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期间严重并发症的防治(知识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7
第十五章全身麻醉期间严重并发症的防治发生麻醉并发症涉及三方面问题,即:①病人的疾病情况;②麻醉医师素质;③麻醉药、麻醉器械及相关设备的影响和故障。
这三者中任一发生问题,都将造成并发症发生,其中麻醉医师起主导作用。
即便在拥有先进麻醉器械、麻醉监测设备、各种性能较好的麻醉药及辅助药的麻醉科,麻醉并发症仍时有发生,这是由于麻醉医师对各种麻醉药和辅助药的应用并非总是恰如其分,气管插管困难与操作失误,麻醉器械发生故障.术前、术中对病情判断错误,特别是对麻醉危险性丧失警惕,便可导致麻醉并发症发生。
此外,在很多情况下麻醉并发症的发生还牵涉到病人的并存病、创伤与手术引起的病生理变化等因素,因此完全避免麻醉并发症发生是困难的,但如麻醉医师能意识到在围麻醉期各阶段都有可能发生麻醉并发症,并制定出必要的防范措施,则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下面将与病人疾病情况、麻醉操作与管理不当、麻醉药影响及麻醉器械故障有关的并发症介绍如下。
第一节呼吸道梗阻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必经之路,保持呼吸道通畅是进行有效通气的前提。
各种原因的呼吸道梗阻和呼吸道高敏反应是造成通气障碍的原因,若处理不及时和不当,可导致不同程度低氧血症与高二氧化碳血症,甚至死亡。
麻醉期间呼吸道梗阻多为急性,按其发生部位可分为上呼吸道及下呼吸道阻塞,按阻塞程度可分为完全性和部分性阻塞。
呼吸道阻塞后临床表现为胸部和腹部呼吸运动反常,不同程度的吸气性喘鸣,呼吸音低或无呼吸音,严重者出现胸骨上凹和锁骨上凹下陷,以及肋间隙内陷的“三凹征”, 病人呼吸困难,呼吸动作强烈,但无通气或通气量很低。
常见的呼吸道梗阻有以下几种。
一、舌后坠是麻醉期间最常见的上呼吸道阻塞。
由于镇静药、镇痛药、全麻药以及肌松药的应用,使下颌骨及舌肌松弛,当病人仰卧时由于重力作用,舌坠向咽部阻塞上呼吸道。
舌体过大、身体矮胖、颈短、咽后壁淋巴组织增生以及扁桃体肥大者,更易发生舌后坠。
当舌后坠阻塞咽部后,如为不完全阻塞,病人随呼吸发出强弱不等的鼾声;如为完全阻塞,即无鼾声,只见呼吸动作而无呼吸交换,SpO2呈进行性下降,用面罩行人工呼吸挤压呼160吸囊时阻力很大。
---------------------------------------------------------------最新资料推荐------------------------------------------------------全身麻醉并发症及防治.docx全身麻醉并发症及防治第一节呼吸道梗阻 1.原因(1)分泌物过多或血液、异物吸入。
(2)舌后坠。
(3)喉痉挛。
(4)喉水肿。
(5)支气管痉挛。
(6)气管导管梗阻。
2.防治(1)分泌物阻塞或血液、异物吸入:①术前禁食 6 小时,并肌注抗胆碱药物;②急性呼吸道感染者暂缓手术,慢性呼吸道感染者术前用抗生素治疗;③及时消除口咽部及呼吸道分泌物、血液及异物。
(2)舌后坠①正确托起下颌,头后仰;②拔管后舌后坠者应放置口咽通气道;③面罩吸氧和人工呼吸。
