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同步练习题1及答案(精品试卷)
- 格式:docx
- 大小:940.35 KB
- 文档页数:9
第6课散步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识记作者常识,识记重要词语,运用合适语气、节奏读课文,把握情感变化。
2.熟读课文,理顺文章内容,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出来的亲情美。
3结合具体词句的含义,学会品味优美的语言。
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等写作技巧。
4.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3.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知识点01 以读带悟。
【即学即练1】(一)、你觉得《散步》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参考答案: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
(二)、有感情地朗读下面段落,把握好语气、节奏,读出家人之爱和体会人(景)物特点。
(1)小家伙突然叫...起来 :也是..妈妈和儿子..妈妈和儿子 !”人物(儿子)特点:聪慧、活泼、可爱。
【朗读指导】"突然叫”要重读,解读时语速(节奏)较快,要用欢快雀跃的语气读出小孩子的天真活泼来。
(2..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母亲的时日.。
我说:“走大路...。
”人物(我)特点:孝明、温和、稳重【朗读指导】“长”要读得语速稍慢,语气上扬,以体现时空的长度,“短”字重音轻读,目标导航语气下沉,以表现对母亲时日不多的担忧和痛心,可以预见的是“我”能够陪母亲的时日不多了,于是,“我”决定“走大路”。
“走大路”要字字重读,语气应该是挥地有声,要读出“我”的坚定,责任和担当。
(3..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人物(母亲)特点:慈爱、随和、善解人意【朗读指导】“摸摸”重音轻读,语速稍慢,符合老年人的慈爱的语气。
(4)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一~都使人想着样东西——生命。
最新最全面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卷(含答案)(精华版)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个字不属于形声字?()A. 桃B. 森C. 熊D. 明2. 《世说新语·咏雪》中“撒盐空中差可拟”的“拟”字的意思是()A. 模仿B. 比喻C. 描绘D. 类似3. 下列诗句中,使用了拟人手法的是()A.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B. 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C.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4. 《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史铁生回忆了与母亲相处的哪些场景?()A. 捡树叶、看菊花C. 看电影、逛街D. 做家务、照顾弟弟5. 《春》一文中,朱自清描绘春花图时,依次提到了哪些花?()A. 桃花、梨花、迎春花B. 迎春花、梨花、桃花C. 梨花、桃花、迎春花D. 桃花、迎春花、梨花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是指升官。
()2. 《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鲁迅描述了童年时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4. 《散步》一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莫怀戚和家人在田野散步的情景。
()5. 《秋天的怀念》中,作者史铁生通过回忆母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和愧疚之情。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竞”字的意思是______。
2. 《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老舍描绘了济南冬天的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景色。
3. 《天上的街市》中,诗人郭沫若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成______,把天上的街市想象成______。
4. 《狼》一文中,作者蒲松龄通过讲述一个屠户与______的故事,揭示了狼的狡猾和愚蠢。
5. 《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毛泽东称赞白求恩同志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课后练习题(附答案)【本课重点】《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
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作者为我们展现了的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多么幸福和温馨!文中的“我”,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站在人生的中点,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这里既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基础练习】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散背()()()()行重()()2.选词填空。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A任意 B肆意 C随意)(2)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A 平坦 B顺利 C平顺)(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的儿子。
(A健康 B强壮 C强健)。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他的时日还长。
(A伴同 B伴随 C陪同)3.摘录描写南方初春美景的佳句。
(1)(2)4.一本好书,可学的东西往往很多,想一下子全部学到手是不太现实的,最好的方法是每次读书都把思想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只从这一方面、、,其余的暂且不管。
A,理解吸收思考 B,思考理解吸收C.吸收理解思考 D,思考吸收理解【拓展阅读】1.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怎样理解这一句话?2.朗读下列的诗句,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时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2)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三代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压伤了。
本来我是安全避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时,我立刻紧急煞车,把车头倾向一边。
《春》1、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课文中都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
你最喜欢哪一副画面?说说你的理由答: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2、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答:人是喻体,春天是本体。
一方面写出了这三种人的不同特点:“娃娃”是新的、生长着的;“小姑娘”是漂亮的、欢快的;“青年”是健壮的、有力的。
另一方面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非常生动形象。
3、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说说加点语句的表达效果①.盼望着....。
...,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答:两个“盼望着”表现出作者急切而欣喜的心情,“脚步近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和气氛。
②.小草偷偷地...。
