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刺激治疗吞咽障碍健康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2
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冰棒刺激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观察【摘要】急性脑卒中患者常伴有吞咽障碍,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观察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冰棒刺激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
研究采用对照实验设计,选取100名符合条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名患者接受联合治疗,50名患者接受常规治疗。
治疗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的吞咽功能明显改善,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显著减轻。
通过数据分析和讨论,我们得出结论: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冰棒刺激护理可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提高康复疗效。
这一疗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急性脑卒中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该治疗方案的机制及优化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早期康复训练、冰棒刺激、护理、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治疗效果观察、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治疗方案、结果分析、讨论、研究结论、临床意义、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和吞咽障碍等。
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误吸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康复训练和护理措施。
康复训练是一种通过系统性的训练来促进患者康复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减轻吞咽障碍的症状。
而冰棒刺激护理是一种常用的护理手段,通过在患者口腔内刺激呼吸和吞咽中枢来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
目前对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冰棒刺激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尚未有明确的研究结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这种联合治疗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观察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冰棒刺激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探讨其对吞咽功能的改善和康复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指导。
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冰棒刺激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观察【摘要】急性脑卒中患者常伴有吞咽障碍,影响生活质量及康复进程。
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冰棒刺激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
通过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临床评分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明显改善,且康复效果较显著。
讨论部分分析了治疗机制及可行性,强调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该研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有望为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提供新思路。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结果,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为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早期康复训练、冰棒刺激、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治疗效果观察、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结果分析、讨论、临床意义、实验设计、结论总结、展望未来、研究局限性.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性脑卒中是中老年人中常见的疾病,其常见并发症之一是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患者发生误吸和肺炎的风险。
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备受关注。
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是将康复训练与冰棒刺激护理相结合,通过冰棒刺激患者口腔黏膜以促进吞咽反射的恢复。
目前尚缺乏关于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冰棒刺激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治疗效果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旨在观察该联合治疗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与局限性。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有望为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冰棒刺激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优势。
通过观察患者在接受联合治疗后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吞咽障碍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和冰棒刺激护理在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方面的作用机制,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基础。
冰刺激康复训练在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探讨冰刺激康复训练在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在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90例缺血性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照盲选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5,采取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和观察组(n=45,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冰刺激康复训练)。
对两组患者的干预前后的吞咽功能状况与生命质量进行评估和比较。
结果:在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生命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给予冰刺激康复训练干预,能够有效地刺激吞咽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冰刺激康复训练;吞咽功能障碍;吞咽功能训练;引言:脑卒中是一组常见病、多发病。
而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可高达47%,在某些患者中可能是唯一的最重要的症状[1]。
吞咽障碍的发生,导致患者误吸,营养状况降低,增加肺部感染的几率,并使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以及病死率升高[2]。
