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瘘合并腹腔感染病人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7.58 MB
- 文档页数:41
1 例脐尿管瘘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护理吴思思发布时间:2023-06-09T06:47:54.594Z 来源:《护理前沿》2023年05期作者:吴思思[导读]安顺市人民医院贵州省安顺市 561000前言脐尿管瘘属于泌尿外科病症,死亡率和发生率均较低,是一种先天性畸形疾病,脐尿管瘘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尿路梗阻有关,在脐尿管瘘的新生儿中,只有 14%发现梗阻。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若胚胎晚期脐尿管未完全闭锁,脐部有管道与膀胱相通,则会形成脐尿管瘘。
该病以脐孔漏尿为主要特征,并发感染时可出现局部症状。
脐尿管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通常会出现脐孔流出液体、脐部肿胀、高热、寒战、呕吐、腹痛等临床表现,一旦出现上述症状,且出现感染情况严重的须进行血培养检查明确病原体,根据感染的类型进行抗菌治疗 [1 。
若未能在发病初期引起足够重视,随着病情迁延,很可能累积到机体的其他器官组织,引发更为严重的并发症症状,轻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重者危及其生命安全 [2] 。
通常情况下,临床会先选择使用头孢类药物进行抗菌治疗,之后根据病情拟定手术方案,治疗目标就在于症状改善,恢复健康。
通过手术来切除瘘管,以此达到去除病灶的目的 [3] 。
治疗周期较短,积极治疗后,一般可治愈,但手术有风险,术前术后都需要辅以精心的护理干预,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并且进一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4] 。
本报告以本院 2022 年 6 月 29 日接收治疗的 1 例脐尿管瘘合并腹腔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治疗和护理过程进行重点分析,望能对脐尿管瘘合并腹腔感染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此次研究对象为 1 例男性患者,28 岁,已婚,于 7 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脐部流出少量黄白色脓性液体,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胀、腹泻、血便、黑便等不适,未予重视及及时就诊,自行清理后予“药膏”涂抹于脐部后仍继续流出脓液,4 天前患者出现脐周疼痛,伴有发热,但无畏寒、乏力、咳嗽、腹泻等症状,肝肾及胆囊区的检查无异常,四肢可正常活动。
肠瘘的护理常规一.定义肠瘘是指肠管与其他脏器、体腔或体表之间存在病理性通道,肠内容物经此通道进入其他脏器、体腔或至体外,引起严重感染、体液失衡、营养不良等改变。
肠瘘分为内瘘和外瘘,肠内瘘是指肠腔通过瘘管与腹内其他脏器或肠管的其他部位相通,其病理生理改变、症状与治疗方法随所在器官而异。
肠外瘘较多见,指肠腔与体表相通的瘘。
二. 症状与体征(一) 症状手术后肠外瘘可于手术后 3~5 日出现症状。
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术后 1 周左右,腹腔引流管内可见含肠内容物的浑独液体及气体引出。
继发感染者体温升高。
(二)体征视诊:病人表情痛苦,拒绝改变体位;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
听诊:肠鸣音明显减弱或消失。
叩诊:移动性浊音。
触诊:全腹有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呈“木板样”强直。
三.护理问题(一)感染与肠内容物刺激有关。
(二)体温过高与腹腔感染有关。
(三)营养失调与摄入不足有关。
(四)体液不足的危险与消化液丢失过多有关。
(五)焦虑/恐惧与病情反复,二次手术有关(六)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瘘口周围消化液刺激有关。
四.护理措施(一)非手术治疗的护理/术前护理1.维持体液平衡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2.控制感染(1)体位:取半坐卧位。
(2)合理应用抗生素。
(3)负压引流的护理:经手术切口或瘘管内放置双套管行腹腔灌洗并持续负压吸引,以充分稀释肠液,保持引流通畅。
(4)调节负压大小:一般情况下负压以 10 ~20KPa(75~15mg)为宜。
注意避免负压过小致引流不充分,或负压太大造成肠膜吸附于管壁引起损伤、出血。
当瘘管形成、漏出液少时,应降低压力。
(5)保持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
若出现管腔堵塞,可沿顺时针方向缓慢旋转松动外套管,若无效,应通知医师,另行更换引流管。
(6)调节灌洗液的量及速度:灌洗液的量及速度取决于引流液的量及性状。
一般每日灌洗量为 2000~4000ml,速度为 40~ 60 滴/分,若引流量多且黏稠,可适当加大灌洗的量及速度。
肠瘘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健康史:询问患者有无腹部外伤或手术史,了解外伤及手术情况;肠瘘发生的时间,有无腹痛、腹胀,外漏肠液的性质及排出量;治疗经过及其效果。
