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肝炎和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62例临床
- 格式:pdf
- 大小:293.04 KB
- 文档页数:2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护理目的:使患者疾病得以恢复,并通过住院了解相关疾病的知识和自我护理能力,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方法:加强病房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及对症护理。
给予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导。
结果:通过给予患者实施精心的护理措施,明显地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促进患者疾病康复。
结论:应根据不同的病症,给予不同的护理,使患者很快地脱离危险,顺利进入康复期,直至痊愈出院。
标签:肝硬化;临床护理;腹水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
两者并存,使患者病情更加复杂。
故临床治疗期间应给予患者精心地护理,以保障患者的生命,避免其发生严重并发症。
笔者对本院收治的46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6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其中8例患者为女性,38例患者为男性,患者年龄38~69岁。
所有患者均有腹部不适、肝区不适、厌油、厌食、乏力、恶心等临床表现。
2 护理措施2.1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此疾病患者应加强支持治疗和抗生素的应用[1]。
护理上加强病房巡视,不仅观察生命体征,还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性格、行为的变化,观察有无呕吐、呕吐物及粪便的颜色、性质的变化。
肝硬化合并腹水感染可诱发肝昏迷,应注意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和语言行为,测问计算力、定向力、定时力,观察是否有扑翼样震颤等,同时预防感染性休克的发生。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
2.2 对应用利尿剂患者的护理本组患者均用较大计量的利尿剂。
应用利尿剂治疗肝硬化腹水时,需护理观察:(1)电解质紊乱的影响:临床上使用的利尿剂除安体舒通外,其他均为排钾利尿剂,容易低钾,引起心律失常、心律不齐、心动过速等,护理时应观察脉搏的变化。
(2)骨骼肌的影响:肌肉松弛无力,应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协助生活护理。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
邝子良;陈虹心
【期刊名称】《河北医学》
【年(卷),期】2006(012)005
【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病情况及有关诱因.方法:对56例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资料进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率为8.78%,致病菌G-菌多见.结论: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临床特点起病不典型腹水中至大量,有进行性增加,顽固性腹水表现,腹水细胞计数和细菌培养是自发性腹膜炎(SBP)的诊断依据.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可以通过综合支持治疗,适当应用抗生素治疗而得到预防.
【总页数】3页(P428-430)
【作者】邝子良;陈虹心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广东,江门,529000;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广东,江门,5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2
【相关文献】
1.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60例临床分析 [J], 谢东亮
2.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46例临床分析 [J], 杨俊
3.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 [J], 王妮娟
4.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 [J], 王妮娟;
5.肝硬化腹腔积液并发自发性腹膜炎66例临床分析 [J], 蔺鹏珍;李国文;马丽萍;景崴;张文斐;赵超;郑刚;秦华;郭文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分析资料与方法1998年2月~2008年2月收治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患者191例,其中男136例,女55例,男女比例2.47∶1;年龄33~65岁,平均43.6岁。
其中社区感染163例,医院感染28例。
肝硬化病因:乙型肝炎肝硬化175例,丙型肝炎肝硬化10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混合性肝硬化3例。
诊断标准:①出现发热、腹痛、腹部压痛或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②腹水迅速增加,用利尿剂无效;③腹水白细胞≥500×106/L,白细胞10×109/L者72例(37.6%);腹水检查WBC>0.5×109/L者92例(48.1%),WBC在(0.1~0.5)×109/L 者17例(9%),WBC0.70者143例(74.8%),<0.50者28例(14.7%)。
细菌培养:有22例(11.5%)患者腹水细菌培养出现阳性,共分离出细菌18株。
腹水培养种类以大肠杆菌为主,占40.9%(9/22),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31.8%(7/22),链球菌27.2%(6/22)。
细菌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加替沙星和亚胺培南等抗生素敏感。
治疗及转归: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依据腹水细菌药敏结果选择1~4种抗菌药物联合抗菌治疗,多数用药7~10天。
抗菌药选用第三代头孢类(如头孢噻肟、头孢三嗪等)、第三代氟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
临床治愈58例(30.4%),好转38例(20%),恶化、无效95例(49.6%)。
主要死亡原因有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及感染性休克。
讨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的常见与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0%~30%。
这与肝硬化患者免疫功能明显降低,特别是肝内网状内皮系统严重受损、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以及白细胞粘附趋化与吞噬功能降低等原因有关。
