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戏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淮海戏是江苏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流行于连云港市、淮安市、宿迁市及徐州市、盐城市部分县区。
淮海戏唱腔音乐丰富多彩,有男腔和女腔的区别,其唱腔的特点是乐句结尾突然翻高八度耍腔,具有拉人魂魄的艺术魅力,故有“拉魂腔”之称。
在观看淮海戏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演员们的唱腔优美,音色丰富,无论是男演员还是女演员,在表演上都充满了情感和张力。
特别是在表达人物情感时,演员们的表演非常细腻,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此外,淮海戏的表演身段也很有特点,明显脱胎于苏北农村生活,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乡村看到的戏曲表演,那种亲切和熟悉的感觉让我对淮海戏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淮海戏是一种充满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感的传统戏曲艺术,它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身段打动了观众。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淮海戏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一定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淮海戏的特色及价值研究■ 魏 红摘 要:淮海戏也被称为小戏,始于清末时期,伴奏以三弦板为主。
对于淮海戏的起源,历史上说法不一。
淮海戏从语言、唱腔和表演等方面体现出地方浓郁的艺术特征,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
淮海戏唱腔旋律激昂,曲风透亮,曲目不断在发展中丰富,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地方戏种。
本文通过分析淮海戏的艺术特色,阐明淮海戏的价值。
关键词:淮海戏;特色;价值淮海戏流传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具有草根性。
首先,淮海戏的起源和曲调都与民间有关,是大众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淮海戏起源于清朝中晚期,曲调来源于柳琴戏,出于古东海一带。
拉魂腔的起源已经难以考据,根据艺人口传,拉魂腔有四种起源说。
淮海戏与民间流传的俗曲小调有着一定关联。
一、淮海戏的艺术特点淮海戏以民间曲调为基础自发形成。
首先,最初淮海戏是将人们日常生活劳动作曲,将个人情感融入民间小调,通过艺术手段不断延伸、夸张,以艺术变形和口语习惯、节奏等作为转变形式,曲调风格和曲调节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征,再经过语言艺术加工,呈现出原汁原味的曲调,故事都是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给人以亲切感。
例如,在淮海戏早期作品《门叹词》中就能体现出民间艺人的日常生活。
淮海戏的现代曲目也继承了传统的草根品质,融入了时代发展特征。
在抗日战争爆发时期,淮海戏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成立了实验小组,创作了与抗战时期背景相呼应的曲目,例如《三星落》《大后方》等,展现出当时的军民鱼水之情。
再次,淮海戏角色也源于民间,具有草根性。
淮海戏角色有明显的发展过程,早期仅仅停留于小戏,后来受到京剧影响,将角色进行细化,分为老生、文堂生、小旦、花旦等。
尽管角色有着不同分类方式,但这些角色都与大剧种有关,丑角更是成为了淮海戏的特色[1]。
最后,淮海戏的表演也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能与民间小戏相互融合。
淮海戏生长于农村,长期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表演自然而然具有乡土气息,散发着草根韵味。
淮海戏作为一门草根艺术,起源于民间小调,融合地方语言,表现当地风土人情,始终与民间相融合,保持着草根性,其发展也与时代趋同,保持大众化、地域性、民间性。
论戏曲乐队主胡的价值淮海戏,又被成为“小戏”、“三刮调”,是一种广泛流行于苏北地区,包括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徐州等地的地方戏曲。
淮海戏舞台艺术是一项多元化、综合性艺术,不仅包括唱、做、练、打,还包括音乐、伴奏、灯光、服装、道具等多项艺术文化元素。
主胡作为一个领奏乐器,其音色通常富有该戏种的特色,例如京剧中的主胡——京胡,越剧主胡——越胡,沪剧主胡——笙胡,豫剧主胡——坠胡等,高胡作为淮海戏的主胡,其在乐队演奏中不仅发挥着领奏的作用,还有效衬托了演员的唱腔,因此,其在淮海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一、淮海戏发展进程与影响力在清末时期,淮海戏已经由原来二、三人制的说唱,演变形成为戏班,加之受京剧、徽剧、昆曲等戏种的影响,开始有了“生、旦、净、丑”等多个行当。
经过逐步发展,淮海戏开始朝着独立的地方戏种方向发展和演变。
