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的早晨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 格式:docx
- 大小:15.31 KB
- 文档页数:2
我喜欢苗岭的早晨
听,苗林上“飞”下一个个音符,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一个个音符都在轻柔的手指,弹奏出了一首首优美的小曲,打破了苗岭上空的云雾降落在苗林的每一个地方,滴落在村庄上,滴落在草地上,滴落在农舍上……
有音符组成的一首首优雅的小曲想无字的歌谣,神奇般的从苗岭的四面八方飘然升起,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在小曲降落在苗岭的时候,苗岭也感受到了,苗岭就像是一个还在梦游的婴儿,突然翻了一个身,舒展着自己的四肢,还一边打量着这片大地;打量着这个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华相交辉映的世界。
苗岭的深处传来“布谷”声,几只小鸟“叽叽喳喳”的在清嗓子,准备即将要开始苗岭声唱会,花儿们也没闲着,他们正排练着舞蹈,而几只生着坚硬黑甲虫,正在讨论那只小鸟会胜出,咦,那只小鸟怎么在与大树大叔玩耍,走近一看,原来是我们的鸟儿工程师——啄木鸟在为我们的音乐家搭舞台。
声唱会开始了,一时间,鸣声上下,山林喧哗,所有“人”都在聆听着音乐家的歌声,森林、花儿、溪流都活跃了起来。都在展示自己独有的一面,也是最美的一面。
突然苗岭下的村庄上空发出浓浓烟气,是苗族人开始干活了,男的背着耕梨干活,女的在家纺布织衣,小孩出去上学,老人一大早出去喂鸡了。此时我想:我要是苗族人多好啊!
- 1 - 《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
苗岭,那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在这里,每天早晨的景色都是如此的宁静而又美丽。早晨的清新空气、湖泊上的倒影、山坡上隐约可见的彩色花朵,这一切都绘画了一幅幅令人难忘的画面。
从远处看,一片绿色的草地,像是一片洁白无瑕的画布,熨帖着欢乐安稳的家园,它不仅是居民们的家园,也是众多飞鸟聚集的栖息地,这里洋溢着生机勃勃的生活气息。
早晨,一缕缕清新的空气,满溢着清新的芳香,霎时间,像是把山旁的湖泊都染上了一层金灿灿的绸布,在一片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的静谧而又神秘。
那湖面上,随着湖面上清澈的水面反射出的景色,每一朵清新的白色花朵似乎都在把微风拂过时绽放出重重的绚烂,蓝天白云下,整个景象显得更加可爱而温暖。
在苗岭的早晨,还有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力,那就是乡野里的羊群,在每一天的早晨,羊群都会有一队队的出游,他们荡着细小的摇篮,慢慢地穿行在几重环绕的山坡上,有的停留在乡野边的茂密的林间,有的偶尔会衔来一句小羊的叫声,把整颗山坡都裹挟在一阵欢愉中。
早晨,整个苗岭如此梦幻,有时候,游客对这里的美景如此惊叹,他们会说,这里就像一个仙境一样,放眼望去,整个山坡上无不是一片绿意盎然,宛如一幅绘画,那么诗情画意,宛如一幅绘画,把人的心放飞在天际之上。
苗岭的早晨,宛如一幅绘画,把人的心放飞在天际之上。以它为 - 2 - 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以苗岭早晨为主题的语文教学活动。
首先,进行一些理论讲解,让学生了解苗岭早晨景色的特点,比如安静、清新、绿意、景色和声音。其次,让学生通过观察、抓拍照片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到苗岭的早晨景色,从生活中体验自然景观的美好。
最后,针对学生的观察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把真实的生活体验抒写成文字,收获简短而精彩的文字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传递的美。
人教版音乐《苗岭的早晨》说课稿
一、说教材:
《苗岭的早晨》是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第八册第四单元的音乐欣赏课程,是由笛子演奏家俞逊发创作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
它以苗族山歌体裁中的“飞歌”曲调为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乐曲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开始部分用小提琴吹奏出悠扬起伏、自由舒展的旋律,富有苗族音乐特点的同音名大小三度交替的音调,把人们带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群山叠翠、美丽恬静的苗岭春色晨景中。接着,运用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描绘出:林间布谷鸟清脆、婉转的呜唱,百鸟呼应,宁静的气氛中充满勃勃生气。第二段是乐曲主体部分又以明快、热烈的节奏描绘出苗族人民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场面。尤其是其间不断出现的鸟叫声,使音乐气氛显得更加活跃。乐曲的尾声再现了开始部分的音乐,让人们再次感受到苗家山寨的美丽与宁静的意境。这种再现三段式的结构形式,使音乐显得更为完整,好似余音绕梁,让人意犹未尽。
1、说重点:
指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充分体验苗岭早晨美丽的景色,同时享受苗族音乐独特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说难点:
