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物理下册 认识压强教学设计 沪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8
八年级物理《压强》公开课教案沪科版第一章:导入新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感受压强的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了解压强的定义和单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 压强的定义和单位。
教学难点:1. 压强的概念理解。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1. 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生活实例,如自行车轮胎、铁轨、压力锅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实例与压强有什么关系。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实例中都存在压强。
3. 讲解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称为压强。
4. 介绍压强的单位:帕斯卡(Pa)。
5. 通过PPT课件和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压强的计算方法。
6.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1. 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2. 讲解清晰,学生对压强的定义和单位有了初步了解。
第二章:探究压强的大小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压强的大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引导学生理解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实验器材:压力计、海绵等。
教学过程:1. 利用PPT课件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压力计和海绵进行实验。
3.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
5. 讲解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 压力/ 受力面积。
6.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1. 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的2. 学生动手能力强,积极参与实验,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
第三章: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021年八年级物理第八章压强(二)教案沪科版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1.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
2.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3.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4.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
5.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
6.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科学内容◇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
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全章概述压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
液体压强是本章的难点。
“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训算”,指的是如果知道压力、受力面积、压强这三个量中的两个,能够通过概念的理解或公式的变形计算出第三个,不要求与其他公式综合进行计算。
“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项要求,既是为了使学生深入学习压强的概念,更是为了使学生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关于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只需知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即可,重在用来解释实际问题。
本章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液体压强的知识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感性经验较少,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实验,如液体的压强是探究型课题,而其他如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也都要在实验中观察、分析与总结,从而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还包括压强在生活、生产和现代高科技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研究物理的过程和方法,探究和实验基本上贯穿本章各节。
每一节的编写也都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
本章在科学探究方面要求学生经历用分析论证的方法探究出液体的压强与密度和深度有关,然后再用实验教学验证。
25198 626E 扮35467 8A8B 誋34490 86BA 蚺24389 5F45 彅23943 5D87 嶇40825 9F79 齹" 22688 58A0 墠;31980 7CEC 糬 30640 77B0 瞰23050 5A0A 娊。
八年级物理《压强》公开课教案沪科版第一章:导入新课教学目标:1. 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压强的概念。
2.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教学内容:1. 引入压强的概念。
2. 讲解压强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1.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压缩空气、踩气球等,引导学生感受压强的存在。
2. 提问学生:什么是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是什么?3. 讲解压强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2. 检查学生对压强计算公式的记忆。
第二章: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2. 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1. 讲解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如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等。
2. 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3.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影响压强大小的结论。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的理解。
2. 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第三章:压强的计算与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压强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压强的计算方法。
2. 举例讲解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1. 讲解压强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压强。
2. 举例讲解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自行车轮胎的压强、水坝的设计等。
3.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压强计算方法的掌握。
2. 评估学生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压强与生活1. 让学生了解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压强的应用。
教学过程:1. 讲解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自行车轮胎的压强、水坝的设计等。
课题8.1压强课型新授课课时 1教学目标(1)知道压力的概念;懂得压力垂直于受力面。
