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手术常用穿刺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4.71 MB
- 文档页数:37
介入手术患者术中健康指导介入手术的基础知识1)什么是介入手术?介入手术是指经血管或非血管途径,在影像学技术监视下将小口径的导管或装置引导至病变或接近病变的部位,然后对各种外科疾病进行相应治疗。
2)介入手术的特点有哪些?①微创性。
②可重复性。
③定位准确。
④疗效高,见效快。
⑤并发症少。
⑥恢复快。
3)介入手术常见的穿刺路径有哪些?梯动脉入路、股动脉人路、肱动脉入路。
4)介入治疗分为哪几类?(1)按侵入途径分类:血管性介入、非血管性介人。
(2)按部位分类:神经介入、心脏介入、外周介入。
(3)按目的分类:诊断性介入发射技术、治疗性介人放射技术。
(4)按诊疗技术分类:①血管内介入:是指使用1〜2mm粗的穿刺针,通过穿刺人体表浅动静脉,进入人体血管系统,医生凭借已掌握的血管解剖知识,在血管造影机的引导下,将导管送到病灶所在的位置,通过导管注射造影剂,显示病灶血管情况,在血管内对病灶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动脉栓塞术、血管成形术等。
常用的体表穿刺点有股动、静脉,梯动脉,锁骨下动、静脉,颈动、静脉等。
②非血管介入:简单地讲,就是没有进入人体血管系统,在影像设备的监测下,直接经皮肤穿刺至病灶,或经人体现有的通道进入病灶,对病灶治疗的方法。
包括:经皮穿刺肿瘤活检术、瘤内注药术、椎间盘穿刺减压术、椎间盘穿刺消融术等。
5)介入手术所需要的材料有哪些?(1)基本材料:①穿刺针:穿刺针的作用是建立通道后,经过导管、导丝或引流管等进行治疗,也可直接将其穿入组织或囊腔做抽吸活检或灭能等诊断与治疗。
②导管:导管是经皮血管造影的关键器械。
③导丝:对导管插入血管起到引导和支持作用,在选择性和超选择性插管时能帮助导管到位。
④血管鞘:它可从皮肤到血管建立一条基本通路。
⑤扩张器:用于扩张皮肤切口、皮下组织(筋膜)和血管穿刺孔,以便于导管进入,并可减少导管端损坏及其对血管的损伤。
⑥导管鞘:操作过程中可经此鞘管直接进行导管交换,从而减少置入导丝的次数,简化操作。
介入放射学常用技术选择性血管插管技术【适应证】各种病变的动脉造影,动脉内化疗灌注和动脉栓塞术均可采用本技术。
【禁忌证】1. 欲选择插入动脉径小于所用导管直径或已闭塞。
2. 当手边器材难以完成选择性插管时切忌硬性操作。
【器材】一般选择性动脉插管的导管及导丝均可用于本技术,采用直径较细的导管,如4F和5F,选用头端较软的导管,以便在导丝先行进入后能随之进入靶血管。
超滑导丝几乎是超选择性插管必备的器材,最好选择前端具有15弯头者,利于进入迂曲的血管。
前端柔软的超硬导丝在导管难以跟进时有特殊价值。
同轴导管系统虽然价值较昂贵,但对于超选择性插管困难者和脑血管插管有重要价值。
【操作步骤】1. 入路:总的来讲可分为上入路和下入路(Seldinger技术),正确选择入路可提高选择性插管成功率。
(1)下入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可完成大部分患者的选择性插管,当骼动脉十分迂曲时,导管经过几个弯曲与血管壁磨擦力增大,操作往往困难,可采用长导管鞘(10cm~20cm),鞘壁有钢丝加强者为佳。
(2)上入路:可经肱动脉,腋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
主要用于下入路常规选择插管困难者,动脉先向下行,再折返向上和有多个此类弯曲者经下入路插管往往十分困难,导管进入第一个弯度时再向前插送极易弹出。
经上入路进入此类血管则变得十分容易,原因是原先的多弯曲经上入路变为单弯曲,导管能顶靠在下行的血管壁向上推进,甚至腹腔动脉闭锁由肠系膜上动脉至胰十二指肠下动脉提供侧支者亦能超选成功。
2. 利用导管的形态插入相应的动脉:目前所用导管已塑形,可适用于不同的动脉插管,一般Cobra导管的适用范围最广;Yashiro螺旋导管适于纤曲的肝动脉插管;Simmons导管适于腹腔干过长者。
尚可采用术中导管塑形的方法。
3. 导管跟进技术:为最常用的超选技术,当导管进入一级血管分支后不能继续前进时,可先将超滑导丝插入靶动脉,由助手拉直导丝,术者推进导管沿导丝进入。