...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答:“偷偷地”和“钻”,表现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和动作,仿佛有灵性、有个性。
“嫩嫩的,绿绿的”运用定语后置,读起来节奏短而快,突出了小草的特点。
写出了小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的感受。
③.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
...,还眨呀眨的...,像星星答:“像眼睛”“像星星”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艳,点出了春天的特点;“还眨呀眨的”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野草的情态。
④.看,像牛毛...,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像花针...,像细丝答:连用三个比喻句,写出了春雨的形态万千和细密的特点,通过印象的叠加,强化了表达效果。
《济南的冬天》1、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它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的?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向你的同学描述这些景物。
答:特点“温晴”写了济南四周的小山,雪景,济南的水2、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的眼里是个“理想的境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答:作者喜爱济南冬天的“温晴”,不只是喜爱某种气候,而是喜爱其中包含的某种温和明朗的美感。
同步检测一、基础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散.步(sǎn)很累.(lèi)信服.(fú)脚踝.(huái)B.嫩.芽(nèng)铺.着(pū)煎熬.(áo)水泡.(pào)C.分歧.(qí)还.小(huán)拆.散(chāi)蹲.下(dūn)D.霎.时(shà)鱼塘.(táng)稳.当(wěn)水波粼.粼(lín)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全国人大代表在谈到大学自主招生时说,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各得其所....。
(2)纳米材料环保工艺画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纳米复合材料,可以消除新房内的甲醛。
将自己喜欢的工艺画挂在房间里,既优雅别致,又可净化居室环境,真是两全其美....之策。
(3)据央视网3月4日消息,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吉利和沃尔沃确实存在分歧..,并首度披露了吉利和沃尔沃在理念上的矛盾。
3.下列句子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母亲()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2)大块小块的新绿()地铺着。
(3)不过,一切都()于我。
A.信服注意取决B.佩服随意决定C.信服随意取决D.佩服任意决定4.理解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2)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走得很仔细...,稳稳地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体裁是散文,运用了“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B.课文的中心人物是“我”,线索是“我”和母亲的关系C.课文记叙的同时穿插议论,以议论为主,揭示中心D.课文通过散步这一件小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二、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6~9题。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6《散步》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
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示例:本文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一家人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来的,“散步”这个题目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提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
另拟标题,如《母亲与儿子》《选择》《背上的世界》,这些标题与文章的中心相关;《初春漫步》《大路还是小路》,这两个标题提示了文章的线索。
二、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参考答案:从表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唯恐有闪失。
从更深层面上来看,“我”和“妻子”都已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中点上,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
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
形象地表明了“我”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对人生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同时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三、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景物描写一:“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作用:通过对初春秀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景物描写二:“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作用:渲染了融洽的氛围,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四、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
画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句: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参考答案:课文中运用对称式的句子有很多。
例如:(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6《散步》课时训练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分歧.( ) 拆.散( ) 熬.过( )粼.粼( ) 桑.树( ) 一霎.时( )2.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
( )(2)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 )(3)我决定委曲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 )(4)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忍受,艰苦支持)B.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C.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形容水的明净)D.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意见不一致)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各有一处错误,请在横线上加以改正。
(1)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学习《散步》这篇文章,同学们明白了父母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
B.父母外出打工后,姐姐挑起了家庭重担,像母亲一样无时无刻呵护着弟弟妹妹。
C.由于徐力维勇敢地帮妈妈承担起赡养老人、照顾爸爸的责任,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被誉为“2013年最美孝心少年”。
