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
- 格式:docx
- 大小:50.95 KB
- 文档页数:7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学生自主观察和研究血液成分及其功能的深度和全面性。
教学方法复导入、分组实验、自主研究、课堂练、讨论等。
教学过程一、复导入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复学生已学过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知识,引导学生了解食物和氧气通过血液进行运输的基本概念,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二、引入血液构成通过分析血常规化验报告单,引入血液构成。
教师可以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功能,让学生了解血浆的作用和重要性,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三、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观察血液永久涂片,比较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及区别方法,让学生自主研究和掌握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自主研究让学生自主研究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理解血细胞的功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师可以适时加强指导和补充,使学生对血液各成分尤其是血细胞的功能和区别能够清晰明了,同时也体现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五、课堂练通过课堂练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总结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观察和研究方面有更大的研究自主性。
教师要加强指导和补充,使学生对血液各成分尤其是血细胞的功能和区别能够清晰明了,同时也体现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本章的研究中,我们将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其中血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血液具有什么样的成分又是如何完成运输功能的呢?在本课中,我们将通过观察血液静置分层图、分析血常规化验报告单以及实验观察血细胞的形态特点等方式来探究这些问题。
首先,让我们了解血液的成分。
通过分析血常规化验报告单,我们可以知道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不同的血细胞成分以及血浆组成。
在观察加入了抗凝剂的血液静置分层实验装置后,我们发现血液分成了三层:上半层半透明的是血浆,下半层暗红色的是红细胞,中间薄薄的一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第一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1.1 教学目标了解血液的组成,包括血细胞和血浆。
掌握血液的功能,包括运输、防御和调节体温。
1.2 教学内容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水分、蛋白质、营养物质、荷尔蒙等)。
血液的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和废物,参与免疫反应,调节体温等。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学生分组讨论血液的功能及其重要性。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血液的运输功能。
1.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血液组成和功能的填空题。
教师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血细胞的形态与功能2.1 教学目标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征和功能。
2.2 教学内容红细胞的形态特征:双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
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多种形状,有细胞核。
血小板的形态特征: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
2.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不同类型血细胞的形态特征。
学生观察血涂片,识别不同类型的血细胞。
教师讲解血细胞的功能。
2.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血细胞形态与功能的填空题。
教师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血浆的作用与成分3.1 教学目标了解血浆的作用及其主要成分。
3.2 教学内容血浆的作用: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调节体温等。
血浆的主要成分:水分、蛋白质、营养物质、荷尔蒙等。
3.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血浆的作用及其成分。
学生分组讨论血浆的重要性。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血浆的运输功能。
3.4 作业与评估学生完成血浆作用与成分的填空题。
教师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血液的类型与输血原则4.1 教学目标了解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掌握输血的原则。
4.2 教学内容ABO血型系统:A型、B型、AB型、O型。
Rh血型系统:Rh阳性和Rh阴性。
输血原则:同型输血、避免血型不符引起的不良反应。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的知识。
学生进行血型鉴定实验,了解自己的血型。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 培养学生关注健康,了解献血的意义,树立社会责任感。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血细胞、血浆2. 血液的功能:运输、调节、防御、保护3. 献血的意义和注意事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功能,献血的意义。
2. 教学难点: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献血的意义。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血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 血液的组成:讲解血液的组成,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让学生了解血液的基本结构。
3. 血液的功能:讲解血液的功能,包括运输、调节、防御、保护,让学生了解血液的作用。
4. 献血的意义:分享献血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献血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 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讲解血液在人体内的循环过程,让学生理解血液为何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7.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血液组成和功能的思维导图,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血液类型游戏:通过互动游戏,让学生了解人类血液的类型及其特点,增强学生的兴趣。
2. 血液成分模型制作:分组制作血液成分模型,增强学生对血液组成结构的理解。
七、课程拓展:1. 参观医院血站:安排学生参观医院血站,了解血液采集、检验、储存等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献血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献血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血液组成、功能和献血意义的掌握程度。
2. 血液成分模型展示:评价学生在制作血液成分模型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最新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集体备课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获奖(四篇)流动的组织血液说课稿集体备课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获奖篇一本课是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通过呼吸吸进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被组织细胞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而本节课是本章的基础,同时为后面学习血液循环、输血、献血做了铺垫。
所以本节课从内容上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
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他们对血液的颜色有感性认识,有过流血、验血的经历。
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不知道血液里有哪些成分,以及各种成分各有什么作用。
这些知道的却很少。
