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44.45 KB
- 文档页数:3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在现代中国命运的比较分析论文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现实主义繁盛,浪漫主义式微。
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实用理性传统的支配充满剧烈社会斗争的现实制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影响过大,遮蔽乃至吞没了浪漫主义文学观念。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观在近代西方文学界是两个声势显赫同时并行的文学观念,这两种文学观念被引入中国后,其命运却有如天壤之别。
20世纪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观成为一个位列榜首的文学观念,它虽然在现代中国文坛上引起争议最多,它对当时文学创作的影响却是最大的。
当时蔡仪谈及创作方法时甚至说,在支配作家创作的诸种方法之中,现实主义以外“其它的创作方法”“不是正确的创作方法,而现实主义才是正确的创作方法”。
因此,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界得到的探讨和分析比较多,形成的成果也比较扎实充裕。
浪漫主义文学观念在当时却成发文学理论领域里的灰姑娘,不再被人们所提及,即使在谈到它时,也常常是把它作为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陪衬物来用的。
两个几乎同时传入中国的两个外来观念,一衰一荣,地位悬殊,国人为何厚此而薄彼?文学观念的淘汰机制是怎样形成的?是社会、文化抑或民族心理在中间起作用?对二者演化荣衰的原因进行知识社会学的分析,对于我们探索文学观念的演进规律,是有所裨益的。
“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坛的流变具有相当长的一个过程,曾经具有多个不同的称呼。
它最初以“写实主义”的名称出现于中国文坛,20世纪40年代,东北沦陷区文学界还有“写印主义”的称谓。
尽管随着中国时代状况的变化,现实主义被不同时期的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但其基本精神被人们认为是反映和暴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其哲学基础是唯物论的反映论则是毫无疑问的。
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中国现代文论界基本上接受了高尔基的观点,即认为它是与浪漫主义相对的一个文学概念,解放前的文学理论教材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和分析大多采用高尔基的成说。
但是,在对“现实主义”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上,人们的认识又表现出相当的不一致。
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的艺术特点引言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是20世纪初期至今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流派之一。
借鉴西方浪漫主义的思想,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在文艺创作上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点。
本文将介绍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的艺术特点,包括对情感的深入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及对历史的思考。
对情感的深入表达浪漫主义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体验,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亦然。
浪漫主义作家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将情感不加掩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他们用语言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让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
通过情感的表达,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作品展现了内心的痛苦、欢乐、爱与恨,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作品的力量。
对自然的崇拜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作家常常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审美追求。
他们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观察自然的变化,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他们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并通过自然的景色表达内心的喜悦、悲伤、无助等情感。
这种对自然的崇拜,使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作品具有独特的诗意和意境。
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义强调理想世界的追求,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作家也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
他们通过描述理想的社会、美好的未来和理想的人物形象,表达他们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他们希望通过文学作品唤醒人们的良知,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热情,并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作品中,经常展现出一种对未来的希望和无尽的想象力。
对历史的思考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作家不仅关注个人情感和理想世界的追求,还注重对历史的思考。
他们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新审视和对历史人物的再塑造,探寻历史的真相和探讨历史的意义。
他们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思历史的教训,并通过对历史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种对历史的思考使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作品更具有深度和思想性。
结论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在文学界独树一帜。
关于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深西方的影响,并且有一个与西方相的文化背景,这就是本世纪初发端思想启蒙运动。
以梁启超为首的产阶级改良派在变法维新失后,开始在思想领域进行蒙宣传,在世纪初出国的留生群体中,出现了比改良派更激进的倾向。
中国现浪漫主义就在这一背景萌芽,并在随后更为深刻波澜壮阔的“五四”启蒙运动中迅崛起,发展成蔚为壮观大潮。
“五四”是中国史前例的“人”的大解放的时期,是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历史上第次形成了汹涌澎湃的思潮以狂飙突进之势与现实主文学并驾齐驱,风靡全国时代。
