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采沉陷的动态过程及基于关键层理论的沉陷模型
- 格式:doc
- 大小:12.82 KB
- 文档页数:2
名词解释:1.半无限开采:沿着工作面推进方向x 区间0到正无穷上被开采,而沿垂直工作面推进方向的开采尺寸足够大,使之达到充分采动。
(1.2--1.4H )2.主要影响半径:半无限开采主要的地表移动和变形均发生在r x -=~r +的范围之内,称r 为主要影响半径。
2.下沉盆地的角度参数: 边界角:开采达到或接近充分采动是,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盆地边界点和采空区边界点连续与采空区外侧水平线的夹角移动角:开采达到或接近充分采动时,移动盆地主断面上临界变形点和采空区边界点连线与采空区外侧水平线的夹角。
下山、上山和走向方向的移动角分别用β、γ和δ来表示;i=± 3.0mm/m ;E=±2.0mm/m ;K=±0.2×10-3/m 。
裂缝角:开采达到或接近充分采动时,采空区上方地表最外侧位置裂缝和采空区边界点连线与采空区外侧水平线的夹角最大下沉角:在移动盆地的倾斜主断面上,采空区的中点与地表下沉盆地中点的连线与矿层下山方向水平线的夹角3.启动距:地表开始移动式工作面推进距离地表开始移动:观测地表下沉值达到10mm地表移动时间:从地表开始移动到地表停止移动的持续时间。
分为启动。
活跃。
衰减阶段,1.67mm/d ,百分之854.减沉开采:是通过改变采场顶板管理方法控制顶板下沉量,达到减缓地表沉陷量5.协调开采:根据开采引起地表移动变形分布规律,通过合理的开采布局,开采顺序,方向时间等方法,减缓开采地表变形值6.变形缓冲沟:是在建筑物周围地表挖掘的一定深度的沟槽。
沟深超过基础底面深200--300mm ,沟槽不小于600m ,沟外缘建筑物外侧1--2m7.变形缝:是将建筑物从屋顶到地基分成若干长度较小,刚度较大,自成变形体系的独立单元8安全开采上限:安全开采边界的标高9.安全开采深度:地表至安全开采边界的距离,即地面标高与安全开采上限的标高之差10.安全煤岩厚度:水体地面向下至安全开采上边界水平面之间的距离11.“三下”采煤:是指在建筑物下、铁路和公路下、水体下进行开采。
采矿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推荐100个)随着现代化建设,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化的发展,煤矿作为我国重要动力能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为大家带来了100个“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在大家选题困难时提供一些帮助。
采矿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一: 1、价值工程在矿业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2、矿山露天开采工程竣工环境验收方法研究 3、矿业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分析 4、矿业类投资管理系统的领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研究及应用 5、黄陵矿业集团企业文化落地工程研究 6、矿业建设工程的环境影响分析 7、A矿业集团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8、首钢集团多元化战略研究 9、矿业权期权化交易实施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 10、兰营徐统一采场过渡衔接开拓运输方案研究 11、民营矿业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 12、在役尾矿库信息分析及危险性判定理论研究 13、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老区铁矿山改建流程优化研究 14、基于JEE的矿业公司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5、采矿权价值评估研究 16、矿业城市转型成本研究 17、项目风险管理及其在赵各庄矿业公司综采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18、法老金字塔工程的产业辐射效应 19、矿区生态环境评估及预警实现技术研究 20、HY矿业有限公司矿山改扩建项目投资效益分析 21、兰尖铁矿兰营徐采场中深部开采合理生产剥采比的研究 22、矿业集团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23、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巷道围岩分类与支护参数优化研究 24、大采高超长工作面顶板灾害预警研究 25、山寨煤矿开采地质环境评价 26、煤炭资源开采沉陷地质环境响应研宄 27、岱庄煤矿承压水上膏体充填开采技术研究 28、坚硬顶板跨上山开采技术研究 29、榆神府矿区小煤矿长壁布置刚性隔离煤柱房柱式开采研究 30、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在吴四圪堵煤矿的可行性研究 31、煤矿机械装备知识资源集成服务平台设计 32、姚家山千万吨深井煤与瓦斯突出预测及防治技术研究 