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高中阅读)
- 格式:docx
- 大小:20.16 KB
- 文档页数:5
例说古诗的多义性文/刘昌贵人们欣赏古诗歌,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是所谓“诗无达诂”。
实质上,这是因为诗歌常常具有多义性,也正是由于这种多义性的存在,才使得诗歌更加富有韵味。
营造诗歌多义性的方法,最常见也最为大家所熟悉的是双关。
此外还有创设深层义、悖论义及联想义等方法。
一、深层义。
深层义指隐藏在字句表面之下,可层层剖析而得之义。
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小诗看似纯然写景,但寓意深刻。
这枝囿于柴扉的红艳芬芳的杏花,代表的正是园主人不愿与世相争,恬然淡泊的心境。
然而由于园主人品行日隆,他那高洁的名声早已为世人所知,又岂能为“墙”所拘束呢?二、悖论义。
悖论义是指表面上是悖情悖理的陈述而实际上寓含着细腻的情思。
古典诗歌往往运用这种看似逆情悖理的陈述,来倾吐人物内心的强烈情感,抒发诗人胸中淤积的忿懑。
仔细揣摩其妙处,对理解诗歌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不喜秦川水,生恨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复经年。
”(唐·刘采春《罗嗊歌》)夫婿的离去,夫婿的一去不归,皆由夫婿而起,这与水和船毫无关系,但作者却去恨江中的水、水上的船,恨它“载儿夫婿去”,这是没有道理的。
然而正因如此,才足以说明作者对丈夫的忠贞,同时也反衬“夫婿”一去不归,未免太无情了。
这种委婉含蓄的写法,把缠绵的情怨、脉脉的相思倾诉于字里行间,颇能引起人们的同情。
三、联想义。
有些诗歌通常不把某种感情脉络连续呈现出来,而是留下空白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这种因联想而有所悟的意义就是联想义。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从字面上看,是写景而不是写人,可实际上却处处浸染着人的思绪。
试想一下:诗人伫立风雪之中,深情地目送着友人。
友人渐行渐远,在“山回”处,终于消失在茫茫风雪中。
望“君”人不见,唯见马蹄东。
然而这雪地上的蹄印,也渐渐由清晰变为模糊,最终被“北风”一扫而平了。
古诗词的多义性作文
咱来说说古诗词这玩意儿,它可有意思啦,其中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多义性。
你瞧,一首古诗词,不同的人读,那理解能差出十万八千里。
就好比那首“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有人读着,就觉得是诗人在单纯描绘春天早上睡懒觉的惬意场景;可有人就觉得,这是诗人在感慨时光匆匆,美好的春天稍纵即逝。
为啥会这样呢?这就得怪诗人太“狡猾”啦,他们不把话说明白,就爱给咱留点儿想象的空间。
就像猜谜语一样,谜底不唯一,全看你怎么想。
比如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般咱都觉得这是在表达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愿,希望大家就算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一轮明月,感受彼此的牵挂。
但要是换个角度想,说不定诗人是在借这明月感慨人生的无常,相聚的难得呢。
再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面上看是鼓励咱们要想看得远,就得站得高。
可要是往深了琢磨,这是不是也在说,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就得不断进取,突破现有的局限呢?
