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与社会生活优教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13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选种的视频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到密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让他们思考密度在生活中还可以用来做什么。
二)新课教学:一、密度与温度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龙卷风的视频引入密度与温度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到在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有关。
接着,可以进行两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从而深入探究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一可以让学生在不同温度下观察气球的变化,实验二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个风车,观察在不同温度下风车的转动情况。
通过实验的结论,让学生理解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会变小。
二、密度与物质鉴别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密度与物质鉴别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到密度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然后,教师可以给出几个不同物质的密度,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水的反常膨胀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实验引入水的反常膨胀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到4℃水的密度最大。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从而让学生理解水的反常膨胀现象,避免学生将理论和实际脱节。
七、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通过讨论来交流和分享,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八、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观察记录、实验报告、小组讨论和课堂测试等。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生活中的风是由于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冷空气则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的。
气体受温度影响较大,而固体和液体则影响较小。
提问:当气温在0℃以下时,湖面结成冰,行人可以在上面行走,那么湖底是否还有鱼存活?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看到冰面下水中嬉戏的鱼。
演示实验三:冰熔化体积缩小和水的反常膨胀。
人教版《11.5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 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Z,xx,k]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
温度低,密度变大。
(2) 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二)教学重点: 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
2、密度与物质鉴别。
(三)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四)教学设计
炉火附近。
实验二:
附近,风车能转动起来。
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趣。
求同的
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
烟火——
10
动手动脑学物理。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
2. 培养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密度及其计算公式2. 密度的影响因素3. 密度的测量与实验4. 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实例5. 密度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影响因素以及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密度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密度的特性。
3.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密度的重要性。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密度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密度的基本含义。
3. 分析影响密度的因素,让学生了解密度变化的原因。
4. 进行密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密度现象。
5. 结合实际生活实例,讲解密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6.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冰块、木材等,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密度的物体在同一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加深对密度特性的理解。
