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导学案(学生版)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3
《项脊轩志》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归有光的散文成就及“志”类文体;2、掌握“比”、“乳”、“过”、“下”、“然”、“而”等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过程与方法:1、识记积累文言词语;2、学习本文以细节、场面状写人物,情景交融等技法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蕴含的浓浓深情,感受亲情学习重点:1、解释词语,翻译句子2、学习本文以细节、场面状写人物,情景交融等技法学习难点:1、解释词语,翻译句子2、学习本文以细节、场面状写人物,情景交融等技法学习过程:一、导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几十年来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因为他在小处体现了父爱的伟大,感人至深;孟郊的一首《游子吟》,传唱至今,因为他展现了母爱的深沉与博大,千古流传,亲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今天我们就共同欣赏被称为“今之欧阳修”的归有光的饱含深情的文章《项脊轩志》,看作者是如何诠释亲情这一主题的。
二、温故习新·导引自学1、作者简介归有光,明代著名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
著有《震川先生集》。
归有光从小勤学,散文受欧阳修、司马光的影响很大,但有自己的特色。
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有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
清朝的姚鼐在《古文类纂》中,于元、明两代的作家中,独取归有光,将他作为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2、《项脊轩志》简介本文选自《震川文集》。
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是为了纪念他曾在项脊泾居住过的祖先而命名。
“志”,记,名词;“轩”指小室。
作者借一阁以睹三代的遗迹,睹物怀人,笔墨极清淡而感情浓挚,是归有光的代表作。
3、预习思考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三、交流质疑·精讲点拨1、解释加点字雨泽下注顾视无可置者使不上漏亦遂增胜凡再变矣乳二世大母过余曰比去殆有神护者客逾庖而宴其制稍异于前垣墙周庭室仅方丈珊珊可爱大类女郎也余扃牖而居能以足音辨人亭亭如盖矣2、句式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导学案【学习目标】1. 掌握文中“归、稍、置”等实词及“以、然、于、已、每”等虚词的用法,辨析“顾、去、归等多义词的意义。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学习重点】1.继续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品味平淡的生活琐事的深层意蕴,以及真挚感情【学习难点】领略本文记物、叙事和抒情融于一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笔墨纡徐平坦,悱恻动人的散文艺术之美。
【学法指导】朗读法圈点勾画法点拨法拓展法【学习过程】【知识链接】作者简介归有光(1506—1571年),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散文家,有___________(作品)。
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
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
一生郁郁不得志。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研习第一段解决下面问题:1.注音渗漉()修葺()栏楯()偃仰()啄食()异爨()老妪()迨()呱呱而泣()象笏()长号()妣()扃牖()垣墙()栖息()阖门()2.翻译第一段并找出重点实词、虚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3.具体研习第1段。
(1)解释加点字方丈一丈见方每移案.桌子..顾.视无可置者.环顾向四周看;……的地方前.辟四窗名作状在前面垣墙..周庭院墙,围墙以.当南日用,用来日影反.照同“返”室始洞然..兰桂竹木于庭交错种植..明亮的样子又杂植亦遂增胜.美,美好冥然兀坐..,万籁..之夜农历每..有声静默端坐,聆听大自然声响三五月十五(2)句式判断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2.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学习重点:理解本文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情感。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发情感的技巧。
学习过程:一、复习检测1、解释加点字室始洞然亦遂增胜垣墙周庭迨诸父异爨比去,以手阖门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余扃牖而居大母过余曰而母立于兹殆有神护者吾妻来归吾妻归宁2、翻译句子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吾儿,就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二、深入探究1.本文围绕“项脊轩”写了哪些可敬的人围绕这些人写了哪些可敬的事?作者通过哪个语句把全文零散的材料恰到好处的组织在一起?这种悲喜之情与“项脊轩”有什么关系?清朝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曾这样评价归有光的文章:“振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
却自风韵疏淡。
”请问:“不要紧”三字怎样理解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到一些蕴含着深切情感的“不要紧之题,不要紧之语”,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三、课外链接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①卒。
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
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②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
以二子肖母也……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绵③;入城则缉纑④,灯火荧荧,每至夜分。
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⑤。
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⑥。
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曝阶下。
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儿女大者攀衣⑦,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
户内洒然⑧。
------《先妣事略》归有光注释:(1)孺人:古代贵族、官吏之母或妻的封号,明代用以封赠七品官之妻。
(2)延画工画:请来画工(为死去的母亲)画象(3)木棉:棉花(4)缉纑(lú):把麻搓成线,准备织布。
(5)问遗(wèi):馈赠。
