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无处不在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9
《修辞无处不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积累整合: 学会对文章进行系统化梳理的方法;积累教材上介绍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辨识、归类;使学生树立"大修辞"观念。
二、发现创新:发现生活中成功的修辞现象;引导学生体会选择、锤炼词句的妙处;体会到修辞在生活中的运用无处不在,并能尝试着在语言实践中有所创新。
三、应用拓展:体会中国语言的奇妙,在广泛的语言实践中应用所学修辞手法,并努力使之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修辞“无所不在”,建立“大修辞”观念。
2.重点把握“词语修辞”。
【教学形式】多媒体演示;教师点拨;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凤凰传奇《荷塘月色》,并与朱自清《荷塘月色》做对比。
找出歌词与散文运用手法的相同之处。
荷塘月色-----------凤凰传奇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推开那扇心窗远远的望谁采下那一段昨日的忧伤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护那晈白月光你觉得这首散文诗美吗?美在哪里?歌词与散文运用手法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让学生讨论,然后给予讲解)答:老师:对,我们说它美,读起来轻快流利,文辞唯美,更重要的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那么它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呢?预设答案:拟人、对偶、对比、比喻、引用等。
2、问:大家看,一段优美的散文,用了这么多修辞,可见修辞确实是无处不在啊!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梳理与探究中的修辞无处不在-----(板书)大家再回忆回忆,除了刚才说到的外,你还记得哪些修辞手段?(引导学生谈谈他们所了解到的修辞现象)预设答案:双关、排比、夸张、比拟、通感、顶真、反复、回环、互文、仿词、引用等。
很好!美的语言,一定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调整和组合的。
而对语言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就是“修辞”。
在大家的眼里,修辞可能只是我们平常接触的比喻、拟人、夸张、反问、对偶等等,是吗?。
《修辞无处不在》公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明确修辞的内容,能从语音、词语、语句三个方面对词语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树立大修辞的观念。
(2)通过对三种修辞的引导和学习,引导学生把学过的修辞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系统复习。
2、教学重难点:重点:明确修辞的内容,掌握修辞三个方面的内容。
难点:能够从语音、词语、语句三个方面对一段文字进行修辞分析。
3、教学与学法: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4、课时安排:一课时5、教学过程:一、导入:天冷了,大树发抖了,小草打冷颤了,小强冬眠了,老牛烧炭取暖了,小白兔穿羽绒服了,蚂蚁买暖水袋了。
你还不多穿件衣服?要问我是谁?当然是这世上最关心你的人!二、早梅初识春风面——了解修辞(梳理)定义: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鲜明、生动。
从这个角度讲,修辞在语言表达中无处不在。
(狭义与广义之分,确定今日主要讲广义上的修辞)1、语音修辞(1)品味下列句子,体会其中语言的韵味:①俗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歌曲: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
②名篇佳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③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歌曲:雨纷飞,飞在天空里是我的眼泪,泪低垂,垂在手心里是你的余味。
(顶针)(2)找找,以上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共同点呢?共同点:富于节奏语音和谐语音修辞的定义:一切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动听的修辞方法。
通过对语音的调配,使语音整齐和谐、富有节奏感和旋律美。
特征:修辞格如对偶、排比、反复、顶真等;2、词语修辞(1)走近词语修辞①定义:对所使用的词语加以选择和锤炼.②特征:类似于古人的“炼字”;词语超常搭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等修辞格的运用。
(2)练习:说说下面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1、短信一:送你一件外套,前襟是平安,后襟是幸福,吉祥是领子,如意是袖子,快乐是扣子,口袋里满是温暖,穿上吧,让它相伴你的每天。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梳理探究教案
修辞无处不在
【教学设想】
长期以来,中学师生对修辞的教与学更多地停留在辞格学习的狭小圈子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忽略和遗憾。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运用实践,为更好的达到我们的目的,我们都或有意或无意的对语言材料在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而这些都是在进行修辞活动。
所以说“修辞无处不在”。
本课设计思路主要是就是以对大修辞概念的认识为纲,串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使用修辞的各种场合,让学生了解语言运用其实可以更美的,更有效的。
【教学目标】
一、积累整合:学会对文章进行系统化梳理的方法;积累教材上介绍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辨识、归类;使学生树立“大修辞”观念。
二、发现创新:发现生活中成功的修辞现象;引导学生体会选择、锤炼词句的妙处;体会到修辞在生活中的运用无处不在,并能尝试着在语言实践中有所创新。
三、应用拓展:体会中国语言的奇妙,在广泛的语言实践中应用所学修辞手法,并努力使之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一幅对联的修辞运用引入课。