股动脉穿刺要点
股动脉穿刺是一种介入性血管操作,常用于心脏和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股动脉穿刺的要点:
1. 术前准备:病人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进行相关的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
穿刺前要保持病人处于禁食状态。
2. 选择合适的穿刺点:通常选择股动脉在腹股沟以下3-4cm
处作为穿刺点。
在穿刺前要进行局部麻醉。
3. 采用无菌操作:护士或医生需要进行全身无菌手术操纵,包括消毒、穿戴无菌手套等。
同时,需要使用无菌巾包裹穿刺区域,以减少污染。
4. 技术娴熟:穿刺过程需要由具有经验的医生进行,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操作过程中需要控制力度和角度,以避免动脉破裂或血管损伤。
5. 结束后的处理:穿刺结束后,需要进行绷带包扎,并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或局部肿胀等异常情况。
病人需要进行适当的休息和观察,以减少穿刺后并发症的发生。
6. 并发症的处理:股动脉穿刺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并发症,如出血、血肿、血栓形成等。
如有并发症发生,需要及时处理,如进行止血、冷敷、血液稀释等。
需要注意的是,股动脉穿刺是一种有一定风险的操作,需要由
专业的医生进行,同时也需要病人积极配合和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
经皮颈总动脉穿刺置管术操作规范1. 引言经皮颈总动脉穿刺置管术是一种常用于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介入手术技术。
为了确保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制定本操作规范。
2. 术前准备2.1 设备准备确保准备以下设备:- 引流包- 无菌巾- 无菌手套- 屏幕、床头仪器(如检测仪器)- 消毒液、无菌手术巾- 缝合线、导管套件等2.2 患者准备- 为患者安排合适的体位,通常采用仰卧位,头略后仰。
- 关注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
- 术前告知患者术前注意事项,如要求进食禁食。
- 核对患者的身份及手术确认。
3. 操作步骤3.1 无菌操作- 手术者和其助手需进行手术前的洗手和穿戴无菌手套。
- 使用无菌巾、消毒液等进行手术区域的清洁和消毒。
- 搭建无菌器械准备区,将所需材料按照规范摆放,避免交叉感染。
3.2 穿刺及引导- 穿刺点位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要,通常为颈总动脉。
- 进行局部麻醉,使用消毒巾固定穿刺点位。
- 采用Seldinger技术,注意穿刺角度和深度,逐渐穿刺进入颈总动脉。
- 确定位置后,缓慢进针,同时抽取骨针,以减少出血和损伤。
- 定位引导钢丝,确保准确进入血管。
3.3 置管和固定- 选择合适的导管套件,根据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规格。
- 将导管插入血管,并确保导管顺利通入血管内。
- 将导管固定在穿刺点位,并注意不要过紧。
- 在导管附件部位进行消毒,并用导丝封闭导管。
- 定期观察导管通畅性和患者的生命体征。
3.4 术后处理- 术后将穿刺点位进行消毒和包扎。
-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生命体征平稳后,监护师可以撤离。
- 记录手术过程和术后情况,包括穿刺点位、导管插入情况、术后并发症等信息。
4. 术后护理- 导管周围皮肤护理,保持清洁干燥。
- 导管固定,避免松脱和移位。
- 导管通路和导管附件的使用和维护。
- 定期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导管通畅性。
- 报告异常情况,如出血、感染等。
