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病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778.00 KB
- 文档页数:25
葡萄球菌败血症的临床分析葡萄球菌败血症是一种由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严重疾病。
本文将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葡萄球菌败血症进行全面分析。
一、病因葡萄球菌败血症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引起。
该细菌存在于鼻腔、皮肤和口腔等部位,并可通过创口、疱疹破溃或手术操作等途径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败血症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1. 发热:葡萄球菌败血症患者常伴有高热,体温可超过39摄氏度。
2. 寒战:体温升高时,患者会出现寒战现象,这是机体对感染反应的一种表现。
3. 皮肤病变:败血症可导致皮肤呈现不同程度的红肿、瘀斑和脓疮等病变。
4. 呼吸系统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和胸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
5. 循环系统症状:败血症可引起低血压、心动过速及心功能不全等循环系统症状。
6. 中毒性休克:葡萄球菌败血症严重者可引起中毒性休克,表现为血流动力学紊乱、多脏器功能衰竭及意识障碍等。
三、诊断诊断葡萄球菌败血症的关键在于收集充足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1. 临床资料收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及体征变化,了解疾病发生的时间、感染途径等。
2.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培养、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的检测,这些检查能够明确细菌感染的存在和全身炎症反应的程度。
四、治疗治疗葡萄球菌败血症的原则是早期应用有效的抗生素。
通常采用联合应用青霉素类药物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进行治疗,以覆盖葡萄球菌的不同类型。
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根据细菌的药敏结果做出合理选择,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同时,对于合并循环系统功能不全或中毒性休克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和支持治疗。
必要时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胶体液体、红细胞输注等手段来维护循环稳定。
总之,葡萄球菌败血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感染疾病。
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此外,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和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也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措施。
医院感染监测案例分析一、案例一:某三甲医院外科病房感染事件1. 背景某三甲医院外科病房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多例术后感染病例。
感染病原体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2. 感染原因分析(1)手术操作不当:部分手术操作不规范,手术时间较长,患者术后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
(2)抗生素使用不当:术后抗生素使用不规范,剂量不足或过度使用,导致菌群失调,使金黄色葡萄球菌得以繁殖。
(3)病房环境因素:病房空气质量不佳,消毒不彻底,患者间交叉感染。
3. 防控措施(1)加强手术操作规范:提高手术团队技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感染风险。
(2)合理使用抗生素: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合理选用抗生素,避免过度使用。
(3)改善病房环境:加强病房通风,定期消毒,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二、案例二:某综合医院呼吸科感染事件1. 背景某综合医院呼吸科出现多例病毒性肺炎病例,经调查,感染源为流感病毒。
2. 感染原因分析(1)患者流动性大:呼吸科患者流动性大,容易导致病毒传播。
(2)防护措施不足:医护人员在接诊患者时,个人防护措施不到位,容易感染。
(3)病毒变异:流感病毒变异速度快,疫苗保护效果有限。
3. 防控措施(1)加强患者管理:对疑似感染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降低患者流动性。
(2)提高防护意识: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做好个人防护。
