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01 MB
- 文档页数:71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重要性。
1.1.2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1.1.3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性能评价指标。
1.2 教学内容1.2.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1.2.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1.2.3 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1.2.4 汽车发动机的性能评价指标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评价指标。
1.3.2 直观演示法:展示汽车发动机实物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发动机结构。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提问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2 讲解:详细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评价指标。
1.4.3 演示:展示汽车发动机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了解发动机结构。
1.4.4 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发动机的各个部件,加深学生对发动机结构的理解。
1.4.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
第二章: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1.1 让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1.2 让学生掌握汽油发动机的四个冲程。
2.1.3 让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系统。
2.2 教学内容2.2.1 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2.2 汽油发动机的四个冲程2.2.3 汽油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系统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讲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四个冲程。
2.3.2 互动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发动机工作原理的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2.4.2 讲解:详细讲解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四个冲程。
2.4.3 互动: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发动机的四个冲程,加深学生对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的理解。
2.4.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汽油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的作用。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部分功能。
2. 培养学生掌握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和排除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发动机的分类、机体、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气门、火花塞等。
2.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四冲程循环、混合气的形成、燃烧过程、排放控制等。
3. 发动机的维修方法:维修工具的使用、零部件的更换、故障诊断与排除等。
4. 发动机常见故障及维修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发动机零部件和维修过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发动机常见故障及维修案例。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发动机的拆装和维修实践。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课件和教学图片。
2. 发动机模型或实体发动机。
3. 维修工具和零部件。
4. 实验室设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发动机基本构造和维修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发动机构造和维修的题目,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实践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实验室的操作技能和故障诊断能力。
4.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部分功能。
2. 第3-4课时:讲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四冲程循环。
3. 第5-6课时:学习发动机维修工具的使用和零部件的更换。
4. 第7-8课时:分析发动机常见故障及维修案例。
5. 第9-10课时:进行实验室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维修方法和故障诊断。
2. 教学难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维修技巧和故障诊断与排除。
八、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检查教学设备和实验室设施是否齐全。
2. 课堂讲解:通过PPT和实体发动机,讲解发动机构造和维修方法。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2. 培养学生掌握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和排除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发动机的分类、机体组、曲轴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冷却系统、燃油系统、润滑系统等。
2. 发动机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3. 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故障诊断与排除、维修工艺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维修方法。
2. 教学难点: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维修工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发动机维修的工具和设备,讲解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维修工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发动机在汽车中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发动机构造和维修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3. 演示:展示发动机维修的工具和设备,讲解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