学法指导:翻译句子,第一要直译;第二要注意①重点实词②古今异义③词类活用④通假字⑤特殊句式3、思考:本节描写了项脊轩图:修葺后的南阁子,为何如此深得我心?它的美表现在什么地方?1、解词然余居于此..(句式: ),多可.( )喜,亦多可悲。
先是.( ),庭中通南北为一( )。
迨.( )诸父异爨..( ),内外..( )多置.( )小门,墙往往..( ;今义: 常常 )而是.( )。
东犬西.( )吠,客逾.( )庖.( )而宴,鸡栖于厅(句式: )。
庭中始.( )为篱,已.()为墙,凡再.( )变矣。
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句式: )。
妪,先大母婢也.......(句式: ),乳.( )二世,先妣..( )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句式: ),先妣尝一至。
妪每.( )谓余曰:“某所,而.( )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 )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 )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 )读书轩中....(句式: )。
一日,大母..( )过.( )余曰:“吾儿,久不见若.( )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 )女郎也?”比.( )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 ),儿之.( )成,则.( )可待乎!”顷之.( ),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 )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 )遗迹,如在昨日,令 1、解词 轩东故尝.( )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
余扃牖..( )而.( )居,久之.( ),能以.( )足音辨人。
轩凡.( )四遭火,得.( )不焚,殆.( )有神护者。
……2、翻译划线的句子 四、读第四、五段 1、解词余既为此志..(本篇中这一句之上的文章 ),后五年,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从.( )余问古事,或.( )凭几学书..( )。
吾妻归宁..( ),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 )何谓阁子也?”其后..( )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项脊轩志》导学案※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作品的主要题材及风格。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3、体会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4、体验文中流露出的真挚的亲情。
【学法建议】1、要重视诵读。
是归有光的抒情名篇,感情真挚强烈,应通过诵读读出文气,读出意蕴,读出感受。
2、要重视对文章的鉴赏。
应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整体感受文章,并进行合理的体验想像,作出自己的个性解读。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
江苏昆山人。
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
嘉靖十九年中举人。
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
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著有《震川文集》。
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四人中他的成就最高。
2、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清朝姚鼐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
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
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
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
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归有光从小勤学,爱读司马迁的《史记》,相传他曾用五种颜色的笔圈点《史记》。
《项脊轩志》导学案打印(学生版)《项脊轩志》导学案三维目标:1、了解作者其人其事。
2、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3、积累文言字词4、体味作者平淡的文字中的深情,学习作者捕捉生活细节、运用白描写人的手法。
重点、难点:1、体味平淡文字中的深情。
2、文言虚词的积累文体常识及写作背景:1、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
江苏昆山人。
幼年丧母,仁途坎坷。
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
嘉靖十九年中举人。
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
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
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
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
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2、解题“志”着重于记人,“记”着重于记事。
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存疑)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
命名的几种解释。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预习案1、自读全文,给加横线的字注音:项脊( ) 尘泥渗漉( ) 修葺 ( ) 垣墙周庭()旧时栏楯()偃( )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无声迨( )诸父异爨( ) 逾( )庖而宴家有老妪()先大母婢也()先妣( ) 呱呱而泣()以手阖( )门象笏( )令人长号( )不自禁( ) 余扃牖而居()2、本文着重于记事还是怀人?写了有关项脊轩的什么事、什么人?为什么写?探究案一、自己翻译全文,疑难词句积累下来小组讨论。
知识点归纳:(一)古今异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南北为一.室仅方丈..凡再..变矣每移案.顾视,顾视无可置者久不见若.影日过午已昏.或凭几.学书.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比.去,以手阖门亦遂增胜.吾妻来归.始为篱,已.为墙三五..之夜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且.何谓阁子也余自束发..(二)通假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而母立于兹(三)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乳二世客逾庖而宴执此以朝吾家读书久不效垣墙周庭雨泽下注2.名词用作状语雨泽下注。
《项脊轩志》,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课题:《项脊轩志》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了解归有光的散文成就及“志”类文体。
3、学习本文用线索贯穿、形散神聚的写法。