5. 术后并发症处理如出现术后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等,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抗感染治疗、导管置换等,并记录和报告相关情况。
介入技术操作规范经皮穿刺术经皮穿刺术是介入放射学的基础,主要目的是建立通道,包括血管与非血管性通道,进而完成诊断和治疗过程,也可穿刺实体器官,进行活检诊断和治疗。
一、基本技术【器材与药物】1.穿刺针:是经皮穿刺术的主要器械,分为血管穿刺针和Chiba针等,常用14~23G。
2.活检针:根据穿刺针头的形态和抽取组织细胞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细胞抽吸针和组织切割针两大类;前者多为细针,主要用于获取细胞学和细菌学材料,后者包括自动或弹射式活检枪,取材较多,可供组织学检查。
另一类特殊的活检针是锯齿状的旋切针,常用于骨活检。
3.治疗针:包括21~22G千叶针和套管针,主要用于实体肿瘤经皮消融治疗。
4.定位针:主要用于小的乳腺病变的术前定位,常用者为Kopans针和Homer针。
5.药物:经皮穿刺消融术的常用药物包括无水乙醇、醋酸、热生理盐水或热造影剂。
【操纵方法】1.血管穿刺术:穿刺的血管包括动脉和静脉,普通采用局部麻醉,对不协作者和婴幼儿需作全麻。
方法包括Seldinger穿刺法和改良穿刺法,目前多采用后者。
2.活检术:1)导向手段包括电视透视、超声、CT和MRI等,各有优点和不足,应根据病变所在的部位、大小、深度、范围和患者的经济能力综合考虑。
2)术前准备:选定穿刺点后,对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进行消毒,铺洞巾或无菌单,用1%~2%利多卡因作穿刺点局部麻醉。
3)根据病变性质和检查目的,采用抽吸针或切割针穿刺进入病灶内,影像扫描核实针头位置无误后,进行活检。
4)对取材标本及时进行涂片、细菌造就或牢固,然后送检。
5)并发症:主要有疼痛、出血、感染、邻近组织器官损伤和肿瘤沿针道种植转移等。
3.肿瘤消融术:1)影像导向手段与活检术相似,超声和CT是最经常使用的手段,磁共振为此后开展的一个方向。
2)操纵方法与活检基本相同,注射药物时要留意观察其在瘤体内的弥散情况,必要时可行病灶多点穿刺与注射,同时留意防止药液进入血管。
放射介入诊断方法有哪些在医学的发展中,很多疾病都需要用到放射介入诊断方法,放射介入诊断是一种较新的影像学技术,它可以进行肿瘤的穿刺活检,或者是用各种血管造影进行血管的显影。
还有就是可以做一些非侵入性的治疗,比如栓塞治疗。
所以在放射介入诊断中,放射介入诊断方法是非常多的,而且每种方法都有它的特点。
放射介入诊断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经皮穿刺活检;一种是经血管途径进行造影。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
一、经皮穿刺活检经皮穿刺活检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经皮穿刺活检有一定的危险性。
而且目前在经皮穿刺活检时,往往不会用到X线,所以就可能导致肿瘤出现转移。
在临床上,经过皮穿刺活检以后,肿瘤细胞往往会出现转移。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经皮穿刺活检,那么一定要做好穿刺前的准备工作。
一般来说,我们进行经皮穿刺活检时,一定要用到X线来照射肿瘤。
因为X线可以杀死肿瘤细胞。
要知道肿瘤在我们的身体中是非常常见的,所以如果我们用X线来进行照射的话,那么肿瘤就会有一个很好的对比效果。
而且当我们进行经皮穿刺活检时,一定要做好局部的消毒工作,而且穿刺针也要进行消毒。
如果穿刺针消毒不彻底就会导致肿瘤出现转移。
而且我们在进行经皮穿刺活检时,一定要先使用碘油来做局部麻醉,这样可以减少病人出现疼痛等不适症状。
还有就是在穿刺之前还需要对病人进行局部的消毒工作。
二、血管造影术1、血管造影术是对血管内的病变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诊断出血管内有没有异常。