4. 实践: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掌握维修工艺。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发动机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发动机维修工具和设备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的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发动机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如涡轮增压、混合动力等。
2. 讲解发动机维修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2. 教具:发动机模型、维修工具和设备。
3. 课件:发动机各组成部分的图片和视频。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组成部分。
2. 第二课时:讲解发动机的维修工具和设备,展示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
3. 第三课时:学生动手实践,掌握维修工艺。
汽车发动机教案教案1教学时数:2重点:发动机的基本术语、单缸汽油机的工作原理难点:单缸发动机工作原理难点突破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着重强调活塞的运动方向、气门的开闭情况、气缸容积的变化与缸内压力温度的关系,使学生通过一个行程的讲授掌握知识的规律,进而很自然地接受其他各行程的工作原理。
第一章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第一节发动机的分类1) 按照所用燃料分类:汽油机、柴油机、煤气机……2) 按照行程分类:二行程发动机、四行程发动机3)按照冷却方式分类:水冷式发动机、风冷式发动机4) 按照气缸数目分类:单缸发动机、多缸发动机(5) 按照气缸排列方式分类:直列式发动机、双列式(V型)发动机(6) 按照进气系统是否采用增压方式分类:增压式发动机、非增压式发动机第二节四冲程发动机工作原理4、单缸发动机的结构利用课件讲授,对照课件中的结构图,逐一讲授,使学生对四冲程发动机的构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就弄清楚曲柄连杆机构和配气机构的基本工作情况。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应对发动机的重要零件加以特别强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曲轴之“曲”、连杆之“连”、活塞之“活”与“塞”、气门之“门”、气缸之“缸(容器)”等,使这些发动机的重要机件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教学效果二、发动机常用基本术语利用课件进行讲授,对照课件中的构造简图,对发动机的常用术语逐一说明,简单说明其含义。
特别注意强调术语中的关键字:止点——止、气缸总容积——总、气缸工作容积——工作、燃烧室容积——小、压缩比——比、排量——排。
这些关键字的意义讲清了,不但可使学生掌握这此术语的含义,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四行程汽油机工作原理1、进气行程2、排气行程3、作功行程4、排气行程讲授过程是:先对照课件中不运动的示意图进行讲授,再利用动画加深理解。
讲授中特别强调的应该是:气门的开闭情况、活塞开始时的位置及运动方向、气缸的气体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规律,行程终了时气门的开闭情况等,具体参数只是帮助学生理解,不作为重点内容强调。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1.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混合动力发动机等。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排量、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汽车的“心脏”——发动机。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分类。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汽车发动机性能的差异。
第二章:汽车发动机的构造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包括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等。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燃烧过程和排放控制。
2.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等。
汽车发动机的燃烧过程:进气、压缩、燃烧、排气。
汽车发动机的排放控制:催化转化器、颗粒捕集器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汽车发动机的燃烧过程和排放控制。
2.4 教学活动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燃烧过程。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排放控制。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汽车发动机排放控制的技术。
第三章:汽车发动机的维修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和注意事项。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和维修技巧。
3.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方法:更换机油、检查火花塞、更换空气滤清器等。
汽车发动机的注意事项:定期保养、合理驾驶、避免长时间高负荷运行等。
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和维修技巧:故障现象、诊断方法、维修步骤。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和注意事项。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和维修技巧。
3.4 教学活动讲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方法。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及作用;(2)掌握发动机的常见故障及其维修方法;(3)熟悉发动机的保养与维护技巧。
2. 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拆卸和组装发动机主要部件;(2)能够诊断和修复发动机的常见故障;(3)能够制定发动机的保养和维护计划。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汽车行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概述:介绍发动机的定义、分类和性能评价指标。
2. 发动机主要部件:(1)气缸体与气缸盖;(2)活塞与曲轴;(3)配气机构;(4)燃油系统;(5)冷却系统;(6)点火系统。
3. 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1)常见故障现象及原因;(2)故障诊断方法;(3)维修操作步骤。
4. 发动机保养与维护:(1)保养与维护的基本要求;(2)保养与维护的操作步骤;(3)保养与维护的注意事项。