所以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看课件,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能力目标:1.通过课件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了解血液对人体有很重要的作用,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教学重点:掌握血液的成分及其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血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1.情境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温故引新,导入新课。
2.探究学习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化验单,对化验单初步解读。
2)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得到血液的组成。
3)学习血浆的组成及主要功能时,先让学生猜想: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从成分上再猜想它的功能又是什么?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得到结论。
这样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猜一猜、想一想,并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学生会有成功的喜悦。
5)最后通过比较血细胞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通过练习,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
2.描述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血液的组成和血浆的功能。
难点:血液的组成和血浆的功能。
三、教学准备教师:1.课前准备三支等体积的试管并编号,分别向2、3号试管中加入等体积的3~5 mL抗凝素,1号试管中加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然后将等量的哺乳动物血液分别滴加到三支试管中,并将它们放到0~4 ℃的冷藏箱备用,课前将2号试管摇匀。
2.收集血液组成的相关视频、图片等,PPT。
学生:收集家人或其他亲友的血液化验单。
四、相关资源《【情境素材】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视频资源、《【情境素材】流动的组织——血液》视频资源、《【知识解析】血液的组成部分》演示动画资源、《【生物世界】血浆的成分及功能》知识卡片资源、《【教学图片】血液的分层现象》图片资源。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情境素材】流动的组织——血液。
(上图为素材库中《【情境素材】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视频截图)你们抽过血吗?在什么部位取血?血液流动的动力来自哪里?据统计,一个成年人身高不足2米,其全身大大小小的血管加起来会有10万千米长,能足足绕地球赤道两周半。
这些分布在体内不同部位的血管,如同世界最长的“河流”,担负着繁忙的运输工作。
推动人体内这条不断流动的“河流”的动力,来自那伴随我们一生、似乎不停歇的心脏。
今天我们就来开始学习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当我们去体检或医院看病的时候,常常需要抽血做血常规的检查。
为什么血液化验可以作为判断是否健康、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呢?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对失血过多的病人,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输液?这都与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有关。
今天我们先来了解血液的组成成分。
【讲授新课】(一)血液的组成1.血液的组成展示一张人体血常规化验单。
你能看懂这张化验单提供的信息吗?通过这张化验单,你能初步判断这个人患了什么疾病吗?要想看懂这张化验单,我们首先要来了解一下血液的组成。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探究血液成分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关注生命健康的意识,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调节体温。
3. 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难点: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血液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血液的微观结构,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血液成分实验材料。
3. 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循环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重要性。
2. 探究血液成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血液样本,分析血浆、血细胞的特点。
3. 了解血液功能:教师讲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学生总结血液的作用。
4. 探讨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分析血液在体内的运输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流动的组织”的含义。
七、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强调关爱生命健康,提倡关爱他人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1. 绘制血液成分结构图,加深对血液组成的理解。
九、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十、拓展活动1. 开展血液知识竞答,增加学生对血液的了解。
2. 组织参观血站,让学生亲身体验献血过程,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六、教学实施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循环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重要性。
2. 探究血液成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血液样本,分析血浆、血细胞的特点。
3. 了解血液功能:教师讲解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学生总结血液的作用。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核心素养:通过研究血液成分,帮助学生了解血液化验单的基本常识,认识到血液与健康的关系,观察血涂片,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态度。
教学背景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主要内容包括: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浆的成分和功能、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及功能。
学生通过“人体的营养与呼吸”的研究,会引发出这样的问题: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远离细胞?因此,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对学生认识这些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而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对血液大多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知道人的血液是红色的,有腥味,血液与健康相关,体检或者去医院看病时需要验血等。
但血液到底由哪些成分构成,这些成分有什么功能,学生并不是很清楚。
因此对于经常用到的血常规化验单不会进行科学的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主要功能;2.说出血浆的成分和主要功能;3.说出血细胞的种类、形态、数量等特点及其功能。
能力目标:1.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的主要数据;2.在研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建立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提高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主要功能;红细胞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血红蛋白的功能特性。
教学过程:教学阶段导入】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血常规化验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引入本节内容。
学生活动:交流回答。
设计意图:交流从生活经验获取的有关血液的信息,初步感知血液和健康的关系,引出本节内容。
血液的组成】教师活动:让学生观察经抗凝剂处观察出现分层的血液。
思考。
学生活动:讨论1:为什么出现分层现象?讨论2:分几层?各层颜色怎样?总结血液组成成分。