(2)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帕斯卡;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的计算,解释简单的现象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3)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途径。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压强的概念难点: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准备实验器材:教师用:砖二块、泡沫塑料,学生用:图钉(每人一个)教学过程 感受压力的效果组织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图钉(或一只一头削尖的短铅笔),两个手指的感觉怎样呢?问:为什么感觉不相同呢?引导学生观看图11-2滑雪图,问:为什么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雪中,而且能够在雪上滑行呢?讲述:事实上,图钉对手指、滑雪板对雪地都有力的作用。
物理学中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强调压力的方向,分析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安排两名学生完成图11-3所示的实验。
问:实验结论是什么?一、压强的计算讲述: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公式:P=F/S,F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米2,P的单位是N/m2称为帕斯卡,符号为Pa。
讲述:1Pa的压强很小,相当于把3粒芝麻压成粉,均匀地分布在1cm 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
讲述:请同学们利用公式计算课本24页例题讲评、指正。
讲述:请同学们估算自已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并思考怎样增大对地面的压强。
二、压强的增大与减小问:从压强的公式看,我们怎样增大压强?问:从压强的公式看,我们怎样减小压强?问:课本图11-8、11-9、11-10、11-10、11-11是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的?问:你还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例子?小结:组织学生小结作业课本P26页1、2、3布置课堂知道压力的定义、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单位和改变压强大小的方法。
总结。
2021年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八章《压强》第3节《空气的力量》教案沪科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和标准大气压的大小。
3.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强的大小可以用气压计来测量。
4.知道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降低,增大而升高。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选择生动、趣味性强、直观的实验,不但有力地说明大气压的存在,降低教学难度,同时还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2.观察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原理和变化。
3.大气压的变化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针管等四、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液体内部向什么方向有压强?(各个方向)2.液体内部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液体受重力,具有流动性)3.在PPT上看看两幅图片,是不是真的?(引入大气压的学习)(二)新课教学1.大气压强(1)大气压强形成的原因在大气层里,下边的空气被上边的空气所压,地球被整个大气层所压。
空气有质量,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会在所作用的面积上产生压强。
在空气内部各个方向都存在压强。
这种压强称为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早在1654年,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就在马德堡市公开表演一个著名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他把两个直径为30cm铜质空心半球紧紧地扣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内的空气,然后用16匹马向相反方向拉两个半球,结果费了很大的劲才把它们拉开。
它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巩固练习:用大气压强解释:(1)用塑料管可以把杯中的饮料吸入嘴里。
(2)钢笔吸水。
2.测量大气压(1)托里拆利实验根据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我们先看看,历史上人们是怎样测量大气压强的?1644年,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及其同伴通过实验第一次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
《压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一节压强第142页【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学会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1.学习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
2.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乐趣。
【学情与教材分析】一、学情分析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极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最后达到同样的目的。
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这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且大多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学习积极性高,平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需要,使学生对物理有兴趣,学习有信心,师生配合要融洽。
二、教材分析压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
这一节内容着重学习的是固体的压强,它是在学习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
在本节教学内容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此因素有关”,是学生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
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物理初二下沪科版8.1压强教学设计2【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
本节教材要紧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
这一课着重学习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
2、教材结构分析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看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妨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
3、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合,明白压强单位和由来。
③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要紧方法。
b、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观看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差不多方法。
②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要紧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看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操纵变量法,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③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差不多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经历观看、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差不多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③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⑤在观看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4、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