5. 实践操作:(1)发动机拆卸与组装;(2)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3)发动机保养与维护。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构造、原理和维修方法;2. 演示法:展示发动机部件和操作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操作技能;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故障原因和维修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和教学参考书;2. 发动机实物或模型;3. 工具和设备;4. 故障案例及解决方案。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2. 实践操作成绩:评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技能掌握情况;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发动机构造、故障诊断和维修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16课时,实践操作16课时。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8课时:介绍发动机概述及主要部件;第9-16课时:讲解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第17-24课时:讲解发动机保养与维护;第25-32课时:实践操作,包括发动机拆卸与组装,故障诊断与维修,保养与维护。
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分类。
2.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3. 熟悉汽车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3.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4. 汽车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与基本结构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参数。
2. 直观演示法:展示汽车发动机实物,让学生了解其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
2. 讲解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
3. 讲解发动机的分类。
4. 讲解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5. 讲解发动机的安装位置与基本结构。
6.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1. 复习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分类和性能参数。
2. 观察身边的汽车,了解其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和基本结构。
第二章:发动机机体结构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2. 熟悉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和作用。
3. 了解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2. 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与作用3. 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作用。
2. 直观演示法:展示发动机机体实物,让学生了解其安装位置。
3.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实践。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发动机机体结构的重要性。
2. 讲解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3. 讲解发动机机体的安装位置与作用。
4. 讲解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5.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1. 复习发动机机体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作用。
2. 观察身边的汽车发动机,了解其机体的安装位置。
3. 学习发动机机体的维修保养方法。
第三章: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2. 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原理。
3. 熟悉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保养方法。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授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各部件的功能。
1.2 掌握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和技巧。
1.3 熟悉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
2. 技能目标2.1 能够熟练操作发动机维修工具。
2.2 能够独立完成发动机的日常维护与检修。
2.3 能够诊断并解决发动机的一般故障。
3. 情感目标3.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2 增强学生对汽车维修行业的认同感。
3.3 提高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维修工作的敬业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基本构造1.1 发动机的分类1.2 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及功能2. 发动机的维修方法2.1 维修工具及设备的使用2.2 维修操作步骤及技巧3. 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3.1 故障现象的识别3.2 故障原因的分析3.3 故障排除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1 发动机各部件的结构与功能。
1.2 发动机维修的操作步骤及技巧。
1.3 发动机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
2. 教学难点2.1 发动机内部结构的解析。
2.2 复杂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维修方法和故障诊断技巧。
1.2 演示法:展示发动机维修的实际操作过程。
1.3 实践法:学生动手实践,进行发动机的维护与检修。
2. 教学手段2.1 投影仪:展示发动机的结构图和维修操作过程。
2.2 发动机模型: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工具。
2.3 维修工具:让学生亲身体验发动机维修的操作。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介绍发动机在汽车中的重要性和维修的必要性。
2. 教学内容讲解:讲解发动机的基本构造、维修方法和故障诊断技巧。
3. 演示操作:展示发动机维修的实际操作过程。
4. 学生实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发动机的维护与检修。
5. 故障诊断与排除: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解决发动机故障。
6.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优秀学生进行表扬。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章节一:汽车发动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
