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
- 格式:ppt
- 大小:487.50 KB
- 文档页数:34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借代、夸张)【解题技巧】一、考点梳理借代1.概念:不直接说出要说的某人或某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也叫作“换名”。
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作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作本体。
借代即用借体代本体。
2.种类:(1)特征代本体。
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2)材料代本体。
如:懒将白发对青铜。
(3)标志代本体。
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4)人名代著作。
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5)绰号代本人。
例如:“芦柴棒”,去烧火!(6)专名代泛称。
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7)具体代抽象。
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8)部分代整体。
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作用:(1)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2)简洁、精练,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3)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夸张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2.种类:(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2)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3.作用:(1)形象漫画化,使特点更显著。
(2)揭示事物本质,起强调作用。
(3)态度鲜明,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二、答题方法1.辨析技巧借代:借代就是换称(即“换名”),因语境表达的需要,不用本体事物,而改换与本体相关的事物代替。
使用借代的手法时,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
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夸张:看表述与客观事物的原情况相比,是否有扩大、缩小或超前。
如何正确运用写作修辞手法我们在不知如何描述某件时间的时候,我们都会换另外一种说法,来让别人听得更明白。
语文课中我们也经常会学到一些修辞手法。
那么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呢?该怎么正确使用并且举例子?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好几种,来看看你知道的有哪些?修辞手法一般都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通感、反语、反复、顶真、对比、借代等。
1.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明喻甲向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4.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5.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特点例句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讲解含答案)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仿用、变换句式和修辞”是考纲要求的考点,但全国卷近几年未做单独考查。
为了做到有备无患,本书对本考点也做到了精讲精练,达到备考无盲区的复习目标。
常考修辞手法辨识及运用“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考点。
修辞不但在“语言文字应用”中隐性考查,而且在阅读和写作中隐性考查,“修辞”是学好语文的基本素养之一,有必要对修辞进行专门研究,为同学们上这一课。
修辞的类型较多,分为常用的和非常用的,根据考查情况,下面只介绍九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9种修辞手法明鉴(一)比喻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但是有些比喻句中三者并不同时出现。
构成比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两个事物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一般说来,本体和喻体又须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
2.分类可按内容分,也可按形式分,种类繁多,现举常用的几例。
(1)明喻明喻是用“像,如,似,若,似的,像……似的,如同……一样”等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是较明显的打比方,其连接本体喻体的比喻词就明确表示了两者的相似关系。
例如: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2)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暗喻又叫隐喻。
例如:生活是海洋。
(3)借喻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
较之明喻和暗喻,借喻形式最为简短,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本体不出现,借喻也是最隐蔽的比喻。
所以它的使用常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才使人易于理解。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毒蛇猛兽”借喻那些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反动统治阶级,具体形象,爱憎分明。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一、比喻:打比方(1)概念。
比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
(2)构成必需条件。
①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比喻的喻体与本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种情况,不是比喻:同类相比: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表示举例:在祖国建设的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像雷锋等。
(3)种类。
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比喻几种特殊形式:本体同喻体并列: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本体同喻体同位: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本体修饰喻体:这里是花的海洋。
喻体注释本体:书籍——人类的朋友。
通感:一种特殊的比喻——感觉间的互相沟通。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等。
二、比拟:变个脸(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
(2)种类。
①拟人,②拟物。
(3)作用。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对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4)注意问题。
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绘的环境氛围。
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
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修辞手法的概念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认识到正确使用修辞手法能够提高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修辞手法的定义和分类。
修辞手法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修辞手法的定义和分类。
互动法: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应用。
第二章:比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比喻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比喻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比喻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比喻的类型和特点。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比喻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比喻句的编写和改写。
第三章:拟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拟人的概念和特点。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拟人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拟人的定义和特点。
拟人的应用和效果。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拟人的定义和特点。
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拟人句的编写和改写。
第四章:夸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夸张的概念和作用。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夸张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夸张的定义和作用。
夸张的类型和技巧。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夸张的定义和作用。
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夸张句的编写和改写。
第五章:反问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反问的概念和用法。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反问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反问的定义和用法。
反问的效果和作用。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反问的定义和用法。
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反问句的编写和改写。