在抗战爆发之后,淮海戏演艺人员开始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中,不仅于敌后以戏曲方式进行抗日宣传,很多艺人甚至背上了步枪、带着三弦上了前线,形成了一道“拿枪战斗、放枪演戏”的亮丽风景。
由于历经了革命的洗礼,1954年,江苏政府正式将其定名为“淮海戏”,并将其由农村引入了城市,结束了该戏曲艺人摆地摊、流浪式演艺的落后形式,并成立了同京剧、越剧等地位相当的专业表演团体。
该戏曲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深深植根在民间,擅长采用七字、十字长句加以叙事,还夹杂着丰富的三、四字短句,成功地表达情绪,因此,对于研究传统戏曲的结构、情感表达方式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高胡在淮海戏乐队演奏中的价值高胡在淮海戏乐队演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和地位,因而其价值不容小觑。
众所周知,无论何种戏曲剧种,均离不开多种伴奏乐器所构成的乐队,而众多伴奏乐器之中,需要选择其中一个适合戏种语言、音乐风格、曲调、地区特色的主奏乐器——主胡,对于淮海戏而言,无疑就是高胡了。
虽然,乐队中有司鼓负责指挥整个乐队,但高胡在淮海戏其他伴奏乐器中仍发挥着十分特殊的主导作用,肩负着一领、二托、三伴的功能。
淮海戏宣传手册淮海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源于江苏省扬州市淮安地区,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为了更好地宣传和推广淮海戏,本手册将介绍淮海戏的特点、历史渊源、剧种分类以及近年来的发展和传承情况,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淮海戏这一瑰宝。
一、淮海戏的特点淮海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首先,淮海戏以素雅谦和、清新自然的表演风格著称。
它注重演员的形体动作和身段表达,强调舞台形象的塑造和演员动作的协调统一。
其次,淮海戏讲究音乐的和谐美感。
其音乐以扬州音为基础,具有悦耳动人的特点,能够有效传递情感和表达剧情。
最后,淮海戏注重以人为本,以情感为纽带,通过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将传统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念融入到戏剧中。
二、淮海戏的历史渊源淮海戏的渊源可追溯到明代,但真正形成并发展壮大的是在清代。
淮安地区的戏曲艺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淮海戏便是其中的翘楚。
其流派鼎盛时期有“淮海五栖”,即扬州曲派、徽班、南音、苏剧和沪剧。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音乐、表演和剧情形式,丰富了淮海戏的艺术表现力。
三、淮海戏的剧种分类淮海戏包括了多种不同的剧种,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和表演特点。
其中,扬州曲派以其细腻、婉转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闻名;徽班以音乐为主,强调对音律的造诣和对曲艺的表现力;南音则以忧郁深沉的唱腔和丰富的戏曲形式吸引观众;苏剧和沪剧则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激情四溢的唱腔征服了广大观众。
这些不同的剧种相互交融、互相借鉴,共同推动着淮海戏的发展。
四、淮海戏的发展和传承情况近年来,淮海戏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一方面,通过加大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和扶持力度,淮海戏的传统技艺得到了延续和弘扬,并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另一方面,淮海戏的创新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结合现代舞台技术和艺术表达手法,使淮海戏融入到当今社会的审美需求之中。
同时,相关部门也加大了对淮海戏的宣传力度,通过广告、演出、比赛等形式,积极推动淮海戏的传播,使更多的观众能够欣赏到淮海戏的魅力。
淮海戏
旧称“淮海小戏”,是江苏省地方剧种之一。
流行于宿迁市、连云港市及淮安市、盐城市的部分地区。
始于清末,先以地摊形式演出,后搬上舞台。
源出于海州、沐阳、灌云一带流行的“拉魂腔”,曲调质朴优美,以拉魂腔见长;因以三弦伴奏,又称“三括调”。
早期是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后,艺人自由结班发展为打地摊演出小戏,剧目以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主。
光绪六年(1880)后,曾与徽剧、京剧等先后搭班合演,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唱腔,丰富了表演。
1940年,淮海地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后,组织艺人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柴米河畔》、《三星路》、《反内战》等现代戏。