3. 问题解决:提出实际问题,如船舶的载货量与密度的关系,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密度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密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及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通过作业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 小组展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提出的创新观点。
6.4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生通过学习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质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密度测量方法的积累。
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
教材中第一部分,首先通过两个实验并分析推广得出生活中物质的一条重要性质:热胀冷缩,其中气体受温度影响最大,并联系实际生活解释风的形成;接着教材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水结冰现象推导出水结冰不满足物质的热胀冷缩性质,即水的反常膨胀现象,联系实际说明鱼在湖底下方生活,保护了冬季水下的生物。
第二部分,教材通过分析一个实心球是否是纯铅制造的问题,给出了用密度鉴别物质的方法,并呼应了章首语提出的问题,教材还进一步介绍了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其他广泛应用,例如生活中常说的铁比木头重,油比水轻,鉴别牛奶、盐水选种都是密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本节内容是对密度知识的拓展,一方面通过本节教学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密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习温度对密度的影响,知道密度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能解释密度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简单问题。
(重点)(2)通过分析实例,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并能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
(重点)(3)通过学习密度知识的应用,认识到物理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难点)【课前准备】酒精灯、热水、乒乓球、风车、石蜡、冷冻结冰的瓶装水、铅球、道具石头、一盆水、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提出问题:1.炎热的夏天教室开空调,出风口怎样调节最有利于整个室内温度尽快达到凉快?2.演示:调制冷饮时,先往不透明的杯中加入适量冰块,再加入饮料,此时冰块沉在杯底还是漂在液面?(后文用透明杯子再次演示解密)3.演示:一块石头模样的泡沫道具,教师看上去用“很大的力”搬石头,同学们猜测石头放入水中浮沉(后文将此石头放入水中解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知和已有的相关知识,思考、讨论,并将自己的答案写在练习本上,待我们上完相关内容再来深入分析。
密度与社会生活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通过实验,理解密度,能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一些物理现象。
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把握密度与温度、密度与物态的关系教学难点:通过对密度知识的认识,会利用密度来鉴别物三、教学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密度与社会生活》一节内容,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密度和测量密度的基本方法以后,进一步探讨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既是前面三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对前面儿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密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压强浮力的基础。
所以本节主要是通过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实验和具体实例来分析和帮助夹了一理解,将密度应用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环节一:导入新课视频:热气球吹气、点火、升空的过程。
问题:你想了解热气球的哪些知识?学生讨论,未果。
教师告诉学生若要明白此事,必须学习本节内容。
由此引入本节课题《密度与社会生活》。
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告诉学生,今天采用项目教学:热气球升空!再把研究的总项目分为三个项目:模拟热气球升空。
利用桌上的两个器材:薄垃圾袋、酒精灯模拟热气球升空。
然后,分别展开研究。
环节二:新课讲授项目一:热气球能否升空?教师继续求助于学生,学生讨论,各持一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
开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眼看着有几组学生用酒精灯让薄的垃圾袋升空了,高度不高,很快的歪歪扭扭落下来)教师首先询问: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热气球为什么会升空?学生讨论回答:空气热胀...... 教师再问:那它的密度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继续问:在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答案,热气球为什么会成功升空?讨论后,得到总结:“热胀冷缩”以及密度关系,教师板书:气体温度升高。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让学生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2. 密度公式的推导及应用3. 生活中的密度现象分析4. 密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解析5. 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密度概念及应用。