本组资料结果表明,肝硬化腹水合并SBP致病菌大部分为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杆菌为主(40.9%),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结果相似。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82例临床分析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在腹腔及邻近无感染源(如腹腔脓肿、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肠穿孔等)情况下发生于腹腔的感染。
肝硬化患者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各种感染。
尤其是并发SBP者居多,住院的肝硬化患者SBP发病率为10%~30%[1],一旦发生,最终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早期诊断合理治疗至关重要。
现对收治的82例肝硬化合并SB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1994年3月~2010年4月收治各类肝硬化患者287例。
其中发生SBP确诊患者82例,其中男65例,女17例。
年龄18~83岁,平均48.5岁。
其中乙性肝炎肝硬化74例,隐源性肝硬化6例,酒精性肝硬化2例。
诊断标准:各类肝硬化的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标准[2]。
SBP确诊标准:①不同程度的发热、腹胀、少尿;②腹膜炎症状与体征;③腹水量迅速增多,利尿效果不好,排除结核性及继发性腹膜炎;④腹水中多核细胞>0.25×10<sup>9</sup>/L,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或分类可升高;⑤腹水培养发现致病菌。
观察项目:每天仔细询问病史、检查腹部体征、测量腹围、记录24小时尿量。
用药前外周血WBC>10×10<sup>9</sup>/L,中性粒细胞分类(N)>80%或腹水中WBC>0.5×10<sup>9</sup>/L者在用抗菌药物的第3天、第7天复查血常规和腹水常规。
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症状、体征消失,血WBC总数和分类下降至正常,腹水消失。
②有效: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用足量抗菌药物5~7天,症状、体征改善,腹水减少。
③无效: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用足量抗菌药物7~14天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恶化,腹水量增多,WBC总数和分类未下降。
结果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腹胀、腹部压痛从轻微症状到典型腹膜炎表现。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52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52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52例患者临床表现以顽固性腹水多见为45例(87%),腹部压痛、反跳痛28例(54%),而发热仅有12例(23%);腹水PMN≥0.25×109/L患者39例(75%),腹水细菌培养阳性者19例(36.6%);经抗炎治疗病愈出院35例(67.3%),死亡17例(32.7%)。
结论: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凡出现顽固性腹水,无诱因出现腹泻、肝性脑病者应警惕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腹水PMN≥0.25×109/L作为诊断标准较为合理。
合理抗生素治疗能提高治愈率,但最终预后仍取决于肝病的严重程度。
【关键词】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特点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晚期肝硬化患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由于SBP起病急缓各异,且受大量腹水稀释、机体反应性差等因素影响,临床表现多样,容易漏诊、误诊、误治。
现将我院2008年~2010年收治的52例SBP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进一步提高SBP临床诊疗水平。
1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52例,男40例,女12例,年龄30-69岁,平均为43岁。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37例,丙型肝炎后肝硬化8例,酒精性肝硬化5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2例。
全部病例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1]。
SBP的诊断符合1988年全国腹水学术讨论会上制定的参考标准[2]。
1结果1.1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见表)////1.2腹水细菌培养结果52例患者中腹水培养阳性者19例(36.6%),其中5例为复数菌感染,余均为单一菌株感染,其中大肠埃希菌10例,克雷伯杆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
1.3治疗与预后应用第三代头孢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静脉注射,严重者采用二联或三联,疗程2周。
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65例临床分析
黎顺松
【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6(008)006
【摘要】①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诊断及治疗.②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5例临床诊断为肝硬化腹水并发SBP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③结果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腹胀多见,发热次之,腹痛、腹部压痛、反跳痛较少见;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27.7%,以C-杆菌为主,大多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发现部分耐药致病菌只对亚胺培南、多肤类等抗生素敏感,经过综合抗感染治疗后,治愈39例(60%),好转20例(31%),无效6例(9%),总有效率为91%.④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应及时行腹水检查,明确是否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PMN绝对计数≥0.25×109/L),早期治疗.一般选择头孢三代等抗生素治疗是有效的,但应注意存在耐药细菌感染的可能,需动态观察腹水PMN绝对计数,重视腹水培养及药敏试验的价值.