探究妨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第一节压强
归纳三幅图中压力的共同特点:
板书:“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
达标测评题
1.物体________________上受到的_________叫压强。
一个箱子对地面的压强是6000 Pa,则“6000Pa”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某同学作了如图所示的三个实验,通过观察三次实验时泡沫塑料_____________________,显示压力作用的效果。
比较______两图所示实验,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比较_______两图所示实验,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3.如图所示的各事例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
4. 两手指用力压住铅笔,使它保持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左边手指受到的压强较大;
B.两手指受到的压强相同,左边手指受到的压力较大;
C.两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右边手指受到的压强较大;
D.两手指受到的压强相同,右边手指受到的压力较大。
5.一中学生的质量为50kg,一只鞋底的面积是250cm2。
请计算出:
(1)该同学站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强;
(2)该同学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强。
达标测评题参考答案
1、单位面积压力在一平方米的面积上受到压力为6000N
2、形变的大小(a)(c)(a)(b)
3、C
4、A
5、10000Pa 20000 Pa。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第1课时液体压强的特点知识目标知道液体有压强,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到液体压强的存在,并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教具准备水、盐水、橡皮膜、U形管压强计、底部和侧壁带橡皮膜的容器、大可乐瓶、水槽、形状不同的容器、矿泉水瓶、塑料袋、皮筋、锥子等。
新课引入师:同学们看大屏幕图片(如图所示):1.水坝为什么要上窄下宽?2.潜水员为什么到不同深度时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问:这些现象跟什么有关?生:跟液体压强有关。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液体的压强。
新课教学探究点一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师:在同学们桌上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器材:矿泉水瓶、塑料袋、皮筋、锥子、水槽,同学们可以尝试着通过不同的实验器材具体感受一下液体压强的存在,并注意观察液体压强有哪些特点,看哪个组想到的办法更多、更好,注意先讨论后实验。
学生讨论后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并发现学生好的做法。
(1)往矿泉水瓶中注入水,然后在侧壁不同高度用锥子扎上小孔,会发现水从小孔中喷出来,证明水对侧壁有压强,而且我们还发现,下面的小孔比上面的喷得远,说明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
(2)向塑料袋中注入水,发现塑料袋鼓起来了,同样说明水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而且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的。
(3)同样也是用塑料袋,把它套在手上,用皮筋固定住上面,然后放入水中,这时就会感觉到塑料袋紧贴在手上,这说明水的内部有压强,这个压强的方向是向四面八方的。
(这个实验不但利用了视觉,而且同时还调动了感觉,这一点很好,值得大家学习,他们又得出了水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4)利用矿泉水瓶,在矿泉水瓶周围扎上小孔,然后把它按入水中,发现水从小孔流了进去,同样也证明水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师生一起总结出结论:液体压强的特点:(多媒体展示)1.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2.液体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 8.1压强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公式计算压强;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2.课件:包含相关知识点和案例分析的课件;3.实验器材:压力计、水杯;4.实验材料:水、橡皮塞。
三、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即压力与力的关系,并与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联系,引发学生对压强的思考。
2. 知识讲解与示范(20分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将橡皮塞插入水杯中,观察水面上升的高度。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面上升的高度会受到橡皮塞的影响?•讲解压强的概念: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其计算公式为压强=压力/面积。
•示范演示计算压强的例子:给出一个问题,如一个物体的质量为500N,面积为0.2平方米,求解其压强。
•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通过将已知量代入公式,计算出压强的数值。
3. 实验设计(1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通过实验来验证压强与面积的关系。
•设计实验步骤:–步骤一:准备实验材料和器材。
–步骤二:在压力计内注入一定量的水。
–步骤三:向橡皮塞施加力,观察压力计指示的数值变化。
–步骤四:重复步骤三,但改变橡皮塞所占用的面积。
–步骤五:进行数据记录和分析。
4. 实验结果分析(2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并得出结论:压强与面积成反比,面积越大,压强越小。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压强与面积成反比?•设计问题:为什么针的尖部更容易扎进物体?5. 拓展应用(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问题:如何减小骑车时对地面的压力?•学生小组讨论,并给出解决办法。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思考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上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习题;2.思考并写出一篇作文,题目为《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021年八年级物理下册认识压强教学设计沪科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熟练使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
压强的概念和公式。
三、教学难点
压强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一般在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之后进行。
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理念。
首先通过图片展示汽车装很多车轮而小汽车却只装4个车轮;扁担为什么不做成圆的;人睡在钉床上安然无事。
从而引发学生们思考其中的原因,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
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动手,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多次实验总结出压力的作用点在物体表面,压力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
然后指导学生做钉板扎气球的实验,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动手做实验的热情。
接着通过学生探究实验,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
最后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
五、教学器材
演示:多媒体、课件、钉板、气球、钩码、盲道模型等
学生:小方桌,面粉、肥皂、钩码、细线、粗线、铅笔、钉子、海绵等六、教学过程
38825 97A9 鞩E730341 7685 皅25876 6514 攔28024 6D78 浸[31234 7A02 稂30257 7631 瘱20156 4EBC 亼36592 8EF0 軰36677 8F45 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