33、余吾煤业综放开采沿空留巷围岩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 34、露天矿生产剥采比的优化与控制 35、承德启星矿业公司矿山及尾矿库生态环境恢复的研究 36、两淮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模式及其工程技术研究 37、科学采矿评价指标体系与量化评价方法 38、急倾斜煤层充填开采方法及其围岩移动机理研究 39、汾西新柳煤矿小煤窑破坏区复采技术研究 40、煤炭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及能力评价研究 41、坚硬顶板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 42、纳林河复合水体下厚煤层安全可采性研究 43、浅埋煤层采场矿压规律及支架合理工作阻力研究 44、煤矿开采沉陷对四合木的影响与保护对策研究 45、资源整合矿山开发模式与露采关键技术研究 46、建筑物下急倾斜煤层群矸石充填开采研究 47、国投大同塔山煤矿近距离特厚煤层的开采方法研究 48、邻近层对开采层工作面采空区瓦斯分布规律研究 49、贺家圪台铝土矿长壁松动爆破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研究 50、大同矿区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强矿压显现机理及顶板控制研究 采矿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二: 51、膏体充填开采遗留条带煤柱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52、忻州窑矿压缩型冲击地压发生机理及防治研究 53、新阳煤矿高浓度胶结充填料浆输送特性研究 54、煤矿区采动覆岩离层分布规律与地表沉陷控制研究 55、资源与环境约束下中国煤炭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 56、采煤技术创新对井工开采煤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研究 57、阳城井田煤炭资源开发技术经济分析 58、邢东矿充填巷式开采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研究 59、煤矿开采沉陷的环境效应和生态修复技术 60、孙村煤矿呆滞煤炭资源开采可行性评价与开采技术研究 61、东滩煤矿六采区冲击地压煤层安全开采技术研究 62、煤矿区井下矸石回填与安全开采技术研究 63、大倾角特厚煤层综放采场支架-围岩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64、朱村矿承压水上膏体充填开采底板破坏规律研究 65、露天矿抛掷爆破-单斗卡车工艺关键技术研究 66、乌兰煤矿双保护层开采地面钻井抽采瓦斯技术研究 67、破碎顶板条件下回采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及锚注支护技术研究 68、柔模似膏体充填开采沿空留巷技术应用研究 69、大埋深厚煤层柔模混凝土沿空留巷技术应用研究 70、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适用性研究 71、宝积山煤矿急倾斜特厚煤层综放面安全开采技术研究 72、潘一东矿底抽巷采动稳定性研究 73、石泉煤矿下保护层开采及瓦斯抽采技术研究 74、恒大煤矿复合厚煤层分层开采瓦斯治理技术研究 75、平煤十二矿上保护层开采技术研究 76、板石煤矿综采工作面上行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 77、近距离易自燃煤层群开采上层采空区气体分布规律研究 78、煤矿瓦斯涌出量实时预报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79、煤矿膏体充填开采上覆岩层变形移动规律及地表沉陷控制研究 80、基于关键层理论的采空区残余沉降研究及工程实例分析 81、新安煤矿深部构造煤采动区煤层气开发方案对比研究 82、深部巷道变形数值分析及合理锚杆支护参数选择 83、HHT算法在EFPI光纤瓦斯监测系统中的研究 84、综放窄煤柱巷道稳定性及注浆加固技术研究 85、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的设计及位置优化的研究 86、地应力实测及其在预测巷道变形中的应用 87、八宝煤矿大倾角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研究 88、地下气化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与地下水流场数值分析 89、五阳煤矿综放开采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90、露天矿拉斗铲倒堆工艺系统优化理论及应用研究 91、煤矿胶结充填开采覆岩移动及矿压显现规律研究 92、厚煤层开采覆岩破坏规律及粘土隔水层采动失稳机理研究 93、厚层坚硬煤系地层冲击地压机理及防治研究 94、煤矿长距离斜井TBM(盾构)施工风险特性与评估研究 95、带状充填开采岩层移动机理研究 96、基于并行计算的矿井通风能力动态核定及优化调节研究 97、基于思想教育的民营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98、腐蚀环境中水泥基富水充填材料劣化机理研究 99、义能煤矿超高水材料“采-充-留”充填开采技术研究与应用 100、黑岱沟露天煤矿与哈尔乌素露天煤矿协调开釆方案研究。
