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0年我国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402.50 KB
- 文档页数:20
2010年“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发表时间:2010-06-30发表者:张谨(访问人次:100)1定义和分类晚近将急性心衰定义为心衰的症状和体征急剧发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按照这个定义,急性心衰的疾病谱极其广泛,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发病前可以有基础器质性或结构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瓣膜病、心肌病等,也可以由无心脏结构性病变如高血压、应用抑制心脏的药物所致;可以突然起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多种原因所致的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也可以是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绝大多数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但也可以主要呈现急性右心衰竭的症状和体征;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的患者又可以表现为收缩性心衰或舒张性心衰。
在急性心衰中最为常见的2大类是:原来并无心衰的患者急性突发的心衰和慢性心衰的急性失代偿。
前者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急性左心衰竭,可有不同程度的肺部淤血,严重者出现肺水肿,甚至心源性休克;后者则更为复杂,原有的基础心脏病往往累及左心,先有左心衰竭,随病情迁延进展,导致肺循环压力增加和肺动脉压增高,使右心负荷增加、右心室扩大,最终发生右心衰竭。
此时患者的左心衰竭症状减轻,而右心衰竭症状(主要为水肿,尤其是下肢水肿)加重,即有全心衰竭的表现。
此种慢性心衰患者经优化的内科治疗,病情可以稳定,气急和水肿均可以缓解和消失。
但在各种诱因(如不顺从治疗、感染、伴快速心室率的心律失常、药物等)的影响下病情也可以急剧加重,这就称之为慢性心衰的急性失代偿。
显然,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前一种类型即无心衰基础的急性心衰不同,可同时有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的表现,并呈现各种程度的复合性表现。
而临床上多以右心衰竭加重,浮肿顽固难治为基本特征。
这2种常见类型的急性心衰,基本的治疗相仿,又有所不同。
主要在于:后者应更加着重利尿剂的应用,以消除液体潴留,只有这样才能够缓解病情和症状,使各种治疗药物,包括基础应用的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2010年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前言急性心力衰竭(心衰)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右心衰竭则较少见。
急性左心衰竭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原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右心衰竭是指某些原因使右心室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右心室的前后负荷突然加重,从而引起右心排血量急剧减低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心衰可以突然起病或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大多数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
对于在慢性心衰基础上发生的急性心衰,经治疗后病情稳定,不应再称为急性心衰。
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施救和治疗。
近10余年,尽管对于慢性心衰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急性心衰的临床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1)临床研究,尤其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很少,临床证据匮乏,使得目前各国指南中关于治疗的推荐多数基于经验或专家意见,缺少充分的证据支持;(2)我国自己的研究严重滞后,缺少临床资料,甚至基本的流行病学材料也不够齐全;急性心衰的处理各地缺少规范,急性心衰的病死率虽有下降但仍是心原性死亡的重要原因,成为我国心血管病急症治疗的一个薄弱环节。
鉴于上述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决定编撰我国的“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以提高对这一心脏病急重症临床处理的水平。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衰专业组组建了这一工作的撰写组和专家组,并确定了对指南编写的基本原则:(1)要充分汲取这一领域的新近展。
新技术、新方法,借鉴国外主要心血管病学术组织近几年制定和颁布的各种指南;(2)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临床处理的传统习惯以及已证实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经验,包括我国近几年编写的心衰及相关疾病的指南与专家共识,使其负荷我国国情;(3)为基础单位和各级医院临床医师提供能够接受的乐意使用的指导性文件。
急性心力衰竭指南解析(全文)近年来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心力衰竭(简称心衰)诊治指南,包括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与心力衰竭协会联合发布的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简称欧洲指南)[1]、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与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心衰治疗指南(简称美国指南)[2]、2014年我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中国指南)[3]。