中学生物《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2. 掌握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血液的成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 红细胞的特点和功能3. 白细胞的特点和功能4. 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5. 实验:观察血液的成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2. 教学难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3. 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重点讲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3. 实验: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血液成分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 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血液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血液组成和功能的掌握情况;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描述和分析;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功能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总结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改进教学方法;2. 对学生反馈的问题,教师应进行梳理和分析,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人教版)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并识别血细胞。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化验单、课件、显微镜、人血的永久涂片。
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进行的,细胞需要物质和能量,那人体吸收的营养和吸入的氧气是如何运输到全身的细胞中去的呢?二、新课教学(一)血液的组成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对失血多的病人,为什么要及时输血而不是输液?这都与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功能有关。
1.资料分析(1)提出问题:血液里有哪些成分?(2)提出假设:血液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3)验证假设:如果我们是科学家,通过什么方法可知血液的成分?(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参考教材可知血液分层、观察血涂片的实验方法。
)(4)分析现象:①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段时间后,为何会分层?②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部分?各呈什么颜色?各部分的容积比例大致是多少?(5)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可以看到,试管中的血液分为两部分:上面部分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血浆,占血液容积的55%左右。
下面的部分是血细胞,不透明,呈暗红色的是红细胞,在红细胞和血浆的交界处,有很薄的一层白色物质——白细胞和血小板。
可见,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我们义务献血献得最多的是血浆。
2.血浆的主要物质根据血浆这个名称我们来猜想一下组成血浆的主要物质有哪些?(出示血浆成分示1意图)(1)性质:血浆是一种溶有多种物质的液体,略呈淡黄色。
(2)成分:①含水分约90%;②细胞所需的养分,主要是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无机盐等,约占3%;③蛋白质,简称血浆蛋白,约占7%。
还含有细胞代谢废物,如尿素和尿酸等含氮废物。
(3)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2. 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调节体温。
3. 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功能及血液被称为“流动的组织”的原因。
2. 教学难点:血液各成分的功能及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血液的循环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血液样本、显微镜等实验器材。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
3. 分组安排,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和实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血液的组成:介绍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
3. 讲解血液的功能:讲解血液在运输、防御和调节体温方面的作用。
4. 探讨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分析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血液在全身各处的流动特性。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血液由哪些成分组成?它们各自有什么功能?2. 回答: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浆负责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红细胞负责运输氧气,白细胞负责防御疾病,血小板负责止血。
3. 提问:血液为什么被称为“流动的组织”?4. 回答:因为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为身体各部位提供氧气和养分,也负责带走废物和二氧化碳。
八、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显微镜,观察血液样本。
2. 指导学生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第一篇:《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说明学生多数都有流血、抽血的经验,对血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血液的成分、各成分的功能并没有多少了解,因此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
通过复习导入到具有运输功能的血液,并通过分析血常规化验报告单引入血液构成——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功能——分组实验、比较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及区别方法——自主学习掌握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理解血细胞的功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讨论为主,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性,但由于学生在自主观察和学习方面还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全面性,因此,教师应加强指导。
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补充,使学生对血液各成分尤其是血细胞的功能和区别能够清晰明了,同时也体现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是血液循环系统不可缺少的最基础的一节内容,它和血管与心脏共同构成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又有其独特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说出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并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能识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二)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知识,了解食物通过消化和吸收后,营养物质进入血液,也了解吸入的氧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会通过血液进行运输。
学生对血液虽然很熟悉,但多数情况下并不清楚血液的组成及每部分的功能。
必须让学生亲眼看看血液的成分,认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要联系生活实际来介绍它们的功能,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也不太熟练,教学中适合采取小组合作、任务驱动等形式、小组竞赛等形式,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启发,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 让学生掌握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了解它们在人体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深入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难点: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流动的组织—血液》。