有无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营养不良等影响机体愈合的并发症。
2、症状和体征(1)局部:①腹部有无腹膜刺激征象。
②体表有无瘘管开口,肠瘘的类型、数目,腹壁上若有多个瘘口,其相互间关系。
③漏出的肠液对瘘口周围皮肤的损伤程度,有无并发感染。
④行非手术治疗者,观察双套管负压引流是否通畅及堵瘘治疗的效果。
(2)全身:①是否出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脉速等全身中毒症状。
②全身营养状况,有无消瘦、乏力、贫血或水肿表现。
③有无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等脱水征及心律异常等电解质。
(3)辅助检查:了解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瘘管造影、口服染料等检查结果。
(4)社会心理评估:患者的心理反应,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家庭经济支持情况等。
二、护理措施1、非手术治疗(1)体位护理:取低半卧位,利于漏出液积聚于盆腔和局限化,减少毒素吸收。
(2)营养支持:根据医嘱提供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①高位肠瘘:a、瘘孔小,漏出物不多者可进软食,增加热量和蛋白质;b、瘘孔大,无梗阻者可进行流质饮食;同时,分别放置引流管(也可用气囊导管行负压吸引),一管收集近端内容物,另一管滴注要素饮食;c、漏出液过多难以控制者,需静脉补充营养,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及非酮性昏迷等并发症。
②低位肠瘘: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少渣饮食,避免腹泻。
(3)病情观察:①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记录。
②观察有无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
③保持负压吸引及腹腔冲洗通畅,防止引流管扭曲及脱落,观察吸引液的颜色、量及性状,并做好记录。
(4)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肠瘘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治疗方法,消除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5)基础护理:①预防压疮:臀、背部使用软垫或气垫,定时翻身、按摩。
肠瘘的外科护理肠瘘是指肠与其他器官或肠与腹腔、腹壁外有不正常的通道。
肠瘘有内瘘和外瘘之分。
肠瘘穿破腹壁与外界相通者,称为外瘘,如小肠瘘、结肠瘘;与其他空腔脏器相通,肠内容物不流出腹壁外者称内瘘,如胃结肠瘘、直肠膀胱瘘等。
内瘘的症状与治疗根据所穿通的不同的空腔脏器而异。
肠外瘘主要是手术后并发症,也可继发于创伤、炎症、感染等。
1 一般护理(1)体位:采取半卧位,利于呼吸和引流,并使炎症局限。
(2)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高位肠瘘的病人丢失消化道液较多,每日可达2 000~3 000ml或更多,需详细记录24小时的出入量,监测电解质,为医生静脉补液提供依据。
对于低位肠瘘或低流量的肠瘘(如漏液<300m1)的病人,可适当予以口服补液;为减少肠液的丢失,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生长抑素。
(3)腹腔双套管冲洗的护理:瘘口内放置持续负压吸引管和冲洗管,以充分稀释,引流溢出的肠液,减少肠液对瘘口周围组织的侵蚀,利于炎症水肿消退,肉芽组织生长,从而促进瘘口愈合。
1)引流管的选择与安放:根据瘘口情况选用合适的引流管。
引流管的顶端应放置在肠壁内口附近,但不可放入肠腔内。
冲洗管应放在引流管顶端附近,固定引流管并覆盖敷料。
2)调节负压大小:根据肠液黏稠度、流出量进行调整,一般负压以30.76mmHg(4kPa)或更低些为宜,但肠液黏稠、流出量大时,负压可略大些,最高达49.62mmHg(6.6kPa)。
应避免负压过小致引流不充分或过大造成肠黏膜损伤、出血。
3)调解冲洗液的速度:冲洗液滴数为20~50滴/分。
肠液稠厚、流出量多、刺激性强时,应加快冲洗速度。
一般每日的冲洗液量为3 000~5 000m1。
冲洗液为等渗盐水。
冲洗液内可加庆大霉素进行腹腔内抗菌治疗。
4)观察记录冲洗液量及肠液量:肠液量的计算是24小时引出液总量减去已冲洗的等渗盐水。
多发瘘需同时冲洗和引流时,冲液瓶和吸引瓶应做标记,以便分别观察和记录。
5)保持引流管通畅:及时清除双套管内的堵塞物,可将双套管的内管取出清洗,或缓慢做顺时针方向旋转松动外套管,若无效,另行更换双套管。
肠瘘病人的护理肠瘘(intestinal fistula)是指肠管与其他空腔脏器、体腔或体表之间存在异常通道,肠内容物经此通道进入其他脏器、体腔或至体外。
肠瘘时腹部外科中常见重症疾病之一,病情腹胀、并发症多,可引起全身及局部病理生理功能紊乱,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病死率高(15%--25%)。
【病因和分类】按肠瘘发生的原因、是否与其他器官或体表相通、肠道的连续性及所在部位有不分类。
1、按瘘发生的原因(1)先天性: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如卵黄管未闭所致脐肠瘘。
