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
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
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
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
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
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
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
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
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
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
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
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
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
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
辽宁省凌源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
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
《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
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
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
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
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
《春望》中,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
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中华文明史袁行霈读后感1000字改革开放后作为最早考上北大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我们这两届老学生是听着袁行霈老师的授课、读着袁老师的著作逐渐成长起来的。
所以他的论著我大部分都拜读过,但最近看到《袁行霈文集》后,还是非常震撼,因为这十个分册全部是他的个人成果,不包含和别人合作的论文、著作,这部分未收的论著数量还是很可观的。
如果再联系他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华文明史》《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新编新注十三经》等大项目,再加上《中华文明之光》,还有20世纪60年代的《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等集体项目,就可以看出袁老师的工作量之巨大真是惊人。
我没有能力对袁老师的全部学术贡献做全面的评价,这里只是就他在古代诗歌研究方面的成就和思路方法谈两点感想首先,在古代文学研究界,如何处理文献、文化和文学三者的关系,成为近二十年来的一个重要话题,从理论上来说,大家都知道文学是本位,文献是基础,文化是必须的视野,三者缺一不可,但由于学者才性各异,很少有人能在研究实践中三者兼长,袁老师在这方面为当今学界做出了示范。
他既有《中国古典小说书目》《〈山海经〉初探》这类目录文献的辑集考论,能在大量掌握文献版本资料的基础上展开作家作品的研究;又能结合思想、学术等文化背景深入研究文学史中的重要现象,如对魏晋玄学、魏晋风流、历代书画艺术等问题,他都有广泛的关注和涉及;同时在处理三者关系时,始终以文学研究为根本,20世纪80年代初就以诗歌艺术研究闻名于学界。
他在透彻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将博采、精鉴、深味、妙悟四者相结合,力求每篇作品都有胜解,同时兼顾诗歌艺术论和艺术史两个方面,从文学现象中归纳出问题,提升到理论层面。
最早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意境、意象以及诗歌的音乐美、人格美、自然美等多方面阐发了中国诗歌艺术的内涵。
袁老师的艺术理论研究有两个方向,一是联系诗歌创作实践,讲透中国古代诗论的一些重要的理论概念,例如《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一文纠正了当时很多人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的误解,阐明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这个范畴如何形成,并指出了意与境交融的三种方式:从“意境的深化和开拓”“意境的个性化”“意境创新的重要性”等方面分析了“诗人之意境,诗歌之意境,读者之意境”,以及“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问题,论述的视角大都出自袁老师自己的阅读经验,因而不仅全面深刻,而且富有新创。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的人物塑造《红楼梦》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塑造出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就多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人。
而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则成为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
作者对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如贾宝玉的“爱博而心劳”的性格特征,是通过他那特别敏锐和细腻的思维和感情,通过他那乖张可笑的言语和行为,反复加以渲染。
这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惟妙惟肖地写出他对黛玉、宝钗、晴雯、袭人、平儿、香菱等各种不同类型女性所持有的不同感情和态度,使其丰富多彩的各个层面立体地不可分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为独特的人物,极其鲜明又朦胧模糊,让人叹为观止。
曹雪芹善于将不同人物,特别是相近人物进行复杂性格之间的全面对照,使他们个性的独特性在对比中突出出来。
如林黛玉、薛宝钗两个人,都是美丽多才的少女,但一个是“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有时则矫揉造作;一个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有时不免任性尖酸;一个倾向于理智,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冷美人;一个执著于感情,具有诗人的热烈的感情和冲动。
这样两个难以调和的性格在对比中,其独特性就异常鲜明地呈现出来。
作者不仅能够异常分明地写出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而且也能在相似中显出独特性。
同是具有温柔和气这一性格侧面的少女,紫鹃的温柔和气在淡淡中给人以亲切,而袭人的温柔和气则带有一种令人腻烦的驯顺习性。
作者对主要人物性格的反复皴染,不是通过惊险的故事情节,作粗线条的勾勒,而是通过日常的生活细节精雕细凿地刻画人物。
如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雪雁送手炉等生活细节把林黛玉的敏感、尖酸的“小性儿”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是反复刻画、渲染、衬托,而对一些次要甚至是无关紧要的人物,能通过几笔的速写,勾勒出人物鲜明的轮廓。
