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公开课教案 2
- 格式:pdf
- 大小:93.88 KB
- 文档页数:3
《发动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工作原理。
2. 培养学生对发动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汽车行业的发展和环保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概念解释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2. 发动机的结构介绍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等。
3.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讲解内燃机和外燃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四冲程发动机和二冲程发动机的区别。
4. 发动机的性能指标介绍发动机的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率等性能指标及其含义。
5. 发动机的维护与保养讲解发动机的日常维护保养方法,如更换机油、空气滤清器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发动机的相关问题。
2. 使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拆装发动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2. 发动机模型3. 发动机拆装工具4. 相关视频资料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发动机基本概念、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发动机拆装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汽车行驶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发动机在汽车运行中的作用。
2. 讲解发动机基本概念:解释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3. 介绍发动机结构:展示发动机模型,讲解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等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4. 讲解发动机工作原理:详细阐述内燃机和外燃机的工作原理,以及四冲程发动机和二冲程发动机的区别。
5. 介绍发动机性能指标:讲解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率等性能指标及其含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让学生回答关于发动机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工作原理的问题。
《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2.掌握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和各部件的功能;3.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的发动机术语和技术指标。
二、教学重点:1.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2.汽车发动机的结构和各部件的功能。
三、教学难点:1.对汽车发动机的各个部件的功能进行理解和掌握;2.掌握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相关技术指标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一段汽车发动机工作过程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知识介绍(20分钟)通过讲解相关发动机术语和基本原理,让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2)四冲程发动机工作过程的讲解;(3)发动机的结构和各部件的功能介绍。
3.实例分析(30分钟)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发动机,引导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结构有更深入的理解。
(1)自然吸气发动机和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比较;(2)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的比较;(3)两冲程发动机和四冲程发动机的比较。
4.学生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其中一特定部件的功能,并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5.师生互动(1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解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结构。
6.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课后阅读或实验课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汽车发动机的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汽车发动机原理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视频资料:展示汽车发动机工作过程的视频;2.PPT:教师用于讲解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的幻灯片;3.实例资料:分析不同类型发动机的实例资料;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并理解发动机的结构和各部件的功能。
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实施任务一发动机的结构与原理•一、发动机整体结构•发动机是给汽车提供动力的部件,是汽车的核心总成,发动机外观与剖视图如图2-1所示。
它先将燃料燃烧,使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热能,最终转变为机械能并输出。
目前汽车广泛使用的是往复活塞式四行程的内燃式发动机。
图2-1 发动机外观与剖视图•二、发动机分类•内燃机的分类方法很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把内燃机分成不同的类型,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内燃机的分类情况。
•1.按照所用燃料分类•内燃机按照所使用燃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图2-2 )。
讲授法多课件•2.按照行程分类•内燃机按照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所需的行程数可分为四行程内燃机和二行程内燃机(图2-3 )。
•3.按照冷却方式分类•内燃机按照冷却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水冷发动机和风冷发动机(图2-4)。
••4.按照汽缸数目分类•内燃机按照汽缸数目的不同可以分为单缸发动机和多缸发动机(图2-5 )。
•5.按照汽缸排列方式分类•内燃机按照汽缸排列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列式和双列式(图2-6 )。
••6.按照进气系统是否采用增压方式分类•内燃机按照进气系统是否采用增压方式可以分为自然吸气(非增压)式发动机和强制进气(增压式)发动机(图2-7 )•三、发动机基本构造•1.曲柄连杆机构•曲柄连杆机构是发动机实现工作循环,完成能量转换的主要运动零件。
它由机体组、活塞连杆组和曲轴飞轮组等组成(图2-8 )。
图2-8 曲柄连杆机构图2-9 配气机构••2.配气机构•配气机构的功用:是根据发动机的工作顺序和工作过程,定时开启和关闭进气门和排气门,使可燃混合气或空气进入汽缸,并使废气从汽缸内排出,实现换气过程(图2-9 )。
•3.燃料供给系统•燃料供给系统分为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和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图2-10 )。
图2-10 燃料供给系统图2-11 润滑机构••4.润滑系统•润滑系统(图2-11)的功用;是向做相对运动的零件表面输送定量的清洁润滑油,以实现液体摩擦,减小摩擦阻力,减轻机件的磨损,并对零件表面进行清洗和冷却。
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课程授课教案.doc教案章节一: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工作原理。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性能评价指标。
1.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与分类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汽车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汽车发动机的性能评价指标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理解。
教案章节二:发动机机体组检修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发动机机体组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让学生掌握发动机机体组的检修方法和技巧。
2.2 教学内容发动机机体组的基本构成和功能发动机机体组的检修方法和技巧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发动机机体组的基本知识和检修方法。
采用实操演示法,展示发动机机体组的检修过程,让学生加深理解。
教案章节三:曲轴连杆机构检修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曲轴连杆机构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让学生掌握曲轴连杆机构的检修方法和技巧。
3.2 教学内容曲轴连杆机构的基本构成和功能曲轴连杆机构的检修方法和技巧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曲轴连杆机构的基本知识和检修方法。
采用实操演示法,展示曲轴连杆机构的检修过程,让学生加深理解。
教案章节四:配气机构检修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配气机构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让学生掌握配气机构的检修方法和技巧。