(2)后天性:占肠瘘发生率的95%以上,与多种因素有关。
①腹腔或肠道感染:如憩室炎、腹腔脓肿、克罗恩(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或肠结核。
②肠道缺血性疾病③腹腔内脏器或肠道的恶性病变:如肠道恶性肿瘤。
④腹部手术或创伤:绝大多数肠瘘都是由手术或创伤引起,如腹部损伤导致的肠管损伤或手术时误伤、吻合口愈合不良等。
(3)治疗性:是指根据治疗需要而施行的人工肠造瘘,如空肠造瘘或结、直肠造瘘等。
2、按肠腔是否与体表相通①肠外瘘:指肠腔通过瘘管与体表相通。
肠外瘘又可根据瘘口的形态分为管状瘘及唇妆瘘。
前者是肠外瘘中较常见的类型,是指肠壁瘘口与腹壁外口之间存在一瘘管;后者为肠壁直接与皮肤粘着,瘘口处肠粘膜外翻成唇状。
②肠内瘘:指肠腔通过瘘管与腹内其他脏器或肠管相通,如胆囊横结肠瘘、直肠膀胱瘘、直肠阴道瘘和空肠空肠瘘。
3、按肠道连续性是否存在①侧瘘:肠壁瘘口小,仅有部分肠壁缺损,肠腔仍保持其连续性。
②端瘘:肠腔连续性完全中断,其近侧端与体表相通,肠内容物经此全部流出体外,亦称为完全瘘。
此类瘘很少见,多为治疗性瘘。
4、按瘘管所在的部位①高位瘘:指距离Treitz韧带100cm内的消化道瘘,如胃十二指肠瘘、十二指肠空肠瘘。
②低位瘘:指发生Treitz韧带100cm以下的消化道瘘,如空肠下段瘘、回肠瘘和结肠瘘。
5、按肠瘘的日排出量①高流量瘘:指每天排出消化液在500ml以上。
探讨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的主要致病菌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的主要致病菌及护理观察。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40例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进行比较,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
结果送检结果显示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占70.00%,革兰阳性菌占20.00%,真菌占10.00%。
实验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QLQ-RC38评分得分中身体形象、对未来的期望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
优质护理在结肠癌术后并发肠瘘致腹腔感染患者的护理中显著疗效,且能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护理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结肠癌;肠瘘;腹腔感染;致病菌;护理[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main pathogens and nursing observation of patients with intra-abdominal infections caused by intestinal fistulaafter res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to select 40 cases of colon cancer complicated with postoperative intestinal fistula patients induced by abdominal infection,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2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high quality nursing. The nursing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of inspection showed postoperative colon cancer complicated with intestinal fistula caused by abdominal infection was the main pathogenic bacteria of gram negative bacteria,accounted for 70%,gram positive bacteria accounted for 20%,fungi accounted for 10%. The nursing effect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After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QLQ-RC38 sco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in body image and expectation,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intestinal fistula after res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induced by abdominal infection was the main pathogenic bacteria of gram negative bacteria. High quality nursing in postoperative colorectal cancer complicated with intestinal fistula caused by a significant effect in the care of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infection,and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is worthy of promotion.