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11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 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72.00 KB
- 文档页数:10
上海市杨浦区上海理工大学附中2011-20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①有个孩子问,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都是木结构,而欧洲人却用石头造屋?②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
当然不是中国人不会使用石头,也不是石材匮乏的缘故,从宫殿台基、栏杆到乡间的石板路、石拱桥,华夏大地上到处都能找到关于石头的记忆。
反过来想,欧洲建筑以石头为主,也并非表示人家不懂木作手艺,更不是他们那片土地上缺少木材。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维特鲁威就在《建筑十种》中,记述了木材的采伐和加工。
③有一种解释是人类最初将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是受制于技术条件,因为在金属工具的雏形阶段,处理木材相对显得容易……这种说法显然是把石头建筑的出现推置于木建筑之后,也就是说欧洲的建筑文明应该晚于中国。
可是,想想那些希腊神庙(更不用说埃及金字塔),有关“最初”的自豪感不免令人生疑,其实这上边很难认定孰先孰后。
④问题抑或在于不同的人居理念?还真有那么一说。
有人正是从木材的温润质感与石头冷冰冰中看出了不同的生活意趣。
有人不惮其烦地论证木结构建筑如何暗合农耕文化的田园诗意,好像石头城堡只能充作吸血鬼骑士的文化符号。
还有人把中国建筑匀称流畅的线条视如天地人的和谐之境,而把注重体积感和立面装饰的西方建筑看作是一味张扬等等。
⑤建筑史著作里经常充满了诸如此类似是而非的说法,前卫学者喜欢将传统文化与时尚趣味一锅乱炖,而这本身也成了一种时尚。
难道人们真是为了观念而栖居?如果要打捞旧日的诗意,也该听听“约之阁阁,椓之橐橐”(《诗·小雅·斯干》)的歌吟,筑版夯土的农民工绝不会想着“回归自然”什么的,造屋正是为了避除风雨虫鼠之害,何曾成了风雅之赏?可是,真的没有主观因素吗?⑥中国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用木头,大人告诉那孩子,那是为了赶时间,不像你吃饭作业都磨磨蹭蹭。
一、单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1.下列词语所隐含的物理现象,可用牛顿理论中力的概念和规律来解释的是 ( ) ①滴水石穿 ②铁杵成针 ③水中望月 ④逆向扬帆 ⑤光阴飞逝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②④D.①③⑤2.关于多用电表的使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用电流挡测电流或用电压挡测电压前,必须检查机械零点B .用电阻挡测电阻前,不需要检查机械零点C .用电阻挡测电阻时,若从一个倍率变换到另一个倍率,不需要重新检查欧姆零点D .用电阻挡测电阻时,被测电阻的阻值越大,指针向右转过的角度就越大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C.D.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时受到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和下滑力的作用4.用一根长1m 的轻质细绳将一副质量为1kg 的画框对称悬挂在墙壁上,已知绳能承受的最大张力为10N ,为使绳不断裂,画框上两个挂钉的间距最大为(g 取210m/s ) ( )ABC .1m 2D 5.如图所示,A 、B 两物体紧靠着放在粗糙水平面上,A 、B 间接触面光滑,在水平推力F 作用下两物体一起加速运动,物体A 恰好不离开地面,则物体A 的受力个数为 ( )A.3B.4C.5D.66.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用不可伸长的细线连接,置于场强为E 的匀强电场中,小球1和2均带正电.电量分别为q 1和q 2(q 1 > q 2).将细线拉直并使之与电场方向平行,如图所示,若将两小球同时从静止状态释放,则释放后细线的张力T 为(不计重力及两小球间的库仑力)( ) A.E q q T )(2121-=B.E q q T )(21-=C.E q q T )(2121+=D.E q q T )(21+=7.在光滑的绝缘水平面上,有一个正方形的abcd ,顶点a 、c 处分别固定一个正点电荷,电荷量相等,如图所示。
