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刺激训练对脑梗塞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79 MB
- 文档页数:12
冰刺激治疗吞咽障碍健康管理一、目的冰刺激疗法直接对吞咽有关的器官,例如: 舌、软硬腭、咽后壁、口腔黏膜及吞咽反射相关肌群进行寒冷刺激,引起肌肉主动收缩,提高其对食物的敏感度。
此外寒冷刺激可以强化吞咽反射,反复训练可以使吞咽动作易于诱发且吞咽有力,显著改善延髓麻痹所致的吞咽肌群失用性萎缩。
二、适应症1、符合脑卒中后吞咽困难诊断标准,年龄在7岁—75岁2、洼田饮水试验3级—5级3、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无听觉言语理解障碍三、禁忌症1、并发中、重度认知障碍或失语症,不能配合评估和治疗2、生命体征不稳定3、并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脏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糖尿病等疾病。
四、操作方法(1)冰刺激:患者坐位或半坐位,张口发“啊”音,先用冰棉棒大面积擦刷患者患侧面颊、口周及咽喉部,至皮肤微微发红;接着用冰棉棒进行反复涂擦刺激患者软腭、腭弓、舌根、咽后壁、舌面及舌体两侧,然后让患者做吞咽动作5 次,每次训练时间为20 分钟,每日2-3 次。
具体训练时间因人而异,以患者能耐受无不适为宜。
(2)口咽活动度训练:护士将勺子放于患者口唇上、下、左、右位置,指导患者伸舌舔勺,并进行咀嚼动作,以锻炼舌肌、咀嚼肌;做鼓腮、笑、吹气、吮手指动作,以锻炼颞肌、喉部内收肌。
以上训练1~2次/d,20~30min/次,可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进行增减。
(3)摄食训练: ①体位: 如单纯舌功能障碍,头后仰可促进食物的传送。
如一侧舌、咽障碍,头歪向健侧使食物位于健侧口腔。
对能坐的患者,取坐位,直头稍前倾,身体倾向健侧30°; 对卧床患者,取仰卧位,躯干上抬头前屈30°,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辅助者位于健侧。
②食物的选择: 选择柔软,易变形,有适当黏性,不易松散及不易滞留黏膜的食物。
③一口量: 开始吞咽小量约5 ml,餐具选择薄而小的长柄勺为宜,以后逐渐加量。
④咽部滞留食物可采用空吞咽、交互吞咽、侧方吞咽、点头样吞咽、倾斜吞咽可除去会厌残留食物。
冰刺激康复训练在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探讨冰刺激康复训练在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在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90例缺血性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照盲选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5,采取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和观察组(n=45,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冰刺激康复训练)。
对两组患者的干预前后的吞咽功能状况与生命质量进行评估和比较。
结果:在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生命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康复中,给予冰刺激康复训练干预,能够有效地刺激吞咽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冰刺激康复训练;吞咽功能障碍;吞咽功能训练;引言:脑卒中是一组常见病、多发病。
而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可高达47%,在某些患者中可能是唯一的最重要的症状[1]。
吞咽障碍的发生,导致患者误吸,营养状况降低,增加肺部感染的几率,并使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以及病死率升高[2]。
因此,脑梗死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的吞咽困难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3]。
在临床护理中,咽部冷刺激疗法能增强吞咽前感觉冲动的传入,使触发吞咽反射的区域变得敏感,反复刺激能使吞咽反射产生,使吞咽有力,刺激压力感受器和水感受器,能取得良好的反射效果,提高吞咽功能。
详见下表。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90例缺血性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按照盲选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
对照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在42~75岁,平均年龄(58.29±5.42)岁,病程4~12个月,平均病程(8.21±1.23)个月;观察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在41~76岁,平均年龄(58.18±5.23)岁,病程4~13个月,平均病程(8.34±1.15)个月。
康复护理联合冰刺激对脑梗死患者伴吞咽困难的效果目的:探究脑梗死伴吞咽困难患者运用康复护理联合冰刺激后取得的临床成效。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脑梗死伴吞咽困难患者80例,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对照组护理方法为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为康复护理联合冰刺激。
针对临床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及生存质量状况,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针对护理满意度情况,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脑梗死伴吞咽困难患者运用康复护理联合冰刺激后取得的临床成效顯著,在提高护理满意度的同时,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增高,且患者生存质量显著改善,应推广应用。
标签:康复护理;冰刺激;脑梗死;吞咽困难脑梗死是指由于人体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脑组织结构发生病变的临床病症[1]。
脑栓塞、脑腔隙性梗死及脑血栓形成均属于脑梗死的范畴[2]。
该病病情发展较快,对患者危害性较大,必须加强对患者的有效护理。
本文为探究脑梗死伴吞咽困难患者运用康复护理联合冰刺激后取得的临床成效,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入院的脑梗死伴吞咽困难患者8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伴吞咽困难患者80例,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5~85岁,平均(75.0±2.1)岁;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70~90岁,平均(80.0±2.5)岁。