高二升学班语文期末测试卷(2022年下学期)一、文化普测知识(1----6题)(12分)1.下列选项中,与加括号字的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A.(鲜)(xiān):鲜红新鲜屡见不鲜鲜为人知B.(强)(qiǎng): 坚强牵强强词夺理博闻强识C.(供)(gōng):供给供应提供供不应求D.(当)(dāng): 当家当代门当户对安步当车2.下列选项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C )A.龙盘虎据从谏如流循环往复陈词烂调B. 一诺千金出奇不意粗犷豪放白壁无暇C.矫揉造作人情世故炙手可热纵横捭阖D.自园其说道貌岸然趋之若骛食不裹腹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C)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____了自己的丑恶。
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____了一次,因为它____了自己的光明。
A.宣扬宣告弘扬B.弘扬宣扬宣告C.宣告弘扬宣扬D.弘扬宣告宣扬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①哪怕一件小事,他都___ 。
②他天生____ ,缺乏主见。
③她____ ,不知道买什么才好。
A.瞻前顾后举棋不定优柔寡断B.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举棋不定C.举棋不定瞻前顾后优柔寡断D.优柔寡断举棋不定瞻前顾后5.下列选项中,加粗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D)A.这个火车站管理混乱,乱扔垃圾的现象蔚然成风....。
B.在那蹉跎..,母亲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吃了多少苦啊!..岁月C.菊花盛开,姹紫嫣红....,煞是好看。
D.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6.依次填入下列句子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C)①商业广告不同于公益广告,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____。
②学好语文不仅需要扎实的语言知识功底,而且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需要认真思考,反复____的良好思维习惯。
A.盈利捉摸B.营利捉摸C.营利琢磨D.盈利球磨二、基础知识及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先秦文学五、名词解释1四家诗、2诗三百、3赋比兴、4风雅颂、5春秋笔法、6四书、7春秋三传、8楚辞、9风骚、10笙诗、11庄骚、六、简答题(一)中国神话蕴涵着怎样的民族精神?(二)神话具有怎样的思维特征?(三)《魏风伐檀》在复叠章法中所更换的词语,对充实深化诗歌的主题等方面有何作用?(四)《左传》描写人物有何特点?(五)《左传》的语言有何特点?(六)《战国策》的语言有何特点?(七)我国说理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八)《论语》有什么文学特点?(九)《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哪两类意象?在诗中起什么作用?(十)《九歌》在描写人物方面有什么特点?七、论述题(赏析题)1、《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与《庄子》的有何异同?2、赏析《桃夭》3、赏析《氓》4、赏析《静女》5、赏析《秦风蒹葭》6、赏析《君子于役》7《硕鼠》8、赏析《山鬼》9、《国殇》赏析10桔颂》赏析答案:五、名词解释1、四家诗:汉代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
后齐鲁韩三家诗亡,毛诗独存。
2、诗三百:诗经共有三百零五篇,称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其代称。
西汉初年,诗三百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既可以是叙事,也可以是议论抒情。
比就是比方。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4、风雅颂: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雅分为大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5、春秋笔法: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为春秋笔法。
6、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的合称。
“四书”被儒家奉为经典,宋以后成为封建统治者科举取士的范本。
7、春秋三传: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
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
《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
《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
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
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
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
论述类文本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阅读练习及答案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
”又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
”南朝刘勰所说的“复意”“重旨”,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多义性。
在西方,对诗的多义性也有人谈到过。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所讲的“双意复言名词”以及“三义”词、“四义”词,就是一个与多义性有关的问题。
不过,对多义性的深入研究,却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
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
符号学认为,许多理论问题都可以通过分析,研究表达这些理论所使用的语言符号,而得到解决或说明。
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
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
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
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语言学家理查兹的学生恩普逊,在1930年出版了一部书,书名叫《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
它的主旨是说明,为什么对同一首诗的意义会有不同的理解。
恩普逊找出七条原因,归纳为七种类型。
朱自清先生写过一篇题为《诗多义举例》的文章,就是用恩普逊的方法分析了四首中国旧诗。
可惜朱先生对这个问题没有继续深入地研究,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也没有重视,以致今天我们在这方面仍无进展。
②文学既然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又是语言最精粹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研究诗歌特别是研究诗歌艺术,自然离不开诗歌语言的研究,离不开语义的研究。
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