2、对于一些身体较长的疾病,或者是身体较弱的患者来说,这样的方法是比较安全的。
3、对于一些疾病来说,它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血管内的情况,还能够显示出病变血管与周围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
4、对于一些需要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来说,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做完造影以后,医生会根据它检查结果制定出一种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
5、这种方法能清楚地显示出血管内病变和周围组织器官之间关系。
介入技术操作规范经皮穿刺术是介入放射学的基础技术,旨在建立通道,包括血管和非血管通道,用于完成诊断和治疗过程,也可穿刺实体器官进行活检诊断和治疗。
基本技术包括器材和药物。
穿刺针是经皮穿刺术的主要器械,包括血管穿刺针和Chiba针等,常用14~23G。
活检针可分为细胞抽吸针和组织切割针两大类,前者主要用于获取细胞学和细菌学材料,后者可供组织学检查。
治疗针包括21~22G千叶针和套管针,主要用于实体肿瘤经皮消融治疗。
定位针主要用于小的乳腺病变的术前定位。
药物包括无水乙醇、醋酸、热生理盐水或热造影剂。
操作方法包括血管穿刺术、活检术和肿瘤消融术。
血管穿刺术一般采用局部麻醉,对不合作者和婴幼儿需作全麻。
方法包括Seldinger穿刺法和改良穿刺法,目前多采用后者。
活检术的导向手段包括电视透视、超声、CT和MRI等,应根据病变所在的部位、大小、深度、范围和患者的经济能力综合考虑。
肿瘤消融术的影像导向手段与活检术类似,超声和CT是最常用的手段,磁共振为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副反应与并发症包括疼痛、出血、感染、邻近组织器官损伤和肿瘤沿针道种植转移等。
经皮穿刺术的应用范围包括建立血管通道,进而进行血管内的诊断与治疗。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器材和药物,以及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经皮穿刺引流术是一种通过穿刺针、导管等器械,在影像系统导引下对体内局限性脓液、积液、积气和管道系统阻塞引起的胆汁或尿液滞留进行疏导的技术。
该技术可解决肿瘤造成的管道阻塞,恢复相应器官的功能,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对于良性病变则可达到治愈的目的。
但是,该技术并不适用于凝血机制障碍、心、肝、肾功能严重衰竭等情况。
其中,经腹穿刺途径一般很少引起并发症,但经背穿刺可能会引起瘫痪、单侧肢体麻痹、一过性血尿、椎间盘损伤、腹腔内注射引起的化学性腹膜炎等并发症。
注射酒精时,阻滞剂可能会弥散到膈肌、背部肌肉和神经,引起疼痛,因此加入局麻剂后可明显缓解上述症状。
超声介入分级一、二级:一般部位的经皮穿刺活检术经皮穿刺抽液或置管引流术(腹腔/胸腔/羊膜腔/心包腔/关节腔/浅表部位等)硬膜下积液穿刺置管引流术各个部位脓肿、囊肿穿刺引流术各个部位病变穿刺定位术经皮肝穿胆道造影术其它部位插管造影术胃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术肝、肾囊肿硬化术其它部位囊肿硬化术经皮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肿瘤术经皮瘤内注药术各部位肿瘤化疗灌注术经皮羊膜腔穿刺注药术经皮脐静脉穿刺术经皮腰穿及椎管内注药术经皮宫内穿刺药物注射减胎术输卵管通液术经皮穿刺肌骨疾病注药或松解治疗术经皮穿刺神经阻滞术乳房肿物旋切术浅表异物取出术中心静脉置管术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浅静脉穿刺置管术经皮一般畸形血管硬化术选择性脏器动脉造影术及药物灌注经皮一般畸形血管硬化术透析瘘管再通术三级:经皮经肝食道胃底静脉栓塞术经皮穿刺胆汁引流术宫外孕、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