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并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一
- 格式:docx
- 大小:61.74 KB
- 文档页数:46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夸张这六种修辞手法。
2、能够判断出具体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让句子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这六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难点: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让句子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一、情景激趣出示一组句子: (1)天上的星星很多。
(2)天上的星星很多,就像一双双小眼睛。
对比分析出(2)句写得更好,因为说星星像小眼睛,让星星的样子变得生动起来了,显得更加亲切。
这就是修辞手法的魔力。
我们今天一起走进它.二、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一)含义也叫打比方,根据事物的相似点,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不同类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它可以让事物变得更加具体,变得生动形象。
注意:相比较的事物必须是不同类别,并且具有相似之处.组成结构:本体、喻体、比喻词如:柿子可真红呀,就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枝头。
(二)类别明喻:句子中出现了本体、喻体、比喻词例句:河面上的柳条好像姑娘的辫子一样美丽。
暗喻:句子中出现了本体、喻体、用“是”、“变成”等词语来代替比喻词。
例句:冬天,结冰的水面变成了一面镜子。
借喻:句子中没有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句:夜深了,一双双小眼睛还在天上眨呀眨的。
三、学习拟人的修辞手法(一)含义把一个事物赋予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感受等的修辞手法。
例句:春风给大地穿上了一件花衣裳。
(二)拟人和比喻的不同拟人句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句中把物当作人来写。
四、学习排比的修辞手法(一)含义把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差不多的短语或句子连用的修辞手法。
例句:真正的英雄,永远不知停顿,永远不知满足,永远不言失败。
五、学习夸张的修辞手法(一)含义把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点作扩大、缩小或超前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二)类别(1)夸大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语文基础知识三、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各地中考考试说明,要求同学们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并指出修辞方法重在运用。
高中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要能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这告诉我们无论初中还是高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会是单纯的概念考查,其目的应该是指导语言实践,即学生不仅要理解概念、学会辨识,还要学会运用。
高中在运用上强调不仅要会用一种修辞方法表达,也要会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相结合的表达,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和文采。
从命题范围看,高中对修辞的考查有时也与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和语言运用相结合。
(一)中考试题例举(巴中市201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反复、拟人)B.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比喻)C.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讽刺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
(排比)D.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设问)【试题分析】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要求考生审读文句,独立判断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高一试题体验1.(海原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内容与示例相关。
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帮你找好行走的重心,支撑起希望的原野。
2.(阜新市育才教育集团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学是一门高深难懂的学问,有一些名家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把高深的道理明明白白介绍给普通读者。
《谈美》就是朱光潜先生写的这样一本雅俗共赏的美学佳作。
它写于1932年,此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书信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等问题,娓娓道来,平易亲切,在青年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三十多次的畅销书。
修辞手法一、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1)概念: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
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①要求: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②作用:生动形象地体现本体的特点。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分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他顶着一头蓬草走进了教室。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里,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亮、感受等角度,抓住明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荷花的美。