若将一个带负电的粒子置于b 点,自由释放,粒子将沿着对角线bd 往复运动。
粒子从b点运动到d点的过程中( )A. 先作匀加速运动,后作匀减速运动B. 先从高电势到低电势,后从低电势到高电势C. 电势能与机械能之和先增大,后减小D. 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8.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与电动势为E 的直流电源(内阻不计)连接,下极板接地。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5分)李白是浪漫诗人吗(节选)①随着欧美浪漫文学和文学批评引入中国,我们可以有更开阔的视野来理解我们传统的文学,是浪漫文学的具体文学经验,是浪漫主义文学批评的分析视角,都对我们多有启发,是对理解李白这样的诗人,这样的启发尤其值得重视。
但是,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学经验和批评传统,浪漫文学和浪漫主义批评在李白研究上的局限性,也是需要看到的。
②欧美的浪漫文学,强调突破传统与常规的束缚,而李白对待传统的文学规范,却表现出相当尊重的态度。
例如,李白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在20世纪早期的浪漫主义解读中,李白喜欢做乐府诗被视为艺术上打破声律束缚、追求解放的标志。
但更为深入的研究,则揭示出李白的乐府创作,体现了复古和创新的复杂关系。
因此,李白绝不是在简单否定传统、规范的基础上追求创造性,其继承与创造水乳交融的艺术特色,与浪漫文学的文学经验有所差异,因此,浪漫主义批评对突破常规的强调,对于理解李白艺术就有不尽妥帖之处。
20世纪的某些受浪漫主义批评影响的李白研究,过多地强调李白突破艺术规范,甚至认为他完全忽视规范,这样的认识都需要认真反思。
③“天真”、“豪放”是古代诗论家评价李白最常用的术语,也代表了李白诗歌艺术最突出的两个特色。
李白诗歌的“豪放”与浪漫文学的特征颇多近似,如充溢的激情、不羁的想象,都体现了精神追求自由的奔放力量,运用浪漫主义的批评视角,这些特征会得到相当恰切的阐释,但是,李白诗歌“天真”的一面,情况则比较复杂。
④“天真”是与虚饰、矫情相对,李白的“天真”植根于中国道家哲学的“自然”精神,这与浪漫文学通过对大自然的沉思来表现自我精神的至高创造力,有着明显的差别:欧美的浪漫文学,注重表现“自然”,而他们所推重的“自然”,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对的大自然;浪漫主义文学对自然的表现,就其本质来讲,是自我的精神创造力的投射。
⑤中国传统文学所表现的“自然”,则是指世界的本然与人之本性,表现自然的终极目的,并不是展现自我精神的至高创造力,而是体会世界与人本然的存在状态,人在追求自然过程中体会到的精神自由,并不建立在自我高扬基础上,而是体现为对世界与人之本然存在状态的深刻体认。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试题(三)⑴前不久,中世纪的意大利天文学家布鲁诺不经意间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
⑵依据通常的讲述,布鲁诺是因宣扬日心说而被教会烧死的;与布鲁诺同时代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因拥护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审判。
这样的讲述在受教育者的心中形成了这样的定论:科学代表真理,宗教代表迷信;这些历史证明了科学与宗教是水火不相容的。
⑶如此简单化的结论能涵括复杂的历史现象吗?⑷要知道,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据多么重要的地位。
一个欧洲人,生来就是基督教徒,他自小就继承了父母的文化传统。
难以想象,如伽利略、布鲁诺等人居然能完全摆脱基督教信仰。
⑸就伽利略而言,他一直深信这一命题:上帝有两部作品——《圣经》和自然界。
前者是上帝的间接作品,因为出自人之手;而后者却是上帝的直接作品。
显然,研究上帝的直接作品更加可靠。
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伽利略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所在。
⑹《圣经》是一部用文字写成的作品。
在中世纪,普通百姓多是文盲,接受教育差不多是神学家的特权。
教会人士差不多垄断了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力,普通信徒只能通过神父的传教来领会神意。