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并理解每段旋律的意境和情绪,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将引导学生在听辨旋律速度和节奏变化中进行分段。并采用分段欣赏和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体验和理解作品意境的基础上,感悟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突破难点。
3、说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体验和描绘出作品所刻画的形象,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
(2)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领会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4、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绘制图片、音乐磁带、录音机
5、说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
运用综合教学形式,把音乐与地理、美术、表演、舞蹈等学科相结合,借助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启发想象、提问、组织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享受音乐的美感。
龙源期刊网
浅析古筝曲《苗岭的早晨》的演奏技法
作者:龙亚群
来源:《牡丹》2019年第12期
龙源期刊网
古筝曲《苗岭的早晨》是一首以贵州黔东南苗族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的古筝作品。此曲由焦金海改编,乐曲表达了苗族人民的朴实、热情的性格特点,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该作品将苗族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中国传统乐器相结合,并且使用了新的演奏技法,将古筝调弦扳手运用在演奏过程中,惟妙惟肖地将森林中百鸟欢唱模仿出来,使整个作品富有生命力与活力。
作品《苗岭的早晨》最初为1974年白诚仁创作的口笛曲,后由陈钢在1975年改编成同名的小提琴独奏曲。古筝版《苗岭的早晨》则是焦金海根据陈刚改编的同名小提琴独奏曲改编而成,此曲将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中苗族飞歌的音乐元素与古筝的演奏技法相结合,是一首旋律优美、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风格的作品。这首乐曲能被多种乐器改编及演奏,证明了此作品的影响力及代表性。这首作品也开创了中国传统乐器与苗族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的先例,丰富了中国传统乐器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的内容。其中所蕴含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也是现代作品中音乐本土化、民族化的创新和发展方向。
古筝曲《苗岭的早晨》这首作品的结构是一个单三部形式,由慢板+快板+慢板构成。其素材取自贵州黔东南苗族飞歌的音调。作品将苗族的少数民族特殊音调与传统五声音阶相结合,使得音乐更富有苗族风味。这首古筝作品表达了苗族人民热情好客、勤劳淳朴的特点,同时也描绘了苗岭清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龙源期刊网
谱例1(见图1)中,慢板作为整个作品的第一部分,起着烘托、铺垫的作用,表现了苗岭的清晨鸟儿欢歌、云雾缭绕的情景。慢板一开头以摇指开始,并且力度要求较强,前三个乐句在演奏时需要力度逐渐加强,同时注意乐句间的气口,摇指需要饱满、明亮,主要表现出山谷的悠长。除摇指运用以外,还充分运用3(mi)的上滑音,这是苗族飞歌的特性音,加以强弱对比,使音乐置身于深处山林之中,似近似远。
2024年苗岭的早晨教案任意[完整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苗岭的早晨》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提高学生的朗读、默写、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自然美。
2.教学难点:通过课文描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文的名字叫《苗岭的早晨》。请大家先guess一下,这篇课文可能会讲些什么内容呢?
2.自读课文
师:下面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自己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的大意。
3.课堂讨论
师:现在请大家谈谈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分享一下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很好。
生1:我觉得课文开头写的“晨雾笼罩着苗岭,大地一片朦胧。”这句话很美,让我感受到了早晨的神秘感。 生2:我喜欢“鸟儿在枝头欢唱,仿佛在歌唱新的一天”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
4.分析课文
师: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文的结构和内容。请大家找一下课文的中心句。
生:中心句是“苗岭的早晨,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师:很好!那么课文是通过哪些方面来描绘这幅画卷的呢?
