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手术常用穿刺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4.69 MB
- 文档页数:38
医院介入科穿刺术诊疗常规Seldinger穿刺技术是以血管穿刺为基础和代表,目前这一技术也同时被广泛应用在非血管管腔的穿刺插管。
这里所述的穿刺插管技术以股动脉穿刺插管为例。
1.确定穿刺点后局部麻醉术者以左手指示靠近患者右侧腹股沟皮肤皱褶处寻找动股动脉搏动,以此搏动点下方1~1.5cm处作为皮肤穿刺点。
所有患者除不合作或者婴儿者作全身麻醉外,一般均采用局部麻醉,方法步骤如下:用五号齿科针(25~27G)刺入皮内,先作皮内局部麻醉。
然后术者以右拇、食指夹注射针筒,其余三指与手掌夹注射器芯作用相反方向用力,使成负压抽吸状态倾斜进针,针头深入动脉鞘内测,回抽无血时,在动脉内测注入1%利多卡因2ml,针头退至皮下后再向动脉外侧刺入,入鞘后同样注入1%利多卡因2ml.退针时同时在皮下注射1ml利多卡因。
上述负压抽吸状进针时,如发现进入血管,立即退出,重新穿刺。
2.穿刺用尖刀片在穿刺处挑开皮肤2~3mm。
穿刺时穿刺针头的斜面应始终向上,这可从针头座上的缺凹来认定。
斜面向上有利于导丝推进。
左手食指按压在腹股沟处股动脉搏动点处,右手持针,穿刺针以30°~40°角向左手食指下方搏动点处缓慢的推进,针尖到达股动脉管壁上方时有阻力感,此时应稍用力使针尖快速穿过血管前壁。
针尖进入股动脉管腔后,即刻有鲜红色血液经穿刺针喷出,表明穿刺成功。
3.插入导丝穿刺成功后,左手食指与拇指固定穿刺针,右手取导丝,插向穿刺针座。
缓慢推进导丝。
正常状态下,导丝在股髂动脉内行走无阻力。
如导丝通过穿刺针进入血管时有阻力,切忌用导丝猛插,此时应透视观察导丝前端位置和形态,以便调整。
4.退穿刺针导丝进入血管15cm以上,术者右手将导引子与穿刺针退出皮肤,同时左手中指应保持在血管穿刺点上方给以压迫,拇、食两指固定近穿刺处的导丝。
右手持肝素盐水纱布裹住导丝,一边退出穿刺针,一边清洁导丝。
5.置入导管鞘导管鞘从导丝尾端套入,术者将导管沿导丝缓慢推进到皮肤穿刺点处,稍用力将导管鞘旋转推进,使鞘管完全进入体内。
医院介入手术室介入经皮穿刺技术一、经皮血管穿刺术的常用器具(一)穿刺针穿刺针为经皮血管穿刺的基本器具,多为套管针,由外套管和针芯组成。
使用时需使针芯尾端的突起嵌入外套管尾部的凹槽,以使针芯头斜面方向与外套管尖头的斜面方向一致。
为便于持针和识别针头方向,有的穿刺针尾部还有一尾翼。
根据穿刺针尖端的不同,又分为两种:SeIdinger针,外套管为钝头,针芯为尖头锐面;BiIey针,外套管为锐面,针芯为钝头,不露出外套管。
也有不带内芯的穿刺针。
穿刺针多为不锈钢制作,外套管也可用塑料制作。
国外一般以“G”(Gauge)表示穿刺针的管径大小,数字越大,管径越细。
国内多以“号”表示管径,号越大,管径越粗。
如常用的8,9,12号分别表示穿刺针的外径为O8mm、O.9mm,1.2mm o和“号”的转换关系大致为14G与20号,16G与16号,18G与12号,20G与9号,21G与8号,22G与7号。
成人一般用16~19G,儿童可用18〜19G穿刺针。
(一)导引钢丝导引钢丝(导丝)对导管插入血管起到引导和支持作用,在选择性和超选择性插管时能帮助导管到位。
一般为特殊不锈钢制作,由芯轴和外套组成。
外套为细不锈钢丝绕成的弹簧状套管,套于芯轴外面。
根据芯轴与外套关系不同可分为固定芯子和活动芯子导丝两种。
导丝的前端相对较柔软,可避免损伤血管内壁。
特殊用途者柔软段可长达10-20cm o活动芯子导丝可任意改变柔软段的长度。
导丝根据柔软段的形状可分为直型(通用标准型)、弯形(即“J”型或半弧形)和可变形(活动芯子型)导丝三种。
为使导丝表面光滑,减少血液黏附,导丝表层常涂有聚四氟乙烯,也有用肝素和氢水化合物处理的。
(三)导管导管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用途不同,因此导管的合理选择是操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1.根据导管末端开孔的位置分类:端孔导管、侧孔导管、端侧孔导管。
2.根据导管末端的形态分类:直形导管、C形导管、CObra 导管、猪尾形导管、盘曲形导管,RH导管、HeadhUnter导管、NeWton导管及响尾蛇形导管等。
介入治疗入路与止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介入治疗是指通过穿刺或导管插入体内,采用各种技术进行诊断或治疗的一种方法。
介入治疗可以不用开刀,减轻病人的痛苦和恢复时间,并且有更小的创伤、更少的并发症和更高的成功率。
本文将介绍几种不同的介入治疗入路和止血方法。
入路的选择在介入治疗中,选择合适的治疗入路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常用的入路有经皮穿刺、经血管穿刺、经导管穿刺等。
经皮穿刺经皮穿刺是指从皮肤上穿刺进入体内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简单易行、创伤小、不需要麻醉,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但是,由于经皮穿刺直接穿过皮肤,存在着较高的感染风险。
因此,在进行经皮穿刺前,要注意消毒、无菌等操作。
经血管穿刺经血管穿刺是通过穿刺血管进入体内的方法。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血管直径较大、血管位置明显的部位。
经血管穿刺的优点是创伤较小、无需开放局部组织,但也有其缺点,如血管损伤、出血等。
经导管穿刺经导管穿刺是通过经皮或经血管的方法将导管置入体内,在进行介入治疗时,通过导管进入到治疗部位。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创伤小、控制比较容易,但是导管的选择和操作也需要经验和技巧。
止血方法在介入治疗中,由于穿刺操作可能导致出血,因此,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止血方法。
常用的止血方法包括手压止血法、止血带、药物止血等。
手压止血法手压止血法是指用手指直接对穿刺部位施压,使血管闭合,减少出血。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易行,适用于较小的出血情况。