2. 显微镜、血液样本、载玻片、盖玻片等实验器材。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介绍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讲解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重点讲解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
3. 实验观察: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样本,了解血液的组成,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血液疾病及其危害,引导学生关注健康。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收获和感悟。
6.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流动的组织—血液组成:血浆、血细胞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功能:运输、免疫、凝血等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存在的问题,以便于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血液知识的理解。
3. 收集有关血液疾病的资料,了解其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下节课分享。
八、课堂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2)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能力目标:(1)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三种血细胞功能的了解,学会运用知识,描述贫血、发炎、血流不止的现象及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培养关爱生命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尝试解读血液化验单,运用所学知识,描述贫血、发炎、血流不止的现象及原因。
【课时分配】一课时【学习方法】观察法、分析归纳法、思考评价法【教学资源】多媒体、图片【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设计】:一、导入繁忙的运输线,穿梭的陆路运输,航运、航空运输,保障了人们往来的需求,同时也为不同地区货物的往来提供了便利。
也许同学们感觉不到,在你的身体里有一条条繁忙的运输线,它们将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来自肺部的氧气,迅速运往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同时将细胞生活中产生的废物及时运走。
这些运输线就是遍布全身的的大大小小的血管,血管里流动着血液。
(板书)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二、探索新知【过度】当我们去体检或去医院看病的时候,经常会做血常规检查,为什么血液化验可以作为判断是否健康、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呢?为什么失血过多的人会导致死亡?为什么失血过多的人,要及时输血而不是输液呢?这都与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有关。
活动1:实验分析 (一) 同学请看投影,这是新鲜的血液,加入抗凝剂(柠檬酸钠),离心静置后变成这样,请同学观察思考这四个问题:1. 加入抗凝剂的目的是什么?2. 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各呈什么颜色?各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3.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二)分析、归纳血液的组成: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组成物,它们的质量不一样,所以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就会分为三层。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一:(多媒体导入)展示课件(内容:繁忙的陆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图片,结合简短的说明。
)导言师:日常生活当中,穿梭的陆路,海上、航空运输,为不同地区的货物和人员的的往来提供了便利。
在人体内同样存在着繁忙的“运输线”完成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空气中的氧气被吸收后,通过这个“运输线”运输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
那我们人体的这个运输线是什么呢?(生回答)师:没错,这些运输线就是遍布全身的大大小小的血管。
这些运输线中的特殊的交通工具就是—血管里流动着血液,血液将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和来自肺部的氧,迅速运往身体一个细胞,同时将细胞生活中产生的废物及时运走。
血液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是如此重要。
你们对血液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导入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板书)(二)新课血液知多少:1、血液是什么颜色?什么形态?2.血液离开人体后,如果没有特殊处理,会凝固吗?3.如果一个人大量失血,会怎样?4.你认为血液()A重要 B不重要 C非常重要教师提问:对于失血过多的病人应如何进行抢救?学生:输血。
教师提问:(1)对于失血过的的人为甚么要去输血急救而不是输液?血液究竟由哪些成分组成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血液分层实验来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
师:现在请认真观察并思考:(出示课件)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各呈什么颜色?各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学生认真观察,积极讨论,得出结论。
)生:试管中的血液分成了………………………………师:(给予一定评价和鼓励。
板书。
)很好,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到医院看病,有时医生会让我们做血常规化验。
通过血常规化验单,可以了解到病人的血液成分的变化,为病人诊断疾病提供依据。
你们都知道血常规化验单上都有那些内容吗?生:(摇头)不太清楚。
利用课件展示常规化验单师:老师这里有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出示课件)接下来我们一同来看一下。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2. 掌握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和讨论,理解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难点:血小板的形成过程和功能。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显微镜、血液样本、图片、视频等;2. 学具:学生实验材料包(包括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滴管等);3. 教材:教科书《流动的组织—血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血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血液的外观和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血液样本,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 交流展示: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血液组成和功能,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6. 巩固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保持血液健康。
六、课后作业:1. 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2. 调查家庭成员的血液类型,了解血型的遗传规律;3. 收集有关血液健康的资料,下一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对学生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1课时(45分钟)完成。
十、教学资源:1. 教科书《流动的组织—血液》;2. 网络资源,如血液知识讲解视频、图片等;3. 实验材料,如血液样本、载玻片、盖玻片等。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血液成分及各种成分的功能。
(2)观察显微镜下的人血永久图片,识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3)初步学会看血常规化验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导学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分析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角色辨析,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2、难点:血液是一种流动的组织的理解、血常规化验单的解读。
三、教学设计思路复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认识血常规化验单,认识血液成分→观察演示实验总结血液组成→展示血细胞模型,分组归纳血细胞的种类及其结构特点→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功能→辩一辩“我最重要”,小组探究完成几种血细胞功能的学习→学以致用,解析血常规化验单→拓展阅读“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的研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四、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显微镜下人血永久涂片的图片、搜集实验视频。