⑺伽利略的出场却对教会构成了威胁,因为要读懂上帝的直接作品——自然界,可不像读懂《圣经》那么容易。
读懂自然界恰是伽利略的专长。
在他看来,上帝创世所用的语言就是几何符号,如圆、三角形之类,通过数学或几何学的方法,我们就能描述或解释自然现象。
把数学与实验方法相结合,这正是伽利略的首创,他也因此成为近代科学的设计师。
⑻但他却因此冒犯了当时的学术权威。
他们能熟读《圣经》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却难以读懂伽利略的数学语言及其实验思路,更何况伽利略得出的结论与他们向来熟悉的世界观针锋相对。
不仅如此,伽利略还支持已被教会取缔的日心说,这正是他们控告伽利略的最好证据。
伽利略最终受到教会审判,压力之下,他违心地放弃了日心说。
⑼这自然让人联想到布鲁诺。
他因宣扬日心说而受到教会的审判,但坚贞不屈,最终将自己奉献于教会的火刑柱上。
(一)论说文阅读18分做独立的人,但不要强迫他人勇敢狄马①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好多朋友私信问我,对此事有何看法?我说,让文学的归文学,政治的归政治。
尽管我对莫言抄讲话、给重庆写赞美诗、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伙同政府官员退出书展,也充满鄙夷,但说到底这是一个文学奖,不是一个人权奖。
如果一个国际性的人权奖,颁给一个如此缺乏勇气,且生性怯懦的人,我们当然要抗议;但诺贝尔文学奖不论怎么说,也是个文学奖。
②文学和政治有没有关系?当然有,否则,人们就不会拿这些政治色彩很强的事来责难一个作家了;但文学和政治的关系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
一个作家的政治立场并不必然影响其专业水准,就像海德格尔曾参加纳粹,但不能否定他的哲学成就,德国当时除爱因斯坦、劳厄等科学家外很多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都效忠过元首,文学史上品质低劣,但才华出众的作家也多了去了。
就没有对大清朝的腐败发表过异议,但并不影响《红楼梦》的伟大。
李白也曾写诗吹捧第一夫人“杨玉环”,但谁也不能说他的诗写得不好。
莫言在现实中可能是个软蛋,但不影响他的小说写得好。
③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喜欢莫言和他的小说。
相反,我认为他是一个被体制豢养得已失去是非,对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裂变缺乏基本判断的人。
莫言小说中那种无节制的描写和炫丽得令人头晕的语言也不符合我的趣味。
但我知道,我的趣味是一回事,瑞典文学院的那18个老汉的趣味又是一回事。
我不能因为我喜欢那种朴素而深刻的作家,就说莫言的文学水准达不到诺奖要求的水平。
④我也不能以一种“政治正确”替换另一种“政治正确”。
如果我们对以往意识形态捆绑文学的做法很反感,那么从我们开始,就不要再以另一种意识形态来要求任何一个作家了。
只要这个作家的言论没有“明显而现实的危险”,他的行为没有对别人造成直接的、令人可以觉察得到的伤害,社会为了更大的自由,就应当容忍,包括那些令我们厌恶的观念和行为。
一个人因为糊涂的言论和胆怯的行为给人留下极其厌恶的印象,和因侵犯他人的权利应当招致谴责,是有本质区别的。
2025届上海市北虹、上理工附中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北京“红黄蓝事件”引发了幼教系统大地震,是对幼教产业化的一记警钟。
数据显示,今年9月在纽交所上市的红黄蓝已经有直营园80家,加盟园175家,直营+加盟的亲子园853家。
业内人士分析,幼儿园属于重资产业务,拥有100家以上直营幼儿园的幼教集团屈指可数,必须借助简单粗暴资本的力量并购整合,而幼教项目毛利率不到20%,为保障上市公司的净利率,在师资、内容等方面的投入比重将难以保证。
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幼儿园营利性的迟到确认,以及全面二胎政策效应的进一步凸显,在中产阶级父母普遍的育儿焦虑下,幼教产业化将迎来政策和人口双重红利。
幼教社会化乃至产业化势不可当。
那些早教机构、知名幼儿园已经通过各种营销渠道为父母们做了早期的市场培养,父母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都想为下一代选择更好的幼儿机构,而选择时吸引他们的往往是一些“高大上”的标签—双语、国际、外教、簇新的校舍及各种时髦的教育理念。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对教育中人的因素的忽视,那其实是一个幼儿园更本质的活性因素—作为教育主体的幼儿教师以及师生关系的构建。