4、学习本文以细节、场面状写人物,情景交融等技法。
教学重点:1、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
2、借助平凡的景、事、物抒发悲喜之情。
教学难点:形散神聚的方法——线索串联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点拨法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诵读全文,掌握字词。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谜面:衣锦还乡。
谜底:二、作者简介: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
1、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
被称为。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
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
他的散文受司马迁和欧阳修的影响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
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
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文学主张:独出于胸臆,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强调真实感情,被誉为“ ”、“ ”。
2、他的散文的特点: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
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
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
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3、代表作品:《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怀宗追远之意;一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归有光从小就有远大志向,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
《项脊轩志》导学案3学习目标:1.了解。
2.读课文,结合解释理解文意。
3.熟读课文。
一.了解1.归有光和“唐宋派”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
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
于是迁居嘉定,读书讲学二十余年。
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仕途虽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
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
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
归有光的散文,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项脊轩志》可为代表。
“前七子”是指由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组成的文学群体。
“后七子”是指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增谢榛、吴国伦。
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
归有光的远祖曾在太仓(现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
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有怀宗追远之意。
《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二.正音正字修葺渗漉栏楯偃仰逾庖迨爨阖门呱呱扃牖犬吠冥然兀坐万垣墙考妣象笏三.结合课下解释预习课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1、轩2、旧3、方丈4、雨泽下注5、案6、不能得日7、修葺8、辟9、当10、栏楯11.增胜12.冥然兀坐13.万籁有声14.三五之夜15.束发16.迨(dài)诸父异爨17.东犬西吠18.逾庖而宴19.凡再变矣20.竟日21.阖(hé)22.扃(jiōng)牖(yǒu)23.瞻顾遗迹24.凭几学书25.归宁26.制27.亭亭如盖28.老妪29.先大母30.先妣四.当堂练习(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正确的一组() A.渗漉(lù)偃(yǎn)仰老妪(ōu)呱呱(guā)坠地B.垣墙(huān)栏楯(shǔn)脊背(jǐ)情不自禁(jìn)C.扃牖(yǒu)异爨(cuàn)姊妹(zǐ)奴颜婢(bì)膝D.茶几(jī)省亲(shěng)阖门(kē)如丧考妣(bǐ)(2).选出错别字最多的一项()A.斑驳寂廖瞻前雇后姗姗可爱B.犬吠篱笆残壁断垣越组代庖C.象笏兹事百战不怠仰天长啸D.枇杷修葺万赖俱寂百无聊赖3.填写课文名句。
《项脊轩志》导学案【自主学习】(一)容易读错的音轩漉葺垣迨爨妪妣闺扉呱阖笏扃牖(二)古今异义1.室仅方丈(方丈,古:;今: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寺院的住持)2.往往而是(往往,古:;今:表示根据以往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三)一词多义1始室始洞然()庭中始为篱,已为墙()2置顾视无可置者()沛公则置车骑()3过大母过余曰()从轩前过()过蒙拔擢()无乃尔是过与()4而余扃牖而居()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某所,而母立于兹()5为轩东,故尝为厨()余既为此志()吾属今为之虏()窃为大王不取也()何辞为()为击破沛公军()何为其然也()6以以当南日()能以足音辨人()7前前辟四窗()人往,从轩前过()8之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他日汝当用之()9西东犬西吠()室西连于中闺()10得不能得日()得不焚()11然室始洞然()然予居于此()12归吾妻来归()吾妻归宁()(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1)乳二世()(2)客逾庖而宴()(3)执此以朝()(4)吾家读书久不效()(5)或凭几学书()2.数词用作名词庭中通南北为一()3.名词用作状语(1)雨泽下注……使不上漏( )(2)前辟四窗()(3)东犬西吠()(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5)内外多置小门墙()(6)垣墙周庭()(7)时至轩中()(五)文言句式翻译1.判断句(1)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 妪,先大母婢也(3)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4) 轩东,故尝为厨2.被动句得不焚3.倒装句(1)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庭院里交错种上兰桂竹木)(2)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在这里居住)(3) 室西连于中闺(与中闺相连)(4) 鸡栖于厅(在厅里栖息)(5) 其制稍异于前(跟以前稍微不同)【精读细研】1.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怀有怎样的感情?2.“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项脊轩志学案教案(优秀6篇)《项脊轩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二)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因此一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课前充分预习、课堂检测训练为主,通过训练掌握基本的字词句,能够基本理解文章大意。