3. 理解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
2.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气门、火花塞、燃油喷射系统等。
3.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四冲程循环。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
2. 学生观看汽车发动机的图片和视频,了解其主要组成部分。
3. 教师通过示例演示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汽车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章节二:发动机冷却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掌握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3. 学会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水泵、散热器、冷却液、风扇等。
3.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方法。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学生观看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图片和视频,了解其主要组成部分。
3. 教师演示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方法。
4.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检查和维护。
章节三:发动机润滑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掌握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3. 学会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油泵、油底壳、滤清器、润滑油等。
3.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方法。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
2. 学生观看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图片和视频,了解其主要组成部分。
3. 教师演示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方法。
4.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检查和维护。
章节四:发动机燃油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发动机燃油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
xx职业教育中心《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第一章发动机工作原理和总体构造教学重点1.了解发动机作用、基本术语;2.了解发动机主要性能指标和工作特性;3.掌握发动机总体构造和内燃机型号编制规则。
教学难点1.四行程汽油发动机工作原理;2.四行程柴油发动机工作原理。
学时分配1.1 发动机基本工作原理发动机是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现代汽车采用四行程、多缸、水冷、顶置气门发动机为主。
1.1.1发动机基本术语1.上止点2.下止点3.活塞行程S4.曲柄半径R5.气缸工作容积Vh6.发动机工作容积VL7.燃烧室容积Vc8.气缸总容积Va9.压缩比ε计算:已知某发动机为4缸,缸径是88mm,活塞行程是84mm,压缩比是9.5,试计算发动机的工作总容积,气缸工作容积,燃烧室容积。
解:Vh=(πD2/4×106 )×S=(π×812/4×106 )×84=0.43(L)VL=Vh×i=0.43×4=1.72 Lε=Va/Vc=(Vc+Vh)/Vc=1+Vh/Vc∴Vc=Vh/(ε-1)=0.43/(9.5-1)=0.05 L1.1.2 四行程汽油机工作原理四行程发动机曲轴转两圈,活塞在气缸内依次往复运动经历进气、压缩、作功和排气四个行程,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进气行程曲轴带动活塞从上止点向下止点移动,进气门开启,排气门关闭,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被吸入气缸。
压缩行程进气行程结束,进排气门关闭,活塞从下止点向上移动,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在气缸内被压缩。
作功行程当压缩行程接近上止点时,进排气门都关闭,火花塞发出电火花点燃可燃混合气。
气体温度和压力迅速升高,推动活塞向下止点运动,通过连杆和曲轴对外输出功。
排气行程曲轴带动活塞从下止点向上止点运动,进气门关闭,排气门开启,在活塞和废气自身的压力作用下,废气从排气门排出气缸。
1.1.3四行程柴油发动机工作原理柴油机和汽油机工作差异主要表现在混合气形成和点火方式上。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功能和重要性。
2.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功能2. 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3.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4. 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结构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2. 讲解发动机的定义和功能3. 介绍发动机的分类4. 展示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图5. 小组讨论:发动机各部件的作用第二章:发动机内部构造与工作原理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内部构造及各个部件的功能。
2. 了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1. 发动机内部构造2. 发动机工作原理教学活动:1. 讲解发动机内部构造及各个部件的功能2. 展示发动机工作原理图3. 小组讨论: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4. 案例分析:常见发动机故障及原因第三章:发动机外部构造与维修教学目标:1. 了解发动机外部构造及各个部件的功能。
2. 掌握发动机维修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外部构造2. 发动机维修基本方法教学活动:1. 讲解发动机外部构造及各个部件的功能2. 展示发动机维修实例3. 小组讨论:发动机维修注意事项4. 实践操作:发动机外部部件的检查与维修第四章:发动机冷却系统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2. 了解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维修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能2.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3. 发动机冷却系统的维修方法教学活动:1. 讲解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功能2. 展示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图3. 小组讨论:冷却系统故障及原因4. 实践操作:冷却系统的检查与维修第五章:发动机润滑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2. 掌握发动机润滑系统的维修方法。