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
③诗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不同。
词汇学中,词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的反映,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群体在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
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限,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
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联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诗歌多义性的深入研究,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
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它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
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
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
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
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
英国的恩普逊在其《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一书中,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
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
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有相通的地方,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以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按照词汇学的解释,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很,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
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
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性不同。
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
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
而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国,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
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
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究全一样。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练习与答案解析(共6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第三单元质量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则相对较为沉寂。
在此背景下,马里扬的《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
作者对其研究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所做工作定位。
所谓“内美”,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
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将先从“镶边”的工作做起。
所谓“镶边”,作者借用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一书中的“外缘研究”概念加以阐发,谓其为对与宋词文体特质相关的外缘因素之考察,但又与以文献、历史考证本身为目的的“外部研究”有所不同:“外部研究,侧重于文献的整理与作家生平及作品背景的查考,而外缘研究则是在文学本体研究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历史与文化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文献与历史的研究”,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虽以对宋词“内美”的关怀为底色,然而占据本书主体并最能体现作者研究功力的部分,仍是大量扎实、细腻甚至趋于烦琐的实证性考据工作。
书中所呈现的判断与观点,皆建立在对诸如“犯曲”结构与文辞格式、王安石文集编撰、苏轼与杨绘之交往、晏几道歌词“投赠”事件等具体问题的辨析之上。
在直接材料有限、史实面目不清的情况下,作者在茫茫史料间勾陈爬梳,如农民耕种般对一手文献材料一寸一寸地耐心耕耘,遂使史料间的隐晦联系逐渐显影,模糊的历史事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
尤令人敬佩的是,虽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作者呈现于书中的学术探索却不止于此。
在作者看来,实证性的考据工作,应当通向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揭示与阐明:“我们认为,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本身,恐怕不只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或者应该本就是一种批评。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在中国捐助给其他国家物资的包装箱上,出现了许多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诗句。
中国古人爱写诗赠人,中国古人出门在外,也愿意用诗记录所见所闻,抒发情感。
总而言之,在中国,写诗的传统自古而盛。
自先秦开始,古代中国就有“诗言志,歌永言”的说法,意为写诗、唱歌是用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志,抒发自己内心所思,使得情感能够充分展现。
直到现代,这一说法仍被朱自清称为诗歌创作“开山的纲领”。
《论语》中曾经记载孔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
”说明此时很多人已经将读诗视作某种人生标准。
结合孔子曾经编纂《诗经》的经历,以及其“尽善尽美”的论述不难发现,这种标准既是关乎君子的道德标准,亦是一种审美标准。
《论语》中还指出了诗“兴观群怨”的作用,既能让写的人、吟唱的人感发自己的内心志意,其他人亦能通过观看、听取某地的诗歌了解这里的风俗(《论语》中有“郑声淫,佞人殆”的说法)。
人们在一同吟诗的过程中,可以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待到诗歌广为流传之后,采诗官便可以把这里人们的思想情绪收集起来,报给天子知晓,此为“怨刺上政”。
而统治者则通过诗歌来对百姓进行教化,所谓“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正是此意。
可见,当时的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是人对自己所见所想的记录和表达,也是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互动方式之一。