因此,脑梗死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的吞咽困难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3]。
在临床护理中,咽部冷刺激疗法能增强吞咽前感觉冲动的传入,使触发吞咽反射的区域变得敏感,反复刺激能使吞咽反射产生,使吞咽有力,刺激压力感受器和水感受器,能取得良好的反射效果,提高吞咽功能。
详见下表。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90例缺血性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照盲选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
对照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在42~75岁,平均年龄(58.29±5.42)岁,病程4~12个月,平均病程(8.21±1.23)个月;观察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在41~76岁,平均年龄(58.18±5.23)岁,病程4~13个月,平均病程(8.34±1.15)个月。
冰刺激治疗吞咽障碍原理冰刺激治疗吞咽障碍的原理主要基于其对人体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刺激作用。
以下是详细的解释: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冰刺激是如何影响人体的感觉神经的。
当冰刺激作用于人体时,它会刺激口腔、喉咙等部位的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冷觉信号。
这些信号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递到大脑的高级中枢,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在吞咽障碍患者中,由于神经系统的受损或老化等原因,感觉神经的传导可能受到阻碍,导致对冷觉等刺激的反应减弱。
通过冰刺激治疗,可以重新激活这些感觉神经,提高其对刺激的敏感性,进而促进吞咽反射的恢复。
接下来是冰刺激对运动神经的影响。
当冰刺激作用于口腔和喉咙等部位的肌肉时,它会刺激这些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引发肌肉的收缩反应。
这种收缩反应有助于激活和锻炼吞咽相关的肌肉群,提高其协调性和力量。
对于吞咽障碍患者来说,由于肌肉力量的减弱或运动协调性的降低,可能导致吞咽动作的不协调或障碍。
通过冰刺激治疗,可以增强这些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改善吞咽动作的流畅性和有效性。
除了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影响外,冰刺激还具有促进炎症消退和加速组织修复的作用。
在吞咽障碍患者中,由于长期的吞咽困难和误吸等问题,可能导致喉咙部位的炎症和组织损伤。
冰刺激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有助于消除炎症和加速组织的修复。
这有助于改善喉咙部位的健康状况,减少感染和肿胀等问题的发生,从而进一步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
总结来说,冰刺激治疗吞咽障碍的原理主要基于其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刺激作用,以及对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的促进作用。
通过冰刺激治疗,可以帮助吞咽障碍患者重新激活感觉神经、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改善局部健康状况,进而实现吞咽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为了确保冰刺激治疗的有效性,通常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冰刺激的强度、时间和频率等。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效果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确保安全有效。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11卷第19期 -101-冰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观察及评估Rehabilitation observ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reating dysphagia after stroke byice stimulation刘卉(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山西临汾,041000)中图分类号:R27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9)19-0101-【摘要】目的:探讨冰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疗效。
方法:抽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对照组予以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则予以常规吞咽康复训练联合冰刺激治疗。
比较两组转归率;吞咽障碍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者吞咽功能评分情况、脑卒中生活质量评分;治疗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转归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吞咽障碍消失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吞咽功能评分情况、脑卒中生活质量评分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分情况、脑卒中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均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
结论:常规吞咽康复训练联合冰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吞咽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冰刺激;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疗效【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ice stimulation on dysphagia after stroke.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fter stroke were randomly groupe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routine swallow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by ice stimulation more. Results: The outcom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disappearance time of dysphagia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score of swallowing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 of strok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P<0.05. There were no related adverse reactions in two groups. Conclusion: Routine swallow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ice stimulation were effectiv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wallowing fun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without adverse effects, and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Keywords】Ice stimulation; Dysphagia after strok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9.19.039吞咽困难属于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发病率较高,吞咽困难已成为当前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冰冻棉棒涂擦刺激法应用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护理中的效果研究【摘要】脑卒中患者常常伴有吞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和康复带来很大困扰。
