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戏论文特色论文:浅谈淮海戏的特色及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江苏省连云港市淮海戏拉魂腔的发展摘要:戏曲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淮海戏是江苏省颇具艺术魅力的地方性小戏,有着独特的声腔特点。
唱段大多通俗易懂、耐人寻味,因而,在江苏省连云港等地,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但是,由于流行音乐的冲击,喜爱淮海戏等传统戏曲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虽然我国前几年就提出要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保护和弘扬淮海戏方面,效果却不是很明显。
因此,保护和继承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已是当今人们不可推卸和应当履行的义务与责任。
本文主要通过对淮海戏的声腔拉魂腔的介绍和分析,从而使读者产生对淮海戏的热爱,让更多的人了解淮海戏。
关键词:淮海戏;拉魂腔;发展一、淮海戏的起源关于淮海戏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源于清乾隆年间连云港市海州区一带流行的太平歌和猎户腔,后来成为以打地摊形式演出的“对子戏”、“三小戏”,其中女角均由男艺人扮演。
二是清乾隆时,山东历城有唐大牛、唐二牛兄弟两人,身背大鼓三弦,到连云港市的海州、灌云、沭阳(现属淮安市)一带卖唱乞讨,从此,便播下了淮海戏的种子。
淮海戏在晚清的时期才逐步形成,淮海戏的声腔技巧源于海赣述灌(海州、赣榆、沭阳、灌云)等地的“拉魂腔”。
“拉魂腔”的起源总的来说有三种,一是与以上所说的相同,山东历城有唐大牛、唐二牛兄弟二人外出逃荒,在海州沭阳一带以卖唱为生,播下了“拉魂腔”的种子。
二是在清末道光年间,山东临沂有个姓金的艺人,他把演唱艺术传给邱、黄、桑三个徒弟,他们三人又广收徒弟,从而将“拉魂腔”发扬光大。
三是清道光年间,在海州一带有邱、葛、杨三个民间艺人卖唱,从而留下了“拉魂腔”。
二、淮海戏的发展淮海戏的发展主要有三个阶段分别为:清末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70年代末。
淮海戏从产生到逐步成熟、由小变大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得到民众的喜爱,其根源是其源于民间,拥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的是真实的人民生活。
拉魂腔是淮海戏的主要声腔,何为拉魂腔?又名柳琴戏,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
浅谈淮剧流派艺术淮剧是中国著名的地方戏剧流派之一,起源于江苏省淮安一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淮剧自身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其流派艺术含义十分丰富,涵盖了多个领域,本文围绕淮剧流派艺术进行探讨,从其表演技巧、音乐舞蹈、剧本及传统装束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表演技巧淮剧表演技巧注重韵律优美,姿态端庄,语言精炼,节奏明确,体现了江淮地区的文化特点。
淮剧表演力求完美,演员要求身姿挺拔、舞步轻盈、语言清晰,才能让观众更加容易理解演出的主题和人物性格。
淮剧表演技巧较为细腻,带有一定的精神内涵,这种表演技巧需要演员融入角色,与角色产生情感共振,以达到真实表演的效果。
二、音乐舞蹈淮剧音乐舞蹈是淮剧剧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淮剧音乐大多采用小提琴、二胡、梆笛等钢琴型乐器为主,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这也是淮剧能够受到广大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淮剧的舞蹈以外洋舞舞步和中国传统舞步为基础,融合了舞蹈元素和节奏感,舞蹈面貌美观,展现出淮剧独特的文化魅力。
三、剧本淮剧剧本是淮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观众喜爱。
淮剧的剧本重情节,强烈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特点,有一定的历史性,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淮剧的剧本还体现出了对当时社会风俗的观察和反思,反映出了江淮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历史变迁,是淮剧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传统装束淮剧传统装束体现了淮剧艺术特色之一,其在服装、面具、道具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
淮剧的服装讲究色彩搭配、结构和荐幅的使用,舞台效果非常好。
淮剧的特殊面具则是淮剧的独特标志,面具栩栩如生,仿佛真人一般。
淮剧的道具方面也非常精美,为表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综上所述,淮剧是一种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的观众。
深入挖掘淮剧艺术特色,继承创新淮剧文化,将淮剧广泛传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淮剧、爱上淮剧,传承和发扬淮剧文化,是淮剧人不断努力的目标。