教学内容:1.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功能2.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工作原理3. 发动机润滑系统的维修方法教学活动:1. 讲解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功能2. 展示发动机润滑系统的工作原理图3. 小组讨论:润滑系统故障及原因4. 实践操作:润滑系统的检查与维修第六章:发动机燃油系统教学目标:1. 掌握发动机燃油系统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发动机的定义与作用1.2 发动机的分类1.3 发动机的性能评价指标1.4 发动机的发展趋势第二章:发动机的基本组成部件2.1 气缸体与气缸盖2.2 活塞与连杆2.3 曲轴与飞轮2.4 气门组与气门传动组第三章:发动机的燃烧原理与燃油系统3.1 燃烧原理3.2 燃油喷射系统3.3 点火系统3.4 排气系统第四章:发动机的冷却与润滑系统4.1 冷却系统4.2 润滑系统第五章:发动机的维修与故障诊断5.1 维修工具与设备5.2 发动机的维护与保养5.3 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5.4 发动机的维修工艺与质量控制第六章: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6.1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6.2 点火控制系统6.3 空燃比控制6.4 故障自诊断系统第七章:柴油发动机构造与工作原理7.1 柴油发动机的特点7.2 柴油发动机的燃烧过程7.3 柴油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件7.4 柴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第八章:发动机的排放控制技术8.1 排放污染物的与控制原理8.2 催化转化器8.3 排气再循环系统8.4 颗粒捕集器第九章:发动机的节能技术9.1 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9.2 涡轮增压技术9.3 稀薄燃烧技术9.4 发动机的智能控制第十章:发动机维修案例分析10.1 发动机常见故障分析10.2 故障案例解析与维修流程10.3 发动机维修经验与技巧分享10.4 案例分析讨论与总结第十一章:发动机电气系统11.1 发电机与起动机11.2 蓄电池与充电系统11.3 电子控制单元(ECU)11.4 传感器与执行器第十二章:发动机的装配与调试12.1 发动机装配工艺12.2 发动机调试技术12.3 装配与调试的质量控制12.4 装配与调试的安全注意事项第十三章:发动机试验与检测13.1 发动机试验的目的与方法13.2 发动机性能测试13.3 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检测13.4 检测设备的运用与维护第十四章:新能源汽车发动机技术14.1 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的特点与分类14.2 混合动力发动机技术14.3 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14.4 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第十五章: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15.1 实训目的与要求15.2 实训内容与步骤15.3 实训注意事项15.4 实训成果评价与反馈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2. 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3. 熟悉汽车发动机的组成部件及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
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混合动力发动机等。
3.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功率、扭矩、燃油消耗率等。
4. 汽车发动机的组成部件:气缸、活塞、曲轴、配气机构、燃油系统等。
5.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结合实物图片和模型进行演示。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汽车发动机各部件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3. 安排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汽车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练习与作业:1. 填写汽车发动机主要性能参数表格。
2. 绘制汽车发动机组成部件示意图。
第二章:曲柄连杆机构教学目标:1. 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作用和组成。
2. 掌握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原理。
3. 熟悉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方法。
教学内容:1. 曲柄连杆机构的作用:转化往复运动为旋转运动。
2. 曲柄连杆机构的组成:曲轴、活塞、连杆等。
3. 曲柄连杆机构的工作原理:活塞往复运动转化为曲轴旋转运动。
4. 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方法:更换活塞、曲轴、连杆等部件。
教学方法:1. 利用模型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组成和作用。
2. 播放曲柄连杆机构工作原理的视频,加深学生对工作原理的理解。
3. 安排实操环节,让学生动手拆装曲柄连杆机构,掌握维修方法。
练习与作业:1. 绘制曲柄连杆机构组成部件示意图。
3. 分析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三章:配气机构教学目标:1. 了解配气机构的作用和组成。
2. 掌握配气机构的工作原理。
3. 熟悉配气机构的维修方法。
教学内容:1. 配气机构的作用:控制气缸内气体进出,实现燃烧。
2. 配气机构的组成:气门、气门弹簧、气门座、凸轮轴等。
3. 配气机构的工作原理:凸轮轴驱动气门开闭,实现气体进出。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汽车发动机的构造和原理;(2)掌握发动机主要零部件的维修方法;(3)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和设备对发动机进行维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发动机零部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2)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汽车维修行业的兴趣和职业认同感;(2)培养学生热爱汽车、热爱技术、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发动机的概述(1)发动机的作用和类型;(2)发动机的性能指标。
2. 发动机的构造(1)发动机的组成部分;(2)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3. 发动机的主要零部件(1)曲轴连杆机构;(2)配气机构;(3)燃料供给系统;(4)冷却系统;(5)润滑系统。
4. 发动机的维修方法(1)维修工具和设备的使用;(2)零部件的更换和维修;(3)发动机的调试。
5. 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1)故障现象的判断;(2)故障原因的分析;(3)故障的排除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发动机的构造和原理;(2)发动机主要零部件的维修方法;(3)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