生:课文通过描绘晨雾、鸟鸣、阳光、山川等自然景物,展现了苗岭早晨的美。
5.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苗岭的早晨》,通过阅读和分析,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下面请大家回家后,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苗岭的早晨》,大家背诵得怎么样了?今天我们来复习一下课文内容。
2.课堂讨论
师:请大家谈谈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分享一下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很好。
生1:我觉得课文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早晨的美丽。
生2:我喜欢课文中的比喻,如“晨雾笼罩着苗岭,大地一片朦胧。”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早晨的神秘。
3.课堂活动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
(1)晨雾________着苗岭,大地一片________。
苗岭的早晨
教材分析:《苗岭的早晨》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中欣赏教学课。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由作曲家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编而成。乐曲以苗族飞歌特有的旋律音调为主要素材,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苗族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
全曲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一个较长的引子,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节奏自由、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把人们引入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的春色晨景之中。
接着,乐曲转为快速,进入第二部分,由两个主题构成。第一主题是从引子中发展而来的。小提琴吸收了二胡滑音和笛子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模拟百鸟在晨曦中的鸣啭啁啾,钢琴配合鸟鸣的回声,回荡相随,宛如山林晨曦中的百鸟尽情欢唱。
第二主题由小提琴在低音区奏出,旋律粗犷有力、带有劳动节奏的特点,表现了人们劳动的场面。
这个旋律有慢渐快,并在高音区以更快的速度重复,此起彼伏,互相呼应,生动地描绘了人们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生活情景。随着音乐在不断加快的速度中达到高潮,戛然而止。
接着,音乐进入第三部分,压缩再现了乐曲的第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前后呼应,再次重现了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学习态度积极,学生思维敏捷,接受能力较强;认知领域有了进一步拓展,思想比较丰富,具有基本的音乐素质和理解能力对音乐情绪的体验更加准确细腻。已经系统地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并已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在这种情况下的教学,需要教师认真遵循音乐教育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并以学定教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乐曲《苗岭的早晨》,充分体验苗岭早晨秀丽的景色,同时感受苗族音乐独特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苗岭的早晨》
广州市第65中学实验学校 姚 梅
教材分析:
1、 本节课内容选自花城版音乐教材初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走进大自然”的第三课时《苗岭的早晨》。
2、 由白诚仁作曲,陈钢编曲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山寨春意昂然的秀丽图景,以明快热烈的苗族歌舞和劳动节奏表现了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教学理念:
这节课是一节以欣赏为主线,融合舞蹈、歌唱、节奏创编为一体的综合课。通过对作品《苗岭的早晨》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苗族乐曲的特点,以多种形式的参与与体验,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即兴创造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情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体验,了解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以及对苗族人文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苗族音乐的喜爱。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欣赏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为主线,以对比、类比、拓展、体验、探究、创作等系列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实践创作能力。引导学生对乐曲进行全面的了解。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掌握乐曲的节奏、结构特点,通过对特性变化音的认识,加深学生对苗族飞歌风格的认识,进而掌握苗族音乐的相关知识。学习即兴伴奏和创编。
教学重点:了解苗族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即兴创编活动。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欣赏老师吹奏的旋律,感受优美音乐的同时,产生联想。
畅谈感受:旋律舒展缓慢。仿佛来到森林中,听到小鸟的歌唱。
2、仔细聆听另一段歌曲,找两段音乐的共同点
讨论:两段音乐的节奏都是自由的,最后一句拖很长,旋律基本在高音区
3、总结“飞歌”的主要特征 1、教师用竖笛吹奏引子部分旋律的片段,用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与联想。
2、播放苗族飞歌的片段,给学生体会与比较的空间,引导他们思索 “苗族飞歌”的特点
- 1 - 《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
明媚的阳光洒在苗岭,空气仿佛洗涤了所有染污,自然的芬芳弥漫在整个苗岭,鸟儿乐音不断,汪汪的河流在苗岭的河谷里潺潺而流,苗岭的早晨安然而又平稳。
