细胞已死亡第4课时细胞的癌变1.A2.D3.C4.A5.C6.B7.C8.B9.(1)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改变(答出其中任意两项即可) (2)高频率分裂的组织中DNA分子不断进行复制,此过程中DNA的稳定性差,遗传物质变异频率高(3)两类细胞的数量都明显减少,然后又回升;但癌细胞数目的减少量明显多于正常细胞,而回升量少于正常细胞(4)给药剂量加大或给药周期缩短,在有效控制癌细胞的情况下,对正常细胞的杀伤作用太强,可能会引起较强的副作用。
新版高中生物蛋白质教案
主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目标:
1. 了解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掌握蛋白质在细胞中的重要功能;
3. 能够理解蛋白质与生物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蛋白质的结构: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元,通过肽键连接成多肽链,进而形成蛋
白质的空间结构;
2. 蛋白质的功能:蛋白质在细胞中具有多种功能,包括酶的催化作用、结构支撑、运输、
信号传导等;
3. 蛋白质与生物体健康:蛋白质是生物体中重要的营养物质,对维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在生物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教学活动:
1. 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功能,并结合案例分析;
3. 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蛋白质在酶的催化作用中的重要性;
4. 鼓励学生展开研究,了解不同种类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并向同学们做简短的报告。
评估方法:
1. 完成课堂作业,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填空和选择题的答题练习;
2. 参与小组讨论并提交结论总结,评价学生对蛋白质在细胞中功能的理解;
3. 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展示,考核学生对蛋白质在酶的催化作用中的理解和实验技能。
延伸活动:
1. 组织学生实地参观生物实验室,了解蛋白质的提取和纯化过程;
2.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展开蛋白质功能与生物体健康的探讨并撰写论文;
3. 邀请相关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深入探讨蛋白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第1课时感受我们的呼吸1. 我们可以通过鼻子和胸腔运动感受到呼吸。
2. 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横膈膜等。
3. 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子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子或口腔呼出的过程,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4. 吸气流程:空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呼气流程:人体不需要的气体→肺部→支气管→气管→咽喉→鼻腔→体外5. 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6.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呼吸。
7. 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
这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2课时呼吸与健康生活1. 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可以帮助我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2. 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呼吸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3. 我们的呼吸平静时一般为每分钟20次左右,人在睡觉中每分钟呼吸的次数是最少的。
4. 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
做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
这就是为什么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
5. 经常参加体有锻炼,可以提高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6. 运动前和运动后,我们的呼吸会发生变化。
运动前呼吸次数比较少,运动后呼吸次数都变多。
第3课时测量肺活量1. 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一般情况下,成年男子的肺活量较大:幼年和老年人都较小。
肺活量大的人,身体供氧能力更强。
2. 肺活量是人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深吸一口气,吹响哨子,肺活量大的人,吹哨子的时间会比较长些。
3. 小学生的肺活量不应低于1000毫升,成年人的肺活量一般在2500~ 400毫升,有些运动员的肺活量可达6000毫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