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浪淘沙》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7
浪淘沙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浪淘沙》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其作用和地位不容忽视。
本文选自《全唐诗》中的名篇,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黄河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2. 通过对黄河的描绘,使学生了解我国壮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国家命运的责任感。
主要内容:《浪淘沙》全诗共八句,分为两个部分。
前四句写景,描绘了黄河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后四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忧虑。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全诗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全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学会分析诗歌的形象、意境,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情感。
(2)运用比较阅读法,分析《浪淘沙》与其他古诗词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文学素养。
(2)关注国家命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1. 诗句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人情感的理解,以及对国家兴衰的关注。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和指导。
四、说教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1. 启发法:在课堂导入阶段,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
例如,询问学生:“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词吗?”通过学生回答,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本课的学习。
亮点:以学生已知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问答法:在讲解诗句的过程中,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修辞手法以及诗人情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认识 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重、难点: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教学时数:一课时说教学过程:一、导入。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
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二、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
3、自由练读,把句子读通,读熟。
三、细读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
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古诗诵读浪淘沙气势磅礴直冲云霄〖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说课稿第【2】篇〗一、教学要求:1、学习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2、多**课件。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
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3.板书课题:浪淘沙。
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认识1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说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黄河气势磅礴,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说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用词的生动传神。
【说教学课时】一课时【说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一首古诗——《浪淘沙》,作者唐代诗人刘禹锡。
他创作的《浪淘沙》共九首。
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
二,读通读顺。
请大家看着书,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
多练读几遍,还可以同位互读。
(板书:簸bǒ)谁来读请你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了。
预设:师:同学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评:你第一个站起来朗读,就能把生字和多音字的字音都读正确,真了不起!不过,我想问一下,曲是多音字还读qǔ你为什么读qū师:对,你真会学习,根据字义来选择字音。
谁还想读师:同学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哪个字音不正确师:你想再读读吗评:这一遍,进步真大,把字音都读准了,请坐!谁还想读评:你把平翘舌直上和鼻音牛女都读得正确。
评:你读得很认真。
字正腔圆,真好!还有谁想读来,我们一起读。
三,读懂诗意。
1,同学们把字音都读准了,古诗的意思能读懂吗行,那就借助注释和插图试着自己说说诗意。
有不懂的字词,可以和同位交流。
2,同学们,有哪些字词还不懂吗预设一:万里沙为什么理解沙多你想想万里还形容什么对,万里沙不仅告诉我们水里夹带着大量泥沙,其实还告诉我们黄河河流漫长。
预设二:浪淘风簸谁知道形容浪怎样为什么浪大风大掀起巨浪,浪头很高,波涛汹涌。
预设三:自天涯自什么意思,谁知道自字典里有许多意思,其中有自己也有来自。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其一说课稿第【1】篇〗一、内容湘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3课古诗《浪淘沙》。
二、设计理念根据资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以文定教、顺学而导,借用网络资源、CAI课件配合教学,引导学生读通古诗,读懂古诗,在品读想象中悟境,在赏读背诵中悟情,在教学互动中生疑、释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1、认识“淘、簸、涯”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意思,能提出并请教自己不懂的问题。
4、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丰富的想象,体会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黄河气势磅礴,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
突破重难点的对策: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借助多媒体手段,启发想象,通过想象诗中意境,感受黄河气势磅礴。
五、教法学法设计(一)教法预设学生喜欢读古诗,但对于黄河大浪淘沙之势并没有亲眼目睹,对相关知识不了解,尤其对黄河的源远、气势缺乏了解认识。
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法:1、诵读教学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采用形式多样的读,以读代讲。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3、鼓励欣赏法在小组中、班集体中的点评,主要是鼓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朗读想象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羡慕,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信心。
(二)、学法预设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讨论交流,品读想象,赏读成诵。
六、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
(黄河壶口瀑布视频:“百度搜索”、下载播放器)指导学生预习古诗,搜集反映黄河、牛郎织女的相关资料七、教学时数 1课时八、说教学过程设计及意图说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意图及多媒体应用简析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黄河)师:这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她就是黄河。
浪淘沙其一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浪淘沙》是六年级上册统编教材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这一单元的单元导语是“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本课教学,结合单元要求,紧扣“兴发教学”理念,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反复朗读,感知诗词大意。
2.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感受黄河的气势磅礴,理解诗歌意蕴。
3.在拓展学习中感受诗人积极豁达、乐观向上的精神。
通过本课的实践探索,在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关于“兴发教学”在古诗课中的应用与落实,笔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现结合本课教学,围绕“兴发教学”理念,作以下解析与反思:一、自然生命的兴起:优雅的身体状态刘铁芳教授在《培育“中国人”:儿童教育的审美意蕴及其实现》中谈到,教育就是要引领个体与世界的审美性相遇,唤起个体对世界的亲切感。
所以在本课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达到真正的“起兴”状态,我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设计:1.兴于诗首先从选材上而言,《浪淘沙》这一首诗,诗人本身就是“由兴而发”:这首诗前两句写实,写诗人所见的黄河的气势磅礴、浪淘风簸,后两句是诗人在所见之后的所想,是诗人在所见之后的“兴发”。