修辞无处不在公开课的教案修辞无处不在公开课的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明确修辞的内容及作用,能从语音、词语、语句方面对修辞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树立“大修辞”的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三种修辞的理解和练习,引导学生把学过的修辞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系统的巩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部分优美语句,学会修饰自己的文句。
教学重点:建立大修辞观念,重点掌握词语修辞。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并运用几种修辞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语言,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我们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
同样的文字,同样的说话,这个人说出来,是那么的苍白,那么的无趣,而那个人说出来,却是这样的生动,这样的新鲜。
为什么呢?因为啊,他掌握了修辞这把变化万端、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杖。
一说到修辞,同学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提问若干个学生)答: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反复,等等。
[明确]: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都只是修辞格,修辞格只是众多修辞方式中的一种远不是修辞的全部。
那么,究竟什么是修辞呢?语言学家、修辞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
而我们书上是这样说的,请大家翻开书本70页。
二.修辞简介。
1.修辞的定义:狭义:运用修辞格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广义:对语言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组织,使语言表达更加鲜明生动。
2.修辞的分类:从语言层面来看,修辞可分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和语句修辞三类。
三.修辞分类探究1.语音修辞。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如果把修辞比作一座宏伟的建筑,那么语音修辞就是它必不可少的基石。
语音修辞包括:1·对偶、叠音词;2·平仄变化;3·押韵;4·排比、反复、顶真、回环等。
语音修辞有点儿像作曲家给一首歌词“谱曲”,主要是为了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动听。
中国的古典诗词,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许多篇章为人们熟读成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音和谐优美,念起来琅琅上口,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知识专题《修辞无处不在》学案学案博苑12-11 1232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知识专题《修辞无处不在》学案【三维目标】1、使学生树立“大修辞”观念,不把目光局限在一些修辞格上。
2、从语言的三个层面(语音、词语、句子)分别设计活动,把众多的修辞格和修辞手段串联起来,达到知识系统。
3、为作文增添文采创造条件。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调整语音的手段,锤炼词语的妙处,学会更恰当地选用句子。
【教学难点】把修辞知识迁移到实际运用中。
【学法】探究法讨论法迁移法【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导入由一个民间传说引入。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他的一个穷苦朋友求见,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城,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
”朱元璋听出这是在说他从前不光彩的事,就封了穷朋友一个官。
另一个穷朋友听说了,也来讨封。
“从前你我都给人家放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没熟大家就乱抢,把罐子打破了,豆子撒了,汤泼了一地。
你只顾从地上抓豆子吃,把红草叶子也送进嘴去。
叶子卡在你喉咙里,我叫你把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了……”话未说完,就被朱元璋砍头了。
两人的话其实是一样的,但为什么结果大不相同?其实,这牵涉的就是语言表达与修辞的问题。
二、修辞概念狭义:就是修辞格。
比如:比喻、排比等。
广义: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
【知识链接】一、“语音修辞”,主要是从语音的调配上所进行的修辞活动,可以造成语音上的整齐与和谐,形成一种节奏回环往复的旋律美。
常见的修辞格比如排比、反复、顶真、对偶,以及叠音词、联绵词的运用、古典诗词中的平仄相间、押韵等都属于此类。
这一类的修辞活动主要见于诗歌和一些抒情性的散文中,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古典诗词,体会其中的音乐美。
二、“词语修辞”,着眼于词语的选择和搭配,类似于古人的“炼字”。
“炼字”应属于比较典型的消极修辞。
梳理探究《修辞无处不在》教学设计【教学设想】长期以来,中学师生对修辞的教与学更多地停留在辞格学习的狭小圈子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忽略和遗憾。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运用实践,为更好的达到我们的目的,我们都或有意或无意的对语言材料在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而这些都是在进行修辞活动。
所以说“修辞无处不在”。
【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学会对文章进行系统化梳理的方法;积累教材上介绍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辨识、归类;使学生树立“大修辞”观念。
2、发现创新:发现生活中成功的修辞现象;引导学生体会选择、锤炼词句的妙处;体会到修辞在生活中的运用无处不在,并能尝试着在语言实践中有所创新。