)2.比拟(1)概念: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特点: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作用: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把物体当作人来写。
例如:杜甫川(地名)唱来柳林铺(地名)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3.借代(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修辞手法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与实例分析与应用修辞手法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与实例分析与应用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表达技巧,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作家可以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说服力。
本文将分析并归纳常见的修辞手法,探讨其运用技巧,并提供一些实例分析和应用方法。
一、比喻手法比喻是一种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来形成形象、生动的表达的修辞手法。
使用比喻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形象感。
比如,在描写夕阳的时候可以使用“夕阳如火,熊熊燃烧,照亮了整个天空”来形容夕阳的壮美。
通过将夕阳与火相比,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夕阳的热情和美丽。
二、拟人手法拟人是指将非生物事物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表达其特征或展示情感。
拟人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我们可以说“时间像匆忙的行人,不知不觉地走过了这个夜晚”。
通过将时间拟人化为匆忙的行人,让读者感受到时间流逝的迅速和不可挽回。
三、排比手法排比是通过使用相同的句式或结构,将多个相似或相关的词语、短语或句子并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节奏感。
例如,“她是我的骄傲,她是我的依靠,她是我的力量”。
通过排比的方式,强调了“她”对我来说的重要性,使读者更加明确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四、夸张手法夸张是指对事实和真实情况进行过分的夸大和扩大,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说服力。
比如,“我饿得连骨头都能吃下去了”,这是对饥饿的夸张描述。
通过夸张手法,强调了作者的饥饿感,并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饥肠辘辘。
五、对偶手法对偶是指将两个相对或相似的事物、概念或词语进行对比或并列,以达到强调和对比的作用。
例如,“春天带来了希望,冬天带来了寒冷”。
通过将春天与希望对应,冬天与寒冷对应,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思。
六、借代手法借代是指用一种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以在表达中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里的“滚滚长江”就是借代了中国民族的历史长河。
修辞手法的辨析与运用修辞手法是一种常用的修辞表达技巧,通过运用各种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感染力更强。
在本文中,我将对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辨析,并探讨它们在写作中的运用。
一、比喻与拟人比喻和拟人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们都可以通过类比来表达抽象概念。
比如,我们常说“他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这就是一种比喻的表达方式,通过将笑容与阳光进行类比,强调出笑容的明亮和积极。
而拟人则是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特征,比如“风儿轻轻地吹拂着脸庞”,通过给风加上“吹拂”这个词,使得读者可以感受到风带来的柔和触感。
二、排比与对比排比和对比是常用的修辞手法,它们可以通过对比或者并列来加强表达的力度。
排比通常指的是将一系列具有相同结构的词语或短语进行并列,比如“既然选择了追求梦想,就不要怕吃苦、付出努力和承受挫折”。
而对比则是通过将两个相对立的事物进行对照,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
比如,“黑夜中的孤独与白昼中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夸张与设问夸张和设问是修辞手法中的常见方式,它们可以通过变化句子的语气和表达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夸张可以通过对事物进行程度的放大来突出其特征,比如“如此之大,以至于无法想象”。
而设问则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增加文章的引导性和互动性。
比如“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时间会这么快就溜走了呢?”四、比较与例证通过比较和例证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观点,加强说服力。
比较可以通过对两个事物或现象的对照来突出它们的差异,比如“与过去相比,现在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而例证则是通过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证明某种观点的正确性,比如“这本书的评论很高,比如有很多读者为其打出了五星好评”。
五、倒装与修辞叠加倒装和修辞叠加是修辞手法中的高级技巧,可以使语句更富有变化和节奏感。
倒装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进行调换,比如“跑来的是一只小鸟,而不是苍蝇”。
修辞叠加则是在一句话中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加表达的层次和韵律感。
修辞手法的辨析与运用理解不同修辞手法的效果和特点修辞手法的辨析与运用:理解不同修辞手法的效果和特点修辞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作者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达效果,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辨析与运用,并分析其效果和特点。