2. 教学难点:(1)发动机工作原理的理解;(2)零部件维修方法的掌握;(3)故障诊断与排除的实际操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发动机的构造、原理和维修方法;(2)演示法:展示发动机零部件和维修操作;(3)实践法: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际维修。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发动机的构造和原理;(2)实物模型:观察发动机零部件;(3)工具和设备:进行实际维修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汽车发动机的作用和重要性;(2)激发学生对发动机维修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讲解发动机的构造和原理;(2)介绍发动机主要零部件的功能和维修方法;(3)讲解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部件。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1.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天然气发动机等。
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部件: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气门、火花塞(汽油发动机)、喷油嘴(柴油发动机)等。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互动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
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辅助讲解。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概述的掌握情况。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汽车发动机的基本组成部件示意图,并简要描述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第二章:气缸体与活塞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缸体的结构与功能。
让学生掌握活塞组的基本构成和作用。
让学生了解气缸体与活塞组之间的相互作用。
2.2 教学内容气缸体的结构与功能:气缸体是发动机的主体部分,承受气体压力,并将压力转化为机械能。
活塞组的基本构成和作用:活塞是气缸内的运动部件,负责将燃烧产生的压力转化为曲轴的旋转运动。
气缸体与活塞组之间的相互作用:气体在气缸内燃烧,活塞在气缸内运动,将燃烧产生的压力传递给曲轴。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互动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
使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辅助讲解。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气缸体与活塞组的掌握情况。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气缸体与活塞组的结构示意图,并简要描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曲轴与凸轮轴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曲轴的功能和结构。
让学生掌握凸轮轴的作用和构成。
让学生了解曲轴与凸轮轴在发动机中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曲轴的功能和结构:曲轴是将活塞的线性运动转化为旋转运动的部件,由曲柄和连杆组成。
凸轮轴的作用和构成:凸轮轴是控制气门开闭的部件,由凸轮和轴承组成。
曲轴与凸轮轴在发动机中的重要性:曲轴和凸轮轴是发动机的关键部件,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性能。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案第一节:汽车发动机的构造一、发动机的作用和分类1. 发动机的作用: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主要负责提供动力,驱动汽车运行。
2. 发动机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方式来分类,分为内燃机和外燃机两大类。
其中,内燃机又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
二、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1. 汽油机的构造:汽油机主要由缸体、气缸盖、气缸套、连杆、曲轴、活塞等部件组成。
2. 汽油机的工作原理:汽油机是根据内燃机工作循环原理工作的,主要包括吸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四个工作过程。
三、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1. 柴油机的构造:柴油机主要由缸体、气缸盖、曲轴、活塞、喷油器等部件组成。
2. 柴油机的工作原理:柴油机的工作原理类似汽油机,但燃烧过程是压燃式,即在高压下将燃油喷入燃烧室,由自身的高温和高压使燃油燃烧。
第二节: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一、汽车发动机的保养1. 定期更换机油和机滤:机油在发动机中起润滑、冷却等作用,定期更换机油和机滤能保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2. 定期检查发动机冷却液和防冻液:发动机冷却液和防冻液可有效降低发动机温度,定期检查和更换能保证发动机的散热效果。
二、汽车发动机的故障排除1. 发动机无法启动:可能是燃油供应不足、电路故障、点火系统故障等原因导致的,可通过逐一排除故障点来解决。
2. 发动机烟雾过大:可能是燃油供应过多、冷却液渗入燃烧室、发动机内部零部件磨损等原因导致的,需检查相应部件并进行维修。
3. 发动机噪音异常:可能是润滑不良、活塞环磨损、气门间隙不正常等原因导致的,需检查并更换相关部件。
三、汽车发动机的维修技巧1. 就地修复技巧:在遇到发动机故障时,可以尝试一些就地修复技巧,如使用故障诊断仪进行故障检测、清理喷油器等。
2. 维护保养技巧:定期进行发动机的保养和检查,注意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及时更换磨损的零部件,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总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汽车发动机的构造与维修,包括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以及发动机的保养和故障排除技巧。
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
1.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功能汽车发动机的分类汽车发动机的性能指标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讨论法:引导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
1.4 教学资源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材。
图片:汽车发动机的图片。
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汽车发动机分类和性能指标的了解。
第二章:汽车发动机的组成部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各个组成部件及其功能。