煤矿开采沉陷预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述摘要:开采沉陷预计是矿山开采沉陷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开采沉陷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详细分析了煤矿开采沉陷预计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开采沉陷;预计方法;影响因素;预计误差开采沉陷预计理论和方法是认识采动地表移动变形规律、明确沉陷移动机理、开展采动损害评价和责任认定及采动损害控制技术研究的基础,也是开采优化设计的先决条件之一。
一、开采沉陷的预计方法1、剖面函数法。
根据不同开采条件下地表下沉盆地剖面形状,确定不同的剖面函数来描述下沉盆地,作为预计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公式,这种预计地表移动和变形的方法统称为剖面函数法。
它的优点是使用方便且直观;利用数学公式便于进行数学分析和使用计算机解算;利用较少的实测资料就可以确定预报公式的参数值。
但剖面函数不一定符合实际下沉盆地的形状,特别是预报特征点变形值时可能出现较大的偏差。
该方法仅适合于相同地质采矿条件下的矩形工作面上方的地表移动变形预计。
因此,这种方法没有被广泛使用。
2、影响函数法。
目前,此法所用的参数常根据实测资料求定,可适用于任意形状的工作面,任意开采程度、地表任意点及岩层的移动和变形预计,相比剖面函数法应用范围较广,但没有剖面函数法精度高。
目前已成为我国较成熟的、应用最为广泛的预计方法之一。
3、典型曲线法。
通过建立在研究区域的观测站观测地表移动情况,把观测值绘制成无因次曲线,来表示移动盆地主断面上的变形曲线方法,称为典型曲线法。
该方法虽然预计精度比较高,但需要大量的实测数据,由于很多区域数据不足,造成这种方法局限性比较大,并未被广泛使用。
二、预计方法理论知识1、数值模拟沉陷预计理论。
以实测数据为手段的典型曲线法为基础理论,对矿区层进行科学的比例缩小,利用同等质材建立模型,并进行开采模拟,对开采进行全程观测,对地表异动情况进行数据收集、分析,与原地表结构进行比对,推算出岩层的变形函数。
该种方法优点是成本低、准确率高、周期较短、直观地表;缺点是对模型的相似程度不能给予绝对保证,因此该方法还存在受限发展的状态。
煤矿开采沉陷与减沉控制技术分析【摘要】为了科学地解决煤炭资源开采中引起的采动损害和环境问题,中国工程院钱鸣高院士提出了煤矿绿色开采理念,形成了煤矿绿色开采技术,包括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减沉开采和矸石减排等技术。
其中煤矿减沉开采技术经过近10余年的研究,得到了大力发展。
本文就煤矿开采沉陷造成的影响和减沉控制措施两个方面对减沉开采进行分析,对我国煤矿减沉开采技术和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绿色开采减沉控制开采沉陷条带开采充填开采部分充填开采大面积的开采地下煤炭会引起上覆岩层移动直至地表,导致地表沉陷,出现裂缝、台阶或塌陷坑[1],对地表上的建筑物、铁路和水体危害很大。
为了保护土地资源和地面建筑物,减少煤炭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而提出了煤矿减沉开采技术。
1 开采沉陷造成的影响1.1 对建筑物的影响开采沉陷会影响民房、桥梁、地下管线等地面建筑物,不同的地表移动变形类型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不同,其中曲率和水平变形是使建筑物产生变形和破坏的主要原因。
曲率分为凸曲率和凹曲率,将地表平面变成曲面,破坏了建筑物基础同地表间力的平衡态。
在凸曲率的影响下,建筑物基础的两端处于悬空状态,建筑物出现“倒八字形”裂缝。
在凹曲率的影响下,建筑物基础变成两端有支点的简支梁,建筑物出现“正八字形”裂缝。
水平变形分为拉伸变形和压缩变形,其中拉伸变形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尤为显著。
由于建筑物抵抗拉伸变形的能力远小于抵抗压缩变形的能力,一个较小的拉伸变形就会使建筑物产生裂缝。
如果压缩变形比较大时,也会造成建筑物地基压碎、砖墙产生水平裂缝或褶曲[2]。
1.2 对铁路线的影响铁路下采煤时,地表移动和变形将会通过路基反映到线路上。
一方面,地表倾斜对路基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当倾斜方向与坡体方向相同时,会使陡坡路堤、高路堤及深路堑等稳定性差的地段稳定性进一步降低。
另一方面,地表水平变形使路基产生拉伸和压缩变形,其中拉伸变形会使土质路基密实度降低甚至产生裂缝,但是土质路基有一定的孔隙度,能够吸收压缩变形。
控制煤矿开采沉陷的部分充填开采技术研究发布时间:2022-07-22T02:10:50.216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6期作者:杨荣[导读] 在煤矿开采过程难免会遇到地质沉陷问题,对周围建筑物的稳定性、自然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影响。
杨荣(身份证号码:******************)摘要:在煤矿开采过程难免会遇到地质沉陷问题,对周围建筑物的稳定性、自然生态环境会造成严重影响。