4.2 教学内容配气机构的基本构成和功能配气机构的检修方法和技巧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配气机构的基本知识和检修方法。
采用实操演示法,展示配气机构的检修过程,让学生加深理解。
教案章节五:发动机润滑系统检修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功能。
让学生掌握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检修方法和技巧。
5.2 教学内容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功能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检修方法和技巧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检修方法。
汽车发动机教案汽车发动机教案一、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构造;2. 四冲程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各个循环过程;3. 汽车发动机排气系统的工作原理;4. 汽车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的工作原理;5. 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6. 汽车发动机点火系统的工作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构造;2. 熟悉四冲程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各个循环过程;3. 了解汽车发动机排气系统的工作原理;4. 熟悉汽车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的工作原理;5. 了解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6. 熟悉汽车发动机点火系统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重点:1. 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构造;2. 四冲程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各个循环过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来介绍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构造;2. 实践演示:通过实际的示范演示来展示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各个循环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及其在汽车中的作用。
2. 讲授:介绍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构造,包括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各个部分的作用。
3. 实践演示:通过实际演示来展示四冲程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各个循环过程。
4. 整体复习:通过问题回顾的方式对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构造和工作原理进行总结和复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构造有一定的了解;2. 学生能够熟悉四冲程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及各个循环过程。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构造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对四冲程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各个循环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操作较少,需要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来加深对汽车发动机的理解。
此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可以更加细化,增加一些案例和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1.1.2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1.1.3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1.2 教学内容1.2.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1.2.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1.2.3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1.2.4 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分类和发展趋势。
1.3.2 互动法:提问学生关于汽车发动机性能参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准备1.4.1 教案、PPT、教学素材。
1.4.2 汽车发动机模型或图片。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汽车的核心部件是什么。
1.5.2 讲解: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分类和发展趋势。
1.5.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汽车发动机性能参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汽油发动机的构造与工作原理2.1 教学目标2.1.1 让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构造特点。
2.1.2 让学生掌握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1.3 让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2.2 教学内容2.2.1 汽油发动机的构造特点2.2.2 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2.3 汽油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讲解汽油发动机的构造特点和工作原理。
2.3.2 互动法:提问学生关于汽油发动机性能参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4 教学准备2.4.1 教案、PPT、教学素材。
2.4.2 汽油发动机模型或图片。
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5.2 讲解:讲解汽油发动机的构造特点和工作原理。
2.5.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汽油发动机性能参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三章:柴油发动机的构造与工作原理3.1 教学目标3.1.1 让学生了解柴油发动机的构造特点。
《发动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3. 培养学生对发动机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概念解释发动机的定义,介绍发动机在汽车和机械设备中的重要性。
2. 发动机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发动机,如内燃机、电动机、蒸汽机等,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3.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详细解释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包括吸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四个冲程。
4. 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介绍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气门等,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5. 发动机的性能指标解释发动机的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率等性能指标,并介绍它们对汽车性能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图片、视频和动画,以增强学生的直观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
4. 进行实际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资源1. 教案、PPT和教学素材。
2. 发动机模型或图片。
3. 实验设备(如发动机实验台架)。
4. 参考书籍和学术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和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报告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实验观察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对发动机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
4. 课后作业和测验: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发动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发动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发动机的定义,引出发动机的类型和作用。
3. 讲解工作原理:详细讲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让学生理解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4. 讲解主要组成部分:讲解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强化学生对发动机结构的认识。
5. 讲解性能指标:讲解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帮助学生了解发动机性能的评价标准。