2.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密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分析生活中的密度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及视频素材2. 实验器材:测量容器、液体、固体物品等3. 练习题及答案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天气预报中提到的空气密度,引导学生思考密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密度的定义、单位及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 实验:安排一个简单的密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密度现象,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4. 应用:讲解密度公式的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密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密度问题,如浮力、沉没等,让学生了解密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6.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密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密度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设计【第一章:密度概念的引入】教学目标:了解密度的定义和特性能够描述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密度定义的解释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密度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教学方法:采用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举例说明密度概念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密度的存在教学准备:相关图片和实例素材密度相关的科普视频或动画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天气预报中提到的空气密度,引导学生思考密度的概念。
第 4 节密度与社会生活优质课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2.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
一密度公式的简单计算:1 •根据p= m/V可以求得:物体的密度,应用:鉴别物质种类、物质纯度、是否实心。
例题一、体育锻炼用的“铅球”质量为4kg,体积为0.5dm 3,这个“铅球”是铅做的吗? ( p铅=11.3 X103 kg/m 3)解答:p=m/v=4kg/0.5 X io-3m3=8 X103k/m 3 由题目提供的密度可知,铅的密度是11.3 X103kg/m 3,可见这个球不是铅球。
例题二、如图所示的“水晶”烟灰缸,它的质量和体积分别为1150g 和500cm 3,根据密度表,请判断制作该烟灰缸的材料是什么。
解答:p缸===2.3g/cm 3,查表可知,烟灰缸的密度在玻璃的密度范围内,所以该烟灰缸是玻璃做的。
答案:制作该烟灰缸的材料是玻璃。
2 .根据m =p V,可以求得:物体的质量,应用:计算不易测量的物体的质量。
例题三、这是一座为中国之最的纪念碑,碑身高37 . 94 米,碑座占地3000 平方米.须弥座式的双层月台,用汉白玉石雕栏环绕.碑心石长14 . 7米.宽2 . 9米,厚1米,是用密度为1.4 X103的整块紫灰色花岗石雕成.请估算碑心石的质量为多少吨(保留整数)。
【答案】59.682 吨3 .根据V= m/ p可以求得:物体的体积,应用:计算不易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例题四、请估算出一个中学生的的体积约为多少(人的密度大约和水相同)。
【解答】V= m/ p=50/1 X103=50 x i0-3(m)3二、密度的变化:1 .密度随温度的变化(1 )物体的热膨胀:当物体温度升高时,质量m不变,体积V变大根据,所以密度p变小;2)风的形成是空气的热胀冷缩所致(3)水在0 C— 4 'C之间的反常膨胀2.密度随物态的变化例 5 :1m 3的冰完全熔化成水,体积多大?3 .气体密度的变化(1 )当气体被压缩时: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2 )当气体膨胀时: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知道密度知识的应用。
(2)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3)通过学习温度对密度的影响,知道密度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2)通过对物质鉴别的学习,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分析实验现象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
四、教学难点利用密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盐水选种【思考】你知道盐水选种的原理吗?【过渡】刚刚的问题,结合我们之前的学习,就很容易找到答案,因为密度的不同,就很容易区分优劣,那么密度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二)讲授新课1.密度与温度(1)课件展示课本P120想想做做1。
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
分别把它们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
过一会儿,你会发现什么现象?【实验现象】靠近炉火时,气球体积变小,下降;靠近冰箱时,气球体积变大,上升。
【过渡】现在,我们来试一下第二个实验吧。
做风形成的实验: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上方,观察现象。
现象:风车转动。
【过渡】刚刚我们看到,风车转动,其实,自然现象中风的形成也是因为密度与温度有关形成的。
(2)空气因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从而形成了风。