一、比喻与拟人比喻是通过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来传达某一事物的属性、特征或意义。
拟人则是将非人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行为或感情,使其栩栩如生。
比喻和拟人都可以使描述更加生动形象,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他的眼神如炬,犹如狼一般锋利。
”这里通过比喻,将眼神与炬火和狼相联系,突出了其锋利和凶狠的特点。
二、夸张与反语夸张是一种运用“放大”的手法,通过夸大事物的某一方面来强调其特征或效果。
反语则是用表面上的反向词语来强调事物实际的情况或表达某种感情。
这两种修辞手法常常用于幽默、讽刺或强调的场合。
例如,“他背上有千斤重的担子。
”这里通过夸张,突出了背负压力的沉重。
再比如,“这个计划真是太完美了,简直不能再完美了。
”通过反语,强调了计划的出众。
三、对偶与排比对偶是指在词句的组合上,通过将一对事物、概念或特征进行并列,使其产生一种对比或呼应的效果。
排比则是将多个相似或类似的词句进行并列,以增强修辞的效果。
对偶和排比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语言更加有韵律感。
例如,“既来之,则安之;既战之,则勇之。
”这里的对偶使句子节奏感强,并突出了“来”“安”“战”“勇”的呼应关系。
四、比较与衬托比较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照,揭示其共同点或差异,以突出一个事物的特点。
衬托则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其周围的事物进行对比,以凸显其突出性格或特征。
比较和衬托可以使描述更加生动,加深读者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她如花一般美丽,和身边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里通过比较和衬托,突出了主人公的美丽和与他人的差异。
五、借代与象征借代是通过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有时也可以通过用一种感官形象代替一种感受或情感。
修辞手法辨析与鉴赏技巧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作家和诗人能够更加巧妙地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对于读者来说,要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就需要具备辨析和鉴赏修辞手法的技巧。
本文将对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辨析,并介绍一些鉴赏修辞手法的技巧。
一、辨析修辞手法1. 比喻与隐喻比喻是一种通过明示或暗示的方式将两种不同事物进行比较,以强化原本事物的形象。
而隐喻则是通过暗示或运用象征性的手法,将一种事物转化为另一种事物的意义。
比喻和隐喻都是通过类比的方式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但比喻是直接的,而隐喻则需要读者通过联想去理解。
2. 排比与对偶排比是指在句子或段落中,列举相同结构、相同修辞成分或相似意义的短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对偶则是通过平行结构,将两个相对的事物进行对比,体现韵律感和节奏感。
3. 夸张与婉约夸张手法通过对某一事物进行过分描述,以强调其独特性或增加戏剧性效果。
夸张与夸张之间也有强弱之分,不同程度的夸张可以营造不同的效果。
婉约则是通过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追求简洁、优雅的效果。
4. 比较与对照比较是通过将两种不同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其中的特点。
比较可以是正面积极的,也可以是负面消极的。
对照则是通过对两个或多个相似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它们的异同或特征。
5. 拟人与拟物拟人手法是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概念赋予人的性格、能力和行为,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拟物手法则是对生物或具体事物赋予人类的特征,使其更加生动而形象化。
二、鉴赏修辞手法的技巧1. 阅读广泛:多阅读、多欣赏各种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感知力和辨析能力,逐渐熟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关注上下文:修辞手法往往与上下文紧密相关,在鉴赏时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理解作品内在的意境和情感。
3. 分析手法作用:修辞手法的使用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加强表达效果。
在鉴赏时,要分析修辞手法对作品整体的影响,如增强感染力、塑造形象、营造氛围等。
修辞手法辨析修辞是一种修饰说话或写作的技巧,通过运用一定的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并增强表达的效果。
在文学创作中,修辞手法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感染力。
本文将通过对比和辨析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探讨它们的区别和特点。
1. 比喻与暗喻比喻和暗喻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表达方法。
比喻是一种明显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表达出某种特定的含义。
例如,“他是一只奔腾的狮子”,这里用“狮子”来形容某人的勇猛和威严。
暗喻则是一种含蓄的修辞手法,通过隐喻和曲折的方式来表达意思。
例如,“月亮悄悄地爬上天空”,它并没有直接说月亮在升起,而是通过“爬上天空”这一形象的描述来暗示月亮的行动。
2. 比拟与拟人比拟和拟人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比拟是通过对两个事物进行比较,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某个对象或情感。
比如,“他心如湖水般平静”,这里通过将“心”与“湖水”进行比拟,来形容他内心的平静。
拟人则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和行为,使其更具生动性。
例如,“树木在微风中低声细语”,这里将“树木”赋予了人的特质,增强了描写的效果。
3. 象征与对偶象征和对偶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修辞手段。
象征是通过使用一个具体事物来代表或象征一个抽象概念,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和易于理解。
例如,“白鸽”象征和平与和谐,“红玫瑰”象征爱情和热情等。
对偶则是通过将相对的事物进行对比,以强调反差和对立。
例如,“生活与死亡,善与恶,阳光与黑暗”,这里通过对比来凸显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矛盾。
