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静脉通道什么意思 (28页)
- 格式:docx
- 大小:34.05 KB
- 文档页数:28
急救心肺复苏流程心肺复苏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基本生命支持阶段(Basic Life Support,BLS),指施救者在院前没有仪器设备得情况下,通常使用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为患者进行抢救;第二阶段就是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 iac Life Support, ACLS)就是指患者从现场转入医院或者急救车,急救中心得医务人员到达现场,由医务人员接手后进行得生命支持。
病人得自主循环恢复后进入心肺复苏得第三个阶段,后续生命支持(Prolonged Life Support, PLS),主要就是脑复苏,与脏器功能支持得后续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基本生命支持阶段(BBLS)-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心肺复苏(CPR)就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得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得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得人工循环并恢复得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得急救技术、心肺复苏得目得就是开放气道、重建呼吸与循环。
人们只有充分了解心肺复苏得知识并接受过此方面得训练后才可以为她人实施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 (清理呼吸道) +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 后续得专业用药初步得CPR按DRCAB进行、D(dangerous 检查现场就是否安全在发现伤员后应先检查现场就是否安全。
若安全,可当场进行急救;若不安全,须将伤员转移后进行急救。
R 检查伤员情况在安全得场地,应先检查伤员就是否丧失意识、自主呼吸、心跳。
检查意识得方法:轻拍重呼,轻拍伤员肩膀,大声呼喊伤员。
检查呼吸方法:一听二瞧三感觉,将一只耳朵放在伤员口鼻附近,听伤员就是否有呼吸声音,瞧伤员胸廓有无起伏,感觉脸颊附近就是否有空气流动。
检查心跳方法:检查颈动脉得搏动,颈动脉在喉结下两公分处。
《[围手术期静脉通道的建立及管理] 建立静脉通道》
摘要:建立1条可靠的静脉通道,是围手术期的一个关键步骤,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传统的静脉穿刺针由金属材料制成,且针体短,常因体位的改变造成液体外渗而需要重新穿刺,穿刺部位的选择:由于手术部位的不同,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较为局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5.257 在手术室工作中,对创伤、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及大手术中快速输血、输液,是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因此,手术前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手术中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是围手术期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
手术前静脉通道的建立建立1条可靠的静脉通道,是围手术期的一个关键步骤。
它是输血补液及术中用药的必须途径,对手术及危重病人的抢救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措施。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传统的静脉穿刺针由金属材料制成,且针体短,常因体位的改变造成液体外渗而需要重新穿刺。
这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从而影响了护理质量。
我们自1994年开始采用静脉留置针至今,这一产品弥补了金属静脉穿刺针的不足,在麻醉及手术过程中可将液体及时开放,使很多大量失血、失液患者转危为安,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穿刺部位的选择:由于手术部位的不同,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较为局限。
临床工作中,在不防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我们尽量选择左前臂静脉,穿刺时不宜选用手腕及关节屈曲处,以免病人屈曲肢体时影响静脉的输入。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
静脉通道的概念静脉通道是指通过插入导管或针管等器械,将药物、液体或血液输送到人体静脉内的一种医疗技术。
它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用于给予药物治疗、输液、血液透析、血液采集等治疗或诊断目的。
静脉通道的建立通常需要经过以下步骤: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部位、消毒皮肤、穿刺静脉、插入导管或针管、固定导管或针管、连接输液装置或采血装置等。
静脉通道的建立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一定的解剖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以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
静脉通道的建立有多种方法,常见的包括外周静脉通道和中心静脉通道。
外周静脉通道是通过插入导管或针管到外周静脉(如手臂、手背、脚踝等)来建立的通道,适用于输液、给药等常规操作。
中心静脉通道是通过插入导管到体内大血管(如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等)来建立的通道,适用于输液、输血、血液透析等需要大量液体输注或长时间持续输注的情况。
静脉通道的建立具有以下优点:首先,静脉通道可以快速将药物或液体输送到全身循环系统,使药物迅速发挥作用;其次,静脉通道可以减少药物的代谢和消化过程,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再次,静脉通道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调整输液速度和剂量,实现个体化治疗;最后,静脉通道可以避免口服药物的不适和胃肠道吸收的不确定性。
然而,静脉通道的建立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首先,静脉通道的建立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否则可能会导致穿刺失败、血管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其次,静脉通道的建立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以避免感染的发生;再次,静脉通道的建立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输液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最后,静脉通道的建立需要定期更换导管或针管,以避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并发症。
总之,静脉通道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用于给予药物治疗、输液、血液透析、血液采集等治疗或诊断目的。