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1.2.1 纳入标准(1)两组患者均经MRI及脑CT等检查确诊为脑梗死伴吞咽困难;(2)获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同时签订知情同意书。
现代实用医学2019年12月第31卷第12期•1677•冰酸K点刺激在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唐琦【关键词】脑血管疾病;冰酸K点刺激;吞咽功能障碍doi:10.3969^.issn,1671-0800.2019.12.059【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1-0800(20⑼12-1677-02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进食和进水,导致营养不良、脱水、电解质紊乱,也易导致误吸或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大大增加脑卒中的病死率叫部分患者需要留置胃管进行鼻饲,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情绪叫冰酸刺激对吞咽功能的训练己有部分报道,然而应用效果局限叫K点是指人体磨牙后三角为主,位于翼突下颌帆和腭舌弓的中央,刺激该部位,有助于提高神经末梢的敏感性,使口咽部肌肉运动更加协调和灵活,促使患者自主张口叫本研究采用冰酸K点刺激的方式,提高患者神经末梢的敏感性,诱发舌运动,进而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脑卒中患者82例。
纳入标准:(1)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经CT或MRI 确认。
(2)经过饮水实验和神经系统检查确诊吞咽困难,且为口腔期障碍或口腔期和咽期障碍并存患者;(3)入院24h 生命体征平稳;(4)意识清楚,能配合治疗;(5)无严重并发症。
排除标准:(1)意识不清,躁动或其他不能配合者;(2)有消化道溃疡,或合并其他不宜吞咽训练病症者,(3)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1例。
干预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62~79岁,平均(66.3±2.9)岁;己婚作者单位:312000浙江省绍兴,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绍兴市立医院)通信作者:唐琦,Email:964768243(3 39例,未婚2例;高中及以上学历28例,初中及以下学历13例;自费6例,医保35例;出血性脑卒中34例,缺血性脑卒中7例。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9年第11卷第19期 -101-冰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观察及评估Rehabilitation observ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reating dysphagia after stroke byice stimulation刘卉(山西省临汾市人民医院,山西临汾,041000)中图分类号:R27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9)19-0101-【摘要】目的:探讨冰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疗效。
方法:抽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对照组予以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则予以常规吞咽康复训练联合冰刺激治疗。
比较两组转归率;吞咽障碍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者吞咽功能评分情况、脑卒中生活质量评分;治疗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转归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吞咽障碍消失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吞咽功能评分情况、脑卒中生活质量评分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分情况、脑卒中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均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
结论:常规吞咽康复训练联合冰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吞咽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冰刺激;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疗效【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ice stimulation on dysphagia after stroke.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after stroke were randomly groupe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routine swallow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by ice stimulation more. Results: The outcom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disappearance time of dysphagia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score of swallowing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 of strok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P<0.05. There were no related adverse reactions in two groups. Conclusion: Routine swallowing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ice stimulation were effectiv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wallowing fun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without adverse effects, and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Keywords】Ice stimulation; Dysphagia after strok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9.19.039吞咽困难属于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发病率较高,吞咽困难已成为当前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冰刺激延续护理在脑梗死患者吞咽困难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采用冰刺激延续护理模式的效果。