上述指南均涵盖了急性心衰的诊断和治疗,但由于急性心衰诊治的循证医学证据相对于慢性心衰而言相对缺乏,关于急性心衰的治疗仍大多基于专家共识和临床经验,因而对于急性心衰的诊治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基于此,2014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了成人急性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简称NICE指南)[4,5],2015年欧洲心脏学会、心力衰竭委员会、欧洲急诊学会和理论急诊医学会联合制定了急性心力衰竭院前和院内早期处理共识(简称共识)[6],这两项指南和共识专门就急性心衰的诊治进行了探讨,对既往指南的急性心衰诊治进一步补充。
本文拟对NICE指南和共识做简要介绍和解读。
1、急性心衰的定义和分类共识对急性心衰进行了新定义,即心衰症状和/或体征急性发作或加重,伴有血浆利钠肽水平升高,较欧洲、美国、中国和NICE指南相比,增加了利钠肽对心衰的诊断价值。
基于流行病学调查共识指出,大多数急性心衰患者血压正常或升高,主要合并充血症状/体征,而非心输出量降低的症状/体征。
急性心衰的严重阶段是心源性休克,共识中定义为:在循环血量充盈的情况下存在低血压(收缩压<90mmHg),伴有组织低灌注的症状(少尿、四肢湿冷、意识状态改变、乳酸>2mmol/L,代谢性酸中毒、静脉血氧饱和度<65%)。
共识更强调急性心衰诊治的“及时性”,故增加了急性心衰院前诊治的阶段,将其纳入急性心衰诊断和处理的重要部分。
为方便指导临床诊治流程,根据初始就诊地点分为3种类型:院前就诊的急性心衰患者、急诊室就诊的急性心衰患者、心脏专科或CCU就诊的急性心衰患者。
(2010年)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前言急性心力衰竭(心衰)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右心衰竭则较少见。
急性左心衰竭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原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右心衰竭是指某些原因使右心室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右心室的前后负荷突然加重,从而引起右心排血量急剧减低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心衰可以突然起病或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大多数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
对于在慢性心衰基础上发生的急性心衰,经治疗后病情稳定,不应再称为急性心衰。
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施救和治疗。
近10余年,尽管对于慢性心衰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急性心衰的临床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1)临床研究,尤其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很少,临床证据匮乏,使得目前各国指南中关于治疗的推荐多数基于经验或专家意见,缺少充分的证据支持;(2)我国自己的研究严重滞后,缺少临床资料,甚至基本的流行病学材料也不够齐全;急性心衰的处理各地缺少规范,急性心衰的病死率虽有下降但仍是心原性死亡的重要原因,成为我国心血管病急症治疗的一个薄弱环节。
鉴于上述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决定编撰我国的“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以提高对这一心脏病急重症临床处理的水平。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衰专业组组建了这一工作的撰写组和专家组,并确定了对指南编写的基本原则:(1)要充分汲取这一领域的新近展。
新技术、新方法,借鉴国外主要心血管病学术组织近几年制定和颁布的各种指南;(2)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临床处理的传统习惯以及已证实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经验,包括我国近几年编写的心衰及相关疾病的指南与专家共识,使其负荷我国国情;(3)为基础单位和各级医院临床医师提供能够接受的乐意使用的指导性文件。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前言急性心力衰竭(心衰)临床上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急性右心衰竭则较少见。
急性左心衰竭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突然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原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右心衰竭是指某些原因使右心室心肌收缩力急剧下降或右心室的前后负荷突然加重,从而引起右心排血量急剧减低的临床综合征。
急性心衰可以突然起病或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大多数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
对于在慢性心衰基础上发生的急性心衰,经治疗后病情稳定,不应再称为急性心衰。
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施救和治疗。
近10余年,尽管对于慢性心衰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急性心衰的临床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1)临床研究,尤其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很少,临床证据匮乏,使得目前各国指南中关于治疗的推荐多数基于经验或专家意见,缺少充分的证据支持;(2)我国自己的研究严重滞后,缺少临床资料,甚至基本的流行病学材料也不够齐全;急性心衰的处理各地缺少规范,急性心衰的病死率虽有下降但仍是心原性死亡的重要原因,成为我国心血管病急症治疗的一个薄弱环节。
鉴于上述理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决定编撰我国的“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以提高对这一心脏病急重症临床处理的水平。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衰专业组组建了这一工作的撰写组和专家组,并确定了对指南编写的基本原则:(1)要充分汲取这一领域的新近展。
新技术、新方法,借鉴国外主要心血管病学术组织近几年制定和颁布的各种指南;(2)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临床处理的传统习惯以及已证实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经验,包括我国近几年编写的心衰及相关疾病的指南与专家共识,使其负荷我国国情;(3)为基础单位和各级医院临床医师提供能够接受的乐意使用的指导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