古诗词的多义性啊,有时候就像一个万花筒,稍微转一转,就能看到不同的图案和色彩。
这也正是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同一个句子,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情下读,都能咂摸出不一样的味道来。
所以啊,读古诗词可别死脑筋,得多转转脑子,说不定就能发现新的天地。
不然,可就辜负了诗人留给咱们的这些“小玄机”啦!。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然而,与其它形式的文学作品相比,中国古典诗歌具有一种独特的多义性。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古典诗歌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被理解和解读,这使得它呈现出了丰富而多样的意义。
首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体现在其文字和语言的隐晦之中。
在古代,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经常使用隐喻、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以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诗歌可以被理解为对自然景色、人物形象或情感状态的描绘,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对社会现象、政治事件和文化背景的隐喻和批判。
这种多义性给了读者广泛的解读空间,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和探索性。
其次,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还体现在其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之中。
古代的中国诗歌往往受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影响,诗人们通过诗歌表达对时代变迁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这些诗歌可以被理解为对历史事件和时代精神的见证,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对人类存在和命运的思考。
通过深入研读和解析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此外,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还可以在其音韵和韵律之中找到。
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相对复杂,每个字的音调和声调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诗人们善于利用这种韵律,通过押韵和平仄的变化来增加诗歌的韵律美和音乐性。
这种多义性使得古典诗歌不仅可以通过文字和意义传达情感和思想,还可以通过声音和音律传达诗歌的美感和表情。
然而,正因为多义性的存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欣赏也并非易事。
对于一些偏远的乡村诗人或特定的文化背景,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可能显得模糊和晦涩。
因此,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的理解和解读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不仅需要对诗歌本身有着深入的了解,还需要对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土壤有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是其独特魅力的一部分。
它不仅体现在文字和语言的隐晦之中,还体现在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的深沉之中,同时也体现在音韵和韵律的音乐性之中。
多义性解读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分析多义性解读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分析一、运用多义性解读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缘由和意义古代诗歌内容和方式的表达上多接受一语相关的含蓄表达手法,这些诗歌大多接受比较隐晦的表达方式进行词句的铺排,我们对古代诗歌的主旨涵义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理解。
再加上古代诗歌的写作年月距今少则百年多则千年,在历史长河里,汉语的词义和句式都随着历史的时代演化而发生转变,造成了读者理解上的困难,甚至理解上的歧义,因此,我们不能从现代汉语的规律方式去理解古代诗歌想要表达的含义,而应当从古代汉语的语言运用特点和和运用规章去理解古代诗歌的真实意义。
我国古代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简洁的文学意境。
中职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多义性解读可以促进同学在学习古代诗歌时语言素养和多向思维的培育,增加同学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力气,从而培育他们的文化创新精神。
在多义性解读的引导中,老师应当学会重视和敬重每个同学对于古代诗歌的多义性解读,把其共性化的解读向其有利的方向引导,从而获得共性化的文学学问认知,为同学日后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促进其语文学习解读技巧的培育。
二、多义性解读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1. 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多义解读诗歌中的词义我国古代诗歌在表达方式上多用悦耳含蓄的手法,这种表达方式大多是通过修辞的手法去表现。
在老师进行古代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和提示同学适当留意诗歌使用的修辞手法,通过理解使用的修辞手法对诗歌进行多义性的解读。
我国大部分的古代诗歌接受象征和比方的修辞方法,表达丰富的艺术形象。
在诗歌的时代语境里,同学就可以利用词的同音性和多义性的特点,充分理解诗歌中的词句的多义性。
在诗歌中,接受象征的手段描述的事物往往和象征体没有直接的关联。
但恰恰是这种看似分别,实则结合的事物特征性的刻画和描写,可以给同学以宽敞的想象余地,从而使同学在多义性解读中充分体会到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以这种象征的修辞手法为切入点,可以引导同学利用多义性解读去理解诗歌中的词义,最终达到多义性解读的课堂运用的目的。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对诗歌多义性的深入研究,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
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它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
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
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
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
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