苗岭的早晨为我们带来了美好的晨光,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我们生活中的小乐趣。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花卉,一株株的花儿在阳光的照耀下绚烂多彩;我们可以在太阳里沐浴,尽情享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温暖;我们也可以倾听鸟语花香,感受大自然那森然的气息;我们还可以观察大自然中的奇观,如鱼儿游动在河中,树苗绽放在山坡上,百花争妍,万物多彩,景色无穷美好。
苗岭的早晨也是学习的好地方,这里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更加活跃,意念更加敏锐,让我们更熟悉大自然、了解自然规律,充实自身的学习知识,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机会到苗岭早晨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的自然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苗岭的早晨学习有助于他们日后学习取得更大的进步。
为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们将主要安排以下内容:
一、课前准备:
1.通过读课文《苗岭的早晨》,引导学生培养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自然观察的能力;
2.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苗岭的早晨,能够带给他们什么;
3.为了让学生在苗岭的早晨有更多的观察和体会,准备好了一些 - 2 - 实验装置,如温度计、湿度计、热量计等。
二、赴苗岭早晨体验:
1.让学生在苗岭早晨进行自然观察,提升学生对于自然规律的认知;
2.通过实验装置,让学生了解苗岭的早晨温度、湿度、热量等参数,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
3.借助图片,记录画面,让学生体会苗岭的早晨,更好的打开视觉,感受大自然的美;
4.培养学生的艺术天赋,让学生用画笔描绘苗岭的早晨,把它写下来记录,铭记美好;
5.让学生学习写诗,用文字将苗岭的早晨融入诗中,让更多青年人体会美好。
《苗岭的早晨》教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苗岭的早晨,是本单元的第二课。下面我将分别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评价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本节课是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让学生聆听音乐作品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并体验歌曲中美好的情感,感受音乐作品与相关文化结合产生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乐曲4/4拍,a宫民族调式,旋律明朗清晰,描绘了苗岭清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赞美了美丽的苗岭早晨。让学生得到美好音乐体验同时增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充分体现本单元山里孩子爱大山的思想主题。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对学习领域的划分,本课属于感受与鉴赏这一学习领域。感受与鉴赏重要的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南。根据新课标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以及五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本课我所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分辨乐曲小提琴版本与笛子版本,并能说出两个版本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安静的聆听乐曲,根据乐曲所表现情绪不同,能将乐曲分为三的部分,并总结分段的情绪填空。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聆听音乐,感受乐曲所描绘的美丽景象,初步了解苗族的风土人情。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聆听感受不同乐器演奏的版本带来的不同感受。
教学难点:能根据乐曲的情绪不同,将乐曲分为三个部分,并总结填空。
二、说学情
首先,应该认识到我所面对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的拓展,已经逐步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艺术作品,但由于受到实下流行音乐的影响,早已不满足于课本音乐的学习,因此,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一日不可懈怠,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对学生课堂常规以及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同时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人文思想,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欣赏音乐辨别音乐的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1 兴隆乡学校经典名曲欣赏简介
1、《百鸟朝凤》 山东民间乐曲,唢呐独奏。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劳动生活的回忆。
2、《苗岭的早晨》 口笛独奏,白城仁曲 展现美丽的苗寨春色晨景和苗族人民愉快劳动的喜悦心情。
3、《单簧管波尔卡》波兰 普罗修斯卡 钢琴曲,形象鲜明,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
4、《梦幻曲》 德国 舒曼 旋律温馨而甜美,勾起人们对童年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
5、《杜鹃圆舞曲》 挪威 约纳森 三拍子圆舞曲,乐曲描绘生机盎然的景象,好似杜鹃鸟灵活地在林中飞来飞去。
6、《那不勒斯舞曲》 俄国 柴可夫斯基 小号主奏 表现意大利女郎所跳的南方那不勒斯舞曲音乐。
7、《回家》 凯丽金曲 萨克斯独奏,表达了一个匆匆回家的游子在归途中所怀的热切渴望和甜美幸福的心情。
8、《小步舞曲》 德国 巴赫 三拍子舞曲,给人以淡雅、柔和之感和温文尔雅的动作与意境。
9、《欢乐颂》 德国 贝多芬 表现了全人类团结友爱的理想,表达出人民对和平自由、平等的愿望。
10、《牧童短笛》 中国作曲家贺绿汀 钢琴曲,形象鲜明,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
11、《渔舟唱晚》 筝独奏同志,娄树华曲,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
12、《丰收锣鼓》 民族管弦乐曲,表现了我国农民的劳动生活和喜获丰收的欢乐情绪。充分发挥了民族打击乐器丰富多彩的表现功能,既有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特点。
13、《草原巡逻兵》 笙独奏曲,又名《草原骑兵》。乐曲采用了蒙古民歌的音调,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14、《小天鹅舞曲》 俄罗斯作曲家柴柯夫斯基创作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第二幕的一段舞曲。表现四只小天鹅跳的一段欢乐舞蹈的伴奏音乐。
