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1
败血症脓毒血症菌血症名词解释哎呀,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听起来挺吓人的话题:败血症、脓毒血症和菌血症。
听到这些名词,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像是在看恐怖片,这些病症就像是人类健康路上的小坑坑,虽然麻烦,但了解它们,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到了一丝光亮。
好了,先来点基础知识。
败血症,这名字听起来就像个坏蛋,实际上它就是当细菌或者毒素闯入咱们的血液,导致全身反应。
想象一下,一辆车在高速公路上失控,车上不仅有司机,还有一堆杂物,结果车子乱成一团,真是糟糕透顶。
这种情况下,咱们的免疫系统会大叫:“救命啊!”所以,败血症就是一场全身的“交通事故”,情况严重了,就变成了脓毒血症,变得更为棘手。
脓毒血症更像是败血症的“升华”,不仅仅是细菌的进攻,还可能有一堆脓液聚集在某个地方,像个被捏扁的水球,随时都有可能炸开,真是让人紧张。
这种状态下,咱们的身体就像一个被打乱的拼图,免疫系统得忙着去修复,真是忙得不可开交。
菌血症呢,跟这俩兄弟稍微有些不同。
菌血症就是血液中有细菌,但未必会引发那么剧烈的反应。
就像你在家里发现了一只蚊子,虽然烦人,但还没到要大动干戈的地步。
很多时候,菌血症可能没啥明显的症状,反而需要通过检查才能发现,真是个隐形的麻烦。
不少人可能会好奇,这些病到底是怎么来的?很多时候咱们的免疫系统都是在一场艰苦的战斗中遭遇了失败。
想象一下,平时你身体里的士兵们在打仗,有时候由于各种原因,比如压力过大、营养不良,或者就是那种一不小心就摔倒的感冒,导致这些士兵们失去了战斗力。
敌人趁机入侵,结果就闹成了败血症。
唉,生活就是这样,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已经准备好,但谁知道突然就来了个“惊喜”。
再聊聊症状,败血症、脓毒血症这些病的症状简直就是个“大杂烩”。
有时候发烧,有时候寒战,心跳也可能变得特别快,感觉就像是心里头的小鹿乱撞,整个人像是被电了一样。
而且还可能感到特别疲惫,仿佛走了个马拉松。
甚至,情况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意识模糊,真是让人担心得不行。
败血症的临床表现
败血症的临床表现:
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
早发型多在出生后7天内起病,感染多发生于出生前或出生时,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等G-杆菌为主,多系统受累、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晚发型在出生7天后起病,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病原体以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常见,常有脐炎、肺炎等局部感染病灶医学|教育网整理,病死率较早发型相对低。
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早产儿尤其如此。
表现为进奶量减少或拒乳,溢乳、嗜睡或烦躁不安、哭声低、发热或体温不升,也可表现为体温正常、反应低下、面色苍白或灰暗、神萎、体重不增等非特异性症状。
出现以下表现时应高度怀疑败血症发生:
1.黄疸:有时可为败血症惟一表现。
表现为生理性黄疸消退延迟、黄疸迅速加深、或黄疸退而复现,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
2.肝脾肿大:出现较晚,一般为轻至中度肿大。
3.出血倾向:皮肤黏膜瘀点、瘀斑、紫癜、针眼处流血不止、呕血、便血、肺出血、严重时发生DIC.