我们知道中浪漫主义文学红火的开始在1921年创造社成之时,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是手,他们高扬浪漫义旗帜,强调主观抒情,张“为艺术而艺术”,追文学的美和全,宣告新文学浪漫主的诞生,从此现代义上的浪漫主义文学正式登。
不仅是创造社为首举起了明的浪漫主义文学大旗并且浪漫主义色彩成了当时文学的普遍特。
正如郑伯奇所说:在五四运动以后浪主义风潮的确有点风全国青年的形势,狂风暴雨差不成了一般青年的日常口号,当时生的文学社团多少都带有这种向”[1]。
鲁迅冷峻的小说与散文同样也洋溢着高昂的理想与奇的情思。
鲁迅的文学活中也显示了强烈的个性主精神。
“《摩罗诗力说》不介绍西方浪漫主义作家作,还展露了鲁迅的浪漫主义理想”2]。
他的散文集《草》在写作方法上就体出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可以说,从表象上看,鲁迅是现主义的,但其骨子里渗透着浪漫主义。
文学研会的冰心、王统照、许地山等也曾探讨人生而进入“”与“美”的浪漫主义探索。
其如浅草、沉钟、湖畔等社团也和着造社的旋律进行着风格各的浪漫主义创作。
崇尚观张扬个性,热烈地呼唤性解放打破封建专制和礼教人的一切束缚和禁锢是四浪漫大潮的最强音。
在,不得不提的是郭沫若的在这个期诗歌创作。
《女》在1921年8出版,是新诗史上的一座丰碑是开一代浪漫诗风的表诗作。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中国现代小说是一部揭示时代变迁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文化遗产。
作为读者,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融合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元素。
本文将以对比分析的方式,探讨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一、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强调真实地描写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旨在通过对现实的反映,批判社会问题。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现实主义的精神融入了许多作品,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和关注。
首先,现实主义揭示了生活的真实面貌。
这些小说常常以真实的社会事件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对话,呈现出人们不同阶层和职业中的细枝末节。
例如,巴金的《家》以一个普通家庭为主题,逼真地描绘了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困境。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更易于与小说中的角色产生共鸣,反思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现实主义关注社会问题的批判性思考。
通过展示社会问题,如贫困、不公平和压迫等,现实主义小说试图唤起读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例如,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直截了当地批判社会上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深陷困境的社会现实。
这种批判性的思考使读者思考社会问题,并努力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人感情和幻想世界的文学风格,强调人的内心体验与情感的表达。
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浪漫主义元素被广泛运用,并为作品增色不少。
首先,浪漫主义揭示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小说中深入地展示了主人公对爱情、友情和内心痛苦的感受。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系列的悲欢离合,他的内心世界被揭示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更能够理解和共鸣主人公的情感,从而引发自己对生活和命运的思考。
其次,浪漫主义强调了对美的追求。
这些小说中,作家通过对自然景色、文学艺术和人物形象的精细描绘,表达了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例如,莫言的作品《蛙》中,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以及主人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彰显了对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追求。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导论:关于浪漫主义)我们知晓“浪漫主义”的途径:有的是通过自己的“阅读”经验;有的是通过“文学原理”课;有的则是通过文学史(中国古代、现代、当代,外国等)的课程……不管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晓“浪漫主义”的,当我们将自己的经验沉淀为一种思考,通过思考我们会发现:浪漫主义既是一种文学的艺术原则与精神,也是历史的存在物。
作为历史存在物的浪漫主义就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1 、作为文学艺术原则与精神的浪漫主义作为文学艺术原则与精神的浪漫主义,中外人士有不同的解说:高尔基认为:浪漫主义乃是一种“情绪”;朱光潜认为:浪漫主义的本质在于它的“主观性”;一般文论教材则认为:浪漫主义的特质就是“理想性”;波特莱尔(《恶之花》的作者)认为:“浪漫主义既不是选择题材,也不是准确的真实,而是感受的方式。
”是创作主体“非常态”即不是按现实生活的逻辑,而是按想象的逻辑感受对象的方式。
将以上论述综合,浪漫主义的艺术精神(或者说作为文学的艺术精神与原则的浪漫主义)就全面了。
这就是:情绪性主观性理想性想象性其中主观性是最主要的特征。
2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主要指19 世纪西欧的一股文学思潮。
代表性人物是法国的雨果。
我们今天要讲授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在中国20 世纪前半叶的浪漫主义的一种历史形态。
这是一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成就显赫、激动人心的文学思潮。
它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一起,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壮丽景观,因此,是应当重点研究的一股文学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第一节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演变)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
它曾经一度蔚为壮观,大放异彩,后来几经反复、波折,逐渐趋于中落。
具体说来,其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激荡澎湃,成绩斐然、盛况空前的阶段。
正如郑伯奇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所说,“在‘五四’运动以后,浪漫主义的风潮的确有点风靡全国青年的形势,‘狂风暴雨’差不多成了一般青年尚习的口号。
百年中国文艺研究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四种范式俞兆平摘 要 西方浪漫主义原本就是跨学科、多向度的复杂的构成体,它在中国文艺界的接受过程中也必然分化为多种表现形态。