(3)喉痉挛:①避免和去除咽喉部的直接刺激;②纯氧吸入,防止缺氧;③对轻度喉痉挛者:暂停麻醉,充分供氧,必要时暂停手术刺激,然后逐渐加深麻醉;④对中度和严重喉痉挛者:除上述处理外,应用肌松药,面罩纯氧加压人工呼吸,必要时施行环甲膜穿刺供氧。
1 / 13(4)喉水肿:以 3 岁以下小儿多见,多发生在气管插管或拔管后 1~2h。
①插管困难及多次操作的病人在拔管前应静注地塞米松;②症状明显者除应用激素和抗生素治疗外,应给予面罩吸氧和人工呼吸;③严重病例,必须严密监测,必要时进行气管切开术。
(5)支气管痉挛:①术前有哮喘史者应用激素,支气管扩张药及抗生素治疗;②避免芬太尼、硫喷妥钠及筒箭毒碱等诱发支气管痉挛的药物;③麻醉过浅者需加深麻醉,宜用氯胺酮及吸入全麻药(氟烷或恩氟烷);④静注氢化考的松及氨茶碱,如无心血管方面的禁忌证,可静滴或雾化吸入异丙肾上腺素;⑤吸纯氧及施行辅助或控制呼吸。
第二节呕吐、反流误吸和吸入性肺炎 1.原因(1)饱食、上消化道出血、幽门或肠梗阻,麻醉、手术、外伤和疾病使胃肠蠕动减弱,胃内存积大量的空气和胃内容物,胃内压明显升高,胃肠道张力下降。
张家港市广和医院麻醉科业务学习纪录
题目:全身麻醉期间严重并发症的防治主讲人:黄刚红
参加人员:丁蒙唐燕华刘振明
呼吸道梗阻
呼吸道梗阻: 上呼吸道梗阻
下呼吸道梗阻
或完全性梗阻
部分性梗阻
舌后坠
镇静药、镇痛药、全麻药及肌松药→下颌骨及舌肌松驰
→舌坠向咽部阻塞上呼吸道不完全性:鼾声
完全性: 只有呼吸动作,
无气体交换,SpO2 ↓
处理:头后仰,托下颌,置通气道.
分泌物、脓痰、血液、异物阻塞气道
▲对气道有刺激性的麻醉药→分泌物↑
(术前给足量抗胆碱药)
▲支扩、湿肺等→大量脓痰、血液堵塞气道
(双腔插管,术中吸引)
▲鼻咽、口腔等手术→积血、敷料阻塞
(气管插管)
▲脱落的牙或义齿阻塞气道
(麻醉前拔除或取出)
反流与误吸
原因
应用吗啡类、全麻药、肌松药后→贲门括约肌松驰→胃内容物反流→下呼吸道严重阻塞→误吸死亡率50%~75%。
误吸胃液→突发支气管痉挛、呼吸急速、困难、肺内弥漫性湿罗音,严重缺O2.
预防:
◆择期手术术前: 成人: 禁食、水8h.
<6月: 4h禁奶及固体食物,2h禁清亮液体.
6月~36月: 6h禁奶及固体食物,3h禁清亮液体.
>36月: 8h禁奶及固体食物,3h禁清亮液体.
◆备吸引器、鼻胃管减压.
◆饱胃、高位肠梗阻:宜清醒气管插管.
处理:
发生反流误吸时→头低位、转向一侧、吸引、支气管解痉药、
必要时支气管镜检
插管位置异常、管腔堵塞、麻醉机故障
▲导管扭曲、受压、过深误入一侧支气管
▲过浅脱出,管腔被粘痰堵塞
▲螺纹管扭曲,呼吸活瓣启动失灵
气管受压
●颈部、纵隔肿块、血肿、炎性水肿→气管受压.
●气管软化→气管塌陷→窒息(必要时气管切开).
口咽部炎性病变、喉肿物及过敏性喉水肿
◆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后壁脓肿、喉癌、声带息肉、会厌囊肿→上呼吸道梗阻(部分性):呼吸困难,无
法施行口腔插管。
◆过敏性喉头水肿→抗过敏治疗,加压给O2→SpO2仍无改善→气管造口喉痉挛与支气管痉挛
常见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过敏性鼻炎。
㈠喉痉挛:
声门闭合反射过度亢进
诱发原因:
◆低O2血症、高CO2血症、口咽部分泌物与反流胃内容物刺激咽喉部.