风的利用:人们可以利用风力来取水、灌溉、磨面、推动帆船等,近代大规模利用风力主要在发电上。
【过渡】通过上边的实验,我们知道温度对密度的影响主要是热胀冷缩。
那么现在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北方的冬天,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人们给水管穿上“衣服”,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问题)(3)水的反常膨胀事实表明,4℃的水密度最大。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案设计第一章:密度概念的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密度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1.2 教学内容密度定义:单位体积内的质量。
密度公式:密度= 质量/ 体积。
密度单位:kg/m³或g/cm³。
1.3 教学活动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冰块在水中漂浮,引入密度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密度差异,如木块与铁块的密度比较。
第二章:密度的影响因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影响密度的因素。
让学生能够分析生活中密度的变化。
2.2 教学内容影响密度的因素:温度、压力、物质的种类。
温度变化对密度的影响:温度升高,密度减小;温度降低,密度增大。
压力变化对密度的影响:压力增大,密度增大;压力减小,密度减小。
2.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温度变化对密度的影口向,如热水与冷水的密度比较。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压力变化对密度的影口向,如压缩空气的气球与未压缩的气球的密度比较。
第三章:密度的测量与计算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使用密度计测量物体的密度。
让学生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
3.2 教学内容密度计的使用方法:将密度计放入物体中,读取液面高度的变化。
密度计算方法:根据密度计的读数和物体的体积,计算物体的密度。
3.3 教学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密度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
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运用密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密度。
第四章: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能够分析密度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4.2 教学内容密度在工业中的应用:如金属的铸造、合金的制备。
密度在环境中的应用:如水体的污染监测、地下水资源的探测。
4.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密度在工业中的应用,如铁水浇铸成铁器的原理。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密度在环境中的应用,如水体中污染物浓度的检测方法。
第五章:密度的综合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密度与社会生活手写教案一、教学目标。
1.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掌握密度的影响因素;3.了解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案、黑板、粉笔、实验器材;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比如“什么是密度?密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密度和质量、体积有什么关系?”等等。
2.讲解。
(1)密度的概念。
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密度的概念,即单位体积内的质量。
并举例说明,比如水的密度是1g/cm³。
(2)密度的计算方法。
教师通过公式展示密度的计算方法,即密度=质量/体积。
并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计算密度。
(3)密度的影响因素。
教师向学生介绍密度的影响因素,包括物质的种类、温度、压力等因素。
并通过实验展示不同条件下物质的密度变化。
3.练习。
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练习,巩固密度的计算方法。
4.应用。
(1)密度在工程中的应用。
教师向学生介绍密度在工程中的应用,比如建筑材料的选择、船舶设计等。
(2)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向学生介绍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汽车油箱的设计、水的密度对人体浮力的影响等。
5.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密度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七、板书设计。
密度的概念。
密度的计算方法。
密度的影响因素。
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和练习,学生对密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了解了密度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案例,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密度的知识。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目标】1. 知道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2. 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3.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物质密度与温度的关系;用密度来鉴别物质,能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物质密度与温度的关系,特别是水的反常膨胀。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奖牌、锥形瓶、瘪了的乒乓球、小盆、筷子、电热壶、酒精灯、自制溢水杯等。