主要呈示为以下四种范式:以早期鲁迅为代表的尼采式的哲学浪漫主义;以沈从文为代表的卢梭式的美学浪漫主义;以1930年之后郭沫若为代表的高尔基式的政治学浪漫主义;以林语堂为代表的克罗齐式的心理学浪漫主义。
关键词 浪漫主义 鲁迅 沈从文 郭沫若 林语堂浪漫主义是从西方引进的理论概念,作为一种异质文化进入中国,它必然会与本土文化相碰撞,并为本土文化所同化而产生一定的变异,呈现不同的状态与风貌,这是我们考察浪漫主义在中国表现形态的第一个视角。
在西方文化史上,浪漫主义是一个意义庞杂、内涵宽泛的概念,勃兰兑斯曾说过: 浪漫主义曾经几乎在每个文学部门使风格赋有新的活力,曾经在艺术范围内带来了从未梦想过的题材,曾经让自己受到当代各种社会观念和宗教观念的滋润,曾经创造了抒情诗、戏剧、小说和批评,曾经作为一种滋润万物的力量渗入了历史科学,作为一种鼓舞一切的力量渗入了政治。
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的浪漫主义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它涉及伦理学、政治学、哲学、美学等,学科界域远远超出了文学艺术的范围。
这是我们考察它的第二个视角。
但中国学界关于浪漫主义的研究,一般多局限于现象性的、静态的、单一学科的描述,多把它缩减到仅隶属于文艺的一种创作方法,并把思潮的整体性切割成若干特征的横断面。
例如,在今日高校文艺理论教科书一般是这样界定的: 它以强烈的主观态度、热情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幻想精神、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将理想型文学发展到极致 。
这种研究的缺点在于:不能从宏大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动态的整体性考察,也不能从跨学科的视野中探索其深度本质。
而对于西方不同特质的浪漫主义进入中国后,在与本土文化接纳、碰撞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异与分化出来的各种形态,也没有做出相应的论述。
笔者就中国文艺界对浪漫主义的接纳,进行持续的探索与思考,有些新的悟解,现提出一个全新的命题:20世纪上半叶,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中,分化为四种主要范式。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是一种文学思潮,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自由和理想,它代表了一种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一、浪漫主义的起源和发展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对旧传统的文化革命,它呼唤个人自由和民主平等。
在这个时期,一些作家开始追求内心世界的表达,他们开始关注个人情感和心灵的自由。
这种关注个人情感的倾向逐渐演变成了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二、浪漫主义的主要特点1.强调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浪漫主义作品通常以个人情感为核心,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欢乐和追求。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描写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绝望,这种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共鸣。
2.追求自由和理想:浪漫主义作品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生活状态。
作家们渴望摆脱现实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美好的境界。
例如,郁达夫的《春》中描绘了一个纯洁而美好的世界,这种对理想的追求使读者感到温暖和希望。
3.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浪漫主义作品常常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作家们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丽和壮观来传递自己的情感。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恢弘,这种对自然的赞美使读者感到宁静和舒适。
三、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代表作品1.《狂人日记》:这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表达了对现实的绝望和对自由的渴望。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叙述方式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2.《春》:这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一个纯洁而美好的世界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3.《再别康桥》:这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四、浪漫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摘要:一、引言二、文学思潮的概述1.现实主义2.浪漫主义3.现代主义三、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的演变1.现实主义的兴起与发展2.浪漫主义的繁荣与影响3.现代主义的传入与本土化四、各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品及作家1.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及作家2.浪漫主义代表作品及作家3.现代主义代表作品及作家五、文学思潮对后世的影响六、结论正文:一、引言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三种主要的文学思潮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创作,它们分别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
本文将对这三大文学思潮进行探讨,分析其演变过程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文学思潮的概述1.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主张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矛盾,批判社会现象。
这一文学思潮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传入我国后,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文学。
2.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理想与抱负,追求自由、平等和博爱。
这一文学思潮起源于18世纪末的欧洲,传入我国后,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主张突破传统文学束缚,表现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和审美追求。
这一文学思潮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的演变1.现实主义的兴起与发展现实主义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到茅盾的《子夜》,再到巴金的《家》,现实主义作品揭示了社会黑暗面,呼吁社会改革。
