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无处不在
- 格式:doc
- 大小:139.00 KB
- 文档页数:28
《修辞无处不在》公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修辞的定义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识别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修辞的定义和作用2.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特点3. 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各种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2. 难点: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和创意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修辞的定义、作用和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识别和理解修辞手法。
3. 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动手练习,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和表达。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修辞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
2. 新课导入:讲解修辞的定义和作用,介绍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例句,让学生识别和理解各种修辞手法。
4. 实践演练:让学生动手练习,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和表达。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经验,互相评价和指导。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表达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实践演练三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2. 评价内容:a. 学生对修辞定义和作用的理解程度;b. 学生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能力;c. 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和表达的创意及效果。
七、课后作业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五个例子,说明修辞在其中的运用。
2. 写一段话,尽量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八、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修辞的书籍和文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2. 实践活动:组织一次修辞手法运用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自己的修辞能力。
3. 长期任务: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等方面,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修辞的概念和作用,认识到修辞在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意表达,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修辞的定义与分类2.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 修辞在文章中的应用案例分析4. 修辞在日常交流中的运用5. 创意表达与修辞手法的结合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修辞的概念、分类和作用,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分析。
2. 难点: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创意表达与修辞的结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修辞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修辞手法的应用。
3. 实践演练法:让学生动手练习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意表达。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修辞在日常交流中的应用经验。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修辞的定义与分类2. 第二课时: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 第三课时:修辞在文章中的应用案例分析4. 第四课时:修辞在日常交流中的运用5. 第五课时:创意表达与修辞手法的结合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系列修辞手法的例子,引发学生对修辞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修辞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修辞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文章段落,让学生识别其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4. 实践演练:让学生分组练习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进行创意表达,相互评价和反馈。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继续探索修辞的运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案例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能力,以及他们对修辞作用的理解。
3. 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创意表达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准确性和创造性。
4. 小组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互动中的合作态度和沟通能力。