3、应用拓展:体会中国语言的奇妙,在广泛的语言实践中应用所学修辞手法,并努力使之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故事导入:有个人为了庆贺自己的四十岁生日,特别邀请了四个朋友来家中吃饭。
三个人准时到达了。
只剩下一人不知为何迟迟没有来。
主人有些着急,不禁脱口说出:“急死人啦!该来的怎么还没来呢?”在座的一位客人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对主人说:“你说该来的还没来,意思就是我们是不该来的,那我告辞了,再见!”说完,就气冲冲地走了。
一人没来,另一人又气走了,主人急得又冒出一句:“真是的,不该走的却走了。
”剩下的两个客人,其中有一个生气地说:“照你这么讲,该走的是我们啦!好,我走。
”说完,掉头就走了。
又把一个客人气走了。
主人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
最后留下的这一个朋友交情较深,就劝主人说:“朋友都被你气走了,你说话应该留意一下。
”这人很无奈地说:“他们全都误会我了,我根本不是在说他们。
”这位朋友听后,再也按捺不住了,脸色大变道:什么!你不是说他们,那就是说我啦!莫明其妙,有什么了不起。
“说完,铁青着脸也走了。
2、回忆还有哪些修辞手段?(引导学生谈谈他们所了解到的修辞现象)预设答案:双关、排比、夸张、比拟、通感、顶真、反复、回环、互文、仿词、引用等。
修辞,无处不在【教学目标】1、了解修辞的概念,树立“大修辞”的观念。
2、了解修辞的种类,学习鉴赏运用修辞。
【重点难点】词语修辞【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由一个民间传说引入。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他的一个穷苦朋友求见,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城,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
”朱元璋听出这是在说他从前不光彩的事,就封了穷朋友一个官。
另一个穷朋友听说了,也来讨封。
“从前你我都给人家放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没熟大家就乱抢,把罐子打破了,豆子撒了,汤泼了一地。
你只顾从地上抓豆子吃,把红草叶子也送进嘴去。
叶子卡在你喉咙里,我叫你把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了……”话未说完,就被朱元璋砍头了。
两人的话其实是一样的,但为什么结果大不相同?二、修辞概念狭义:就是修辞格。
比如:比喻、排比等。
广义: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
三、修辞分类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70页,按照课文的分类,修辞可分为:语音修辞,词语修辞,语句修辞。
四、语音修辞语音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声音进行修辞,以取得语言的音乐美。
好的语言,总是念着上口,听着悦耳,抑扬顿挫,回环婉转,给人以美的感受。
为了增强语言的声音美,使语言达到悦耳动听,可使用以下手段调配语音:调节音节,协调平仄、调整韵脚1、调节音节就是恰当选用不同音节的词或者短语,以使音节匀称整齐,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如双声、叠韵等)(活动)体会叠词的效果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妇的裙。
(朱自清《荷塘月色》)明确:这里运用叠音词,大量叠音节词的运用不但传神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加强语气,舒展文气,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
2、协调平仄就是利用声调的平仄变化,使语言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七律·自嘲》)3、调整韵脚就是在上下句或隔句的句尾,有规律地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给人以音韵回环、和谐悦耳的音乐美。
高中语文《修辞无处不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1.通过这次活动,要使学生树立“大修辞”观念,不要把目光局限在一些修辞格上。
2.引导学生好好体会作者选择和锤炼字词的妙处,并在说话和写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不仅要把字词用准、用好,而且还要注意创新,使用词达到最佳效果。
【教学重点】1.修辞“无所不在”,建立“大修辞”观念。
2.重点把握“词语修辞”。
【教学形式】多媒体演示;教师点拨;学生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生活中运用修辞的例子。
2.将学生分组,并推选出小组发言人。
【教学设想】在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修辞的学习更多地停留在修辞格学习的狭小圈子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其实,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我们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都是在进行修辞活动。
可以说“修辞无处不在”。
本堂课的设计思路主要是以修辞活动为主线,串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使用修辞的各种例子,比如;课本以及课外阅读中所积累的优美语句、广告语、歌词、日常生活用语等等。
【教学建议】1.安排学生搜集生活中使用修辞方法的各种例子,主要从文章、歌词、广告语、日常生活用语等中搜集(体会其修辞效果)。
2.各项活动最好由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只给予一定的指导和督促。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以下用幻灯片展示)一、导入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朱自清的散文诗《匆匆》中的几段文字,悉心领悟、体味它的妙处。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你觉得这首散文诗美吗?美在哪里?(让学生讨论,然后给予讲解)这首散文诗抛弃了一切外在的形式,它的音乐美,从诗人的内在情绪的涨落和语言节奏的有机统一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修辞无处不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阅读教材,简单了解修辞的概念、类别等知识,积累有关修辞的基础知识。