本研究旨在探讨冰冻棉棒涂擦刺激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护理中的效果。
该方法通过刺激口腔黏膜和咽部肌肉,促进吞咽反射的恢复,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研究发现,冰冻棉棒涂擦刺激法能有效提升脑卒中患者的吞咽能力,促进康复进程。
影响因素的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时机等因素会对效果产生影响。
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支持,建议未来加强研究,并推广该方法的应用。
结论显示,冰冻棉棒涂擦刺激法是一种有效的早期护理手段,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冰冻棉棒涂擦刺激法、早期护理、效果研究、影响因素、改进建议、有效手段、研究推广、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病因包括脑血管意外和脑动脉硬化等。
脑卒中患者在患病后常常会出现吞咽障碍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
吞咽障碍不仅会导致吞咽困难、误吸等问题,还可能引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针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问题,已经出现了许多早期护理方法,其中包括冰冻棉棒涂擦刺激法。
冰冻棉棒涂擦刺激法是一种通过冷刺激刺激口腔周围神经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吞咽反射,促进患者的咽喉肌肉活动,改善吞咽功能。
关于冰冻棉棒涂擦刺激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护理中的效果研究仍然有待探讨。
本文旨在研究冰冻棉棒涂擦刺激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影响因素及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的护理方法,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探讨冰冻棉棒涂擦刺激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情况,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护理方法。
希望通过研究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及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进一步完善这一护理方法提供参考。
冰棒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60例临床观察与护理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与护理。
方法对60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应用自制利咽冰棒刺激,同时给予针刺治疗、心理疏导、综合康复护理方法。
结果显效48 例,好转8例,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脑卒中患者实施利咽冰棒刺激配合针刺治疗,实施整体化护理干预,对改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效果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利咽冰棒刺激脑卒中吞咽困难护理25-50%脑卒中患者可发生吞咽困难,吞咽障碍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或护理不当可并发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和危及生命。
[1]自2010年1月—2013年2月,我科对60例患者采用自制的利咽冰棒配合针刺治疗,辅以心理疏导,饮食康复护理,收到显著效果,现将治疗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将已明确诊断的12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80岁;脑梗塞50例,脑出血10例。
对照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82岁;脑梗塞40例,脑出血18例,帕金森综合症2例。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及中风类别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 治疗方法120例患者均采用常规的内科中西医药物治疗,针刺法及脑病护理常规.对照组60例未接受利咽冰棒刺激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60例患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护理,包括利咽冰棒刺激、针刺、心理饮食护理、康复护理等。
自制利咽冰棒疗法:取冰片、苏合香各 30克加入250毫升蒸馏水中,快速搅匀,把长消毒棉签均匀摆放在自制的冰槽中,倒入配制好的药液,使棉签一端浸在药液中,放入冰箱冷冻室待用。
使用方法,取利咽冰棒两根,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嘱患者做吞咽动作,3-5分钟更换一次冰棒,每次1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
3 临床护理3.1心理护理做好心理护理是冰棒刺激吞咽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
冰刺激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而严重并发症之一,国内报道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为62.5%[1],其中急性期30% ~65%、慢性期16%患者可出现吞咽障碍[2-3]。
吞咽障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食物误吸或饮水呛咳,造成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甚至窒息危机生命[4]。
以引起医术界的关注与研究,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冰刺激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发展很快,尤其是采用冰刺激疗法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取得飞跃性的进展,明显改善吞咽障碍,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合并症发生率,降低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能力和质量,而且大量临床资料证实采用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明显优于单一方法治疗。
现笔者结合近年相关文献,综述如下:1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病机理吞咽障碍主要见于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5]。
真性球麻痹是指支配这些肌肉的位于延髓的颅神经运动核(疑核、舌下神经核)或由它们发出的舌咽、迷走、舌下神经的病变所引起;假性球麻痹是指由于两侧大脑皮质、皮质脑干束损害所引起。
两者均受延髓发出的第Ⅸ、Ⅹ、Ⅺ、Ⅻ对颅神经的影响,这些颅神经主要功能为支配舌咽部的运动,受损后可导致言语及吞咽障碍。
当延髓麻痹时,即可以是这些颅神经的全部麻痹,也可以是部分神经麻痹或个别神经麻痹,导致神经受损所支配的部位出现相应的病变,出现言语及吞咽障碍,引起失语、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饮水呛咳,进而引起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增加其致残率、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2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对患者产生的影响2.1 误吸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误吸发生率为40%~70%[6],误吸是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最严重的危害之一,指进食到口、咽部的食物或反流的胃内容物不能及时咽下或吐出,而误入气管内,可以导致急性气道阻塞,也是导致卒中后肺炎的主要原因。
2.2 窒息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常因其吞咽障碍而发生误吸引起呛咳,严重时可发生窒息而危机患者的生命[7]。