2、学生:预习课文制作三种血细胞的模型、搜集自己或家人的血常规化验单。
③引导学生将贫血、发炎、血流不止和血栓等症状与各种血细胞的功能联系起来况学以致用【血常规化验单解读】幻灯片展示三份具有代表性的血常规化验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异常→症状→可能患有的疾病→如何治疗学生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达标检测1、血液由______和______两部分组成;2、三种血细胞的比较3、各种血液成分的功能A 红细胞 B白细胞C血小板 D血浆①健康卫士②凝血先锋③输氧快车④物质运输的载体独立完成检测题小结学完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六、板书设计血液成分主要功能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血细胞红细胞含血红蛋白,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防御和保护血小板止血和加速凝血。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案一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流动的组织——血液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多数都有流血、抽血的经验,对血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血液的成分、各成分的功能并没有多少了解,因此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
通过复习导入到具有运输功能的血液,并通过分析血常规化验报告单引入血液构成——根据血浆成分推断血浆功能——分组实验、比较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及区别方法——自主学习掌握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理解血细胞的功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讨论为主,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性,但由于学生在自主观察和学习方面还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全面性,因此,教师应加强指导。
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补充,使学生对血液各成分尤其是血细胞的功能和区别能够清晰明了,同时也体现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血液循环系统不可缺少的最基础的一节内容,它和血管与心脏共同构成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又有其独特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说出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并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能识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知识,了解食物通过消化和吸收后,营养物质进入血液,也了解吸入的氧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会通过血液进行运
输。
学生对血液虽然很熟悉,但多数情况下并不清楚血液的组成及每部分的功能。
必须让学生亲眼看看血液的成分,认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要联系生活实际来介绍它们的功能,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也不太熟练,教学中适合采取小组合作、任务驱动等形式、小组竞赛等形式,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启发,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能力目标
1.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知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
血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搜集医院里的血常规化验报告单以及简化的血常规报告单
学生:预习并完成学案,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策略
多媒体辅助教学
观察法——观察血液静置分层图,结合血常规化验报告单分析血液的成分
实验法——观察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特点
自主学习法——课前预习并完成学案,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交流讨论法——解读血常规化验报告单,根据血液的功能尝试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投影:
1.食物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后随什么被运往全身各个细胞?
2.在肺泡处经过交换进入肺泡外缠绕的毛细血管中的氧气通过什么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
根据这两个问题的复习导入本章的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那么,血液具有什么样的成分又是如何完成运输功能的呢?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思考开始本堂课的学习。
二、互动授课
(一)血液的成分
老师:让学生说说对血液的认识。
学生:血液是红色的、有腥味、会凝固等。
学生:汇报学案中的自主学习1。
老师:把搜集到的血常规化验报告单复印若干份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血常规的化验项目分析血液的成分可能有哪些?
学生:说出报告单上面所有的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学生也会把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中间细胞、淋巴细胞等当做是不同的血细胞成分。
老师可以适时的告诉学生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组成成分,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属于白细胞的一种。
老师:演示加入了抗凝剂的血液静置分层实验装置,再通过课件展示血液分层图,出示问题让学生根据前面的化验单分析,阅读教材后回答:血液分成了几层每一层的成分是什么
学生:血液由不同的成分构成,所以加入抗凝剂后会分层,分成了三层,上半层半透明的是血浆,下半层暗红色的是红细胞,中间薄薄的一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老师:我们看到报告单上有各种成分的英文名称,请同学们找出三种血细胞及血红蛋白的英文名称。
学生:红细胞——RBC 白细胞——WBC 血小板——PLT 血红蛋白——HB 创设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血常规化验报告单猜测血液的成分,再亲眼目睹加入了抗凝剂后的血液出现了分层现象,让学生将教材上的内容和感官的认识联系起来。
(二)血液的功能
老师:血液的各个成分各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完成自主学习2)
教师总结:血浆可以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教师: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各种血细胞的真面目?
(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教师给出实验报告单,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和讨论。
(学生分组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老师:请同学们结合实验观察讨论:1.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血细胞?2.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3.为什么我们无法观察到血小板白细胞和红细胞一样容易观察到吗为什么
学生:数量最多的是红细胞。
学生:红细胞呈红色,数量多;白细胞呈球状,体积比红细胞大,数量没有红细胞多。
(学生在介绍的同时,教师分别出示红细胞、白细胞在显微镜下的图片,帮助学生辨认)
教师:为什么不容易看到血小板呢?
学生(思考):血小板太小了,没有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数量也不多,所以在显微镜下很难分辨。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对实验操作的热情,不仅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加深了对三种血细胞在形态、数量上的特点,更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血液的组成,了解了血浆的主要功能并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不同的血细胞以及它们之间的主要形态特点,那么,三种血细胞各自有什么结构特
点及功能呢血常规报告单如何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呢我们将在下一节课的学习中进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