而“史圣”司马迁则认为,作诗文者“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故迷柱事,知来者”,其在评价屈原之《离骚》时也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这时的诗文,已经表现出了作者对自己内心的探索。
至于魏文帝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一文中,将诗文作用提升到了“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
诚如曹丕所言,年寿总有终结,荣乐随之而止,唯有一人之诗文,方能使其名于后世。
这一观点放在曹家三父子身上似乎无比恰当,不论小说如何演绎,但凡懂点诗的人,都能体会到曹操的耿介多气,亦能体会到曹植的飘逸多才。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谢庄、陆厥等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
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
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第03单元单元检测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诗歌创作经过盛唐的高潮,进入中唐以后,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
此后,诗人们便各自探索自己的路。
元稹、白居易的通俗,韩愈、孟郊的拗拙,韦应物、柳宗元的恬静,都各有特色。
李贺也在苦闷的探索中走出了自己的路,他的方法就是转向内心世界,将自己的感觉分解开来,经过移位和变形,重新拼合在一起。
元白、韩孟、韦柳都不过是从风格上作了局部的调整,李贺则进行了全新的创造,杜牧曾认为李贺的诗歌风格“虚荒诞幻”。
李贺的虚荒诞幻表现在哪里呢?首先表现在他所捕捉的意象上。
韩愈曾说:“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借用这几句诗说明李贺捕捉诗歌意象的过程是很恰当的。
李贺曾称赞韩愈的创作“笔补造化天无功”,笔补造化也是他自己的创作准则。
他不甘心按照客观事物本来的样式加以模仿和描写,而是要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所以他的诗歌意象带有很大的虚幻和想象的成分。
他的笔下,太阳会发出玻璃的声音(“羲和敲日玻璃声”),马骨会发出铜声(“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其次,李贺的虚荒诞幻表现在意象的组合上。
李贺诗歌的意象之间很少用虚词连接,常常超越时间和空间自由跳跃,不受拘束,不拘常法。
如《长歌续短歌》: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
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渴饮壶中酒,饥拔陇头粟。
凄凉四月阑,千里一时绿。
夜峰何离离,明月落石底。
徘徊沿石寻,照出高峰外。
不得与之游,歌成鬓先改。
古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等,大多感叹人生不常。
李贺这首诗歌也是感叹人生不常,却又寄寓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前四句是说英主不可见,中间四句说青春不可驻,后六句说明月不可寻。
三组意象跳跃很大,忽此忽彼,迷离惝恍。
意象之间的跳跃,恰好表现了诗人那不能平静的灵魂和种种复杂的感情。
因为李贺的诗歌往往连缀着印象和感觉的片断,所以局部可以达到细致入微的真实,而整体则是不可思议的荒诞。
李贺仿佛是透过显微镜看世界,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却看不到一般人都能看到的。
先文学一、填空1、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结合在一起的2、约在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发化独立出来。
3、《弹歌》是一首----------言诗。
4、《蜡辞》大约是一首---------事祭歌。
5、先时期----------不分,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
6、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官从原始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7、西周时期,文化为---------------所垄断,春秋战国之际,兴起了一个---------的阶层,成为文化创造的主要的承担者。
8、先文学作者身份发生了由巫到史,到------,再到------的演变。
9、夏商文化以--------文化最有代表性。
10、自西周开始,----------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11、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最有神话学价值。
12、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故事最为著名。
13、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社会。
14、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形到---------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15、雅颂多为---------时期的作品。
16、国风多为---------时期的作品。
17、雅颂多为---------句,较少杂言。
18、《诗经》的句式以---------言为主。
19、《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是---------------押韵。
20 、雅颂多出自----------------之手。
21、周族史诗有《生民》、《公》、《绵》、-------------、-------------。
22 、------------、--------------是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
23 、《尚书》分---------、-------------、----------、-----------四部分,其中---------、------------。
24、《左传》的体例是---------史。
94一、横向多义性与纵向多义性我们可以将古代诗歌的含义分为两层:一层是诗歌在字面上叙述给我们的浅层次的宣示义;一层是我们通过联想、感悟而得到的,由文本暗示给我们的深层的启示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诗歌在较浅的宣示义层有着两种及两种以上通顺完整的含义,这种多义情况我们称之为诗歌的“横向多义性”;如果诗歌在固有的宣示义层面之外,还存在着明显的、在情感或哲理层面的深层启示义,那么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诗歌的“纵向多义性”。
这是诗歌多义性情况存在的两种类型。
当然,深意的背后可能还有深意,即诗歌的意义层面可能会有多层,不限于两层。
比如“兴”的内容能启示主体心境的深意,细心的读者还能领悟到,人与“兴”的本义中的事物乃至世界万物是一体的,人存在于世界之中,这是人类最为本真和自然的状态,这便是更深的意义层。
袁行霈先生认为:“为了进一步阐明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我在这里提出两个新的概念:宣示义和启示义。
宣示义是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启示义,诗人自己未必十分明确,读者的理解也未必完全相同,允许有一定范围的差异。
”[1]袁行霈认为宣示义和启示义一起构成了诗歌多义性,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他一笔带过了宣示义,忽略了宣示义的内部也存在着多种意义的情况,亦即本文所说的“横向多义性”。
比如,王维《观猎》颔联中“雪尽马蹄轻”一句的宣示义就存在两种:一种是静态的理解,即雪融化了,而狩猎者留在雪上面的马蹄印自然也就轻一些;一种是动态的理解,即雪渐渐融化了,马的行动就可以更加敏捷,所以称作“马蹄轻”。