1947年成立大众淮海剧团,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定名为“淮海戏”。
1956年大众淮海剧团改名为江苏省淮海剧团。
淮海戏传统剧目有《樊梨花》、《皮秀英四告》等犯大本和《骂鸡》、《催租》等64单出。
现代戏有《葵花路》、《孙明芝》、《月牙楼》等。
淮海戏唱腔明快豪爽,乡土气息浓厚,以板式唱腔为主,男女同弦异调,伴奏乐器以三弦、高胡、竹笛、唢呐为主。
淮海戏发展现状
淮海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江苏淮海地区,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海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技艺,深受观众喜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淮海戏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淮海戏的观众群体逐渐老龄化。
由于淮海戏的表演形式和内容较为传统,年轻观众的兴趣不太高,导致观众群体逐渐老龄化。
这也使得淮海戏的市场需求逐渐减少,对淮海戏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淮海戏的传承和培养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由于淮海戏的表演技艺较为复杂,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其他职业,导致淮海戏的传承和培养面临一定的困难。
同时,淮海戏的传承也面临着一些文化冲击,一些新兴的文化形式正在逐渐取代淮海戏的地位。
然而,淮海戏的发展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
一方面,淮海戏的表演形式和内容正在逐渐丰富和多样化,以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另一方面,一些淮海戏团正在积极探索新的表演方式和市场模式,以提高淮海戏的市场竞争力。
淮海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虽然淮海戏的发展面临一些困难,但是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淮海戏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淮海戏;表演艺术;要点淮海戏表演艺术是该传统戏曲文化生生不息的本源,有别于西方戏剧艺术表现形式,传统戏曲更加看重演员的表演,同时注重文化价值。
淮海戏诞生在南方吴文化及北方鲁文化过渡地带,位于我国戏曲东柳西梆、南昆北弋的中间地带,集温柔婉约及粗放豪迈于一体,这使淮海戏更具文化性及地域性。
淮海戏属于民间小戏,以小丑、小旦、小生表演为主,因生活气息浓郁而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然而,当前人们对淮海戏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有效了解、学习、传承、发展淮海戏。
基于此,为助推淮海戏良性发展,探析淮海戏表演艺术要点显得尤为重要。
一、淮海戏表演艺术要点(一)明确任务为使淮海戏表演艺术具备更强的张力及感染力,表演者需明确任务:一是人物塑造。
在角色创造中,淮海戏与其他剧种存在共性,根据不同行当演绎性别、年龄、性格、身份各异的角色,在人物塑造中彰显淮海戏表演的艺术性,保障行当为角色塑造服务,通过艺术化的表现塑造不同形象;二是情感表达。
淮海戏具有抒情性强的特点,旨在增强戏曲情感共鸣。
受益于淮海戏乡村文化基因,这使其表演的内容更为质朴且能被大众所理解。
表演艺术只有被大众所接受才能达到传承文化及情感渲染的目的;三是展现风格。
淮海戏具有独特性,作为江淮小戏兼具民族性、地域性及人文性,内容浅显易懂。
为了将淮海戏与其他戏曲类型区别开来,表演者要凸显戏曲风格,提升淮海戏表演艺术水平。
(二)彰显特色第一,写意性。
中国古典美学将写意视为重要命题之一,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旨在突破戏曲表演时空局限,使戏曲表演既源于现实生活又有别于生活常态。
写意造就了独特的艺术情境,戏曲演员通过以桨代船、以鞭代马等虚拟化的表现方式完成表演任务。
基于此,演员在表演淮海戏时要增强写意性,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表演灵感,将淮海戏与真实生活联系起来。
第二,歌舞性。
淮海戏通过歌舞表演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或塑造某个人物形象,其功法与舞蹈艺术关系紧密,通过剑舞、马舞(趟马)的艺术表现形式达成表演目标,确保淮海戏角色定位、剧情内容、肢体动作、音韵旋律完美统一。
舞台天地 ┃ The stage of heaven and earth 114┃淮海戏丑角行当表演动作研究■ 刘季 刘国峰摘 要:淮海戏丑角亦被称为“三花脸”“小花脸”,是淮海戏三大行当之一。
正所谓“无丑不成小戏”,可见丑行在淮海戏中的重要性。
在淮海戏表演中,丑角脱胎于农村生活,创造了鸡刨塘、麻雀跳、鬼扯转等步法身段。
丑角是淮海戏发展过程中最久远的行当之一,也是最能体现淮海戏艺术特色的行当之一。