(3)疫苗接种:鼓励医护人员和患者接种流感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三、案例三:某儿童医院新生儿感染事件1. 背景某儿童医院新生儿病房出现多例新生儿败血症病例,感染病原体为大肠杆菌。
2. 感染原因分析(1)产房感染:部分新生儿在产房过程中,接触到感染源。
(2)医疗器械污染: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导致新生儿感染。
(3)母乳喂养问题:部分母乳喂养不当,如哺乳器清洁不彻底,导致感染。
3. 防控措施(1)加强产房管理:提高产房卫生标准,严格执行消毒措施。
(2)严格医疗器械消毒:确保医疗器械消毒彻底,降低感染风险。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味治愈痈肿重症病案:曹某,女,16岁。
主诉及病史:寒战壮热(体温40℃),一日数发,心烦口渴,神志朦胧,全身多发性脓肿,局部红肿热痛,大便秘结。
发病2天后住某医院,经血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血白细胞28000/mm3,中性90%,淋巴10%。
诊断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多发性脓肿。
入院后未加用抗生素治疗,转请中医诊治。
诊查:脉数有力,舌质红苔黄。
辨证:脉证合参,辨证为热毒炽盛,深入营血。
治法: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散血,方选黄连解毒汤和五味消毒饮加减,处方:银花30g 连翘30g 黄芩25g 黄连9g 黄柏12g 丹皮15g 生甘草10g 夏枯草30g 生地20g 赤芍15g 紫花地丁30g 野菊花30g 黄芪30g日服药2剂,分6次服,4小时1次。
上方药连服2剂后,体温逐渐下降,后续用上方加减,血培养转阴,血白细胞正常,症状消失而痊愈出院。
1按语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以及温热病“热深厥深”之说,对本例以大苦大寒直折,泻火解毒,佐以凉血散血法,方中加黄芪一味,取其托毒排脓生肌。
同时加大剂量和增加服药次数,因而在未应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单用中草药取得较好的疗效。
编者评注单纯用中医中药治疗热毒深入营血之痈肿重症,且能取得良好效果。
徐老先生用药特点有三:一是用药量重,重症重剂,清热解毒之品均用达30g。
如银花、连翘、紫花地丁、野菊花等。
黄芩、黄连、黄柏等苦燥之品也较一般病症用量大。
二是每日服2剂,分成6次服,使药物作用接续不断以达到控制病情的效果。
三是在一派苦寒清气及凉血之品中加入一味黄芪,用量亦达到30g,既起到托里消痈的作用,又以其性温而防止一派苦寒药的寒凉凝滞之性。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93-94,徐有玲医案。
男性,20岁,个体。
因头昏、乏力、少尿1月,鼻衄半月于2011年8月25日入院。
患者诉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乏力、恶心、心慌并出现尿量减少,劳累后上述症状加重未予以重视。
半月前患者开始间断性鼻衄,每次流血50ml 左右每天流血3~4次,可自行停止。
5天前鼻衄加重遂至当地某省级医院住院,查血常规RBC ×1012/L,HB 56g/L,PLT 45×109/L↓,肾功能CREA 2700μmol/L,诊断为“1.贫血、血小板减少查因;2.肾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予以利尿及对症等治疗3天后无明显改善遂来我院求诊,予急诊血液透析治疗后收住我院肾内科。
既往有血压升高病史2年。
入院体查T 37.0℃,P 102次/分,R 20次/分,BP 151/100mmHg。
慢性病容,贫血面容,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及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双侧呼吸运动度对称,语颤无增强,双肺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脏、腹部、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09/L,RBC ×1012/L↓,HB 46g/L↓,PLT76×109/L↓;24小时尿量100mL↓,尿比重↓,蛋白质定性(+++);肾功能BUN L↑,CREA L↑,UA L↑;血沉105mm/h↑;血管炎三项、抗核抗体(ANA)、可提取性核抗原(ENA)14项、免疫球蛋白、补体、C反应蛋白均(-)。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QT间期延长。
心脏、腹部彩超:高血压所致心脏改变、左室壁增厚、左房增大、升主动脉内径增宽、二三尖瓣反流、左心功能测值正常范围,双肾实质弥漫性病变、肾脏缩小、腹腔积液。
胸片示双肺无明显主质病变,心影稍增大。
二、诊治经过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予血液透析、护肾、降压、纠正贫血、及营养支持治疗。
9月3日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咳黄色粘稠痰,最高体温达40℃,5天后血培养回报:金黄色葡萄球菌;复查胸片示双肺广泛渗出灶。
5例败血症临床分析目的:对5例以荨麻疹为早期主要表现的败血症患儿进行回顾分析,为诊治该病提供参考。
方法:对2006~2009年本院5例以荨麻疹为早期主要表现的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转归进行分析总结。
3例患儿血培养为葡萄球菌,应用苯唑青霉素+磷霉素+头孢呋辛治愈。
结果:4例治愈出院,1例回当地治疗。