4.休克:面色苍灰,皮肤花纹,血压下降,尿少或无尿。
5.其他:呼吸窘迫、呼吸暂停、呕吐、腹胀、中毒性肠麻痹。
6.可合并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化脓性关节炎和骨髓炎等。
败血症(败血病)1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因1.革兰阳性球菌主要是葡萄球菌、肠球菌和链球菌等。
最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高度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也不少见,肺炎链球菌可引起免疫缺陷者及老年人发生败血症,B组溶血性链球菌也可引起婴幼儿败血症。
20世纪90年代以来,耐青霉素的肺炎球菌(PRSP)、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所致败血症的报道逐年增高。
2.革兰阴性杆菌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假单胞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不动杆菌属等。
近年来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extended-s 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的克雷伯菌、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MDR-Pa)、产气杆菌、阴沟肠杆菌、溶血/鲍曼不动杆菌等所致败血症有增多趋势,也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败血症病例报道。
3.厌氧菌占败血症病原的5%~7%,主要为脆弱类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属,其次为消化链球菌及产气荚膜杆菌等。
4.真菌白色念珠菌占绝大多数,热带念珠菌,毛霉菌等也可引起败血症。
肝、肾等器官移植后及恶性肿瘤患者可发生曲霉菌(Aspergillus)败血症。
5.其他细菌一些致病力低的条件致病菌如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聚团肠杆菌及腐生葡萄球菌所致败血症均有报道。
在免疫缺陷者如艾滋病或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时,偶可发生分枝杆菌败血症。
少数病例在同一血标本或3日内从同一病人不同血标本培养分离出两种或两种以上致病菌称为复数菌败血症。
败血症致病菌种类因不同年龄、性别、感染病灶、原发疾病及免疫功能状态等有所差别。
2 发病机制病原菌从不同途径进入血循环后是否引起败血症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功能和细菌种类、数量及其毒力。
1.人体因素:机体防御免疫功能缺陷或下降是败血症的重要诱因。
健康者病原菌入侵血流后,常仅表现为短暂菌血症,细菌可被免疫防御系统迅速消灭,不出现明显症状。
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血症的定义一、菌血症的定义菌血症(bacteremia)是指细菌进入血液循环中,体内出现持久或反复的细菌血症现象。
细菌可以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尿路、消化道等任何破损的部位进入血液循环中,在血液中迅速繁殖和扩散,导致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二、毒血症的定义毒血症(toxemia)是由于体内感染性病原体释放出的细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
感染性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真菌或寄生虫,它们产生的毒素在血液中扩散,并对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产生损害,导致严重临床表现。
三、败血症的定义败血症(sepsis)是指细菌或其他感染性病原体进入机体后,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引发全身炎症反应,从而导致全身症状和器官功能损害的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
败血症是一种病情严重且危险的情况,具有高死亡率。
四、脓血症的定义脓血症(pyemia)是细菌侵入循环系统后,经血液传播到全身多个部位引起多处脓肿形成的疾病。
脓血症通常是继发于其他部位感染的并发症,如皮肤、呼吸道、腹腔等部位的感染引发的细菌入血。
五、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血症的区别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和脓血症都是感染性疾病,但它们有些许的区别:菌血症:•细菌进入血液循环,体征轻微。
•没有或轻微的全身炎症反应。
•可能不会导致器官功能损害。
•可能并不需要特殊的治疗措施。
毒血症:•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
•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会导致器官功能损害。
•可能需要抗毒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
败血症:•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的感染性疾病。
•严重全身炎症反应引起的器官功能损害。
•必须立即进行抗生素治疗,可能需要器官支持治疗。
脓血症:•由细菌引发的全身多处脓肿形成。
•必须清除感染源,进行抗生素治疗。
•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六、菌血症与其他类型感染的关系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和脓血症往往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菌血症可能是其他类型感染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如菌血症可能进一步演变为败血症或脓血症。