英国的恩普逊在其《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一书中,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
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
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有相通的地方,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以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按照词汇学的解释,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很,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
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
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性不同。
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
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
而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
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
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完全一样。
可见,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另外,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申义。
诗歌教学参考资料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启示义,分为以下五类:双关义、情韵义、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
这五类启示义,以它们依赖宣示义的程度,构成一个系列。
双关义与宣示义关系最密切,双关义两个意义一个就属于宣示义。
情韵义是附着在宣示义之上的各种诗的感情和韵味,它不能离开宣示义单独存在。
象征义,有的附着在词语的宣示义上,有的在整句诗或整首诗中。
深层义可以含蓄在词语中,但多半含蓄在全句或全篇中。
言外义既不在词语中,也不在句子中,而是在字句的空档里,即所谓字里行间的“行间”。
它虽然并未诉诸语言,但读者可以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加以补充。
双关义在一般场合下,使用语言的时候,一个词只传达一种意义,而排斥它的其他意义,以避免发生歧义。
而双关却是让两个意义并存,读者无法排斥掉其中任何一个。
双关义可以借助多义词造成。
例如,“远”有两种意义:远近的“远”,表示空间的距离长;久远的“远”,表示时间的距离长。
《古诗十九首》中“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远”字,就可以作这两种不同的解释,或者两方面的意思都有。
关于这个“远”字的双关义,朱自清先生在《诗多义举例》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又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前两句用碧玉形容柳树,一树绿柳高高地站在那儿,好像是用碧玉妆饰而成的。
碧玉的比喻显出柳树的鲜嫩新翠,那一片片细叶仿佛带着玉石的光泽。
这是碧玉的第一个意思。
碧玉还有另一个意思,南朝宋代汝南王小妾名叫碧玉,乐府吴声歌曲有《碧玉歌》,歌中有“碧玉小家女”之句,后世遂以“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出身的年轻美貌的女子。
“碧玉妆成一树高”,可以想象那袅娜多姿的柳树,宛如凝妆而立的碧玉。
这是碧玉的第二个意思。
碧玉这个词本来就有这两种意思,而在这首诗里两方面的意思似乎都有,这就造成了多义的效果。
又如,“虚室”这个词,陶渊明在《归园田居》里两次用到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多义性例释在古典诗词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使用来表现某种情绪,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于这种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
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
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
因此,了解这类意象通常寄予了作者哪种思想情志,常常成为诗歌鉴赏的突破口。
但是,在诗歌鉴赏的实际活动中,有时并不能完全依赖和相信千百年来因袭下来的传统意象的固定含义。
因为,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遭遇、不同身份的诗人,对于这些意象的运用和理解也不尽相同,导致意象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发生了变化,意象因此具有了多义性。
我们以中国古典诗词中极为常用的月、水、花等意象,简单加以阐释。
一、月的意象月给了诗人美妙的灵感,诗人和月之间便有了不解之缘。
在古典诗歌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1 以月暗示空间距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乡怀远。
在古典诗歌中,月往往和距离的阻隔产生联系,因此,诗人往往用月来寄托思乡怀远的情感。
例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即为思乡怀远的典型例子。
再如: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昌龄《从军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等,都表达了这种情感。
2 以月暗示时光流逝、生命流逝。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感伤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例如,李白《把酒问月》在短短的诗行中,却发出了一连串长长的疑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古代,诗歌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是表达情感、传达思想和抒发个人情感的重要媒介。
然而,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诗歌的魅力在于其多义性,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其多义性更加突出。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在于其形式和语言。
中国古典诗歌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严格的押韵和节奏给予了诗歌一种独特的美感。
这样的形式使得诗歌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更加精练和内涵。
同时,汉字的形象意义和音节的音韵美给予了诗歌更多的解释和理解空间,使得同一首诗歌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和意义。
诗歌的多义性也源于其内容和主题。
中国古代的诗人常以自然、人生、爱情等为主题,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传达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这种主题的广泛性和普遍性使得诗歌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都能产生共鸣,并引发不同的解读和理解。