八、课后作业1. 选择一篇文章,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分析报告。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这次活动,要使学生树立“大修辞”观念,不要把目光局限在一些修辞格上。
2.引导学生好好体会作者选择和锤炼字词的妙处,并在说话和写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要把字词用准、用好,而且还要注意创新,使用词达到最佳效果。
【教学重点】1.修辞“无所不在”,建立“大修辞”观念。
2.重点把握“词语修辞”。
【教学形式】多媒体演示;教师点拨;学生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生活中运用修辞的例子。
2.将学生分组,并推选出小组发言人。
【教学设想】在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修辞的学习更多地停留在修辞格学习的狭小圈子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其实,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我们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都是在进行修辞活动。
可以说“修辞无处不在”。
本堂课的设计思路主要是以修辞活动为主线,串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使用修辞的各种例子,比如;课本以及课外阅读中所积累的优美语句、广告语、歌词、日常生活用语等等。
【教学建议】1.安排学生搜集生活中使用修辞方法的各种例子,主要从文章、歌词、广告语、日常生活用语等中搜集(体会其修辞效果)。
2.各项活动最好由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只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督促。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以下用幻灯片展示)一、导入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中的几段文字,悉心领悟、体味它的妙处。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你觉得这首散文诗美吗?美在哪里?(让学生讨论,然后给予讲解)这首散文诗抛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它的音乐美,从诗人的内在情绪的涨落和语言节奏的有机统一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修辞无处不在》公开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介绍修辞的概念和重要性解释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安排1.2 修辞的定义和功能解释修辞的定义和特点探讨修辞在语言表达中的功能和作用1.3 修辞的分类和范围介绍常见的修辞手法和技巧强调修辞的多样性和广泛性第二章:比喻和拟人2.1 比喻的定义和作用解释比喻的概念和特点探讨比喻在表达中的作用和效果2.2 比喻的类型和例子介绍明喻、暗喻和借喻等不同类型的比喻给出具体例句分析和解释2.3 拟人的概念和应用解释拟人的定义和特点探讨拟人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的应用2.4 比喻和拟人的比较和区分分析比喻和拟人的异同点强调在运用中的区别和注意事项第三章:夸张和排比3.1 夸张的作用和效果解释夸张的概念和特点探讨夸张在表达中的作用和效果3.2 夸张的类型和例子介绍程度夸张、方式夸张和性质夸张等不同类型的夸张给出具体例句分析和解释3.3 排比的概念和应用解释排比的特点和结构探讨排比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的应用3.4 夸张和排比的比较和区分分析夸张和排比的异同点强调在运用中的区别和注意事项第四章:反问和讽刺4.1 反问的作用和效果解释反问的概念和特点探讨反问在表达中的作用和效果4.2 反问的类型和例子介绍一般反问、特定反问和选择反问等不同类型的反问给出具体例句分析和解释4.3 讽刺的概念和应用解释讽刺的特点和目的探讨讽刺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的应用4.4 反问和讽刺的比较和区分分析反问和讽刺的异同点强调在运用中的区别和注意事项第五章:总结和练习5.1 修辞的总结和重要性回顾本章内容,总结修辞的重要性和作用强调修辞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中的价值5.2 修辞的练习和应用提供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鼓励学生在日常写作和口语表达中灵活运用修辞技巧5.3 修辞的评估和反馈让学生互相评估和反馈彼此的练习作品教师对学生的修辞运用进行评价和指导《修辞无处不在》公开教案第六章:对仗和回环6.1 对仗的概念和应用解释对仗的特点和结构探讨对仗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的应用6.2 对仗的类型和例子介绍字对仗、词对仗和句子对仗等不同类型的对仗给出具体例句分析和解释6.3 回环的概念和应用解释回环的特点和目的探讨回环在诗歌和文学创作中的运用6.4 对仗和回环的比较和区分分析对仗和回环的异同点强调在运用中的区别和注意事项第七章:悬念和伏笔7.1 悬念的作用和效果解释悬念的概念和特点探讨悬念在表达中的作用和效果7.2 悬念的类型和例子介绍情节悬念、人物悬念和主题悬念等不同类型的悬念给出具体例句分析和解释7.3 伏笔的概念和应用解释伏笔的特点和目的探讨伏笔在文学创作和叙事中的运用7.4 悬念和伏笔的比较和区分分析悬念和伏笔的异同点强调在运用中的区别和注意事项第八章:对比和映衬8.1 对比的作用和效果解释对比的概念和特点探讨对比在表达中的作用和效果8.2 对比的类型和例子介绍人物对比、事物对比和观念对比等不同类型的对比给出具体例句分析和解释8.3 映衬的概念和应用解释映衬的特点和目的探讨映衬在文学创作和叙事中的运用8.4 对比和映衬的比较和区分分析对比和映衬的异同点强调在运用中的区别和注意事项第九章:借代和移就9.1 借代的作用和效果解释借代的概念和特点探讨借代在表达中的作用和效果9.2 借代的类型和例子介绍人物借代、事物借代和地点借代等不同类型的借代给出具体例句分析和解释9.3 移就的概念和应用解释移就的特点和目的探讨移就在文学创作和叙事中的运用9.4 借代和移就的比较和区分分析借代和移就的异同点强调在运用中的区别和注意事项第十章:修辞的创意运用和评价10.1 修辞的创意运用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将所学修辞手法应用于原创作品提供一些创意运用的例子和启发10.2 修辞的评价标准讨论修辞的评价标准和要素强调评价时应注意的方面和技巧10.3 学生作品的评价和反馈学生互相评估和反馈彼此的修辞运用作品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10.4 修辞的学习总结学生总结本课程的学习收获和体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重点和难点解析修辞的概念和重要性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特点和作用修辞在不同文学作品和日常语言中的应用修辞手法的比较和区分修辞的创意运用和评价标准学生作品的评价和反馈重点: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讽刺、对仗、回环、对比、映衬、借代、移就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修辞手法的创新和创意运用修辞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中的价值难点:各种修辞手法的区分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创意运用修辞的评价标准和作品的评价feedback。