树立正确的修辞观,构建学习修辞的知识体系。
2、通过梳理课文中的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和语句修辞,积累重要的修辞手法,探究修辞在语言运用中的妙处,培养在广泛的语言实践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利用形象感知激发思维,突出“感”;通过合作探究深入思考,突出“悟”。
使学生能够由“感”到“悟”浅入深出地理解修辞的特点。
2、“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课堂上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相互解疑,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修辞的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热情,在平时的生活中恰当运用修辞,提高语言魅力。
2、欣赏修辞运用的奇妙和精彩之处,提高学生学习修辞的兴趣,树立“大修辞”的观念。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狭义的修辞有一定的了解,对广义的修辞还了解不多,对修辞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效果认识不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梳理探究修辞在语言运用中的妙处,培养在语言实践中准确表达的能力。
教学难点感受修辞的无处不在,从而树立“大修辞”的观念,提高学生在表达中恰当运用语言修辞的能力。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创设情境从高考要求的九种修辞谈起。
活动2【活动】自主赏析,思考质疑美的语言,一定是经过了作者精心选择、调整和组合的。
请品味下面一段文字,你觉得它哪些地方比较鲜明、生动?①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②鬼斧神工,天机独运。
③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
④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
⑤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
⑥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
《修辞无处不在》导学案 【教学目标】 一、积累·整合:学会对文章进行系统化梳理的方法;积累教材上介绍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辨识、归类;使学生树立“大修辞”观念。
二、发现·创新:发现生活中成功的修辞现象;引导学生体会选择、锤炼词句的妙处;体会到修辞在生活中的运用无处不在,并能尝试着在语言实践中有所创新。
三、应用·拓展:体会中国语言的奇妙,在广泛的语言实践中应用所学修辞手法,并努力使之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我理解: 修辞的定义: 修辞格与修辞的区别: 修辞的分类: 二、梳理与探究 语音修辞 我理解: 语音修辞的定义: 语音修辞的手段: 我会析: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②晶晶亮,透心凉 (雪碧饮料广告) ③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问:以上语言,运用了什么样的语音修辞?有什么妙处? 我会引:你还能举出运用了语音修辞的语言现象吗? 词语修辞。 我理解:(1) 词语修辞的定义:
词语修辞的手段: 我会说: 从学过的课文或生活中积累的语言运用举例说明之。 我会析: ①提着昨日种种千辛万苦,向明天换一些美满和幸福。 ——周华健《风雨无阻》
②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鲁迅) ③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语句修辞。 我理解: 语句修辞的定义: 语句修辞的手段: 我会析: ①“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国歌》) ②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③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秦观《踏莎行》 三、拓展与应用 1、阅读下面文段,分析:各句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方式? ①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②鬼斧神工,天机独运。③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④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⑤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⑥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⑦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⑧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⑨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预设答案:①句倒装句。②文中大量四字句,节奏短促而鲜明,很整齐。③④⑤⑥句运用了整句、拟人、对比等手法。有情趣,很生动,给人特征鲜明印象深刻。⑦句比喻。以小喻大,联想奇特,比喻新颖。⑨对偶,也是整句。有气势。
语音修辞: 词语修辞: 语句修辞: 2、任选其一,完成下面练习: (1)元旦将至,请你以祝福新年为主题,充分运用修辞方式,为你的亲朋好友写一则短信或贺卡。
(2)如果你是某粉笔产品的代言人,请你为粉笔设计两句广告词。
一、导入 二、修辞引出两个解释: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张志公 修辞原是传情达意的手段,主要是为着情和意。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传情达意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看来,修辞的概念内涵明显要大于修辞格啊! 二、梳理与探究. 1、修辞格和修辞的概念有何区别?教材如何给修辞下定义的? 预设学生答案: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鲜明、生动。修辞格是修辞方式中的一种。
2、问:修辞分哪几类? 教师提示梳理的方法:读书有很多种,对于知识性较强的文章,要学会高屋建瓴的读书法。我告诉大家一个方法——纲举目张的梳理法。首先找出文章的大纲,把大纲提起来,再去梳理纲下面的孔目。比如说本文的大纲是什么?
