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通道建立的相关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5.31 MB
- 文档页数:42
静脉输液管理规范引言概述: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科室。
然而,由于静脉输液操作的特殊性,不规范的管理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事件的发生。
因此,规范的静脉输液管理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静脉输液管理规范。
一、输液设备的选择与准备1.1 选择合适的输液器材: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液器材,包括输液管、针头、注射器等。
确保器材的质量和使用寿命,避免因器材原因导致输液事故。
1.2 检查输液设备完整性:在使用前,仔细检查输液设备的完整性,确保无破损、漏液等情况,避免因设备问题引发输液事故。
1.3 消毒与无菌操作:在使用输液器材前,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输液设备的无菌状态,减少感染风险。
二、静脉通道的建立与管理2.1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包括手部静脉、前臂静脉等。
避免选择过细或过粗的静脉通道,减少不必要的损伤和不适。
2.2 穿刺技术与操作规范:在进行静脉穿刺时,医务人员应具备专业的穿刺技术,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避免穿刺过深或过浅造成并发症。
2.3 静脉通道的定位与固定:在建立静脉通道后,应进行适当的定位与固定,确保静脉通道不易脱落或移位,减少漏液和感染的风险。
三、药物配制与输液速度控制3.1 药物配制的准确性:在进行药物配制时,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的要求,准确计量药物,并遵守药物配制的操作规范,避免因药物配制错误导致药物过量或过少。
3.2 输液速度的控制:根据药物的特性和患者的情况,合理控制输液速度,避免过快或过慢造成不良反应或治疗效果不佳。
3.3 药物相容性的评估:在需要同时输注多种药物时,应进行药物相容性的评估,避免不同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药物疗效。
四、输液监测与观察4.1 输液记录与标识:医务人员应及时记录输液相关信息,包括药物名称、剂量、输液速度等,并对输液设备进行标识,方便监测与管理。
静脉通道的概念静脉通道是指通过插入导管或针管等器械,将药物、液体或血液输送到人体静脉内的一种医疗技术。
它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用于给予药物治疗、输液、血液透析、血液采集等治疗或诊断目的。
静脉通道的建立通常需要经过以下步骤: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部位、消毒皮肤、穿刺静脉、插入导管或针管、固定导管或针管、连接输液装置或采血装置等。
静脉通道的建立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一定的解剖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
静脉通道的建立有多种方法,常见的包括外周静脉通道和中心静脉通道。
外周静脉通道是通过插入导管或针管到外周静脉(如手臂、手背、脚踝等)来建立的通道,适用于输液、给药等常规操作。
中心静脉通道是通过插入导管到体内大血管(如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等)来建立的通道,适用于输液、输血、血液透析等需要大量液体输注或长时间持续输注的情况。
静脉通道的建立具有以下优点:首先,静脉通道可以快速将药物或液体输送到全身循环系统,使药物迅速发挥作用;其次,静脉通道可以减少药物的代谢和消化过程,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再次,静脉通道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调整输液速度和剂量,实现个体化治疗;最后,静脉通道可以避免口服药物的不适和胃肠道吸收的不确定性。
然而,静脉通道的建立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首先,静脉通道的建立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否则可能会导致穿刺失败、血管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其次,静脉通道的建立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以避免感染的发生;再次,静脉通道的建立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输液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最后,静脉通道的建立需要定期更换导管或针管,以避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并发症。
总之,静脉通道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用于给予药物治疗、输液、血液透析、血液采集等治疗或诊断目的。
它可以快速、有效地将药物或液体输送到全身循环系统,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静脉通道的建立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并且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和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输液情况。
急诊静脉通路建立的原则和方法何忠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急救部摘要:临床急诊工作中静脉通路的建立是临床医师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临床上如何建立急诊静脉通路,建立急诊静脉通路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本文将详细介绍。
关键词:急诊静脉通路原则方法一、急诊静脉通路的建立㈠、建立静脉通路的目的1静脉通路2中心静脉压监测3改良氧利用率的监测具体到临床工作中的常规患者,静脉通路的建立有以下用途:建立患者的液体通路,给药通路,建立抢救时的用药通路,泵入药物及透析患者的通路,鉴别心衰及呼吸衰竭,指导临床用药,指导全身用药,了解全身氧代谢情况,评估全身情况,由此可见建立静脉通路在临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㈡迅速建立以中心静脉为主的静脉通路对于创伤病人,建立以中心静脉为主的数条大静脉通路,确保液体的迅速输入,要求快速,简便,可靠,有效。
大静脉穿刺置管技术必须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尤其在创伤病人的抢救当中,建立3~5条静脉通路和一条动脉通路是必要的。
对于静脉的使用,第一条为快速补液和/或监测中心静脉压;第二条为快速补血或胶体液;第三条为补液和用碱性药或针对脑水肿的脱水药等;第四条为血管活性药物。
建立一条动脉通路行有创血压监测和抽取血气或其它血标本。
在有穿刺置管的条件下,静脉切开已经不做为首选。
迅速建立可靠有效的静脉通路:是创伤急救的基本技术,全身静脉穿刺有“8个部位---16点”(颈外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上入路、锁骨下静脉下入路、头静脉、贵要静脉、股静脉、大隐静脉共8个部位,双侧共16点)可以做为穿刺放置套管、置入导管。
只能做一个部位的大静脉穿刺不能满足严重和复杂病情病人的抢救,对多部位不同手法的穿刺置管技术均要全面掌握,以适应特殊条件下病人的急救需要,故在此做全面、详细的介绍。
中心静脉的优点:建立了快捷、简单、实效、可靠有通路;中心静可以监测中心静脉压力指导液体治疗;中心静脉血可能监测血气及氧代谢;中心静脉给药对心肺复苏效果有积极影响;它一定程度代表了创伤抢救的水平。
《[围手术期静脉通道的建立及管理] 建立静脉通道》
摘要:建立1条可靠的静脉通道,是围手术期的一个关键步骤,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传统的静脉穿刺针由金属材料制成,且针体短,常因体位的改变造成液体外渗而需要重新穿刺,穿刺部位的选择:由于手术部位的不同,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较为局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5.257 在手术室工作中,对创伤、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及大手术中快速输血、输液,是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因此,手术前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手术中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是围手术期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
手术前静脉通道的建立建立1条可靠的静脉通道,是围手术期的一个关键步骤。
它是输血补液及术中用药的必须途径,对手术及危重病人的抢救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措施。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传统的静脉穿刺针由金属材料制成,且针体短,常因体位的改变造成液体外渗而需要重新穿刺。
这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从而影响了护理质量。
我们自1994年开始采用静脉留置针至今,这一产品弥补了金属静脉穿刺针的不足,在麻醉及手术过程中可将液体及时开放,使很多大量失血、失液患者转危为安,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穿刺部位的选择:由于手术部位的不同,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较为局限。
临床工作中,在不防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我们尽量选择左前臂静脉,穿刺时不宜选用手腕及关节屈曲处,以免病人屈曲肢体时影响静脉的输入。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