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卒中 PPT
- 格式:ppt
- 大小:4.65 MB
- 文档页数:56
脑卒中(Stroke)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事件,通常由脑部血供中断或丧失造成,可能会导致脑组织受损或死亡。
脑卒中的分类和分型主要基于其原因和病因,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以下是脑卒中的主要分类和分型: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缺血性脑卒中是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脑组织缺氧和损害。
•缺血性脑卒中可以进一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 a. 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Large Artery Occlusion Stroke):由于大脑主要动脉或其分支的阻塞而引起的脑血供中断。
• b. 小动脉性脑卒中(Small Vessel Stroke):通常由微小脑血管的堵塞或狭窄导致,也称为微小血管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Hemorrhagic Stroke):•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而导致的出血,使血液进入脑组织。
•出血性脑卒中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 a.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出血发生在脑组织内部,通常由高血压或脑动脉瘤破裂引起。
• b.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出血发生在脑膜下腔,通常由脑动脉瘤破裂引起。
此外,脑卒中还可以根据病因和危险因素进一步分类,例如:•心源性脑卒中(Cardioembolic Stroke):源于心脏问题,如心房颤动、心瓣膜疾病等,导致心脏中的血栓或栓子脱落并进入脑血管。
•大血管性脑卒中(Large Vessel Stroke):与大脑主要动脉或颈动脉狭窄或阻塞有关。
•小血管性脑卒中(Small Vessel Stroke):与小脑血管的损害或疾病有关,如脑微小血管病变。
•心源性脑卒中(Cryptogenic Stroke):无法确定明确原因的脑卒中。
•转状脑卒中(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短暂的脑卒中症状,通常持续不到24小时,也称为“小卒中”。
老年心源性脑卒中的诊治(防治)在脑卒中患者中,大约有2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心源性,其中,房颤与脑卒中的关系最为引人注目。
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心源性脑卒中的诊断率仅仅有大约5%,可见,心源性脑卒中的诊断率还远远低于实际的发病率,其原因主要是对心源性脑卒中缺乏足够的认识与重视,缺乏脑卒中诊治过程中的多学科协作。
心源性脑卒中心源性脑卒中是心脑血栓子通过循环导致脑动脉栓塞引起相应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占缺血性卒中的20%左右,可以说是心脏病的重要并发症,与房颤、急性心梗、心内血栓、瓣膜式心脏病及人工心脏瓣膜有关。
搜集国内外一些有关缺血性脑卒中的资料按TOAST 分型进行分析统计发现,心源性脑卒中诊断构成比美国达到27%,美国黑人、阿根廷等也达到20%以上,而我们中国,尤其是大陆内地的资料显示约12%左右,可见国内心源性脑卒中的诊断是有待提高的。
对于心源性栓子的来源,一半是来源于非瓣膜性的房颤,其次是急性心梗、心室血栓、风湿性心脏病、人工心脏瓣膜等。
2008年我国发布的一项涵盖13个省份14个民族的调查结果显示,近3万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有0.77%,意味着我国房颤患病人数高达800万。
分析发现房颤的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其中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对于房颤亚型构成比,65%是非瓣膜性房颤,其次是孤立性房颤和瓣膜性房颤。
房颤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房颤导致卒中发病的危险程度是非房颤患者的5倍,没有经过治疗的房颤首次发生卒中的风险为5%。
心源性脑卒中的复发风险很高,既往有过卒中病史者年复发率为11.6%,且AF患者的卒中复发率高于非AF患者。
卒中后第1年内,AF患者的卒中复发率为6.9%,而非房颤者只有4.7%,P值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这个差别是从2个月开始就出现,随着时间的推迟区别逐渐拉大。
临床中我们经常用CHADS2评分来评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考虑到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既往卒中或TIA,积分≥2分时认为卒中风险较高。
《心源性卒中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0)》主要内容心源性栓塞性卒中(CES)是指来自心脏和主动脉弓的心源性栓子通过循环导致脑动脉栓塞引起相应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与其他病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相比,CES的病情程度相对更重、预后更差、复发率更高。
一、CES的流行病学CES占全部缺血性卒中的20%~30%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随着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不断提高,脑卒中的整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CES的相对比例逐渐升高。
二、CES病因分类与发病机制(一)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患病率在55岁以下人群中为0.1% ,而80岁及以上人群中则高达10.0%。
现认为左心耳血栓是心房颤动所致栓塞的主要来源,血栓易附于梳状肌,一旦发生脱落,栓子随着血流达靶器官则引起栓塞。
(二)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引起卒中的发生可能涉及多个机制,包括高凝状态、室壁运动减弱及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促进心腔(尤其是左心室)内栓子形成,当血栓脱落时阻塞脑血管则引起脑缺血而发病;另一方面, LVEF减少亦可造成低心输出相关的脑低灌注和脑血流自身调节能力的下降,进一步加剧脑缺血。
(三)急性冠脉综合征其致病机制主要是在AMI发生后,室壁的节段性运动异常、室壁瘤及伴发的各类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造成了左心室内附壁血栓的早期形成(2~11d),一旦左心室血栓脱落,造成脑血管的阻塞,则引起相应支配区域的脑缺血而发病。
(四)卵圆孔未闭卵圆孔未闭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20%~25%。
卵圆孔未闭主要通过反常栓塞机制致病。
来自下肢深静脉或盆腔静脉的血栓、手术或外伤后形成的脂肪栓子、潜水病或减压病所致的空气栓子等,经过未闭的卵圆孔进入动脉循环而引发脑血管栓塞事件。
(五)主动脉弓粥样硬化究其致病机制系由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所含成分中血栓性栓子和(或)胆固醇晶体栓子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脱落后,顺流至远端阻塞下游动脉(如颈动脉及其分支),继而造成靶器官的急性缺血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脑卒中和(或)TIA、肾脏梗死及其他靶器官梗死。
心源性卒中的诊疗进展心源性卒中(CES)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近30%。
因其存在多种病因,且同一患者可能多病因共存,发病机制及临床情况十分复杂,国内外对CES 诊断和治疗尚无统一标准。
因此,了解CES 诊疗的研究进展,加强对CES 的认识,进一步探索不同病因CES 最佳防治策略,将有助于提高CES 的诊疗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
心源性卒中是指来自心脏和主动脉弓的栓子通过循环导致脑动脉栓塞引起相应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1],是心源性栓塞性卒中(cardioembolic stroke,CES)的简称。
随着诊断技术及对疾病认识程度的不断提升,加之推测隐源性卒中的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因此CES 的比例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近30%[2]。
CES 涉及近10 种心脏疾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甚至存在多种病因共存的现象。
相较于其他缺血性卒中分型,CES 还具有病情程度相对更重、预后更差、复发率更高的特点。
因此,需要加强对CES 的认识,寻找最佳治疗方式。
一心源性卒中病因分类与发病机制在临床试验和临床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卒中分型是比较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同病因共存的情况越来越多,A-S-C-O 分型[3]便充分考虑了临床症状、影像、病因和发病机制等多种因素,分级罗列了肯定病因和潜在病因,为临床筛查提供了方向,也构成了基本达成共识的10 种CES 病因。
其中,可能导致CES 的病因分别是心房颤动(房颤)、心力衰竭(心衰)、急性冠脉综合征、卵圆孔未闭、主动脉弓粥样硬化、风湿性心脏病、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扩张型心肌病和心脏黏液瘤[4]。
目前认为其致卒中的机制主要为:①血流缓慢致心腔内血栓形成脱落;②异常的瓣膜表面附着物脱落;③体循环静脉系统的血栓经异常心房间通道进入动脉系统而造成栓塞(“矛盾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