其次,在本课的导入环节,由“师生对诗”导入,渲染古诗学习的氛围,从而引出古诗中藏着的“黄河”,引领学生感受到黄河在华夏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2.始于自然在“对诗”之后,我播放了一个黄河的视频,在与大自然的美好相遇中打开了学生身体的感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黄河的大气磅礴,感受到大自然的器宇轩昂,充分激发了学生对黄河的探索欲望与热爱之情,学生的身心达到一个充分“兴起”的状态:迫切想去听听黄河的涛声,看看黄河的气魄。
在此基础上,顺其自然地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浪淘沙》,以开展进一步的学习。
二、理智生命的启发:积极的思维状态在个体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兴起”的基础之上,引领学生展开理智地学习、积极地思考,往往能让学生更好地向着学习的方向,受到更多的启发,真正做到“由兴而发”。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写的壮观景色,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分析每句诗文中景物的特点,思考作者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展现出来的。
3.揣摩诗歌语言,掌握想象、动静结合等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想象诗歌描绘的黄河的壮丽景色,体会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的气魄。
二、说教学重点:想象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景物的特点的。
三、说教学难点:读中感悟,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导语: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同学们还能背出来吗?(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都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每每吟诵起来,都很有画面感。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三首古诗也描绘了大自然的风光。
(板书课题)我们先来听一听,第一首《浪淘沙》想一想它们又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2.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3.过渡:本节课我们学习第一首《浪淘沙》板书诗题(17.浪淘沙(其一))4.一起读诗题,理解文题结合书中的注释说一说浪淘沙是什么意思?(唐代名曲)(浪淘沙:唐代教坊曲,由刘禹锡、白居易创造。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作词牌名。
“浪淘”的意思是“波浪淘洗”。
浪淘沙的意思就是在风浪中淘洗泥沙,这种职业叫淘金者,他们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讨生活。
)5.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2.指名读,读出节奏。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 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想,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画出自己觉得好或难以理解的字词。
预设一:“九曲”“万里沙”九曲黄河:自古以来黄河相传有九曲十八弯的说法。
古诗《浪淘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意;背诵、默写《浪淘沙》。
2、积累其他爱国诗。
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诗歌领悟古诗的意境。
2、能从古诗内容想开去,想到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丰富而深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并背诵古诗《浪淘沙》;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浪淘沙》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感悟刘禹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法与学法教法:点拨、指导法。
学法: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小黑板,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介绍写作背景,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2、适时介绍写作背景。
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刘禹锡,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二、指导学生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停顿要领,让学生在书上做上记号。
浪淘沙〚唐〛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黄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
3、现在大家小组间以合作的方式来朗读这首古诗,互相间注意纠错,同时注意停顿,要读出感情来。
(学生朗读时教师组间巡视指导)三、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
师:我们读得差不多了,很好!我们要掌握一首优美的古诗,只读出来还不够,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这首诗效果就会很好。
下面我们看到书,小组讨论一下,下面几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等会再叫一些小组推荐一个同学来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古代诗歌三首浪淘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浪淘沙》是部编版(五四)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中的一首古代诗歌。
这首诗由刘禹锡创作,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黄河浩渺的景象,同时融入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在教材中,这首诗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他们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来理解诗文。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背景,他们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河的伟大和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浪淘沙》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领悟诗歌的深层含义,联系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黄河的诗歌,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浪淘沙》,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交流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4.说文解字:解释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5.情感共鸣: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领悟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情怀。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说课稿(推荐2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浪淘沙说课稿第【1】篇〗【说教材分析】《浪淘沙》是统编教材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刘禹锡的一首七言绝句体,全文内容共28个字,诗人由景色联想起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进而驰骋想象,表现了诗人逆流而上、直冲九霄的豪迈气概。
整首诗前两句的写景与后两句的典故,呈现了层层相映,将黄河的壮阔与诗人的情感仅仅交织在一起。
【设计理念】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着眼于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三维目标,设置精准的适合学生思考的教学环节和教学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紧扣关键字词,最大化的为学生创建获取直接经验的环境,以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深化与沉淀。
【说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随文识字“涯”。
2.通过感知“九曲”“浪淘”“万里”关键词语感受黄河壮阔雄伟的气势。
3. 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和作者自身的遭遇,体会刘禹锡当时逆流而上的心境。
【说教学难点】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和作者自身的遭遇,体会刘禹锡当时逆流而上的心境。
【说教学重点】通过感知“九曲”“浪淘”“万里”关键词语感受黄河壮阔雄伟的气势。
【教法学法】引导法、情境教学法、铺垫法。
想象法、圈点批注法、以读促悟法。
【说教学过程】一、导语与感知:1.同学们,黄河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母亲河,她用她那甘甜的河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刘禹锡的一首词,《浪淘沙》。
板书并齐读课题。
2.五千年的黄河,既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让我们打开翰墨文字,把每一个字读到心里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PPT出示文字全诗。
)推荐读。
集体读。
(指导读:重读、节奏读)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在这首诗中字词读音是否准确及朗读是否流畅。