的介入治疗经皮胃造瘘术精索静脉/卵巢静脉曲张硬化栓塞术外周动脉/静脉栓塞术特殊部位经皮穿刺活检术(肺/胸膜/纵隔/心包/心肌/胰腺/后腹膜等)经皮肾造瘘术经皮膀胱造瘘术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经皮血管药盒置入术各部位肿瘤的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头颈部除外)各部位肿瘤化疗灌注术输卵管再通术经皮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肿瘤术输液港(Port)置入术异位妊娠穿刺注药术超声内镜下穿刺术下肢浅静脉腔内激光闭合术、射频消融术、硬化术外周血管畸形及出血性疾病的动脉及/或静脉栓塞术精索、卵巢静脉曲张硬化、栓塞术四肢静脉血管成形术主动脉、四肢动脉经导管溶栓术四肢动脉血管成形术髂动脉及股腘动脉血管成形术(除外膝下动脉)肢体动静脉瘘栓塞、腔内修复术透析通道血管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除主动脉外的动脉瘤、假性动脉瘤栓塞、腔内修复术上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取出术血管内异物取出术腔静脉、四肢静脉溶栓术内脏静脉溶栓术四级:经皮穿刺肿瘤物理消融术(射频/微波/激光/冷冻)经皮穿刺脾、前列腺、甲状腺等器官物理消融术(降低功能为目的)经皮其它部位组织物理消融术(射频/微波/激光/冷冻)头颈部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不可逆电穿孔肿瘤消融术其它应用于临床的综合介入诊疗新技术颅面部血管疾病的无水酒精/硬化剂治疗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颅面部血管瘤硬化、栓塞术颅面部高血液循环病变或富血供病变辅助性介入栓塞术颈外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栓塞术外周动脉支架植入术外周静脉支架植入术肢体动脉斑块旋切术、激光消蚀术、超声消融术腔静脉支架植入术膝下动脉血管成形术主动脉、四肢动脉经导管血栓清除术经导管门静脉血栓清除术腔静脉、四肢静脉血栓清除术内脏静脉血栓清除术内脏静脉血管成形术经静脉球囊闭塞逆行栓塞术(BRTO)经皮经门静脉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O)经导管门静脉溶栓术其它应用于临床的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新技术。
漫说介⼊之Seldinger穿刺法漫说介⼊今天聊聊⼀项最基础的介⼊技术,虽然平时不是很起眼,但时⾄今⽇我们做⾎管介⼊时每次都要⽤到它,这就是Seldinger穿刺法。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介⼊技术的发展,介⼊治疗以其精准、微创、安全、⾼效的特点越来越被医⽣和患者接受,介⼊也成为和内科、外科并列的第三⼤临床⽀柱性学科,这其中⾃然少不了前辈们的创新和开拓。
Wilhelm Konrad Rontgen(1845-1923),德国物理学家,1895年发现了X射线,⼜称伦琴射线,并为其夫⼈拍摄了⼈类历史上⾸张X⽚,他也因此成为第⼀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
但伦琴最伟⼤之处是他在巨⼤的利益⾯前,放弃了X射线的专利,使之迅速推⼴,从⽽奠定了现代医学影像和介⼊治疗的基础。
Werner Forssemann,德国医学家,1929年冒着⽣命危险,⽤⼀根65厘⽶长的导尿管、导尿管、导尿管,从⾃⼰肘静脉插管到右⼼房造影,开创了外周⾎管进⼊⼼腔的先河,为⽇后介⼊发展开辟崭新途径。
他也是拿⾃⾝做实验的代表⼈物,并因创新发现于1956年获诺贝尔医学奖。