淮安淮海戏本土传承现状的考察与研究
淮安淮海戏是江苏省淮安市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明代市井百姓自娱自乐而形成的民间艺术。
淮海戏在唱腔、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等方面独具特色,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文化内涵,是淮安地区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戏曲剧种。
然而,淮海戏的本土传承面临着许多困境,如少有传承人、传承方式陈旧、观众群体老龄化等问题。
为了探究淮海戏本土传承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机遇,需要进行考察与研究。
目前,淮安市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淮海戏的传承和发展,例如成立淮海戏剧院、举办淮海戏艺术节、开设淮海戏文化课等,以及加强对青年演员和传承人的培训和支持等。
同时,一些民间组织和艺术家也积极参与淮海戏的传承和发展,推崇淮海戏的精髓,宣传淮海戏的魅力,不断创新淮海戏的剧目和表演形式,让淮海戏在传统基础上与时俱进。
要进一步推动淮海戏的本土传承,还需要一些具体措施,如加强淮海戏的教育普及、注重淮海戏的研究和整理、加强淮海戏的宣传和推广、加大对淮海戏人才的培养和支持等。
只有不断弘扬淮海戏的文化底蕴,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才能让淮海戏在现代社会中茁壮成长。
淮剧简要情况介绍淮剧又名江淮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清代中叶,在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
之后,门叹词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
后来,淮剧受到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
2008年,淮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淮剧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江苏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剧之一。
盐城是淮剧的故乡,全市共有6个淮剧团。
近年来,盐城以淮剧申遗为契机,不断加大保护和挖掘力度,先后有《打碗记》《奇婚记》《鸡毛蒜皮》《来顺组长》《小镇》《小城》等多部优秀剧目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华大奖”等荣誉。
早期淮剧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唱腔基本是曲牌联缀结构,未采用管弦乐器伴奏。
1930年前后,戴宝雨、梁广友、谢长钰等人,又在香火调的基础上,采用二胡伴奏新调,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调。
1912年,何孔德、陈达三等把淮剧带到上海。
何叫天又创出连环句唱调,进一步丰富了自由调。
淮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剧的表演风格朴实细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主要特点有:一是音乐唱腔:曲调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二是角色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具特色。
三是表演形式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
四是拥有丰富的传统剧目,多以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为题材。
淮剧的经典剧目主要有:《诺言》《赵五娘》《金杯·白刃》《海港的早晨》《卖油郎独占花魁》《蓝桥会》《三子争父》《李斯》《周仁献嫂》《恩仇记》《安寿保卖身》《珍珠塔》《小打瓦》《种大麦》《大补缸》《磨豆腐》《对舌》《赶脚》《巧奶奶骂猫》等经典剧目。
淮海戏的艺术特点作者:李一鸣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4期摘要:淮海戏是淮海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戏曲种类之一,属于中国地方戏曲的范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淮海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认知价值。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深受当地人们群众的喜爱。
文章详细追溯淮海戏的历史起源及发展历程,在描写其发展历程中肯定了一代一代的淮海人对于淮海戏发展所做的努力。
关键词:淮海戏;地方戏曲;豆腐宴淮海戏的发展历程早在清乾隆嘉庆年间,淮海戏就以“打门头词”的演唱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艺人们背着三弦和锣鼓走村串户,卖唱换取粮食或者熟食,这种演唱形式一直持续了80多年。
到了清道光年间,逐渐发展成了“戏”的雏形。
艺人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班组,几个人凑在一起在庄头、街头等固定场所进行表演。
遇上烧香会、庙会,则更是热闹非凡。
“随身衣、就脚鞋”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自清光绪六年后,淮海戏的演出班组开始不断增多,在行当上也慢慢趋于正规。