2、本文是一篇感情十分真挚自然的散文,第二、三个目标的实现主要以朗读、讨论为主,在朗读讨论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手段:PPT课件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关于作者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代表作。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壹五4)考中举人。
以后参加八次会试,都没有考中。
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达二十余年之久。
到了嘉靖四十四年(壹五6)才考中进土,任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
隆庆四年(壹五70)任南京太仆寺丞,著有《震川文集》。
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强。
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二、朗读课文老师示范朗读,要求学生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以及文章的感情基调。
在此基础上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三、正音正字项脊轩渗漉修葺垣墙栏顺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异爨老妪呱呱而泣先妣汝姊阖门象笏扃牖琵琶四、字词理解五、活用字词:1、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6、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六、句式判断: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七、翻译句子: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项脊轩志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记叙的几件往事,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3、品味作者用细节描写抒发感情的写作手法。
4、体会归有光散文的平淡朴实风格及在叙事中抒发感情的特色。
二、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记叙的几件往事,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2、品味作者用细节描写抒发感情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难点1、体会归有光散文的平淡朴实风格及在叙事中抒发感情的特色。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引发自己的情感共鸣。
四、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轩()(2)啸()(3)阈()(4)呵()(5)渗()出(6)偃()仰(7)曝()晒(8)珊珊()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
(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3)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4)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
(5)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3、填空。
(1)《项脊轩志》的作者______是______代______家,字______,号______,又号______。
他和______并称“唐宋派”。
(2)本文在体裁上属于______,内容上属于______。
所写内容是围绕______这一轩展开的,通过记作者青少年时期的读书生活以及日常的家庭生活来反映感人至深的______和______。
这种善于通过日常生活细节来抒写怀念之情和人事变迁之叹的表现手法和风格与作者另一名篇《______》非常相似。
4、阅读课文下面的注解①,了解作家作品。
《项脊轩志》复习学案一、文学常识1、作者:归有光,字思端,号丹溪,明代著名文学家。
2、文体:古代散文。
二、主旨本文通过记述项脊轩的变迁,追忆往昔生活及母亲的遗事,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要点梳理1、重点字词(1)修葺(2)垣墙(3)枇杷(4)偃仰(5)啸歌(6)先大母婢也(7)乳二世(8)持笏(9)瞻顾遗迹(10)如在昨日2、通假字(1)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当通挡,阻挡)(2)竟日无语而望臭烟(臭通嗅)3、词类活用(1)雨泽下注(雨:名词作动词,下雨)(2)使不上漏(上:名词作状语)(3)垣墙周庭(垣墙: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4)名词作状语:东犬西吠、东邻西舍、狼藉斑驳、室西连白墙、鸡栖于厅4、古今异义(1)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古义:自成童子礼始;今义:把头发扎起来)(2)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过:古义:到,来看;今义:走过,经过;引申义,超过)(3)先妣抚之甚厚(抚:古义:对待;今义:抚摸)(4)而母立于兹(而:古义:你;今义:转折连词)5、重点句式及翻译(1)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导学案(一)高二语文《项脊轩志》导学案(二)编写:孟艳使用日期:姓名:【学习目的】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自主学习】1.下列说法,你认为对的,就在其后的括号里画“√”;你认为错的,就在其后的括号里画“×”。
①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
此名的由来有两种解释:一说归有光的祖父曾住在太仓项脊轩,用此以纪念祖先;一说是形容书房的狭小。
()②三五之夜即指农历每月望日月明之夜。
()③“来归”和“归宁”都是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④“北向”是指屋子坐北朝南。
()⑤扃,本指关闭门窗用的门闩、环纽,引申为关闭的意思。
“扃牖而居”的“扃”,用的是引申义。
()⑥“室仅方丈”的“仅”和“墙往往而是”的“往往”古今义都相同。
()2、归有光的散文,以清淡朴素的笔调写身边琐事,“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亲切动人。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抒写作者对它的深挚眷恋之情,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句是?【合作探讨】(二)、整体感知,自读思考1、文章的文体“志”也就是“记”,属记事类,本文写了哪些人哪些事?2.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作者写了哪些悲喜之事?3.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取材来于身边的生活小事)课堂检测一. 基础知识1. 同一项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与()A. 日过午已昏大母过余B. 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C. 旧时栏楯时至轩中D. 余稍为修葺其制稍异于前2. 为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a.流入 b. 集中 c. 记载)。
