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春节到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8
迎春祈福的美术教案【篇一:2014年版浙美版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2014年版浙美版三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计划绥阳县蒲场镇七九小学曾山一、教材分析浙美版三年级上册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以国家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的文件,特别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并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主要依据,打破过去以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材体系结构,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
本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
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3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
全册共有16课,分为6个隐性单元,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3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除了艺术瑰宝单元的内容外,其余大多随堂教学,分配在各课之中。
本册教材新增了很多国内国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尽管没有作为单独的欣赏课来呈现,大多都是以案例的形式穿插在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中,注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在经过几学期的学习已有一定的绘画实践经验,对美术课兴趣浓厚。
但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可是教学内容有许多是纸工,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卫生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在实际情况中,我们美术教学设施和教学用的资料图片不是很充分。
手工课和欣赏课,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工具和材料的准备工作。
以确保每一节美术课都给学生带来欣喜。
三、教学目标1、掌握简单的图案的设计方法,能根据自然形象进行团的设计。
2、能用丰富的表现手段,表现形式来表现自然景象,生活情境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3、学习漫画的创作方法,能画出简单的漫画形象。
4、进行泥塑教学,培养造型能力。
5、进行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欣赏,提高欣赏应用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原文】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
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
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一课春节到︳湘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绘画、手工等技能,创作富有春节氛围的作品。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2. 春节题材的绘画、手工创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春节的来历和习俗,创作富有春节氛围的作品。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春节的元素融入到作品中,表现春节的热闹气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1 老师与学生分享春节的趣事,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春节的了解。
1.2 出示春节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春节的氛围。
2. 新课内容2.1 讲解春节的来历和习俗,让学生了解春节的传统文化。
2.2 引导学生观察春节的元素,如鞭炮、春联、灯笼等。
2.3 讲解绘画、手工创作的技巧,引导学生将春节的元素融入到作品中。
3. 实践操作3.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绘画或手工创作。
3.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展示与评价4.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述创作思路。
4.2 师生共同评价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5. 总结与拓展5.1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春节的文化内涵。
5.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传统文化,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掌握了绘画、手工创作的技巧。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春节的元素融入到作品中,表现出春节的热闹气氛。
但在评价环节,部分学生的评价较为片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使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六、作业布置1. 创作一幅以春节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2. 制作一个与春节相关的手工作品,如鞭炮、灯笼等。