【总页数】2页(P765-766)
【作者】黎顺松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人民医院,高邮,225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2
【相关文献】
1.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52例临床分析 [J], 凌宇;王文娟
2.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86例临床分析 [J], 邓家征
3.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58例临床分析 [J], 石明仁;刘士俊;陈静
4.肝硬化腹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 [J], 莫好红
5.40例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 [J], 楼丹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特点分析【关键词】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为晚期肝硬化患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易致误诊,且预后差。
作者对本院2003年1月至2006年8月诊断为肝硬化合并SBP的347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探讨肝硬化合并SBP的诊断及治疗。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47例患者中男241例,女106例;年龄35~69岁,平均53.4岁。
乙型肝炎肝硬化315例、丙型肝炎肝硬化11例、乙丁型肝炎肝硬化16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2例,其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117例,肝性脑病221例。
Child-Pugh分级C级328例,余19例为B级。
其中302例进行了腹水细菌培养,阳性28例(9.3%)。
1.2 诊断标准 (1)肝硬化诊断标准。
按2000年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标准[1,2];(3)排除继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基础上并符合下列标准。
实验室检查符合以下之一:①腹水培养阳性;②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或分类升高,腹水检查外观混浊,白细胞总数>0.5×109/L或多核细胞数(PMN)≥250个/mm3;比重增高,利凡他试验阳性。
临床表现符合以下之一:①不同程度的发热;②不同程度的腹痛;③不同程度的腹胀;④不同程度的压痛、反跳痛;⑤腹水量迅速增多,利尿剂效果不佳。
1.3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无菌抽取腹水10ml送检。
细菌鉴定按WHO推荐的K—B法进行。
采用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32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以上细菌鉴定药敏分析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2 结果2.1 临床特征发热226例,其中体温≥38.5℃ 67例,腹痛163例,腹胀256例,有腹部压痛或反跳痛196例,少量腹水54例,中大量腹水293例,其中顽固性腹水261例。
2.2 实验室结果本组行细菌学检查302例患者中,阳性28例,其中3例为复数菌感染,余均为单一菌株感染,其中大肠埃希菌13例,肺炎克雷伯杆菌7例,洛菲不动杆菌4例,嗜麦窄食单胞菌2例,嗜水气假单胞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表皮葡萄球菌2例,粪肠球菌1例。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治分析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2008年9月~2010年8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54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腹水培养、药敏试验、治疗方法和疾病转归等情况。
结果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腹痛、腹胀等一般症状为主,典型的腹膜刺激征仅见于部分患者。
腹水培养以大肠杆菌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提示对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敏感。
全部患者采用第3代头孢菌素治疗后,治愈8例,好转25例,无效14例,死亡7例,总有效率为61.11%。
结论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临床诊疗时应予以重视,及时进行腹水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高敏感抗生素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标签: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指在腹腔内脏器未发生穿孔而腹膜发生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常继发于肝硬化等疾病。
早期进行明确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1]。
笔者所在医院对2008年9月~2010年8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SB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9月~2010年8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SBP患者54例,年龄36~75岁,平均(51.6±10.2)岁;其中男33例,女21例。
基础病因包括乙型肝炎后肝硬化40例,丙型肝炎后肝硬化5例,混合性肝硬化3例,酒精性肝硬化6例。