2023年败血症的早期症状不同类型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败血症的早期症状败血症本身并无特殊的临床表现,在败血症时见到的表现也可见于其他急性感染,如反复出现的畏寒甚至寒战,高热可呈弛张型或间歇型,以瘀点为主的皮疹、累及大关节的关节痛、轻度的肝脾大,重者可有神志改变、心肌炎、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各种不同致病菌所引起的败血症有其不同的临床特点。
(一)败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1.败血症的常见症状(1)原发感染灶的临床表现。
(2)毒血症症状起病大多急骤,常有寒战与高热,发热多为弛张型或间歇型,少数可呈稽留热或不规则热、双峰热,可伴不规则寒战,可有出汗,但出汗后症状不见缓解。
伴全身不适、头痛、肌关节酸痛、软弱无力,不思饮食,脉率与呼吸均加速。
少数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炎、肝炎、肠麻痹、感染性休克、DIC等。
(3)严重者有神志改变,如狂躁,谵妄,昏迷。
(4)迁徙性病灶的临床表现。
乃由细菌栓子播散至身体其他部位而引起。
多见于化脓球菌(尤其是金葡菌)、厌氧菌等所致的败血症。
常见者有皮下脓肿、肺脓肿、关节炎、骨髓炎、心包炎等。
在金葡菌、肠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产碱杆菌等败血症病例可并发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伴有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血管栓塞症状。
因急性心内膜炎可侵犯三常瓣膜,初起可无病理性杂音。
2.败血症的常见体征(1)皮疹以瘀点为多见,多分布于躯干、四肢、眼结膜、口腔粘膜等处,为数常不多。
亦可有荨麻疹、猩红热样皮疹、脓疱疹等,以球菌感染多见。
坏死性皮疹可见于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
(2)关节疼痛、红肿、活动受限。
多见于革兰阳性球菌和产碱杆菌败血症,少数有关节腔积液、积脓。
(3)肝脾肿大。
一般仅轻度肿大,当发生中毒性肝炎或肝脓肿时则肝肿大可显著、伴明显压痛。
并可出现黄疸。
(4)呼吸、心率增快,脉数。
(5)甚则出现感染性休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虚汗,发绀,皮肤花纹,血压下降或测不出,脉微或摸不到。
败血症名词解释又称敗血症,是指由感染的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和致病因子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败血症症状较为严重,即使得到及时处理也有可能危及生命。
以下是一些败血症相关的名词解释:1. 微生物:指在人体内能够引起感染的各种生物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败血症中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
2. 毒素:尘炭质物是微生物所分泌的一种有毒化合物,可以进入人体细胞对其产生损害,引发感染。
3. 炎症反应:是指人体对外来致病因子的应答过程。
当人体感染细菌等微生物时,会产生炎症反应,包括发热、全身乏力、头痛等症状。
4. 细菌培养:将可能存在于患者身上的细菌样本放到培养基上生长,以确定患者体内是否存在致病菌。
细菌培养是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步骤。
5. 抗生素:一类药物,其中大部分由细菌所产生,它们可以破坏与感染相关的菌群并防止它们复制。
抗生素的选择要根据细菌的种类和患者的病情来决定。
6. 免疫反应:是指人体对抗细菌等微生物的防御机制。
当感染发生时,人体会产生抗体和免疫细胞来对抗感染。
7. 血培养:指将患者的血液样本放入培养基中生长来检测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8. 呼吸衰竭:是指肺部功能严重受损而导致的呼吸功能障碍。
许多情况下,败血症也会威胁到患者的呼吸系统,并可导致呼吸衰竭。
9. 心血管系统损害:败血症可能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导致血管收缩、血压降低等症状。
在严重情况下,败血症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衰竭并危及患者生命。
10.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指人体对外来致病因子的极度炎症反应。
败血症时,人体的炎症反应可能会持续并发展成SIRS。
第十三节败血症一、学习要点㈠掌握败血症的定义指病原体及其毒素侵入血流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
㈡掌握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与脓毒血症的关系由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就是脓毒血症,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包含脓毒血症,也包括其他因素和急性胰腺炎、严重的创伤、灼伤、缺氧等。
㈢掌握败血症的主要临床表现败血症的临床表现有①毒血症症状;②皮疹;③关节症状;④肝脾肿大;⑤迁徙性损害。
㈣掌握败血症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败血症一经诊断,在未获得病原学结果之前即应根据情况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以后再根据病原菌种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调整给药方案。
败血症的抗菌药物治疗可采用两种有效抗菌药物的联合,静脉给药,剂量宜大,选用杀菌剂。
疗程一般3周以上,或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用药7~10天。
㈤熟悉败血症的常见病原菌革兰阳性菌有葡萄球菌、肠球菌和链球菌等;革兰阴性细菌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阴钩肠杆菌及不动杆菌属等;厌氧菌败血症有脆弱类杆菌、梭状胞杆菌属及消化链状菌等;真菌有白色念珠菌、曲霉菌和隐球菌等。