第六章:排比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排比的概念和特点。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排比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排比的定义和特点。
排比的应用和效果。
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排比的概念和特点。
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排比句的编写和改写。
第七章:对仗7.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对仗的概念和构成。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对仗的能力。
7.2 教学内容对仗的定义和构成。
对仗的类型和特点。
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对仗的定义和构成。
练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对仗句的编写和改写。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高考考查的9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
一、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
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例如: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例句中“火把排成的形状”和“之”字形,两者的形状完全相同,而不是什么在某一方面有相似点的问题,不具备构成比喻的第二个条件,也不是比喻。
4.比喻的种类:(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本体)(比喻词)(喻体)(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于”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例如:①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②我的朋友——书籍。
(本体)(比喻词)(喻体)(本体)(喻体)(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①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
(喻体)②他爱捅马蜂窝,所以有人的爱他,也有的人恨他。
(喻体)5.比喻的作用:①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②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
③比喻状物能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深刻的印象。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拟、借代、对偶教学内容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拟、借代、对偶教学重点难点比拟、借代、对偶的使用和表达效果的鉴赏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一、比拟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等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种类:判断下列比拟句的种类:A.他骄傲自满,取得一点成绩,尾巴就翘得天样高. (拟物)B.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顶风冒雪,樱花不是也能舒展笑脸么?(拟人)C、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拟人)D、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拟物)E、老支书直截了当地下达了任务:“让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
”(拟物)3、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是: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4、比拟的作用①感情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生动;⑧表意更加丰富。
二、借代l.概念借代是用机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2.判断下列借代的种类:(1)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用特征代本体。
(“红眼睛”代阿义)(2)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具体代抽象。
(“枪杆子”代革命军队)(3)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专名代泛称。
(“雷锋”代具有雷锋精神的人)(4) 一队红领巾唱着山歌走下山来。
形象代本体。
(“红领巾”代少先队员)(5)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緇衣。
部分代整体,(“低眉”代“低头”)(6) 专弄丈墨,为壮士捧腹。
结果代原因。
(“捧腹”是“笑”的结果)(7)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怎样正确运用各种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是修辞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作者在表达思想和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和技巧。
正确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和接受。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修辞方法,并探讨如何正确运用它们。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类比,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
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增强表达的效果。
比如,“他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通过将笑容与阳光进行比较,形象地描述了笑容的美丽和明亮。
二、拟人拟人是指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性格和行为,使其具有人的形象和动作。
拟人可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例如,“时间像一位无情的守候者,不停地流逝”,通过将时间拟人化为守候者,生动地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不可逆转性。
三、夸张夸张是指对事物的描述或表达进行夸大处理,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夸张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例如,“他的胃口大得能吞下一头大象”,通过夸张形容一个人的胃口,突出了其饭量之大。
四、反问反问是指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观点,用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反问常常用于修辞疑问句,通过反问来强调观点或表达情感。
例如,“难道我们不应该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吗?”这句话通过反问来强调奋斗的重要性,引发读者的思考。
五、排比排比是指在句子中使用相同的结构和语法,使文章更加整齐和有节奏感。
排比可以使文章更加流畅和易读,增强表达的力度。
例如,“他们是勇敢的,他们是坚强的,他们是智慧的”,通过排比的句式,强调了“他们”的不同品质。
六、反复反复是指在文章中多次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和加深印象的效果。
反复可以使文章更加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作者的观点。
例如,“我们要坚持,坚持到底”,通过反复强调“坚持”,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
七、比较比较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它们的差异和特点。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讲练(含答案解析)“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考点。
修辞不但在“语言文字应用”中隐性考查,而且在阅读和写作中隐性考查,“修辞”是学好语文的基本素养之一,有必要对修辞进行专门研究,为同学们上这一课。
修辞的类型较多,分为常用的和非常用的,根据考查情况,下面只介绍九种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9种修辞手法明鉴(一)比喻比喻是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1.特点比喻有三个基本要素:本体——被比喻物,喻体——比喻物,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
但是有些比喻句中三者并不同时出现。
构成比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两个事物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一般说来,本体和喻体又须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事物。
2.分类可按内容分,也可按形式分,种类繁多,现举常用的几例。
(1)明喻明喻是用“像,如,似,若,似的,像……似的,如同……一样”等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是较明显的打比方,其连接本体喻体的比喻词就明确表示了两者的相似关系。
例如: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2)暗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暗喻又叫隐喻。
例如:生活是海洋。
(3)借喻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来代替本体的比喻。
较之明喻和暗喻,借喻形式最为简短,喻体和本体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本体不出现,借喻也是最隐蔽的比喻。
所以它的使用常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才使人易于理解。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毒蛇猛兽”借喻那些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的反动统治阶级,具体形象,爱憎分明。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借喻自由平等的美好社会出现于全世界。
(4)博喻博喻是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来说明或描绘本体的比喻,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各个方面,也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