后来随着徽剧、京剧的流入冲击,淮海戏的艺人们不再固步自封,纷纷开始向徽京二剧的艺人们拜师学艺或与他们一起搭班演出,大大的丰富了淮海戏的演唱和表演艺术,为淮海戏的发展又添上了一笔浓墨重彩。
再往后的革命战争时期是淮海戏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阶段。
特别是1940年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上下都弥漫着硝烟的情况下,淮海戏艺人成立了“艺人救国会”。
此救国会旨在培养艺人的艺术水平的同时,更多的是去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艺人们编排了近百出带有教育意义的现代戏,积极宣传鼓动抗日,在群众中得到了很好的反响。
在这一时期,淮海戏艺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政府还选派了一批新时期有文化的艺术工作者深入淮海戏艺人当中,与艺人们一起创编新剧,对于旧时期的淮海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突破了以前的表演形式,为淮海戏揭开了新的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淮海艺人们正式从地摊走向了舞台,从农村走向了城市,部分县市相继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淮海剧团。
作文淮剧的传承 【篇1】作文淮剧的传承 淮剧,这一古老的戏曲剧种,宛如历史的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流传至今,成为了我们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剧的唱腔独特,韵味无穷。那拉调、淮调等诸多曲调,宛如潺潺流水,又似婉转莺啼,引人入胜。演员们一亮嗓子,便仿佛打开了一扇神秘之门,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高音时,那声音直冲云霄,震撼人心;低音时,又如绵绵春风,轻柔细腻。
淮剧的服饰与妆容亦是一大看点。那绣着龙凤图案的华丽戏服,色彩斑斓,又不失古典之美。演员们的脸庞,在精湛的化妆技艺下,时而如弯月般娇媚,时而英气逼人。那厚重的眼线,使得演员们的眼神更加犀利,仿佛能洞察人心。
淮剧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艺术表现形式,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它讲述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与传统,传递着忠孝节义等价值观念。在淮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们的生活场景,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那些生动的表演,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文化的传承。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淮剧的传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流行音乐的兴起,使得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戏曲的兴趣逐渐减弱。但我们不能忘记,淮剧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努力传承与发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淮剧。
淮剧的传承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淮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提供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推广淮剧知识等方式,来增强人们对淮剧的认识与兴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淮剧这一璀璨明珠能够永远熠熠生辉。
【篇2】作文淮剧的传承 淮剧,这一源自苏北盐阜地区及江淮一带的古老剧种,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历史记忆。它起源于民间说唱“门叹词”与“香火戏”,历经“徽夹可”与“京夹淮”等阶段的融合与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淮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谈淮剧唱腔的特点及其发展淮剧是江苏淮安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因传承地于淮河流域,故得名“淮剧”。
淮剧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并拥有自己独特的唱腔风格。
淮剧唱腔的特点之一是“欹簸跳跃”,这种音乐表现形式体现了淮剧角色形象中的积极乐观和幽默诙谐的特点。
唱腔在演绎过程中,声音压缩、落差和高低峰值的跃动是淮剧音乐特点的最大特征,这种音乐的唱腔风格严格而细腻,节奏跳跃,音乐的变化极为灵活,节奏感强烈。
淮剧的唱腔特点之二是“显嗓幽默”,透过淮剧演员独特的真实演出,形成了一种极具幽默感的唱腔特点,代表演员通过在唱腔中响亮、普通话与方言的结合,产生了旁征博引,寓教于乐的效果。
由于精湛的唱腔表现,演员能将繁琐的情节通过唱腔融合进剧本中,演出过程中,演员的唱腔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口语化和富有幽默感常常成为淮剧难得的语言特点。