关键词:淮海戏;丑角;表演动作淮海戏源于江苏省淮海地区,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淮海戏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丑角从淮海戏产生时起一直延续到现在,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内涵,其经典剧目在中国戏曲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淮海戏丑角的来源与种类淮海戏产生于清乾隆年间,发展至今已经有二百多年历史,由“拉魂腔”发展成为“三小戏”。
“三小戏”由小生、小丑、小旦组成,因为伴奏乐器为三弦所以又被称为“三刮调”。
在淮海戏二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从开始初期的一人演唱一人伴奏,拿个板凳到别人家门口坐在那唱(因此也被称为打门头词);到发展中期以家族或者亲友组成十多人的戏班,伴奏乐队拿个长板凳坐在一边伴奏,艺人打地毯在地上演出;再到发展后期,也就是解放之后,从地上演出搬到舞台上演出。
杨秀英老师曾在央视戏曲频道《快乐戏园》中提到有人说“淮海小戏,也能搬上舞台演出了,就成大戏了”,从此有了灯光、布景。
现今,已经有了许多专业淮海戏团在演出,也有许多民间戏团在演,在农村更是有许许多多的淮海戏迷在传唱淮海戏。
淮海戏的丑角分为“男丑”和“女丑”。
其中,男丑凭借人物性格的插科打诨、幽默诙谐享有更高的艺术地位,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淮海戏的发展历史过程中,丑角艺术的发展及演出呈现出了自己的特色。
在《淮海戏志》列举的19部淮海戏传统剧目角色行当一览表中可见,有13部剧目中都有丑角这个行当,而且有的剧目里不只有一个丑角。
淮海戏是江苏省地方剧种,它起源于清代,发展于民国、壮大繁荣于今,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不断演变的历程,逐步发展成了一种成熟的剧种,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在淮海戏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如何让更多的民众走进淮海戏、了解淮海戏、热爱淮海戏,保护好民族优秀文化,是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思考的问题。
本文通过介绍淮海戏历史溯源、美学价值,分析了淮海戏发展面临的困境,对今后如何更好保护传承淮海戏进行了探讨。
一、淮海戏历史溯源淮海戏最早流行于连云港、宿迁及淮安、盐城等江苏北部城乡。
源出于沭阳吴集镇的“拉魂腔”,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
早期是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艺人自由结班发展成为打地摊演出的小戏。
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到目前,淮海戏一直紧跟时代发展不断编演现代戏,且形成了“以歌舞演故事”的现代戏表演特色。
抗战时期,在淮海地区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淮海戏演唱者成立了“艺人救国会”,组织演剧队,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和宣传抗日。
演出深受淮海区党、政、军、民的喜爱,被誉为“淮海小戏”。
解放战争年代,艺人们随军演出,最后到达上海领到了“渡江光荣证”和“渡江纪念章”。
所以淮海小戏又被誉称为“革命小戏”。
新中国成立后,淮海小戏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54年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将淮海小戏定名为淮海戏,淮海戏艺术由此步入发展的春天。
淮海戏艺人从地摊走向舞台,从农村走向城市,结束了“季节班”的演出,在艺术上开阔视野,不断吸收京剧、锡剧、越剧的丰富营养,表演队伍日渐稳定,表演艺术越发成熟,行当的分工也进一步精细齐全,人民政府相继成立了专业性的表演剧团。
纵观淮海戏发展历程,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淮海戏活跃和辉煌时期,90年代开始,由于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特别是港台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对淮海戏的兴趣也逐渐淡泊,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各地淮海剧团创立了不少反映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成果、文明新风的现代淮海戏,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描写淮海戏的诗句
嘿,你可知道淮海戏呀!那可真是咱这儿的一大宝贝呢!“舞台小
天地,天地大舞台”,淮海戏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法盒子,一旦打开,
就有无尽的精彩呈现。
还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去看淮海戏,那热闹的场景至今都历
历在目呢。
戏台上的演员们穿着花花绿绿的戏服,脸上化着精致的妆容,一颦一笑都那么吸引人。
“看那演员的眼神,多么传神啊!”就好
像能把你直接带入到故事中去。
淮海戏的唱腔也是一绝呀!或高亢激昂,或婉转悠扬,“那声音就
像百灵鸟在歌唱”,直钻进你的心里。
有时候,演员们在台上唱得动情,下面的观众也跟着掉眼泪;有时候,又被那幽默的表演逗得哈哈大笑。
“这不是比看那些电影还带劲嘛!”