同一首诗在不同的读者眼中可能有不同的意义和感受。
当然,诗歌的多义性也与诗人的个人创作风格和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诗人来自不同的背景和地域,有着各自独特的情感和体验。
他们以自己的眼光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从而产生了丰富多样的诗歌作品。
这些作品的多义性正是来自于诗人的独特性和个人风格。
另外,诗歌的多义性还与读者的理解和解读密切相关。
不同的读者在阅读同一首诗歌时,会受到自身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情感认知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有时,同一首诗歌甚至可能在不同的阅读者眼中有完全相反的意义和感受。
这种多义性使得诗歌成为一种可以无限延伸和变化的艺术形式。
尽管诗歌的多义性给阅读和解读带来了挑战,但也正是这种多义性赋予了诗歌以无限魅力和价值。
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思考,开阔自己的思维,拓展自己的视野。
在阅读和解读中国古典诗歌时,尊重诗歌本身的多义性和诗人的创作意图,同时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感悟,可以有更深层次的体验和理解。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一:引言古代中国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而闻名于世。
然而,这些古典诗歌往往存在着多义性,即使是同一首诗,不同的人读来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分析造成多义性的原因并举例说明。
二: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原因1. 语言的象征性:古代诗歌常采用象征性的表达方式,例如用自然景物来代表人的情感或社会现象,这种象征性可以有不同的诠释,因而导致多义性的产生。
2. 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古代诗歌往往融入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这些历史文化元素可能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被不同的读者解读为不同的意义,从而产生多义性。
3. 个人主观感受的差异:每个人的生命经历和个人感悟不同,对同一首诗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个人主观感受的差异也是造成多义性的重要原因。
三: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举例1.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有人解读为对自然界的赞美,认为春雨滋润着大地;而也有人将其解读为对社会的关切,认为喜雨带来了盼望和改变。
2.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将床前明月光解读为大地上的霜;而也有人将其解读为表达主人公孤寂心情的诗歌,将明月光解读为孤独的寒光。
3. 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这首诗形象地描述了琵琶的声音,有人将大弦嘈嘈解读为喧嚣的社会声音,而将小弦切切解读为私密的谈话声音。
四:本文涉及的附件本文附件包括相关的古代诗歌及解读,以便读者深入学习和理解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五: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 诗歌版权:指诗歌作品的著作权,包括对作品的翻译、注释等权利。
2. 诗歌解读:对诗歌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和解释的活动。
六:结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是由语言的象征性、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和个人主观感受的差异等因素所导致的。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研究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丰富内涵。
中国古典诗歌多义性问题94一、横向多义性与纵向多义性我们可以将古代诗歌的含义分为两层:一层是诗歌在字面上叙述给我们的浅层次的宣示义;一层是我们通过联想、感悟而得到的,由文本暗示给我们的深层的启示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诗歌在较浅的宣示义层有着两种及两种以上通顺完整的含义,这种多义情况我们称之为诗歌的“横向多义性”;如果诗歌在固有的宣示义层面之外,还存在着明显的、在情感或哲理层面的深层启示义,那么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诗歌的“纵向多义性”。
这是诗歌多义性情况存在的两种类型。
当然,深意的背后可能还有深意,即诗歌的意义层面可能会有多层,不限于两层。
比如“兴”的内容能启示主体心境的深意,细心的读者还能领悟到,人与“兴”的本义中的事物乃至世界万物是一体的,人存在于世界之中,这是人类最为本真和自然的状态,这便是更深的意义层。
袁行霈先生认为:“为了进一步阐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我在这里提出两个新的概念:宣示义和启示义。
宣示义是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启示义,诗人自己未必十分明确,读者的理解也未必完全相同,允许有一定范围的差异。
”[1]袁行霈认为宣示义和启示义一起构成了诗歌多义性,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他一笔带过了宣示义,忽略了宣示义的内部也存在着多种意义的情况,亦即本文所说的“横向多义性”。
比如,王维《观猎》颔联中“雪尽马蹄轻”一句的宣示义就存在两种:一种是静态的理解,即雪融化了,而狩猎者留在雪上面的马蹄印自然也就轻一些;一种是动态的理解,即雪渐渐融化了,马的行动就可以更加敏捷,所以称作“马蹄轻”。
诗无达诂,这两种理解都站得住脚,都是合理的,并仅仅停留于宣示义的层面,不触及启示义。
所以说,在宣示义层面也存在诗歌的多义性情况。
“横向多义性”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与袁教授中国古典诗歌多义性问题新论——兼向袁行霈先生求教文/陈璐关于诗歌的多义性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即有讨论。
就目前能检索到的资料看,袁行霈先生《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一文对此问题的论述最为详尽。
古代诗歌多义性解读诗歌作者创作时的背景复杂,造成了诗歌具有多样性。
诗歌作者创作背景有着多面性,哪一个背景是诗人创作诗歌的心境意境所在,也是众说纷纭的谜题,对诗歌不同创作背景的理解导致对诗歌所表达含义的多义解读。
举例分析古代诗歌多义性解读的教学意义我国古代诗歌有着长远的意境,真挚的情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入古代诗歌多义性解读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发散思维,甚至鼓励学生对诗歌的自主理解,会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但是对我国传统诗歌所表达的正面的传统文化和积极的人文精神,是应当引导学生去领悟,去体会并潜移默化接受的。
例如,高中课本中的《孔雀东南飞》,对于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传统语文教学中简单地理解为封建家长违反人性,封建礼教对自由的压迫。