让学生掌握各个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
2.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各个组成部件及其功能各个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各个组成部件的基本知识。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了解各个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
2.4 教学资源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材。
实物:汽车发动机的各个组成部件。
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发动机各个组成部件的理解。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各个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和维修方法的掌握。
第三章: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知识。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方法。
3.2 教学内容汽车发动机的维修知识汽车发动机的保养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知识。
实践操作:引导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方法。
3.4 教学资源教材: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材。
实物:汽车发动机。
3.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维修与保养知识的掌握。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维修与保养方法的掌握。
第四章: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技巧。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教学教案第一章:汽车发动机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1.1.2 让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1.1.3 让学生了解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1.2 教学内容1.2.1 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1.2.2 汽车发动机的分类1.2.3 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1.2.4 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1.3.2 案例分析法1.3.3 小组讨论法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汽车发动机的重要性1.4.2 讲解汽车发动机的定义和作用1.4.3 介绍汽车发动机的分类1.4.4 分析汽车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1.4.5 探讨汽车发动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1.4.6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1.5 作业布置1.5.1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自己喜欢的汽车发动机的特点1.5.2 编写一篇关于汽车发动机发展历程的短文第二章:汽油发动机构造2.1 教学目标2.1.1 让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1.2 让学生掌握汽油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2.1.3 让学生了解汽油发动机的点火方式和供油系统。
2.2 教学内容2.2.1 汽油发动机的构造2.2.2 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2.3 汽油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2.2.4 汽油发动机的点火方式和供油系统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2.3.2 实物演示法2.3.3 小组讨论法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话题:汽油发动机的应用广泛性2.4.2 讲解汽油发动机的构造2.4.3 分析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4.4 介绍汽油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2.4.5 探讨汽油发动机的点火方式和供油系统2.4.6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5 作业布置2.5.1 让学生绘制汽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图2.5.2 编写一篇关于汽油发动机点火方式和供油系统的短文第三章:柴油发动机构造3.1 教学目标3.1.1 让学生了解柴油发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发动机总体构造两大机构五大系统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统润滑系统冷却系统进、排气系统点火系统(汽油机有,柴油机无)图2 发动机总体构造图(二)发动机工作原理1.发动机基本术语图3 发动机基本术语示意图(1)工作循环(2)上止点(3)下止点(4)活塞行程(5)曲柄半径(6)气缸工作容积(7)燃烧室容积(8)发动机排量排气提前角(或早开角)。
排气提前角用γ表示,γ一般为40°~80°。
(3)排气迟闭角:从上止点到排气门关闭所对应的曲轴转角称为排气迟后角(或晚关角)。
排气迟后角用δ表示,δ一般为10°~30°。
气门叠开:由于进气门早开和排气门晚关,在排气上止点附近出现一段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的现象。
气门重叠角:进气提前角和排气迟后角之和。
(三)配气相位检查与调整1.配气相位的检查(1)刻度盘法(2)气门重叠法2.配气相位的调整(1)凸轮轴偏位键法(2)凸轮轴正时齿轮轴向位移法(四)可变气门机构1.本田V-TEC机构1-凸轮轴;2-主凸轮;3-中间凸轮;4-次凸轮;5-主摇臂;6-中间摇臂;7-次摇臂;8-摇臂轴中间油道;9-摇臂轴;10-止推活塞弹簧;11-止推活塞;12-同步活塞B;13-同步活塞A;14-正时活塞图3-3 本田可变气门结构情景描述2.三菱MIVEC机构图3-4 三菱MIVEC结构三、任务总结1.配气机构的组成,作用及分类;2.配气相位;3.配气相位的检查与调整;4.可变气门机构。
四、布置作业1. 简述配气机构各部件协同工作的过程。
2.什么叫配气相位?3.对比配气相位检查和调整的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任务二配气机构的检修一、设置情景学生为车主,对配气不了解;教师为该汽车维修人员,负责向客户介绍配气机构。
二、相关知识(一)凸轮轴与进排气门的排列散成液体雾粒及液体雾粒汽化蒸发的能力。
评价指标有运动黏度、馏程、密度和闪点。
(3)柴油的燃烧性(发火性)柴油的燃烧性是指柴油的自燃能力。
燃烧性良好的柴油其自燃点低。
主要评价指标是十六烷值(4)柴油的腐蚀性轻柴油的腐蚀性主要由其中的硫化物和有机酸等成分产生的。
(5)柴油的安定性柴油的安定性包括贮存安定性和热安定性。
贮存安定性是指柴油在运输、贮存和使用过程中保持外观、组成和使用性能不变的能力。
(6)柴油的清洁性轻柴油的清洁性是指轻柴油中不应含有机械杂质和水分,燃烧不产生灰分等。