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为保证煤炭开采的安全性,提升开采效率,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来控制煤矿开采沉陷问题。
基于此,开展控制煤矿开采沉陷的部分充填开采技术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对当前我国煤矿开采中产生沉陷技术概念和原理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控制煤矿开采沉陷的部分充填开采技术进行讨论,希望能够给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思路。
关键词:控制;煤矿开采沉陷;充填开采技术前言煤层经过开采之后,地表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位移,关键层就会充分体现控制功能,一旦失去控制效果,就极易引起地面沉陷。
需对关键层进行有效保护,保证关键层的稳定性和牢固性,才能避免发生煤矿开采沉陷。
而部分充填开采技术的主要应用机理为: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先对覆盖层的关键层具体位置进行分析判断,然后研究其发生破碎的特点,按照分析结果,合理设计条带开采,最后和其他部分充填开采技术相互结合,保证关键层的稳定性和煤矿开采的安全性。
因此,在煤矿开采沉陷中应用部分充填开采技术是可行的。
1煤矿开采沉陷造成的危害煤矿开采沉陷指的是在煤矿开采中,原有地质结构被破坏引起的地质沉陷问题,此种问题对地面建筑物会造成较大程度的破坏。
在煤矿开采之前,通常需要将地面建筑全部或者部分拆除,以避免发生煤矿开采沉陷问题,此种做法会大幅度提升煤矿开采的成本。
此外,煤矿开采沉陷也会对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情况严重,甚至会引起地下水渗漏问题,引起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开采沉陷的动态过程及基于关键层理论的沉陷模型“三下”采煤最主要的技术难题是开采沉陷的防治技术。
目前,以概率积分法为代表的开采沉陷预计方法可以预计地表充分采动或非充分采动后的各种静态指标,如下沉量、倾斜和曲率等,但不能预计地表移动的整个过程。
开采沉陷对地表建(构)物的损害程度不仅取决于各种指标的最终结果(静态值),也取决于各种指标的变化过程(动态值)。
因此,研究开采沉陷的动态过程对于沉陷灾害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本文以长壁工作面采煤引起的岩层移动和地表沉陷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观测、数值模拟、理论分析、数学建模、实测验证等手段,对开采沉陷的动态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有益的探讨,取得了如下一些进展:1)提出了一种长壁式工作面开采煤层形成的地表下沉盆地及其走向、倾向主断面下沉曲线的拟合函数模型。
模型中参数a、b控制沉陷盆地的范围,参数wm ax、d控制沉陷盆地的深浅及走向、倾向主断面下沉曲线的形状。
实测资料验证,该函数能很好地拟合沉陷盆地主断面下沉曲线,与负指数函数、双曲正切函数模型相比,具有表达形式简单、参数容易取得、拟合程度高等优点。
2)针对较大深厚比(开采深度与开采厚度之比大于25)条件下开采煤层形成矩形采空区的过程,提出了上覆岩层移动形成地表下沉盆地的形态和大小主要决定于离地表最近一层关键岩层的弯曲变形,并且地表下沉量远远小于关键岩层的厚度,关键层的变形符合弹性薄板弯曲变形的学术观点。
3)用弹性薄板理论的半逆解法分别建立了缓倾斜煤层开采和倾斜煤层开采地表下沉盆地的力学模型,推导出了倾斜煤层开采时地表最大下沉点在倾斜方向的坐标公式和形态参数d的计算公式。
4)提出了可描述地表点下沉过程的时间函数模型不仅能较好地拟合w-t曲线,而且由模型求出的v-t和a-t曲线也要符合地表点下沉的客观过程。
从曲线形态、速度和加速度三个方面计算分析了knothe 模型、Gompertz模型、logistic模型、Weibull模型,得出这些模型不能用于描述开采沉陷的动态过程。
5)改进了knothe时间函数模型。
模型参数可采用经验方法和最小二乘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其中参数c决定地表点下沉时间的长短,参数k决定地表点下沉在时间轴上的具体路径,但参数的决定因素和物理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6)当采煤工作面以速度v0匀速向前
推进时,设地表移动的启动距为l 0,工作面推进长度为l ,则可用工作面推进距离和速度代替改进的knothe时间函数模型中的时间t。
7)用FLAC<sup>3D</sup>软件模拟了某矿区煤层的开采过程。
在计算模型的上表面经过开采中心点的走向和倾向剖面线上布置了18个垂直位移和位移速率的检测点,得出了在走向和倾向剖面线上各检测点在开采过程中的垂直位移曲线和速度曲线,其曲线形态与改进的knothe时间函数曲线十分相似。
8)改进的knothe时间函数模型分别结合了基于关键层理论的开采沉陷模型和概率积分预计模型,建立了主断面下沉曲线、倾斜曲线和曲率曲线的动态模型。
最后,主要采用南桐矿区的部分观测资料进行了验证,表明在主断面最终下沉曲线确定的情况下,动态模型可作出任意时刻的下沉曲线、倾斜曲线和曲率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