但是,手压时间过长会使血管受到压迫,导致负面影响。
止血带止血带是一种通过包扎四肢的方法,来迫使血液向心脏方向流动,起到止血的作用。
止血带操作简单,但是,过久的使用可能会导致肌肉坏死等严重后果。
药物止血药物止血是通过药物的作用,使血液凝固以阻断血管,起到止血的作用。
药物止血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法,但需要注意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
介入治疗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但是治疗入路的选择和止血方法的应用都需要注意实际情况,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意外事件。
介入穿刺诊疗技术名词解释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介绍和解释介入穿刺诊疗技术相关的名词及其含义。
介入穿刺诊疗技术是一种通过刺入体内组织或血管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医疗领域中。
了解这些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原理对于医务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讲述:引言、穿刺诊疗技术概述、介入穿刺技术分类、主要介入穿刺诊疗技术名词解释及说明以及结论。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对相关的介入穿刺诊疗技术名词进行解释,并说明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技术,并加深对其操作原理和临床应用领域的认识。
2. 穿刺诊疗技术:2.1 定义和背景:穿刺诊疗技术是一种通过插入针或导管到人体组织或腔道内部进行医疗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多种医学领域,包括放射学、外科学、神经学等,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
穿刺诊疗技术在医学发展中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供精确的诊断信息,还可以在同一过程中进行治疗。
通过引导设备(如电生理学导航技术和影像引导技术)和经皮穿刺技术,医生可以准确定位并采取必要措施。
2.2 发展历史:穿刺诊疗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的穿刺诊疗技术主要是在20世纪得以快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X光引导下的针灌注技术来治疗癌症。
此后,随着图像引导设备、电子显微镜、超声、激光和射频等新技术的应用,穿刺诊疗技术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2.3 应用领域:穿刺诊疗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的多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领域:- 肿瘤治疗: 介入肿瘤治疗包括经导管化疗、放射球囊塞入术和射频消融技术等,可有效减少肿瘤负荷,缓解患者的症状,并提高其生存率。
- 心血管影像引导下的介入治疗: 穿刺诊疗技术可以用于心脏、冠脉和主动脉等心血管系统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冠脉造影及扩张、心起搏器插入等。
- 神经外科: 神经外科领域主要采用电生理学导航技术来进行脑神经刺激和深部脑电刺激等手术。
早读冠脉介入常用的穿刺技术,我推荐这篇文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一台介入手术,第一点便是穿刺,冠脉造影的主要穿刺途径包括:•经股动脉穿刺(常用)•经桡动脉穿刺(目前主要)经股动脉穿刺股动脉是最基础的穿刺部位,学习路径较短,虽然目前用的比较少,但是对于复杂的患者还是需要应用股动脉路径,因此必须掌握。
• 最佳穿刺点:腹股沟韧带下方约 1-2厘米,此部位避开了股深、股浅动脉的分支,避免穿过腹股沟导致腹膜后血肿。
• 解剖:内侧是静脉,中间是动脉,外侧是神经,临床要注意避免误穿神经。
1穿刺方法穿刺点的选择穿刺点多选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 1-2厘米,股动脉搏动的正下方;穿刺点过于靠近股横纹可能使穿刺针越过腹股沟韧带,术后无法止血。
穿刺点过低,则因股动脉位置较深,且有动脉分支,不易成功;另有股静脉走行于股动脉下方,易造成动静脉瘘。
注意:不要将股横纹误当腹股沟韧带。
合适的过高穿刺部位局部麻醉常用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先在皮下注射形成皮丘,然后沿穿刺针要经过的路径方向注入少量麻醉剂,至针头完全进入皮下或估计到达股动脉深度后在其周围进行浸润麻醉,每次注药前注意先回抽注射器,证实无回血,再行注入,以避免将麻醉剂注入血管内。
一般注射3~5ml即可。
注意麻醉剂不要注入过多,避免术后穿刺部位形成硬结。
股动脉穿刺充分局麻后,以左手三个手指(注意:三个手指应在一条直线上)在穿刺点上方寻找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穿刺针与皮肤成30~45.角,穿刺针斜面向上进针,当针尖有明显动脉搏动感时,即可刺破血管,见线状鲜红血流喷出,缓慢送入导引钢丝,若遇阻力,切忌粗暴、盲目送入钢丝,适当调整穿刺针多可成功。
导丝到位后,即可退出穿刺针。
置入动脉鞘输送动脉鞘管时应缓慢、轻柔,若遇阻力可适当旋转输送以减轻皮下组织的阻力,特别是对已经进行过冠脉介入检查或治疗的患者,穿刺部位形成硬结往往增加送入动脉鞘管的阻力,此时切忌粗暴操作,避免使动脉鞘管打折、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