学生准备:自制纸风车、气球、火柴、热水、冷水。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教师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学生完成本节课的预习任务,反馈预习情况。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创设情境【情境导入】大家欣赏屏幕上的两幅神奇的图片。
课件展示图片欣赏图片引入课题【提问】小小鲜花上放置了一个比花儿大了那么多的一个叫做“全碳气凝胶”的固体,为何花儿没有被压憋?可能是“全碳气凝胶”这种物质具有什么特性的原因?【讲述】“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仅每立方厘米0.16毫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
据介绍,“全碳气凝胶”还是吸油能力最强的材料之一。
现有的吸油产品一般只能吸收自身质量10倍左右的有机溶剂,而“全碳气凝胶”的吸收量可高达自身质量的900倍。
各种新型材料的研究发现由于应用,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密度与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生活中运用密度知识解决或解答的一些问题板书课题§6.4 密度与社会生活(设计意图:以不可思议的社会现象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认识物理知识是有用的。
从生活走向物理。
)思考、讨论口答:可能是密度非常小的原因。
听讲感受科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认识密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新课讲授:(一)密度与温度(1)温度对物体密度的影响学生活动1 一、密度与温度【讲述】请大家帮忙解决一个问题:乒乓球不小心压瘪了,但是没有裂口,你能让它恢复原状吗?让一个学生讲台前示范。
(课前用电热水壶讨论,解决问题:用热水烫。
学生演示乒乓球放入热水中稍后恢复原状的实验。
学生活动2 (2)风的形成加热一些热水)【提问】你认为乒乓球变得完好的原因是什么?【追问】1、乒乓球里的气体受热膨胀,质量是否改变?2、乒乓球内气体的密度如何变化?【归纳总结】由此可见,物质的密度受温度影响。
【导入】下面我们动手实验,试着总结物质密度随温度的变化特点。
活动2观察锥形瓶口绷紧的气球先后在热水和冷水中的形状变化。
点拨:热水逐渐淋向锥形瓶外壁,冷水中加冰。
注意安全。
让两个学生做演示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现象,思考橡皮膜形状变化的原因。
想一想:瓶内气体的密度怎样变化?师生交流矫正:锥形瓶内密封的气体热胀冷交流: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使其恢复原状。
口答:质量不变。
根据密度公式可知: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密度变小了。
(设计意图:以动手实践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从生活走向物理。
)观察实验,思考现象的成因。
热水中:橡皮膜鼓起来原因:锥形瓶受热,里面的空气体积膨胀,密度变小。
冷水中:橡皮膜凹下去原因:锥形瓶放于冷水中,里面空气遇冷体积缩小,密(3)水的反常膨胀缩导致气球形变。
气球形变引起气体密度变化。
【归纳总结】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
活动3拿出自制的小风车,放在酒精灯上面,看风车能够转起来吗?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视频演示:酒精上的小风车”)【引导思考】你知道是什么推动了风车吗?可得到什么结论?【归纳总结】空气在受热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
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风。
【提问】生活中人们哪些地方利用了风力?课件展示风力的应用(设计意图:了解风能的利用,拓宽学生视野,认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深入认识】度变大。
体会、记忆观察现象:风车转动起来。
思考、讨论,总结交流:上升的空气产生的风力推动了风车。
学生讨论、交流。
观察图片,了解风能的利用风力发电、取水、灌溉、磨面、驱动帆船日常生活中气体、液体、固体的密度受温度影响一样吗?【讲述】在我们这里的冬天连续降温后,好多家庭的太阳能水管、室外的自来水管经常发生水管冻裂的现象,是“冻”的吗?你知道原因吗?自学教材内容,试着回答。
师生交流:从密度表可知,冰的密度比水的小,所以一定质量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大就把水管胀裂了。
总结:上述事例说明水不简单地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
水结冰时体积膨胀了,反而是“热缩冷胀”。
我们称之为:水的反常膨胀。
出示水的体积随温度变化图像,分析图像你能得到哪些发现?【想想议议】:水的反常膨胀在冬天对水中阅读课本120页第二段回答: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气体的“热胀冷缩”最明显。
固体、液体受温度的影响较小。
自学教材内容“水的反常膨胀” 思考、讨论冻裂的原因。
总结出水管冻裂的原因:一定质量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把水管胀裂了。
听讲、体会思考、讨论回答:温度体积 4°C生物有何意义吗?(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演示动画:鱼塘里的鱼冬天会被冻死吗”)学习了密度和温度的关系,请总结温度对密度的影响?师生总结温度对密度的影响关系。
想一想、辩一辩夏天销售汽油的价格应当比冬天上调还是下降?你的理由?师生矫正。
(设计意图: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理论联水在0—4℃之间--热缩冷胀;在4℃以上---热胀冷缩。
4℃时体积最小,密度最大。
交流:4℃水的密度最大,因而在水的最下层,即最下层的水温最高。
即使水面结冰后,水底温度仍为4℃,利于生物存活。
学生归纳结论:对于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升高,密度变小。
温度降低密度变大。
固、液体受温度影响较小。