21·cn·jy·comD.同学们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6.仔细观察右边漫画《传承》,请写出漫画的寓意。
7.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母亲想走大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子想走小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母亲与儿子的分歧,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步》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分歧.( ) 拆.散( ) 熬.过( )粼.粼( ) 桑.树( ) 一霎.时( )2.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
( )(2)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 )(3)我决定委曲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 )(4)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 )3.对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忍受,艰苦支持。
)B.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C.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形容水的明净。
)D.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意见不一致。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各有一处错误,请在横线上加以改正。
(1)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学习《散步》这篇文章,同学们明白了父母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
B.父母外出打工后,姐姐挑起了家庭重担,像母亲一样无时无刻呵护着弟弟妹妹。
C.由于徐力维勇敢地帮妈妈承担起赡养老人、照顾爸爸的义务,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被誉为“2013年最美孝心少年”。
D.同学们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6.仔细观察右边漫画《传承》,请写出漫画的寓意。
7.晚饭后,如果你们一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想看戏曲,爸爸想看足球,妈妈想看健身操,你想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手中,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又该怎么说?我应该:我对_________说:“”8. 学完本课后,班委会在班内做了一项课堂调查,得出了如下数据:(2)每年父母为你过生日时,你的心里都在想些什么?(3)假如今天是爸爸或妈妈的生日,请你编写一条短信发给他(或她),为他(或她)献上生日的祝福。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同步练习册答案人教版同步练习语文七年级上册答案散步一、1.B 2. 拆歧蹲霎 3.折(zhé)折断拆(chāi)拆散歧(qí)分歧枝(zhī)枝条颗(kē)颗粒棵(kē)一棵树4.委屈粼粼分歧5.略二、6.(1)把母子二人的情态显现出来,儿子诚恳、孝敬,母亲年迈顺从。
(2)表现“我”强烈的责任感,而下文的最终决定又反映了“我”对母亲的尊重和孝顺。
7.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提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
8.母亲老了,身体不好,要多走走。
9.我的儿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
10.“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11. A心情郁闷 B借酒浇愁 C心有余悸D忐忑不安12.一个是作者因一场噩梦而对父亲惦念不已,非得通过电话“听到父亲的声音”才安心。
另一个事例是父亲因为没人接电话竟疑心儿子全家是否煤气中毒了,特地赶来察看。
13.两件事情虽然琐屑却有典型意义,第一件事表现了作者深深的孝敬之情,第二件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彻骨的关爱之情,感人至深。
这种父子间无微不至的“牵挂”,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正是这种亲情维系着我们这个世界,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并使人生放发出绚丽的色彩。
以小见大。
14.“劈头就问”表现了父亲焦急万分,担心儿子全家煤气中毒;“缓缓地说”是因为父亲得知没接电话的原因,儿子全家平安以后,内心感到轻松释然。
表情描写要抓住眼神和脸色,答案略。
15.示例:牵挂是风雨中的一把雨伞,黑暗里的一束亮光,保护、照亮着我们的生命。
秋天的怀念一、1 tān huàn shì qiáo cuì xuâ xiǔ shàn 2 长--常忘—望坚—艰复—覆 3恳切地请求;形容说话啰嗦,唠叨;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水泼洒的样子,这里形容花开的茂盛。
4 史铁生《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5 A 6仿写(略)二、(一)7(1)“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2)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8).因为母亲觉得儿子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终于又有了兴趣;能使儿子得到快乐就是她的快乐,即使责备她,她也不放在心上;这说明母亲有着最伟大、无私的母爱。
《散步》同步练习1.下边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分歧(zhī)委屈(qū)鱼塘(tánɡ)熬过(áo)B.拆散(chāi)散步(sǎn)温馨(xīn)嫩芽(nân)C.粼粼(lín)毕竟(jìnɡ)水波(bō)蹲下(dūn)D.铺着(pū)和谐(xie)憧憬(chóng)盎然(àng)2.读下面文字,选择恰当词语填空。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_____(A.铺 B.盖)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____(A.浓 B.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____ (A.起 B.冒)着水泡。
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3.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A.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B.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C.‚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D.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阅读文章1—5段,回答下面问题。
4.第①段从记叙的要素看,交代了散步的________和_______。
5.文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怎样理解这句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中写开头‚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而不用‚三代人散步‛,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中写到‚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1 / 3 第二单元
6 散 步
一、基础知识
1.像“地球”“桑树”“公里”等只有一个意义的词,称为________。
2.“包袱”原指布包,后来引申为某种负担,如“思想包袱”。
这样有两个及
两个以上意义的词称为________。
3.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词总是出现在一定的________里,它对于词的意义起
__________作用。
4.易错字词
5.多音字、形近字
(1)⎩⎨⎧散.发( )懒散.( ) (2)⎩⎨⎧劳累.( )硕果累.累( )累.