15、《我的祖国》 故事影片〈上甘岭〉的插曲。刘炽曲,深刻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和保家卫国和保家卫国的坚强信念。
人教版苗岭的早晨音乐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苗岭的早晨》。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歌曲《苗岭的早晨》的学习,歌曲描绘了苗族山寨早晨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了解和感受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歌曲《苗岭的早晨》的旋律和歌词,能熟练演唱。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特殊节奏和音高的掌握。
教学重点:歌曲的旋律、歌词以及民族音乐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音乐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苗族山寨早晨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苗族的民俗风情,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与生活的联系。
2. 新课学习(15分钟)
(1)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苗岭的早晨》,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高。 (2)分析歌曲的民族特色,如:歌曲的旋律、歌词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
(1)讲解歌曲中的特殊节奏和音高,结合钢琴示范演奏,让学生直观感受。
(2)针对学生演唱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4. 随堂练习(10分钟)
(1)学生分小组练习,相互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2)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5. 展示与评价(5分钟)
学生分组演唱,教师评价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
1. 《苗岭的早晨》
2. 歌曲旋律简谱
3. 歌词
4. 民族音乐特点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学唱《苗岭的早晨》,并了解苗族音乐特点。
2. 答案: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部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对歌曲中的一些特殊节奏和音高的掌握仍有待提高,今后教学中需加强个别指导。
教学内容:欣赏 《苗岭的早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体验和描绘出作品所刻画的形象,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
2指导学生为乐曲区分段落,领会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
体验苗岭早晨美丽的景,同时享受苗族音乐独特的美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为乐曲区分段落,并理解每段旋律的意境和情绪,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生问好
2.律动听音乐传花球
二、基本部分:
1.导入
(1)播放视频《歌唱美丽的家乡》片段,引导学生听辨歌曲是哪个少数民族的。
(2)介绍苗族 3师总结:《歌唱美丽的家乡》这首歌就是带有飞歌特的民歌,我国作曲家陈钢以这首歌素材创作了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我们来听一听乐曲是怎样表现苗岭早晨的。
2初步感受乐曲
(1)乐曲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2)这首乐曲是如何描绘苗岭的早晨的。
3分段欣赏
1第一部分
① 播放第一部分音响,引导学生听辨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② 音乐刻画了怎样的情景
③ 唱歌谱,找出特音,注意3和b3的音准。
④ 师小结。
(2)第二部分
①播放乐曲第一主题听辨音乐的情绪与第一部分有什么不同,速度是怎样的?
②请同学用喜欢的方式为这段音乐打节奏。
③利用图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
④学唱第一主题乐谱。
⑤学习苗族动作
⑥播放第二主题音乐,引导学生听辨第二主题的音区、节奏特点。
⑦完整欣赏第二部分 (3)第三部分
①播放音乐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
a这段音乐与前面哪一部分的音乐相似
b这段音乐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4.欣赏全曲,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音乐
四、结束部分:
1师小结
2听音乐出室
苗岭的早晨教案设计
第一篇:苗岭的早晨教案设计
苗岭的早晨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欣赏乐曲《苗岭的早晨》
二、教材分析
《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变的。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乐曲分三段。曲首以富有苗族音乐的“飞歌”旋律,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了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接着,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颤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表现布谷鸟婉转清脆的歌唱和百鸟呼应的意境。
第二段,以明快、活泼的节奏,热烈欢快的旋律,巧妙的调性转换,与第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由小提琴和钢琴轮流演奏主旋律,不时地插入模拟鸟儿鸣叫的简单音调,表现出一个欢乐热烈的场面。在伴奏一串刮奏之后,小提琴又在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的音调,速度由慢渐快,此起彼伏、互相呼应,宛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恰似青年男女旋舞于清水江畔,劳动号子回荡在山野田间。高涨而富于情趣的音乐,赞美了苗家的勤劳,表现了苗族人民愉快的幸福生活。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小提琴再次奏出“飞歌”的第一乐句,接着模拟鸟儿鸣叫的声响,乐句越来越短,与第一段遥相互应,再次重现苗寨的秀丽景色。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听赏《苗岭的早晨》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2、初步认识西洋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小提琴。