㈥熟悉败血症的病理变化病原菌的毒素可引起组织和脏器细胞变性,水肿、坏死和脂肪变性。
毛细血管损伤造成皮肤和粘膜瘀点和皮疹。
病原菌引起的迁徙性脓肿多见于肺、肝、肾、骨和皮下组织等处,可并发心内膜炎、脑膜炎和骨髓炎等。
单核-吞噬细胞增生活跃,肝脾均可肿大。
㈦熟悉败血症常见鉴别诊断的病种败血症应与变应性亚败血症、伤寒、粟粒性结核、恶性组织细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深部淋巴瘤等疾病相鉴别。
二、复习题㈠名词解释1. 脓毒血症(sepsis)2.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3. 菌血症(bacteremia)㈡填空题1. 败血症的确诊依据为①②阳性。
2. 败血症有①②③④⑤等主要临床表现。
3. 败血症的病原学检查以血培养最为重要,应在应用前及、时进行、并送检,每次采血量新生儿和婴儿为ml,年长儿和成人为ml。
败血症的中医治疗方法一、中药治疗1. 清热解毒类:如黄连、黄芩、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等,用于热毒内蕴型败血症。
2. 活血化瘀类:如丹参、红花、桃仁、川芎、赤芍等,用于血瘀阻络型败血症。
3. 补气养阴类:如人参、黄芪、白术、麦冬、五味子等,用于气阴两虚型败血症。
4. 利湿退黄类:如茵陈、栀子、大黄、金钱草等,用于湿热蕴结型败血症。
5. 温里驱寒类:如干姜、肉桂、附子等,用于寒邪客表型败血症。
二、针灸治疗针灸治疗败血症,主要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常用的穴位有:1. 足三里:调理脾胃,补益气血。
2. 曲池: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3. 委中: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4. 合谷:疏风解表,调和气血。
5. 关元:温补元气,提高机体免疫力。
三、拔罐治疗拔罐治疗败血症,主要是通过局部负压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局部新陈代谢,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效果。
常用的拔罐部位有:1. 背部:尤其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
2. 胸腹部: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拔罐。
3. 关节部位:如肩关节、膝关节等。
四、食疗方法1. 清热解毒食物:如绿豆、苦瓜、莲藕、冬瓜等。
2. 补血养颜食物:如红枣、桂圆、黑芝麻、红肉等。
3. 利湿退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南瓜等。
4. 温里驱寒食物:如生姜、大蒜、葱、羊肉等。
在中医看来,败血症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状态,涉及到人体气血、阴阳、脏腑功能的失衡。
我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将败血症的治疗分为中药内治、针灸外治、拔罐通络、食疗辅助四个方面,每个方面都精心选择了适合的方法和食材,以期达到恢复人体健康平衡的目的。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败血症的核心。
在中药内治方面,我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综合运用各种药物配伍,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气养阴、利湿退黄或温里驱寒的效果。
例如,对于热毒内蕴型的败血症患者,我会选择黄连、黄芩等苦寒药物来清热解毒;对于血瘀阻络型的患者,我会选择丹参、川芎等药物来活血化瘀;对于气阴两虚型的患者,我会选择人参、黄芪等药物来补气养阴。
败血症的鉴别诊断及预后(一)诊断依据凡急性发热病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而无局限于某一系统的急性感染;或有胆道、尿路等原发感染灶,但不能用以解释患者全身严重毒血症状时,应考虑败血症的可能。
凡新近有皮肤感染、外伤,尤其是有挤压疮疖史者;或有尿路、胆道、呼吸道等感染病灶;或各种局灶感染虽经有效抗菌药物治疗,而体温仍未能控制者,均应高度怀疑有败血症的可能。
若病程中出现皮疹、肝脾肿大、迁徙性脓肿或感染性休克等时,则败血症的临床诊断基本成立。
血或骨髓培养阳性为败血症确诊的重要依据。
(二)鉴别诊断1.变应性亚败血症也称Still病,青少年多见。
属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发热、皮疹、关节痛和白细胞增多四大表现为特点,临床表现酷似败血症。
但与败血症不同之处有:①体温虽高,热程虽长,可长达数周至数月,但无明显毒血症状,且可自行缓解;②皮疹虽短暂,但可反复多次出现;③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虽增多,但嗜酸性粒细胞一般不减少,也不消失;④发热时血沉增快,粘蛋白增高;⑤反复血培养阴性,抗菌药物治疗无效;⑥糖皮质激素及吲哚美辛(消炎痛)等非甾醇类药物抗炎药物治疗有效。
但该病没有特异性诊断手段,须除外其他疾病后尚可考虑。
2.恶性淋巴瘤多见于青壮年,起病急,有不规则发热伴畏寒,常进行性消瘦、贫血及衰竭,肝脾进行性肿大,出血倾向较明显。
外周血三系明显减少,血培养阴性,血液和骨髓涂片及淋巴结活检有助于诊断。
3.其他尚需与风湿热、伤寒、粟粒性肺结核、部分病毒感染、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疟疾、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鉴别。
(三)预后病死率达30%~40%。