累罪行( ) (3)⎩⎨⎧铺.床( )当铺.( ) (4)⎩⎨⎧nèn 芽chì 勒川 (5)⎩⎨⎧煎áo 独占á
o 头 (6)⎩⎨⎧水波lí
n lín lí
n 次栉比 lín 选
(7)⎩⎨⎧shé 本生意chāi 散
6.重点词语
(1)________:(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2)________:①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②使人受到委屈。
(3)________:形容水、石等明净。
(4)________: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二、日积月累
1.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分歧.qí霎.时shà脚踝.huái讷.讷nè步履.lǚ蹲.下dūn蹒跚..pánshān水波粼.粼lín【解答】答案:qí;shàhuái;nèlǚ;dūn pán;shān;lín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分qí歧xìn信服chāi拆散dūn蹲下霎.时shà水波.粼粼lín嫩.芽nèn熬.过áo【解答】答案:歧;信;拆;蹲;shà;lín;nèn;áo。
3.根据所列出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相信并佩服。
信服(2)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各得其所(3)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分歧(4)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委屈【解答】答案:(1)信服;(2)各得其所;(3)分歧;(4)委屈4.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注音。
(1)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áo过了一个严冬。
(2)后来发生了分歧.qí: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3)一霎.shà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4)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lín的鱼塘。
【解答】答案:(1)áo;(2)qí;(3)shà;(4)lín。
5.(保亭县校级月考)根据你的观察和生活的感悟,正确判断,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入横线上。
爱心是D,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有温暖;爱心是B,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A,使孤独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心是C,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A、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B、一泓沙漠中的清泉C、一场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D、一片冬日的阳光。
《散步》同步测试第二课时1.阅读下列选文,回答相关问题。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间已短。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睛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对选文中“强壮”“高大”该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意说一说。
答:(2)为什么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答:(3)找出选文中的景物描写并说明其作用。
答:(4)下面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①我说:“走大路。
”②(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答:(5)为什么“我”的母亲和儿子都不算重,“我”和妻子却都走得那么慢,那么仔细呢?答:2.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韭菜饺子徐立新①儿子回乡下的老家看父母,但只能在家待一天一夜,第二天早上5点半就要走,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儿子跟母亲坐在老房里一直聊到深夜。
②临睡前,儿子有些遗憾地说:“妈,这次太匆忙,等下次有空,我一定在家多待几天陪陪您,还要吃您亲手包的韭菜饺子,那个味道太好了,我一直都想着呢。
”③之后,儿子便到里屋睡觉了,可母亲却没了睡意,她走到另一间屋,叫醒已经睡下的父亲,说:“老头子,你赶紧起来,去问问谁家菜园里有韭菜,跟他打个招呼,割点儿回来,娃想吃韭菜饺子了,我得给他做。
分享:《散步》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散步》阅读练习及答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歧()一霎那()水波粼粼()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与括号内的词语换用?为什么?(1)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信任)地点点头。
(2)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度)过了一个严冬。