七、板书设计1.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2. 春节题材的绘画、手工创作3. 创作要点:融入春节元素,表现热闹气氛八、教学资源1. 春节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湘美版四年级美术下册理论知识点第一课春节到1.(门神画)是年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专贴于大门之上,以求神灵庇护,驱灾辟邪。
门神画的特点:色彩艳丽,大胆夸张,造型丰富饱满2.中国三大木版年画:潍坊杨家埠、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3.年画中的形象具有特殊的吉祥含义。
鱼或芋:富余鹿:禄、财富蝙蝠:福到石榴:多子喜鹊:报喜4.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也可以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是中国民间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活动的最后一天。
第二课变形的魅力1.人物在哈哈镜里的变形有:左右扭曲、向内压缩、向外拉伸2.重复人物或其他形象的某个局部,也是一种变形,叫(重复局部的方法)。
3.传说中的凤凰是采用(局部重组)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吉祥形象。
第三课春天来了1.水彩颜料可以用(加水的多少)来控制颜色的深浅变化。
画同样一件物体,天气干燥时,水分要适量增加,在潮湿的天气下作画,水分要适量减少。
2.线描也叫白描,即单纯的用线画画。
3.线描淡彩花卉的步骤:1.打好轮廓2.先涂浅色3.再涂深色第四课《我爱校园》1.画面色彩总的倾向称为(色调),画家以此表达一定思想感情和创造某种特定氛围。
2.线描淡彩风景画的方法和步骤:取景构图----用线条概括描绘-----着淡色。
3.线描淡彩风景画的基本要求:简洁、明快、清新第五课《蔬果的联想》1.根据蔬果的形状、色泽、纹理和质感给你带来的丰富联想,来制作自己喜爱的作品。
2.制作蔬果作品的方法有切、割、挖、镂刻、组合与插接等。
第六课《花团锦簇》1.叠绕时形成的花朵皱褶是花朵成形的关键,皱褶的多少与花瓣的开放程度成正比。
2.花的两种制作步骤:第一种1.各种细长状小棍可做花茎;2.把纸条下部涂上浆糊,一端固定在花茎上;3.把纸条叠绕到花茎上,形成花瓣;4.最后包花萼和花茎。
第二种1.包绕制作花蕊;2.折叠纸片剪出单个的花瓣;3.组装花瓣;4.包绕并粘贴处花萼第七课《剪纸故事》1.剪纸中像锯齿的花纹叫锯齿纹,像月牙的叫月牙纹。
六年级语文第一课北京的春节笔记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北京,春节有着特殊的意义和独特的风俗,每年都吸引了数百万游客汇聚在这座城市,共同感受这个隆重的节日氛围。
一、春节的来历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们传统的农历年,也是中国最大的传统节日。
据传统,春节起源于古代辟邪扫邪的祈年祭祀活动,并且在春天的时候,万物开始复苏,大地重新充满生机,所以春节也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二、北京的春节习俗在北京,春节有着独特的习俗和民俗表演,比如舞龙、舞狮、京剧等。
人们会穿着节日的盛装去庙会祭祀,游园踏青等,展现了这座古都的独特魅力。
1.舞龙舞龙是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人们会打扮成龙的样子,载歌载舞地在街道上游行,旨在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
2.舞狮舞狮则是舞者们扮演狮子,在鼓乐的激昂声中,一展身手,象征新年驱邪辟邪。
3.京剧表演北京作为中国的京剧之乡,春节期间还会有一些专业的京剧表演,展现了京剧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北京的春节庙会在春节期间,北京还会举行许多传统的庙会和市集,人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家乡年味和民俗文化。
1.天坛公园庙会天坛公园庙会是北京乃至全国最著名的春节庙会之一,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美食、民间手工艺品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
2.龙潭庙会龙潭庙会则是北京市内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庙会之一,这里有着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活动,象征着来年的吉祥和平安。
四、北京的春节美食春节是中国人团聚、欢庆的日子,美食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北京,春节期间有着各种传统的美食,比如饺子、年糕、汤圆等。
1.饺子饺子是中国北方人们过年必备的美食,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
在北京,人们会在除夕夜吃饺子,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团团圆圆。
2.年糕年糕则是象征着“年年高”的美好寓意,人们会在春节期间制作年糕,希望来年生活更加幸福。
3.汤圆汤圆是中国南方的一种传统食品,代表着团圆和温馨。
在北京,春节期间,人们也会品尝汤圆,祝愿家庭和睦。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北京的春节》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有《老舍全集》行世。