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有:①老年人和儿童病死率高;②医院感染败血症的病死率较高;③真菌败血症和复数菌败血症的病死率较高;④有严重并发症患者的病死率较高,如发生感染性休克者病死率为30%~50%,并发肾衰者病死率高达61.5%,发生迁徙感染者病死率也较高;⑤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如恶性肿瘤、肝硬化、糖尿病、AIDS 等均增加了预后的严重性;⑥在药敏报告之前及时选用正确的抗菌药物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败血症的名词解释免疫学败血症的名词解释与免疫学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当人体免疫系统对外部病原体感染做出过度反应时,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并可能引发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这种疾病在临床上非常常见且具有高死亡率,因此对于败血症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在免疫学领域,败血症被视为免疫系统失控的结果。
免疫系统是人体内一套高度复杂的防御系统,能够识别和消灭侵入体内的病原体,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然而,当机体感染时,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并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以引发炎症反应,并吸引免疫细胞前往感染部位。
在一般情况下,这种炎症反应是有益的,可以清除感染并修复受损组织。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对感染做出过度反应,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这是指在没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免疫系统过度激活。
SIRS是败血症发展的早期阶段,并且被认为是败血症的基础。
一旦SIRS发展为败血症,免疫系统会进一步失去平衡,造成器官功能障碍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这是由于免疫细胞和炎症介质引发的,继而引发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凝血异常,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微循环障碍。
结果是,细菌和炎症因子可以进一步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
败血症的治疗涉及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抗感染治疗,包括静脉使用抗生素和其他抗菌药物,以控制和清除感染源;二是对症治疗和补充支持,包括维持患者的循环和呼吸功能,以及调节免疫反应,以防止进一步的炎症损伤。
免疫调节治疗是治疗败血症的一个重要方面。
虽然过去的治疗方法更多地集中在控制感染和炎症的方面,但近年来,对免疫系统改变和免疫调节的研究不断加深。
这种治疗方法的目标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减轻过度激活的炎症反应,从而降低全身炎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
现代免疫学的发展使我们对败血症的治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免疫调节治疗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作用,并增加抗炎因子的数量,以降低全身炎症反应。
教案名称:败血症一、教材分析败血症是医学微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败血症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败血症的基本知识和防控方法。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大学医学类二年级及以上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然而,对于败血症这种较为复杂且临床表现多样的疾病,学生可能了解尚不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败血症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败血症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等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对败血症进行初步诊断与治疗,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传染病防控的关注和热爱,树立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不断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败血症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诊断与治疗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败血症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点,如何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大学医学类二年级及以上的学生。
六、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败血症的基本知识,以便在未来的医学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和发展相关理论和技术。
具体任务包括:掌握败血症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理解并掌握败血症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控方法;培养学生对传染病防控的关注和热爱,树立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不断追求卓越的学术精神。
七、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