吞咽功能障碍冰刺激操作标准嘿,咱来聊聊吞咽功能障碍冰刺激操作标准这事儿吧!这可是一项很重要的康复手段呢,就像给吞咽功能这个“小懒虫”注入一股活力,让它重新振作起来。
进行冰刺激操作前,得像准备一场小战斗一样,把东西都准备好。
首先是冰块啦,可别小看这小小的冰块,它可是我们的“秘密武器”哦。
冰块要大小适中,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就像给宝宝选衣服,得合身才行。
一般来说,边长1 - 2 厘米的小冰块就比较合适。
然后还需要一些干净的纱布或者棉签,这就像是战士的“装备”,用来传递冰块的凉意。
准备好这些,我们就可以开始“行动”啦。
操作的时候,要找准位置,这就好比射箭要瞄准靶心一样。
通常是在患者的口腔内进行刺激,比如咽部、舌根部等部位。
这些地方就像是吞咽功能的“关键开关”,通过冰刺激来激活它们。
用纱布或者棉签裹住冰块,轻轻地触碰这些部位,动作要轻柔哦,可不能像个鲁莽的大汉,一下子用力过猛。
想象一下,要是太用力,患者可能会不舒服,就像你睡觉的时候被人突然重重地拍了一下,肯定会被惊醒,而且可能还会有点不高兴呢。
所以,我们要温柔地对待患者的口腔,让他们在相对舒适的情况下接受治疗。
冰刺激的时间也有讲究哦。
每次刺激的时间不宜过长,大概3 - 5 秒就可以啦。
这就像是短跑比赛,时间短但要有效果。
太短了可能起不到作用,就像只跑了几步就停下来,根本没达到锻炼的目的;太长了又可能会让患者感到不适,甚至可能会对口腔黏膜造成损伤,那就得不偿失啦。
可以多次进行刺激,中间适当休息一下,就像我们运动的时候也会分组进行,每组之间有个短暂的休息,这样才能让身体有个缓冲的时间,更好地适应刺激。
在操作过程中,要时刻观察患者的反应哦。
这就像一个细心的家长观察孩子的表情一样,看看他们有没有不舒服的表现。
如果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或者其他不适的症状,那就要赶紧停下来,就像开车的时候发现前面有危险,要及时刹车一样。
然后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不是刺激的力度太大了,或者位置不太对,再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冰-柠檬酸联合刺激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康复中的应用效果王红彦,李军文,胡才玉,唐于力摘要 目的:探讨冰与柠檬酸联合刺激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康复中的应用效果㊂方法:采用便利整群抽样法,选取2021年11月1日 2022年11月30日成都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㊁康复科收治的11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为研究对象,在常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基础上随机分为冰刺激组(A 组,n =37)㊁柠檬酸刺激组(B 组,n =37)㊁冰-柠檬酸联合刺激组(C 组,n =36)㊂3组干预时间均为2周,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2周后比较3组病人洼田饮水试验结果㊁吞咽功能评估表(G U S S )评分结果及鼻饲管留置时间㊂结果:干预2周后3组病人洼田饮水试验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C 组病人洼田饮水试验得分低于A 组(P <0.05);3组病人G U S S 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且C 组病人的G U S S 得分分别高于A 组和B 组(P <0.05);3组病人鼻饲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C 组病人鼻饲管留置时间分别短于A 组和B 组(P <0.05)㊂结论:冰-柠檬酸联合刺激相较于单独的冰刺激或柠檬酸刺激,能更有效地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的吞咽功能障碍风险与程度,缩短鼻饲管留置时间,提高病人生活质量㊂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冰刺激;柠檬酸刺激K e yw o r d s 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 ;s w a l l o w i n g d i s o r d e r ;i c e s t i m u l a t i o n ;c i t r i c a c i d s t i m u l a t i o n d o i :10.12104/j.i s s n .1674-4748.2023.25.014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或脑栓塞,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脑部血管阻塞从而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进而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损伤的一组脑血管疾病[1]㊂吞咽障碍是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㊁舌体运动异常㊁饮水呛咳㊁言语不利等[2]㊂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37.3%,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不断上升趋势[3],不仅会导致病人并发误吸㊁肺部感染㊁脱水及营养不良等严重并发症使病情复杂化,还会增加不良预后和死亡风险,给个人㊁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负担[4-5]㊂因此,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㊂但临床上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案,国内外主要通过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进行干预,其中冰刺激和酸刺激作为常见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方式,已被多项临床研究证明疗效确切,且具有操作简单㊁易学和便于实施等特点[6],但二者联合的效果目前少有报道㊂基于此,本研究联合冰刺激与酸刺激作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并探讨其效果,以期为临基金项目 四川省2022年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和人才计划项目,编号:2022J D K P 0019㊂作者简介 王红彦,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李军文(通讯作者)单位:610041,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胡才玉单位: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唐于力单位:610083,成都医学院护理学院㊂引用信息 王红彦,李军文,胡才玉,等.冰-柠檬酸联合刺激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 ].全科护理,2023,21(25):3516-3519.床医务人员对吞咽障碍病人实施冰-柠檬酸刺激康复训练提供参考依据㊂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整群抽样法,选取2021年11月1日2022年11月30日成都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内科㊁康复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为研究对象㊂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7]中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且经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 T )或核磁共振成像(M R I)检查确诊㊂2)年龄ȡ18岁且首次发病;3)洼田饮水试验ȡ3级;4)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醒,理解力和判断力正常,并能配合治疗;5)病人或其家属知情同意,自愿参与㊂排除标准:1)因伴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不能配合治疗的病人;2)非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者,如头颈部肿瘤或者食管部分病变引起吞咽障碍等;3)病人因病情需要长期口服阿片类㊁抗癌类等可引起吞咽困难的药物㊂剔除标准:1)主动要求退出或因转院㊁转科等原因导致治疗不足2周的病人;2)研究过程中由于病人病情突变出现严重并发症,需要其他治疗方案不宜进行本次干预或发生意外死亡的病人;3)数据不完整,即一般资料或研究资料缺失超过20%,导致数据异常离群的病人㊂最终共有110例(96.5%)病人完成整个研究㊂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冰刺激组(A 