语文一组语文活动集体备课方案活动课题:修辞无处不在(一)活动目标:1、通过这次活动,要使学生树立“大修辞”观念,不要把目光局限在一些修辞格上。
2、引导学生好好体会作者选择和锤炼词义的妙处,并在说话和写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要把词用准用好,而且还要注意创新,使用词达到最佳效果。
活动重点:修辞“无所不在”,建立“大修辞”观念。
活动难点:词语修辞活动方法:1、安排学生收集生活中使用修辞方法的各种例子,主要从文章中、歌词、广告语、日常生活用语(体会其修辞效果)。
2、各项活动最好由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只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督促。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看看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评论家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中的一段文字,悉心领悟、体验它的妙处。
“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大家觉得这段文字美不美?美在哪?哪个字眼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这段文字语言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美的语言,一定是经过作者精心的选择、调整和组合。
而对语言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就是“修辞”。
这也是咱们这堂课梳理探究的话题“修辞无处不在”。
二、“大修辞”谈到“修辞”,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老师经常说的,这段文字运用哪些修辞手法?然后同学们就会回忆咱们经常遇见的修辞方法,比如:这也是课文中提到的“修辞格”。
其实,修辞格只是众多的修辞方式中的一种。
这里,老师想告诉同学们:狭义的修辞:指运用修辞格(比喻、比拟、夸张……)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广义的修辞:不仅包括修辞格(比喻、比拟、夸张……)还包括炼字、炼句(炼,锤炼,炼字,就是对词语进行选择和搭配,炼句,着眼于句子的选择。
)……修辞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
从语言层面来看,修辞可分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和语句修辞三类。
三、“语音修辞”主要是从语音的调配上所进行的修辞活动,可以造成语音上的整齐与和谐,形成一种节奏回环往复的旋律美。
常见的修辞格比如排比、反复、顶真、对偶、双声、叠韵词的运用、摹音、古典诗词中的平仄相间、押韵等都属于语音修辞。
1、排比、反复、顶真、对偶的和谐美和音律美①、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
②、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运用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③、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了,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为了强调某个意慧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就是反复。
运用反复,可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回环美。
④、刘欢的《弯弯的月亮》中的歌词:“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
⑤、再如对联中的顶真:寿比南山,山不老,老大人,人寿年丰,丰衣足食,食的珍肴美味,位列三台,台享荣华富贵,贵客早应该来,来之是理,理所当然;福如东海,海阔大,大老人,人面兽心,心田不好,好一个老杂种,终久必死,死无葬身之地,地穴未打未来,来之后悔,悔之晚矣!顶真(又叫顶针、联珠、链式结构)是将前一句或前一节奏的尾字,作为后一句或后一节奏的首字,使两个音节或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
运用顶真,语言可产生回环美和音韵美。
”⑥、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运用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2、双声、叠韵与叠音的音律美双声、叠韵的恰当运用,可以形成声韵回环的音律美,可以使语音本身具有协调美和音乐美,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荇菜,左右流之。
..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荇菜,左右芼之。
..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叠音是汉语一种富有特色的语音修辞手段,通过声音的复叠,加重形象的摹拟,使繁复的感情与语气得以确切表达。
恰当地运用叠音词,不仅可以增强语句的声律美,还能够增强语言的描绘力和形象性。
②、如杭州西湖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大量叠音词的运用不但传神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
③、再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一开头,作者就运用了叠音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首三句非常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而且产生音韵和谐美。
3、摹音的仿真美运用象声词摹拟客观世界的各种音响,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真实感的修辞方法叫做摹音。