[Key words] colon cancer;intestinal fistula;abdominal infection;pathogens;nursing结肠癌是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多发于40~50岁人群,结肠癌在临床上的治疗一般以手术为主[1]。
腹腔感染以及感染后护理方法目的:腹腔手术以后,患者容易引起病毒性感染,护理时采用综合护理方法,观察该种护理方法的效果。
方法:对我院在2019年1月到2019年6月收治的肝胆外科手术腹腔感染患者随机抽样调查,并且把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方法。
结果:两组数据分析,观察组有患者55例,显效30例,显效率为54.54%,有效患者24例,有效率43.63%,无效1例,無效率1.81%,总体有效率97.77%;对照组有患者55例,显效患者23例,显效率为41.81%,有效患者21例,有效率为38.18%,无效患者11例,无效率为20%,总体有效率为80%。
两组数据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综合护理效果明显,该种方法可以使用在腹腔感染护理中。
标签:腹腔感染;病毒感染;综合护理肝胆外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但是该种手术以后容易引起一些并发症,比如腹腔感染就是其中一种。
有研究机构表明,肝胆手术最容易发生的并发症是腹腔感染,该种并发症是肝胆手术的第一并发症,因此在临床上需要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本文研究中主要对患者腹腔感染采用综合护理方法研究,观察综合护理在腹腔感染治疗中的效果。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院在2019年1月到2019年6月收治的肝胆外科手术腹腔感染患者随机抽样调查,并且把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有着患者55例,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9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29岁。
观察组有患者55例,男性患者27例,女性化妆28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年龄31岁。
两组资料没有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有需要时进行服务,同时对患者药物护理和一些注意事项宣教,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1.2.2治疗组(1)心理护理: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出现腹腔感染以后,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悲观的情绪,患者情绪消减不利于治疗效果。
肠瘘护理常规一、按普通外科一般护理常规二、术前护理1、病情观察:(1)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象;(2)体表有无瘘管开口;(3)漏出的肠液对瘘口周围皮肤的损伤程度,有无并发感染;(4)行非手术治疗者,观察双套管负压引流是否通畅及堵瘘治疗的效果.(5)是否出现寒战高热、呼吸急促、脉速等全身中毒症状;(6)全身营养状况,有无消瘦、乏力、贫血或浮肿表现;(7)有无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等脱水征及心律异常等电解质紊乱表现。
(8)辅助检查:了解病人的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病人有无营养不良及电解质紊乱;2、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给予病人积极有效的心理支持。
3、肠道准备:术前3天进少渣半流质饮食,并口服肠道不吸收抗生素;术前 2天进无渣流质,术前1天禁食。
术前3天始以生理盐水灌洗瘘口,术日晨从肛门及瘘管行清洁灌肠.三、术后护理1、维持体液平衡:(1)禁食、胃肠减压;(2)病情观察:严密监测病人的生命征及症状、体征的变化;2、控制感染:(1)体位:取低半坐卧位;(2)加强负压引流及灌洗护理:①调节负压大小:一般情况下负压以10~20kPa(75~150mmHg)为宜;②保持引流管通畅: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各处连接紧密,避免扭曲、脱落;定时挤压引流管;每天更换引流袋。
③调节灌洗液的量及速度:灌洗液的量及速度取决于引流液的量及性状。