材料二中欧幼儿教师现状比较赫尔曼财政投入与回报比[注]赫尔曼: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
材料三在《教育法》所规定的四个独立学段中,唯独学前教育没有立法,而填补学前教育的刚需又迫在眉睫。
上海市理工大学隶属中学高三下学期 3 月月考语文试题(一)阅读下文,达成1— 6 题 (16 分 )露台上的遗憾韩少功○1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
南方在古代为蛮,化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
特别到海口一看,这里地势平展并没有重庆式的山峦起伏,古人留下的老街几乎极罕有直的、正的,这些任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老是令初的北方人惊讶。
能够想象,各种偏门和曲道,很适合隐蔽神话、巫术和反叛,要显现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
保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开朗,是一种封建正统文化的稀少和松散。
固然免不了给人一点杂乱之虞,却也活力勃勃。
它们不像北方的四合院,俨然规行矩步的顺民和良仆,一栋一檐的定向,都严格按照公理和祖制,不越雷池。
○2 自然,南北文化向来在静静融合。
建筑外观上的南北差别,其实不阻碍南方的宅院,特别是一些富宅,其实与北方的四合院相同,也是很见等级的,有一些耳房或偏间,可供主人布置侍卫和女佣;很讲究家庭封闭和合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可供主人安排儿孙及其宝眷,包含儿孙满堂笑语吵闹的节日大团聚。
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座,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油但是生。
若是在庭院中春日观花,夏季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生出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也就向来在这样的南国庭院里咳血和低吟。
○3 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眼前一一倾颓,自然是无可防止的结局。
金钱成了比血缘更为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个人成了比家庭更重要的社会单元,大家庭开始向小家庭解体,小家庭正在被单身民风蚕食,加上都市生育一胎化,已使旧式宅院的三进两厢之类十分剩余。
要多家合住一院,又不大方便保护现代人的隐私,谁愿意起居进出喜怒哀乐都在街坊的大庭广众之下?○4 更为重要的是,都市化使地价狂升,尤此中国忽然冒出十二亿人,很难容忍旧式宅院那样奢侈的建筑容积率,稍微了然国情的人,就不难理解高楼大厦是我们独一现实的选择。
绝密★启用前上海市杨浦区上海理工大学附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试卷副标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1.选出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 ) A .细疏其能//必复之全之 B .名我固当//得佳者笼养之C .早实以蕃//裘马扬扬D .成述其异//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2.选出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 ) A .以子之道//各各竦立以听B .青麻头伏焉//裘马过世家焉C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岂意其至此哉D .既泣之三日//东曦既驾 3.选出特殊句式相同的一组( ) A .遂为滑胥报充里正役//掭以尖草 B .予本非文人画士//此物故非西产 C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移之官理 D .归以示成//覆之以掌第II 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 卷的文字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小小说在我国其实原来就有,外国也有。