4. 反问与修辞疑问反问和修辞疑问是修辞手法中常见的表达形式。
反问是通过提出一个既明显又众所周知的问题,期望引起对方注意并加强语气的一种手法。
例如,“你难道忘了我们曾经的约定吗?”修辞疑问则是将一个明显的陈述转化为一个问题,以达到加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的爱吗?”通过反问和修辞疑问,使语言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总结: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和修辞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修辞手法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是一种常用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段,通过运用特定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讨论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并探讨它们的运用及效果。
1. 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两种事物进行类比来传达某种意义或形象。
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增强文章的形象感。
比如,"她的笑容如明媚的阳光般温暖"。
2. 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和行为,使其更生动,增强读者的共鸣。
例如,"树木在微风中低声诉说"。
3. 借代借代是用一个概念或符号代替另一个,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比如,"心灵的深处,是一片湛蓝的海洋"。
4. 排比排比是通过重复的句式结构来强调一系列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增加句子的力量和节奏感。
例如,"我们不图回报,不图名利,不图富有,我们只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追求真理"。
5. 对偶对偶是通过将相对或矛盾的词语或结构放在一起,以形成对比和平衡的效果。
比如,"世界上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极端:喧嚣的城市和宁静的乡村"。
6. 省略省略是在表达过程中有意地删除一些词语或短语,以增加表达的简洁性和力量。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7. 夸张夸张是为了强调某种情感或效果而对事物进行过分的渲染,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比如,"他能飞上天空,穿越时空"。
8. 比较比较是通过将两个或者多个事物进行对照来表达某种观点或感悟。
比如,"他的眼睛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明亮"。
9. 平行平行是通过使用相同的句式结构或语法结构,以增强句子的连贯性和平衡感。
例如,"春天来了,大地苏醒了,百花争艳了"。
10. 反问反问是一种发问的方式,实际上是为了表达某种观点或强调一种论述。
比如,"难道我们不应该追求更好的未来吗?"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修辞手法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辨析:常见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是一种艺术技巧,通过运用言辞的特殊表达方式,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文学创作、辞章写作以及修辞教学等领域中,修辞手法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辨析,并探讨其巧妙运用。
一、比喻比喻是修辞手法中常见且重要的一种,通过运用类比的手法,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联系,以此来达到形象生动、引起读者共鸣的效果。
比喻多用于文学作品和议论文中,可以增强文章的形象和情感色彩。
例如:在描写一个人物时,可以使用比喻来展现他的特征,如“他的眼睛像两颗明亮的星星”。
二、夸张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放大、夸大某个事物或现象的特征或情感表达,来达到强调、夸大效果的目的。
夸张多用于幽默、讽刺等文体中,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在描述一个人的丑陋时,可以使用夸张来渲染他的丑态,如“他的脸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疙瘩”。
三、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重复的表达方式,将具有相同结构或意义的语句进行列举,以此来达到增强语气、加强表达力的效果。
排比多用于演讲、劝说等场合,可以使文章更加有力和有节奏感。
例如:在一篇演讲中,可以使用排比来强调某个观点的重要性,如“学习要勤奋,工作要努力,生活要积极”。
四、反问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提出疑问句,实际上希望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以此来引起读者或听众的思考和共鸣。
反问多用于议论文和演讲中,可以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例如:在论述一个问题时,可以使用反问来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如“难道我们不应该保护环境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呼吁大家行动起来?”五、对比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以此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达到强调和凸显的效果。
对比多用于描写和议论文中,可以使文章更加丰富多样。
例如:在描述一个场景时,可以使用对比来展现其中的不同情感,如“阳光明媚的春天,花草竞相开放,而阴霾的冬天,大地一片死寂”。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运用举例深圳市布吉中学王泽中(请大家一定妥善保管,今后不再重复印发,初三也同样有用)《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当然,教材中还出现的修辞格有借代、引用、反语等。
这里,我现在给大家讲解并一一举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3)、比喻词.(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则没有。
)A、明喻,特点:甲像乙, 常见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例句:A1、晓明跑得如离弦的箭。
A2、幸福像花儿一样。