诗无达诂,这两种理解都站得住脚,都是合理的,并仅仅停留于宣示义的层面,不触及启示义。
所以说,在宣示义层面也存在诗歌的多义性情况。
“横向多义性”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与袁教授中国古典诗歌多义性问题新论——兼向袁行霈先生求教文/陈璐关于诗歌的多义性问题,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即有讨论。
就目前能检索到的资料看,袁行霈先生《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一文对此问题的论述最为详尽。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
”又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
”南朝刘勰所说的“复意”“重旨”,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多义性。
在西方,对诗的多义性也有人谈到过。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所讲的“双意复言名词”以及“三义”词、“四义”词,就是一个与多义性有关的问题。
不过,对多义性的深入研究,却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
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
符号学认为,许多理论问题都可以通过分析,研究表达这些理论所使用的语言符号,而得到解决或说明。
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
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
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
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语言学家理查兹的学生恩普逊,在1930年出版了一部书,书名叫《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
它的主旨是说明,为什么对同一首诗的意义会有不同的理解。
恩普逊找出七条原因,归纳为七种类型。
朱自清先生写过一篇题为《诗多义举例》的文章,就是用恩普逊的方法分析了四首中国旧诗。
可惜朱先生对这个问题没有继续深入地研究,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也没有重视,以致今天我们在这方面仍无进展。
②文学既然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又是语言最精粹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研究诗歌特别是研究诗歌艺术,自然离不开诗歌语言的研究,离不开语义的研究。
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
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
③诗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不同。
词汇学中,词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的反映,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群体在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
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限,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
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
而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
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
④另外,在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般说来,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
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
中国古典诗歌的耐人寻味,就在于这种
复合的作用。
“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是不能解释的,那么这句话当然是错误的。
如果从诗的多义性上理解,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由于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的多义性,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他的文学理论专著中就有所提及。
B. 诗歌其实就是一种叫“复符号”的符号。
“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其实就是诗歌所包含的意义。
C. 诗歌是语言最精粹的一种文学体裁,研究诗歌艺术一定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研究,离不开对语义的研究。
D.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围绕诗歌的多义性问题,论述了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这二者的区别。
B. 本文第①段举例子,做阐释,论述了古今中外对文学作品的多义性问题都有所关注。
C. 本文第②段,简单阐述了研究诗歌艺术离不开语言研究,也离不开语义研究的原因。
D. 第③段在论述词汇学中词的多义性与诗歌多义性的区别时,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朱自清早就用恩普逊的方法分析了中国旧诗,因学术界对此不重视,故到今天我们在诗歌的多义性研究方面仍毫无进展。
B. 与词汇学中用词时通常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不同,诗歌中词只要有歧义,就形成广泛的联想,从而使诗歌耐人寻味。
C. 贺知章《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既能让人想象婀娜多姿的柳树,又能让人想到“小家碧玉”,这就体现出诗歌的多义性。
D. “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歌因其词语的多种意义,而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则是对诗歌的误读。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
B项,“其实就是诗歌所包含的意义”以偏概全。
从原文第①段“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
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可见,一些人把诗歌看作是一种符号,且其中折射出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分析错误。
该段开头说“诗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不同”,本段在论述二者的不同,并没有举例,而是对比论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项,以偏概全。
“在诗歌的多义性研究方面仍毫无进展”的原因是“朱先生对这个问题没有继续深入地研究”,“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也没有重视”。
B项,“只要……就”表述绝对化。
原文说“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并非有歧义就一定取得应有的效果。
D项,曲解原文“对诗歌的误读”曲解原文,原文是“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