组)37例㊁柠檬酸刺激组(B 组)37例㊁冰-柠檬酸联合刺激组(C 组)36例㊂3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详见表1㊂㊃6153㊃C H I N E S EG E N E R A LP R A C T I C E N U R S I N G S e pt e m b e r 2023V o l .21N o .25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表13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项目A组(n=37)B组(n=37)C组(n=36)统计值P 性别[例(%)]男19(51.4)23(62.2)25(69.4)χ2=2.5450.279女18(48.6)14(37.8)11(30.6)年龄(岁)72.50ʃ12.0371.16ʃ10.9167.17ʃ12.67F=1.9890.142体质指数(k g/m2)22.74ʃ3.0523.64ʃ3.1123.18ʃ2.72F=0.8510.430文化程度[例(%)]小学及以下16(43.2)20(54.1)17(47.2)初中15(40.5)11(29.7)11(30.6)χ2=2.9790.811中专及高中3(8.1)3(8.1)2(5.6)专科及本科3(8.1)3(8.1)6(16.7)高血压[例(%)]有22(59.5)27(73.0)24(66.7)χ2=1.5160.469无15(40.5)10(27.0)12(33.3)糖尿病[例(%)]有13(35.1)14(37.8)21(58.3)χ2=4.7550.093无24(64.9)23(62.2)15(41.7)吸烟史[例(%)]有14(37.8)8(21.6)13(36.1)χ2=2.6970.260无23(62.2)29(78.4)23(63.9)1.2干预方法1.2.1常规治疗及吞咽功能康复训练3组病人均给予常规治疗与吞咽功能康复训练㊂1)常规治疗:包括生命体征㊁血压㊁血糖监测,溶栓与抗凝,改善脑循环的介入治疗,他汀类药物㊁中药及神经保护剂等药物治疗,营养支持治疗等㊂2)常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采用前期我院已形成的标准化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视频指导病人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训练内容由研究者参考朱美红等[8]的文献制作而成,包括 鼓腮-瘪腮-张嘴-缩唇-舔上唇-舔下唇-伸舌-卷舌-咀嚼-吞咽 有序的10个吞咽动作和与之匹配的文字㊁语音提示㊂由1名经培训并考核通过的医务人员播放视频㊁向病人解释动作要领并指导病人有效完成,每次30m i n,每日2次㊂1.2.2冰刺激组在常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冰刺激,刺激部位包括咽峡部㊁软腭与硬腭㊂具体操作方法:嘱病人尽可能张口以暴露口腔咽喉部,取1根或2根冰棉签,自咽峡部由左至右刺激,再平贴黏膜面由腭后1/3处起,以 Z 字形刺激软腭 硬腭 门齿牙龈部,取出,丢弃,此为1轮,每轮刺激后嘱病人做空吞咽㊂每次操作5轮,需10~15m i n,每日2次,连续干预2周㊂1.2.3柠檬酸刺激组在常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柠檬酸刺激,刺激部位包括舌根与舌体两侧面㊂具体操作方法:嘱病人张口暴露口腔,舌体放松㊁尽可能伸向对侧,取1根或2根柠檬酸棉签,棉签头部自舌根部起,沿舌体外侧缘 舌体中部 舌尖进行刺激,每个部位来回停留2~3s,取出,丢弃;先健侧,后患侧,此为1轮,每轮刺激后嘱病人做空吞咽㊂每次操作5轮,需10~15 m i n,每日2次,连续干预2周㊂1.2.4冰-柠檬酸联合刺激组在常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冰与柠檬酸联合刺激㊂准备冰棉签和柠檬酸棉签,先行咽峡部㊁软硬腭冰刺激,再行舌根及舌体侧面柠檬酸刺激(具体方法同前),取出,丢弃㊂每次操作时间需20~30m i n,每日2次,连续干预2周㊂1.3观察指标1.3.1吞咽障碍风险评估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进行吞咽障碍风险评估㊂具体方法:指导病人取坐位,嘱病人喝下30m L温水,观察饮完所有水需要的总时间㊁次数及有无呛咳的发生㊂评估标准:在5s内顺利地1次将所有水咽下为Ⅰ级(优);在5s内分2次以上将水咽下且未发生呛咳为Ⅱ级(良);1次将水咽下,有呛咳发生,时间超过5s为Ⅲ级(中);2次以上将所有水咽下,发生多次呛咳为Ⅳ级(可);呛咳频繁,不能全部将水咽下为Ⅴ级(差)㊂Ⅰ级㊁Ⅱ级为治愈,Ⅲ级㊁Ⅳ级为显效,Ⅴ级为无效[9]㊂本研究将Ⅰ~Ⅴ级计1~5分,得分越高表明吞咽障碍风险越高㊂1.3.2吞咽障碍程度评估采用吞咽功能评估表(G U S S)进行吞咽障碍程度评估㊂具体包括2步,第一步,间接吞咽测试:嘱病人以60ʎ半卧位姿势卧床休息,吞咽1m L唾液,观察病人是否有注意力不集中㊁咳嗽㊁清嗓和吞咽唾液情况㊂第二步,直接吞咽测试:当第一步无异常后进行㊂直接吞咽测试由3个顺序执行的子测试组成,从糊状食物开始,然后是液体,最后是固体食物㊂首先喂1/3~1/2汤匙的糊状食品,没有任何误吸迹象(吞咽迟缓㊁咳嗽㊁流涎㊁声音变化),可依次给予5㊁10㊁20㊁50m L的水,接着以最快的速度喝完50m L水;若没有误吸发生,给予病人适当的固体食物并进行5次反复的试验,再观察是否有误吸发生㊂评定标准:20分为无吞咽障碍, 15~19分是轻度吞咽障碍,10~14分是中度吞咽障㊃7153㊃全科护理2023年9月第21卷第25期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碍,ɤ9分为严重吞咽障碍[10]㊂1.3.3鼻饲管留置时间鼻饲管留置时间是指 护士遵医嘱给予病人留置鼻胃管 至 病人符合拔管指征时护士遵医嘱拔除鼻胃管 这期间的天数㊂拔管指征为30m i n内能经口进食200m L并且无呛咳发生[11]㊂1.4统计学方法采用S P S 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㊂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均数ʃ标准差(xʃs)表示,组内㊁组间比较采用方差检验;定性资料采用例数㊁百分比(%)表示,组内㊁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3组病人干预前㊁干预2周后洼田饮水试验得分比较3组病人干预2周后洼田饮水试验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进一步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C组病人洼田饮水试验得分低于A组(P<0.05);C组与B组㊁A组与B组洼田饮水试验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2㊂表23组病人干预前㊁干预2周后洼田饮水试验得分比较(xʃs)单位:分组别例数干预前干预2周后A组373.97ʃ0.832.94ʃ1.15B组373.89ʃ0.882.62ʃ1.32C组363.97ʃ0.842.19ʃ1.17①F值0.1103.502P0.896<0.05①与干预2周后A组比较,P<0.05㊂2.23组病人干预前㊁干预2周后G U S S得分比较3组病人干预2周后G U S S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㊂进一步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C组病人的G U S S得分分别高于A组和B组(P<0.05),A组与B组病人G U S 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3㊂表33组病人干预前㊁干预2周后G U S S得分比较(xʃs)单位:分组别例数干预前干预2周后A组377.11ʃ3.0910.62ʃ2.98B组376.97ʃ2.7111.14ʃ3.38C组366.64ʃ2.98 15.08ʃ4.09①②F值0.24717.538P0.781<0.001①与干预2周后A组比较,P<0.05;②与干预2周后B 组比较,P<0.05㊂2.33组病人鼻饲管留置时间比较3组病人干预2周后鼻饲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进一步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C组病人鼻饲管留置时间分别短于A组和B组(P<0.05),A组与B组病人鼻饲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4㊂表43组病人鼻饲管留置时间比较(xʃs)单位:d组别例数时间A组3720.64ʃ4.24B组3719.25ʃ3.84C组3615.92ʃ3.45①②注:3组病人鼻饲管留置时间比较,F=5.492,P<0.05;①与A组比较,P<0.05;②与B组比较,P<0.05㊂3讨论3.1冰-柠檬酸联合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吞咽障碍风险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病人干预2周后吞咽障碍发生风险均小于干预前(P<0.05),其中C组病人发生吞咽障碍的风险低于A组(P<0.05),C组与B组㊁A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提示冰-柠檬酸联合刺激降低病人吞咽障碍的风险优于单一的冰刺激,与凌彩坚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㊂分析其原因:冰-柠檬酸联合刺激一方面可通过提高病人软腭和咽部的敏感性,增加病人的感觉输入,兴奋高阈值的C感觉神经纤维,提高γ运动神经元敏感性