(二)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功用及组成1. 柴油机供给系功用完成燃料的储存、滤清和输送工作,按柴油机各种不同工况的要求,定时、定量、定压并以一定的喷油质量喷入燃烧室,使其与空气迅速而良好地混合和燃烧,最后使废气排入大气。
2.柴油机供给系组成由燃油供给、空气供给、混合气形成及废气排出四部分组成。
图5-1 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组成(三)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图5-2 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1.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电子控制电控柴油喷射系统历经第一代的位置控制式,第二代时间控制式,目前已发展到第三代高压共轨电控柴油喷射系统。
图5-3 第三代高压共轨系统组成结构图2.空气系统的电子控制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要求柴油机的微粒和NOx排放同时大幅降低,这就要求柴油机也像汽油机一样要对空燃比进行控制。
因此在柴油机上开始采用电子控制的空气系统。
控制策略如下:(1)电控单元ECU通过空气流量计检测进入发动机新鲜空气量;(2)ECU通过控制可变截面涡轮VNT和进气压力传感器实现增压压力闭环控制;(3)利用进气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及速度密度法来估计总空气流量,总空气流量与空气流量计测量的新鲜空气流量之差即为EGR的流量;(4)ECU根据进入气缸的总空气量和EGR流量,计算出新鲜空气和废气的比例。
实现EGR的闭环控制。
图5-4 VNT和EGR联合控制时的柴油机空气系统结构示意图3.排放后处理电子控制图5-5 典型的柴油机排放后处理系统三、任务总结1.柴油机的特点;2.柴油机燃料的特性;3.柴油机燃料供给系统的功用及组成;4.柴油机电子控制系统;多缸式喷油泵由分泵(泵油机构)、供油量调节机构、传动机构和喷油泵体四部分组成。
喷油泵工作原理(以柱塞式为例):结合图5-6进行讲解。
图5-6 柱塞式喷油泵原理示意图4.柱塞式喷油泵的维修喷油泵因其磨损等耗损,技术状况变差,供油量减少而且供油时间滞后,使大量的燃油在补燃期燃烧,燃烧不完全,会造成发动机过热、功率不足等故障。
(1)喷油泵的解体(2)喷油泵偶件的检修喷油泵偶件的检修一般包括:①柱塞偶件的检验:包括外观检验、密封性检验及滑动性检验。
②出油阀偶件的检验:包括外观检验、滑动性检验及密封性检验。
(3)喷油泵其他零件的检修喷油泵其他偶件的检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泵体的检修②凸轮轴及轴承的检修③挺柱总成的检修④供油齿杆及调节齿圈的检修⑤柱塞弹簧、出油阀弹簧弹力下降导致密封圈损坏,调节齿圈磨损等。
⑥弹簧座和柱塞端部间隙的检修5.喷油泵的装配喷油泵的装配过程可以总结如下:(1)工作环境、工具、操作者和零件的清洁;(2)安装供油齿杆;(3)安装柱塞套筒;(4)安装出油阀偶件;(5)安装齿圈和控制套筒;(6)安装柱塞及柱塞弹簧;(7)安装挺柱总成;(8)安装凸轮轴;(9)安装供油提前角自动调节装置、输油泵及调速器总成等附件。
6.喷油泵的调试(1)检查调整供油正时;(2)调整供油量(二)喷油器构造与维修1.喷油器的作用喷油器的功用就是将柴油雾化成细小颗粒,并合理分配到燃烧室内。
其形成的油雾状态及喷油规律要适合燃烧室混合气形成和燃烧的要求,喷油终了停油要迅速,无滴油现象。
2.喷油器的构造及分类喷油器分为孔式喷油器和轴针式喷油器,前者用于直接喷射式燃烧室,后者用于分隔式燃烧室。
喷油器主要由针阀、针阀体、顶杆、调压弹簧及喷油器体组成。
3.喷油器工作原理图5-7 喷油器工作原理示意图(4)手泵油。
4.输油泵的检修(1)密封性试验(2)吸油能力的试验(3)输油量的检验(4)输油压力的检验(四)柴油滤清器的构造与维修1.柴油滤清器的作用除去柴油中的尘土、水分或其他机械杂质和温度变化及空气的接触过程从柴油中析出少量的石蜡,以降低对精密偶件的磨损,从而提高功率,降低油耗。
2.柴油滤清器的结构图5-8 柴油滤清器结构3.柴油滤清器的维修旋装式滤清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应按规定时间旋下滤芯总成,更换新的滤芯总成。
并检查密封圈,若老化、变形,应予以更换。
装配时,用少量的机油将新滤清器上的密封圈润滑,安装到滤清器盖上并拧紧,拧紧时用手拧至密封圈接触后,再拧3/4圈,过分拧紧会使螺纹变形或损坏密封圈。
(五)柴油机常见故障与排除1.发动机起动困难(1)故障现象:当起动机正常工作而发动机不能起动时,多是供给系工作不良引起的,图5-9 高压油路的故障诊断树针对故障现象②的排除与诊断:①气缸内进水如果排出白烟,用手接近排气管消声器出口处,发现手上留有水珠,说明有水进入燃烧室。
②燃油燃烧不良a.检查起动预热装置是否损坏;b.检查进气通道是否堵塞;c.检查和调整喷油正时;d.检查喷油器喷油雾化是否不良;e.检查气缸压力是否过低;f.检查喷油泵供油是否过多或过少。
三、任务总结1.喷油泵的构造与维修;2.喷油器的构造与维修;3.输油泵的构造与维修;4.柴油滤清器的构造与维修;讲授1.冷却系的作用冷却系的功用是使发动机在任何工况下都保持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
既要防止发动机过冷,也要防止发动机过热,在冷启动发动机后,冷却系统还要保证发动机迅速升温,尽快达到正常的工作温度。
2.冷却系的类型根据所用冷却介质不同,可分为风冷式和水冷式。
水冷式:以冷却液为冷却介质的冷却系统,热量先由机件传给水,靠水的流动把热量带走而后散入大气中。
散热后的水再重新流回到受热机件处。
适当调节水路和冷却强度,保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温度。
风冷式:以空气为冷却介质的冷却系统,高温零件的热量直接散入大气。
汽车发动机基本上都采用水冷却系统。
(二)水冷系的构成及主要零部件汽车发动机的水冷却系统均为强制循环水冷却系统,水冷系包括水泵、散热器(又称水箱)、膨胀水箱、冷却风扇、节温器、补偿水桶水管、发动机气缸盖或气缸体上水套以及其他附加装置,如图6-1所示。
图6-1 发动机强制循环水冷却系统示意图1.散热器作用:将冷却液在水套里吸收的热量传给空气,使其降温。
结构:由储存冷却液及分离气液的上、下水室和起散热作用的散热器芯组成。
根据冷却液流向的不同,散热器可分为竖流式和横流式两种。
图6-2 散热器示意图2.水泵作用:对冷却水加压,使之在冷却系中循环流动。
组成:离心式水泵由壳体、水泵轴、叶轮及进出水管等组成,如图6-3所示。
图6-3 离心式水泵示意图1—壳体;2—叶轮;3—进水管;4—出水管工作原理:当叶轮旋转时,带动冷却液一起转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冷却液被甩向泵壳的边缘产生一定的压力,并从出水管流出。
同时叶轮中心处压力下降,散热器中的冷却液被吸入。
3.节温器作用:随发动机负荷和水温的大小而自动改变冷却液的流量和循环路线,保证发动机在适宜的温度下工作,减少燃料消耗和机件的磨损。
结构:蜡式节温器由上支架、下支架、主阀门、副阀门、石蜡、感应体、中心杆、橡胶管和弹簧等组成。
图6-4 蜡式节温器结构工作原理:蜡式节温器的工作原理如图6-5所示。
(1)当水温低于76℃时,主阀门完全关闭,副阀门完全开启,由气缸盖出来的水经旁通管直接进入水泵,故称小循环。
由于水只是在水泵和水套之间流动,不经过散热器,且流量小,所以冷却强度弱。
(2)当发动机水温达76℃左右时,石蜡逐渐变成液态,体积随之增大,迫使橡胶管收缩,从而对中心杆下部锥面产生向上的推力。
由于杆的上端固定,故中心杆对橡胶管及感应体产生向下的反推力,克服弹簧张力使主阀门逐渐打开,副阀门开度逐渐减小。
(3)当发动机内水温升高到86℃时,主阀门完全开启,副阀门完全关闭,冷却水全部流经散热器,称为大循环。
由于此时冷却水流动路线长、流量大,故冷却强度强。
图6-5 蜡式节温器工作原理4.风扇作用:鼓动空气经过散热器,起促进散热,加快冷却的作用。
实际情况中,我们要根据发动机的工况调节风扇的转速,常采用的方法有两种,分别是在风扇和皮带轮之间安装硅油风扇离合器或者采用不受发动机转速控制的电动风扇。
(1)硅油风扇离合器结构:如图6-6所示。
图6-6 硅油风扇离合器结构工作原理:如图6-7所示,硅油风扇离合器在需要的时候咬合并提供空气流通,在分离的时候,其处于关闭状态,减轻马力损耗,提高燃油经济性。
图6-7 硅油风扇离合器工作过程(2)电动风扇结构:如图6-7所示。
工作原理:电动机的开关由散热器的水温开关控制,并且有高低速两个挡位,低速挡在沸点内使用,高速挡在沸点外使用,需要冷却时自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