方法:选入我院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脑梗死并发吞咽困难患者共70例,依据患者前来就诊的时间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为35例。
两组患者出院后均予以基础练习,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行冰刺激疗法,对比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以及两组护理总有效率。
结果:观察组进行冰刺激延续护理后,吞咽困难的改善程度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性形成。
结论:冰刺激延续护理模式应用于脑梗死病症中的效果显著,临床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冰刺激延续护理;脑梗死;效果分析作为老年高发病和常见病之一,脑梗死的发病率以及导致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呈现为逐年上升的趋势[1]。
且脑梗死的发生同时会造成吞咽功能困难情况出现,在急性脑梗死病症发展阶段,大约有60%[2]左右的患者出现程度不同的吞咽功能障碍,其吞咽功能障碍的发生多是因延髓吞咽中枢神经受到损伤[3],导致延髓性麻痹或者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的假性麻痹。
然而在临床以往对患者护理过程中,吞咽功能障碍的恢复一般在院内执行。
针对于此,本文将护理模式延伸到院外,评定冰刺激延续护理模式应用于其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数据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我院共收治脑梗死并发吞咽困难患者70例,将其按照就诊时间平均分为观察组(n=35)和参照组(n=35)。
纳入标准:依据2010年发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4]中的相关标准选取;患者在入院和出院的过程中均出现饮水被呛,出现误吸史;咽反射消失;进行洼田饮水实验,判定为3级以上;病症稳定,意识清醒,具有明显的判断力。
排除标准:认知障碍功能阻碍、肝肾功能障碍。
观察组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最大年龄85岁,最小年龄52岁,中位年龄(52.3±2.0)岁;参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最大年龄86岁,最小年龄50岁,中位年龄(52.1±1.9)岁。
早期冰刺激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刘美华,周南香*(泰州市人民医院康复科,江苏泰州 225300)【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冰刺激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吞咽障碍的疗效及观察。
方法 将40例脑卒吞咽障碍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基础护理,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及肌肉锻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咽部冰刺激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吞咽障碍的情况,发生吸入性肺炎的机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吸入性肺炎发生少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早期冰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具有显著效果,并可降低肺部感染,提高康复进程。
【关健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冰刺激【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26.31.02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血管发生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组织缺血进而引发脑组织损伤的一系列症状[1]。
脑卒中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抢救后一般可保住患者性命,但容量留下因脑组织损伤引起的各种身体机能障碍症状[2]。
吞咽障碍就是临床常见的脑卒中并发症。
但近年有研究指出,早期冰刺激疗法对于脑卒中后吞咽苦难也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就早期冰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卒中后致吞咽障碍的患者40例。
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能配合吞咽治疗。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首选两组患者均积极治疗其他各种并发症。
同时积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脑卒中和卒中后吞咽困难等相关并发症的相关常识以及日常康复护理中的注意事项。
为患者制定符合患者条件的食谱。
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加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消除其不良的情绪。
冰刺激配合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冰刺激配合吞咽治疗仪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58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实验组(n=30)采用冰刺激配合吞咽治疗仪治疗,对照组(n=28)仅采用冰刺激治疗。
治疗前后检验洼田饮水试验结果并比较。