A3、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
A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句把“白雪”比作“梨花”.A5、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A6、日岀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A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A8、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暗喻,特点:甲是乙,暗喻没有比喻词,比喻词有:是、成为等。
例句:B1、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B2、孩子是祖国的花朵.B3、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
B4、玩累了的女儿就是贪睡的小猫,习惯性地躺在了外面的小床上.C、借喻,特点:甲代乙,不出现主体,无比喻词出现。
例句:C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C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C3、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第六章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重要相近修辞的辨析(一)比拟和比喻比拟只有被比拟的事物,不出现拟体。
比喻中的喻体是一定要出现的,它的出现是比喻最根本的标志。
如:①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比拟)只有被拟体——帝国主义出现,没有出现拟体——狗。
②帝国主义像狗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
(比喻)“像狗一样”,出现了喻体。
(二)借喻和借代共同点:本体都不出现,而是用另一个事物来代替本体事物。
不同点:借喻重在“喻”,是取两个事物的相似点进行比喻。
借代重在“代”,是借两个事物的相关性进行替代,其中不存在相似因素。
鉴别两者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在本体和喻体或借体中间加个“像”字,如果能成立,即是借喻,反之,则是借代。
借喻和借代都能从上下文中找到各自的本体事物。
如: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借代)本体是精锐的部队。
本体像金戈铁马,不能成立。
②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借喻)本体是凶恶的侵略者。
本体像豺狼,能成立。
(三)反复和排比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
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的修辞作用是强调突出,排比的修辞作用是增强气势。
间隔反复往往与排比合用。
从句式看是排比,从语句重复看是反复,这是两种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反复与排比综合运用,既可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突出,又能使气势更加磅礴。
反复和重复不同。
重复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贫乏,语言累赘;反复则是一种常用的积极表达手段。
对点练1.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家都很喜欢她,因为她长得好像明星刘亦菲。
——运用比喻,强调“她”长得很漂亮。
B.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幅青绿山水画。
——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了荔枝树林夜色的浓郁和美好。
C.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
——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大海涨潮时的气势。
D.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运用设问,表现小燕子的可爱。
中考重点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的辨析与应用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艺术手段,通过运用特定的修辞手法,作家能够更加生动地描绘事物,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在中考中,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和应用能力的考查也日益重要。
本文将从中考重点修辞手法入手,对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辨析,并给出相应的应用示例。
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并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比喻的效果常常体现在描绘生动、形象鲜明等方面。
例如,当我们说“她的笑容如鲜花般绽放”时,将笑容与鲜花进行类比,使得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了笑容的美丽和明亮。
在中考题中,常常会出现对于比喻的理解和分析,考查学生对于比喻所表达意义的把握能力。
2. 拟人拟人是一种将非人物赋予人的形象和行为特征的修辞手法,通过给予非人物以人类特质,使得描写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共鸣。
例如,当我们说“风儿轻轻地吹拂着大地”时,将风儿赋予了吹拂的动作,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风的柔和和大地的被爱抚。
在中考中,对拟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很多文章中通过拟人手法来增强情感表达。
3. 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渲染,以突出其特征或效果的修辞手法。
夸张常常用于幽默或夸张夸大的语境中,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夸张。
例如,当我们说“他生气时,嘴巴能够喷火”时,通过将生气与嘴巴喷火进行夸张,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此人生气时的强烈情绪。
夸张常常在中考的阅读理解题中出现,通过理解并分析夸张所表达的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排比排比是一种将一系列并列的事物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不同的事物相连接,使得句子更加富有节奏感和气势感。