“生旦净丑演绎世间百态”,在淮海戏的世界里,你能看到各种各样
的人物和故事。
有英雄豪杰的壮志豪情,有才子佳人的浪漫爱情,还
有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
每一个故事都那么生动,那么吸引人。
“就像
一本永远翻不完的精彩故事书”。
淮海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承载着我
们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
我觉得淮海戏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感动。
我们一定要珍惜它,让它一直传承下去呀!。
淮海戏溯源作者:***来源:《寻根》2020年第04期淮海戏,江苏省地方戏之一,又称淮海小戏、小戏。
因其早期多为走村串户,上门卖唱、乞讨的民间艺人,故又被群众称为“唱门头词”。
历史上流行于江苏省连云港、淮安、宿迁及徐州、盐城等市部分县区。
淮海戏唱腔音乐丰富多彩,有男腔和女腔的区别。
其唱腔的特点是乐句结尾突然翻高八度耍腔,具有拉人魂魄的艺术魅力,故有“拉魂腔”之称。
淮海戏的一些表演身段脱胎于苏北农村生活,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海地区北接豫鲁、南连吴地,淮海戏的总体风格也是既有北方剧种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剧种的温柔婉约,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认知价值。
淮海戏扎根农村,生活气息浓郁,唱腔优美动听。
男腔高亢,雄浑有力;女腔委婉,柔润甜美。
它的伴奏主弦是板制三弦,也伴之二胡、笙、笛、琵琶等乐器。
其表演形式简便灵活,早期是拉着二胡走唱、站唱;后来有坐唱,逐步发展演变为舞台表演艺术。
淮海戏原始曲调多数吸收本地民间小调,传唱民间故事,深受淮海地区人民的喜爱。
源自民间说唱衍生多个剧种淮海戏的发展,根系于苏鲁交界淮海地区民间,与流行于山东的柳琴戏和安徽的泗州戏曲唱腔近似,有人研究说应是同根同源,笔者认为此说不无道理。
据《泗阳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山东历城说唱艺人唐大牛、唐二牛兄弟,家徒四壁、穷困潦倒。
他们听说南方经济较好,于是沿路卖唱乞讨来到苏北海州(今连云港)一带。
当地有邱、葛、杨姓三人拜他们为师,从其学艺。
在海州卖唱期间,他们在原有唱腔的基础上,结合海州一带地方小调,形成以“怡心调”“拉魂腔”为主的新唱腔。
说唱的内容多数是群众中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如《劝嫁》《骂鸡》等,深受当地民众欢迎。
后来葛姓去山东传艺,发展成柳琴戏;邱姓去泗州卖艺,发展成泗州戏。
其他仍然在海州一带说唱,群众称唱小戏,就是淮海戏的前身。
由于淮海戏、柳琴戏、泗州戏唱腔都有尾腔翻高的特点,同有“拉魂腔”基础,所以说它们都源自清初“海州小戏”。
淮海戏男腔唱谱
准海戏男腔曲谱,《龙江颂》,主要讲述的是1963年春,东南沿海某地遭遇特大干旱,县委决定在龙江大队堤外堵江引水救旱。
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主动随承担最大牺牲坚决执行县委指示,决定牺牲三百亩产田,放弃一窑砖副业收入,与本位思想严重的大队长李志田发生剧烈冲突。
最后,江水英团结干部、群众,坚持送水到旱区,使全区九万亩受灾土地得到挽救。
淮海戏起源于拉魂腔,和柳琴戏,泗洲戏同源。
分部于沭阳县,泗阳县,连云港海州区,灌云县,灌南县,响水县,没有东海县。
与淮剧无关。
流行于江苏北部的戏曲剧种,约有一百多年历史。
曲调同柳琴戏相近,据传与山东、江苏的柳琴戏,安徽的泗州戏同出一源。
清道光十年(1830)后,艺人自由结班发展成为打地摊演出的小戏。
清光绪六年(1880)后,曾与徽剧、京剧、淮海戏。
艺术研究蒋山淮海戏语言研究摘要:淮海戏语言,以沭阳东、灌云西一带的方言为基础,属于北方方言区,同时又处于江淮方言区的北部边缘,淮海戏音韵属于中州音韵,和中州音韵不尽相同,同时又受到京剧、徽调等剧种的深刻影响,造就了淮海戏独具特色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淮海戏语言特色淮海戏是主要流传于江苏北部(连云港、淮安)、鲁南、皖北一带的一种地方戏曲,是从民间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剧种之一。
淮海戏大约产生于清乾隆年间,与活跃在山东南部和河南东部的柳琴戏、盛行于安徽北部的泗州戏有着同源关系,都叫“拉魂腔”,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它源于民间,声腔优美、曲调丰富,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说唱音乐、民间曲艺、小曲、工锣鼓、京剧、徽剧、童子戏、小调、号子等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特色。
戏曲语言涉及的范围较广,很难一一穷尽。
本文拟就淮海戏的方音、音韵、念白、唱词格式等方面的特点,举例作些探析以求教于方家,共同促进淮海戏语言艺术进一步发展。