结果实验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冰刺激配合吞咽治疗仪可促进改善脑卒中后所致吞咽障碍,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咽部冰刺激;吞咽治疗仪;脑卒中;吞咽障碍目前,脑卒中在我国发病率高,是常见病、多发病,而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据统计资料显示,在2012年9月~2014年9月本院脑病科治疗的脑卒中患者中,作者随机抽查300例患者,伴随发生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就达147例,发生率达49%,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从时间节点分析主要分布在脑卒中急性期,发生率达43%;从脑卒中发生类型分析,主要集中在脑干卒中患者这一群体,发生率达53%。
脑卒中患者并发吞咽障碍发生率高,问题突出,在综合治疗脑卒中过程中应加以重视。
因此,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也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就冰刺激配合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取得的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3月~2014年9月在本院脑病科住院的脑卒中急性期伴吞咽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并经CT 或MRI检查确诊;②每例患者在康复训练前(生命体征稳定后),参照洼田氏饮水试验,存在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③入选患者均无昏迷及语言理解障碍。
共纳入58例,其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41~81岁,平均年龄(58±7.9)岁。
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28),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冰刺激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而严重并发症之一,国内报道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为62.5%[1],其中急性期30% ~65%、慢性期16%患者可出现吞咽障碍[2-3]。
吞咽障碍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食物误吸或饮水呛咳,造成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甚至窒息危机生命[4]。
以引起医术界的关注与研究,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冰刺激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发展很快,尤其是采用冰刺激疗法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取得飞跃性的进展,明显改善吞咽障碍,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合并症发生率,降低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能力和质量,而且大量临床资料证实采用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明显优于单一方法治疗。
现笔者结合近年相关文献,综述如下:1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病机理吞咽障碍主要见于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5]。
真性球麻痹是指支配这些肌肉的位于延髓的颅神经运动核(疑核、舌下神经核)或由它们发出的舌咽、迷走、舌下神经的病变所引起;假性球麻痹是指由于两侧大脑皮质、皮质脑干束损害所引起。
两者均受延髓发出的第Ⅸ、Ⅹ、Ⅺ、Ⅻ对颅神经的影响,这些颅神经主要功能为支配舌咽部的运动,受损后可导致言语及吞咽障碍。
当延髓麻痹时,即可以是这些颅神经的全部麻痹,也可以是部分神经麻痹或个别神经麻痹,导致神经受损所支配的部位出现相应的病变,出现言语及吞咽障碍,引起失语、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饮水呛咳,进而引起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增加其致残率、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2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对患者产生的影响2.1 误吸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误吸发生率为40%~70%[6],误吸是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最严重的危害之一,指进食到口、咽部的食物或反流的胃内容物不能及时咽下或吐出,而误入气管内,可以导致急性气道阻塞,也是导致卒中后肺炎的主要原因。
2.2 窒息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常因其吞咽障碍而发生误吸引起呛咳,严重时可发生窒息而危机患者的生命[7]。
冰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论证冰刺激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康复具有显著疗效。
方法:本次实验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了济南市某康复医院里进行治疗的50例吞咽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进行常规康复加冰刺激治疗。
结果:两组患者经洼田饮水试验量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比较之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接受冰刺激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康复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冰刺激对治疗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具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冰刺激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康复治疗,极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在内的多种吞咽障碍并发症,从而危及到患者生命,在疾病早期就介入进行吞咽功能治疗,可防止口咽舌等身体各部位因疾病早期到中期过渡之间发生失用性萎缩[1]。
通过冰刺激技术逐渐使患者能缓慢的运用口周肌肉说出话并且进食时吞咽功能密切配合,从而避免发生语言功能的丧失,还能防止肺部并发症即吸入性肺炎的发生[2]。
尽早使患者经口吞咽进食正常的食物,也能使患者相较于少营养的流食而得到更多营养,从而恢复自身应有的精神、体力与抵抗力,减少并发症,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减轻患者家庭思想负担和经济负担[3]。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对生活的信心,使其逐步重返社会,促进疾病身心全面康复等。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济南某医院收治的50例伴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25例。
