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生儿复苏指南解读(区妇幼)(2017.9.14)
- 格式:pdf
- 大小:3.74 MB
- 文档页数:75
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引言新生儿复苏是指在出生后出现呼吸暂停、心跳停止或其他紧急情况时采取措施恢复呼吸和循环功能的急救过程。
正确和及时的新生儿复苏对于拯救新生儿生命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提供新生儿复苏的基本原则和步骤,以及一些建议和技巧。
一、复苏前准备1.保证安全:将新生儿放置在平坦、坚实的表面上,确保周围没有任何威胁其安全的物体或环境。
2.喷嚏刺激:如果新生儿没有明显反应,可以轻轻搔动其鼻腔,以刺激喷嚏,有助于开放呼吸道。
二、初步评估1.评估呼吸:观察新生儿的呼吸状况,喜欢听到什么声音,是否有呼吸困难等。
2.评估心跳:触摸胸骨下缘两指宽度的位置,检查心跳是否存在。
3.评估颜色:观察新生儿的面色是否正常,是否有发绀等现象。
三、非呼吸急救措施1.呼吸和气道管理:如果新生儿没有进行有效的呼吸,可先进行呼吸道清理,清除口腔和鼻腔内的分泌物和异物。
当然,在清除时应避免损伤婴儿的气道开放。
2.通气辅助:对于呼吸暂停的新生儿,可立即进行气道开放,并使用面罩和草率袋进行通气。
通气时应注意每分钟20-30次的频率,并保持合适的握压,每次通气时肺胀起可见胸廓上升。
3.胸外按压:若新生儿没有心跳,可进行心脏按压。
一般建议对于一般患儿,在进行胸外按压之前,儿科医生或其他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应先进行2分钟其他复苏措施,如气道支持和胸肺复苏等。
在进行胸外按压时,应掌握适当的力量和速度,推荐频率为100-120次/分钟。
四、药物治疗1. 肾上腺素:对于心跳停止的新生儿进行胸外按压治疗后,如无法恢复血液循环,可考虑给予肾上腺素。
推荐剂量为0.01-0.03mg/公斤,静脉注射,可以间隔3-5分钟重复给药。
2. 氨茶碱:对于新生儿呼吸困难或呼吸暂停不复苏的病例,考虑使用氨茶碱。
推荐剂量为5-6mg/公斤,静脉注射,以抢救窒息引起的逆转阻塞性肺疾病。
结束复苏和监测1.全部标志性周期:若经上述措施进行有效复苏后,应进行全身状态评估,包括心率、呼吸、心律和颜色等。
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年北京修订)
指南目标和原则
一、确保每次分娩时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
二、加强产儿科合作,儿科医师参加高危产妇分娩前讨论,在产床前等待分娩及实施复苏,负责复苏后新生儿的监护和查房等。
产儿科医师共同保护胎儿完成向新生儿的平稳过渡。
三、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及参与下将新生儿复苏技能培训制度化,以进行不断的培训、复训、定期考核,并配备复苏器械;各级医院须建立由行政管理人员、产科、儿科医师、助产士(师)及麻醉师组成的院内新生儿复苏领导小组。
四、在ABCD复苏原则下,新生儿复苏可分为4个步骤:
①快速评估(或有无活力评估)和初步复苏。
②正压通气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
③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和胸外按压。
④药物和/或扩容。
五、参考2015年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推出的复苏指南,结合中国国情和新生儿复苏培训进展及现状,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制定本指南。
以上内容来自: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年北京修订);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6年7月33卷7期。
新生儿复苏指南1.复苏前准备:首先,复苏者需要进行自我防护,并确保自己和患儿的安全。
其次,复苏者应该确定患儿是否需要复苏,检查是否存在心脏骤停、呼吸停止等情况。
如果需要复苏,应立即呼叫专业急救人员。
2.呼吸道管理:清除婴儿呼吸道的积液、分泌物等,确保畅通。
若婴儿无自主呼吸,可采取正压通气等手段进行辅助呼吸。
3.心肺复苏:若婴儿出现心脏骤停,复苏者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措施。
推荐采用30:2的CPR比例,即进行30次心脏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
按压部位是在乳头线和正中脐线之间的胸骨下段。
按压的深度应适中,使胸骨下陷至少1/3至1/2胸径。
掌握合适的频率,约100-120次/分钟。
每进行30次按压后,给予两次吹气。
4.使用AED:如果有条件,复苏者可以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给婴儿进行电击。
AED能自动识别心脏骤停并给予电击。
使用AED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操作。
5.药物治疗:对于心脏骤停的新生儿,应该在按压和通气的基础上,尽早给予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
药物给予方式可以通过中心静脉或气管。
6. 预防复苏后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 Syndrome):复苏成功后,新生儿可能会出现复苏后综合征,即缺氧再灌注损伤。
为了预防该病情的发生,应注意控制血压、维持适当的血糖水平、纠正酸中毒等。
7.其他措施:此外,还需要注意新生儿复苏过程中的体温调节、整体的监测和评估、家属支持等。
总之,2024年北京修订的新生儿复苏指南是针对突发心脏骤停和呼吸停止情况下的急救措施制定的,对于挽救新生儿生命至关重要。
这些指南内容包括复苏前准备、呼吸道管理、心肺复苏、使用AED、药物治疗、预防复苏后综合征以及其他措施。
复苏者应在掌握这些基本措施的同时,贯彻专业急救人员的指导,以确保复苏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解读《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解读》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每年全世界大约有400万新生儿死亡,其中23%死于出生窒息。
为降低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和伤残率,1987年美国儿科学会(AAP)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开发了新生儿复苏项目(NRP)。
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培训确保每家医院的每个分娩现场至少有一名受过复苏培训、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卫生工作人员,提高新生儿复苏水平,降低新生儿窒息的病死率和伤残率[1]。
根据我国妇幼卫生监测显示:2005年中国新生儿死亡率为19.0‰。
前三位的死因为:早产和低体重、窒息、肺炎。
窒息占第二位。
为了推进我国的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于2004年7月由中国原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中华护理学会妇产科专业组和强生儿科研究院、美国儿科学会共同合作,在中国建立了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
项目建立后首先将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编写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第4版、第5版、第6版)翻译成中文作为本项目的培训教材。
并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并在《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发表。
自2004年7月开始,用新的技术培训我国参与分娩的医务人员(产科医师、新生儿科或儿科医师、麻醉科医师和助产士等)。
项目建立10年来共培训参与分娩的医务人员达到25万余人次,明显降低了我国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据2003~2014年项目地区统计,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由2003年的6.32%下降至2014年的1.79%,下降了71.7%,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由2003年的7.55/万下降至2014年的1.64/万,下降了78.3%[1]。
为指导新生儿复苏,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于1987年制定了《新生儿复苏指南》,并在循证医学研究的基础上定期修改(每5年修订1次)。
2010年美国儿科学会和心脏学会在循证医学研究基础上修订了2005年的指南[2],2011年出版了《新生儿复苏教材》(第6版)和《教师指导手册》(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