②迨(a. 趁着 b.等到 c. 赶上)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③客逾(a. 超过 b. 更加 c.越过)庖而宴。
④吾家读书久不效(a. 模仿 b.效果 c. 验证)。
⑤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a.盖子b. 遮掩c. 伞盖)矣。
项脊轩志重难点:一、写作背景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轩,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二、作者介绍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江苏昆山人。
明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
归有光出生于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策》。
60岁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他重视教化,治政廉明。
每逢处理诉讼事宜,务明事实真相。
当时长兴县内盗贼极多,官府乱抓一批无辜者,他用计擒获盗首,使狱中蒙冤受屈者30多人获释。
因得罪豪门与上司,调任顺德(河北邢台)通判,专门管辖马政。
由大学士高拱、赵贞吉推荐,于隆庆四年(1570)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卒年六十六岁。
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
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三、常识积累1.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志,作为文体的一种,性质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等;“志”则大都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等。
《项脊轩志》名为记“物”,但内容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2.唐宋派:明代的一个主要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代表。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
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项脊轩志》导学案5
《项脊轩志》导学案
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生活细节抒写感情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然后掌握归纳积累的学习方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在日常生活琐事的记叙中所蕴含的浓浓亲情,感受亲情,理解作者对家道。
2、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章脉络。
4、、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学生自主学习法。
3、讲授法。
学法指导多媒体课件PPT“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1/ 1。
《项脊轩志》导学案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一、文体常识及写作背景:1、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
江苏昆山人。
幼年丧母,仁途坎坷。
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
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
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讲学二十余年。
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
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
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鼐视之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
2、解题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
命名的几种解释。
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同时,“项脊”二字,含有脊梁的意思,作者自号“项脊生”,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顶梁柱的人生理想。
一说,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二、完成预习:1、自读全文,给加横线的字注音:项脊( ) 尘泥渗漉( ) 修葺( ) 垣墙周庭()旧时栏楯()偃( )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无声迨( )诸父异爨( ) 逾( )庖而宴家有老妪()先大母婢也()先妣( ) 呱呱而泣()以手阖( )门象笏( ) 令人长号( )不自禁( ) 余扃牖而居()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可以用“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个女人”来概括,说说你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自己翻译全文,疑难词句积累下来小组讨论。
(一)、一间书房。
作者是怎样描写项脊轩前后变化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书房怀有怎样的情感?(二)、两种情感。
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三)、三个女人。
文中回忆了与轩有关的哪三个女人?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描写她们的?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她们怎样的感情?(一)阅读第一段,解决相关文言知识,思考:项脊轩修葺前后有什么不同?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活用:)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活用:)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重点掌握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2、能判断划线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使不上漏: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修葺前的特点3、项脊轩修葺后的特点4、在这样的一间书房里潜心读书,是快乐的,可喜的,但是不是只有快乐呢?文中表示作者情感的过渡句是?5、文中2~5段写了哪些“可悲”之事?