结论:以荨麻疹为早期主要表现的败血症,多为葡萄球菌感染,苯唑青霉素+磷霉素+头孢呋辛治疗效果显著。
[Abstract] Objective:This article reviewed and analysed five examples of Septicemia which were the early symptoms of urticaria, and it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Methods: The hospital five examples of Septicemia which were the early symptoms of urticaria and analysed their clinic, the result of experiment and the treatment, then got the conclusion. Three examples of blood among the five examples were developed into staphylococcus and they were cured by Oxacillin,Fosfomycin and Cefuroxime.Results: 4 cured and discharged from hospital, 1 case treated in local. Conclusion: Septicemia which is the early symptoms of urticaria is the infection of staphylococcus, and the best way of curing is using Oxacillin, Fosfomycin and Cefuroxime.[Key words] Urticaria;Septicemia;Staphylococcus败血症是指病原体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产生毒素、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3例分析例1:患儿,女,4小时,因皮疹、皮肤剥脱4小时就诊,患儿于生后渐出现皮疹,分布于耳廓、颈部,呈淡红色斑点状压之不褪色的充血性皮疹,局部无渗出,同时渐出现口周、胸部、右上肢、双下肢皮肤发红且大面积皮肤剥脱,似烫伤样,呈大片状剥脱,轻微擦拭皮肤易引起片状剥脱,剥脱部位有渗液,部分皮肤剥脱后形成薄壁的大疱形成,疱液呈淡黄色清亮,周围无红晕。
但无发热、抽搐、皮肤黄染等不适,二便如常。
患儿系足月顺产第一胎,新法接生,无产伤及窒息史,其母孕期体健,否认孕晚期感染性疾病史,其父母非近亲结婚,出生体重3.2kg。
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精神欠佳,烦躁哭闹,哭声响亮婉转,面色红润,面部、口周、颈部,特别是右上肢、双下肢皮肤发红似烫伤样,且局部皮肤呈大片状剥脱,部分剥脱后有淡黄色清亮的渗液,部分皮肤剥脱后形成薄壁的大疱,疱液呈淡黄色清亮,周围无红晕,且口周的皮肤剥脱,局部有放射状的皮肤裂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头颅五官无畸形,前囟平,面色红,颈无抵抗,心肺腹均(-)。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9.22×109/L,N 52.7%,L 30.2%,RBC 5.20×1012/L,PLT 283×109/L。
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
局部疱液细菌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
CRP(+)。
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均正常。
诊断: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新生儿败血症(金黄色葡萄球菌)。
患儿细菌药敏试验示:氯霉素、左氧沙星、利福平、万古霉素、林可霉素、庆大霉素敏感,而罗氏芬、红霉素、青霉素、氯唑西林钠及其他头孢类抗生素,本应对金葡菌敏感的抗生素均耐药。
入院后选用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静丙、血浆反复多次支持治疗,1个月后治愈。
例2:患儿,男,9天,因腹胀2天就诊,患儿于生后7天无明显诱的腹胀同时伴腰骶部、下腹部浮肿,恶性、非喷射状呕吐胃内容物,精神及纳奶差,嗜睡,不规则低热,具体体温不详,大便成黄色蛋花样稀便,每天2~4次,入院前1天患儿反应差,拒乳、少哭而就诊。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3例临床分析例1:患者,男,16个月。
以“发热、皮疹4日”入院。
体温39.4℃,头面部及颈部皮肤遍布细小脓疱疹,皮疹高于皮面,中心可见细小灰黄色脓点,其他部位皮肤明显充血潮红,压之褪色。
WBC 19.6×109/L,G 84.7℅。
入院第2日,各脓点相互融合成一个巨大脓疱,其间有可随体位在颈前及颈侧区皮下流动的黄色脓液,脓液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后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1.5g,克林霉素0.6g,静滴,2次/日。
连用6日后,外周血象恢复正常,但全身皮肤自头面部、口唇及颈部出现大面积片状脱皮,脱皮处暴露出鲜红色新鲜皮肤,2周后恢复正常。
例2:患者,女,62岁。
有7年糖尿病病史,以“发热、肝区痛6日”入院。
体温38.7℃,肝右侧肋弓下3cm,肝區叩痛明显,莫菲氏征阴性。
肝脏CT检查示肝右叶可见不规则混杂低密病灶,约9.7cm×6.2cm×8.0cm大小,CT值23HU,强化扫描可见多房无强化区,边缘有高密度强化环,提示为肝脓肿。
WBC 21.9×109/L,G 86.1%。