[13-14];另一方面可使病人分泌唾液进而引起病人发生自主吞咽运动,提高吞咽频率,有效促进味觉恢复,防止咽部肌肉萎缩,有利于病人咽喉部感觉的恢复,降低病人吞咽障碍的风险[15-16]㊂而本研究尚未得出冰-柠檬酸联合刺激的效果优于单一酸刺激,可能与纳入研究的样本较少有关,需要大样本临床试验的进一步证实㊂3.2冰-柠檬酸联合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吞咽障碍程度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病人干预2周后吞咽障碍程度较干预前均有所降低(P<0.05),其中C组降低的幅度明显优于A组和B组(P<0.05)㊂提示冰-柠檬酸联合刺激降低病人吞咽障碍程度优于单一的冰刺激或酸刺激㊂当病人受到柠檬酸刺激后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自主吞咽反射,使病人唾液分泌增多;此外,冰刺激属于一种低温刺激,通过对病人的软腭㊁硬腭及咽后壁等肌肉进行刺激,可以帮助病人口轮匝肌㊁腭提肌及咽中缩肌肌肉收缩,从而提高其兴奋性,促进反射弧开始部分感受器激活,使感觉信号增强;两者共同作用,使病人吞咽障碍的程度明显降低[17-18]㊂3.3冰-柠檬酸联合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鼻饲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3组病人干预2周后鼻饲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的留置时间显著短于A组和B组(P<0.05)㊂提示冰-柠檬酸联合刺激对恢复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㊃8153㊃C H I N E S EG E N E R A LP R A C T I C E N U R S I N G S e p t e m b e r2023V o l.21N o.25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病人的吞咽功能有积极作用,与彭莉群等[19-20]的研究结果一致㊂可能的原因:联合刺激后可激发病人出现高频率吞咽动作,显著缩短咽部转运时间,同时加入多重感觉信息,作用于吞咽相关神经通路,有效地促进了病人吞咽功能的恢复,缩短鼻饲管留置时间[21]㊂ 综上所述,使用冰-柠檬酸联合刺激相较于单一的冰刺激或酸刺激,更有助于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病人的吞咽障碍风险与程度,缩短鼻饲管留置时间,有利于病人吞咽功能的改善与恢复㊂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且样本仅来源于一家医院,可能存在偏倚,期待未来有高质量㊁多中心㊁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证实㊂参考文献:[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 ].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 P I S E G N AJM ,K A N E O K A A ,P E A R S O N W GJR ,e t a l .E f f e c t so fn o n -i n v a s i v e b r a i n s t i m u l a t i o n o n p o s t -s t r o k e d y s p h a gi a :a s y s t e m a t i cr e v i e w a n d m e t a -a n a l ys i s o fr a n d o m i z e d c o n t r o l l e d t r i a l s [J ].C l i nN e u r o p h ys i o l ,2016,127(1):956-968.[3] 曹猛,宋学梅,梁丽,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学杂志,2021,36(2):24-27.[4] 苗姣娜,王元姣,何叶.口腔感觉训练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进展[J ].护理学报,2023,30(1):37-40.[5] 王拥军,王少石,赵性泉,等.中国卒中吞咽障碍与营养管理手册[J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11):1153-1169.[6] 中国吞咽障碍康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组.中国吞咽障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2017年版)[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8,40(1):1-10.[7]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8] 朱美红,时美芳,万里红,等.吞咽-摄食管理预防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相关性肺炎的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16,51(3):294-298.[9] 武文娟,毕霞,宋磊,等.洼田饮水试验在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6(7):1049-1053.[10] T R A P L M ,E N D E R L E P ,N OWO T N Y M ,e t a l .D y s p h a gi a b e d s i d e s c r e e n i n g f o r a c u t e -s t r o k e p a t i e n t s :t h eG u g g i n g S w a l l o w i n gS c r e e n [J ].S t r o k e ,2007,38(11):2948-2952.[11] 邱吉艳,赵春艳.脑卒中吞咽障碍留置胃管患者拔管前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J ].河北医药,2020,42(1):123-128.[12] 凌彩坚,苏善英,雷丽娟,等.含服酸冰块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作用[J ].护理学杂志,2015,30(17):14-15.[13] 李荣清,林文颖,陈锦秀,等.咽部冷/冰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干预效果的系统评价[J ].康复学报,2017,27(5):52-57.[14] 刘美华,周南香.早期冰刺激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6):31.[15] 姜稳妮,杜红霞,柴雪艳.咽部冷刺激法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体会[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7):85.[16] M U L H E R E NR W ,K A M A R U N A SE ,L U D L O W C L .S o u rt a s t ei n c r e a s e s s w a l l o w i n g a n d p r o l o n g s h e m o d y n a m i c r e s po n s e s i n t h e c o r t i c a ls w a l l o w i n g n e t w o r k [J ].J o u r n a lo f N e u r o p h y s i o l o g y,2016,116(5):2033-2042.[17]杨泽民,林静,陈龙辉,等.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㊁流率和pH 值的性别差异[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5,36(8):883-887.[18] 唐琦.冰酸K 点刺激在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 ].现代实用医学,2019,31(12):1677.[19] 彭莉群,甘璐,廖超华.酸冰刺激疗法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效果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15):2720-2722.[20]雷铖,明文文,王延芬,等.冰酸联合咽部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2):247-250.[21] G A T T O A R ,C O L A P C ,D A S I L V A R G ,e ta l .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 r m a l a n d g u s t a t o r y s t i m u l u s i n t h e i n i t i a t i o n o f t h e p h a r y n g e a l s w a l l o w a n d b o l u sl o c a t i o ni n s t r o k e [J ].JS t r o k e C e r e b r o v a s cD i s ,2021,30(4):105349.