一般每天的灌洗量为2 000—4 000ml左右,速度为40~60滴/分,保持灌洗液的温度在30一40℃;④观察和记录:灌洗过程中应观察病人有无畏寒、心慌气急、面色苍白等不良反应,一旦发现应立即停止灌洗,对症处理.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及性状;(3)合理应用抗菌药:观察病人腹部疼痛、腹胀及腹膜刺激症有无缓解,并遵医嘱应用有效抗菌药控制感染.3、营养支持:行全胃肠外营养,应注意输液的速度和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避免导管性感染;4、瘘口周围皮肤的护理:保持充分有效的腹腔引流、减少肠液的漏出是预防皮肤损伤的关键。
肠瘘病人的临床护理作者:郑伟伟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7期肠瘘: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因各种原因所形成胃肠道之间异常通道,肠管与其他空腔脏器之间或是肠管与体表之间的病理通道,可分为内瘘及外瘘。
因其并发症多、处理难度大、故死亡率高。
它继发于外科手术、腹部损伤、腹腔感染及肠道炎症性疾病等。
其临床症状有瘘口局部症状、出血、内稳态失衡、营养缺乏、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其护理要点是围绕肠瘘引起的肺部感染、水电解质失衡、营养障碍、及促进瘘口愈合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达到纠正内稳态失衡、控制感染、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的目的。
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长期卧床的临床护理;②营养失调的护理;③长期患病心理护理;④外瘘口的护理。
1 长期卧床的临床护理:肠瘘病人病程时间长,卧床时间久,因此使身体的重量长期压迫某处组织,使该处的皮肤,皮下组织长期得不到动脉血液的供给,而导致组织缺血,肿胀,破溃,坏死等一系列变化,产生褥疮。
所以,对久病卧床不起的病人,特别是老人,就应该特别注意一些几点。
首先,病人要经常翻身,以减轻局部组织的受压;对于不能自己翻身的病人,家人要协助其定时翻身,以预防褥疮的发生。
要保持床铺的平整、松软,床单的干燥,皮肤的清洁,最好能够每天用温水擦浴局部组织,使局部皮肤血液运输能得到改善。
室内要定期开窗换气,以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床上的温度也应该注意不要太冷或者太热,特别要预防热水袋的烫伤。
在帮助病人翻身、按摩、床上使用便器时,要注意不要推、拖、拉,以免损伤局部的皮肤,因为皮肤损伤后不容易愈合,容易诱发褥疮。
由于卧床时间太长,会引起排痰不畅,以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所以,病人要经常不断地变换体位。
护理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①翻身拍背:由于患者长期卧床,久病体弱,咳嗽无力,护士应翻身1次/1~2h,拍背3~4次/ll.②拍背的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时,护士一手扶住肩膀,右手掌屈曲呈15.角,由外向内,由下向上,有节奏的轻轻拍打背部或胸前壁,不可用掌心或掌根,拍打时用腕力或肘关节力,力度应均匀一致,以患者能忍受为度,3~5min/次。
肠造瘘口病人的护理
一、术后护理
1.观察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情况,以及瘘口的排泄量及颜色,及时报告医生。
2.定期更换引流袋,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3.给予适当的药物,如抗感染药物、止痛药物等。
4.协助病人进行早期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
二、伤口护理
1.每天用生理盐水或碘伏擦拭瘘口周围皮肤,保持清洁。
2.定期更换瘘口敷料,注意观察瘘口周围是否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
3.防止瘘口感染,注意手卫生、瘘口自身的卫生。
三、饮食护理
1.术后病人应以流质饮食开始,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和普通饮食。
2.饮食要注意多样化,避免单一的食物,保证营养的平衡。
3.食物应细碎、软化,避免食用过硬或过粗糙的食物。
4.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大量油脂的摄入。
四、心理护理
1.积极与病人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
2.给予病人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4.协助病人建立适应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五、其他护理
1.注重排便习惯的培养,定期帮助病人清理瘘口周围皮肤,防止感染。
2.教育病人及家属如何正确清洁和更换引流袋,防止发生渗漏和引起
其他并发症。
3.妥善处理病人的粪便,防止感染的传播。
4.注意保湿皮肤,避免瘘口周围皮肤因长时间的湿润而引起皮肤炎症。
总之,对肠造瘘口病人的护理需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包括术后护理、伤口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
通过细致入微的护理,可以有效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