2.浪漫主义的繁荣与影响浪漫主义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的《女神》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独立的渴望;郁达夫的《沉沦》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心灵挣扎。
3.现代主义的传入与本土化现代主义传入我国后,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本土化表现。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挚爱;钱钟书的《围城》以讽刺手法表现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矛盾与困境。
四、各文学思潮的代表作品及作家1.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及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等。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下的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摘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在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上,强调主观性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高到创作的首位。
受其影响,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文学推崇情感,运用想象进行创作,并认为创作没有外在的目的,同时强调个性主义,表现出了基本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l8世纪末和l9世纪初的欧洲。
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
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在近代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卢梭,作为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
然而,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还是起源于德国和英国。
德国浪漫主义代表席勒对人性的分析,从理论上直接促成了浪漫主义作为文学思潮在欧洲大陆的盛行。
席勒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一文中,探讨了古典主义(素朴的诗)与浪漫主义(感伤的诗)的起源与区别。
特别是他在《美育书简》中对人的论述,成为浪漫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
席勒强调,要恢复人性的完整,挽救工业化带来的片面性,就必须通过审美的教育,并通过它,使人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席勒从人性完整性的角度,提出了恢复人性的完整性的途径,这成为浪漫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
虽然中国古典文学中不乏浪漫主义的传统,但这和欧洲近代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由于缺乏对人的自由、个性解放的清醒认识和不懈追求而只能是一种古典式的浪漫主义。
西方浪漫主义对抒情的推崇在中国激起的共鸣文艺创作从来都讲抒情,但只有到了浪漫主义者这里,才升华得如此激越。
西方最早提出浪漫主义主情说,在西方浪漫主义诗学体系中,情感常被放在首位,被视作艺术的生命源泉,这是浪漫主义诗学体系的一个核心,其他一切理论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
西方“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在中国摘要:文学史是叙述文学发展的历史,在文学史的写作中,既要渗透文学史家的独特见解又要观照时代精神。
本文以不同时期出版的三本文学史专著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文学史中对鲁迅《野草》与创造社的评价,区别了不同时代文学史写作的特征与原因,旨在揭示西方“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在中国的接受过程,探索现代文学学科的变迁并试图分析接受中“误读”产生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鲁迅现代主义创造社浪漫主义“误读”“文学史是叙述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学史写作既不同于文学作品选也不同于历史著作本身,需要通过充分研究历史资料,渗透研究者的独特见解,探索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观照文学外部规律,揭示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的整体性特点。
”[1]在文学史专著的变迁中,可见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以及学科的发展过程。
“五四”新文学时期形成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浪漫主义”共同奠定了中国新文学的三大基本流向,影响着后来各个时期文学的发展。
[2]然而,在接受的过程中,无论界定、引用与评价上都存在着一些偏颇与“误读”:通常将鲁迅的“现代主义”定位为“现实主义”,将创造社界定为“以浪漫主义为宗旨”的文学社团。
是何种原因造成了这种“误读”?而这种“误读”中的接受对现代文学的发展又产生了什么影响?一、“史”的界定50年代王瑶先生写作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下称《史稿》),90年代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写作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下称《三十年》)与21世纪王嘉良、颜敏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三本文学史著作在对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和创造社的评价与界定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与差异。
鲁迅的创作技巧与作品主题的意识由“现实主义”变为“现代主义”,而理论界用“浪漫主义”来概括创造社创作方法的这一说法,也引起了思考与质疑。
(一)对鲁迅《野草》的评价1.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史稿》中对于《野草》的点评并不是很多,“鲁迅的散文诗《野草》是诗的结晶,在悲凉之感中透露着坚韧的战斗性。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第四章第二节中国现代几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描述与比较)一、描述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如果从形态上进行归纳,应当说,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三个发展阶段中,出现了四种主要形态。
(这里我套用学术界对浪漫主义形态划分的理论。
)1 、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以“五四”浪漫主义为代表,还包括40 年代的徐訏和无名氏。