3、体验乐曲的情绪特点并能随着音乐动一动。
4、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5、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 6、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五、教学难点
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六、教学具准备
1、地图、录象资料、多媒体、音响。
2、学生准备彩笔、白纸。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导言(出示地图)师:小朋友们你们能在地图上找到我们伟大的祖国吗?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你能说出几个民族的名称吗?并能在地图上指出它们所在的位置吗? 生1: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我知道的民族有新疆维吾尔族、藏族、傣族……
《苗岭的早晨》教案
• 相关推荐
《苗岭的早晨》教案(通用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苗岭的早晨》教案(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苗岭的早晨》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欣赏《苗岭的早晨》。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听赏《苗岭的早晨》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区分乐曲段落的能力和音乐的记忆力。
情感目标:聆听《苗岭的早晨》这首口笛独奏曲,体验音乐作品的音乐情感,培养学生的意识和想象力。欣赏歌曲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一、区分乐段。
二、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笛、画笔、白纸和打击乐器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欣赏教学
1、导入:播放《爱我中华》。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它流传着几千年的文化,其中民族音乐是我国的瑰宝之一。民族音乐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爱我中华》。
我们的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它的民族特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有关苗族音乐。
2、揭开课题《苗岭的早晨》。
3、初听乐曲《苗岭的早晨》感受乐曲带来的意境。
提问:乐曲中有什么乐器演奏?(口笛)
4、出示口笛乐器,简单介绍口笛的构造、音色和表现力。
(这首乐曲是笛子演奏家于孙发创作的一首口笛独奏曲,以苗族“飞歌“的音调为素材,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口笛是一种小巧玲珑、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能吹奏出悠扬起伏、自由舒展的旋律,富有苗族音乐特点。)
5、(出示民间笛子)请一名学生用口笛试吹。
试吹后提问:它能模仿出什么声音?
6、复听乐曲,乐曲可分为几个乐段?(三个乐段)
聆听乐曲感受速度的变化。请学生边听音乐边用手势随着音乐速度的变化进行。
7、分段欣赏
(仔细听听第一乐段的速度、力度、节奏、气氛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和画面。)
音乐欣赏 《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
一、导入
聆听《苗家儿童庆丰收》进教室。
谁记得我们进教室的歌曲唱的是哪个民族的歌? (苗族)
让我们一起来回忆这首歌曲。 (随教师的钢琴伴奏演唱全曲)
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苗族吗?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苗族的资料)
老师也为大家介绍一下苗族的图片。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乐曲,它将我们带到了鸟儿争鸣、笛声飘飘、风光秀美的苗家山寨。仔细聆听,用心去感受这首乐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初听全曲)(学生交流自己听后的感受)
这首乐曲以苗族山歌体裁中的“飞歌”曲调为素材,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又以明快热烈的苗族歌舞和劳动节奏表现了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快乐幸福生活的情景。这首乐曲就是我们今天重点要欣赏的《苗岭的早晨》。
二、完整欣赏
你听出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乐曲旋律的速度和节奏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你能根据这些变化为乐曲分段吗?让我们在聆听音乐中找到答案吧!(完整地欣赏全曲)(学生回答是小提琴演奏的,教师介绍小提琴。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学生能清晰地分出三个段落。课件展示。)
三、分段欣赏
每段中乐曲旋律速度节奏怎样呢?让我们来细听各段落,比较它们之间的变化和联系。
1. 聆听第一段主题音乐
这段缓慢又舒展的旋律使你联想到苗岭的早晨是什么样的画面?感受到什么样的气氛呢?
(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课件)
我们用歌声来感受这一主题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视唱主题旋律)
2. 聆听第二段主题音乐
在你们动听的歌声中,老师感受到了苗岭上美丽清新的早晨.在这美好的早晨里,苗族同胞们在做什么呢?音乐速度和节奏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我们接着往下听。
这段音乐表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课件展示)
请你用动作来表现这殷音乐。 (教师引导学生跳起苗族舞蹈)
这里有打击乐器串铃,想想我们用什么节奏型来为这段音乐伴奏最合适。 (教师引导学生用串铃表现音乐形象,为音乐伴奏,创造气氛)
教学内容:欣赏《朝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讲解晨曦初上的景色。
能力目标:通过听辨第一部分主体出现的次数,每次出现时的主奏乐器,以及力度变化,让学生熟悉第一声部主题并记忆。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朝景》,感受乐曲所描绘的晨曦初上的美景。
教学重点:欣赏《朝景》
教学难点:记忆乐曲第一部分
教学方法:模唱法、视听结合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的音字部分,学生聆听并思考:音乐描绘了哪种画面?演奏形式是什么?