3.“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4.家庭出现分歧时,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其原因是:①②③后来“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是①②5.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品质,体现了的家庭关系。
7.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言外之意?请简单说一说。
8.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故事?反映了一家人之间怎样的思想感情?9、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1.qíshàlín2.答:“信任”只是“相信”的意思,“信服”.有“信任、佩服、服从”的意思。
答:“熬”是忍受艰苦的生活之意,融入了作者的感情。
“度”比较平淡,且不能融入作者的感情。
3.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侯我依赖她一样。
4.①母亲听我的②儿子听我的③妻子在外也听我的原因:①母亲年迈难走小路②不愿意一家人分开5.景色描写。
美好的景物烘托了一家人和谐、美满。
6.尊老爱幼和谐亲密7.①从字面上看,形容他们走得非常小心,因为走得是小路,惟恐哪一步有闪失。
②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应该是这样。
)8.《散步》一文主要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
这家人互敬互爱、相互体谅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9、从课文中心的角度:责任从深度:我的世界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第6课散步同步习题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散.步( ) 煎熬.( ) 背.起( ) 一霎.时( )分qí____ nèn____芽dūn___下水波lín lín______2.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树枝上的嫩芽儿也蜜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 )(2)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 )(3)我决定委曲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 )(4)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 )3.下列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小米熬成的稀饭,吃起来真香!B.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有的踢足球,有的打羽毛球,同学们各得其所,互不打扰。
C.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许多队伍拿着彩旗,像分歧的河流似的向广场汇集过去。
D.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始终不明白他这话是什么意思。
4.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B.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C.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D.“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说。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学习《散步》这篇文章,同学们明白了父母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
B.父母外出打工后,姐姐挑起了家庭重担,像母亲一样无时无刻呵护着弟弟妹妹。
C.由于徐力维勇敢地帮妈妈承担起赡养老人、照顾爸爸的义务,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被誉为“2013年最美孝心少年”。
D.同学们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6.学完这篇课文后,你看到的是一个温馨和睦、美满幸福的家庭。
下面是一副对联,请根据文章的内容把上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风雨人生相依偎(一)阅读《散步》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7.“母亲”开始想走大路,后来为什么改变主意要走小路了( )A.因为小路有意思,好玩。
B.因为她看见孙子要走小路。
C.她怕儿子为难。
D.因有儿子在身边,可随时背她。
8.家庭出现分歧时,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其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10.怎样理解“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义?(二)母亲来我家一日乡下的母亲来电话说,多少年没能到我的小家住过一宿,如今定居在了省城,离老家不过五百来里,秋天季节好,母亲准备来住些时日。
听说母亲要来,做儿子的我当然高兴。
出发的前夜,母亲夜里一点多钟就起了床,杀了两只老母鸡,褪光了毛,洗得干干净净。
母亲说城里住高楼,杀鸡不方便,鸡毛杂碎别糟蹋了邻里。
母亲边唠叨着边从黑色网兜里往外拿东西:一瓶她自己做的辣椒酱,还为孙女劈了一堆菱角米。
我嗔怪母亲:“你也真是,城里人就不吃鸡?现在买鸡都现买现杀,拿回来就下锅,买来就是没有毛的鸡!您看,又是辣椒酱又是菱角米,都是烦人的营生,您倒是有这个细致!”母亲被儿子这一说,倒不吱声了,可面上有明显不悦之色。
妻子用脚踢我。
我说:“妈,是儿子心疼您老人家,六十多了,夜里一点起床,五点坐车,看看,都快中午一点了。
坐了六七个小时的车,您能吃得消吗!”母亲嗫嚅道:“反正腰疼,也是睡不着的……”说着坐下来吃饭。