它可以快速、有效地将药物或液体输送到全身循环系统,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静脉通道的建立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并且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和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输液情况。
急危重症护理学考试真题含详细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不是急诊科常见的症状?A. 高热B. 心悸C. 腹痛D. 昏迷【答案】A【解析】高热常见于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等,不属于急诊科特有的症状。
急诊科常见的症状包括心悸、腹痛、昏迷等。
2. 下列哪项不是急诊护理工作的特点?A. 紧急性B. 随机性C. 规律性D. 多样性【答案】C【解析】急诊护理工作具有紧急性、随机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而规律性不是其特点之一。
3. 下列关于急诊护理评估的说法,哪项是错误的?A. 评估时要全面、动态、连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B. 评估时要重视患者的主诉C. 评估时首先要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D. 评估时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状况【答案】C【解析】急诊护理评估时,应首先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因为生命体征是评估患者病情危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4. 下列哪项不是急诊护理措施?A. 立即吸氧B. 建立静脉通道C. 立即手术D. 通知医生【答案】C【解析】急诊护理措施包括立即吸氧、建立静脉通道、通知医生等,立即手术不属于急诊护理措施,而是医生的职责。
5. 下列哪项不是急诊护士的职业素养?A. 敏锐的观察力B. 良好的沟通能力C. 高度的责任心D. 丰富的临床经验【答案】D【解析】急诊护士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所有护士都应该努力积累的,不仅仅是急诊护士。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 请简述急诊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答案】急诊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抢救患者生命:急诊患者病情危重,护理工作需迅速、准确地执行医生的治疗方案,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
(2)确保患者安全:急诊护理工作要确保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安全,避免病情恶化。
(3)提高医疗质量:急诊护理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要求护士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医疗质量。
(4)促进患者康复:急诊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康复。
急诊静脉通路建立的原则和方法何忠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急救部摘要:临床急诊工作中静脉通路的建立是临床医师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临床上如何建立急诊静脉通路,建立急诊静脉通路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本文将详细介绍。
关键词:急诊静脉通路原则方法一、急诊静脉通路的建立㈠、建立静脉通路的目的1静脉通路2中心静脉压监测3改良氧利用率的监测具体到临床工作中的常规患者,静脉通路的建立有以下用途:建立患者的液体通路,给药通路,建立抢救时的用药通路,泵入药物及透析患者的通路,鉴别心衰及呼吸衰竭,指导临床用药,指导全身用药,了解全身氧代谢情况,评估全身情况,由此可见建立静脉通路在临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㈡迅速建立以中心静脉为主的静脉通路对于创伤病人,建立以中心静脉为主的数条大静脉通路,确保液体的迅速输入,要求快速,简便,可靠,有效。
大静脉穿刺置管技术必须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尤其在创伤病人的抢救当中,建立3~5条静脉通路和一条动脉通路是必要的。
对于静脉的使用,第一条为快速补液和/或监测中心静脉压;第二条为快速补血或胶体液;第三条为补液和用碱性药或针对脑水肿的脱水药等;第四条为血管活性药物。
建立一条动脉通路行有创血压监测和抽取血气或其它血标本。
在有穿刺置管的条件下,静脉切开已经不做为首选。
迅速建立可靠有效的静脉通路:是创伤急救的基本技术,全身静脉穿刺有“8个部位---16点”(颈外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上入路、锁骨下静脉下入路、头静脉、贵要静脉、股静脉、大隐静脉共8个部位,双侧共16点)可以做为穿刺放置套管、置入导管。
只能做一个部位的大静脉穿刺不能满足严重和复杂病情病人的抢救,对多部位不同手法的穿刺置管技术均要全面掌握,以适应特殊条件下病人的急救需要,故在此做全面、详细的介绍。
中心静脉的优点:建立了快捷、简单、实效、可靠有通路;中心静可以监测中心静脉压力指导液体治疗;中心静脉血可能监测血气及氧代谢;中心静脉给药对心肺复苏效果有积极影响;它一定程度代表了创伤抢救的水平。
急救心肺复苏流程心肺复苏分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基本生命支持阶段(Basic Life Support,BLS),指施救者在院前没有仪器设备的情况下,通常使用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为患者进行抢救;第二阶段是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 ACLS)是指患者从现场转入医院或者急救车,急救中心的医务人员到达现场,由医务人员接手后进行的生命支持。
病人的自主循环恢复后进入心肺复苏的第三个阶段,后续生命支持(Prolonged Life Support, PLS),主要是脑复苏,和脏器功能支持的后续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本生命支持阶段(BBLS)—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的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抖,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的急救技术。
心肺复苏的目的是开放气道、重建呼吸和循环。
人们只有充分了解心肺复苏的知识并接受过此方面的训练后才可以为他人实施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 =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 胸外心脏按压 + 后续的专业用药初步的CPR按DRCAB进行。
D(dangerous 检查现场是否安全在发现伤员后应先检查现场是否安全。
假设安全,可当场进行急救;假设不安全,须将伤员转移后进行急救。
R 检查伤员情况在安全的场地,应先检查伤员是否丧失意识、自主呼吸、心跳。
检查意识的方法:轻拍重呼,轻拍伤员肩膀,大声呼喊伤员。
检查呼吸方法:一听二看三感觉,将一只耳朵放在伤员口鼻附近,听伤员是否有呼吸声音,看伤员胸廓有无起伏,感觉脸颊附近是否有空气流动。
检查心跳方法:检查颈动脉的搏动,颈动脉在喉结下两公分处。
C 〔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检查心脏是否跳动,最简易、最可靠的是颈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