淮剧唱腔的特点之三是“韵味婉转”,由于淮剧唱腔的声音压缩和落差细腻性,因此其音乐性非常强,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味婉转的特点。
演员在唱腔中通过表现情感,把感情融入到唱腔中,使得唱腔的表现具有丰富而真实的情感,将每一句唱腔都表情和声音巧妙融合到一起,使唱腔的表演更加娉婷动人,引人入胜。
淮剧唱腔的发展与时代和历史的发展紧密相关。
在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流行文化的影响下,淮剧唱腔形式也随之改变。
剧情和唱腔中的人物形象更多地展现新时代成长背景下的人物情感与命运转变,形成了一种以当代社会为背景的淮剧唱腔表演方式,体现出更加现代化和生活化的特点。
总之,淮剧唱腔的特点是欹簸跳跃、显嗓幽默、韵味婉转,而且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之中,淮剧唱腔已经成为了一种很有特色的表演形式,在中国戏曲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淮海戏——连云港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陈 昊(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摘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海戏是淮海地区人们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不可再生的区域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连云港作为淮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淮海戏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责任与义务。
连云港地区对淮海戏的保护传承方法还有进步空间,本文将主要论述连云港地区在保护淮海戏时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淮海戏;连云港地方戏曲;保护与发展【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8-0039-02【本文著录格式】陈昊.淮海戏——连云港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与发展[J].北方音乐,2020,09(18):39-40.引言淮海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研究淮海戏的传承与保护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淮海戏的起源入手,研究淮海戏传承至今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未来的发展和保护措施。
一、淮海戏的起源淮海戏主要在江苏北部的连云港市、徐州市、淮安市等地区比较流行。
因为其在淮海地区较为流行,所以旧时又称其为淮南小戏,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目前很难确定淮海戏起源的详细情况及时间,因为淮海戏最初只是下层百姓们的一种休闲方式,知识分子并没有对其做过多的关注,所以关于淮海戏的文字资料几乎没有。
[1]民间有关于淮海戏起源有三种传说,虽然说三种传说有着不同的表述内容,但是其中又包含着一定的共性。
比如说,三者都认为古海州一带是淮海戏的发源地,淮海戏的形成和鲁南地区的民间曲艺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在淮海戏的形成、传播过程中,有三位有姓无名的艺人对其起了重要作用。
周贻白先生认为,淮海戏的唱腔属于“拉魂腔”,和安徽的泗州戏同属一个系统。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淮海戏起源于秦腔,因为清朝李调元的《雨村剧话》有过这样的记载:“秦腔始于秦州,盛于长安,流入晋、冀、鲁、至淮水止。
谈淮剧唱腔的特点及其发展淮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安徽省淮北地区,也称淮北戏。
淮剧的唱腔是其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一部分,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淮剧唱腔独特悦耳。
淮剧的唱腔语调婉转柔美,音色悦耳动人,给人一种温婉细腻的感觉。
淮剧的唱腔注重音高的变化和音调的层次感,通过高音、低音和中音的对比,形成了独特的曲调美感。
淮剧唱腔的音色具有很强的变化,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来刻画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增加了角色形象的魅力和张力。
淮剧唱腔讲究“旋律”和“腔式”的结合。
旋律是淮剧唱腔的基础,是唱腔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淮剧的旋律多样,表现了丰富多变的情感和氛围,旋律曲调的变化和音高的跳跃使得唱腔充满了戏剧性和生动感。
而腔式是淮剧唱腔的组成形式,它是唱腔中固定的、规范化的一种声音表达方式,可以帮助演员表达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淮剧唱腔往往将旋律和腔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唱腔更加具有戏剧性和表现力。
淮剧唱腔运用技巧丰富多样。
淮剧的唱腔技巧繁多,包括细喉、颤音、滑音、颤颈等琐细的技巧,在演唱时运用自如,使得唱腔更具变化和魅力。