(收稿日期:2023-05-24;修回日期:2023-08-29)(本文编辑李进鹏)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病人早期活动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宋凌霞摘要 目的:构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病人早期活动方案并评价其应用效果㊂方法:基于循证理念结合遵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具体活动实践,制定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病人早期活动实施方案㊂选取2021年1月 2021年12月收治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病人108例作为观察组,实施早期活动方案;2020年1月 2020年12月收治的108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病人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㊂比较两组病人恐动症评分㊁活动状态下疼痛评分㊁膝关节功能评分㊁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㊁住院时间㊁住院费用㊁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术后肺部感染㊁下肢静脉栓塞症的发生率㊂结果:观察组病人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早于对照组(P <0.001),观察组病人干预后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01),恐动症评分㊁活动时疼痛评分㊁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 <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01),术后肺部感染㊁下肢静脉栓塞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㊂结论:实施早期活动方案能有效缓解病人恐动症状及术后疼痛,降低肺部感染㊁下肢静脉栓塞症发生率,而且能够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缩短病人住院时间,节约住院费用㊂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恐动症;早期活动方案;膝关节功能K e yw o r d s t o t a l k n e e a r t h r o p l a s t y ;k i n e s i o p h o b i a ;e a r l y a c t i v i t yp r o g r a m ;k n e e j o i n t f u n c t i o n d o i :10.12104/j.i s s n .1674-4748.2023.25.015基金项目 贵州省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编号:g z w j k j2020-1-219;遵义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遵市科合H Z 字(2022)217号㊂作者简介 宋凌霞,副主任护师,硕士,单位:563099,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㊂引用信息 宋凌霞.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恐动症病人早期活动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 ].全科护理,2023,21(25):3519-3523.㊃9153㊃全科护理2023年9月第21卷第25期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冰刺激治疗吞咽障碍健康管理Virtue carries wealth. On the morning of November 2, 2022冰刺激治疗吞咽障碍健康管理一、目的冰刺激疗法直接对吞咽有关的器官,例如: 舌、软硬腭、咽后壁、口腔黏膜及吞咽反射相关肌群进行寒冷刺激, 引起肌肉主动收缩,提高其对食物的敏感度;此外寒冷刺激可以强化吞咽反射,反复训练可以使吞咽动作易于诱发且吞咽有力,显着改善延髓麻痹所致的吞咽肌群失用性萎缩;二、适应症1、符合脑卒中后吞咽困难诊断标准,年龄在7岁—75岁2、洼田饮水试验3级—5级3、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无听觉言语理解障碍三、禁忌症1、并发中、重度认知障碍或失语症,不能配合评估和治疗2、生命体征不稳定3、并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脏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糖尿病等疾病;四、操作方法(1)冰刺激:患者坐位或半坐位,张口发“啊”音,先用冰棉棒大面积擦刷患者患侧面颊、口周及咽喉部,至皮肤微微发红;接着用冰棉棒进行反复涂擦刺激患者软腭、腭弓、舌根、咽后壁、舌面及舌体两侧,然后让患者做吞咽动作 5 次,每次训练时间为 20 分钟,每日2-3 次;具体训练时间因人而异,以患者能耐受无不适为宜;(2)口咽活动度训练:护士将勺子放于患者口唇上、下、左、右位置,指导患者伸舌舔勺,并进行咀嚼动作,以锻炼舌肌、咀嚼肌;做鼓腮、笑、吹气、吮手指动作,以锻炼颞肌、喉部内收肌;以上训练1~2次/d,20~30min/次,可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进行增减;3摄食训练 : ①体位: 如单纯舌功能障碍,头后仰可促进食物的传送;如一侧舌、咽障碍,头歪向健侧使食物位于健侧口腔;对能坐的患者,取坐位,直头稍前倾,身体倾向健侧 30°; 对卧床患者,取仰卧位,躯干上抬头前屈30°,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辅助者位于健侧;②食物的选择: 选择柔软,易变形,有适当黏性,不易松散及不易滞留黏膜的食物;③一口量: 开始吞咽小量约5 ml,餐具选择薄而小的长柄勺为宜,以后逐渐加量;④咽部滞留食物可采用空吞咽、交互吞咽、侧方吞咽、点头样吞咽、倾斜吞咽可除去会厌残留食物;五、注意事项1、治疗时间选择在患者进餐前20min或餐后2h, 体位为半坐位或侧卧位,防止患者发生呕吐、误吸,出现呕吐反射即停止刺激;2、治疗过程中,注意动作要轻柔、力度适中,避免棉棒折断或棉球脱落引起患者不必要的损伤;3、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经常检查患者口腔有无红肿溃疡、真菌感染等,并及时对症处理;六、疗效评价洼田饮水试验:患者端坐,喝下30毫升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1级优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2级良分2次以上,能不呛咳地咽下3级中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4级可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5级差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评定:正常:1级,5秒之内;可疑:1级,5秒以上或2级;异常:3~5级疗效判断标准:治愈: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级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2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显着,饮水试验评定3级以上备注:1)空吞咽:每次吞咽食物后,再反复做几次空吞咽,使滞留的食物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2)交互吞咽:让患者交替吞咽固体食物和流食,或每次吞咽后饮少许水1~2ml,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吞咽反射,又能达到去除咽部滞留食物的目的;3)侧方吞咽:又称为转头吞咽,主要用于去除梨状隐窝内残留的食物;以颏部的指向作为头部转动的方向;单侧受损导致单侧梨状隐窝内残留的食物时,当头部向受损侧转动并做点头样吞咽动作的时候,同侧梨状隐窝受到挤压,而对侧喉部空间相对变大,利于食物从对侧通过;同时,同侧的受损声带也受到压力而向中线部位移动,有利于气道闭合;双侧受损时,通过反复的左右转动头部进行侧方吞咽,可去除并咽下滞留于两侧梨状隐窝的食物;4)点头样吞咽:颈部后仰时会厌谷变窄,可挤出滞留食物,随后低头并做吞咽动作,反复数次,可清除并咽下滞留的食物;5)倾斜吞咽:主要是指向健侧倾斜头部并吞咽的动作,有利于食团随重力进入口腔和咽部的健侧,适用于单侧舌部功能障碍和单侧咽部功能障碍;。
吞咽障碍冰刺激使用方法作者:岳文明洛阳东方医院审稿:柏敏江苏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吞咽障碍吞咽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临床并发症,脑卒中有22%~65%[1]的患者发生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由于下颌、双唇、舌、软腭、咽喉、食管等器官结构和功能受限,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由口送到胃的一种临床表现。