例如,当我们说“信任是爱的支撑,是友谊的基石,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时,通过将"是爱的支撑"、"是友谊的基石"、"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并列,使得句子更富有力量感。
辨析并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分析解读:《文化综合考试大纲》中规定:“鉴别并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借代、夸张、比拟、设问、反问、排比、对偶”,能力层级为D级。
其考查特点是:1.选择题中会有一个修辞题目,3分。
2.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辨别修辞手法的类型,或者是判断修辞手法使用的恰当与否,或者判断修辞手法作用分析的正确与否。
从湖北省近十年的技能高考试题来看,除了2010年是判断修辞手法的恰当与否,连续九年都是辨别修辞手法的类型,而且有五年重点是考查比拟的修辞手法,要么单纯考查拟人的特点,要么考查拟人和拟物的区别,要么考查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3.修辞手法的题目还会在仿写题目或者扩写题目中出现。
4.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中也会出现修辞手法的内容。
复习建议:借助复习资料,结合实例弄清考纲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并学会辨析比喻和比拟、借喻和借代、设问与反问、对偶和排比之间的区别。
真题解析1.(2014年湖北省技能高考文化综合试题)下面各诗句中,能与“红杏枝头春意闹”构成对偶的一句是()A.绿杨烟外晓寒轻B.和风细雨不须归C.疏影横斜水清浅D.江流天外浮帆影答案A。
解析:对偶是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其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A项绿对红,杨对杏,烟外对枝头,晓寒对春意,轻对闹,属于对偶中的反对。
其余三项都不符合对偶的条件。
2.(2015年湖北省技能高考文化综合试题)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月亮悄悄躲进了云层,天一下黑下来了。
B.小提琴声从窗外飘进来,听得雯雯都竖起了耳朵。
C.我不禁对着大海高喊:“大海啊,我爱你!”D.小溪愉快地流淌着,绕过一座又一座大山!答案B 解析:A拟人.作者把月亮人格化,赋予月亮人的情态和动作,“悄悄”“躲”进云层;B“竖”耳朵的只有动物,作者赋予小姑娘雯雯动物的动作,属于拟物C用指代人的代词“你”指大海;D拟人.赋予小溪人的情感“愉快”。
此题考查比拟中拟人和拟物的区别。
把物当作人来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叫拟物。
3.(2016年湖北技能高考文化综合试题)下列各项中,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在我们祖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孝顺是一朵美丽的浪花。
B.有花的地方,就有蜂,就有蝶。
每次看到它们绕着花飞前飞后,就觉得生命真是一种美。
C.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
D.家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谁动真情谁才能读懂它。
答案B。
解析:ACD都是暗喻,有本体喻体,中间没有比喻词,用不明显的比喻词“是”联结。
B项虽然也有“是”,但它只是直接的陈述。
比喻句是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4.(2017年湖北技能高考文化综合试题)下列各项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项是()A.四周静极了,只有山泉在弹奏着叮咚的琴声。
B.优美的琴声从窗口流出,连树枝上的小鸟都在屏息静听。
C.一群天真活泼的红领巾唱着校歌走在绿色的田野上。
D.看见不如他的人,他总是把尾巴翘得很高。
答案:C。
解析:C项是借代,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用特征代本体。
ABD是比拟,其中AB项都是拟人,山泉弹琴,小鸟屏息静听;D项是拟物,赋予人动物的行为,翘尾巴。
5.(2018年湖北技能高考文化综合试题)下列各项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A.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B.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C.每道山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D.清风徐来,盛开的月季花笑得合不拢嘴,频频朝人们点头致意。
答案:B。
解析:ACD都是拟人,作者直接赋予本体人的动作、性格情态;B项是比喻把水珠比作一串串宝石。
比喻与比拟的区别: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
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
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技法指导《考试大纲》中对高考的修辞手法类别做了清楚的规定,即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八种。
但是修辞手法在高考试卷中可设题的地方是比较广泛的,选择题中的辨别类型、句子仿写与扩展中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古典诗歌以及现代文的阅读中修辞手法在语段(或篇章)中的作用等。
历年高考试卷中,修辞方法与语言表达、阅读鉴赏结合考查是近年高考的发展趋势所在,这或许也是以后修辞命题的一大热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更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本节重点讲述易混修辞手法的辨别、修辞手法的一般知识,训练题目中重点针对选择题目类型进行训练,其他的修辞手法的用法,我们将在仿写句子、扩展语句、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中专门讲述。
几种容易混淆修辞格的辨析1.借喻与借代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都是本体不出现,用喻体(或者代体)代替本体的修辞手法,所以从形式上是完全一样的。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在于:(1)借喻与借代的构成基础不同。
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构成基础是相似的,它是喻的一种;而借代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本体与被借事物之间构成基础是相关性。
例如:①我们去找那个歪嘴巴算账。
(借代)②我们去找那个寄生虫算账。
(借喻)例①中的歪嘴巴就是以人物的外形特征代人物,本句是借代。
但是例②中的“寄生虫”与那个人之间在不劳而获这点上具有相似性,本句就属于借喻。
(2)借喻可以改成明喻“甲像乙”的形式,而借代则不能。
第①句不能改成“我们去找那个像歪嘴巴一样的人”。