预设答案:即文章中的黑体字。修辞可分三大类:语音修辞,词语修辞,语句修辞。 3、请看第一纲:语音修辞。 语言表达是人们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与书面表达相比,它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老师的上课就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传递信息的方式。我也可以选择把我要说的都写到黑板上,这样大家接受信息可以更明确,但是很显然,这样一堂课的信息量就少了。毕竟写字没有说话快。因此,语音修辞说白了就是怎么让话说得更好听。人们总是喜欢听好听的话,为什么歌曲大家爱听,就是因为歌曲在语言表达上选择了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这种方式的选择就是语音修辞。
(1)学生梳理:什么样的修辞可以叫语音修辞? 提示:寻找关键词语进行概括。预设答案:富于节奏,语音和谐。 (2)学生梳理:语音修辞有哪些手段?你能否进行概括归类? 提示:寻找文章中的并列性句子或段落。预设答案:①音节组合如对偶、联绵词、叠音词等;②平仄变化;③押韵;④修辞格如排比、反复、顶真、回环等。
杭州西湖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这是运用叠音词。反复,大量叠音词的运用不但传神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 古诗之所以容易朗朗上口,就是因为他们巧妙地运用了押运和对偶。 对偶、押韵、排比、反复都比较好理解,那么什么叫做顶针呢?顶针是用前一句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修辞格。
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
马蹄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赏花归去马如飞, 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秦观)
回环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
如:在调整中前进,在前进中调整
(3)语音修辞的探究: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②晶晶亮,透心凉 (雪碧饮料广告) ③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问:以上语言,运用了什么样的语音修辞?有什么妙处? 预设答案:①叠音词“轻轻的”三次反复使用,感觉到作者那种小心翼翼的生怕惊扰了康桥的心理;押韵:来和彩,读来流畅上口;节奏整齐中有变化。指名朗读这几句诗。②叠音词,押韵,平仄变化:——| , |——。 ③联绵词:补充解释,双声或叠韵的词叫做联绵词。有种音乐的美感。
(4)你还能举出运用了语音修辞的语言现象吗? 4、请看第二纲:词语修辞。 一句普通的话要让人印象深刻,就得通过雕琢。这种雕琢在古人来说就是“炼字”,到了现在,就是修辞。
(1)学生梳理:什么样的修辞可以叫词语修辞? 预设答案:词语的选择与锤炼。 (2)学生梳理:词语修辞有哪些手段?你能否进行概括归类? 预设答案:①炼字;②词语超常搭配;③比喻、借代、比拟、夸张、通感、双关、仿词、婉曲等修辞格
1、借代。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它和比喻是有区别的。
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2、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如:某电扇广告:好名声就是“吹”出来的。 杰拉尔德·R·福特是美国第38任总统,他说话喜欢用双关语。有一次,他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是一辆福待,不是林肯。众所周知,林肯既是美国很伟大的总统,又是一种最高级的名牌小汽车;福特则是当时普通、廉价而大众化的汽车。福特说这句话,一是表示谦虚,一是为了标榜自己是大众喜欢的总统。
好面子洁面乳,只许痘留5天。“ 3、仿拟。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篇来,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昂然。
如: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开车无难事,只怕有新人。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妹妹你慢慢地往“钱”走。(《光明日报》) 广告:默默无蚊、衣衣不舍、闲妻良母 4、婉曲。不直截了当的表达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含蓄闪烁的言辞,流露或暗示想要表达的本意,称为“婉曲”。
如:该君人地不宜。(公文书里罢黜官员) Xx先走了一步。(去世) (3)学生从学过的课文或生活中积累的语言运用举例说明之。预设答案:“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岸”是炼字;“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泻”字是词语的超常组合。
(4)词语修辞的探究: ①提着昨日种种千辛万苦,向明天换一些美满和幸福。 ——周华健《风雨无阻》
②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鲁迅) ③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预设答案:①“提着”“千辛万苦”,词语的超常组合,也是炼字。千辛万苦而用提,不用背,不用负,也不用拖,可见一中举重若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后句的“换”字用得好,有付出才有回报,幸福的前提是付出千辛万苦。这种人生态度比“我拿青春赌明天”就要积极的多。②仿词。何谓仿词?就是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之下,更换词语中某些词或词素,临时仿造出新词语。如:如今一些搞家教的人,往往因财施教。又:忆当年中央杀刘张二犯,令人谈腐色变,杀一儆万,真是大快人心!③婉曲。和病酒无关,又和悲秋无关,那和什么有关呢?联系前面的词句可知,原来和离别相思有关。把真实意图遮盖起来,欲说还休,使表达的意境别开生面,饶有意趣。
5、请看第三纲:语句修辞。 (1)学生梳理:什么样的修辞可以叫语句修辞? 预设答案:句子的选择、组合与锤炼。 比如长句和短句、肯定句和否定句、整句和散句、顺序句和倒装句、主动句和被动句、陈述句和反问句等,各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各有不同的适用场合。
1、长句和短句。长句表义严密,精确细致;短句简洁、明快有力。 长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政论文)
短句:他确乎有点象一棵树,强壮、沉默,而又有生气。(文艺作品) 2、整句与散句。整句形式齐整,声音和谐,气势贯通。多见于散文、诗歌,适合表达丰富的感情。散句较灵活,不呆板,较生动。
整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