训练分类吞咽功能障碍的训练分直接训练和间接训练。
冰刺激咽部冷/冰刺激主要通过寒冷刺激口咽部内壁, 提高吞咽反射敏感性, 增加感觉输入, 同时通过涂擦刺激口咽部相关肌群, 使吞咽反射增强, 吞咽速度加快, 改善口咽部神经肌肉的协调性, 增加患者口咽部的感觉, 有助于咽反射的恢复, 进而改善吞咽功能。
相关研究还表明, 冰刺激可以显著缩短吞咽反射的延迟时间, 触发吞咽运动[2-4]。
冰刺激疗法强调三个反射区:舌根部、软腭、上咽与中咽缩肌。
治疗作用和优点治疗作用:1.减少口腔过多的唾液分泌;2.提高软腭和咽部的敏感性;3.改善吞咽过程中的神经肌肉活动,增强吞咽反射。
治疗优点:1.制作简单易行、成本低、实施方便;2.适用于认知功能低下的患者;3.疗程短;4.病患满意度和接受度高。
操作前准备1.冷冻棉棒:大号棉棒沾水后外包塑料膜手套,冰冻在小冰箱备用,等棉棒变硬后拿出使用。
2.患者准备:在空腹或餐后半小时进行,避免引起呕吐。
取坐或仰卧位30°以上。
具体操作张口发“啊”音充分暴露会厌部,必要时使用开口器。
步骤:用冰棉签,以悬雍垂为中心行局部冷刺激,范围包括前后腭弓、软腭、咽喉部、舌后壁,应尽量做到大范围、长时间地碰触刺激部位,每部位可停留5~10s,上下、前后、左右交替进行,动作轻柔以不引起患者呕吐反射为宜。
1、双边软腭刺激:用冰棉棒从弱侧软腭平滑到强侧。
2、三边软腭刺激:用冰棉棒在软腭上,沿鼻棘方向由前向后做刺激,先刺激弱侧软腭,再刺激强侧,最后在悬雍垂部位刺激。
3、平刷舌部刺激:用冰棉棒在舌根处由弱侧向强侧平滑方式做刺激。
冰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摘要:目的本文旨在观察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用冰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对患者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
方法我院收治于2020年2月~2021年2月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56例为研究观察对象,依据信封法分对照组(吞咽功能训练干预)、结合组(吞咽功能训练+冰刺激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积分(SWAL-QOL)、护理满意度。
结果护理前,对照组、结合组SSA评分、SWAL-QOL评分比对,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对照组、结合组SSA评分、SWAL-QOL评分比对,后者明显更优(P<0.05)。
护理后,对照组、结合组护理满意度比对,后者明显更高(P<0.05)。
结论针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取冰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效果理想,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吞咽障碍;脑卒中;冰刺激;吞咽功能训练吞咽障碍是指患者出现的吞咽包括唾液在内任何液体和固体食物时,不能顺利将吞咽的液体或者食物送入胃内,增加患者出现呛咳、进食困难等出现概率,并伴有发音不清晰、费力等症状[1-3]。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大,患者并发后需要给予患者相应的干预,以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本文研究以56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对此类患者冰刺激结合吞咽功能训练分析结合干预方式对患者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以为此类患者功能快速恢复提供支持。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0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56例为研究观察对象,依据信封法分两组(28例/组),对照组(吞咽功能训练干预)、结合组(吞咽功能训练+冰刺激干预)。
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16例,年龄54~80岁,平均年龄(65.28±3.23)岁;结合组男性14例,女性14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5.36±3.3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可行下一步比对(P>0.05)。
冰刺激治疗吞咽障碍健康管理
一、目的
冰刺激疗法直接对吞咽有关的器官,例如: 舌、软硬腭、咽后壁、口腔黏膜及吞咽反射相关肌群进行寒冷刺激,引起肌肉主动收缩,提高其对食物的敏感度。
此外寒冷刺激可以强化吞咽反射,反复训练可以使吞咽动作易于诱发且吞咽有力,显著改善延髓麻痹所致的吞咽肌群失用性萎缩。
二、适应症
1、符合脑卒中后吞咽困难诊断标准,年龄在7岁—75岁
2、洼田饮水试验3级—5级
3、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无听觉言语理解障碍
三、禁忌症
1、并发中、重度认知障碍或失语症,不能配合评估和治疗
2、生命体征不稳定
3、并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脏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糖尿病等疾病。
四、操作方法
(1)冰刺激:患者坐位或半坐位,张口发“啊”音,先用冰棉棒大面积擦刷患者患侧面颊、口周及咽喉部,至皮肤微微发红;接着用冰棉棒进行反复涂擦刺激患者软腭、腭弓、舌根、咽后壁、舌面及舌体两侧,然后让患者做吞咽动作5 次,每次训练时间为20 分钟,每日2-3 次。
具体训练时间因人而异,以患者能耐受无不适为宜。
(2)口咽活动度训练:护士将勺子放于患者口唇上、下、左、右位置,指导患者伸舌舔勺,并进行咀嚼动作,以锻炼舌肌、咀嚼肌;做鼓腮、笑、吹气、吮手指动作,以锻炼颞肌、喉部内收肌。
以上训练1~2次/d,20~30min/次,可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进行增减。
(3)摄食训练: ①体位: 如单纯舌功能障碍,头后仰可促进食物的传送。
如一侧舌、咽障碍,头歪向健侧使食物位于健侧口腔。
对能坐的患者,取坐位,直头稍前倾,身体倾向健侧30°; 对卧床患者,取仰卧位,躯干上抬头前屈30°,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辅助者位于健侧。
②食物的选择: 选择柔软,易变形,有适当黏性,不易松散及不易滞留黏膜的食物。
③一口量: 开始吞咽小量约5 ml,餐具选择薄而小的长柄勺为宜,以后逐渐加量。
④咽部滞留食物可采用空吞咽、交互吞咽、侧方吞咽、点头样吞咽、倾斜吞咽可除去会厌残留食物。
五、注意事项
1、治疗时间选择在患者进餐前20min或餐后2h,体位为半坐位或侧卧位,防止患者发生呕吐、误吸,出现呕吐反射即停止刺激。
2、治疗过程中,注意动作要轻柔、力度适中,避免棉棒折断或棉球脱落引起患者不必要的损伤。
3、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
经常检查患者口腔有无红肿溃疡、真菌感染等,并及时对症处理。
六、疗效评价
洼田饮水试验:
患者端坐,喝下30毫升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和呛咳情况。
1级(优)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
2级(良)分2次以上,能不呛咳地咽下
3级(中)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
4级(可)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
5级(差)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
评定:
正常:1级,5秒之内;
可疑:1级,5秒以上或2级;
异常:3~5级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1级
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2级
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显著,饮水试验评定3级以上
备注:
1)空吞咽:每次吞咽食物后,再反复做几次空吞咽,使滞留的食物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
2)交互吞咽:让患者交替吞咽固体食物和流食,或每次吞咽后饮少许水(1~2ml),这样
既有利于激发吞咽反射,又能达到去除咽部滞留食物的目的。
3)侧方吞咽:又称为转头吞咽,主要用于去除梨状隐窝内残留的食物。
以颏部的指向作为
头部转动的方向。
单侧受损导致单侧梨状隐窝内残留的食物时,当头部向受损侧转动并做点头样吞咽动作的时候,同侧梨状隐窝受到挤压,而对侧喉部空间相对变大,利于食物从对侧通过;同时,同侧的受损声带也受到压力而向中线部位移动,有利于气道闭合。
双侧受损时,通过反复的左右转动头部进行侧方吞咽,可去除并咽下滞留于两侧梨状隐窝的食物。
4)点头样吞咽:颈部后仰时会厌谷变窄,可挤出滞留食物,随后低头并做吞咽动作,反复
数次,可清除并咽下滞留的食物。
5)倾斜吞咽:主要是指向健侧倾斜头部并吞咽的动作,有利于食团随重力进入口腔和咽部
的健侧,适用于单侧舌部功能障碍和单侧咽部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