2 、“革命浪漫蒂克”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这是一种特殊的、有明显缺憾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又可称为“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见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97 页。
)说它是“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因为它比“五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更加不纯,尤其在艺术创作的公式化、概念化方面,它显出了“无所适”的尴尬。
故称为“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3 、革命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以郭沫若的历史剧为代表。
除了上面三种以外,还有一种我们没有提到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这就是第四种。
4 、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在属性上,它仍属于积极浪漫主义的,但在风格上,它与“五四”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又有区别,属于温婉、韵雅、灵秀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其代表人物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丰子恺等作家。
这股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贯穿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虽未能掀起大波,可却实实在在存在,且取得了可观的艺术成就。
代表这股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作家,他们的创作没有去表现各个时期知识分子苦闷、躁动的心灵,也没有去描绘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社会大潮,而另辟蹊径,着意描写20 世纪中国的田园生活与田园风光,讴歌淳朴、真挚的人情美与人性美,在那个严峻的岁月吹奏出一支优美和谐而又略带忧愁的田园牧歌。
他们的作品十分符合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1 )他们的作品充满着主观抒情性。
沈从文在20 世纪20 年代末谈到废名的小说时曾经认为,废名是“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人生诗化倾向与浪漫主义精神——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再认识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2001.5.1中文提要、以往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多是从诸如个人主义、主观主义、理想主义、情感、想象等方面进行的,缺少对浪漫主义本质精神的把握。
通过对文学批评史上种种浪漫主义文学观念的比较分析,-本文认为,浪漫主义的精神本质在于对“现代性”的批判反思中表现出来的“人生诗化”倾向;继而以这种“人生诗化”倾向为参照,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进行重新认识,其中重点考察了创造性作家以及沈从文、徐舒、无名氏等作家的文学观念,揭示并论析其中所蕴涵的“人生诗化”的浪漫主义文学精神及其意义。
对“诗化人生”的浪漫主义精神重新认识、开掘与阐发,对于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建设,也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ABSTRACTStudiesonChinesemodernromantiCism1iteratureweremainlymadefromsuchanglesasindividualism、subjectivism、idealismandfeelingimaginationanddidnottouchtheessenceofRomanticism.ThroughacomparativeanalysiSontheliteraryconceptionofromanticismofallkindsinthehistoryofliterarycriticism.thiSthesiSholdsthattheessenceofromanticismiSthetendencytowardspoeticlifeexpressedinthecriticalintrospectiononmodernismandinthelightofthetendencytowardspoetic1ife,attemptstore—knowChinesemodernromanticism1iterature.thiSthesiSfocusesonthe1iteraryconceptionofsuchwritersaSShencongwen,Wumingshiandthosein“treativenessSOCiety”.revealandanalysestheromanticismliteraryspiritanditSimportanceofpoetic1ifehiddenintheirconceptions.Tore—knowandelucidatetheromanticspiritinpoetic1ifeiSofimportantandpracticalsignificancefortheconstructionofmodernliterarytheoreticalcriticism江曲师范大学顾士论文^生诗化倾向与浪漫i义精神人生诗化倾向与浪漫主义精神一一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再认识20|l}:纪牝.浪漫j-义以它独特的人丈价值纳入巾Ⅲ义’’;±批计界的批评视里r.』Ⅲ沦家肴:眼J‘从它的精神。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文学取向和思想倾向。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特点与作品,并进一步探讨两者在文学创作中的异同。
一、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体现现实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和批判。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对社会现象的真实描写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上。
首先,现实主义作品对社会现象进行真实描写。
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直接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扭曲,通过对主人公的独白,刻画了当时社会中的许多现象和人物形象。
这种真实的描写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社会的现状,并激起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其次,现实主义作品批判社会问题。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贫富差距、封建残余、民族危机等问题亟待解决。
现实主义以其直接的方式切入社会底层,揭示出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例如,茅盾的《子夜》通过描写一位孤独的女性来反映封建家庭的压迫和剥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对待现实问题的揭示和批判上,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以其真实性和可信度深受读者欢迎。