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部压痛、腹胀等症状,有明显的肝失代偿征象,肝功能检查结果提示AST、ALT和总胆红素明显升高,B超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有腹水存在,并经腹腔穿刺证实。
腹水呈进行性加重,应用利尿剂无效;腹水细菌培养为阳性。
全部患者出现反跳痛、发热等典型腹膜炎症状32例,合并肝性脑病4例,肝肾综合征3例,电解质紊乱17例,感染性休克2例。
重症肝炎和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62例临床分析张靖凯,张学东(大连市金州区传染病医院,辽宁大连116100)【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感染细菌的种类以及临床转归情况。
方法对慢性重症肝炎和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62例患者腹水常规检查:有39例(62.9%)腹水白细胞总数达0.5×109/L以上,51例(82.2%)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MN)≥0.25×109/L;外周血常规:有10例(16.1%)白细胞总数达10×109/L以上,PMN比值达70%以上者32例(51.6%);59例做腹水细菌培养,阳性6例(10.1%),其中5例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1例。
62例中,治愈23例(37.1%),好转18例(29.0%),死亡21例(33.9%)。
结论腹膜炎患者感染中毒症状不明显,腹水中的白细胞总数、PMN比值及外周血PMN比值为确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较可靠参数,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低,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积极治疗原发肝病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提高重症肝病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关键词】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重症肝炎;肝硬化文章编号:1009-5519(2012)07-1024-02中图法分类号:R572.2文献标识码:B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慢性肝病的常见并发症,是慢性肝病发展恶化的诱因,直接影响预后。
因此,本文对其临床特点,病原菌种类及诊治、转归等给予分析、总结。
旨在对该病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愈好转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12月至2010年10月本院62例慢性重症肝炎和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其中慢性重症肝炎1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46例;男55例,女7例,年龄29~72岁,平均47.2岁。
1.2诊断标准慢性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参考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1]。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标准参照1988年全国腹水学术讨论会共识中的诊断标准[2]。
1.3治疗(1)护肝解毒及加强支持治疗,静脉滴注血浆、清蛋白、补充足够热量等;(2)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调节;(3)保护胃肠黏膜,预防出血倾向;(4)适当的利尿治疗;(5)相应的对症治疗等;(6)根据患者临床情况选择2种抗生素联合治疗,腹水细菌培养阳性者,则依据菌株的种类及药敏结果,选择相应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
一般选用头孢三代联合喹诺酮类,连用10~14d。
1.4疗效判断治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腹水消退,肝功能各项主要指标明显改善,病原菌阴转。
好转:症状、体征改善,腹水无增加或较原来减少,腹水检查各项指标好转,肝功能指标稍改善。
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腹水无减少或增加,腹水检查指标无变化或恶化,肝功能较原来恶化。
2结果2.1主要临床表现发热26例(41.9%),腹胀60例(96.8%),腹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4月15日第28卷第7期J Mod Med Health ,April 15,2012,Vol.28,No.7翼状胬肉为结膜组织变性所致的一种良性增殖性病变,原因不明,可能与风沙、烟尘、阳光、紫外线等长期刺激有关,多发生于室外工作者。
其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术后复发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难题[1-2]。
本文对目前常用的减少术后复发率的3种手术疗效进行了比较。
现采用在翼状胬肉切除基础上联合应用自体带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人羊膜移植术及丝裂霉素C 治疗,比较3种术式的疗效,寻找防止复发、安全高效的手术方法,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门诊和住院翼状胬肉患者50例(60眼),其中男32眼,女28眼,年龄36~76岁,平均62岁。
所有患者均进行视力、屈光、裂隙灯、眼压等眼科常规检查。
排除胶原血管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妊娠、干眼症、眼表急性炎症、睑球粘连及角膜缘部曾经接受手术者。
胬肉均为初发,鼻侧、头部浸入角膜缘内1~5mm 。
根据手术方法不同随机分为3组。
A 组丝裂霉素C 组(MMC )20眼,B 组羊膜移植术组(AMT )20眼,C 组自体带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组(ALCT )20眼。