淮海戏的语音以沭阳东、灌云西一带的方言为基础的,俗称“沭灌腔”,属于北方方言区,同时又处于江淮方言区的北部边缘,这就决定了淮海戏音韵必然和中州音韵同属同一音韵系统,但它又和中州音韵不尽相同,同时在形成过程中又受到京剧、徽调等剧种的深刻影响,造就了淮海戏独具特色的地方语言特色。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沭灌腔与普通话在声调、调值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见下表:从上表对照可见,沭灌语音与普通话最大的差别沭灌语音比普通话多一入声。
沭灌语音同普通话语音阳平调值相同,稍柔。
其它三声区别较大:沭灌阴平近似普通话语音上声,区别是,沭灌语音在降升连接处有个小小的停顿;沭灌上声近似普通话语音去声,区别是,沭灌语音降后呈低平;沭灌去声近似普通话阴平,区别是,由微升接高平。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沭灌语音存在一些特殊的音变规律。
当两个阴平相连时,前个原降升调变为中升调,如“诗歌”、“诗书”;阴平连接与其它各声前(或两声之间)时,原降升调只保留下降部分,如“诗意”、“诗词”;去声连接于其它各声前(或两声之间)时,由微升高平调变为中降调,如“士兵”、“士气”、“士棋”。
艺林漫话 ┃ The art circles淮海戏,江苏省最主要的地方戏剧之一。
“天然去雕饰,淡水出芙蓉。
”以荷花为戏花的淮海戏,长期以来深受淮海地区广大乡亲们的欢迎和喜爱,赢得了“淮海平原一枝花”的美誉。
它诞生于清朝末年,成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发源于伟大的淮海战役的淮海平原,流行于苏北的徐州、连云港、淮阴、盐城和皖东北的三十多个县、市,有两千多万人口的地区。
尤为值得称颂的是淮海戏在坚持演出现代戏和优秀传统戏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发展提高。
近几年来,淮海戏获得了飞速发展,《皮秀英》《豆腐宴》《秋月》等大批剧目惊艳亮相全国重大奖赛艺术舞台,捧回了座座奖杯。
从早期的“拉魂腔”到今天成为一个独立于戏剧舞台上的戏曲艺术,它不仅拥有丰富的传统音乐(唱腔、曲牌等),同时兼容大量的本土民间音乐,还有独立、独特的“四大件”主奏团体。
淮海戏最初的伴奏乐器为皮三弦,后经逐渐磨合改为板三弦,淮海戏的二胡定调为D—A(即1—5弦),在演出的不断实践中,出现了用二胡与板三弦同奏时,形成板三弦与二胡争主奏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我团前辈著名琴师朱培銮老师,于1957年开创性地使用E—B弦高胡(即2—6)为唱腔伴奏,突破性地解决了二胡与板三弦争主奏的矛盾。
之后,在这个基础上,又增加了A―E弦小中胡(5—2),还有皮三弦。
淮海戏在有了这“四大件”后,在伴奏过程中构成了“主心骨”,从此我们淮海戏有了必备的四件随腔的主奏乐器(即四大件)。
淮海戏中的高胡和中胡,犹如京剧中的京胡和京二胡,在整个乐队中,起到了领头主奏的作用,是整个乐队的灵魂,是演员唱腔的最好帮手。
我们之所以把2―6弦高胡定成主胡的骨干,是因为,(一)由于三弦高于D、A弦,弦的张力较紧,使琴音高、亮,符合淮海戏曲调爽脆、刚劲、粗犷的特点,特别是能与女演员的嗓音吻合;和谐、清晰、明亮、铿锵有力,能与演唱者有机地融合和加强戏剧气氛,深化人物感情。
(二)这种高胡在中小乐队中能与其他一些弹拨和拉弦乐器在演奏中的音响起到一定的抗衡作用,有一定的带动力和承揽力,尤其在室外的大庭广众演出中,就凸显了该乐器的支柱作用。
淮海戏宣传手册淮海戏,又称海州腔,是中国传统剧种之一,起源于江苏省淮安市的淮海地区。
淮海戏以其丰富的剧目、优美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技艺而闻名于世,深受当地人民和戏迷的喜爱。
为了进一步推广淮海戏,我们准备制作一份关于淮海戏的宣传手册,介绍其历史渊源、艺术特色、代表剧目以及表演形式,以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淮海戏。
一、淮海戏的历史渊源淮海戏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间戏曲,起源于江苏省淮安市一带。
其发展经历了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乾隆年间,淮海地区盛行戏曲表演,淮海戏获得迅速发展。
二、淮海戏的艺术特色淮海戏在表演形式上,以婉转柔和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著称。
其唱腔细腻婉转,音调优美,声调多变,既能表现悲壮悲凉的气氛,又能表现生动活泼的场面。
在表演技艺方面,淮海戏注重身段表现,着重演员的身段、音韵与形象,因此其表演具有细腻、自然和富有生命力的特点。
三、淮海戏的代表剧目1. 《双枪会江南》该剧以清朝末年的淮海暴动为历史背景,描绘了义军抗争的悲壮历程。
该剧不仅在表演形式上具有独特之处,还在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上具有深刻的表现力。