实验组男性8例,女性17例;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15例。
把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相比,二者数据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首先是吞咽治疗仪治疗(电刺激),具体操作为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检查患者脖子周围是否有红肿、破碎或者异物,然后对颈部周围进行消毒。
将输出按钮检查归零后接通电源并开启开关,随后将电极片放置到患者的舌骨上下肌群,后面再用医用胶带固定好防止电极片在作业时脱落,然后开启输出按钮,并与患者沟通,以患者耐受水平不同给予刺激。
口腔护理结合冰刺激训练脑卒中吞咽障碍鼻饲病人的疗效观察张燕双,朱晓红,郑 众摘要:[目的]观察口腔护理结合冰刺激训练脑卒中吞咽障碍鼻饲病人的疗效㊂[方法]将87例脑卒中吞咽障碍鼻饲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5例,两组病人均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口腔护理,观察组采取常规口腔护理联合冰冻好的长棉棒刺激咽喉部瘫痪的肌肉,训练2个月㊂在操作前后分别进行洼田氏饮水实验的评分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76.2%,P <0.05)㊂[结论]口腔护理结合冰刺激训练可促进脑卒中病人吞咽功能的恢复㊂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口腔护理;冰刺激;鼻饲中图分类号:R 473.74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44748.2014.07.035 文章编号:16744748(2014)07063302 有研究表明,吞咽功能障碍在急性脑卒中病人中的发生率为51%,可引起吸入性肺炎㊁营养不良及脱水等并发症[1];病人常因吞咽障碍不能进食而通过插胃管鼻饲而产生悲观等消极情绪,最终导致生活质量下降[2]㊂因此,必须尽早改善吞咽障碍病人的吞咽功能,早期拔除胃管,经口进食,以补充足够的营养和水分㊁提高免疫力㊁预防并发症㊁促进疾病康复㊂本研究旨在探讨脑卒中鼻饲病人每天常规2次的口腔护理时采用冰刺激触发吞咽反射进行吞咽功能训练临床护理疗效,以明确冰刺激训练治疗吞咽障碍的有效性,口腔基础护理操作与冰刺激专科操作的可行性㊂现报告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 2012年7月在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病人87例,男65例,女22例;年龄57.54岁ʃ2.8岁;病程7d ~60d;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经颅脑C T 或核磁共振成像(M R I )检查确诊,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㊂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对照组42例,两组病人年龄㊁病情㊁病种分布㊁吞咽困难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1.2 方法1.2.1 护理方法 两组病人均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㊂对照组给予常规口腔护理㊂观察组采取常规口腔护理加用冰冻好的长棉棒刺激咽喉部瘫痪的肌肉㊂先将长棉棒用生理盐水浸湿,然后冰冻2h ,在口腔护理之后嘱病人取坐位或半坐位,嘱病人张开嘴,用长冰棉棒触及以前腭弓为中心,包括后腭弓㊁软腭㊁腭弓㊁上下牙齿的咬合面及内外面㊁两侧面颊部㊁咽后壁㊁舌后部及整个舌面的刺激部位,应大范围㊁长时间的涂擦刺激部位,并慢慢移动棉棒前端,左右相同部位交替,在涂擦同时注意做好手法按摩,每次15m i n ~20m i n,上㊁下午口腔护理后各进行1次㊂在空腹或餐后2h 进行,避免引起呕吐,30d 为1个疗程[3],7d进行评价1次㊂1.2.2 评价方法1.2.2.1 入院后立即评估 与医生共同评估,采用日本学者洼田俊夫洼田氏饮水试验,分别对病人的吞咽障碍进行分级㊂1级(优):能顺利地1次将水饮下;2级(良):分2次以上饮下,能不呛咳咽下;3级(中):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4级(可):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5级(差):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㊂1.2.2.2 疗效评定 经过2个月的康复训练,再次采用日本学者洼田俊夫洼田氏饮水试验对病人的吞咽障碍进行分级及疗效评定㊂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实验评定1级;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实验评定2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明显,饮水实验评定3级以上㊂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ˑ100%㊂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表1 两组病人治疗效果比较组别例数治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观察组452517393.3对照组4215151276.2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 <0.05㊂3 讨论大约50%急性脑卒中病人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在发病半年之后不能恢复正常的吞咽功能㊂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常表现为误吞㊁呛咳或进食困难等,往往会导致病人出现吸入性肺炎㊁窒息等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病人的预后㊂因此医疗在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病人给予鼻饲,保证药物及营养的摄入,但使病人不适感增强㊁自我形象紊乱㊁自信心降低,想早日停止鼻饲,经口进食,恢复形象㊂本研究显示,冰刺激训练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病人的吞咽功能㊂原因可能为通过咽部冷刺激治疗,提高了触发吞咽反射区域的灵敏度,有效强化吞咽反射,使吞咽有力㊂近代医学认为冰刺激能有效地提高软腭和咽部的敏感性,增加感觉输入,兴奋运动通路上的各级神经元,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树突侧枝长芽及突触阈值改变,发挥储备或休眠状态的神经功能,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重建神经功能网络,实现功能重组,恢复其功能[4]㊂ 护理工作中,在医院康复医疗未完全发展的情况下将常规的口腔护理与冰刺激专科操作结合,操作易行,安全有效,改善㊃336㊃全科护理2014年3月第12卷第7期(总第316期)病人的吞咽功能,鼻饲时间短,病人经口进食后,保证病人机体营养状态,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促进疾病恢复,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㊁病死率,使病人治疗住院周期缩短,病人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减轻,同时改善病人自卑感,使病人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质量得以提升,起到很重要治疗与社会作用㊂医生满意度高,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结合,体现了护理工作的价值[5]㊂参考文献:[1] 崔世阳.