摹音是用语音来描摹客观世界出现的声音,可以使人如闻其声,真切地感受到纯天然的、本真的声音。
摹音词的大量使用不仅为语言增添了音韵美,还使语言具有了仿真美感。
①、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对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的描写极为出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②、一片细伢子“啊啊啊”的起哄声淹没了争吵。
(陈世旭《将军镇》)③、忽听茅屋门呀的一声推开,抬起头来,只见程英双颊晕红……(金庸《神雕侠侣》4、声调的协调美和节律美声调是指一个音节语音高低、升降的变化。
平声听起来高昂平直,仄声听起来婉转低沉,平仄交错,声调的高低变化形成音流抑扬顿挫的跌宕美,利用声调的平仄变化,能产生抑扬顿挫的协调美和节律美。
古典诗词讲究声调的平仄错落有致,就是为了追求抑扬顿挫的节律美。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②、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押韵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所谓押韵的和谐,就是在上下语句或隔句的句尾,有规律地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给人以音韵回环、和谐悦耳的音乐美。
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②、《忆江南》:权是好,好在不言中。
暮暮朝朝求者众,人来人往手不空。
谢谢主人公!③、敬爱的周总理,您为祖国山河添光辉,您为中华儿女振声威,您不朽的业绩永世长存,您光辉的名字青史永垂。
④、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⑤、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体会下面句子(诗句)的修辞效果。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妇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2、苏州网狮园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3、雪压竹枝尖点地,风吹荷叶背朝天4、让自由之声从科罗拉多州冰雪覆盖的落基山响起来!让自白之声从加利福尼亚州蜿蜒的群峰响起来!不仅如此,还要让自由之声从佐治亚州的石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田纳西州的了望山响起来!5、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语文一组语文活动集体备课方案活动课题:修辞无处不在(二)活动目标:1、通过这次活动,要使学生树立“大修辞”观念,不要把目光局限在一些修辞格上。
2、引导学生好好体会作者选择和锤炼词义的妙处,并在说话和写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要把词用准用好,而且还要注意创新,使用词达到最佳效果。
活动重点:修辞“无所不在”,建立“大修辞”观念。
活动难点:词语修辞活动方法:1、安排学生收集生活中使用修辞方法的各种例子,主要从文章中、歌词、广告语、日常生活用语(体会其修辞效果)。
2、各项活动最好由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只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督促。
活动过程二、词语修辞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由于交际的目的不同、对象不同、语言环境不同,在语言材料的选择上,在表达的方式上,自然各不相同。
现代汉语的语汇相当丰富、发达,给我们在使用中提供了方便。
“词语修辞”,着眼于词语的选择和搭配,类似于古人的“炼字”。
可以引导学生平时注意搜集这样的例子,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丰富自己的文采。
(一)、“炼字”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有这样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是点睛之笔,据说先后改掉了“到”、“入”、“过”等字,既有动态又有静态之美,更有比拟的修辞效果。
写出了生机勃勃,春满江南的形象,也表达出了作者的心境。
②如: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是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语言大师老舍《济南的冬天》分析:其中的“卧”字就用得非常新颖、传神,一般来讲,“卧”指人躺下或动物趴下,显然这里把自然界拟人化了。
文中的“卧”赋予村庄一种的姿态。
这一“卧”字,就是针对济南“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这个特定的语境而选择的最恰当最完美的用词。
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朱自清《荷塘月色》)分析:“泻”的意思是照,但用照则平淡泛味,泻的原义是液体快速地流,所以,用泻便将静景写得生动活泼。
④、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尽:都。
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人数之多,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⑤、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前一句写诗人所见:朗照的秋月,在松林间仿佛过了滤似的,分外皎洁,投下了斑驳陆离的光影,境界显得更加宁静。
后一句写诗人所闻:山泉格外清澈明净,它在山石上潺潺流淌,似乎还能听到它的叮咚的流水声。
用清泉流淌反衬“空山”的清幽。
⑥、如“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
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
“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
“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
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
“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⑦、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木兰花》)“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
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
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