它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真实状态,为社会进步和革命提供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二、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体现浪漫主义是一种追求自由、寻找完美的文学思潮,这种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有所体现。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内在世界的表达,更加注重情感与想象的表达。
首先,浪漫主义作品追求自由与个性。
比如,郭沫若的《丰乳肥臀》中的主人公王安忆以她坚强的个性和勇气在封建社会中寻找自由与解放。
这种作品通过强调个人的追求和反抗,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精神。
其次,浪漫主义作品注重感性与想象。
例如,萧红的《呼兰河传》以其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叙述方式,表达了对祖国土地的深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与中国新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摘要: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兴起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这种思潮迅即超越空问对中国新文学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使其表现出某些与之相似的特点。
但是,由于中国作家所处的特定现实环境以及中国民族文化的积淀,又使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西方浪漫主义更有不同。
本文试从浪漫主义的精神与在文学创作上的具体表现、民族文化特征与现实环境等方面入手,对西方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变异、中国新文学中表现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特点与西方浪漫主义的相似点与相异点、中西浪漫主义文学家在气质上的本质性差异等问题作一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中西浪漫主义相似点相异点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代替古典主义,成为遍及欧洲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作为一种思潮,浪漫主义远不只限于文学范畴,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民主运动以及民族自觉、解放运动在文化上的反映:它在对旧传统、旧制度的否定过程中掀起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浪潮。
作为一种运动,它是对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古典主义的一次反叛,是对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一次革命,它带来文学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全面解放。
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定哲学思想基础的文学思潮,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
浪漫主义文学家的创作气质主要表现为反对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压制个性,要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创作自由,否定艺术家遵循任何规则,他们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都是对人本主义的高扬。
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言:各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与其“社会关系的类似成正比”,“五四”前后中国文化界的现状与欧洲浪漫主义萌芽时期有着相似的社会背景。
两千多年的封建桎梏使中国文化濒于窒息的境地,加之鸦片战争造成的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中国在西方列强眼里已不单纯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更多是包含了,其欲行瓜分的政治渴望,中国人民深深陷入民族解放的拼搏与斗争之中,现代文人的成长环境与海涅、拜伦、雪莱、普希金、密茨凯维支、裴多菲等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家是极为相似的。
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摘要: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
本文主要从理论和创作上论述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发生发展的轨迹,并对鲁迅、郭沫若等人在创作实践等方面所受的影响做了具体揭示。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理论模式;原因从美学范畴看,中国的浪漫主义是古已有之的,庄子、屈原、李白,一脉相承,创造了伟大的不朽的浪漫主义诗篇,“五四”浪漫主义文学,从精神实质说,无疑是这种深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然而,在文学史上作为文学思潮看,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却来自西方,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
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它在本质上崇尚文学上的自由主义,主张理想主义,希翼摆脱和否定现实;在创作上重视主观而轻视客观,高扬天才而贬抑理智;在艺术上大量使用夸张、比喻、想象和联想等变现手法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深受西方的影响,并且有一个与西方相似的文化背景,这就是本世纪初发端的思想启蒙运动。
以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变法维新失败后,开始在思想领域进行启蒙宣传,在世纪初出国的留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比改良派更为激进的倾向。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就在这一背景中萌芽,并在随后更为深刻和波澜壮阔的“五四”启蒙运动中迅猛崛起,发展成蔚为壮观的大潮。
“五四”是中国史无前例的“人”的大解放的时期,也是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汹涌澎湃的思潮,以狂飙突进之势与现实主义文学并驾齐驱,风靡全国的时代。
我们知道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红火的开始是在1921年创造社成立之时,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是旗手,他们高扬浪漫主义旗帜,强调主观抒情,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追求文学的美和全,宣告新文学浪漫主义的诞生,从此现代意义上的浪漫主义文学正式登台。
不仅是创造社为首举起了鲜明的浪漫主义文学大旗,并且浪漫主义色彩成为了当时文学的普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