淮剧唱腔注重音乐的创造性,不拘泥于既定的唱腔模式,演唱中可以根据角色的不同特点和情感需要进行创作,使得每个演员的唱腔都具有个性和差异。
淮剧唱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
淮剧唱腔自诞生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接受吸收了其他剧种的特色和技巧,并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淮剧唱腔吸纳了京剧、评剧等剧种的唱腔表现技巧,使得唱腔更加丰富多样。
唱腔的表演形式也得到了改进,比如加强了舞台效果、音响效果等,使得唱腔更加具有视听效果和舞台感。
淮剧唱腔以其独特的音色、优美的旋律、丰富的表达方式和不断创新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戏曲唱腔中的瑰宝之一。
它继承了中国戏曲的传统和特色,又吸纳了其他剧种的唱腔技巧,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和魅力,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淮海戏发展现状
淮海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江苏淮海地区,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淮海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技艺,深受观众喜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淮海戏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淮海戏的观众群体逐渐老龄化。
由于淮海戏的表演形式和内容较为传统,年轻观众的兴趣不太高,导致观众群体逐渐老龄化。
这也使得淮海戏的市场需求逐渐减少,对淮海戏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淮海戏的传承和培养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由于淮海戏的表演技艺较为复杂,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其他职业,导致淮海戏的传承和培养面临一定的困难。
同时,淮海戏的传承也面临着一些文化冲击,一些新兴的文化形式正在逐渐取代淮海戏的地位。
然而,淮海戏的发展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
一方面,淮海戏的表演形式和内容正在逐渐丰富和多样化,以适应现代观众的需求。
另一方面,一些淮海戏团正在积极探索新的表演方式和市场模式,以提高淮海戏的市场竞争力。
淮海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虽然淮海戏的发展面临一些困难,但是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淮海戏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论淮海戏的唱腔特色作者:王庆斌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12期摘要:淮海戏是至今流传于苏北一带的地方戏曲剧中种,音乐声腔经过不断发展,逐步演变形成了以【好风光】、【东方调】为男女唱腔主调,以【二泛子】【诉堂调】【金凤调】等辅助曲调组成的完整声腔体系。
在淮海戏中《皮秀英四告》《骂鸡》是淮海戏的代表曲目。
关键词:淮海戏;表演;曲调;形成;发展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6-0151-02淮海戏属于拉魂腔系的根基戏,唱腔唱法是从连云港海州一带的秧歌号子《太平歌》、《怡心调》、《猎户腔》衍变而来,旋律曲逶而高亢,尾音常翻高“起腔”,拉魂慑魄。
拉魂腔流波传韵,到淮北后形成泗州戏,鲁南形成柳琴戏,而在海州当地则形成淮海戏,传遍苏北多地,淮海戏早已形成了由基本曲调、辅助曲调及其他曲调共同组成的声腔体系。
一、淮海戏声腔艺术的形成(一)海州五大宫调对淮海戏声腔的影响海州五大宫调是明清俗曲的重要一个分支,它的传播早于淮海戏,对淮海戏声腔的影响毋庸置疑。
淮海戏【金风调】中前两句离调的唱法,明显受到海州五大宫调中【波扬】的影响。
女腔【二泛子】和小调【小五更】、【打草苔】等旋律上都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现存的淮海戏传统唱腔【八句子】、【羊子】等,无论是音乐旋律,还是歌词结构,都源于海州五大宫调中的【耍孩儿】和【山坡羊】。
现在一些淮海戏新腔,也喜欢将五大宫调中的曲牌植入其中,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二)民间音乐对淮海戏声腔的影响淮海戏源于当地民歌【太平歌】、【猎户腔】,都有些山歌号子的成分。
除《海花》外,上世纪70年代排演的【海英山】就选用了大量的渔民号子。
苏北地区流行的民间曲牌,如【打鱼船】、[满台腔】等,还完整地运用到淮海戏的一些剧目中。
(三)其他剧种唱腔对淮海戏的影响海州童子戏是连云港市一个古老的剧种,在清末民初和淮海戏一度同台演出,两者唱腔相互影响,如江苏省淮海剧团排演《豆腐宴》,成功地运用了海州童子戏的音乐元素。
谈淮剧唱腔的特点及其发展淮剧是中国传统的剧种之一,起源于安徽淮河流域。
淮剧的唱腔以其独特的特点在中国戏曲界独树一帜,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戏曲重要的代表之一。
淮剧的唱腔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音调婉转:淮剧的唱腔音调曲线流畅婉转,富有柔美的节奏感。
它的音域较高,声调较清脆,发音明亮,给人以高亢激越的感觉。