2. 《孟山转风雷》该剧讲述了民间英雄孟山的故事,孟山为了抗击清兵,最终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该剧在表现孟山的志向和英雄气概上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
四、淮海戏的表演形式淮海戏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单独的唱段,也有合唱、对唱等形式。
在表演布景上,注重利用创意灯光,布景简洁大方,使得剧情更加突出,令观众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五、淮海戏的未来发展未来,淮海戏将加强与其他地方剧种的交流与融合,充分借鉴其他剧种的优点,不断提高自身的表演水平和艺术创新。
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欣赏淮海戏,推动淮海戏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结:淮海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表演形式、艺术特色和剧目创作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
通过本手册的宣传,我们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淮海戏,体验其中的艺术魅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淮海戏宣传手册淮海戏,又称淮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江苏淮阴地区,因而得名。
淮海戏以其清新明快的唱腔、细腻传神的表演和独具地方风情的剧目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之一。
为了更好地宣传淮海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剧种,特制作了《淮海戏宣传手册》,详细介绍淮海戏的历史渊源、表演特点以及经典剧目,以期更好地弘扬和传承淮海戏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
第一章:淮海戏的历史渊源淮海戏起源于江苏省淮北地区,最早可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
淮海戏的形成和发展,与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密切相关。
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和历练,淮海戏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戏曲五大剧种之一,享有盛誉。
第二章:淮海戏的表演特点淮海戏的表演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唱腔和表演技巧上。
唱腔清亮明快,以细腻传神的表演见长,表演形式多样,既有高亢激昂的快板,又有婉转细腻的慢板,还有豪放大气的大鼓戏等。
演员们在台上的表演风格独具一格,注重身段、表情和嗓音的协调,深受观众喜爱。
第三章:淮海戏的经典剧目淮海戏有许多经典剧目,其中《夫妻双树》、《孔雀东南飞》、《断桥》、《红楼春秋》等都是深受观众喜爱的剧目。
这些剧目不仅在表演、音乐上精湛,而且在情节设定和人物形象上也有独特之处,是淮海戏的精髓所在。
第四章:淮海戏的传承与发展淮海戏源远流长,传统的淮海戏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并且在当代仍然活跃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淮海戏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中。
一些淮海戏团体和演员们,通过加强创新,开展多样化的演出和宣传,正在努力将淮海戏这一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第五章:淮海戏的艺术价值和意义淮海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方风情。
它反映了淮阴地区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和人文精神,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地方文化繁荣具有积极的意义。
淮海戏也是中国戏曲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中国传统戏曲演艺形式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淮海戏
【简介】
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是江苏省地方剧种。
淮海戏流行于江苏淮阴地区、连云港市及盐城、徐州、扬州地区的部分乡镇和皖北一带。
源出于海州、沭阳、灌云一带流行的“拉魂腔”,因以三弦伴奏,又称“三括调”。