明确前两句写景和后两句的用典。
这首诗的内容很简单,大家读几遍就可以成诵了,那么,这首诗写景与用典,有何关联。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浪淘沙》说课稿
一、说教材
《浪淘沙》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紧接着引用牛郎、织女的典故,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
在王之涣、李白之外,另辟一条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全诗立意新颖,思想深刻,明快清新。
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二、说学情
学生在经过了五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
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赏析诗歌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三、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包含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试着背诵。
3.如情入景地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
教学重难点
体会黄河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四、说教学方法
1.设计理念
本设计旨在抓住诗文的韵味和情味,引导学生走进乞巧,感受乞巧节的盛况,品味人们对幸福的向往。
本课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丰富想象,体验和感悟诗情画意;同时合理运用相关资料,丰富教育资源,拓展诗歌的文化内涵,增加课堂情趣,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1)设境想象法:运用画面创设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
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得到发展。
(2)重点字词剖析法: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3)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积累。
五、说学法
学习古诗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内容理解方面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教学任务。
因此,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学定教的主导思想,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上,以学生的独特体验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力求使课堂体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学、独立学、创造性地学的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
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去做发现者,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
理解诗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体验,不做统一的讲解,特别是学习《浪淘沙》时,诗中所阐述的道理让学生自己体会,教师相机指导,做到让孩子有自己的收获。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展示黄河的视频,学生观看后教师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
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
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
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使人感到宇宙的宏大与旷阔。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
(让学生观看视频,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对黄河有了直观地了解。
)
二、自主学习
(一)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
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
后复用,至礼部尚书。
《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
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
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
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至今广为传唱。
2.补充介绍。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牵牛、织女:即牵牛星、织女星。
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王母,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阅历认知经验。
所以,在课前应指导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利用课外知识的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反复咏诵诗歌,从中感悟、加深理解。
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让学生入情入境。
在收集资料时,老师也能加入到收集资料的行列中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可更好地调动学生收集资料的积极性,这样既填补了课堂的空白,又能增加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
(二)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可用齐读、男女生分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2.感知诗歌内容。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
“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
“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
“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
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习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
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
本课朗读,我设计了“齐读、男女生分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初步把握情感基调。
在学生充分诵读中最终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
学生经历这个熏陶感染的过程,民族文化就会最终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为他们的生命打上鲜明的民族底色。
三、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语文课程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联系对古诗已有的认知水平,反复诵读。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学习古诗的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学诗的方法,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互助,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问:谁还知道哪些诗人歌颂,赞美黄河的优美诗句呀?
课件展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等诗句。
【在学生充分诵读诗句,深入体会诗句的意境后,通过对这些诗句的欣赏,升华主题,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到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以及奔流不息的动态美,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的静态美。
】
五、推荐阅读
刘禹锡的《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
六、拓展作业
1.诵诗会:把自己积累的有关黄河的诗句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2.继续搜集有关黄河的诗句。
传说,谚语、歌词准备举办一次“黄河,伟大的母亲!”手抄报。
(课内外相结合。
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
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这个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能背诵积累一些古典诗文,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本课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搜集一些描写黄河的诗句,多读,多记,重视了背诵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万汇凭吞吐”。
)
七、说板书设计
黄河——银河——牛郎、织女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
创新·写作(备选)
要求:亲爱的同学,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会怀有浓浓的依恋之情。
某一次走进自然的行动,会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也许是观赏万顷碧波,也许是留意田间小路,也许是仰望当空皓月,也许是谛听枝头蝉鸣……自然的美妙让你流连忘返。
心醉神迷。
试把当时你所见到的美景描绘出来,跟大家共享吧!注意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题目自拟。
(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