但由于中国近些年来小小说比较流行,读者面很广,于是才把“小小说”当成一个新的概念。
这个概念包含一些什么内容,值得探索。
②小小说并非单指短小的小说。
短小,只是它的外部特征。
小小说仍然可以看作是短篇小说的一个分支。
短篇小说的一般特征,小小说都是应该具备的。
但是小小说和短篇小说在本质上既相近,又有所区别。
小小说是短小的,从里到外都是小的。
小小说作者所发现、所思索、所表现的只能是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片断。
这个片断是别人没有表现过、没有思索过、没有发现过的。
最重要的是发现。
发现,必然就伴随着思索,并寻找合适的表现形式。
文学创作都需要发现,但是小小说的作者更需要有“慧眼..”,因为引起小小说作者注意的,往往是平常人易于忽略的小事。
这种小事必须是天生得来的一块小小说的材料。
这样的材料并非俯拾皆是。
小小说材料的获得往往带有偶然性,邂逅相逢,不期而遇。
并且,往往要储存一段时间,作者才能大致弄清楚这件小事的意义。
2019-2020学年上海理工大学附中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与“表现现实”的传统文学路径不同的是,在网络文学中,现实世界退居幕后,已经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玄幻穿越类网文要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与之相对应,网络文学对世界的再创造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沉浸式地进入网络文学文本当中。
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文络文学的作者创造文本后交由读者解读与评判,作者和读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
读者可以对作品实时评价,作者也可以即时接纳读者的设想与建议,改变自己原本构思的走向,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成为作者与读者群想象的狂欢,成为不同主体合作完成的作品。
网络文学的作者对于“流量”与“变现”的需求,使得当下网络文学“粉丝向”严重,大行其道的“爽文”正是“粉丝向”发展的产物。
这类“爽文”直白地表达人类的欲望,建立起一个没有根基的乌托邦。
“金手指”泛滥、“套路化”严重,而这类“爽文”永远可以戳中人们的“爽点”,从而拥有永恒的读者。
不过,无论何种文学类别,其“流量”大小永远不能成为评价它的唯一标准。
对于网络文学而言,流量既是商业的助力,也是资本的镣铐。
因此,网络文学要想在商业性与文学性的拉锯之下寻找相对的平衡,在网络文学中表现现实问题、呈现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与取向,则不能唯流量是从,要建立其自身的主体性。
令人欣慰的是,网络文学中也确实产生了挣脱镣铐的文学佳作。
邵燕君等人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典文集》中,从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遴选了五位作家的经典作品,以其判断标准来看,是否“传达了本时代最核心的精神焦虑和价值指向”、是否“成为某种更具恒长普遍意义的‘人类共性’的文学表征”等,仍然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
然而,网络文学不同话语主体的交锋对文学圈内的评审标准发起了挑战。
参与者的普泛化必然导致更多元、更健康的话语语境的形成,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必须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向度。
上海理工大学附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①春天去了一大半了,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也因为午后得到一封远道寄来的信,要我给白莽的遗诗写一点序文之类;那信的开首说道:“我的亡友白莽,恐怕你是知道的罢。
……”——这就使我更加惆怅。
②说起白莽来,——不错,我知道的。
四年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为忘却的记念》,要将他们忘却。
他们就义了已经足有五个年头了,我的记忆上,早又蒙上许多新鲜的血迹;这一提,他的年青的相貌就又在我的眼前出现,像活着一样,热天穿着大棉袍,满脸油汗,笑笑的对我说道:“这是第三回了。
自己出来的。