为迎接母亲,我们特意做了几道菜:炸猪排、小青豆烧小鸡、香菇炒菜心、豆腐拌蕨菜和排骨青菜汤。
饭桌上,孩子兴奋,一会问奶奶家里的宝宝(一只狗)好吗?一会问八哥会说话吗?我们这个孩子,就是人来疯,劝了半天叫快吃饭,可就是一口饭吃半年的主!我不由得生气,说:“快吃,我揍你!”孩子有了奶奶,仗势似的:“你干吗凶人,不是好爸爸!”我一气,上去一筷头子打在孩子脑门上,孩子“哇——”一声大哭起来。
奶奶心疼了:“没有你们这样打孩子的,真是!”“你这个不知好歹的东西!我们过去不得吃,你们现在不肯吃!奶奶在这儿,我们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孩子不允许上桌的,即使上桌,如果筷子伸到待客的菜里,你奶奶就是一筷头子……”我话还没说完,见母亲将筷子一丢,不吃了,眼泪已在眼眶打转转。
我这下慌了,才觉自己说漏了嘴。
赶紧给老娘赔罪:“妈,说着玩的,您老别当真,好,不说了不说了。
”母亲这才破涕为笑。
母亲说:“那时穷,你爸一月才挣几十块钱,家里场面大,不是你妈不让你们吃,而是……你现在成人了,给你妈算老账了,真是儿子有用了……”哭笑之间,我们上班时间已到。
母亲一人收拾了碗筷。
晚饭无事。
饭后睡觉,因我们家只有两张在一个房间的床,于是母亲妻子女儿睡大床,我一人睡小床。
早早躺下,无甚睡意。
孩子闹着奶奶讲故事。
奶奶就讲狼和小羊的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村里人躲日本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我小时候听过千遍万遍的故事,早已烂熟于胸,如今母亲又把这些故事文段讲给孩子听。
孩子对这些故事并不感兴趣,但又不好打断奶奶的兴致,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我倒是一点儿睡意也没有,母亲更是睡不着,于是我们母子俩就聊天。
在我和母亲小声的聊话中,只觉得昔日那矮小的村庄、欢快的牛羊、熟悉的小伙伴纷纷在黑夜中清晰地向我跑过来……母亲来了,家才是完整的呀。
(来源《河北日报》苏北的《家风》,有删改)11.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糟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吃得消:___________________12.文章描写人物对话富有生活气息,人物语言有多层含义。
说说文中画横线句子表达的真实意义。
(1)您倒是有这个细致!(2)你现在成人了,给你妈算老账了,真是儿子有用了……13.读完全文,我们被这一家和睦温馨的气氛所感染,说说这种气氛表现在哪些方面?(答三条即可)14.文章结尾一段,作者为什么说“母亲来了,家才是完整的呀”?15.结合选文和所学课文《散步》的内容,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16.下面是有关“家庭用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在一些国家,家庭晚餐越来越难以实现。
如美国超过四成的家庭每周一同用餐是4~6次,1/4的家庭每周共餐不足3次。
材料二: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经合组织(OECD)国家15岁的学童后发现,学生平均旷课率是15%,但那些不经常和家人用餐的孩子旷课率达到30%。
材料三:来自保加利亚的肥胖专题研究称,每周与父母共同用餐少于两次的孩子,超重的可能性比同龄人高40%。
(1)你从三则材料中发现了什么现象:(2)我们都喜欢一家人能在一起用餐,因为这对我们的成长意义非凡,你能说出几条原因吗?(3)观看下面的漫画,说说此漫画讽刺了什么现象。
答案:1. sàn áo bēi shà歧嫩蹲粼粼2. (1)蜜-密(2)绝-决(3)曲-屈(4)贯-惯3. B4. C5. A 解析:B项将“无时无刻”改为“时时刻刻”;C项删掉“由于”;D项删掉“不要”。
6. 互谦让祖孙三代7. B8. 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在外也听我的9. 景物描写。
美好的景物烘托了一家人的和谐、美满。
10. 这句话表达了文章主旨。
文中“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
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
11. (1) 污染了邻里居住的环境。
(2) 受得了。
12. (1) 我责备母亲不会利用现成的让自己轻松、清闲,而是多事宁愿让自己受累。
(2) 母亲心疼孙女,责怪我用曾经她惩罚我的老方法来管教孩子。
13. 母亲带着许多特产来“我”家;“我”怪母亲多事受累,妻子提醒“我”;一家人在一起吃饭,饭菜丰盛,气氛好;“我”凶孩子,母亲责备“我”;睡觉时奶奶给孩子讲故事,“我”又陪母亲聊天。
14. 示例:因为母亲来了,老、中、幼齐聚一堂,各得其所,又互敬互爱,使老有所养,幼有所长;生活有滋有味,精神又有依托,所以作者深有感触地说“母亲来了,家才是完整的呀”。
15. 示例: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陪家人一起吃饭、聊聊天,出去散散步、走一走,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等等。
只要我们心平气和地过好每一天、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我们就生活在幸福之中。
16. (1) 家庭共餐次数越来越少;不经常与家人共餐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学业或身体上的问题。
(2) 示例:家庭餐桌能够把人们团结在一起,共进晚餐让人们放下手中的工作,真正享受一段惬意的时光。
家庭聚餐时,在餐桌上讲述“家庭的故事”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能让他们与同龄人友好相处。
家庭聚餐时,家长与孩子坦率地讨论一些负面事件,则会让他们有更强的自控力,在面对逆境时有良好的适应性。
(3) 讽刺了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不孝敬老人,结果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不孝敬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