此后介⼊治疗快速发展,但当时要想进⼊动脉或者静脉造影、治疗,都得外科医⽣切开⽪肤肌⾁、完全暴露⾎管才能进⾏穿刺、造影,不但费时费⼒,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风险。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种安全、⾼效的进⼊⾎管的⽅法呢?Sven-Iran Seldinger,瑞典放射医⽣,1953年⾸创了经⽪股动脉穿刺、导丝引导插管进⼊⾎管的⽅法,成为今⽇介⼊的基本技术,后来⼈们把这种技术称为Seldinger法(塞丁格法)。
这是Seldinger穿刺法所⽤器械,A是⾎管鞘,尾部带防反流阀,通过器械同时防⽌出⾎;B 是扩张鞘,套在⾎管鞘内⽅便送⼊⾎管鞘;C是中空软管;D是⾦属穿刺针,套在C内进⾏穿刺;E是导丝,前端柔软不会损伤⾎管。
Seldinger法具体步骤:A将中空软管和穿刺针套在⼀起,穿透动脉前后壁;B退出穿刺针,保留软管;C慢慢拔软管,当退到动脉时可见献⾎飚出;D经软管送导丝⼊动脉;E退出软管,保留导丝在动脉内;F顺导丝送⼊⾎管鞘,退出导丝,这样在动脉和体外就建⽴了可反复出⼊的安全通道。
介入放射学最基本技术一、介入放射学概述介入放射学是一种以影像学为基础,通过体表或自然腔道插入导管,进入人体内进行治疗或诊断的技术。
它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二、介入放射学最基本技术1.导管插入技术导管插入技术是介入放射学最基本的技术之一。
在进行导管插入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评估,并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和穿刺角度。
穿刺时需要注意避开重要血管和神经,避免出现并发症。
穿刺成功后,需要通过导管引导器将导管引进体内,并进行相关治疗或诊断。
2.造影剂注射技术造影剂注射技术是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技术之一。
在注射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和注射方式。
注射时需要控制好注射速度和剂量,避免出现过敏反应等并发症。
3.血管栓塞技术血管栓塞技术是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
它通过导管将栓塞剂注入到病变血管内,使血管闭塞,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进行血管栓塞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栓塞剂和栓塞部位。
在栓塞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开重要血管和神经,避免出现并发症。
4.射频消融技术射频消融技术是介入放射学中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
它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极引入到病变部位,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热能,使组织坏死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进行射频消融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消融部位和消融方式。
在消融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避免出现并发症。
三、介入放射学应用范围介入放射学广泛应用于心血管、肝胆、泌尿、神经等多个系统的诊断和治疗。
具体应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心血管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主动脉瘤栓塞等。
2.肝胆介入治疗:包括肝癌栓塞、经皮胆管引流术等。
3.泌尿介入治疗:包括经皮肾穿刺引流术、前列腺栓塞等。
4.神经介入治疗:包括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硬膜外针灸等。