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去通知他了。
……”——我前一回的文章上是猜错的,这哥哥才是徐培根,航空署长,终于和他成了殊途同归....的兄弟;他却叫徐白,较普通的笔名是殷夫。
③一个人如果还有友情,那么,收存亡友的遗文真如捏着一团火,常要觉得寝食不安,给它企图流布的。
这心情我很了然,也知道有做序文之类的义务。
我所惆怅的是我简直不懂诗,也没有诗人的朋友,偶尔一有,也终至于闹开,不过和白莽没有闹,也许是他死得太快了罢。
现在,对于他的诗,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④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
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⑤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
单是这一点,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一九三六年三月十一夜,鲁迅记于上海之且介亭。
(注释)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六年四月《文学丛报》月刊第一期,发表时题为《白莽遗诗序》。
上海市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2011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回答1--6题(16分)汉语,心灵的慰藉①长命锁是一个小小的窗口,让我得以一窥中国民间吉祥文化之奥妙。
在首饰、绣片、木雕上,在瓷器上,甚至在床边、枕上,都可以看到吉祥符号。
可以说在中国民间的器物上,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吉祥符号的世界中。
②这种现象西方没有,吉祥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文化。
我想是因为中国社会缺乏一种入世(介入世俗生活)的宗教。
③我曾经很是羡慕西人的婚礼。
在教堂里,一对新人身穿洁白的婚纱、黑色的礼服,执手步入教堂,交换戒指,手抚《圣经》宣誓。
尤其是牧师问双方新人的那句话,撼人心灵,此时,掌声响起,圣乐奏起……这种仪式带来了人生的庄严和神圣,中国人大概只有奥运冠军体验过。
我们的婚礼现在大都是婚庆公司来主持,事是办了,但缺少那份人生大事应有的庄严和神圣。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还有许多日常需信奉者完成的仪式,在人生的重大时刻更是时时在场。
饭前饭后,早晨晚上,出生,婚礼,葬礼,甚至战场上。
这些仪式整理了琐碎平庸的人生,使人生变得有序、整齐、升华了,也富有光彩和意义了。
④在中国,庙宇都藏之深山,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
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但生、老、病、死等人生的烦恼和苦难,大多数人都不可能通过“出家”来解决,都是要面对的现实,佛教选择了“出家”到深山里用“悟”来解决,这只有高僧大德能够做到,大多数人仍在烦恼中。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则选择了把“教堂”或“寺”建在尘世,通过“行”来解决。
⑤人不能没有希望。
虽然向死而生是人生,虽然生活是劳累,我们还是甘于存在,就是因为我们的心中充满着希望。
希望需要表达,表达需要形式。
西方人用入世的宗教来表达,我们没有入世的宗教,怎么办?⑥这时汉语出场了,承担起了肩负希望、慰藉心灵的救世的使命,它是我们民族的“耶稣”。
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正是汉语构筑了一个中国民间的吉祥符号体系,正是这个吉祥符号体系承载了中国人的希望的世界。
⑧汉语音调铿锵,字形方正,如图似画,博大精深,关键是汉语单音节词特别多,一字一音可表示一个词和一个概念。
而英语等拼音文字是一个单词表示一个概念,一个单词由多个音节组成。
汉语的单音节词汇中有大量的同音字,音同字不同,因此可以借助语音作桥梁,字面说甲,骨子里却说的是乙,这就是谐音表意法。
《红楼梦》中的“甄士隐”暗指“真事隐”,“贾雨村”实是“假语村”。
⑨从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我们可以粗略地知晓汉语中的“谐音法”是怎样构筑一个吉祥世界的。
鲁迅写到: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因为“鹿”与“禄”谐音,“伏”与“福”谐音,这画是说读书就会有福有禄。