在唱腔演唱中,演员们通过音调上的变化和转折,展现角色的情绪和性格特点。
二、语言优美:淮剧的唱腔语言优美,歌词含蓄细腻,善于运用唱腔语言的韵律特点,表现情感和内心世界。
唱腔中使用的字音普遍比较柔和,发音清晰,富有感染力,能够把观众带入剧情的氛围中,让观众感受到情感的起伏和角色的深度。
三、唱腔琴鼓配合:淮剧的唱腔与传统戏曲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与传统的琴鼓演奏配合默契,使整个演出更加生动有力。
演唱过程中,演员和乐师之间相互配合,演唱的节奏和音乐的韵律相互呼应,使唱腔更加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淮剧唱腔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发展初期:淮剧起初是通过木偶戏和面具戏形式进行演出。
到了明代晚期,淮安地区出现了新兴的民间戏剧形式,如木偶戏、西皮戏和秦腔等,这些戏剧形式对淮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淮剧的唱腔和表演技巧逐渐形成。
二、现代发展阶段:20世纪初,淮剧逐渐建立起完整的演出体系,唱腔形式也进一步改革。
新的曲目、新的剧本以及新的唱腔风格开始出现。
淮剧的唱腔不断创新和发展,注重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淮剧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演出,进一步拓宽了唱腔的演变路径。
淮剧的唱腔以其独特婉转的音调、优美的语言和与音乐的默契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演出技巧的增强,淮剧唱腔不断创新,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戏曲重要的代表之一。
谈淮剧唱腔的特点及其发展淮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中国安徽省淮北地区。
淮剧唱腔是淮剧演唱的方式和艺术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下面将就淮剧唱腔的特点及其发展进行详细探讨。
淮剧唱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韵律丰富多变:淮剧唱腔的韵律非常丰富多变,有大韵、小韵、春韵、运韵、叠韵、切韵等多种韵律形式。
这些韵律形式既能够表现情感的起伏变化,又能够丰富唱腔的节奏感,使淮剧唱腔具有独特的韵律美感。
二、音域宽广:淮剧唱腔的音域较宽广,演唱者既能唱出高亢激昂的高音,又能唱出低沉磁性的低音。
这种音域宽广的特点使淮剧唱腔有着较强的音乐表达力,能够更好地展现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三、音调独特:淮剧唱腔的音调采用了一些独特的音乐构成,如模儿、景调、小调等。
这些音调构成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淮剧的地域特色,增强了唱腔的独特性和辨识度。
四、强调唱腔的细节处理:淮剧唱腔非常注重细节的处理,通过声音的起伏、音调的变化、细微的表情动作等手法,使唱腔更加细腻入微,更具有感染力和表达力。
这种细节处理使得淮剧唱腔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精准和准确。
淮剧唱腔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创始和初期发展阶段:淮剧唱腔的创始人是明代的艺术家张惑,他发展了淮剧唱腔的基本形式和唱腔艺术风格。
在明清时期,淮剧唱腔开始逐渐形成并扩展演出规模,逐渐成为淮北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
二、传承和发展阶段:在清代,淮剧唱腔开始迅速传播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董派、蔡派、齐派为代表的多种流派。
这些流派在唱腔的传承和发展上各具特色,丰富了淮剧唱腔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
三、现代发展阶段:淮剧唱腔在现代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观众口味的改变,淮剧唱腔开始加入了一些现代音乐元素,注重创新和变革。
淮剧唱腔也通过电视、广播、录音等新媒体的传播,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喜欢淮剧。
淮剧唱腔具有丰富多变的韵律、宽广的音域、独特的音调和强调细节处理的特点。
在发展过程中,淮剧唱腔经历了创始和初期发展阶段、传承和发展阶段以及现代发展阶段。
题目:淮剧:艺术魅力与特色之交织戏剧舞台上的淮剧,是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淮剧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情感表达和鲜明的艺术特色,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淮剧的特色,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题材丰富,贴近生活淮剧的题材广泛,涵盖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爱情、家庭、友情,还是社会问题、历史事件,淮剧都能够以生动、真实、感人的表现形式,展现出生活的真实面貌。