二、我会写醋:陈醋米醋醋酸醋罐子饺:水饺饺子蒸饺煎饺拌:搅拌拌和凉拌拌嘴杂拌儿擦:摩擦擦眼擦洗擦黑擦肩而过眨:眨眼眨巴宵:元宵通宵宵禁春宵通宵达旦旦:元旦旦暮旦夕枕戈待旦燃:燃烧燃料自燃燃灯燃放戚:亲戚戚谊戚友哀戚休戚相关贩:贩卖小贩摊贩商贩贩夫摊:摆摊摊主摊子摊牌摊放摊点轿:轿子花轿抬轿轿车轿夫骆:骆驼驼:骆驼驼背驼绒驼峰浒:水浒《水浒传》三、形近字醋(陈醋)酸(酸味)饺(饺子)校(学校)拌(搅拌)伴(陪伴)眨(眨眼)泛(泛舟)宵(元宵)霄(云霄)贩(贩卖)贬(贬低)摊(摆摊)滩(沙滩)轿(轿车)桥(大桥)驼(骆驼)鸵(鸵鸟)四、多音字铺:pù店铺pū铺张看:kàn看见kān看守五、近义词规矩——规则预备——准备充足——充裕热闹——喧闹娴熟——熟练各形各色——各式各样照常——照旧截然不同——迥然不同六、反义词充足——短缺热闹——冷清间断——连续娴熟——生疏高潮——低谷淘气——乖巧七、理解词语【杂拌儿】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等【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面貌一新。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
【间断】(连续的事情)中间隔断,不连接。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元旦】本文中的“元旦”指农历正月初一。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笔记《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的内容。
文章主要讲
述了作者在北京过春节的情景和体验。
文章开头描述了春节前夕北京的景象,街道上挂满了红灯笼,
人们都在忙着准备过年。
作者提到了买年货、贴春联、打扫房子等
传统习俗,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接着,作者描述了春节当天的情景。
在北京,人们会去天坛公
园祈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公园里熙熙攘攘,人们争相拍照
留念,场面热闹而喜庆。
最后,作者还分享了自己在北京的春节经历。
他去了长城、颐
和园等景点,感受到了北京的独特魅力。
在春节期间,北京的气氛
非常热闹,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气氛。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了解到北京春节的习俗和氛围,感受
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文章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在北京过年
的经历,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和喜庆氛围。
湘美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课《春节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春节到》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的春节文化,通过学习剪纸、春联、灯笼等民俗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剪纸、春联、灯笼的制作方法以及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习俗。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春节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他们在课堂上活泼好动,喜欢动手操作,对于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充满好奇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春节的来历和习俗,掌握剪纸、春联、灯笼的制作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分组合作法、示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剪纸、春联、灯笼等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剪刀、彩纸、毛笔、墨水等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春节是什么吗?春节有哪些习俗?”引导学生回顾春节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剪纸、春联、灯笼等作品,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春节的民俗艺术,同时简要介绍作品的制作方法和寓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剪纸、春联、灯笼的制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肯定和鼓励。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剪纸、春联、灯笼,还有哪些民俗艺术与春节有关?”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春节的习俗和民俗艺术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和传承传统文化。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收集关于春节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民俗艺术,下节课分享。
第一课春节到
第一课时活动一
教学目标:
1.学生画一幅门神画,理解门神画的寓意。
2.了解中国民间春节的一般内容,欣赏学习与春节相应的门神画。
3.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浓厚兴趣,引导训练学生的观察和创作表现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绘画门神。
难点:门神服饰的色彩搭配与装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笔、油画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门神的故事。
1.猜图激趣。
师:今天有两位神将降临我们的课堂,他们是什么神?他们怒目圆瞪,表情严厉,双手持兵器,全身武装。
他们总喜欢成双成对,过年的时候,人们喜欢将他们贴于两扇大门之上。
猜出他们是什么神了吗?
2.引出课题:春节到-------画门神
3.看视频短片,了解门神的故事。
通过短片了解到:门神是古代人们根据传说而创造的守护宅院的神灵,主要有“辟邪”和“祈福”两种寓意。
媒体运用:出示门神图片,播放视频短片。
二、分析门神特征:
过渡语:门神画怎样来表达辟邪祈福的寓意呢?老师收集了一些门神
画图片,请同学们仔细找找。