自入院第3日起先后进行14次肝穿,共抽取脓液2640ml,脓液由最初的深灰黄色逐渐转变为暗红色血液,每次穿刺液中均有大量的灰白色沉淀物,随穿刺次数增多而逐渐减少。
初次穿刺后于脓液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后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给予头孢曲松钠2.0g,甲硝唑250ml,静滴,2次/日。
连续应用上述方案治疗29日后,外周血象恢复正常,症状体征消失,复查肝脏CT正常。
例3:患者,男,9岁。
以“发热、头痛、皮疹3日,神志恍惚1日”入院。
体温40.3℃,血压90/60mmHg。
面部及双下肢伸侧皮肤可见散在脓疱疹。
心肺、腹部无重要异常,脾脏稍大,肝右肋下3cm,肝区叩击痛明显。
左上肢及双下肢肌力0级,右上肢肌力2级。
左髋关节压痛明显,双下肢病理反射均阴性。
WBC 25.3×109/L,G 89.0%。
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32例诊断及误诊分析
金国达
【期刊名称】《浙江实用医学》
【年(卷),期】2004(009)004
【摘要】目的通过对32例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败血症诊断及误诊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32例误诊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30例伴某一脏器受累的表现;原发病灶:检出18例,其中12例入院时已愈合;误诊疾病:肺炎9例,伤寒4例、病毒性肝炎5例、中毒性菌痢3例、中枢感染5例、内心膜炎2例、肝脓肿1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病毒感染1例、接种反应1例.结论金葡菌败血症临床表现多样,尤以某一脏器受累的表现为突出,其原发病灶可甚轻微,发病时已愈合者尤易忽略,对病史询问不详细,体检不仔细以及对本病的认识不足是贻误诊断的主要原因.
【总页数】2页(P257-258)
【作者】金国达
【作者单位】湖州市中心医院,浙江,湖州,3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153
【相关文献】
1.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32例诊断及误诊分析 [J], 金国达
2.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并发心内膜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J], 艾志龙;夏光;张
晓;麦根荣;李志新
3.小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误诊13例分析 [J], 金国达
4.金黄色葡萄球菌抗体在诊断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败血症中的意义 [J], 张伊莉;潘立民;唐素兰
5.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38例误诊分析 [J], 盛基山;顾长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烧伤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附179例分析)
张宏
【期刊名称】《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年(卷),期】1998(000)001
【摘要】为了揭示烧伤传统治疗过程中所并发的败血症的临床发生发展规律和探讨防治措施,对我院1981~1995年收治的179例烧伤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显示:败血症发生平均烧伤总面积为52.93%,Ⅲ度伤为2793%;伤后两周内和围手术期为败血症发生高峰期;烧伤面积吸入性损伤、休克、感染类型或菌种、晚期并发症等是影响败血症发生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认为:针对影响败血症发生发展的诸多因素多环节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和对高危感染期的高危感染病人早期使用高效抗生素是降低败血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根本途径。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张宏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如何提高临床X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诊断的探讨—附10例报告 [J], 彭炎明
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相关肾损害--附5例报道 [J], 陈瑞;李建国;严海燕;邹和群;江山平;廖增顺
3.以造血系统病变为首发症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附28例分析) [J], 余建新;
冯云
4.儿童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附55例分析 [J], 卢秀美;陈大勋;马正;何骅
5.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败血症的血源泌尿系感染(附37例报告) [J], 李莹;潘立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