淮剧的剧本贴近生活,充满乡土气息,无论是普通的农耕生活,还是城市的商业竞争,都能在淮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这种贴近生活的表现形式,使得淮剧更加接地气,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二、表演形式生动,个性鲜明淮剧的表演形式十分生动,演员们的动作、语言和表情都十分细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表演过程中,淮剧注重角色的个性塑造,通过演员们的精湛表演,将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
淮剧的唱腔和音乐也十分独特,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能够很好地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变化。
这种生动的表演形式和鲜明的个性塑造,使得淮剧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三、舞台布景简约,道具精巧淮剧的舞台布景简约大方,往往只用简单的道具和色彩明快的布景,就能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这种简约的舞台布置,使得演员们的表演更加突出,观众的注意力也更容易集中在演员身上。
淮剧的道具制作也非常精巧,能够很好地配合演员的表演,增强舞台效果。
无论是精美的服饰、华丽的头饰,还是实用的农具、生活用品,都能够展现出淮剧道具制作的高超技艺。
四、音乐旋律优美,唱腔独特淮剧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淮剧的音乐以地方戏曲音乐为基础,融合了多种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淮剧的唱腔更是独具特色,根据不同的角色和剧情需要,演员们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唱腔和表演技巧,呈现出不同的情感表达。
淮剧的音乐和唱腔为剧情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使得淮剧的艺术魅力更加突出。
五、综合艺术手段,舞台呈现多样化淮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需要演员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来呈现剧情。
淮海戏论文特色论文:浅谈淮海戏的特色及价值
内容摘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丰富的民间色彩和独
特的艺术价值、群众喜闻乐见的淮海戏,已成为江苏省苏北
地区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文章详细追溯淮海戏
的历史渊源和各个发展阶段,分析了淮海戏的现状,从语言、
唱腔、表演等方面剖析淮海戏的艺术特色,进而探究其独特
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全面了解淮海戏,简要提出传承和发
展淮海戏的建议。
关键词:淮海戏 发展 特色 价值
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小戏,流行于江苏泗阳、沭阳、
灌云及连云港等地。淮海戏始于清末,以地摊形式演出,后
逐渐发展为舞台剧。曲调质朴优美,以拉魂腔见长。伴奏乐
器以板制三弦为主,因而俗称“三括子”。[1]淮海戏前身为
山东肘鼓子,是江苏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2]
一、 淮海戏的历史渊源
淮海戏的起源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清代乾隆年间山东
历城人唐大牛、唐二牛兄弟二人卖唱乞讨,江苏姓邱、葛、
杨的三人学唱后在江苏境内传播,后形成戏曲剧种。另一种
说法为源于海州一带流行的民歌“太平歌”“猎户腔”,由姓
邱、葛、杨的三人发展为曲艺“怡心调”“拉魂腔”,在海州
地区流传下来,逐渐发展为淮海戏。[3]
大约在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淮海戏有了最
初的一种形态,俗称“唱门头词”。最初的形态是一种曲艺
的形式,就是到人家门口唱,唱以后人家给点钱或别的什么
东西,唱的内容是一些简单的篇子,这个篇子就是一般的民
间故事或历史传说的一些小段子。
到了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左右,艺人们以家族
或亲友数人组成了小戏班。再到后来,小戏班发展多了,且
又受到山东柳子戏、安徽徽剧,以及昆曲、京剧等剧种的影
响,逐渐形成了生、旦、净、丑等不同的行当,唱腔和表演
等也不断地有所发展,演出的剧目不断丰富起来,成为较成
熟的地方戏剧种。
二、 淮海戏的发展过程
抗日战争时期,在淮海地区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的领
导下,艺人们成立了“艺人救国会”,组织演剧队,积极配
合党的中心工作和宣传抗日。演出深受淮海区党、政、军、
民的喜爱,被誉为“淮海小戏”。
解放战争年代,艺人们肩背步枪,手提三弦,跟随解放
军转战南北,有的艺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一些
演出组,随同淮海战役的大军渡过了长江,一直随军演出,
最后到达上海,且领到了“渡江光荣证”和“渡江纪念章”。
所以淮海小戏也被誉称为“革命小戏”。
新中国成立后,淮海小戏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
展。1954年9月,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将淮海小戏定名为淮
海戏,淮海戏艺术进入了发展的春天。淮海戏艺人从地摊走
向舞台,从农村走向城市,结束了那种“季节班”的演出,
在艺术上开阔视野,不断吸收京剧、锡剧、越剧的丰富营养,
表演队伍日渐稳定,表演艺术越发成熟,行当的分工也进一
步精细齐全,当地相继成立了专业性的表演剧团。
三、淮海戏的特色