从这里可以看出,谐音不仅可以借助像“鹿”这样的动物形象,而且可以借助动作如“伏”,然后再借助谐音。
⑩借助谐音,蝙蝠成了祥瑞之兽,鹌鹑成了平安的象征,猫和蝴蝶成了“耄耋”的寿星。
鱼是“余”,鸡是“吉”,羊是“祥”……⑾有时还需通过联想,再经谐音,经过几个转折才能构建一个吉祥符号。
我收藏的一把银锁,锁面上雕刻两个娃娃,围着一个硕大的裂开的石榴,里而满是籽粒。
其实这是一个象征“子女众多”的吉祥符号,通过石榴“一室多籽”,再经“籽”、“子”谐音,构筑起一个吉祥符号。
⑿我曾经对一把银锁上的图案百思不得其解,锁上是一头雄狮,这很好理解,因为皇帝和太子的老师分别被称为“太师”和“少师”,因“狮”字谐音“师”,因此狮子象征当大官之意。
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只狮子被一条铁链拴在一个亭子的柱子上,这还是吉祥吗?后来经一位高人指点,我才知道原来铁链的链谐音是“连”字,链拴狮子,寓意是“连连升官”也。
⒀正是经过这样一些复杂的过程,通过谐音,中国人构筑起了一个满是吉祥的世界。
语言是有力和快捷的,通过谐音建构的吉祥符号的世界,用不着传道者,也没有师徒,它就是借助汉语的翅膀传播着。
它没有高深的教义,妇孺皆知。
因为它的媒介就是人们每天使用的语言。
⒁我没有统计过中国究竟有多少吉祥符号,但我知道这些吉祥符号的内容包括了人生的方方面面,比如出生、婚姻、健康、生育、考试、求学、出行等等,表达了对生活的各种企盼和希求。
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判断这些吉祥符号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是一个没有入世宗教的中国社会,如果没有这些吉祥符号去抚慰百姓的心灵,是不可想象的。
⒂我们没有牧师,没有礼拜和弥撒,但我们有银锁上的麒麟,有窗花上的喜鹊,有床围上的牡丹,有枕头上的鸳鸯……吉祥围绕我们,希望围绕我们,这就是我们的“入世的宗教”。
1、结合文意,标题“汉语,心灵的慰藉”中“慰藉”的含义是。
(1分)2、中国社会缺乏一种入世的宗教,表现在哪里?(4分)(1)(2)3、第1、11节里都写到了锁的例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2分)(1)(2)4、汉语是怎样构筑中国民间的吉祥符号体系的?(3分)(1)(2)(3)5、以下对吉祥符号的介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长命锁是代表了中国民间吉祥符号之奥妙。
B、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吉祥符号。
C、中国的吉祥符号体系完全是由汉语构成的。
D、汉语借助谐音表意构建吉祥符号,成为百姓希望的承载。
6、结合上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简述中国民间的吉祥符号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3题。
(21分)这个世界很美——关于马思聪及《思乡曲》张全民①在浮华的尘世中,我常常是怀着乡愁的冲动从马思聪的《思乡曲》出发去寻找自己的故乡的。
我无数次地听过这首美丽而又略带忧伤的中国小提琴经典之作。
每当那如歌的思乡主题旋律从小提琴的弓弦之间慢慢地流溢而出时,我的灵魂仿佛马上从沉重的肉身中游离了出来,开始朝着故乡的方向行进。
②于是,穿过漠漠的云烟,我似乎又看到了故乡秀丽的山水和深深的巷弄,看到了田野上自唐诗宋词里翩翩飞来的白鹭,看到了波光滟滟的江面上的渔舟唱晚,看到了梧桐树下夕阳影里父母期盼的身影。
③我喜欢这种灵魂还乡的感觉,即使是跋涉千山万水,历尽艰难险阻;即使是幻梦一场,那叶归舟最终并不能真正在故乡靠岸,我也喜欢。
譬如秋天的一个黄昏,夕阳沉沉地坠了下去,南飞的雁群从洒满余辉的天边缓缓飞过,长河边的芦苇在秋风中瑟瑟作响;譬如春天的一个夜晚,卧睡在老房子里,潇潇的春雨轻轻地敲打着鱼鳞般的瓦屋顶,夜航的船马达嗵嗵作响地从镇边的河流里经过。
④还有,在有月亮的晚上,天地澄净,清辉四溢,仰望着夜空中皎洁的明月,而《思乡曲》的旋律正好渡着月光悠悠飘来,心中更是涌生起无限的美丽乡愁。
在那时,会蓦然觉得古往今来那么多诗人思念故乡的歌谣,李白也好,杜甫也好,余光中也好,席慕容也好,只有在这首令人黯然销魂的曲子中,才真正触动内心深处那隐秘的永恒情结。
也只有在那时,我们才真正明白故乡之于人的意义还并不仅仅是一种地域上的眷恋和怀旧,更在于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上的血脉维系和灵魂回归。
⑤听马思聪的《思乡曲》,我的灵魂还常常在小提琴抒情的慢板中走得更远,走进音乐家的悲欢人生,走进命运的变幻天地,去独自谛听一段生命凄美的绝唱,去独自品味一份困厄中爱的执着。