通过课堂讲解,系统介绍败血症的基本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的败血症案例;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败血症的检测和分析方法。
八、教学准备在授课前,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制作详细的教学计划、PPT演示文稿和教学讲义;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案例;准备好教学设备和实验材料;确保教学场地安全整洁。
败血症的名词解释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其特征是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在全身范围内扩散,并导致多个器官功能受损。
败血症是医院感染和急性疾病中的常见并发症,其病情进展迅速且致死率较高。
下面将对败血症的定义、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治疗进行详细解释。
败血症的名词解释定义:败血症是一种由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引起的感染,以及由促炎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异常分泌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如未能及时控制,即使抗感染治疗进行了有效的诱发和维持因子的摄取。
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并且需要及时治疗,以防止其进展为脓毒症,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病因:败血症的病因多种多样,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细菌。
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等。
其他常见的微生物还包括真菌、病毒等。
感染可从感染病灶通过血液进入全身,也可以通过与医疗相关的手术和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引起。
病理生理:败血症的病理生理主要包括感染部位的菌落扩散、细胞因子和促炎因子的异常分泌和炎症反应的全身扩散。
感染菌落扩散可引起病原菌的毒性产物释放,如内毒素、外毒素、细胞壁成分等,这些物质能够激活全身性炎症反应。
同时,感染还会导致细胞因子和促炎因子的异常分泌,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等。
这些细胞因子和促炎因子的过度分泌会引起炎症反应在全身范围内扩散,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多样,可以包括发热、寒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低血压、意识状态改变等。
此外,患者可能出现皮肤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厥冷、尿量减少等循环系统表现。
多器官功能衰竭可能导致肺部、肝脏、肾脏、心脏等多个器官的异常。
治疗:败血症的治疗目标是控制感染、纠正休克,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全身炎症反应,预防和治疗多器官功能衰竭。
治疗包括抗感染治疗、血流动力学支持、液体管理、炎症控制等。
抗感染治疗应该针对病原菌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考虑药物的药动学和药动力学以确保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
败血症护理常规
一.观察要点
1.毒血症症状,寒战与高热,发热多为弛张型或间歇型,少数呈稽留热或不规则热。
伴全身不适、头痛、关节酸痛、软弱无力。
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肠麻痹、感染性休克、DIC等。
2.皮疹以淤点为多见,多分布于躯干、四肢、眼结膜、口腔黏膜等处,常为数不多。
亦可有荨麻疹、猩红热样皮疹、脓疱疹等,以球菌感染多见。
坏死性皮疹可见于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
3.关节症状表现为大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
少数有关节腔积液、积脓。
4.肝、脾肿大一般仅轻度肿大,可出现黄疸。
5.原发感染灶原发感染灶的特点为所在部位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常见者有皮下脓肿、肺脓肿、关节炎、骨髓炎、心包炎等。
可并发心内膜炎,伴有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血管栓塞症状。
6.感染性休克约见于1/5~1/3败血症患者,表现为烦燥不安,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皮肤花斑,尿量减少及血压下降等,且可发生DIC,系严重毒血症所致
二.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提供适宜的环境:阳光,空气,适度,温度,安静,清洁,舒适
2.避免交叉感染
3.准确协助采集各种标本
4.密切观察病情
5.做好心里护理
(二)对症护理
1.维持体温稳定
(1)调节环境温度湿度,督促多饮温开水,温水擦浴,冰块降温
(2)保暖,集中护理操作
(3)监测:体温波动大时1-2小时监测一次并及时处理,降温后半小时复测体温,体温平稳后4小时一次,病情平稳后每日两次
2.保证营养供应
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食物必要时静脉营养
3.加强皮肤护理
皮疹,感染灶护理
4.预防化脑及肺炎护理
5.预防感染性休克的护理
三.健康教育
1.讲解本病的预防和护理知识,保持皮肤黏膜和口腔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
2.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时,应及时就医。
3. 指导养成正确合理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