想想议议后回答:下降因为夏天气温高,汽油密度小,相同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体积质量小,所以下调油价。
(二)密度与物质鉴别2、密度与物质鉴别【导入】: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生活中可以利用密度这一性质来鉴别物质。
【讲述】你们的校友学姐张敏曾在国际帆船比赛中获得金牌2枚、银牌一枚。
现在我手中也有一枚奖牌,谁能帮我确定一下这枚奖牌是不是纯金的?说说你的方法。
师生交流,课件展示:天平测量质量为39.5g ,自制溢水杯测出体积大约为5 cm3。
你如何判断,这种奖牌是否纯金制成的?针对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点评,强调解题步骤。
【讲述】人们在生活中喜欢佩戴饰品,但是一般不是一种材料制成,这时测量密度可以对其是否纯质组成做出初步判断。
但是我们从密度表可知,一些不同物质的密度也用相同的,这时可以利用硬度、气味、颜色等等继续辅助鉴别。
请总结鉴别物质的思路方法【归纳总结】听讲思考、交流解决根据密度公式计算出密度,对照密度表,学会用密度鉴别物质。
学生练习。
2人板演计算过程。
ρ= m/V=39.5g/5cm3=7.9g/cm3=7.9×103kg/m3因为7.9×103kg/m3<19.3×103kg/m3,即ρ<ρ金所以不是纯金制1.先求出物质的密度。
2.查密度表确定。
(此方法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真伪)3.若不同物质的密度相等的情况下用其它方法来鉴别物质。
如:气味,颜色,透明度,硬度,可燃性等等。
(设计意图:利用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小问题,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应用性。
)成的听讲、体会了解物质鉴别的一般方法。
理解、做笔记(三)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讲述】:密度是物质的基本性质之一,你了解密度在我们生活生活中有哪些重要应用吗?组织学生阅读自学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师生交流,课件展示:1、商业中鉴别牛奶、酒等的浓度、农业生产中配制盐水选种思考,带着问题阅读自学教材关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交流总结,谈谈自己的想法。
牛奶比水的密度大,牛奶浓度大,密度就大;酒精比水的密度小,酒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小。
饱满的种子密度大,在盐水中下沉,瘪的种子密度小,在盐水中漂浮。
盐水选种牛奶浓度2、矿藏的勘探3、根据不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材料讲述:某一种新材料的问世及其应用,往往会引起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阅读“材料与生活发展”,了解人们认识、利用材料的历程。
(设计意图:了解自己生活中使用到的物理知识。
有关心社会的成长责任感。
)【综合应用】全部学习了本章知识,试试解决下面一道习题。
课件出示例题例题:一空瓶质量为200g,装满水时总质量为700g.若用来装另一种液体,装满后总质量为600g,则该液体可能是什么液体?分析:要知道该液体可能是什么液体,应先知道它的质量、体积,然后求它的密度,根通过对样品密度等信息的采集,可以确定矿藏和种类及其经济价值。
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用密度小的材料,可以减小物体的质量,从而节能、方便运输。
阅读科学、技术、社会“材料与生活发展” 交流人们认识、利用材料的历程。
学生阅读例题,并解决该题,交流解题所得归纳解题思路。
学生板演飞机材料产品包【板书设计】§6.4 密度与社会生活1.密度与温度(1)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2)水的反常膨胀:0--4℃时水热缩冷胀。
4℃时水的密度最大。
2.密度与物质鉴别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人们可以根据密度来鉴别不同的物质。
3、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附件1:课堂检测1、事实表明:4°C时水的密度,温度高于4°C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密度变;温度降低于4°C 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水的密度变;水凝固成冰时,体积变,密度变,人们把水的这个性质叫做水的反常膨胀。
2、据报道,我国科学家造出“世界上最轻材料——全碳气凝胶”,这种材料密度仅为0.16mg / cm3,“0.16mg / cm3”表示的物理含义是。
如图为一块100cm3的“全碳气凝胶”放在一朵花上,该“气凝胶”的质量为g。
研究表明它最多能吸收自身质量900 倍的有机溶剂,则100cm3的“全碳气凝胶”最多能吸收的有机溶剂的质量为g。
3、不漏气的橡皮氢气球由地丽上升过程中,下列关于球内气体的质量与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质量不变,密度增加B.质量不变,密度减小C.质量增加,密度不变D.质量减小,密度不变4、下列实际应用中,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的是()A.用纳米薄层和纳米点制造存储器等纳米电子器件B.用热值较高的燃料给火箭提供动力C.用塑料泡沫做电影场景中倒塌的“墙壁”D.用熔点较低的酒精制成能测量较低温度的寒暑表5、纯牛奶的密度为(1.1~1.2)×103kg/m3,李明很想知道学校每天营养餐中的牛奶是不是纯牛奶.他和几个同学根据所学密度知识进行了如下测定:首先用天平称出一盒牛奶的质量是250g,喝完再称得空盒质量是26g,然后认真观察牛奶盒,发现牛奶的净含量是200ml.问:经他们检测计算同学们喝的牛奶是否符合纯牛奶标准?答案与提示:1、最大,小,小,大,小2、1 cm3的气凝胶质量是0.16mg;0.16g;1443、B4、C5、解:一盒牛奶的总质量m1=250g,空盒质量m2=26g,牛奶的质量:m=m1﹣m2=250g﹣26g=224g,牛奶的体积:V=200ml=200cm3,牛奶的密度:ρ= m/V ==1.12g/cm3=1.12×103kg/m3,在(1.1~1.2)×103kg/m3的范围之内,该牛奶符合纯牛奶标准.答:经他们检测计算同学们喝的牛奶符合纯牛奶标准.附件2:作业布置1、野战部队行军时携带的压缩饼干与平常的饼干相比,主要优点是在质量相等的情况下,压缩饼干的()A、密度大,体积大B、密度小,体积小C、密度大,体积小D、密度一样,体积小2、如图所示,点燃蜡烛会使它上方的扇叶旋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