⑥马思聪早年两赴法国学习音乐,主修小提琴和作曲。
年轻的马思聪才华横溢,二十来岁就创作了著名的《内蒙组曲》,《思乡曲》就是其中的第二乐章。
而后,他又写出了《牧歌》等许多优秀音乐作品,那些作品,不少都是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之作,都以高超的西方音乐技巧完美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在天津成立的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
⑦然而不幸的是,在后来的那场文革浩劫中,马思聪也和当时的许多文化名人一样,无以避免地受到了残酷的迫害,有人用有钉子的鞋子猛打他,有人在他劳动拔草时逼他吃草,辱骂他说:“你姓马,你只配吃草。
”不少人受不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屈辱,最终没有跨过那道命运的门槛,悲愤凄凉地离开了人世。
生性谨慎憨实的马思聪当时也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内心也时常萌生弃世的念头。
然而,在不少亲戚和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被逼无奈的马思聪最终鼓起勇气选择了惊险的逃亡,携家人历尽重重危难,辗转香港,流亡到了美国。
⑧异国他乡,马思聪凭借着自己过人的音乐才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生活也过得比较安稳。
然而戴着一顶“投敌叛国”莫须有罪名帽子而有家难归的他,内心却一日都不曾平静过,月夜寒灯,孤馆无眠,马思聪常常朝着故国的方向拉起他的《思乡曲》,倾诉着他内心剪不断、理还乱的浓浓乡愁和生命悲凉之情。
⑨在寄居美国的二十年日子里,马思聪创作了很多音乐作品,但其中的不少作品如独唱曲《李白诗六首》和《唐诗八首》,芭蕾舞剧《晚霞》等,都是怀国思乡之作,都无不寄寓了他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和对灿烂民族文化的无限思慕之情。
马思聪的女儿马瑞雪在回忆父亲时这样说,马思聪在国外时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故国,每当国内有人去拜访他,他总是兴奋地问这问那,过后,又总是兴奋莫名,夜不能寐。
⑩也许是一种宿命,艺术华美的背后隐藏着的往往是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凄楚和辛酸,文化史上不少艺术家都无不经受了人生的种种苦难,而后才在生命的砥砺中真正臻至艺术的巅峰。
马思聪二十来岁就早已成功地写出了优美的代表作《思乡曲》,但没想到,命运还是让他在晚年尝尽了流亡他乡的颠沛和思乡之苦,真是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在生命中最后的日子里,一个晚上,马思聪听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哭了,他还请求他的夫人不要理会他,让他哭个够,他流着泪说:“这个世界很美!”○11每每在听《思乡曲》的时候,倘若纷飞的思绪不经意间忽地触及到马思聪生命中的这个感人细节,我的泪水就会止不住地流下来。
是的,这个世界很美,只有在内心里深深爱着故国和亲人、深深爱着生活和艺术的人才会真正感知到这个貌似无情的世界的美丽,才会在历尽劫难之后依然坚守当初的那份热爱并且由衷地生发出对于世界的感恩之情。
小提琴如歌的倾诉又回旋而来,我蓦然觉得有一缕来自故乡的春风。
7、全文以为线索,贯穿全文。
(2分)8、第④段的划线句是复句,作用是。
(2分)9、第⑤段中说“走进音乐家的悲欢人生”,联系下文看,“悲”指,“欢”是指。
(2分)10、找出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两项()()(6分)A、第②段采用排比句式,充分展现了眼前故乡明丽秀美的景色,表现作者对故乡的无比挚爱。
B、作者认为乡愁是一种精神家园的追寻与归依,而不是对故乡具体地域的思念。
C、第⑤段在文中起到过渡作用:“独自啼听”、“独自品味”强调是作者的个体体验。
D、作者叙述许多文化名人在文革中遭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屈辱,悲愤凄凉的离开人世的现实,其主要目的在于控诉文革对人才的摧残。
E、文章结尾呼应开头,戛然而止,引人入胜。
F、文章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和人生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