1.老师提示从神态、服装、色彩、构图四块方面去寻找。
教师分发门神图片,学生分组讨论,寻找门神的寓意象征。
2.分组汇报探讨结果,老师补充总结。
神态组:
a出示一组门神表情图,理解门神表情严厉的寓意;
b出示门神整体图,说说门神的动作和手中兵器的寓意;
c拓展更多不同兵器;
d总结板书门神“神态威严”的特征;
e拿出兵器道具,请学生扮演门神,模仿其表情动作。
衣饰组:
a解析衣饰结构和特色。
出示普通战衣和门神服饰的对比,找出不同之处。
(飘带、吊穗)解释飘带是代表神的身份,吊穗是用来美化服饰的。
b挖掘常见花纹和寓意。
让我们进一步来观察门市服饰的花纹,有鱼鳞纹、祥云纹、如意纹、太极图等。
c总结板书:门神衣饰华丽,有装饰感,寓意吉祥。
色彩组:
a出示着色门神画,哪些颜色最多,搭配在一起有什么效果。
b总结:色彩对比强烈,艳丽,喜庆,有主色调,配色有规律。
构图组:
a分别出示古代人物和其他年画与门神对比,说说构图特色。
b门神人物都是顶天立地,身材魁梧,动作张扬,所以构图饱满,这样更加符合门神形象驱邪祈福的意图。
c总结板书:构图饱满。
3.小结:总的来说,门神画的这些特征都是为了突出驱鬼祈福的寓意。
4.反馈:出示三幅图片,辨别真假门神画,反馈学生们对门神特征的理解。
三、探索门神画法:
1.画出人物初形,直接出示初形图。
2.老师示范画表情、服饰结构,生添加花纹。
3.学生说说配色方案,教具呈现配色后的效果。
四、学生创作展评:
1.提出作业要求,参照传统门神画,画以为喜欢的门神。
2.练习作业,播放新年音乐。
3.作业点评。
五、总结拓展:门神文化经后世民间的发展,扩充了新的想象。
他们又有什么寓意呢?请同学们查找相关资料了解。
教师出示新门神画像。
第二课时活动二
教学目标:
1.学生画一幅年画,理解年画的寓意。
2.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春节的一般内容,欣赏学习与春节相应的年画与农民画等。
3.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浓厚兴趣,引导训练学生的观察和创作表现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绘画年画。
难点:认识一些吉祥符号,了解年画的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笔、油画棒等。
一、欣赏导入:
1、教师结合视频《老鼠嫁女》讲述其中的故事。
2、引导欣赏杨柳青、桃花坞、朱仙镇、杨家埠等地年画,并简介年画。
年画始于上节课学的“门神画”,是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民间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帖年画,门上贴门神和春联,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
每到过年时张贴,以增添春节的喜庆气氛,又因一年一更换,故称“年画”。
3、揭示课题:春节到(活动二)——画年画。
二、探究方法:
1、引导了解年画的题材。
(1)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年画图片,讨论交流并说一说年画的题材。
(2)小结:年画有民间故事、农事画、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等题材,运用最为
广泛的也是表现老百姓美好愿望与良好祝愿的主题。
2、认识理解年画吉祥寓意的表达。
(1)寓意与图形连线游戏:
将吉祥寓意文字和相应的形象(故意打乱顺序)贴在黑板上,让学生将正确搭配找出来。
反馈分析两类吉祥寓意的表达:
A谐音寓意:鲤鱼形象与连年有余;
B借实物特征寓意:莲蓬象征多子多福。
(2)巩固对吉祥寓意的理解。
(3)小结:吉祥寓意是年画最主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3、综合检测形象选择与寓意表达。
(1)欣赏年画《连年有余》,问:这幅画用了什么形象?(莲花、竽)
(2)说一说你带来的年画图片还选用了哪些形象画年画。
(3)小训练:小组讨论你想设计一幅包含什么吉祥寓意的年画?会选择什么形
象来表达寓意?并将讨论好的形象用最简洁的线条在小纸片上勾画出来,时间2分钟。
反馈:
A所画形象与吉祥寓意的搭配;
B所画形象应简洁,还可夸张;
C用线流畅。
(4)教师示范画寓意“喜上眉梢”的喜鹊图形并组合画梅枝。
(5)小结:画年画时要选对自己要表达的吉祥寓意的事物,还要
表现得准确、
有趣,可用夸张的方法突出形象特征。
4、讨论年画的装饰性。
(1)对比欣赏有装饰的两幅年画,说一说不同的感受。
(2)小结:重复组合排列一些团花、云朵、花草等花纹,让年画更有装饰美,
让画面构图饱满或对称。
5、引导对比欣赏黑白和有色彩的年画《五子夺魁》,分析年画色彩的特点。
小结:年画的色彩对比强烈而鲜明,因而喜庆、热闹的氛围更浓厚。
这也是年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三、创作体验:提出学习活动:欣赏年画作品,画一幅表达吉祥寓意与美好祝愿的年画。
学生练习,教师行间辅导。
四、作品评议:
1、自评:谁来介绍你画的年画及其中的寓意?
2、互评:你最喜欢谁画的年画,说说理由。
3、教师评价。
五、拓展延伸:欣赏春节期间更多的民间活动。
第三课时活动三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并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课前准备
一、选取以往学生表现过新年的优秀作品,作观赏之用。
二、布置学生搜集过年时各种热闹场面的照片资料,带到课堂上作参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优秀的学生作品,提问:“这些作品画的是什么内容?”然后板书课题。
二、讲新课:
1.启发学生回忆过新年时的欢乐景象,要求以所见为主,具体讲述自己最感兴趣的热闹场面、人物、道具和色彩等。
2.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照片和美术作品,从各幅作品所表现的场面、构图和主题,启发学生的形象记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表达自我感受。
3.提示构思和构图要点:
①画面要表现的时间:新年;画面要表达的场面气氛:热闹。
要求通过组织人物活动、道具及场景的具体画面,表达自我感受。
②先选择好画什么,然后再考虑怎样画。
①人物动态要生动,服饰要有节日特点。
②先画出画面的主要部分,然后再配上环境及其他有关的道具。
三、学生作业:本节要求完成画面构思和画出铅笔草图。
作业要求
1、画一幅表现过新年热闹场面的记忆画。
2、构图要饱满充实,人物动态要生动。
3、画面要求有地方特色。
四、小结:评述学生作业能否表达自我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