1.2羊膜的制备与保存羊膜取自剖宫产健康孕妇的胎盘,产前孕妇进行血清学监测,排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梅毒螺旋体感染者。
剖宫产后立即取其胎盘,在无菌操作下,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胎盘表面的血迹,用含抗生素的无菌生理盐水浸泡胎盘10min ,将羊膜从绒毛膜分离出来,上皮面朝上平铺于滤纸上,剪成3~4cm 大小,将其置入100%无菌甘油瓶中脱水24h 后转移至另一甘油瓶内,密封置入4℃冰箱内保存,使用时用生理盐水冲去甘油,聚维酮碘浸泡10min ,再入8×104U/L 庆大霉素的生理盐水中,复水30min ,并冲洗3次后使用。
1.3手术方法手术均在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润麻醉及手术显微镜下进行。
MMC 组:按传统翼状胬肉切除术切除距胬肉头部0.5mm 正常角膜处开始,沿其外周浅层切开上皮层及其基质浅层,切削深度以完全切除病变组织为宜,剖切胬肉头部,确保角膜上下不留血管及纤维组织,继续分离胬肉下组织至泪阜部,剪除胬肉头部及肥厚增生的结膜下组织,烧灼止血。
用0.2mg/ml 丝裂霉素C 棉片,置于巩膜创面3min ,用生理盐水100ml 反复冲洗,将结膜近角巩膜侧保留2mm 的巩膜裸露区间断缝合。
AMT 组:胬翼状胬肉3种术式疗效比较韩庆(昆明市经开人民医院,云南昆明650236)【关键词】翼状胬肉;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羊膜移植;丝裂霉素文章编号:1009-5519(2012)07-1025-02中图法分类号:R777.33文献标识码:B 痛23例(37.1%),腹部轻度压痛、反跳痛29例(46.8%),腹水短期增多、利尿治疗效果差47例(75.8%),感染中毒休克1例(1.6%),上消化道出血8例(12.9%),肝性脑病12例(19.4%),肝肾综合征11例(17.7%)。
全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肝病症状、体征及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改变。
2.2实验室检查62例均常规腹腔穿刺抽取腹水做常规检查,其中腹水白细胞总数达0.5×109/L 以上者39例(62.9%),51例(82.2%)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MN )≥0.25×109/L 。
有59例做了腹水细菌培养,其中阳性者6例(10.1%),6例中大肠埃希菌5例,克雷伯杆菌1例。
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总数达10×109/L 以上者10例(16.1%),PMN 比值达70%以上者32例(51.6%)。
2.3转归本组62例中治愈23例(37.1%),好转18例(29.0%),死亡21例(33.9%),死亡主要原因为肝肾综合征11例,其次为上消化道出血5例及肝性脑病4例,1例为感染中毒休克所致。
3讨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致病菌多为肠道条件致病菌,一般正常状况下这些菌群只寄生在肠道内,不会引起病变,但慢性肝病者营养状况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解毒功能下降,加上长期的体能消耗,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慢性肝病伴有腹水者,常有肠道动力的改变[3],细菌过度生长和肠壁通透性增加导致肠道菌群易位,进入腹腔引起感染,即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本组患者检出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也证明了上述观点。
本组行腹水培养59例,阳性者6例(10.1%),明显低于文献报道[4],可能与腹水培养的时机、未行床边接种、院前应用抗生素有关。
本组大多数患者腹膜感染中毒症状不明显,腹膜炎体征不典型,大多数患者以腹胀、短期内腹水增加而利尿效果差为主要临床表现,因而易被原发肝病的临床表现所掩盖,易被临床忽视而致漏诊、误诊,延误治疗。
所以在诊治慢性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过程中,如腹胀加重,腹水增多,用原发肝病的常见原因不易解释者,应考虑存在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可能,须做相关检查,以尽早确诊、及时治疗。
本组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确立诊断有赖于腹穿腹水常规检查、腹水培养、外周血检查等而确诊,从腹水白细胞总数、腹水PMN 数量及外周血PMN 比值3项指标分析表明,其可为确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主要实验室参数。
从转归状况分析,本组患者治愈、好转率低41例(66.1%),死亡率高21例(33.9%),主要死亡原因为重症肝炎、肝硬化的并发症,其中肝肾综合征为首位,其次为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
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可加重原发肝病,诱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或加重,所以临床中若能早发现、早确诊、及时给予正确的治疗,对减轻原发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提高救治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8(1):56-62.[2]全国腹水学术讨论会制定.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参考标准[J].中华消化杂志,1989,9(6):359.[3]贾杰.肝硬化腹腔感染的治疗[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4,20(1):6-7.[4]翁心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一些共识与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7):389-390.(收稿日期:2012-03-15)(本文编辑:谭晓芸)·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