(提示:5件可悲之事)(二)阅读第一“悲”,解决相关文言知识,思考:这一部分写因何事而“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活用:)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1、重点掌握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2、能判断划线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鸡栖于厅:3、这一部分写因何事而“悲”?(三)阅读第二“悲”,解决相关文言知识,思考:这一部分写因何事而“悲”?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活用:)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1、重点掌握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2、能判断划线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室西连于中闺:而母立于兹:3、这一部分写因何事而“悲”?(四)阅读第三“悲”,解决相关文言知识,思考:这一部分写因何事而“悲”?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重点掌握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2、能判断划线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余自束发读书轩中:3、这一部分写因何事而“悲”?(五)阅读第四“悲”,解决相关文言知识,思考:这一部分写因何事而“悲”?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牗..()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1、重点掌握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2、能判断划线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轩凡四遭火,得不焚:3、这一部分写因何事而“悲”?(六)阅读第五“悲”,解决相关文言知识,思考:这一部分写因何事而“悲”?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活用:)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重点掌握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2、能判断划线句子属于哪种特殊句式;其制稍异于前:3、这一部分写因何事而“悲”?四、写作特色①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形散神聚。
本文以悲喜的情感为线索。
②善于摄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毕肖。
写母亲、妻子是这样,而写祖母尤为出色。
作者抓住了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儿的一个感人场面,祖母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生动贴切地表现了祖母对孙儿的疼爱与关怀。
临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细致入微地表露了祖母的激动和对孙儿的殷切期望。
随即,“持一象笏至”,激励作者为改变“读书久不效”的家庭景况而奋发向上。
祖母的这动作和语言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作者就是抓住这些看似平常,实则感人肺腑的细节和语言,运用传神笔,使祖母的音容笑貌、举止神态,甚至复杂的心理活动,全跃然纸上。
③行文朴素清淡,叙事以白描见长,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炉,亲切而感人。
作者在叙事中往往能直接透露自己的感受。
课堂检测练习一. 基础知识1. 同一项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与()A. 日过午已昏大母过余B. 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C. 旧时栏楯时至轩中D. 余稍为修葺其制稍异于前2. 为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a.流入 b. 集中 c. 记载)。
②迨(a. 趁着 b.等到 c. 赶上)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③客逾(a. 超过 b. 更加 c.越过)庖而宴。
④吾家读书久不效(a. 模仿 b.效果 c. 验证)。
⑤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a.盖子 b. 遮掩 c. 伞盖)矣。
3. 下列说法,你认为对的,就在其后的括号里画“√”;你认为错的,就在其后的括号里画“×”。
①项脊轩,归有光的书斋名。
此名的由来有两种解释:一说归有光的祖父曾住在太仓项脊轩,用此以纪念祖先;一说是形容书房的狭小。
()②三五之夜即指农历每月望日月明之夜。
()③“来归”和“归宁”都是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④“北向”是指屋子坐北朝南。
()⑤扃,本指关闭门窗用的门闩、环纽,引申为关闭的意思。
“扃牖而居”的“扃”,用的是引申义。
()⑥“室仅方丈”的“方丈”和“墙往往而是”的“往往”古今义都相同。
()4. 与下面例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分别是: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A.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B.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C.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D. 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5.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是()A.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B.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C.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D.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6.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已为墙,凡再变矣已:已经B. 妪每谓余曰每:每次C. 先妣抚之甚厚抚:抚养D. 令人长号号:哭7.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 墙往往而是——隔墙到处都是B. 某所,而母立于兹——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C.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D. 令人长号不自禁——让人长久地号叫禁也禁不住8. 能够表现祖母关怀孙子的一组句子是()①某所,尔母立于兹。
②儿寒乎?欲食乎?③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④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曰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而朝,他日汝当用之。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③④⑤D. ②④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