早期是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830)后,艺人自由结班发展为打地摊演出小戏。
清光绪六年(1880)后,曾与徽剧、京剧等先后搭班合演,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唱腔,丰富了表演。
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舞台上出现了女艺人,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1940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淮海地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组织了“艺人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柴米河畔》、《三星路》、《反内战》等现代戏。
1947年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定名为“淮海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沭阳、灌云、泗阳、淮阴、涟水、宿迁、响水、滨海、灌南及连云港等十多个淮海剧团相继成立,1956年大众淮海剧团改名为江苏省淮海剧团。
淮海戏传统剧目有《樊梨花》、《皮秀英四告》等32大本和《骂鸡》、《催租》等64单出。
现代戏有、《葵花路》《孙明芝》、《月牙楼》等。
淮海戏唱腔明快豪爽,乡土气息浓厚,以板式唱腔为主,男女同弦异调,伴奏乐器以三弦、高胡、竹笛、唢呐为主。
淮海戏甚受群众喜爱。
【历史渊源】
淮海戏的产生有三种说法,一是清乾隆年间,山东历城唐大牛、唐二牛兄弟,因灾年饥荒,身背大鼓三弦,到沭阳一带卖唱乞讨,有邱、葛、杨姓3人从其学艺,播下淮海戏的种子;二是200多年前,海州民间盛行“太平歌”和“猎户腔”两种民歌,当地邱、葛、杨3人加以改造,形成“怡心调”和“拉魂腔”,后3人分别去淮北和县南卖艺,逐渐形成今日的泗州戏、柳琴戏和淮海戏;三是淮海戏源于秦腔,据清代李调元《雨村剧话》记载:“秦腔始于秦州,盛于长安,流入晋、冀、鲁、豫至淮水止。
”据此推断,淮海戏为秦腔一支,经融会徽剧、京剧和柳琴戏后而创立的新剧种。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艺人多个体分散活动,走村串户,在农家门前演唱,要点粮食和熟食,故又称之为“打门头词”。
演唱内容多半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如《劝嫁》、《访友》等,使用的乐器是一把三弦,人称“三刮调”。
沿门说唱这种形式延续80余年。
清道光年间,几个艺人凑合一起进行活动,逐步形成班组,在庄头、场头、街头以及庙会、烧香会上演唱,形成了“戏”的雏形,称之为“小戏”。
清光绪初年,“小戏”班组盛行于沭阳,沭阳吴集镇、西圩乡有“小戏窝”之称,艺人多达百余人。
【艺术特色】
淮海戏长期扎根于人民群众中,不但能适应舞台演出,也能在街头、乡村“摆地摊”。
它的音乐唱腔非常丰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城乡民众在行路、干活、休憩时都要哼唱淮海戏,已成为本地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它的表演艺术有极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民间色彩,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如猪吊腰、鸡刨塘、野鸡溜、驴打滚、狗拜年、鳖爬走、脚尖走、膝盖走、鬼扯转、穿8字、矮步蹬等艺术表演形式,极其生动有趣。
淮海戏的剧目生产和剧目创作非常便捷,它不受陈规老套和清规戒律的约束,创作上演反映农村和现实生活题材的现代戏,为现实生活服务,广受群众欢迎。
【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淮海戏活跃和辉煌时期,自90年代开始,由于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特别是港台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对淮海戏的兴趣也逐渐淡泊,尤其在年轻人中少有听众。
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忙于生产经营,生活节奏加快,听众越来越少,年老的艺人难以继续演唱,年轻艺人纷纷改行,出现后继乏人、濒临灭亡的危险。
目前,淮海戏已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抢救和保护承载着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淮海戏,对研究、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各淮海剧团创立了不少反映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成果、文明新事的现代淮海戏,在观众中产生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