◆口咽通气道、喉镜、气管插管操作.
◆浅麻醉下手术操作:扩肛、剥离骨膜、牵拉肠系膜及胆囊等.
处理:
轻度:吸气时喉鸣:去除局部刺激后可自行缓解.
中度:吸气、呼气都出现喉鸣音:需面罩加压给O2.
重度:声门紧闭,气道完全阻塞,粗针环甲膜穿刺
吸O2或iv 肌松药→加压吸O2或气管插管。
预防:避免浅全麻下行气管插管或手术操作,
防缺O2与CO2蓄积。
支气管痉挛
诱发因素:
●气管插管、反流误吸、吸痰.
●手术刺激→反射性痉挛.
●硫喷妥钠、吗啡等→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诱发痉挛.
临床表现:
呼气性呼吸困难、喘鸣音、呼气期延长
费力、缓慢、HR↑或心律失常 .
处理:
●轻度:手控呼吸即可改善.
●严重支气管痉挛:支气管扩张剂、激素.
●缺O2、CO2蓄积诱发者→IPPV
●浅全麻下手术刺激诱发者→加深麻醉及肌松药.
呼吸抑制
外周性呼吸抑制
★应用肌松药(常见原因):
处理:新斯的明拮抗.
★大量排尿→血K+↓→呼吸肌麻痹:
处理;补K+.
★全麻复合高位硬麻:
处理:待阻滞作用消失.
呼吸抑制时的呼吸管理
有效人工通气→SpO2、P ET CO2维持正常.
▲有自主呼吸者:辅助呼吸.
▲无呼吸者:控制呼吸.
低血压与高血压
低血压及其防治
指血压降低幅度超过麻醉前20%或SBP≤80mmHg
发生原因:
◆麻醉因素:
●麻醉药、麻辅药→抑制心肌、扩张血管
●过度通气→低CO2血症
●排尿过多→低血容量、低K+
●缺O2→酸中毒
●低体温
◆手术因素:
●术中失血多未及时补充.
●副交感神经分布区手术操作→迷走反射.
●手术操作压迫心脏、大血管.
●直视心脏手术.
◆病人因素:
●术前有明显低血容量未予纠正.
●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严重低血糖.
●血浆CA↓↓.
●心律失常或心梗.
预防:
★术前充分补液,纠正水、电失衡.
★纠正贫血.
★RHD、严重MS→切忌使用抑制心血管作用的麻醉药.
★已有心脏缺血的冠心病病人→BP维持正常,防ST-T进一步改变. ★心梗者→除非急症,待6个月后再行择期手术.
★心衰者→心衰控制后2W再手术.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病窦综合征→起搏器.
★低K+→补K+.
★房颤→心室率80-120次/分.
★长期激素治疗者→术前、术中加大激素用量.
处理:
▼减浅麻醉、如CVP不高→加快输液及胶体,必要时用升压药.
▼严重冠心病者,术中反复低血压→防心梗发生,支持心泵功能。
▼手术牵拉内脏致BP↓→暂停手术操作,少量麻黄素等.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大剂量DXM.
▼术中一旦测不出BP→立即CPR.
高血压及其防治
指BP↑>麻醉前20%或BP≥160/95mmHg(高血压).
BP过高: 指BP↑>麻醉前30mmHg.
影响
●BP过高→↑左室射血阻力→左室舒张末期压↑
→心内膜下缺血→梗死.
●严重高血压→脑卒中(脑出血、脑梗塞、高血压脑病).
原因:
◆麻醉因素:气管插管操作、KTM、r-OH、
缺O2、CO2蓄积早期.
◆手术因素:
▲颅内手术牵拉额叶或刺激Ⅴ、Ⅸ、Ⅹ脑神经→BP↑.
▲脾切→挤压→循环容量剧增→BP↑↑.
▲嗜铬细胞瘤→术中探查→BP↑↑.