汽车发动机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构造。
2.掌握发动机的分类和工作循环。
3.能够解释汽车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4.能够分析和解决发动机故障。
二、知识准备1.学生需要了解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学生需要了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0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汽车发动机的图片和视频,介绍发动机的作用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汽车发动机是怎样工作的呢?第二步:讲授汽车发动机的基本原理(20分钟)1.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分为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
2.汽车发动机的构造:包括气缸体、曲轴、连杆、活塞等。
3.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循环:四冲程循环包括进气冲程、压缩冲程、工作冲程、排气冲程。
第三步:演示汽车发动机的工作过程(30分钟)教师可以借助动画或模型来演示汽车发动机的工作过程,详细讲解每个冲程的具体操作和功能。
第四步:讲解汽车发动机的故障原因和解决方法(30分钟)1.学生可以参考教材或其他资料,了解常见的发动机故障原因,如点火系统故障、燃油系统故障等。
2.学生应该了解如何通过检查发动机故障码、清洁发动机、更换故障部件等方法来解决发动机故障。
第五步:总结和讨论(10分钟)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发动机的重要性和日常维护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教学评估1.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或简答题来检测学生对汽车发动机原理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2.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互动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参观汽车修理厂或拆解废弃的汽车发动机来进一步了解发动机的结构和维修方法。
2.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或参加相关培训来进一步提升对汽车发动机的了解和维修能力。
总结:汽车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心脏,是汽车正常运行的重要部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原理和工作过程,能够分析和解决常见的发动机故障。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部件的功能。
1.2 掌握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和技巧。
1.3 熟悉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
2. 技能目标2.1 能够熟练操作发动机维修工具。
2.2 能够独立完成发动机的日常维护与检修。
2.3 能够诊断并解决发动机的一般故障。
3. 情感目标3.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2 增强学生对汽车维修行业的认同感。
3.3 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维修工作的敬业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构造1.1 发动机的分类1.2 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及功能2. 发动机的维修方法2.1 维修工具及设备的使用2.2 维修操作步骤及技巧3. 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3.1 故障现象的识别3.2 故障原因的分析3.3 故障排除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 发动机各部件的结构与功能。
1.2 发动机维修的操作步骤及技巧。
1.3 发动机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
2. 教学难点2.1 发动机内部结构的解析。
2.2 复杂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维修方法和故障诊断技巧。
1.2 演示法:展示发动机维修的实际操作过程。
1.3 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进行发动机的维护与检修。
2. 教学手段2.1 投影仪:展示发动机的结构图和维修操作过程。
2.2 发动机模型: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工具。
2.3 维修工具:让学生亲身体验发动机维修的操作。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介绍发动机在汽车中的重要性和维修的必要性。
2. 教学内容讲解: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维修方法和故障诊断技巧。
3. 演示操作:展示发动机维修的实际操作过程。
4. 学生实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发动机的维护与检修。
5. 故障诊断与排除: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解决发动机故障。
6.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优秀学生进行表扬。
《发动机》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让学生掌握发动机的维护和保养方法;(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动机的相关知识;(2)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对发动机的理解;(3)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汽车行业的兴趣和热情;(2)使学生认识到发动机在汽车中的重要地位;(3)引导学生关注发动机的环保和节能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结构:(1)气缸盖;(2)气缸体;(3)活塞;(4)曲轴;(5)凸轮轴;(6)气门组;(7)冷却系统;(8)润滑系统。
2.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1)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两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3)电喷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3. 发动机的维护和保养:(1)定期更换机油;(2)定期清洗空气滤清器;(3)定期调整火花塞间隙;(4)定期检查制动系统;(5)定期检查发动机的密封性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发动机的基本结构;(2)发动机的工作原理;(3)发动机的维护和保养方法。
2. 教学难点:(1)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发动机的维护和保养方法的具体操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发动机的相关知识;(2)准备教学PPT;(3)准备实际发动机模型或图片;(4)准备相关案例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发动机的相关知识;(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3)准备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发动机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提问:“你们对发动机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3)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教学基本结构:(1)讲解发动机的基本结构,结合PPT和实物模型展示;(2)讲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结合PPT和实物模型展示;(3)讲解发动机的维护和保养方法,结合PPT和实际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公开课教案
专业部名称:汽车专业部 部主任审阅签名:
科目班级地点执教
课题课型课时日期
教学
目标
了解调整气门的各种方法
教学
重点
调整气门间隙的顺序及操作过程
教学
难点
怎么判断一缸压缩上止点
方法及
策略
实训室演讲及示范
教具、
设施
黑板、发动机、塞尺、及有关工具
教学
程序
教 学 内 容
起动发动机的“三要素”:1油电
路正常、2.点火正时、3.气缸压力正
常,发动机才能正常启动。
气门间隙调整不当,直接影响发动
机的气缸压力是否正常
①.因为气门间隙过小,会造成气门关
闭不严,气缸压力下降,柴油机在压
缩冲程,温度、压力会下降,启动困
难或不能启动
②气门间隙过大,会造成进气不足,
排气不畅,发动机动力下降。
③气门要在什么状态下。
才能调整其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正常间隙?(什么情况下才能调整)气门要在完全关闭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调整。
一.一般通过先找到一缸上止点,四柴油机为例:同一曲轴中有两个活塞式在同一水平位置上,1——4缸或2——3缸,在两个缸中有一个缸中有一个是压缩上止点,另一个是排气上止点,需要在气门关闭情况判断(双气门关闭时压缩上止点,另一个缸则是排气上止点)然后可按“双排不进”调整≤示范≥。
转动曲轴一圈后再第二次调整,分两次调完,间隙0.25~0.30mm(按其供油顺序进行)1.―3―4―2。
④.看曲轴正时齿轮键槽垂直地面(向上)则是1——4缸上止点,调一缸看四缸进气门点头(四缸气门重叠)调四缸看一缸。
⑤.逐缸调整法:在发动机正常是情况下,看那缸供油则调整该缸,汽油机火花塞挑火。
原则,找到一缸调整后,转到曲轴一圈调完。
教学程序教 学 内 容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 使用工具及方法:
1.用塞尺,调整,优点:就机时准确,缺点:旧机不太准确
2.手感,优点:快速 ,缺点:不太准确,要有经验
3.简易方法 优点:快速、准确。
教学总结:
通过以上级种方法能够熟练掌握调整气门的技能
思考题:
全部松开气门调整螺钉在看不到曲轴和飞轮记号的情况下找到一缸上止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