四、介入放射学的优点和注意事项1.优点:(1)微创:相比传统手术,介入放射学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
医院介入手术室介入经皮穿刺技术一、经皮血管穿刺术的常用器具(一)穿刺针穿刺针为经皮血管穿刺的基本器具,多为套管针,由外套管和针芯组成。
使用时需使针芯尾端的突起嵌入外套管尾部的凹槽,以使针芯头斜面方向与外套管尖头的斜面方向一致。
为便于持针和识别针头方向,有的穿刺针尾部还有一尾翼。
根据穿刺针尖端的不同,又分为两种:SeIdinger针,外套管为钝头,针芯为尖头锐面;BiIey针,外套管为锐面,针芯为钝头,不露出外套管。
也有不带内芯的穿刺针。
穿刺针多为不锈钢制作,外套管也可用塑料制作。
国外一般以“G”(Gauge)表示穿刺针的管径大小,数字越大,管径越细。
国内多以“号”表示管径,号越大,管径越粗。
如常用的8,9,12号分别表示穿刺针的外径为O8mm、O.9mm,1.2mm o和“号”的转换关系大致为14G与20号,16G与16号,18G与12号,20G与9号,21G与8号,22G与7号。
成人一般用16~19G,儿童可用18〜19G穿刺针。
(一)导引钢丝导引钢丝(导丝)对导管插入血管起到引导和支持作用,在选择性和超选择性插管时能帮助导管到位。
一般为特殊不锈钢制作,由芯轴和外套组成。
外套为细不锈钢丝绕成的弹簧状套管,套于芯轴外面。
根据芯轴与外套关系不同可分为固定芯子和活动芯子导丝两种。
导丝的前端相对较柔软,可避免损伤血管内壁。
特殊用途者柔软段可长达10-20cm o活动芯子导丝可任意改变柔软段的长度。
导丝根据柔软段的形状可分为直型(通用标准型)、弯形(即“J”型或半弧形)和可变形(活动芯子型)导丝三种。
为使导丝表面光滑,减少血液黏附,导丝表层常涂有聚四氟乙烯,也有用肝素和氢水化合物处理的。
(三)导管导管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用途不同,因此导管的合理选择是操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1.根据导管末端开孔的位置分类:端孔导管、侧孔导管、端侧孔导管。
2.根据导管末端的形态分类:直形导管、C形导管、CObra 导管、猪尾形导管、盘曲形导管,RH导管、HeadhUnter导管、NeWton导管及响尾蛇形导管等。
经挠动脉行冠脉造影,很多习惯股动脉操作的术者用泰尔茂的多功能导管进右冠多不习惯,不易进入。
我的经验-———做完左冠造影后,透视下,略后退出左冠口,退出后,略逆时针旋转前送管子至窦底(顺时针旋转,往往再次进入左冠)。
出左冠后,前送管子,管尖上翘,多已到窦底。
(左前斜位—-管尖朝向脊柱,窦底多在膈肌上2-4厘米处)顺时针旋转(在窦底),至管尖朝向我们时,始轻提管子,多能顺利弹入右冠。
泰尔茂多功能管最远的那个弯曲比普通JR往上翘,按股动脉常规操作方法,边提边转,很容易管子口已在右冠口上面,则很难到位。
最好不要让泰尔茂的多功能导管弹入右冠口,否则有将右冠口撕出夹层的风险。
做完左冠造影后,透视下,左手轻柔的向内送导管,导管会后退出左冠口,再向下边送入窦底,边顺时针旋转,边轻提导管,多能顺利转入右冠.桡动脉造影-—-常规选用泥鳅导丝,但全程需X线透视,否则易进小分支,盲送导丝,可能造成血管损伤.很大的优点是---挠动脉痉挛率低。
有医疗单位采用普通绿导丝行挠动脉造影,造影完毕,退导管前,送入绿导丝,用一20或50ml 注射器在导管末端,边推注盐水,边退导管(保留导丝在升主动脉).送其他导管时,沿保留着的导丝送入即可。
优点:送导丝时不必全程透视,不易进分支血管。
导丝支撑力好。
缺点:挠动脉痉挛几率偏高。
交换导丝为啥这么费劲,右手固定导丝,左手回撤导管,小距离不停地重复动作,造影管就出来了,而导丝保留在主动脉根部了。
桡动脉介入途径:A 造影成功率很高的,常是5f的tiger共用管,穿刺成功的话一般造影不成问题的;B 桡动脉的介入途径的不成功是两方面:1 穿刺不成功;这需要多次细心与耐心的考验,还有自信很重要的。
2 挠动脉痉挛,特别是6f和6f以上的导管,在东方的人种容易发生。
我们这里常规予“鸡尾酒”。
C 我们常规选用泥鳅导丝150cm,需要交换用260cm.D 有时”不急时"也做急诊PCI,感觉还可,要有自信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