但是第②句则可以改成“我们去找那个像寄生虫一样的人算账”。
(3)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之间的关系比较固定,如“红领中“只代少先队员;而借喻的喻体之间的关系是灵活的,如“太阳”可比喻共产党、新中国、青年等。
【巩固练习一】试指出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1、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
()2、红领巾在车站宣传卫生。
()3、讨厌的“尖鼻子”,“豆芽菜”恨恨地想,他干什么盯着人不放。
()4、孤帆一片日边来。
()5、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6、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7、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地说……()8、“看我们不揍你一顿,你这个传播伤害病的虱子!”()9、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10、旌旗十万斩阎罗。
()2.比拟与比喻比喻重在‘喻’,即以甲事物喻乙事物,甲乙两物有主有从;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相融,浑然一体。
具体区别是:(1)比喻与比拟的性质不同、作用不同。
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
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谓、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
乙事物—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请看如下例句:①故人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不好攻暂且围着算了。
(徐海东《奠基礼》)②他确乎有点像一橡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老舍《骆驼祥子》)③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杨朔《金字塔夜月》)④真理它却不会弯腰。
(臧克家《胜利的狂飚》)例①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时的处境,二者有相似点,能给人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比喻。
例②从树的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的外貌、气质特征,两者有相似点,也属比喻。
例③“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样的特征,现以生物的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例④将无形的抽象物“真理”人格化、形象化,也属比拟。
(2)比喻与比拟的句式结构不同。
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
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
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例如:①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诲。
(袁鹰《十月长安街》)②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例①是暗喻,由本体(长安街)、喻体(大海)、喻词(成)构成,例②却是拟人句,将“波浪”当作人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比喻是打比方,重点在“喻”,喻体在句中一定要出现。
比拟是仿照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基征来写本体、重点在拟。
拟体的人或物在句中不出现,但是拟体人或物的特征在句中一定出现,“拟”是拟此为彼,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一体。
【巩固练习二】试指出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1、春天像小姑娘。
()2、春天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3、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4、我们共产党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
()5、啄木鸟在给树治病。
()6、小姑娘的脸笑成了一朵花。
()7、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8、祖国的花朵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茁壮成长。
()9、春天到了,园里的小草探出头来,嫩绿嫩绿的。
()10、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3.设问和反问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表现在:(1)内容结构不同。
设问多是自问自答,答案就在文句的后面;反问多是问而不答,人们可以从问句本身体会出答案来。
(2)表现形式不同。
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一般是紧接着问句摆出答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不是用肯定句表示否定的内容,就是用否定句表示肯定内容。
(3)修辞作用不同。
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
例如:①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设问)②池水涟漪,莺花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反问)另外,注意设问句、反问句与一般疑问句的区别。
作为修辞手法的设问、反问都是“无疑而问”,其目的只是产生相应的修辞效果,丰富语言的表达;一般疑问句是“有疑而问”,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根据要求做出相应的回答。
【巩固练习三】判断下列问句是哪种问句,把序号填在括号里.①疑问句②反问句③设问句1、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怎能不马上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2、小立又在悄悄地为集体做什么好事呢?( )3、老师傅问:“一件手艺,有的三个月就能学会,有的人得三年才能学会。
学三个月和学三年,有什么不同?”“学三个月的,手艺扎根在眼里;学三年的,手艺扎根在心里。
”鲁班回答。
(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原来是岛上没有昆虫,西瓜开了花没授成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