◆病情因素:
▲甲亢、嗜铬细胞瘤→麻醉后出现难以控制BP↑↑
→急性心衰、肺水肿.
▲精神极度紧张→BP↑↑→脑出血、心衰.
处理:对因治疗.
心肌缺血
冠脉狭窄或阻塞→冠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需O2→
心肌缺血。
◆影响心肌耗O2量的三个主要因素:
●心率●心肌收缩力●心室内压
◆决定冠脉血流多少的因素主要是:冠脉阻力
左室心肌供血主要在舒张期
HR↑→舒张期缩短→左室心肌供血↓
一、有关生理知识
冠脉阻力由冠脉及分支内经
冠脉长度→决定
血液粘稠度
心肌不能耐受较长时间缺O2.
心肌毛细血管与心肌纤维的数量为1:1.
心肌肥厚→肌纤维↑,但毛细血管数量并不↑→易心
肌缺血.
冠脉血管间的吻合支极细小,血流量极少→一旦冠脉
血管某一支阻塞→不能立即建立有效侧支循环→心梗.
二、心肌缺血的诊断方法
心肌缺血的ECG表现:
▲出现Q波,R波进行性↓
▲ST段压低>1mm or 抬高>2mm
▲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心传导异常
▲心律失常
三、麻醉期间引起心肌缺血的原因
冠脉狭窄达51~75%→心肌缺血ECG表现.
原因:
◆精神紧张、恐惧、疼痛→CA释放↑→心脏后负荷↑, HR↑→心肌耗O2↑.
◆BP↓↓或↑↑影响心肌供血供氧.
◆麻醉药抑制心肌收缩力→C.O.↓.
抑制血管→回心血量↓.
◆缺O2或供O2不足.
◆HR↑或心律失常.
四、心肌缺血的防治
原则:使心肌氧供需平衡,降低心肌氧耗,增加心肌供氧.
◆减轻心脏作功(治疗高血压,适当减慢心率).
◆消除不良血流动力学效应(纠正心律失常、避免BP↓).
◆提高供氧量(纠正贫血、↑吸入氧浓度).
◆酌情使用短效β-R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药.
体温升高或降低
机体散热方式:
●辐射:60% ●传导:<3%;
●对流:12% ●蒸发:25%
体温调节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人体中心温度(恒定):37℃
低体温的影响:
◆使麻醉药及辅助麻醉药作用时间延长
◆出血时间延长:体温↓→凝血物质活性↓
血小板滞留于肝.
◆血液粘稠度↑→影响组织灌注,氧离曲线左移
→不利于组织供O2
◆寒战→组织耗O2↑↑
预防
◆室温维持于24℃±.
◆大量输血输液宜加温.
◆采用吸入麻醉IPPV时,宜用循环紧闭回路.
◆婴幼儿:变温毯.
体温升高
中心温度>37.5℃
●低热 :37.5~38℃(口腔温度).
●高热:38~41℃.
●超高热(过高热):>41℃.
原因:
★室温>28℃,且湿度过高.
★无菌单覆盖过于严密,妨碍散热.
★开颅手术在下视丘附近操作.
★ Atropine量大,抑制出汗.
★输液输血反应.
★循环紧闭法麻醉,钠石灰产热→T↑(经呼吸道). 影响
◆T↑1℃→BMR↑10%→需氧量↑
◆高热伴代谢性酸中毒、高血钾、高血糖.
◆T>40℃→惊厥.
预防
◆严格控制室温不超过26℃
◆暴露体表.
◆冰袋降温.
◆输入冷液体.
◆加强监测.
术中知哓和苏醒延迟
任何全麻均须做到:
▼使病人意识消失,不知疼痛,丧失回忆能力.
▼消除体动,提供安静术野.
▼降低或消除应激反应.
苏醒延迟
▼麻醉苏醒期始于停止给麻醉药,止于病人
能对外界言语刺激作出正确反应.
▼凡术后超过30min呼唤不能睁眼和握手、对
痛觉刺激无明显反应,即为苏醒延迟.
原因:.
◆麻醉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