2、老师简单介绍《苗岭的早晨》是一首中国作品,演奏形式是小提琴独奏,描绘了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苗族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
二、分段欣赏《朝景》
1、第一部分
(1)老师播放录音,学生聆听并思考:这部分音乐描绘了哪种画面?它的演奏形式是什么? (2)拉萨简单介绍作曲家格里格及其作品《培尔.金特》组曲,以及《朝景》是选自《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的第一乐章,描写了大自然晨曦初上的美丽景色。
(3)学生再次看谱聆听录音,边听边记录主奏乐器的种类及其出现的顺序,以及旋律力度变化。
(4)老师提问:主奏乐器音色的变化与力度变化与力度强弱的变化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分别刻画了怎样不同的画面?
(5)学生填词演唱主题,注意一字多音处的音准。
2、第二部分
(1)老师播放录音,学生聆听并思考:这部分音乐描绘了什么画面?
(2)学生再次聆听音乐,找一找这部分音乐的主题。
(3)请随音乐哼唱主题。
(4)老师提问:能听出这个主题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吗?它与第一主题在节奏上有什么不同?
(5)学生再次聆听音乐,边听边跟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晃动身体。
3、第三部分
三、完整欣赏
1、学生完整聆听乐曲,听到第一部分时,随音乐填词演唱主题;听到第二部分时,随音乐按节奏轻轻晃动身体;听到第三部分时,用手指表示主题的次数。
2、学生总结乐曲的结构
四、小结 板书设计:
《苗岭的早晨》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苗岭的早晨》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描绘了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表现了苗族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
《苗岭的早晨》是1974年白诚仁先生特意为俞逊发新发明的“口笛”创作的曲目,曾被中国艺术团在世界演出,享誉海外。1975年由作曲家陈钢创编成为小提琴曲。
【乐曲赏析】
➢ 笛子曲
笛子曲引子悠长抒情,红日初升,绵延山地里清脆绵长的鸟鸣声表现晨曦渐开,鸟鸣嘤嘤。深树中鸟儿睁开惺忪睡眼慵懒而活泼的歌唱。日高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呈现出苗岭自然风光的无限秀丽,大家出工了,苗岭渐渐沸腾起来。
转入主题部分后,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快速的节奏表现百鸟争鸣,欢呼雀跃,自由自在。二胡扬刚之声流露出苗族人民勤劳忙,轻巧轻灵的吐奏,配合着口笛独特的音色,体现出山岭中层峦叠翠中鸟儿清脆鸣声,苗族人民热情、积极的劳动场景,山岭中层峦叠翠中鸟鸣明丽清脆,结合苗族飞歌的旋律,一时分不清鸟鸣和苗族人民的歌唱,此时鸟、自然、人和谐相融,苗岭人民幸福的生活令人热切向往。急速的高潮戛然而止,曲子转慢抒情,苗岭和谐之景、深远之境、幸福之情洋溢而出,再现主题,悠长的歌声绵绵不尽,三日绕梁,回味无穷,令人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流连忘返。 ➢ 小提琴曲
乐曲分三个部分,描绘出一幅苗岭晨曦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苗族人民欢乐幸福的生活情景。
第一部分实际上是一个较长的描绘性的引子,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节奏自由、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把人们引入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晨景春色之中;接着,乐曲转为快速。小提琴吸收二胡滑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模拟百鸟在晨曦中的鸣啭啁啾,钢琴配合鸟鸣的回声,回荡相随,宛如山林晨曦中的百鸟尽情欢唱。
第二部分是乐曲的主体,由几个取材于引子的音调加以发展、互成对比又互有联系的方整的乐段组成。首先是在钢琴伴奏下,由小提琴奏出欢快热烈的第一旋律,随后第二个旋律在中音区奏出,情绪活泼,富有弹性;在钢琴刮奏之后,第三个旋律在小提琴低音区奏出,粗犷有力,带有劳动的节奏特点。
第三部分旋律由慢渐快,并在高音区以更快的速度重复,此起彼伏,互相呼应,犹如芒筒低吟,芦笙高歌,生动地描绘了人们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生活情景。随着音乐在不断加快的速度中达到高潮,嘎然而止。接着,音乐又转入自由的散板,再现了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于这个再现有很大压缩,因而起尾声作用,与第一部分前后呼应,再次重现了苗家山寨的秀丽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