当然该诗作,这样的理解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焦母确实行为极端,不近人情。
但是这样的理解也会留下很多疑问,教师在鼓励学生们自由地对诗作多义性解读时就会得知学生们的疑问,难道焦母狠心逼死儿子,狠心让儿子婚姻不幸福?不愿意让儿子人生幸福吗?显然这样的理解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教师应当发动学生仔细研究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积极思考,自由解读,找出焦母为什么执意要遣走刘兰芝的原因。
有的学生认为,焦母觉得刘兰芝“此妇无礼节,举止专自由”因而看不惯她的做派;有的学生会从诗中“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认为刘兰芝的家世背景不如自家,焦母心生羁绊。
但是经过对诗作的分析,作者认为焦刘结婚三年,却一直没有孩子,诗中“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就是证明,这在封建社会,这是非常迫切的头等大事,虽然可以采取纳妾的方式来延续香火,但是焦仲卿的“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态度,让焦母感觉刘焦二人感情深厚,更加激起了焦母的危机感和反对情绪,于是焦母愤慨道“: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这也是应当让学生们注意到的一点,也就是对人情世故的理解,从该诗的学习中应当了解人情世故的分析。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对诗歌多义性的深入研究,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
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它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
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
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
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
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
英国的恩普逊在其《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一书中,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
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
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有相通的地方,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以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按照词汇学的解释,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很,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
然而,
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
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性不同。
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
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
而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
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
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完全一样。
可见,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另外,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申义。
如果孤立地看,一个
多义词固然有多种意义,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一般说来,一次却只用其一种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
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
中国古典诗歌的耐人寻味,就在于这种复合的作用,“诗无达话”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是不能解释的,那么这句话自然是错误的,如果从诗歌的多义性上理解,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1.下列关于“诗歌的多义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取得多义的效果,变得丰富和含蓄,这说明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有相通之处。
B.诗人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抒情状物,并艺术地运用词语构成意象和意境,会使诗歌最终产生多义性的效果。
C.无论是诗人写诗时部分地强调或改变词义,还是读者读诗时因人因时体会不同,都会让诗歌中词语的意义带上一定的主观色彩。
D.人们读诗时会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的特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论述了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的共通之处,以及二者的区别并以论述前一方面为主。
B.作者以恩普逊的书为例,一方面说明诗歌多义性研究与语义学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也引出下文对二者区别的论述。
C.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从诗人创作和读者阅读两个方面,分析了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
D.文章最后两段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词汇学中词的多义性与诗歌多义性的区别,并论及二者的高下和优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恩普逊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不等于对
诗歌艺术的研究,因此它不能作为研究诗歌艺术的一个角度。
B.与词汇学中用词时通常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不同,诗歌中的词要尽可能地有歧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从而使诗歌耐人寻味。
C.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中“凭栏”除有“倚靠着栏杆”之意,还会令读者有抑郁悲苦的联想,这就体现出诗歌的多义性。
D.“诗无达话”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歌因其词语的多种意义,而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则是完全正确的。
答案解析
1.D
2.D
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