综合性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的作用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2011,4(9C ):1920.[2] 连爱华,陈志琴,杨秀春.咽部冰刺激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体会[J ].农垦医学,2009,31(5):461462.[3] 鞠学云.96例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冰刺激训练疗效观察[J ].哈尔滨医药,2008,28(4):1617.[4] 廖喜琳,蔡超群,刘海兰,等.中药冷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痰热腑实型患者早期康复的护理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7):15811582.[5] 刘海波,耿爱香,赵东英,等.冰刺激联合康复疗法治疗脑梗死合并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病人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2):20502051.作者简介 张燕双㊁朱晓红㊁郑众单位:215500,江苏省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㊂(收稿日期:20130925)(本文编辑王钊林)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骨科应用中的护理金 艳摘要:[目的]总结负压封闭引流(V S D )技术在骨科应用中的护理㊂[方法]对140例骨科软组织缺损病人行V S D 技术治疗,同时加强护理㊂[结果]发生管道堵塞17例,半透膜漏气12例,经处理后引流通畅,恢复负压吸引;所有病人创面肉芽组织平坦㊁新鲜,创面经手术修复愈合良好㊂[结论]V S D 技术在骨科的应用能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但正确㊁精心的护理是该技术应用成功的保证㊂关键词:软组织缺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骨科;护理中图分类号:R 473.6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44748.2014.07.036 文章编号:16744748(2014)07063502 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在骨科临床较为常见,如何修复创面非常具有挑战性㊂传统处理方法需频繁换药,不仅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并且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且疗程长,容易出现创面感染㊁骨外露㊁骨髓炎等并发症[1,2]㊂1994年裘华德等率先在国内引进负压封闭引流(V S D )技术,经过近20年的临床应用和发展,V S D 技术已成为处理外科创面的常规治疗方法[3]㊂2010年4月 2012年4月我科应用V S D 技术治疗软组织缺损病人14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㊂现将护理总结如下㊂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10年4月 2012年4月我科应用V S D 技术治疗软组织缺损病人140例,男86例,女54例;年龄6岁~85岁,平均45岁;创面面积(3ˑ4)c m 2~(25ˑ20)c m 2,平均30c m 2㊂皮肤软组织缺损原因:创伤所致皮肤软组织坏死87例,创伤直接导致的软组织缺损25例,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所致软组织缺损24例,压疮所致软组织缺损8例㊂1.2 结果 发生管道堵塞17例,半透膜漏气12例,经处理后引流通畅,恢复负压吸引㊂所有病人创面肉芽组织平坦㊁新鲜,创面经手术修复愈合良好㊂2 护理2.1 术前护理 术前与病人沟通,通过视频或图片向病人介绍V S D 技术的基本过程㊁该技术的优点㊁术后注意事项等,并介绍成功病例,以消除病人思想顾虑,缓解心理压力,获得其配合和理解,增强病人治疗疾病的信心,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认知㊁认可程度㊂术区周围常规备皮,剃除毛发,以利于生物半透膜与皮肤的紧密粘贴㊂2.2 术后护理2.2.1 常规护理 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指导和疼痛的护理㊂由于负压引流出的渗出物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极易出现负氮平衡㊂鼓励病人进食高热量㊁高蛋白质㊁高维生素的食物㊂多数病人术后需要卧床休息,指导病人多食富含粗纤维的蔬菜㊁水果㊁多饮水以增加抵抗力,并预防便秘及泌尿系感染的发生㊂术后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护士正确评估病人疼痛的性质㊁程度,为病人创造安静㊁舒适的休息环境,指导病人遵医嘱应用镇痛药物,必要时使用病人自控镇痛泵㊂2.2.2 V S D 术后创面护理 ①保持创面持续有效的负压㊂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病人回室后立即正确连接负压引流装置㊂接通负压源后液体被迅速引出,V S D 敷料随之瘪陷,薄膜下无液体积聚,并可见引流管管形,说明负压引流有效㊂若听到敷料周围有嘶嘶声,说明存在密封不严㊁漏气㊂负压失效者V S D 敷料恢复原状,薄膜下出现积液,积极查找原因并及时报告医师,寻找原因并配合处理㊂②妥善固定引流管并保持通畅㊂加强对病人的宣教及指导,避免牵拉㊁压迫引流管并始终保持引流管处于低位㊂每日对引流管进行冲洗,避免引流管堵塞㊂如出现引流不通畅或管道堵塞,加大负压吸引,同时使用20m L 无菌注射器缓慢地从引流管或侧管中逆行注入生理盐水10m L~20m L ,避免一次注入过多盐水,以免液体聚集向周围渗透致使半透膜与皮肤分离,导致负压失效㊂③引流液的观察㊂观察引流液的颜色㊁性质㊁量,做好记录㊂必要时更换引流瓶,更换时先关闭负压,连接好各管路后,再重新调整负压,以防引流液逆流,最后检查密闭性,以保证负压稳定㊂3 讨论3.1 V S D 技术的优缺点 V S D 技术是指用内含引流管的聚乙㊃436㊃C H I N E S EG E N E R A LP R A C T I C E N U R S I N G M a r c h2014V o l .12N o .7。