淮海戏是江苏省最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长期以来,它
深受苏北地区广大人民的普遍欢迎和喜爱。淮海戏生长在农
村,且长时期地为农民服务,所以它的语言、唱腔、表演特
点等,都有着浓厚的淮海地方特色。
语言是决定一个剧种风格最重要的基础。处于北方话与
南方吴语区中间地带的流行荡区域的语言,虽总体属于北方
话语的范畴,但其四声调值的走向却又有着自己的特别之
处。如与普通话相比较,它的阴平字声,相当于普通话的上
声;而它的上声字的读法又是向上跳一点再下降;去声字的
读声不但不下降,反在平读后,还有稍挑高一些的尾音;只
有阳平字的读声与普通话基本相同。
淮海戏唱腔有其独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爽朗明快、
乡风野趣和清新生动”[4]的美学风格,这也是淮海戏剧种
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个性特征。到20世纪50年代,淮海戏的
唱腔已形成了基本曲调。女腔的基本曲调为“好风光”,男
腔的基本曲调为“东方调”。男女基本腔的确立,标志着淮
海戏的唱腔音乐在原来联用众多曲调的基础上,已形成了以
基本曲调板式变化为主的结构体制了。作为基本曲调,它们
能较强地体现剧种风格,又能通过“活唱”和板式变化,构
成大、小唱段,以表现多种情感和供不同行当来演唱。
淮海戏的表演,虽然也向京剧、昆剧等剧种学习了多种
表演程式,但因为它产生于农村,且长期服务于农民,所以
其表演富有农村的生活气息,带有泥土的馨香。特别是它的
丑行表演,形成了自己的乡土风格。从诸多的表演程式所起
的名称中即可看出,如鸡刨糖、鸡弹绒、野鸡溜、狗刨糖、
狗套头、狗颠疯、猪掉腰、蟹爬走、麻雀跳、雁别翅、鬼扯
转、挨窝走,等等。[5]京剧大师荀慧生先生在观看淮海戏
的演出后写道:“正因为它来自农村,所以演出中带着浓郁
的乡土气息,无论曲调和表演都非常朴实„„戏演得很生
动,哏而不俗,嬉而不谑,蛮有风趣,也极具讽喻。”[6]
板三弦是淮海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也是淮海戏特有的伴
奏乐器。板三弦是由皮三弦改制而来,在“打门头词”时,
伴奏乐器只有一把皮三弦,当时的艺人们每日行走于各家各
户间,皮三弦正面的皮经不住风吹日晒,每隔一段时间就要
换一个新的。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所限,艺人们决定把皮三
弦的皮换成板,这样就可以免去每段时间就要换一次皮的烦
恼,而且艺人们发现板三弦的音高要比皮三弦高一个八度,
音色听上去更清脆、明亮,于是板三弦延用至今。
四、淮海戏的价值
淮海戏继承并发展了多种戏曲的艺术精华。淮海戏源远
流长,从文学剧本到舞台风貌,从音乐体制到演唱技巧,从
人物化装到舞台布置,都分别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淮海戏的
唱词结构,既较多地运用长于叙述的七字、十字齐言式,又
配合使用长于激情的三字、四字等短句。这对于探讨中国戏
曲中的唱词结构与曲调配合以及情感表现的关系,又有着独
特的艺术研究价值。
淮海戏在排演现代戏的过程中,坚持并已形成了以歌舞
演故事的现代戏表演的新传统、新特色。这对于中国戏曲的
发展,特别是有别于“话剧加唱式”的现代戏表演,具有特
别重要的意义。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淮海戏的活跃和辉煌时
期,自90年代开始,由于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
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冲击,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对
淮海戏的兴趣也逐渐淡薄,尤其在年轻人中少有听众。随着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忙于生产经营,生活节奏加
快,听众越来越少,年老的艺人难以继续演唱,年轻艺人纷
纷改行,出现后继乏人、濒临消亡的危险。
目前,淮海戏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
目。抢救和保护承载着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淮海戏,
对研究、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
值。虽然传承和发展淮海戏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是我们相信,
只要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根据淮海
戏的特点和规律,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传承措施,按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要求,坚持人才培养,有着浓厚的群众
基础的淮海戏,一定会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重新焕发勃
勃生机,它的发展也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中国戏曲曲艺词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86.
[2]廖奔.中国戏曲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9.
[3][5]夏兰.中国戏曲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7:100、101.
[4]张溪,王安顺.浅议淮海戏唱腔的传承与创新[j].剧
影月报,2007(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